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八字格局(王守仁八字命理解析)

往事如风 2023-08-23 19:09:35 网友分享

王阳明用3万杂牌军大胜35万精兵,其兵法核心要义,让人受益无穷

王阳明(王守仁),被誉为“立功、立德、立言”的圣人,能符合这个标准的,前面有孔子,后面有曾国藩,被誉为三大圣人之一!

孔子的军事能力,史书上寥寥几笔,曾国藩是抓住太平军内乱,来个咸鱼翻身,只有王阳明多次带兵打仗,从未失利,百战百胜,“明朝一哥”,当之无愧!

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不但彰显了王阳明卓越的军事才能,更能体现他所倡导“心学”的在实际中的运用。

王阳明

据《王阳明全集》记载:

宁王朱宸濠经过精心准备,暗中训练35万精兵强将,趁朝中空虚,与太监勾结,在江西发动叛乱,准备再现“靖难之役”,像朱棣一样拿下天下!

在李士实、刘养正精心策划下,准备趁朝廷准备不足,先攻打安庆,拿下南京,与朝廷分庭抗礼,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至少可以得半壁江山!

王阳明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赶往江西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好不容易才征集3万杂牌军,手下最强的战将也就是一个从六品推官:伍文定!

王阳明听说朱宸濠的军事计划后,感觉大事不妙,可惜他手中并没有兵符,无法调动其它驻军。

影视剧《唐伯虎点秋香》的宁王

他接连放出两个“烟雾弹”,先是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并在江西南昌城内贴告示,说要集合10万精兵攻打南昌。然后再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军师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让他们里外配合,拿下南京,让朱宸濠进退两难!并巧妙把这个蜡书故意泄露给朱宸濠。

朱宸濠非常多疑,果然中计,等了10多天,根本没有动静,错过最好时机,匆匆带兵去攻打安庆,由于王阳明争取宝贵的时间,安庆守军早做好了准备,朱宸濠久攻不下!

而王阳明、伍文定乘机拿下南昌,迫使朱宸濠从安庆撤兵,与他们在鄱阳湖进行决战。

王阳明采取火烧连营的方式,生擒朱宸濠,用了35天,用3万杂牌军平定了35万精兵强将的叛军。

王阳明边指挥战斗,边给弟子讲课,一派儒将风范,当有弟子问,取胜有何秘诀之时,王阳明笑答道: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全集》)

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让人受益无穷!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熟悉王阳明“心学”的朋友,都知道他提倡的“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只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才能让你走的更远!

《王阳明全集》记载,他经常告诫弟子: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内心不宁静之人,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常常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心中炸响,做事情自然会畏手畏脚,首鼠两端。

一个内心不宁静之人,看到的世界,就是被他的心念加工过的,被他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自然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宁王就是如此,有点风吹草动,就狐疑不定,错失最好的战机!

此心不动,恰如明镜,心如镜般清明时,外物来什么,你就能清楚地照出什么。就像水一样,变化无形,入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

而王阳明的内心如同“明镜”,反射出宁王的一举一动,捕捉到对手的漏洞,在恰当的时机行动!

如何做到此心不动?

在王阳明看来,需要在“事上练”!

据《王阳明全集》记载,王阳明科举失败,别人替他感到惋惜,他说: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如何做到不动心,王阳明告诉我们: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全集》)

很多人为了修一颗不动心,喜欢去“静”修!

王阳明非常反对,他说:

“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遇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王阳明全集》)

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恰如南怀瑾老师所言: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自然会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的日本、韩国的影响力,远超国内,日本有很多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都信奉他的“心学”,包括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的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等等。

今天特别向大家推荐一本《王阳明全集》,其中也包括他的《传习录》,期待大家喜欢!

遇到位高权重、惹不起的小人,怎么办?王阳明八字策略,非常实用

南怀瑾老先生说过: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能做成丰功伟绩的人,一定德才兼备之人,比如圣人孔子、王阳明(王守仁)等圣贤,但他们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都是历经磨难。

恰如《王阳明全集》所言: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王阳明龙场悟道

也如孟子所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先和大家分享一下《王阳明全集》所记载一段故事:

王阳明成为圣贤之前,面对位高权重、惹不起的小人的主动挑衅,他运用心学作为武器,轻松应对的策略,进退有度,化危机于无形,实在高明,至今也颇为实用!

