从弱格八字的名人(从弱格八字案例)

牛奶煮萝莉 2023-08-23 09:56:46 用户分享

读史随笔之三 天下第二的牟平人——周伯通的平凡人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文学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不少讴歌新社会的作品,劳苦大众刚从黑暗的旧社会翻身做主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980年前因为的影响,文学艺术极为萧条,只剩下八块样板戏和少量的所谓高大上的作品,人民的精神生活极度贫乏。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落实,文学艺术也呈现逐步繁荣的状态。先是伤痕文学、知青文学以及反思的小说陆续推出,后来又出现许多审视、剖析人性的作品,文学创作渐入佳境。以《小说选刊》、《读者文摘》、《星星诗刊》、《收获》等国家级的大型纸质刊物为代表,人们争相阅读,一时洛阳纸贵。几乎所有的有为青年都是文学青年。

1990年前后,随着国门渐开,文学艺术也开始拥抱世界。首先涌入的当然是近水楼台的港台。以港台的录音磁带、故事片录像带、DVD片为主,大街小巷都充满浓浓的港台情调,又以港台的武侠小说最为火爆。如果看到街头巷尾有一位老大娘坐在装满旧书的纸箱前,那就是租售武侠小说的书摊。

港台的武侠小说兴起于五十年代,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港台是弹丸之地,没有文化积淀,那些文人说当局会遭到打压,说黑帮会遭到打杀,说才子佳人已经腻烦,只有说跟现实不着边的武侠小说,当局也不管,民众也乐见,皆大欢喜。中国现代武侠小说三大宗师当属香港的金庸和梁羽生以及台湾的古龙,其中首推“香港四大才子”之首的金庸。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原名查良镛,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 “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从1955年开始,金庸创作了以《射雕英雄传》为代表的14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并于八九十年代被改编成多部电影、电视剧,畅销大陆港台和世界各地,这使得金庸声名鹊起,且成为华人作家首富。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被称为射雕三部曲,奉为现代武侠小说的经典之作。书中主要描写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后称元朝)两大强敌的斗争,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以个性化的英雄人物形象为中心,利用真实的史实塑造魔幻的故事情节,达到引人入胜的妙境。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关注到小说之后附注有《成吉思汗家族》、《关于“全真教”》等文章。这说明金庸对于宋金时期的历史、对于道教之全真教派是有研究的。为此我们可以发现金庸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采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讲述虚构的故事情节,以增强小说的真实度。

鲁迅说:“中华文明的根底皆在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占有重要地位,道教是本土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中国人即使积极入世,心里也藏着退隐的梦。黄老之学即《黄帝内经》和《道德经》,是道教最早的指导性经典,祖师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东汉张天师创立“五斗米道”,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完成道教定型化的过程。金元之后的道教,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道,主要在南方流行。以北京白云观(丘处机行宫)为中心的全真道,主要在北方流行。

金庸在小说中设置的主要人物多数与道教之全真教派有联系,比如道教祖师王重阳以及全真七子,这些人都是真实存在于历史记载中的,但是武功绝顶则纯属杜撰,因为道教属于本土宗教,道教领袖属于道教理论家,传授三教合一的理论,而非传授绝招的武术家。

王重阳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在山东宁海州(即今山东烟台市牟平区)昆嵛山创立了全真教派,并收马钰、丘处机、王处一、谭处端、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等全真七子为徒。王处一等先后得到了金国皇帝的多次召见,其影响力扩展至南宋和蒙古,在丘处机掌教时期,全真教更是得到了成吉思汗的青睐,1222年国师丘处机万里西行至雪山大漠,说服成吉思汗“一言止杀”,成吉思汗下令把全真教作为天下众教之首,并统领天下所有教派。

全真七子在北方广泛传播全真教,并且各立支派,即:马钰遇仙派、丘处机龙门派、谭处端南无派、刘处玄随山派、郝大通华山派、王处一全真派、孙不二清静派,尤以丘处机及其龙门派影响最大。全真七子 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师承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虽各创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

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和全真七子画像

之后的元朝统治者更是把教主王重阳以及全真七子,塑像置庙供奉,抬到神仙的高度。把有关全真教派真实的历史记载与金庸的小说相比较,可以发现教主王重阳以及全真七子无论是历史还是小说都有一席之地。历史记载里封神时,唯独缺少一个重要人物,即小说中给人深刻印象的老顽童、祖师王重阳的师弟、全真七子的师叔、武功最绝顶的二号人物——周伯通。

老顽童周伯通的影视形象

那么金庸在小说中把周伯通描写成一个怎样的人呢?

