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格言八字(读书格言八字成语)

隐身守侯 2023-08-23 17:51:20 用户分享

如果你喜欢读书,就应该掌握读书的上乘秘籍——八字诀

有一种说法:读书就要吃透,才算好好读过。那么何为吃透一本书呢?都会想起曾国藩读书的方法:一句不通,不到下句;今天不通,明天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读书分为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认字与基本的阅读技巧,是最低水平,摆脱文盲的阅读。检视阅读: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以及出版社介绍等在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大致轮廓。分析阅读:反复咀嚼一本书,通过做笔记,找关键词等方法将这本书变成自己的。主题阅读:最深层次的阅读,在同一领域下,阅读研究好几本书,快速成为这一领域高手。

在这样一字一句咀嚼,确实可以将这本书吃透。然而,比“吃透”境界更高的是“通透”。吃透仅限于书中内容,通透则是将书中内容做深层次的延伸,与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相互关联。

当你做到读书通透,你的收获将远远大于手头那一本书。那么,怎样将书读的通透?读书八字诀可以帮你:“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01读书八字诀——“反”与“古”

读书通透的第一步就是“反”与“古”,之所将这两字方法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字读书法都是从不同维度对书进行质疑,从而得到更多的结论,即故意进行思想实验。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二十世纪提出“可证伪原则”:指可证明是错的结论。比如“所有树叶都是绿色的”,这句话就具有可证伪性,因为只要找到一片其他颜色的树叶,就能说明这句话是错的。如今这已经成为科学界的通用准则。

当你读书用“反字诀”,就是一种证伪,证明书中所讲内容有漏洞。即用逆向思维来思考书中内容,对书中看似不可推翻你也坚信不疑的内容持怀疑态度。

比如当你读到“一万小时定律”或者“可以练习”,感到热血沸腾,感到已经掌握了成功法则,想为它写一篇科普文章,将它介绍更多的人。

如果你用“反字诀”,在写文章之前,你得搜索是否有的行业并不需要一万小时或者不止一万小时呢?只要耐心搜索,你就会找到来自科学界的质疑文献,比如,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大卫·汉布里克的论文。他质疑可以练习的一些结论大致如下:

结论1:练习时间长短与表现好坏有正相关,但练习时间仅能解释表现当中的12%变异量。结论2:练习效果对游戏类表现帮助最多,接着是音乐、运动、教育,但是练习仅能解释教育和职业表现中不到5%的变异量。

所以,当你熟练运用读书“反字诀”,就不会轻易接受或传播这些看似正确,实际有可能错误的观点,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因此提高。

再说“古字诀”,他与读书的“反字诀”类似。很多今天看似正确的结论,一旦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论还经得住考验吗?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结论在其他历史时期站不住脚?又经过怎样的变迁发生了导致了这一结论?

比如,你希望更好地理解学习与阅读的本质,那么运用“古字诀”你应该思考,人类的阅读和学习是怎样产生的?你马上会发现一些更本质的东西。那些跨越不同历史时期还能发挥作用的结论,是离真相更近的元知识。

何谓元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认知科学家好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人类心智的哲学家,擅长思考人类心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规律。比如,在认知科学中,研究记忆的记忆,是为元记忆;研究学习的学习,是为元学习;研究认知的认知,是为元认知。

认识了一个问题的元知识,就掌握了这类问题的金钥匙,再遇到相似的问题,将会无往而不利。

02都市八字诀——“正”

