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格名人八字(从强格的名人)

浮生如梦 2023-08-23 10:56:58 网友上传

学易心得——闭门造车,不如实战翻车

自从接触到易学,每天兴致勃勃,学到一点儿东西就忍不住拿出来实践一番。学了老师分享的小妙招,在办公室同事那里先检验一下。

有一次,跟听了老师的课,下午在办公室跟一个同事闲聊,说她的肚子上长了一个痣。她一激动,就掀开衣服让我看看,果然一个黄豆般大的痣。

有些妙招就是老师多年的实战经验,八字命理也算是古人大数据筛选出来经过实践检验的一套哲学体系。五行相生相克,刑冲破害,各种合会,造就了我们悲欢离合的一生,既有迹可循,又玄妙不可言说。

一入易门深似海,越学越觉得博大精深玄妙无穷,穷其一生也只能推敲一二。正因为如此,才能吸引如此多的易友废寝忘食乐而忘忧。

老师一再强调,学了就要不断实践,通过实践来增长经验。老师说他刚开始的时候也经常断错。每次断错,都要找找原因,积累经验。后来,准确率就越来越高了。一个人闭门造车学了几个月,缺乏信心,不好意思大张旗鼓找人练手,怕被人取笑。

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入了一个命理群,大家每天讨论,不亦乐乎,有经验丰富的高手,也有刚入门的小白,大家互相探讨,教学相长。

有高光时刻,也有翻车现场。因为职业原因,我更愿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来谈谈我从翻车现场中获取的一点点儿收获吧。

土土妹妹是群主,是理论派的,从日元旺衰喜忌格局入手,分析起来条理清晰,这点我很佩服。我跟着老师学的很多是实战派的干货,理论上很缺乏,现在又沉不下心去钻研书本,只想快点获取经验值。根据八字断疾病方面,老师的经验还是很实用,给几位易友断也得到了反馈。关于婚姻方面,老师一再强调,学易的发心要纯正,以助人为目的,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有些命主的婚姻宫受伤严重,即使眼看摇摇欲坠大厦将倾也不能断人家离婚,劝和不劝分,即使背上断不准的骂名也不能说。这点儿我还是很赞成的。

老师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婚姻,都是吵吵闹闹磕磕绊绊过完一生,美满的婚姻凤毛麟角,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更是难以美满。多劝劝命主,家和万事兴,包容忍耐为良药。

预测婚期,婚姻幸福与否,配偶的样貌性格,两人的相处模式,都能从夫妻宫里的字里看出来。那天,一个易友拿了两个八字,让我断。一个是他现任夫君的,一个是她一个朋友的。幸好都断得还算符合,勉强没有翻车,感谢老师倾囊相授,让我又验证了一把。

断婚期,也是必修课。老师讲了很多种看法,我记住了常用的几种,日元合化,夫妻宫逢合化等。唯独忘了夫妻宫逢合,需要等到逢冲的年份解开合化也是婚期。

那天,土土妹妹拿了她老公的八字让我断婚期,果然就翻车了。她老公夫妻宫逢害,我还一直在找合化年来断婚期,结果断了几年都是翻车。原来,夫妻宫原局里的合冲破害刑安安静静地呆着就没事,需要大年流年引动,只要动了也可算是婚期。

这次翻车,让我对这个知识点增强了记忆。

有些格局不常见,比如从弱从强。这种格局很少遇到,但交流多了,总能遇到。

比如,今天一个易友拿了一个八字让我断。刚开始我没有看出是从强,按普通强格来断,怎么断都不对。后来,才知是从强为弱,喜忌不同,自然无法段准。这也算是增长了见识。

每翻一次车,总能收获些什么。

所以,闭门造车,不如实战翻车。经验还是要不断积累的,翻车现场还会经常发生。我觉得是好事。

正经地研究不正经的日记

作者:杨早 作家

姜文在《邪不压正》里有句名台词。他对廖凡说:“正经人谁写日记啊?”“写在日记里的能叫心里话吗?”结论是“老蒋靠不住”。

因为这句话躺枪的,不只是写日记的老蒋和前赴后继到美国研究他日记的近代史学者们,还有我们这些写日记的人。

在写日记的人之中,我是最弱鸡的那一类。有一条公理叫做“一件事坚持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它的成本大小。成本越小,越容易坚持。”感谢鲁迅先生,他的日记让我学会什么叫极简记录。是这样式的:

一日 雨。上午阮立夫来。下午雨雪。

二日 昙。无事。

这是把日子变成打卡点了吧,“无事”,这俩字包罗万象。靠了模仿鲁爷,我从大学毕业起坚持记了17年日记。

而扬之水老师的《〈读书〉十年》打破了我对日记的想象上限。从中不仅可以窥见各路学者的侧面音容,更有各饭馆的菜色,有日日经手的书单,也有车票点心唱片的价格。能把每顿餐叙的菜单记下来真是太牛了,北京那些曾经存在过的饭馆都应该感谢这部日记。但扬之水老师的厉害尚不止于此,分享会时听别人说,她出去看文物时,连来往出租车司机的姓名都要打听,“因为要记日记”。无怪黄裳称扬之水日记“可惊俗目”,我就是典型的俗目。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从反面说明,日记作为史料不够“正经”,但它的价值即在于私人性、碎片化与多面相,是最贴近日常生活与情绪记忆的文本。因此不正经的日记,非常值得正经地研究(后世的研究者应该感谢我们这些写日记的人)。

从日记研究者的角度考量,最喜欢的怕还是扬之水这种,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研究思想史心态史的,会喜欢日记那种,不管他说的是真话、谎话还是不说话,都有研究的价值——有研究这部日记的学者笑言“蒋只有在骂人时,说的才是真话”。但是,不是真话更有意思吧,毕竟真话只有一种,谎言人言人殊,才够独特。

受鲁爷的影响,我也喜欢在日记里记录物价。在历史研究里你会发现,物价是最不可知的元素之一。长城千年一律,故宫百年如旧,但物价半年一变,非常时期半天一变。我见过最爱记录物价的是鲁迅的对头顾颉刚先生。尤其是1943—1945年的重庆日记,顾先生屡屡感慨战后物价之高,变动之速,他一边记录早中晚饭的价格(还说明是几人共餐),滑竿几钱,公车费多少,一边列出战前什么什么东西才多少钱,宫女白头说玄宗,学者黑脸比物价,都能看出隔世的沧桑感。

身为写日记的人,我还想大声疾呼的,是日记的形态学研究,包括载体、格式与物料。我打认真记日记起,就是用键盘,每次换电脑最怕丢失的,就是日记与照片(文章反正发表过,只能排第三)。像我父亲,还在用大日记本手写,每年换一个本子。扬之水老师之前是用簪花小楷记,后来开始录入电脑,“方便检索”。你看这就是形态带来的变化。近年国内流行日式的手账,其实时的各种日记本,精美丰富程度不亚于日式手账。这种漂亮物事总让我自惭形秽,觉得自己的字配不上那么好的纸和本。而我向学生推荐某款手账,他们会反手给我推荐一款App,说可“与电脑手机云端同步,老师您就不怕换电脑啦”。

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我至今无缘目见,但看报道说,这套日记全面还原了胡适留学日记手稿的面貌,包括开本、用纸甚至色泽。我认为这套书的出版,不仅仅是散佚内容与原貌复现,还可以辨析一下形态对日记主的心态影响与书写限制——我记得胡适有一段时间用的是带格式的日记本,让你像填表一样每日每时段的事件分格记录,这对记录者的影响绝对是巨大的,差不多就像填写履历表与写小品文章的分别。这又让我想起明清士大夫流行的“功过格”,它迫使将每日的流水琐事强分为“功”“过”两大类,变成将来向天庭换取奖励的积分。那些无功无过的小事可能就被忽略了。

老友张剑,约十年前即开启“日记学”,包括近代日记的整理与研究。他与南大徐雁平教授、华东师大彭国忠教授主持的“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收录日记颇伙,已经出到第九辑——这套丛书出版以来,我家书架专放日记的那列就从放两层变成放三层,而且放不下了。今年他们又开启了“日记研究丛书”,从整理向研究进发,将整理与研究合为一体,第一辑五种,让我这种日记爱好者“俗目”不睱接。其中有一册《过渡之舟》专门研究《胡适留学日记》,十分好看,作者后来也见过上海人民出版社那版手稿本影印,只可惜未曾关注形态学层面,使我辈过屠门大嚼者不能如临其境地窥看适之博士的即时心态与“被限制的叙事”,真希望能出续集。张剑作为主持者,前有《华裘之蚤——晚清高官的日常烦恼》,这次亦有《晚清日记中的世情、人物与文学》,像马拉松赛程中娴熟的领跑者,虽然还看不见终点,奔跑的美妙已经让人足以锁定他们每场的直播。(杨早)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