小说中的周伯通是金庸刻画的一个最为成功的人物。他非常风趣幽默,又不按常规出牌。他天性纯真,又如孩童般任意妄为,常不看场面缓急状况下胡闹,故有“老顽童”之称。他天生是个乐天派,喜欢无拘无束地生活,虽未随王重阳出家入道,却深得道家要旨,逍遥自在。他不拘小节,好武成痴,放下身份向武功高手拜师求教。他被囚桃花岛十五年,自创绝学“空明拳”、“双手互搏”。他在第三次“华山论剑”中,夺得“天下五绝”之首的头衔,即王重阳仙逝之后天下武功第一人,连全真七子都得乖乖地叫他一声师叔,为金庸小说中武功最绝顶的高手。

与金庸同属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曾有专门评价:周伯通大抵是一般读者心中最可爱的人物,这个人,到了九十多岁,还要养蜜蜂。不通世务,天真得和儿童一样,所以外号人称"老顽童"。然而,天真如儿童,决非一个人的优点,一个人如果到身体长大之后,智力、兴趣还停留在儿童阶段,通常称这种情形,是一种病态,这种病人有一个十分普通的名称:白痴。周伯通的情形,虽然不至于是白痴,但决非正常。而且,儿童是没有是非观念的,人是逐渐的成长过程,形成种种观念。老是停留在儿童阶段,那算什么?还好,周伯通虽然号称"顽童",但不是真的顽童。周伯通和瑛姑之间的纠缠,事情发生之后,概不负责,一味逃避,那是典型心智不成熟的弱能表现。周伯通只好算是中中人物。

这样一位金庸着力描写的重量级的人物,为什么在道教之全真教历史记载中却名不见经传?

其实周伯通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他是金元时期宁海州人(今山东烟台市牟平区),是当地有名的富家大户。他把自己的住宅捐出来供王重阳及其弟子修道用,王重阳为这所房子题名为“金莲堂"。王重阳在金莲堂建立了全真教在宁海州的基层组织即三教金莲会, 周伯通为会首。之所以让周伯通坐到这个位置,一 是因为周伯通捐钱捐物助教,二是他为本地富户,且与全真道七子中马钰、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五人为同乡,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

据金朝时期的《终南山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记载:王重阳初来胶东传道,收全真七子,又经昆嵛山中的潜修密证,两年之后王重阳师徒开始了为大众传授全真教学说的事业,先是在文登姜氏庵创立的“三教七宝会”社团,相继又在宁海州、登州、莱州三个地区分别成立了“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后世称作“三州五会”。《全真教祖碑》等还记载:王重阳在山东携马钰、谭处端、丘处机、郝大通四弟子传教时,曾于大定九年(1169年)春,得牟平人周伯通邀请至所构庵中居住,名曰金莲堂。这年八月,他们又在金莲堂成立了“三教金莲会”,并在此传道讲经。王重阳仙逝后,马钰在关中守丧期满,也曾与王处一等人在此金莲堂居住。马钰的妻子孙不二曾在此出家,其在外仙逝后又被移葬于此处。

据清同治《宁海州志》记载:“金莲堂在州治东。薛大训《神仙通鉴》曰:金大定乙丑,郡人周伯通舍宅为金莲堂,延王重阳及马丹阳居焉。相传金元时有地涌金莲之异征,后果七真人得道超升,故重阳祖师有句云:地涌金莲七子家。明天顺(1457-1465年)年间,永康侯徐安率邑人重修,碑现存,道光间(1821-1851年)邑人常世淦重修。”可不要小看了永康侯徐安,古代的侯是皇亲国戚,人数很少,他曾经代皇帝祭泰山,修葺蓬莱阁,又重修金莲堂。这说明在明代金莲堂还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

