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潮汕地区有几个市)

追梦抓梦 2023-07-17 01:14:30 网友整理

广东潮汕,为什么“一分为三”?

本 文 约 54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广东有21个地级市,是全国拥有地级市最多的省份。

但实际上,广东原本没有那么多市,许多是在80-90年代的行政区划大调整中拆分出来的。

地级市这么多,车牌都用完了

地级市过多造成的问题之一,便是无法“雨露均沾”,各地都在对有限的行政资源进行竞争。这一问题的突出典型便是潮汕地区,即现在的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

80年代时,汕头市管辖整个潮汕地区,是粤东地区的中心城市。1991年,汕头被拆分成汕头、揭阳、潮州三个市。

被拆分前的汕头市

被拆分后的汕头作为经济特区,逐步被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兄弟超越,“辐射粤东”的能力被大打折扣。

以至于现在汕头、揭阳、潮州三市在广东省内经济排名靠后。

如今的潮汕三市

多年来,民间关于“三市合一”的呼吁不曾停息过,而有人更是把这次拆分说是一次“最失败的行政区划调整之一”。

潮汕地区被“一分为三”,为何至今仍产生巨大的争议?

粤地闽心

潮汕民系是广东三大民系之一,而潮汕话属闽南语的一支。

广东三大民系(潮汕和雷州均为闽南文化民系)

潮汕地区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这与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莲花山脉将潮汕地区与广东其他地方隔开,潮汕地区核心的韩江三角洲平原,与福建的沿海平原紧密连接。

东南地形

因此,千百年来,福建人通过这个通道源源不断地进入潮汕地区。

莲花山脉把潮汕地区和广东其他地区隔开

虽然现在人们俗称该地为“潮汕”,但这一词起源于近代。古代长期的时间里,该地区都被称为“潮州”。

秦汉最开始在潮州地区设置揭阳县,当时整个岭南地区开发缓慢。晋代在揭阳县地域上设义安郡,治所海阳县,也仅有一千户人。

隋唐时期,在义安郡地域置潮州,取“潮水往复”的意思,治所稳定在海阳县。

潮州虽然属于岭南地区,但潮州地缘上和福建更紧密,因此潮州先后五次在广东(岭南道)和福建(江南东道)之间摇摆,一直到唐中期后才固定归属广东(岭南道)。

唐时期的潮州。来源/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唐宋之间的中原战乱使移民成为热潮。潮州不断吸收着来自福建的移民,人口从唐朝的5万人上升到南宋的65万。

移民的迁入促进了发展。潮州靠近广东、福建、江西,加上韩江河道的开发,三地的瓷器和茶叶都运往潮州一带销售,国外商人船客也来到潮州进行贸易。

韩江水系

但人口的增多,也带来了行政管理压力。

1121年,析治所海阳县复置揭阳县,潮州当时下辖海阳、潮阳、揭阳、程乡共四个县。

宋代潮州。梅州在1073年降为程乡县,隶潮州。来源/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到了元代,潮州设潮州路,此时潮州地区已经形成“舶同瓯吴及诸藩国”的繁荣局面。

明代,改潮州路为潮州府,从原来的四个县析置出七个县,潮州府共辖十一县,治所海阳县。

这一时期,潮州行政区域基本定型,后来的清朝也延续了潮州府。稳定的建制形成了潮州地区较强的民系和文化认同。

明清时期的潮州府是广东数一数二的海防重地,南澳岛是整个明代唯一的海岛总兵府,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地之一。

明代潮州府。来源/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明清两代长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加上人口增长的压力,迫使海渔为生的居民向周边沿海移民,形成“下南洋”的热潮。在下南洋的移民中,95%来自广东和福建。

潮州人第一次海外移民潮发生在乾隆嘉庆年间。1780到1860的80年间,潮州人的海外移民至少有30万人,而嘉庆时期(1796-1821)的潮州仅有200万人。

潮州的海外移民浪潮,在日后培育出人数庞大的华侨群体。

汕头崛起

在古代时期,潮州的行政治所和经济中心都稳定在韩江下游的海阳县,并没有直接面向海洋。

而随着近代的到来,潮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开始出现转变。

韩江入海口处有一个小渔村,因长年泥沙堆积,加上潮汐风浪的作用,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称为“汕”,汕的开端处叫“头”。该渔村被称为“沙汕头”,隶属于澄海县。