锦衣卫

关于小人,《资治通鉴》表述最为贴切:

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大于才为君子;才大于德为小人;无才无德为愚人。

小人往往是具备过人的才华,但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以利己为核心,做事情无所顾忌,把厚黑学发挥到极致,让人防不胜防,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公司,比比皆是,防不胜防!

《王阳明全集》记录了王阳明(王守仁)靠差役、乡勇、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等组成的杂牌军,灭掉宁王朱宸濠的三十万穷凶极恶的叛军详细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如此成功,给他带来不是嘉奖,而是无穷无尽的灾难,甚至危及他的生命。

历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王阳明仅仅用35天就平定宁王叛乱,让无数想发国难财的人梦想破碎了(以锦衣卫头领江彬为首),让与宁王里外勾结的朝廷高官与大内太监(以御马太监张忠为代表)害怕了,所以他们相互勾结,企图借明武宗朱厚照的名义,致王阳明于死地!

江彬、张忠是明武宗朱厚照最信任的人,他们是位高权重,得罪不起的小人,飞扬跋扈,朝廷内外,无人敢惹!

而他们搞错了对象,王阳明自从龙场悟道之后,心如明镜,他们所有招数和策略,都真实投射到王阳明内心之中,他再也不会重演年轻时斗大太监刘谨的以卵击石之举,他说:

君子与小人居,决无苟同之理,不幸势穷理极而为彼所中伤,则安之而已。处之未尽于道,或过于疾恶,或伤于愤激,无益于事,而致彼之怨恨仇毒,则皆君子之过也。不争一时之长短,不逞一时之勇,不图一时口舌之快!

他冷眼看着这些小人表演,见招拆招,来一个打一个,来一双杀一对!

唤醒恶人的良知,戴高帽,送瘟神

在王阳明看来,只要一个人没有坏掉极点,都还有良知的,只是被其私欲蒙蔽而已!

锦衣卫头领江彬首先出手,他派一名贴心的锦衣卫去找王阳明要宁王,王阳明知道,如果宁王被江彬等人带走,后患无穷!

这位锦衣卫见到王阳明,两个字“要人”!王阳明说,没有皇帝手令,谁要也不行!

锦衣卫一看王阳明态度很坚决,改口“人不给,给钱!”,企图用行贿之名,来构陷王阳明。

王阳明送上5两银子,并告诉锦衣卫:我很早就听说你的廉洁之名,我没钱,也没啥本事,就会写文章,准备写文章来歌颂的你的美德!

锦衣卫一看就知道,遇到硬茬,王阳明文笔天下闻名,如果真的写一篇“歌颂”他和江彬的文章,可能会臭名远扬,灰溜溜的走了,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竟然告诉了王阳明大太监张忠阴谋,让王阳明早做准备!

打蛇七寸,以恶制恶

江彬只是想发点国难财,而御马太监张忠勾结宁王的证据,可是在王阳明手里,这可是要命的事情,他派两名高级的太监去找王阳明。

这两名高级太监见到王阳明,穷凶极恶,软硬不吃,王阳明不为所动,自己亲自送宁王给张忠的政治对手张永,以恶制恶!

回来之后,把这两名太监勾结宁王的证据直接递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处理!这两名宦官一看,自己的把柄在王阳明手里,只好作罢!

对于这些没有底线的恶人,不要激发他的恶性,而要反其道而行之!用利益和隐忍,让他们知道和你斗,会丧失更多利益,和你合作才是获得更多利益!当然这些方法都是超常规的手段。

后来张忠亲自去找王阳明,一样没有得逞,只有作罢!

心学实用最高策略: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面对穷凶极恶的小人,王阳明知道靠儒家的说教没有用,礼义廉耻没有用,忠孝节义也没有用,这玩意儿除了让人昏昏欲睡外,并没有任何作用。

根据《王阳明全集》所总结:

他知道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这也是知行合一的含义!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良知,是你的本心,是你的发愿,是你的理想!行:是你的实践,包括你的体力和脑力。

而知行合一应用实际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八个字!

王阳明全集

既有高远的志向(良知),便不对琐碎之事动心。因为有不动之心,其志愈笃,用心愈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理固宜然也。

随机而动,很多人忘记本心,去读所谓成功学、厚黑学,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而忘记自己本心,让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道是本心,术是策略!

今天特别向大家推荐一本《王阳明全书》,期待您早日领悟心学的真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