“反”与“古”侧重质疑基本假设,通过逆向思维与放到另一个历史时期来提升思维的品质,而读书“正字诀”则侧重鲜活的证据。

读书“正字诀”的集大成者为钱钟书与张五常。钱钟书善于从小说、诗词中去证据。他的笔记从来都属断断续续的,不太注重所谓的思维体系,但是他更注重鲜活的证据。

他曾写道: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

在钱钟书看来,积累小的道理可以明白大道理,而大道理同样可以贯通小道理,本末之间相互推敲,循环往复,穷尽心力,去寻找鲜活的证据。

张五常也是读书“正字诀”的高手,“正”着重鲜活的证据,而非观点争辩。像张五常这样一流的学者,难道真的会相信每一位大师的言论?无非是先学到大师的好,再给大师挑刺。

好思想与坏思想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鲜活的证据,后者侧重说服自己或他人。所以达尔文曾说:碰到不相信的东西,立即写下来,否则隔了一段时间,大脑会本能地拒绝相信它。

03读书八字诀——“上”与“下”

我刚开始写作时,在自己房间里布置好了桌椅台灯,可是在家发呆几个小时,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狗无聊了过来你要摸摸头;弟弟题不会做,经常无征兆地敲门,思路总是被这样一次又一次打断。

后来索性将门锁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读书写作,刚开始还会有点效果,时间一长,总会不自觉玩一会手机或者躺一会床,这样效率真的特别慢。

后来,读书写作时就去图书馆,图书馆明亮的环境再加上很多同伴,效率无形提升了很多。

所以,读书时有意识地改变空间维度,如高度,内外等概念,将会获得更好的效率和创意。

有两组有趣的研究,或许可以让大家更明白读书的“上”与“下”字诀——如何改变和突破空间惯性来提升创意。

第一组研究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营销学教授琼·梅耶斯·利维。她发现不同高度的天花板影响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模式。在天花板高10英尺的房间内,被试的思维更自由,喜欢抽象的想法;而在天花板高8英尺的房间里,被试者更关注具体的事物。第二组研究是来自认知领域的研究。人们常常说,要跳出既定框架来思考。对于多数人来说,跳出框架仅仅是一个隐喻而已。结果有几位科学家建立了一个很大的箱子,人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可选家将被试者分为三组,一组坐在箱子里面,一组坐在箱子外且依偎着箱子,另一组完全看不到箱子。结果显示,坐在箱子外的那一组在完成创造力相关任务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类似的研究均指向空间改变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在学习和记忆领域,近年来的新研究发现,当人们在背单词时,即使其他变量都不改变,仅仅多换一个地点来背单词,效率也会提高。这个经历过高考或者四六级的学生可能深有感触。

因为在人类生活的早期,就习惯在不同位置上迁移来生存。

这就是读书的“上”与“下”字诀,即有意识地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空间位置,来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与更好的读书创意。

至于“中外”就很好理解,现在很多国外的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也有很多国内的经典传到世界各处。不同地域的文化属性不同,语言风格不同,那么必然导致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有所侧重。因此,从不同的地域去理解问题,会更加全面了解问题的本质,读书亦是如此。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书通透,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正:通过正面证据去检验书中观点;反:通过证伪法检验与反思书中的观点;上下:在不同的空间维度读书与思考,以拓展思维,提高创意;古今:由今联想到古,从历史变化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中外:从地域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此乃读书八字诀!

作文素材积累:40个八字短句,让你的作文瞬间高大上

01往日不悔,未来可期

适用主题:不追悔往日、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等

释义:对于匆匆流逝的时光,要以坦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并且对于即将到来的未来抱有无限的憧憬和期待。通过对自己的认识、通过自身的努力,把不可期、不可遇的局势扭转。

02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适用主题:一体两面的看待事情,刚强的事物也有柔软的一面等

释义: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折服,安然感受美好。讲的是人性中阳刚与阴柔的两面。

03身如芥子,心藏须弥

适用主题:笑对苦难,正确对待人生风雨等

释义:芥子是微尘,须弥是大山。

喻义:即便出身卑微,也依然不甘于眼前的苟且,心中充满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04马行千里,不洗沙尘

适用主题:专心致志、不拘小节、不务虚功等

释义:骏马远行千里,会一直前行,风尘仆仆赶路而不会在途中清洗身上的泥沙。

喻义:做大事,必须专注,定好一个目标后,一心一意往前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05此生尽兴,赤诚善良

