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丁未(丙午丁未天河水命详解)

落荒而逃 2023-08-09 22:08:37 互联网

六十甲子纳音五行略解之:六水的不同特性!

#头条创作挑战赛#接上篇,今天说一说纳音水的五行不同特性。纳音五行属水的干支分别为:丙子丁丑涧下水、甲寅乙卯大溪水、辰癸巳长流水、丙午丁未天河水、甲申乙酉井泉水、戌癸亥大海水。

一、涧下水。

子丑之位水虽旺、但是属于,干上丙丁为火,按水火的不同属性来说,火势是向上燃烧的,而水势是向下流淌的。在易经中有一卦叫火水未济,上火下水正与丙子相应。代表水火各玩各的,两不相通济。而山涧中的水正是此象。所以叫丙子丁丑涧下水。

二、大溪水。

甲乙之位居于东方,我国的大江大河绝大多数都是自西流向东。长江黄河都发源于西部的青藏高源,向东流向东方大海,有源之水声势浩大、滔滔东向。所以叫甲寅乙卯大溪水。

三、长流水。

辰巳居东南,辰又为水之库根、而干为壬水本为水性,我国东南方属于海之地,这这个方位水达到强旺之所,而水又归库,源源不断,东南方又是阳明之地。所以叫辰癸巳长流水。

四、天河水。

丙午丁未属于正南方高处阳光天空。先天八卦乾居南方,代表天。此时的水从天上来就如甘霖雨露,即是雨水。而丁又可为星星,夜间星辰无数组成了一条银河叫也就是天河。所以叫丙午丁未天河水。

五、井泉水。

申酉之位正是水之母,因为金生水,金又主肃敛,子母同在气息安静,而水有母生,源源不断,正如井里的水,汲取不竭,甲乙又为木,甲为动、乙可为绳,也可为用木桶和绳从井中取水之意。所以叫甲申乙酉井泉水。

六、大海水。

戌亥位于西北,也是后天之乾位,而西北方又为天门。有门则为闭塞之气。天山居西北,天山之上终年积雪,不盈不洒,安静稳定,而癸亥又叫墨池,为一池旺水,就象大海一样。所以叫戌癸亥大海水。

《夜航船》解析(七)——纳音五行(1)

#头条创作挑战赛#

纳音五行①

①纳音五行,天干有天干的五行,地支有地支的五行,天干与地支配合后会变成新的五行,称为纳音五行。

原干支五行称为正五行,纳音五行叫做假借五行,因为它是假借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和十二音律而组合成的纳音五行。

六十甲子纳音五行

五音十二律,汉族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十二律,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长到短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是指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是指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从文献记载来看,远古时代就已有天干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分别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六十甲子在我国夏代已有,发掘出来的大量甲骨卜辞都写有“戊午”等字。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甲为栋梁之木,乙为花果之木,甲乙东方木。丙为太阳之火,丁为灯烛之火,丙丁南方火。

戊为城墙之土,己为田园之土,戊己中央土。

庚为斧钺之金,辛为首饰之金,庚辛西方金。壬为江河之水,癸为雨露之水,壬癸北方水。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阴阳交相愕而仵,阳气充盛,阴气开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五行养生图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北方。寅(虎)属阳木,东方;卯(兔)属阴木,东方。