上述话翻译过来就是:金大定九年(1169年),宁海州周伯通捐出自己的部分住宅,作为金莲教信众的活动场所,并请王重阳等人居住,周伯通自己就住在金莲堂东侧(今牟平区集庆里村)。据牟平史志专家考证,金莲堂的遗址在今牟平区政府大院东北侧院墙一带,解放后作为油坊、粮店使用,后拆迁。东墙外的南北街巷过去一直叫金莲堂巷,近几年改为府二巷。流传千年的道教会址灰飞烟灭,就连很有历史内涵的金莲堂巷也改成府二巷,没文化真可怕。

又据《全真教祖碑》记载:“九年乙丑,宁海周伯通者,邀先生住庵,榜曰金莲堂,夜有神光照耀如昼,人以为火灾,近之,见先生行光明中。”即当时的金莲堂常常晚上有神光外射,如白昼一般,众人赶去救火,却是重阳祖师在修炼。金莲堂内有一口咸井,祖师王重阳施咒,井水由咸变甘,号称“灵液”。此井1950年代还在。

从1167年王重阳东来昆嵛山修炼,到1169年设立金莲堂,距今已八百多年。至今仍存的金元时期《全真教祖碑》碑文不会说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伯通是宁海州(牟平城区)人,住在牟平县城集庆里村金莲堂旁边,是全真教的诚心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家境富裕人情练达,是王重阳的金主,金莲堂会址就是他把自己祖屋改建的,他有相当的组织力和号召力。但他只是一个牟平地区三教金莲会的会长,属于社团领袖,是一般的信徒善众,与出家的道众不同,也不会武功,甚至都没到过外省,何来华山论剑?

由此得知金庸小说里的周伯通除了名字是真的,其它全是虚构,当然小说是允许虚构的,只是读者切莫当真,因为武侠小说只是成人童话,供消遣解闷的娱乐文章,不是纪实的典籍。要不然,以周伯通对全真教初创时期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支持,其地位应该仅在王重阳之下、全真七子之上,全真教祖碑上也必然会大书特书的。倘若周伯通真在第三次“华山论剑”中,夺得“天下五绝”之首的头衔,即元朝第三届武林大会五霸争夺赛冠军,那么不管是史书还是地方志都会有记载的。

最后摘录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为宁海州(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成立三教金莲社专门写的两首诗词,感受一下祖师的仙风道骨,领略一下祖师的大家风采。

金鸡叫 宁海军结金莲社

社结金莲都不晓,

金盘献,七珠明了。

金陵河里知多少,

要现金光,须得金匙搅。

牵过般般密妙,

金凤内,好香笼罩。

金枝玉叶同成俏,

唤出金翁,便做金鸡叫。

金莲会诗(三)

劝君莫恋有中无,

无无休失无中有。

有有养出玉华头,

头头结出金莲首。

金庸《射雕英雄传》宣传画

码字不易,点点关注,下期更精彩。

从一个无名小吏到秦国名相,李斯的一生集功过于一身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

他为秦吞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巨大贡献。

01、出身贫寒,不甘平庸

战国末年,李斯生于汝南上蔡,李斯的家庭条件比较贫困,因此他一直想着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

他从小就努力学习,长大之后,凭着自己的能力在当地获得一个小官职。

李斯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他觉得做一个小吏,碌碌无为,不是他想要的,但是苦于没有出路。

有一次,李斯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瘦瘦弱弱的,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

但他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

于是,李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同是老鼠,但是因为生活环境不同,担子的大小有如此大的差别。

人生更是如此,生活环境不同,人表现的气质和性格不一样,人生收获也不同。

李斯下定决心要摆脱当前平庸的生活,寻找一个更大的舞台来施展自己的抱负。

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实现梦想,李斯在辞去小吏的工作后,告别妻儿,开始在各国之间游学。

