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中有戴孝(八字中戴孝的特点)

横行天下 2023-09-24 00:18:52 网友投稿

人死了为什么要烧纸,披麻戴孝又是怎么来的

我们民间的习俗讲究有很多,并且在经过了千年的沉淀后,已经可以算作是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其中三点是尤其重要的,第一就是人的出生了,满月,百天都是比较隆重的节日。这是一种传承的祝福,不管穷富也都是会摆下酒席庆祝的。还有周岁的抓阄更是让许多家长充满希望,当然其中物品也是高大上的,要不然失望的可就多了。

第二就是结婚,传统一点来讲,结婚需要注意的东西就很多了,属相,八字在大师们的眼里是增加银钱的说词,同时又是媒婆收钱之后三两句便能让人打消的想法。

我们今天主要说一下结尾,就是一个人死去的时候。当然只是挑选其中两个比较让人觉得奇怪的做法。首先,烧纸这个项目可能是我们最先能够想起来的事情。

那么,人死了为什么要烧纸呢?

这个故事就比较远久,并且说法纷纭,比较出名的其实就是一个推销手段而已。东汉蔡伦成功造纸后,每天日进斗金,让他的哥哥嫂嫂看了分外羡慕,可这两人又没有造纸的本事,只能看人家啃骨头,自己大饼卷着米饭当三明治吃。

没几天嫂嫂就想了个法子,既然小叔子会这门手艺,就让哥哥的也学会了,不就从此脱贫致富奔小康了吗!

有道是什么样的女人便有什么样的汉子,蔡伦的哥哥蔡莫也是个急功近利的人,跑到蔡伦那里学了三五天就觉得OK了。赶紧回家开店,结果做出来的纸质量极差,擦腚都磨的疼,眼见着卖不了,自家娘们就想出一条妙计。说来也简单,但就这么一次广告,我国百姓买了千年的帐!

这女人只是假装暴毙,让他老公将自己放在了棺材里,然后一个人在外边又哭又喊又烧纸。烧了两麻袋后,引来众人参观,众人还以为是这纸张太糙卖不了钱,气死了这婆娘。热闹看的正上瘾的时候,棺材里边的蔡夫人来劲了,一拍棺材板,大喊道,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呃,不,是老娘回来了!

这可吓傻了一帮围观的吃瓜群众,起码在那个年代,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玩笑开大了!等到七手八脚将这女人从棺材里拉出来后,人们都问你不是死了吗,怎地还能回来?蔡夫人便继续忽悠众人,说这纸到了阴间就是那里的钱,我男人给我烧了这么多,我不就被阎王送回来了嘛。众人一听这还了得,赶紧买纸给祖宗送过去呀,说不定还能捐个帮办!

作为烧纸钱的起源之一,这个源头的确是有些奇葩的。它既是一次成功的产品推广,也是一次彻底歪理邪说风行。同样作为封建迷信之一,烧纸钱这个项目先不说具体目的,每年因此烧毁的树林与庄稼都是极大的损失,国家三令五申之下,依然千年威力不减,更加前景辉煌,不得不说是极为可怕的。

我们再者来说一下葬礼所穿的衣物,死者的就比较讲规矩,每个地方都有其特点的存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丧葬文化。但孝子们全部都是披麻戴孝,统一着装,这一点是或许有些区别,但也仅仅可能是样式的不同。

这披麻戴孝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四个字本来是个成语,出自元朝一个无名氏所写的《冤家债主》第二折。当然还是会有一个故事作为佐证的,开篇无非也是那句在很久很久以前,具体多久却是谁也不知道的。主人公是个老太太,养了两个儿子,面对别人的孝顺儿子,老太太这两货,也就只能呵呵了。

于是,老太太也出招了,见多识广的她就让自己的傻儿子看看山林里的乌鸦和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

大儿子看了几天,告诉他妈,乌鸦傻不拉几的,整天瞎嚷嚷,还住的特别高,掏个鸟蛋都麻烦的很,猫头鹰更是白天见不着,晚上又飞的太快看不见。二儿子想了半天告诉老娘,大哥说得对!

老太太,卒!

呃,故事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是两个儿子看到乌鸦整天忙着捕食,不是大的喂小的,就是小的喂大的。而猫头鹰则是整天不动,等到大鸟老的动不了就将母亲吃掉了。两兄弟一看,畜生都知道孝顺,还是赶紧回去孝顺老娘吧,结果等到他们回来,老太太已经饿死掉了。他们可能忘了时间这个概念,想想吧,从小鸟看到大鸟,这都几年过去了。

于是这二位只好披麻戴孝的将老太太埋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简单,就是要懂得乌鸦的孝顺与猫头鹰的无情。但同样,这故事没有合理的逻辑作为支撑,因为,这本身就是假的!事实上,猫头鹰没干过这事,故事毕竟也只是故事而已,流传的久了却变成了一种文化。

我国自古遗留的这种风俗有着太多的复杂程序,停尸,报丧,招魂,送魂,吊唁,入殓,择日,哭丧,下葬,头七,周年等等。这里边的种种说法与操作在这个可悲的事件中显得非常可笑,其中的择日也好,哭丧也罢,子女们做什么都需要经过法师的提点。

提点都是花钱的,择日更是荒谬,常常有人家大夏天的将棺材放在太阳下等着好日子下葬。要么是尸臭味布满街舍,要么是装个压缩机将尸体冷冻起来,待到下葬时和棺材冻成了一块,掰都掰不开。甚至连哭都得这些人说了算,想想吧,是不是有些悲哀?