午(马)属阳火,南方;巳(蛇)属阴火,南方。申(猴)属阳金,西方;酉(鸡)属阴金,西方。

辰(龙)、戌(犬)属阳土,中央;丑(牛)、未(羊)属阴土,中央。

甲子乙丑海中金②,丙寅丁卯炉中火③,戊辰己巳大林木④,庚午辛未路旁土⑤,壬申癸酉剑锋金⑥,甲戌乙亥山头火⑦,丙子丁丑涧下水⑧,戊寅己卯城头土⑨,庚辰辛巳白蜡金⑩,壬午癸未杨柳木⑪,甲申乙酉泉中水⑫,丙戌丁亥屋上土⑬,戊子己丑霹雳火⑭,庚寅辛卯松柏木⑮,壬辰癸巳长流水⑯,甲午乙未沙中金⑰,丙申丁酉山下火⑱,戊戌己亥平地木⑲,庚子辛丑壁上土⑳,壬寅癸卯金箔金,甲辰乙巳覆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②甲子乙丑海中金:出自《三命通会论》。(《三命通会》一书,系明代万明英所著。《三命通会(上下)》是由200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教育作品。下同。)在六十甲子纳音五行中,对应甲子、乙丑年。即生于甲子、乙丑年的人,都是“海中金”命。

海中金者,宝藏龙宫,珠孕蛟室,出现虽假于空动,成器无藉乎火力,故东方朔以蛤蚌名之,良有理也,妙选有珠藏渊海格。

甲子,从革之金,其气散,得戊申土,癸巳水相之,则吉。戊申乃金临官之地,土者更旺于子,必能生成;癸巳系金生于巳,水旺于子,纳音各有所归,又为朝元禄。忌丁卯,丁酉,戊午之火,阎东叟云:甲子金为进神,禀沉潜虚中之德,四时皆吉,入贵格,承旺气,则术业精微,主夺魁之荣。

注释:甲子为从革之金,金气散漫,若得到戊申大驿土和癸巳长流水的相助,就会兴发起来。因为戊申是金之临官禄旺,癸巳是金之长生秀气,内藏火土金水生成之道,纳音各有所归,为朝元禄。怕遇见丁卯炉中火,丁酉山下火,戊午天上火克破,多为贫贱或短寿。

乙丑,自库之金,火不能克,盖退藏之金,茍无刑害冲破,未有不显荣者,独忌己丑,己未之火,阎东叟云:乙丑,为正印,具大福德,秋冬富贵寿考,春夏吉中有凶,入格,则建功享福,带煞,类为凶会,玉宵宝鉴云:甲子,乙丑,未成器金,见火则成,多见则吉。

注释:乙丑为自藏墓库之金,一般火克制不了。若没有刑害来冲破,没有不能显达富贵的,唯独忌讳己丑,己未之火。阎东叟注:乙丑为正印,具有大福德,秋冬生多富贵寿考,春夏生吉中藏凶;入格者建功立业,带煞者凶祸不断。怕见己丑霹雳火和己未天上火克害,多为贫贱或短寿。

③丙寅丁卯炉中火:出自《三命通会论》。在六十甲子纳音五行中,对应丙寅、丁卯年,即生于丙寅、丁卯年的人,都是“炉中火”命。

炉中火命之特质:火主“礼”。性刚烈、上升、前进,外阳内阴,外明内暗,脾气一发即过。可以「火」的性质,联想个人的个性。

丙寅,赫曦之火,无水制之,则有燔灼炎烈之患,水不可过,独爱甲寅之水,就位济之,又名朝元禄,五行要论云:丙寅火,含灵明冲粹之气,四时生生之德,入贵格,则文彩发应,主魁甲之贵。注释:丙寅为显赫强烈之火,如果没有水来克制它,就会有炎热刑伤之苦。相生相济,称为朝元禄。有精明纯粹之气,四时生生不息之情,入贵格者,主有文采科甲之名。丙寅禄地元,是子母相承之火。先烟后焰,抽其明,而三进喜,木为助,嫌水陵迟,五行相养,虽在死方,亦可光耿。命入贵格,不用于禄。

注释:丙寅纳音火,火长生于寅,木火相承,本禄于支,故禄地元。先烟者,火到三春而虚寒,先发以烟,后焰者,运至南离而有焰。火之有焰而为明,三月逢辰,火之冠带而进盛达之方。