适用主题:乐观豁达的处世心态、美好祝愿等

释义:这一辈子都能尽情的开心,保留真诚善良的本心。出自:出自陈虹羽所著的《少年们是怎样老去的》,原句是愿你所有快乐,无需假装,愿你此生尽兴,赤诚善良。祝你岁月无波澜,敬我余生不悲欢。

06时光作渡,眉目成书

适用主题:相伴相守、友谊爱情长久等

喻义:时光为渡,人生为河,眉目之书,忆之岁月。两个一直互相在乎的人,一直互相关心,不知过来多久,突然互望就可以看出对方那份随岁月不褪春秋的感情。

07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适用主题:从容平和的心境、赞美奉献精神等

释义:外表质朴素洁,内心丰富多彩。

喻义:身上具有纯洁(无私)的风范,心中有高贵(美好)品格,因此也可以去赞美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比如老师、医生护士等。

08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适用主题:志向远大,不惧磨难与艰险等释义:语出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是梁启超先生的座右铭,也是其书房“饮冰室”的出处。

喻义: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有满腔热血无法被浇灭。比喻一个人志向远大,任何磨难都打不败他。

09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适用主题:友情坚定、同甘共苦、携手并进等

释义:语出屈原《九章·橘颂》,意思是,我愿在众卉俱谢的岁寒,与你长作坚贞的友人。喻义:表达对友情坚定不移,愿与战友共赴生死之情。

10庸常之中,微芒不朽

适用主题:平淡的幸福,从容的生活等

喻义:圣人之言,百世不废,但完全做到,极其困难,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就是在平淡生活中保持一份善意,需知庸常之中,微芒亦不朽。

11一约既定,万山无阻

适用主题:诚实守信、重诺守约等

释义:已经作出的约定,就算是万座山也阻止不了我去履约。

12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适用主题:时光流逝,时不我待等

释义:语出孔融《论盛孝章书》,意思是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

13星海横流,岁月成碑

适用主题:珍惜时光、感叹岁月更迭、人事变化之快等

释义:“星海横流,岁月成碑”语出科幻小说《三体》,意思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之情。

14生而热忱,终也欢洽

适用主题:笑对苦难,笑对人生风雨等释义:在活着的时候要热忱的对待,最后也要开心融洽的。

喻义:人生在世,虽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但也不能忘却如意的快乐,生活就当如此,对世界报以欣赏,世界才会欣赏。

15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适用主题:不计得失、豁达从容人生态度等

释义: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这和佛经另一个格言“生有何喜,死又何忧”基本是一个道理。

16知命不惧,日日自新

适用主题:努力拼搏敢于挑战,不服输等释义:知道命运的安排也不畏惧,还是要每天的努力,改变自己,表达的是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气势。

喻义:人不要随意向命运低头,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从来是自己。人如果不去审视自己,那么就永远人为自己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一个人去学良好的性格,保持感恩的心,修炼宽广的胸怀,以及坚定永不石放弃的决心,低调又脚踏实地的付出。那么将开启不一样的生活,迎来人生的巅峰。

17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适用主题:不自寻烦恼、乐观的生活态度等

释义:语出《增广贤文》“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意思是来像风雨一样轰轰烈烈的大作声响的,去像微小的灰尘一样静悄悄的,不发出一点儿声音。

喻义:人生在世,如同白驹过隙,也许在你转眼的那一瞬,它就已经过去了,何不快快乐乐的活着。

1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适用主题:劝人向善,心怀正义等

释义:向好发展就像登山一样艰难;向坏发展就像山崩一样迅速。

喻义: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19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适用主题:要踏实地向心中志向与理想迈进等

释义:语出现代作家七堇年《尘曲》“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意思是,心里想去的地方,就算穿着简单的草鞋也要前往。