02、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

李斯一番辗转来到齐国,他听说荀子学识渊博,就拜在荀子门下学习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曾经三度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足以和孔孟比肩的大儒,他的弟子中更是有许多成为先秦诸子。

荀子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他把道家、法家、墨家的一些理论融入到儒家学问之中,摒弃了迂腐的言论,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帝王之术”。

很多人都投到他门下,争相做他的学生,他的弟子遍天下,有豪门贵族,也有寒门学子。

由于荀子学生很多,李斯刚来的时候荀子没有亲自上课,都是由弟子代他授课,让李斯很失望。

终于有一天荀子亲自授课,荀子学问果然博大精深,他引经据典,触类旁通,他的讲学深深吸引了李斯。

李斯抓住机会向老师发问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让荀子刮目相看。

荀子见李斯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很喜欢他,倾囊相授。李斯如饥似渴学习,他经常和老师探讨问题,荀子一一为他破解。

在这里李斯遇到了同门师兄韩非子,韩非子学识渊博,让李斯很佩服,两人情投意合。

韩非是韩国皇室公子,饱读王室内私藏典籍,从小在王宫长大,耳濡目染第一手国际政治信息,对于高层政治,一直就是亲密的接触。

和韩非的交流,李斯知道了什么叫天才,什么是贵族视角,什么是政局中人。

韩非对于各国历代君主政治得失,各国名臣施政方略,都有极为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让李斯受益匪浅。

03、去秦国,初为吕不韦门客

李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才能显露才干。

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发现楚国虽然是自己的老家,但是楚王没有成就大业的能力。

其他几个国家又比较弱,而强大的秦国更重视法家学问,自己更容易学以致用,所以李斯毫不犹豫就来到了秦国。

李斯来到秦国之后,当时秦王嬴政之下权力最大的是吕不韦,他决定投奔吕不韦门下做一个门客。

但是吕不韦门客众多,个个满腹经纶,声名赫赫,李斯籍籍无名想要见到吕不韦很不容易。

有些人等在吕不韦门口已经四年了,还没有能够进李斯家大门。

李斯突然有些迷惘,难道自己也要和他们一样,把时间用来等待吗?

为了见到吕不韦,李斯倾家荡产,把自个老家的地和牛都卖了,靠这些钱来结识人脉,认识了一个叫做郑国的人。

他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师,和吕不韦很熟悉,李斯希望能够接住他的关系结识禄吕不韦。

有一天,正当李斯倍感失望想离开时,他遇到了郑国,郑国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郑国这次来,就是为了见相国,是为献策,为秦国修渠。因为是旧相识,郑国可以让李斯假装成自己的仆从一同进入相府。

后来,李斯依靠着荀子门徒的身份获得了吕不韦的赏识,在吕不韦麾下当一个普通的门客。

李斯抓住机会向吕不韦献策,李斯提出了三千士人合力著书的建议,扬言此书即成,遗泽后世,历经百年,相国之名也必高垂不休。

吕不韦被李斯煽动,坐立不安,豪情万丈。在商讨中,不自然地就答应了李斯的建议,并为书取名《吕氏春秋》。

李斯出色的表现逐渐让吕不韦发现自己麾下有一个颇具能力的门客,于是得到吕不韦的看重。

吕不韦把李斯推荐到秦国王宫当差,如此一来,终于让李斯等到上位的机会!

04、劝说秦王一统天下

刚开始李斯在王宫见到秦王,经常向秦王表达自己的政见,逐渐被秦王熟知,但是也没有重用。

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

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

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李斯建议秦始皇赶快抓紧时间蚕食其他六国,加速六国的灭亡步伐!

