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极弱(八字极弱的特殊命格)

煮酒送别 2023-07-30 21:09:15 网友整理

揭秘道家之“守弱”——唯一能应对“物极必反”的方法

你有想过吗?

中华民族真正伟大的地方是在哪?

在常人看来,我们文明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经历了上下5000年漫长的岁月,仍然绵延不绝。

但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这5000年的岁月中,这个文明到底有多少次深陷于黑暗之中。在这片华夏大地上,曾经有过数百次争斗,有过24个王朝的更替,那么为什么他依然能够延续至今呢?

我想,这是因为古人在最艰难痛苦的时候,仍然会保持着一种自信,他们认为黑暗过后,光明就会来临,同时在这个文明最辉煌的时候,他们仍然会保持着一种警觉,因为璀璨的光明之后,很可能就是无边无际的黑暗。

我相信,这个“物极必反”的理念就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地方,而这个理念就是出自于传世经典《道德经》之中。

所以很多人说道家思想是华夏哲学理念的顶峰。

但,就是这本伟大的传世著作,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不为人知的篡改。

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的马王堆乡,人头攒动,此时正是马王堆汉墓三号墓的挖掘阶段。考古学家打开三号墓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堆积成山的竹简和帛书。让考古学家更为震惊的是,竟然在这里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帛书《道德经》。国内很多学者认为,这部来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帛书《道德经》就是迄今为止最接近于老子思想的一个《道德经》版本。

而我们所讲的物极必反理念,在这部帛书《道德经》中具有不同以往的解释。在了解这个解释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道家思想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明。

道家思想真的有那么高明吗?他的高明之处是在哪里呢?

要想了解这些,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同行”对他的评价。同行指的自然就是“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学派。纵观中国历史,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就是孔子所创建的儒家思想。

那么孔子是如何评价老子的呢?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他说:”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我知道鸟能飞,知道鱼能游,知道兽能走,地上走的可以用网去抓,水里游的可以用钩去钓,天上飞的可以用箭去射。但是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上天,我今天见的老子就是一条龙。

其实从这里啊,我们就能隐约看出他们之间的距离,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维度的。

那么,有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帛书版的《道德经》。

在《道德经》中曾经论述过大道规律,传世本的记载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再来看一下帛书版的记载:“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实单从字面上来看,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大,最大的差别就是在反与“返”上,一个是正反的“反”,一个是往返的“返”。

这两个字所带来的解析却是天差地别。

“反者道之动”与“返也者,道之动也”的含义都是万事万物都会朝着他们相反的方向发展,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在这个“相反方向”上。“反者道之动”的“反”,它的相反方向就是正反的反,这里描述的是一个概念,比如说我们今天出门要向东走,那么这里的反方向就是西。

很明显老子表达的不是这个观念。

那再看帛书版,“返也者,道之动也”的“返”就是一种动作。这里表明了道是在运动的,道是天地规律,天地规律总会返回,朝着相反的方向运转,这才是老子想要表述的观点。从这个“返”上我们也能明白,老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是运转规律,所谓“物极必反”并不是单纯指的由好变坏,而是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比如说我们去创业,今天一个项目谈成了,公司壮大了一些,明天另一个项目谈成了,公司又壮大了一些,但是很快物极必反的规律到了,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呢?这个时候公司不会一下变坏,而是会原路返回,一点一点变差,越来越差。这其中表述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直接一个结果,这个就是大道运转的规律。

所以事物真正的正反两面并不是它的反义词,好的反义词就是坏,但是发展规律却未必是坏,我们不能执着在这个名称上,比如说小草生于大地,最终回馈于大地,这里说的并不是小草生长的生死两面,而是小草慢慢的从大地中破土而出,慢慢成长,最终又慢慢枯萎,凋落,再原路返回,回到大地之中。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明白这个概念,知晓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整句的解析,“返也者,道之动也”,这就是天地运转最根本的规律。很多人认为物极必反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天地万物的自然运转应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这句话中很清晰的表明了一个概念,“道”的运转规律就是相反的。万事万物总会朝着与你付出相反的方向运转,这是一个无时无刻的过程。你越在意一件事情的成败,越想把这件事情做好,“道”反而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

那么“道”的运转方式是什么呢?