20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适用主题:平静淡然面对人生苦难等

释义:生命就像一场逆行之旅,就算一叶扁舟也要向前起航。

喻义:“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如在湍急的河流上,驾驶着逆流而上的小船。人活着,必然要面对许多烦恼和困难,就如逆水行舟一样。只要有一颗坚定的恒心,面对人生所有的困难,便会很容易到达超脱的彼岸。

21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适用主题:乐观心态面对时光流逝等

释义:对于匆匆流逝的时光,要以坦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并且对于即将到来的未来抱有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2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适用主题:平静淡然面对人生苦难等释义:语出老子《道德经》“大方无偶,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

喻义: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23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适用主题:乐观心态面对时光流逝等

释义:有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却收效甚微;有人看似在做“无用”之功却流芳后世,引为大用。

24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适用主题:用于立身的劝诫等释义:大德由无数细行构成。不注意细节,就难以成就大德。

喻义:小的失节的积累,必然会引起一个人道德的失落和变质。

25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适用主题:气魄雄健,豪情奔放,适用于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等

释义:在大海上划船,在昆仑山处立马,形容人雄健的气魄,奔放的豪情。感悟:此联虽只寥寥八字,却既抒发了热血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又显露了手法娴熟、笔力苍劲的撰联才华体现了救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

26浅水喧闹,深潭无波

适用主题:锻炼成熟的气度与胸怀,才能包容更广更大的世界等释义:真正的智者更低调,而没有什么学识的人反而更喜欢炫耀自我。

喻义:有一颗包容的心,就像是深潭里的水,落入的石子再尖锐,都会被水托着,缓缓坠底。它们慢慢地积累沉淀,会使你的“心潭”越来越深,对事物的包容能力越来越强。一个成熟的人,不过就是:看不惯的事越来越少,能接受的观念越来越多。

27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适用主题:可用于规劝人们不必沉溺于过去的悲伤,也不必沉溺于过去的美好,应该展望未来,迎接美好的明天等

释义:把握好当下,不为过去而恼,不为未知而虑,在新的岁月里,凡事皆要努力,事事皆要尽心,做最大的努力,做最小的期待,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多的付出。

28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适用主题:治学要多积累,做事要充分准备等释义:大量的看书,多多阅读,了解事物,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大量地、充分地积蓄,多多积蓄,慢慢放出。

喻义:博览好学,在独立的判断力的基础上去其糟粕,精取、微取,以此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再以此为基础,方可授教他人,不致于道听途说误人子弟。

29人生海海,山山而川

适用主题:劝人释怀,不要过分计较等

释义:人生像大海一样茫然,总是起起落落,有多不确定因素,走过平湖烟雨,跨过岁月山河,最终发现也不过如此,人生无常,在生命中不一定会遇见什么,不如更释怀坦然的活着。

30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适用主题:开疆拓土、创业艰苦、奋发图强等

释义:穿着破衣,拉着柴车,开垦了山坡林地。

3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适用主题:适用于少年自强自立,或者描写国家变化日新月异等

释义:红日刚刚升起,大道上充满光芒,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32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适用主题:勇于面对并克服艰难险阻,敢于拼搏等

释义:艰难困苦的磨练,能助人成就大器。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喻义: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33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适用主题:志存高远、勤奋刻苦,以实干拼搏踏实追梦等

释义: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喻义:志存高远是成就梦想的精神引领,崇尚实干是成就梦想的根本保证。

34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适用主题:恒古不变,历久不衰等

释义: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

喻义: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35漫漫迷途,终有一归

适用主题:世间万物自有其规律,自有始终等

释义:世间万物有始有终。

36坠欢莫拾,酒痕在衣

适用主题:活在当下、期待明天会更好,不可沉缅过去,要及时行乐等

释义:堕落时收获的快乐是不可取的,就像烈酒洒在身上,虽然早已挥发干净,但是还是会留下痕迹的。

喻义: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难以拥有,只能经历,深知这一点,我们就会看淡得失,珍惜当下。