汕头的真正兴起是在战争之后。根据《天津条约》,汕头于1860年成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大量外国进口商品从汕头进入广东,再发往全国。

除开货物,随之涌入的还有外资企业和设备。英国、日本、法国等国直接在汕头开设航运轮船公司,直达国内沿海口岸和东南亚。

随着汕头深水港的修建,深水汽船取代浅滩帆船,汕头到新加坡的时间从一个多月减少到一个周。

汕头进口大宗为棉纺织品,出口为蔗糖,进出口比重极不平衡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汕头已经逐渐成为潮州最重要的港口和广东第二的经济中心。年贸易总值在全国排名前十,次于广州、上海、胶州、汉口等地。

潮州的治所海阳县,并没有因汕头的崛起而被抢了风头。得益于靠近韩江水道,海阳县的传统贸易进一步发展,蔗糖、竹木等成为海阳县贸易大宗。

19世纪末,海阳县村庄数量也从清中期的118增长到646个。通过两地分工,海阳连接着内陆商业,汕头负责对外贸易。

1904年,在当地华侨的推动下,潮州成立铁路公司,在海阳和汕头两个贸易中心之间修建铁路。因海阳是潮州府城,公司和铁路分别名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和“潮汕铁路”。

潮汕铁路是当时中国营业状况最好的铁路之一,“潮汕”一词也随着铁路这张流动的名片而传播开来。

1912年,中华成立后,全国各地废除“府”,由省直接管理县。

此外,全国各地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兴起“设市”风潮,首先在广东省。1921年,广州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建制市(时,市与县依旧平级)。

1930年,汕头成为广东省第二个建制市(由澄海县析出),可见汕头地位之重要。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每年来往洋船舶和艘次都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上海、广州,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成立后,汕头已经逐步实现从清末的小渔村到潮州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的转变。

汕头港30年代的贸易(单位:国币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了古代时期的“府”级建制,省与县之间新设“专区/地区”,即“省-专区/地区-县”的三级体制。

原潮州府地区则设置“潮汕专区”,治所潮安县(海阳县于1914年改名潮安县)。

虽然汕头不是专区治所,却是当时广东唯二的省辖市,不归潮汕专区管辖。

此外,从“潮州”到“潮汕”名称的变动,打破了古代单独以“潮州”作为府/地级单位的名字,首次在行政名称中使用了“潮汕”。

1956年之后,潮汕专区改汕头专区,治所转移到汕头,此时“潮”字已在地级名字中消失,标志着潮汕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汕头。

50年代的汕头专区,治所汕头

在接下来30年多次行政区划的更改中,汕头专区/地区的面积也在不断变化。但汕头都作为行政驻地所在。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较为混乱。1983年,广东全省进行“地市合并”,即合并地区与省辖市,统一变成地级市。

因此汕头地区被撤销,汕头地区和汕头市合并为新的地级汕头市,辖八县一市:揭西、普宁、惠来、揭阳、潮阳、澄海、饶平、南澳和县级市潮州(潮安)。

但汕头市的体制还没确定多久,就碰上了一些新的机遇、新的问题……

80年代的汕头市,辖八县一市

潮汕分家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分别设立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

位置极佳的珠海和深圳

深圳、珠海由于临近港澳,贸易环境极佳。汕头则有些特殊,是广东唯一不邻近港澳的特区。

汕头被选为特区,首先是经济实力,汕头是当时广东经济前三大城市。其次是庞大的潮汕华人华侨群体,据预计当时潮汕籍的海外华人华侨至少有1000万人。

更特殊的是,与深圳、珠海两个面积较小的“微型”城市相比,汕头市全域面积达11000平方公里。而汕头市被划分为经济特区的面积处于末位,特区范围小和行政管理乱,逐渐限制了经济增长速度。

1991年,深圳、珠海、汕头特区面积分别为396、121、52平方公里。深圳、珠海基本实现市区(市委、市政府)和特区(管理委员会)的重合,即“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而汕头特区则隶属汕头市,没有实行一套班子。汕头市不仅需要管辖52平方公里的特区,还包括非特区的八县一市及城区,和其他三个特区兄弟大相径庭(深圳辖特区和宝安县,珠海辖特区和斗门县,厦门辖特区和海沧县)。