李斯建议让秦王安排专人以金银财宝和美人等方式去收买六国的大臣和名士。

只要收买成功,还能离间六国君臣的关系,如果不愿意被收买的,直接武力解决。

李斯又向他提出先灭掉最弱小的韩国,同时恐吓其他国家的策略,李斯受到了嬴政的赏识,并将他提拔为了长史。

05、上书谏逐客书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

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

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

他们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

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自知无可奈何,只能带着妻儿回家,谁知刚出城,就被拦下。看着坐在被驱逐城外的人,李斯思前想后,写下了《谏逐客书》。

他说:“群臣建议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

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

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

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李斯《谏逐客书》让秦王嬴政意识到自己未来是要统一天下的,如果驱逐六国客卿,会让秦国的统一之路更加困难。

秦王嬴政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06、营救郑国,报答知遇之恩

作为新任廷尉,李斯开始营救因间谍罪落狱的郑国,李斯决定亲自再审郑国间谍一案。

李斯环顾宫殿,但见数十位高官显贵、王国精英,共聚一殿之内,组成了强大的陪审团阵容。

这样的大场面,李斯非但不怵反而如鱼得水般的兴奋。

李斯凝神片刻,说道:郑国为韩国作间,来秦献修关中水渠之计,实欲罢劳我秦,息秦伐韩之意,其罪已载入爰中。

说完转向郑国,厉声问道:郑国,汝可服罪?郑国答道:“始吾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李斯说:“郑国是不会自己承认错误,要判定郑国之罪,必须有证据,证明他是间谍。”

李斯传来的人证,多为郑国的老部下。十年来,他们和郑国同吃同住,朝夕相处,友情深厚非寻常能比,见郑国惨状,皆是伤感流涕。

而在这些人证的口中,郑国不但不象个间谍,反而称得上是一个模范.官吏。

郑国既精水利又懂管理,爱惜民夫,体恤下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怕危险,亲力亲为……”

趁众人意外之时,李斯再道:纵观郑国十年来的所作所为,李斯不由想到,如不是他作间在先,实在能称得上是忠正良臣。

大秦举国,官吏过万如郑国这般杰出者,不可多得也。”

秦王听了证人和李斯的话深感郑国是个人才,而且他治水非常尽心,决定放了郑国。

他说:“郑国初为韩作间,然入秦以来为秦谋利。先王立法,非以刑罚为乐,为安定百姓、取利国家也。

今倘杀郑国,不过举手之劳,有何益哉!杀郑国为小,兴关中水渠为大。

今郑国虽有大逆在前寡人念其治水有功,人才难得,特赦之,使续修关中水渠,为万世利。”

在李斯的努力下,嬴政赦免郑国,郑国于是重返关中继续修渠。后来那条水渠便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郑国渠。

李斯以一人之力,挽救了整个外客集团的命运,李斯也成为外客集团的旗帜人物和精神领袖。

07、离间加武力,化解合纵联盟

秦王嬴在李斯一再鼓动下,终于下决心吞并六国,李斯建议秦王先想方设法离间诸侯国君臣,然后运用武力由弱到强各个击破消灭诸侯。

得到秦王支持,李斯选择一些国内优秀的谋士,命令他们带着各种金银珠宝去贿赂六国国内举足轻重的大臣。

这样可以离间六国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人心浮动,还可以利用这些收受贿赂的权臣,去给各个君主,从而能够一网打尽。

当然也有两袖清风的权臣拒不接受秦国的贿赂,甚至还想向君主进言要联合六国,防备秦国不断壮大的势力。

李斯对于这些不愿意收受贿赂的权臣设法除掉,他私底下培养众多营业能力优秀的刺客去刺杀不听话的权臣。

各国国内最后的支柱都成为秦国的刀下亡魂,土崩瓦解的六国已经是秦国的囊中之物。

最后,李斯建议秦王派遣兵强马壮的军队前往边境驻扎,让周围各国产生强大的压迫感,使他们的君主自乱阵脚。

在这样一系列操作之下,让原本就在走下坡路的六国实力更加衰弱,秦始皇终于在李斯的帮助下一统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自己成为第一位皇帝,史称秦始皇!