37鹤别青山,不见桃花

适用主题:时间转瞬而逝,珍惜当下等

释义:白鹤告别了空山(青山),(今春)再也看不见桃花。

喻义:一旦离开了某种环境,可能就会错失一些美好,徒留遗憾和伤感,萦绕心间,也有逝者如斯,转眼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之意。

38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适用主题:懂得珍惜,反对铺张浪费等

释义:语出《庄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饱腹。”意思是,小鸟栖息在树上,所占不过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水,所需不过装满肚皮。比喻欲望有限,极易满足。

喻义:真实的需求,可能并不是很大,因此,也会很容易满足。如果变成餐餮,那只会得陇望蜀,欲壑难填。

39有梦为马,随处可栖

适用主题:自在洒脱的人生追求、向往自由闲适的人生态度等

释义:把梦当作是一匹马,到处都是休息的地方。指人们向往的无羁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40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适用主题:用来告诫人们珍惜时光,在最好的年华里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等

释义:把自己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不辜负美好的时光!

如果你喜欢读书,就应该掌握读书的上乘秘籍——八字诀

有一种说法:读书就要吃透,才算好好读过。那么何为吃透一本书呢?都会想起曾国藩读书的方法:一句不通,不到下句;今天不通,明天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读书分为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认字与基本的阅读技巧,是最低水平,摆脱文盲的阅读。检视阅读: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以及出版社介绍等在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大致轮廓。分析阅读:反复咀嚼一本书,通过做笔记,找关键词等方法将这本书变成自己的。主题阅读:最深层次的阅读,在同一领域下,阅读研究好几本书,快速成为这一领域高手。

在这样一字一句咀嚼,确实可以将这本书吃透。然而,比“吃透”境界更高的是“通透”。吃透仅限于书中内容,通透则是将书中内容做深层次的延伸,与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相互关联。

当你做到读书通透,你的收获将远远大于手头那一本书。那么,怎样将书读的通透?读书八字诀可以帮你:“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01读书八字诀——“反”与“古”

读书通透的第一步就是“反”与“古”,之所将这两字方法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字读书法都是从不同维度对书进行质疑,从而得到更多的结论,即故意进行思想实验。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二十世纪提出“可证伪原则”:指可证明是错的结论。比如“所有树叶都是绿色的”,这句话就具有可证伪性,因为只要找到一片其他颜色的树叶,就能说明这句话是错的。如今这已经成为科学界的通用准则。

当你读书用“反字诀”,就是一种证伪,证明书中所讲内容有漏洞。即用逆向思维来思考书中内容,对书中看似不可推翻你也坚信不疑的内容持怀疑态度。

比如当你读到“一万小时定律”或者“可以练习”,感到热血沸腾,感到已经掌握了成功法则,想为它写一篇科普文章,将它介绍更多的人。

如果你用“反字诀”,在写文章之前,你得搜索是否有的行业并不需要一万小时或者不止一万小时呢?只要耐心搜索,你就会找到来自科学界的质疑文献,比如,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大卫·汉布里克的论文。他质疑可以练习的一些结论大致如下:

结论1:练习时间长短与表现好坏有正相关,但练习时间仅能解释表现当中的12%变异量。结论2:练习效果对游戏类表现帮助最多,接着是音乐、运动、教育,但是练习仅能解释教育和职业表现中不到5%的变异量。

所以,当你熟练运用读书“反字诀”,就不会轻易接受或传播这些看似正确,实际有可能错误的观点,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因此提高。

再说“古字诀”,他与读书的“反字诀”类似。很多今天看似正确的结论,一旦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论还经得住考验吗?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结论在其他历史时期站不住脚?又经过怎样的变迁发生了导致了这一结论?