广东特区发展情况

汕头领导层希望能将特区面积扩大,最好能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

1991年4月,上级在汕头特区扩大范围的批复中指出:汕头经济特区扩大到市区后,现行的汕头市全域行政区划需作相应调整,但没有指出具体怎么调整。

经向上级的请示,汕头得到一条“不成文规定”:特区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市区,但汕头除了市区外,只能附带一个下辖县。深圳、珠海、厦门特区都是如此。

在这个不成文规定的前提下,汕头开始提出了行政区划方案。最初拟出两个方案。第一个是将汕头市“一分为二”,即拆分两个地级市。毫无疑问,鉴于潮汕地区古代史长期的中心都是潮州市(潮安),因此两个地级市名额只能是汕头和潮州。

但该方案导致原汕头市东西两端(饶平县和惠来县)几乎被汕头隔开。当时汕头城区为潮汕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假如惠来去潮州办事,还得经过汕头。因此方案还有待优化。

一分为二的话,惠来去潮州(潮安)办事不方便

第二个方案则是将汕头市“一分为三”,汕头和潮州毫无疑问地占据两个地级市的席位,剩下的一个席位成为各县争取的目标。

其中揭阳、普宁、潮阳三县最具资格,经济实力也不相上下,三县之间的争夺也已经是半公开化。

1991年10月,在主政官员考察下,认为潮阳距离汕头市区太近,不宜单独设市。揭阳自身有港口,还可通过榕江进入汕头港出海。而当时普宁县城规模较小,无港口。因此,最后一个地级市的席位被揭阳县成功拿到。

揭阳市,榕江穿城而过,可直达汕头港

经过各方多次讨论、妥协、调整,“一分为三”的具体方案出台。

得到批复

1991年12月,方案得到落实,成立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汕头特区扩大到城区,达234平方公里。

21世纪后,汕头只留下一个海岛县——南澳县,其余地区均完成县设区,也算是遵守了这套“不成文规定”。

1991年“一分为三”后的行政区划

“弱弱”联合

随着原地级汕头市被“一分为三”,汕头特区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实现“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汕头特区成立之初,经济总量(GDP)领先于深圳和珠海,吸引了许多华侨商人投资建设。1981年,在潮汕商人李嘉诚的投资下,设立汕头大学。

在当时的预期下,本以为“潮汕分家”之后,汕头能集中精力发挥特区的作用,但汕头后来的经济一直低速增长。汕头GDP的增长倍速一直落后于深圳和珠海。

广东三个特区GDP

汕头经济增长速度不如省内其他两个特区。首先是客观因素,深圳、珠海拥有直面港澳的地缘优势。

其次是一些主观因素,例如改革开放力度不够,营商环境改善不佳等。

而汕头市“一分为三”,也对汕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副作用。因为改革开放后汕头直接吸收的外资中,70%-80%是潮汕籍侨资。

而分家后,三市各自去游说招商引资,自成中心,导致资源无法集中,加剧三市对有限资源的竞争。

在行政上,汕头市(特区)再也无法代表整个潮汕,对潮汕华侨的吸引力也随之减半,因此,也削弱了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功能。

2021年,三市GDP均排在广东中下游水平,汕头11位,揭阳13位,潮州20位

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由于人口经济体量差距不大,无法相互吸引人口。导致粤东地区失去经济吸引力,大量潮汕人干脆直接流向珠三角。目前,粤东地区整体人口以流出为主。

当地人戏称:“1860年开埠的汕头领先其他特区一百年,却在一夜之间拆没了,特区变成特困区。”

潮州、汕头、揭阳以人口流出为主,纷纷跑去珠三角

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城市互相发展、竞争资源,导致“1+1+1<1”的局面,重新合并潮汕地区的呼声逐渐兴起。

机场位于三市之间。来源/百度地图截图

如2003年,广东省15名政协委员提出“合并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振兴粤东经济”的提案,2010年广东省11名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合并潮汕四市(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振兴粤东经济的建议》。

改革开放数十年来,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调整行政区划牵一发而动全身,许多提案和民间呼声往往都不了了之。

目前,潮汕三市主要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行同城化。三市共用的机场——揭阳潮汕机场(位于揭阳市)为广东第三大枢纽机场,大致位于三市的中心地带,由原汕头外砂机场(位于汕头市澄海区)整体搬迁而来。

而潮汕三市的主要高铁站——潮汕站则位于潮州市,也地处三市的较中间位置。虽然机场与高铁站地处三市中心,方便潮汕人民“共享”,但实际上也是“分家”后三市行政上相互制衡的结果。