我们接下来看第二句话,或许我们就能明白这个运转方式。“弱也者,道之用也”,道的作用是无形且柔弱的,当然也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弱小其实就是最强大的。因为道逆转的方法就是“以弱制强”。我们自然也可以运用这个以柔克刚的规律。

再往后接着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实关于有和无的关系,老子早在之前的章节中就论述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有”。什么意思呢?就是:30根辐条可以制造一个车轮,当中空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泥土烧制成的器皿,中间空缺的地方可以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我们造出房子,房子中空缺的地方可以住人和放东西,这才有了房子的作用。正因为有这些空缺,也就是有这些“无”的地方,他们才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所以有是生于无的,无和有才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老子论述的大道。

知晓道之后,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悟道。

该怎么正确理解“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这句话呢?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人活着就是在解决各种问题。正是因为要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才定义了众多名称,比如说好坏、正反、高低这些相对的词语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才出现的。所以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特别让人迷惑的事,我们定义名称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这个名称上的好坏。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返也者,道之动也”这个概念。万事万物总会朝着与你付出相反的方向运转,所以到了悟道这里,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返也者,道之动也”呢?

为什么万事万物总会朝着与你付出相反的方向运转呢?

我认为,这个就是因为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总会刻意追求事物的正反两面,而忘记了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解决问题本身。比如说我们追求富贵,往往就会失去富贵,我们追求贤,往往就会失去贤,因为我们总是在追求这个名称,反而失去了这个“道”。

比如说企业经常会搞一些绩效主义,绩效主义肯定是不成功的,因为如果我们只把心思放在数量上,员工会制造更多质量不成功的产品。如此一来,真正追求质量的人肯定无法与追求数量者竞争,这里面追求数量的人就是那个“名”。企业开始追求“名”,自然而然就会失“道”,失去了最优解。长此以往,事情开始往反方向发展,求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这个就是口号和实际行动的区别。大多数人总在追求一些口号,但很多人恰恰忘记了,口号只能是口号,按照口号来做事,追求的只是“名”,并不是“道”。再简单点来说,为什么会存在地沟油呢?该怎么处理地沟油呢?谁卖地沟油就罚谁的款,可即便这样,地沟油还是会存在,因为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为什么会存在地沟油,而不是该怎么处理卖地沟油的人。贩卖地沟油的人如果都富足,谁还会冒着被处罚的风险卖地沟油呢?谁还会买地沟油呢?

那怎么才能不让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呢?

接下来就是“弱也者,道之用也”了。事情之所以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就是因为他总会用你最弱的地方来攻击你最强的地方。所以道家,才出现了这个叫做“守弱”的术语,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不争强的反面就是弱,站在弱的地方思考问题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比如说我们的目标是开发一款产品,前期我就要让大家去做市场调研,起码要知道这款产品到底是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等到大家都去做市场调研,把心思放在市场调研上的时候,接下来我就要守在最弱的地方,也就是:这款产品到底能不能研发出来。这个时候有人说了,我们这款产品市场非常认可,这真的是一款好产品啊。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研发出来有什么用呢?而等到产品研发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强就到了研发上,这个时候我就要守在最弱的地方——即研发出来有什么用呢?没有让产品盈利不就是等于零吗?

总而言之,在强势的时候要学会站在弱点之上,通过弱点让自己变强,这个就是“弱也者,道之用也”的含义。因为道的运转规律就是用我们最弱的地方来攻击我们最强的地方,就是用万物最弱的地方来攻击万物最强的地方。

所以学会了“守弱”,就可以做到“不让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通过今天的讲解,主要有以下几个知识点,第一个是:物极必反,或者说是盛极必衰。第二是:以弱制强,或者说是以柔克刚。最后一个就是“守弱”。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如果大家能把这几个点参透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的话,我相信对于你们的人生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