比如,你希望更好地理解学习与阅读的本质,那么运用“古字诀”你应该思考,人类的阅读和学习是怎样产生的?你马上会发现一些更本质的东西。那些跨越不同历史时期还能发挥作用的结论,是离真相更近的元知识。

何谓元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认知科学家好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人类心智的哲学家,擅长思考人类心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规律。比如,在认知科学中,研究记忆的记忆,是为元记忆;研究学习的学习,是为元学习;研究认知的认知,是为元认知。

认识了一个问题的元知识,就掌握了这类问题的金钥匙,再遇到相似的问题,将会无往而不利。

02都市八字诀——“正”

“反”与“古”侧重质疑基本假设,通过逆向思维与放到另一个历史时期来提升思维的品质,而读书“正字诀”则侧重鲜活的证据。

读书“正字诀”的集大成者为钱钟书与张五常。钱钟书善于从小说、诗词中去证据。他的笔记从来都属断断续续的,不太注重所谓的思维体系,但是他更注重鲜活的证据。

他曾写道: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

在钱钟书看来,积累小的道理可以明白大道理,而大道理同样可以贯通小道理,本末之间相互推敲,循环往复,穷尽心力,去寻找鲜活的证据。

张五常也是读书“正字诀”的高手,“正”着重鲜活的证据,而非观点争辩。像张五常这样一流的学者,难道真的会相信每一位大师的言论?无非是先学到大师的好,再给大师挑刺。

好思想与坏思想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鲜活的证据,后者侧重说服自己或他人。所以达尔文曾说:碰到不相信的东西,立即写下来,否则隔了一段时间,大脑会本能地拒绝相信它。

03读书八字诀——“上”与“下”

我刚开始写作时,在自己房间里布置好了桌椅台灯,可是在家发呆几个小时,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狗无聊了过来你要摸摸头;弟弟题不会做,经常无征兆地敲门,思路总是被这样一次又一次打断。

后来索性将门锁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读书写作,刚开始还会有点效果,时间一长,总会不自觉玩一会手机或者躺一会床,这样效率真的特别慢。

后来,读书写作时就去图书馆,图书馆明亮的环境再加上很多同伴,效率无形提升了很多。

所以,读书时有意识地改变空间维度,如高度,内外等概念,将会获得更好的效率和创意。

有两组有趣的研究,或许可以让大家更明白读书的“上”与“下”字诀——如何改变和突破空间惯性来提升创意。

第一组研究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营销学教授琼·梅耶斯·利维。她发现不同高度的天花板影响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模式。在天花板高10英尺的房间内,被试的思维更自由,喜欢抽象的想法;而在天花板高8英尺的房间里,被试者更关注具体的事物。第二组研究是来自认知领域的研究。人们常常说,要跳出既定框架来思考。对于多数人来说,跳出框架仅仅是一个隐喻而已。结果有几位科学家建立了一个很大的箱子,人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可选家将被试者分为三组,一组坐在箱子里面,一组坐在箱子外且依偎着箱子,另一组完全看不到箱子。结果显示,坐在箱子外的那一组在完成创造力相关任务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类似的研究均指向空间改变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在学习和记忆领域,近年来的新研究发现,当人们在背单词时,即使其他变量都不改变,仅仅多换一个地点来背单词,效率也会提高。这个经历过高考或者四六级的学生可能深有感触。

因为在人类生活的早期,就习惯在不同位置上迁移来生存。

这就是读书的“上”与“下”字诀,即有意识地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空间位置,来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与更好的读书创意。

至于“中外”就很好理解,现在很多国外的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也有很多国内的经典传到世界各处。不同地域的文化属性不同,语言风格不同,那么必然导致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有所侧重。因此,从不同的地域去理解问题,会更加全面了解问题的本质,读书亦是如此。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书通透,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正:通过正面证据去检验书中观点;反:通过证伪法检验与反思书中的观点;上下:在不同的空间维度读书与思考,以拓展思维,提高创意;古今:由今联想到古,从历史变化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中外:从地域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此乃读书八字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