丧葬文化体现的东西不需要这么程序化,有时候一朵鲜花不也是一种美好的安慰吗?而那些排的长远的花圈,除了浪费钱财还有什么意义?

作为封建社会下的精神产物,有着一定的核心性理论,但不一定是正确的,试问,一个连死人都不放过的产物能好到哪去?有人说这不对,这话大逆不道,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怎么能够乱说呢?这就该放大招了,晋代郭璞所著的《葬经》有个著名的论点,葬者,藏也,乘生气也!便是如此权威也只是对风水的重要性作了论述,当然还介绍了相地的具体方法,作为中国风水的宗脉,你到这里来说烧纸?

对不起,没有!

《历史堂》出品 文:彭程

细说古时福建丧葬风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最早在秦汉时期名为“冶”,而后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从秦朝开始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马尾还是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福州古田、闽东地区还是红军游击的根据地之一。

一、丧葬时间

福州丧葬风俗从古至今代代流传,直到近代才开始被逐渐简化。但葬礼的每个程序都可以了解。一般葬礼举行49天,每个7天做一次,因七为奇数代表阴,以 七、九为周期计算,七七四十九日就成了大衍之期。从从头七到七七,代表圆满的意思。意味着葬礼的圆满完成,死亡之人可以从阳间到阴间去投胎,活人已对死人尽职。

人即将死去时,要求全家人都到场,就连远在国外的也必须回来参加葬礼。这是方便将死之人说出自己的遗愿,也为了使其吐出心中的一口气,便于安静而无遗憾的死去,使他的灵魂对俗世无眷念。

二、丧葬流程与具体操作

福建自古以来讲究“寿终正寝”,病危时要把病人从偏房寝室及时地搬铺到正寝(正厅),志称“疾笃迁居正寝”。因为正厅是房子中最神圣的场所,寿终于此是“死得其所”,死后在阴间才可以与祖宗、亲属团聚。人死后要通知亲戚朋友与同村人,家里的女人都要嚎啕大哭,不管是否悲伤也要嚎啕,哭倒是其次。还要在门口挂上白灯笼,家里所有东西都贴上白纸,不能见一点红。因红代表喜庆,白色代表哀悼。

第一天:

葬礼由长子主持,死后要把死人房间里的座椅板凳全部搬出,并开窗透气,死者的脸用白纸盖住,身上盖-块红布;在别人的帮助下,在床前放置“灵桌",上面摆上香炉、灯和两个陶盆。

吊唁者轮流瞻仰死者遗容,灯总点着,里面灌满了黑油,称为“阴间灯”。因为人们认为,灯光能照亮死者灵魂,把死者带到阴间。主持丧葬的长子用这个灯点燃供的纸钱,放在陶盆中燃烧。人们认为这时灵魂会继续附在遗体上,而且还会享受供品。

这时要请来和尚。和尚会拿来一棵树,树干倒在地上,树枝伸向四周,上面点着蜡烛。和尚念经时带长子绕树一周,(若死者是妻子)除死者丈夫外,家里的其他人也轮流转一圈,每人绕树时,其他人站在边上哭泣。传说这种仪式和烛光可以帮助灵魂到达阴间,不致迷路。

为了祷告死者灵魂、占卜未来,长子拿-一个称为“灵钱”的铜钱,往“灵桌”上投去。铜钱上系着线绳,投出时要揪着绳子。投第一下是最重要的,如果铜钱朝上,表示是肯定的回答,朝下则相反。第二天,依据死者性别,媳妇(儿子)给死者洗脸、穿衣,准备下葬。衣服的件数必须是奇数,7件上衣、5条裤子,外面一件绣花长袍、一条漂亮的裙子。穿衣时,遗体要搬到后厅去,“灵桌"也搬去。事先准备好的棺材搬到后厅,棺木里面要先贴纸、涂油防潮,垫上褥子,四角放人各种纸钱,称为“棺纸”。收棺的时间由占卜者来定,占卜者靠计算得知吉凶。

第二天:

死者尸体入棺前,要由儿子(女儿)举行另一个重要仪式。从门前的河里取来一小瓶水,拿一些纸钱放到水里,用湿纸在尸体上擦3次。尸体入棺时,全家人都要到后厅,亲戚们也都在场,妇女们再次嚎哭。

黄昏时,每人拿几根香,香是特制的,比普通香粗而长。烧香不仅是--种仪式,而且可以消除已在热天中陈放了两日的尸体发出的臭味。后厅里气氛悲沉、烟雾缭绕的,黑暗的环境里笼罩着烟雾,人们相互之间几乎看不清。