丙寅丁卯,火气逐渐发出辉华,因为柴薪(寅、卯)而火力显露,所以叫炉中火。炉中火是洪炉中的烈火,所谓“天地为炉,阴阳为炭”,是宇宙造化的光辉,是乾坤再造的陶冶。炉中火是典型的炎上性格,喜欢木来生,以平地木为上品,丙寅遇到已亥,称为天乙贵人,遇到戊戌,称为归库,所以吉;丁卯稍次一点。因为丙寅是火自处于长生的位置,没有木问题也不大,丁卯是火自处于沐浴败地,如果没有木那么就凶了。而且这类火依靠金作为用,要有金,才能应了造化的神机,如果丁卯没有木又遇到金,那是劳苦的命。

④戊辰己巳大林木:出自《三命通会论》。在六十甲子纳音五行中,对应戊辰、己巳年。即生于戊辰、己巳年的人,都是“大林木”命。

大林木者,枝干撼风,柯条撑月,耸壑昂霄之德,凌云蔽日之功。此木生居东南,春夏之交,长养成林,金假艮土为源,癸丑为山,三命无破陷,最为福厚权贵,戊辰为上,己巳次之。

戊辰,两土下木,众金不能克,盖土生金,有子母之道,得水生之,为佳,五行要论云:戊辰,庚寅,癸丑三辰,挺木德清健之数,生于春夏,能特立独奋,随变成功,更乘旺气,则有凌宵耸壑之志,惟忌秋生,虽怀志节,屈而不伸。

己巳,近火之木,金自此生,于我无伤,忌见生旺之火,阎东叟云:己巳在巽,为风动之木,根危枝拔,和之以金土,运归东南,方成材用,虽外阳内阴,别无辅助,则其气虚散,更为金鬼所克,乃不材之木也,珞琭子云:己巳,戊辰,度干宫而脱厄,注云:己巳,戊辰,举木之类,西方金鬼旺乡,纳音之木,至此绝矣,斯谓厄会,若度干亥之宫,木得水以长生,故脱厄。

注释:己巳是近火生长之木,己土能生金,巳中又是金之长生地,巳中又藏有戊土丙火,所以金不能克此木。但也怕见到生旺之金,或是壬申癸酉剑锋金的砍削。己巳方位在巽,为风动之木,根危易拔,运喜东南,方能成才;外阳内阴,如果没有扶助,则根气浮散,再遇金鬼克制,必然是无用之木。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有侵必删。

语文课堂的宽度与厚度 ——曹勇军《老王》课例评析

语文课堂的宽度与厚度

——曹勇军《老王》课例评析

倪文尖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241)

本文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9年第4期

摘 要:针对曹勇军执教的《老王》课例,从“常态与创格”“互文与互动”“例子与引子”三个方面展开,援引实例,指出课堂教学既要追求创新,也不能忘记常态,关键看是否适切;互文阅读有其优势,但更要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由叶圣陶先生的“例子说”引申出“引子说”,重点剖析了怎样引进文本,引入思考,引导生成,用真正的课堂互动体现互文阅读优势的关键所在,让我们思考语文课堂的宽度和厚度的辩证关系以及其中的活跃因素,从而走进课堂教学的深处、高处和别处。

关键词:常态与创格 互文与互动 例子与引子 宽度与厚度

本文作者:倪文尖

杨绛先生创作于1984年的散文《老王》,和的《哦,香雪》、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汪曾祺的诸篇作品一起,入选语文教科书后进入经典化的快车道,成了语文新名篇。这些作品受关注、受欢迎的程度,甚至已然超越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等经典课文,表现之一就是,优秀中学教师的精彩课例层出不穷,时有才人出。这大约也是曹勇军老师执教《老王》公开课时所意识到的吧!因此,我眼前这份《老王》的课堂实录整理,就显然地力避人之长而扬自己所长,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落俗套,别开生面。我简短的评议也由此开始。