08、助秦王,进行大刀阔斧改革

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终于迎来了一展宏图的政治舞台,李斯帮秦始皇出谋划策,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1)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

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

李斯建议赢政废除了造成诸侯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乡,归中央直接统辖,官吏由中央任免。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分职国家大事。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割据的祸根。

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秦帝国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

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亲自主持这一工作。

他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

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

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

(3)统一度量衡

是秦朝建立后,为了不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统一起来。

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

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

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

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功绩。

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4)统一货币,使用半两钱

公元前210年,李斯又向秦始皇上了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统一货币。

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

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

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

李斯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

(5)修筑驰道,使车同轨

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

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

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

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

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

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

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

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以上诸多措施是李斯的一大创举,他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09、建议焚书,留下诟病

李斯智慧过人,深谋远虑,秦帝国一统天下,他功不可没。

但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李斯也有许多过失,他晚年的一些行为使他成为历史上一个罪人。

秦统一六国后,李斯建议秦始皇派人把和六国有关联的历史书籍、诗歌、百家著作全部烧掉。

李斯建议焚书的原因是希望秦朝只用一种政治思想,他认为其他多余思想是祸国殃民的东西,不应该保留。

他怕这些人看了那些书,思想碰撞后产生什么想法,否定以法家为基础的治国方针,产生造反。

这样一把大火把诸子百家的书籍烧光,毁了几千年文化,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而李斯的这个建议让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思想为主流,其他都是非主流,对秦朝后世2000多年都是一种思想固化的影响!

10、出于嫉妒,害死韩非子

公元236年,李斯奉秦王之命,来到韩国进行劝降,在这里,李斯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同门韩非。

李斯出身平平,而韩非却是韩国贵族,然韩非满腹才华却在韩国得不到重用。

李斯便将韩非所著《孤愤》《五蠹》等篇带回秦国,韩非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其才华自然非常受秦王的赏识。

韩非出使秦国来,期望为韩国争取时间,来到秦国后,韩非受到了秦王的赏识,这也使李斯开始感受到来自韩非的威胁。

后来韩非上《存韩》一书,批判李斯与曾破燕赵韩五国合纵的姚栗,直言他们所做实为中饱私囊而已。至此李斯正式与韩非对立。

同门多年,李斯深知韩非辩才了得,为了不让秦王被韩非所影响,他联合姚栗上奏秦王,陈述利害。

李斯说韩非来秦只是为了保住韩国,为了韩国的利益行事。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言论,将韩非打进监牢,逼其服毒自杀。

排除了危及自己的韩非后,李斯的权力之路便再无阻碍,随李斯步步为营,成为秦国丞相,到达了他人生的巅峰时期。

11、贪图权力,害死扶苏立胡亥

秦始皇第五次大规模出巡途中,突然染上恶疾去世,当时知道秦始皇去世消息的只有李斯、赵高、胡亥和几个内宦。

秦始皇的遗诏是要远在北方边疆抗击匈奴的扶苏公子继承大统,扶苏公子在各方面的能力也确实符合成为一位帝王的要求。

不过李斯本人更加偏向儒家,如果扶苏成为下一任皇帝,或许会采用法儒并重的方式治国。

赵高很清楚人性的弱点,只是一句“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就改变了李斯的想法。

李斯和扶苏则不太熟,和扶苏关系最好的是大将军蒙恬,扶苏做了皇帝,宰相也会让蒙恬去做,就没有自己什么事了。

于是李斯和赵高两人私自篡改秦始皇的诏书,捏造扶苏不孝、蒙恬不忠,并要求他们自杀的命令,又伪造立胡亥为太子并继位。

扶苏由于本身过于崇拜秦始皇,接到诏书后在“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的封建思想支配下,自杀而死。

而蒙恬则怀疑这是一个诡计,不愿意自杀,后来被捕入狱,在狱中被迫服毒而死。

12、遭受赵高诬陷,被灭三族

李斯本以为能够控制住看起来不太聪明的胡亥,结果想不到这人就是个没脑子,只会对赵高言听计从。

而没有了君王的信任,即使是一人之下的丞相,也只能成为一个“虚位”而没有任何权力。

当时的胡亥为了修建阿房宫,大量征发徭役,人民苦不堪言。

李斯感觉自己作为丞相需要劝说胡亥走向正确的道路上,和当时的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一起上书。