三市打造一小时生活圈

诚然,潮汕地区“一分为三”是当时为经济特区发展而不得不做出的决策。如今,汕头特区的发展效果大打折扣,机场与主要高铁站等枢纽都位于“市外”,汕头也无法很好发挥粤东中心城市的功能。或许在未来的规划中,潮汕地区能够找到更好的定位,获得更好的发展。

END

作者 | 猪猪我来了

这是一张1915年的潮汕地图,请收好

长光伯曾经在网络上搜索到清代及民初有两张地图按比例描绘了当时的潮汕区域。

一张是1903年清代时日本松邑孙吉编的广东省全图,其中清楚地描绘了当时潮州府的地域,可能看到,当年潮州府管九县,海岸线与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特别是澄海地区,南澳岛对岸是个海湾,樟林当年还是在海边的一个古港。

另外一张就是1915年同样由日本绘制的汕头及潮州地图了。

很幸运,长光伯在新加坡学者陈传忠及潮州文化爱好者许立耿的帮助下,从英国的收藏者手中买到了这张1915年潮汕地图的原件!

这张地图有四个部分:汕头及潮州地区图、汕头城区街道图、角石(礐石)街道图、潮州城区街道图。

汕头及潮州地区图

里面有些地名有用中文标注,其他的地名基本是用音译的,奇怪的是,有些地名是直接用潮州话发音音译,如意溪,标注的英文是Oi-koe,就是潮州话发音,枫溪的标注是 Fong-kai,浮洋的标注是Fow-yong,很明显就是广州话发音了。

地图中除了有红色的潮州至汕头、汕头至漳州的公路外,还有黑色的潮汕铁路路线及沿线各车站。

可以看到潮汕铁路始发于潮州北关的意溪站,终点是汕头站。

汕头城区街道图

1915年的汕头城区面积仅有现在的几十分之一。

以小公园为中心扇形扩散至西南方向。

地图中也是只有少量关键地名有中文标注,其它的都是英文音译标注,很难看明白。

许立耿先生在网络上找到了这张地图的中文版图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地名能看得很清楚。

由于汕头近年的冲积及填海,现在海岸线与1915年已经有了很大差别,也可能由于当年科学技术的原因,地图比例不是非常准确,从地图中的同济桥位置,可以看出右上角就是乌桥岛,当年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市区要经乌桥岛才能到达潮汕铁路汕头站,该站就是现在的汕头汽车站。

角石(礐石)街道图

汕头开埠之初,风景秀丽的礐石就受到洋人的青睐,英美领事馆、英邮电局、海关专员住宅区都驻扎在礐石,地图上还能看到礐石医院。

潮州城区图

这张1915年的潮州城区图虽然不大,但信息量非常多。

地图左边的黑线是潮汕铁路,潮州车站就在现在潮州宾馆对面的西车站。

棕绿色的是城墙,当年的城墙完整地包围着潮州古城。除了现在的东门广济门外,西门就在西马路尾,北门就在北马路尾北门市场,南门就在牌坊街南端。

古城的城墙外,葫芦山还有另外一圈城墙,那是葫芦山腰城。

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潮州总兵吴三奇为平三藩所建。现仅存残垣数十米。

除了完整的城墙外,当时的护城河也基本完整。

在老人的口中,西湖还称为城河。

这条城河沿城墙外流至南门南壕池,再经南门外流出韩江。

城墙内现中心医院处是一处池塘,在旧道台旁还有一处池塘,它就是书院池。

现在除了西湖外,其它的城河池塘已经消失了。

长光伯还发现了这一地图的一个错误,就是西马路,地图中的西马路是直通东门街的,但事实上,它应该是北移至西门街对直。

西马路下方的Kai guan-sz是开元寺,前面的路是开元路,当年的开元路还是“断头路”,没有通往现在的开元商场一带。

同样在许立耿的帮助下,长光伯也下载到这张地图的中文版

地图标注文字,除了街道名称外,最多的就是宗教场所了:城隍庙、传教堂、礼拜堂、天主教会堂……

南堤头现在凤城公园处是英国福音医院、妇女圣经会。

桥东韩山旁英国教会堂就是现在的番仔楼遗址。

这张1915年潮汕地图中,应该还有很多很多信息等待我们去发掘。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网络,仅做分享交流之用,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于后台联系责编,我们将及时处理。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

来源:长光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