一、常态与创格

文学贵在独创,语文课是不是贵在独创呢?在这个创新口号满天飞的时代,答案似乎应该也是肯定的。但在我看来,这个事不可一概而论。简要地说,一堂语文课上得好不好,主要不是看有没有独创性,而是看独创何处、合适与否,乃至有个更基本的问题——为什么非创新不可?也不妨把我的意见表达得更透彻些:对于某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其实有规律可循,或许还可能是有具普遍性的优选方案的;教得对、教得有效、学生真的很有获得感,无疑比教得漂亮、花哨、有创意来得基本而且重要得多。因而在赞扬曹老师的创新之前,很有必要高度肯定“常态”教学的合理和必要。换句话说,作为《老王》教学“创格”的曹老师的课例之所以值得褒奖,不是简单地因为贵在独创,而是贵在创新的背后有道理:譬如学情,这节课是给一班语文水平较高的高中生上的,而他们,已经在初中语文课上学过《老王》;又譬如执教者是曹勇军,长期一贯地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开发过“大树下读书”等系列校本课程,而且课堂驾驭能力强,“身上有光环、学生特配合”。所以,如果你没有金刚钻,又没下过学情方面的功夫,还是不要轻易地揽瓷器活儿,更不能简单地搬用这一课例。当然,除非你真搞清楚了这“创格”的深刻学理。

二、互文与互动

曹老师课例最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在于,在《老王》这个主文本之外引入了副文本:同一作者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此战略层面的教学设计是美妙的。其一,学生重读、自学《老王》有了新鲜感,学生也能通过学习副文本更多感受“”语境;而“了解了那个时代”之后,教师就可以在合适时机提问:“丙午丁未年,老王在干什么?”或在必要时提醒:“你为什么不联系‘丙午丁未年’的时代环境,以及人们的普遍的表现,由此去体会老王那种品质的无价和高贵?”这样,在“老王善良,老王淳朴”这些已有知识之上,新的解读、新的知识顺理而成章:“老王最可贵的东西是在那样一个疯狂的、荒谬的年代,坚持做人的本色。”以此为基础,对比副文本里杨绛说“问心无愧”,主文本里杨绛为什么愧怍?她为什么要写《老王》这篇文章?这些原本难度很高的问题,随着互文性阅读的有效展开,似乎也变得迎刃而解:“作者觉得自己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俯视着对方。可是对方在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举一动,自己甚至都做不到。她反思,她自责,她觉得愧怍……她想通过书写来倾诉,来救赎。作者要捍卫自己的记忆,呼唤善良的品质,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篇动人的《老王》。”其二,在更高层次上读懂了《老王》,也加深了对《老王》写作特点的认识之后,副文本又正好拿来检验学习成果,可以在其中“找一个片段,加以赏析”。这样既加大了阅读量,拓展了阅读面,又迁移了刚刚学习收获的知识和能力,还能通过文本间的互文与比较使学生体悟到《老王》“像一幅山水小品”,《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就像《清明上河图》,是一个长卷”,从而对杨绛散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选取生活中的小事,叙述简洁从容,语言朴素无华,很多议论能不发则不发,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神态,让人物自己来说话,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然,从课堂效果来看,设计之初衷有的实现得很完满,也有的则完成度不够高。而既然课例评议不是为了开表彰会,我倒更愿意指出不足,以使曹老师的课连带我的评议多一点启发性。譬如,曹老师以为“读完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我们(这话是对着学生说的)多少了解了点那个时代”,但是,竟然接连有两名学生回答错了“那时老王在干什么”,这大概应该不是偶然。这说明,要让现在的年轻人搞明白“”那个时代,没那么容易,多读几篇杨绛的散文固然有益,却还是不解决问题。那么,《老王》教学的立足点是否应该以学生对文本内历史背景的把握为基础?如果是,怎么才能做到?如果不是,那可以换成什么?又譬如,曹老师将“老王的美德中什么才是最核心的?”作为教学重点,并以之一再追问学生,但学生们却似乎一直难以击中教师预设的靶心;而当曹老师带着强烈的情感说出个人见解,并以此为这一教学环节作结之后,我怀疑学生们仍然多半是:要不觉得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答案其实相差不远,要不觉得老师并没有很让自己心服口服。但我还是要强调,曹老师这一课例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既是难得的真实,也是非常的精彩。我特别喜欢曹老师与学生交流时的平等姿态,尤其是他发自内心地表扬学生也批评学生,曾几何时,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你好他好大家好”,一团和气得不仅没有是非,而且连高下也没有了!同时,我也不会质疑曹老师预设是不是多了,学生的课堂生成是不是少了。因为,在创设了这样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互动情境和热烈氛围后,你来我往,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奔着问题呢,谁还会注意或计较哪些是预设、哪些是生成呢?更何况,结论是从教师还是从学生口中说出来,真有那么重要吗?