可当时的胡亥正与宫女寻欢作乐,看到李斯他们后十分恼怒,就把他们逮捕入狱了。

狱中的李斯也多次上书,不过都被赵高扣留,除此之外赵高还在胡亥面前构陷李斯一家谋反。

年岁已高的李斯受不了严刑拷打,只好被迫承认造反,之后被夷三族。

李斯为巩固刚刚建立的秦帝国的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计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

其中作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的《谏逐客书》,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可叹李斯才华横溢,从小吏成为秦国名相,一路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一个个强大的政敌,也为秦帝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他却输给了自己,是他贪婪之心,一念之差选错接班人,导致秦朝短命而亡,他成了千古罪人,也害死了自己和家人。

#历史开讲#

从月薪3千到3万,八字看他十年事业起伏和财运变化

文/绝版流年

发扬国学,抵制迷信,用古典哲学诉说老百姓的点点滴滴。

薪资待遇和福利是每个打工者都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这关乎每个人的柴米油盐和一日三餐,甚至是一家人的生活大稷。老何是我一发小,计算机专业,2009年大学毕业后成功进入一家美股纳斯达克上市企业,自此开启了他的程序员生涯。因为对他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今天就用八字来讲讲他从月薪3千到3万的一个工作经历和财运变化。

乾造:甲子 己巳 辛亥 丙申

大运: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简批:巳月辛金,处死地,巳中丙火出干,正官格。辛金夏生,急需壬癸水调候,日坐亥水,年支子水,亥子半合水局制火,壬癸水虽未出干,足以润局。辛金于时支攀附阳刃强根,更兼己土印星坐巳刃贴身来生,甲己绊合土局难化,丙辛绊合水局亦难化。综合全局来看,身弱,财官印皆强,印化官生身为用,比劫制财护印为喜,印比两用;所嫌巳亥冲、申亥穿、申巳刑合、亥子合,申子合,地支关系过于复杂,又官临驿马被冲,所以一生外出工作机遇颇多,起居环境有动荡难安之象,也主其人心思复杂,个性心如野马。下面主要是他壬申大运的一个十年工作经历和财运起伏情况。

1、辛未运最后一年2009己丑年毕业,印星有力,用神到位,入职深圳一家万人规模的美股上市企业,月薪3.6K+,13薪。

2、壬申运,2010庚寅年,流年临马星,寅冲申,寅申巳三刑,官星刑动,印星刑伤。单位不景气,尚处于研发阶段的几个项目夭折,团队解散,于当年底被调动至华东某市全资子公司,公司规模变小,月薪3.8K+,13薪,2013癸巳年上半年离职,重回深圳。

3、壬申运,2013癸巳年,官旺临马生印,巳亥冲,申巳刑合,地支不稳。大概7-8月份跳槽到一家千人规模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月薪8.5K+,14-16薪,其他福利相比之前略好一些。2014甲午年,官强化财生印,印生身,加薪,月薪12K+,2015乙未年上半年离职。

4、壬申运,2015乙未年,印星得地,但印受财制,跳槽略费周折。后跳槽到一家几百人规模、尚处飞速发展阶段的小型互联网公司,月薪16K,14薪,福利一般。2016丙申年,官印身皆强,投资购房,2017丁酉上半年离职。

5、壬申运,2017丁酉年,杀星旺生印,印生身,辛金又得酉禄来助弱身,但官杀混,当年犯小人。跳槽到北京一家千人规模的国有IT公司,母公司央企比较大,福利较好,乱七八糟折算成待遇,月薪22K,14薪,后因小人原因做的不开心,2018戊戌年初离职。

6、壬申运,2018戊戌年,印星叠且旺生身,工作机遇好,与几个前同事合伙找人投资创业,月薪36K+,14薪。但好景不长,2019年初项目夭折,离职。

7、壬申运,2019己亥年,巳亥冲,官马被冲动,官生印旺,印又来生身,上半年成功跳槽至一家万人规模的大型国有企业,福利比较好,乱七八糟折算成待遇,月薪30K+,14-16薪。

关注我,你也能解析自己的人生密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