三、例子与引子

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有著名的“例子说”,多年前我曾经笑言可以追加两个“子”。把课文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终身学习的“根子”,这个话题另找机会再说;这里我敢肯定,在课文也应该是“引子”的问题上,曹老师一定是知音。“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是语文界这两年非常热门的概念,而且越炒越热;甚至不免令人担心会带来负面效应了,如片面地追求文章整得多、书读得多,而不问目的,不问章法,更不学章法。事实上,曹勇军等名师早就带着学生开展大量的阅读活动了,而且还由课外反哺到了课内。就拿《老王》课例来说,主、副文本有效得法的互文性阅读,正可以纠某些“群文阅读”贪多求全之偏,而有了课堂精读的基础之后,再向学生推荐《杨绛散文》,这一做法当也能给“整本书阅读”提供借鉴。

《老王》课例是把课文当作推广同一作者的“引子”了,其实,课文还可以成为诸如同一文类、同一题材、同一国别、同一时段等延伸阅读的许多“引子”,这些对曹老师而言想必都是小菜一碟。所以我更愿意就“例子说”在《老王》课例中的呈现多讲几句,因为我感觉,“引子”是属于曹老师自觉甚或自得的,而“例子”倒可能是他不那么自觉的。或者这么说吧,一方面,曹老师意识到的,有可能做得没有他以为的那样好,而曹老师没有意识到的,却很可能做得比他想的好;而另一方面,正如曹老师看重的“引子”难免有弱笔一样,曹老师不大看重的“例子”也有不少启示。

话很绕口,但一举例子,再作比较,事情就会比较清楚。在《老王》的课堂上,曹老师反复说到“细节”:“他既有概括,还提到文章里面一些具体的细节,佐证自己的概括”,“这里再补充一个文中细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格光芒的可贵细节有哪些”,“直到今天你还念念不忘的细节,有哪些”,“细节是有生命力的,每个人阅读后,都会对一些细节有自己的感悟”,“至今难以忘怀的一个细节,就是文章中的四个‘直’字”……直至“这里还有好几个细节,分析的时候,还应该抓住这几个细节”。在我看来,也许曹老师未必自觉甚或未必认可,但《老王》课例里教得最实、学生也最能迁移的一点,恰恰是抓住文中细节尤其是核心细节来品味文章,形成观点!易言之,曹老师的课例实际上是把《老王》作为“学习(核心)细节的发现与品味”的“例子”来教学了,而且通过互文与互动的方法做得很成功。

或许,这就是语文课堂的宽度与厚度?或是曹老师课例给我们的很好启示?曹老师显然在课堂的宽度上下足了功夫,这方面的成效(也包括缺憾)有目共睹;而曹老师课堂的厚度(也包括欠缺)所在倒确乎是在不经意中形成,因而也并非一眼就能看穿。教学是艺术。宽度和厚度,有时能相辅相成,有时却也会顾此失彼,因此,教学永远面临艰难的抉择。大概,这就是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吧,也当然是曹老师们永远热爱课堂的理由。

作者简介

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华东师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以及文化研究领域青年骨干,开设有中国文学作品经典、文化研究导论、上海文学研究等课程。曾发表《论“海派”话语及其对于上海的理解》等多篇论文,著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等多部著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