在封棺时,长子抱住死者头,媳妇抱住脚,他托住身子,把尸体放人棺内,死者“枕"在一个鸡形枕头上。木匠盖上棺盖,钉上钉子。钉钉时,所有人都跪在地上。和尚一直在场,他把圣水从大厅一直洒到后厅,以驱逐邪气。

第六天:

人死后第6天举行一个仪式,叫做向阴间报告死者情况。人们认为,第6天以后死者就不会再回来了,必须向阴间报知。和尚带着两个助手把大厅装饰成阴间的宫殿,周围贴上神像,宫殿中央放一个纸屋,屋里有一纸制人,代表死者。还有男女佣人,两边放一些奇怪的东西,都是用竹子或纸做的,有一头水牛和一匹马,但均有人的身躯并带翅膀。长子要穿戴麻布衣,打着一个大幡,跟着和尚穿过宫殿。在这过程中,有锣鼓伴奏。

第七天:

这一天开始拯救灵魂的仪式。每隔7天举行一次,直至第49天。和尚要念经做法事,每一天都有悼念的人来参加。死者家会印出一纸讣告发给亲属、朋友、邻居和熟人,通知举行公开吊唁的日期。接到讣告的人可以如期来向死者家庭表示哀悼。举行吊唁的这一天在死者家有一个大的聚会。这种公开吊唁活动多数人都愿意参加。吊唁时不嚎啕或哭泣。这种聚会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社会纽带。举行这种仪式完成了活人对死人、以及所有人对死者家属的责任。这样传统一代代传下去,才不断更新着社会成员间的组合。

第42天:

在第6个7天也就是死者死后第42天,举行一个“供第6个7期米”的仪式,供品有装米的木盘、一壶酒和一碗羊肉,并陪伴着烧纸钱的焰火。大家迷信地认为,直到这一天摆米供,死者才会知道自己的死。

当天晚上,和尚会主持进行一种称为“鸭过河”的仪式,用竹子和纸做的一只鸭子放到盘子的水中,鸭子旁放一个蛋壳灯。蛋壳中灌上灯油,灯的四周是竹叶。和尚在锣鼓声中慢慢地把鸭子推过水面。这种仪式是根据古老的传说,认为死者过河时,她的灵魂是在鸭子的帮助下才得到拯救的。

第49天:

这是葬礼的最后一天,要举行三个仪式。第一个仪式叫“冲出地狱"。人们搭起一个“阴间宫殿”,从大厅一直延伸到前院。和尚在大厅中间竖起一个用各种绣花绸布灯、烛台、木制及金属制偶像装饰成的祭坛。和尚穿着礼服,戴上莲花球形的帽子。他坐在祭坛的正前方,右手拿一个铃,左手拿一只号角,左右两边各站一个拿着乐器的助手,一个拿木鱼,一个拿铜铃,不停地敲击,意味着具有特殊的威力把灵魂从地狱中拯救出来,送进天堂。他们每过一段时间,连续诵经,以乐器伴奏。祭坛前还摆着几张桌子,上面摆着各种精美食物作为供品。长子穿着孝服不断地添香,哭泣着叩头,请求死者灵魂吃喝。最后和尚站起来,拿一把刀打破地上一个瓷碗,碗内盖着一个纸做的人形。这动作意味着地狱的墙壁被推倒,灵魂被拯救出来。

第二个仪式是在午夜间举行的过桥仪式。大门里面的院子里放一座木桥,桥有10英尺长、3英尺半宽、3英尺半高,桥面和两边用白布盖住。桥上搭一个白布天棚。和尚举着白布幡,带着长子,一步一步伴着音乐过桥,手里捧眷死者的纸像。妻子、媳妇和孙子带着死者的男女佣人、马、牛的纸像,跟在后面过桥。在这过程中,音乐奏得越响越好,以便于帮助灵魂过桥,抵达另一个世界。粉碎邪恶的妖怪试图把灵魂推人水中的企图。

第三个仪式是供给灵魂钱和物。纸做的房子、谷仓、佣人、动物、工具、金钱、元宝及其它值钱的东西被烧掉,作为送给死者的礼物,这个仪式在大门口外进行。

这些活动结束后,死者家庭即逐渐回到日常生活状态中。一系列费时悼念的仪式以递减的速度继续着,使活着的人能渡过这一阶段,开始适应新的生活。死者的遗体仍放在后厅的棺材里准备埋葬,但是家里人逐渐忽视了它的存在,继续开始新的生活。

三、死者亲人穿戴要求

死者的亲属都穿上丧袍,戴孝根据与死者的关系分5个等级,以戴孝的时间长短不同加以区别。儿子作为哀悼的主持人,要戴孝3年,孝服不得缝边。戴一顶帽子,上面有3条麻编的辫子,穿一件长袍,外罩一件不能卷边的麻布袍、一条裤子、一双白鞋上缝一块麻布,都是用白布做的。腰里系一条麻绳,手持-根哭丧棍。如果死者是父亲,就持一根竹棍,死者是母亲,就用普通木棍,涂上红、白色,一头拴上3层白纸做的幡。

孙子是第二层关系,只戴一年孝,穿第一等的孝服。儿媳也穿一等孝服:麻衣、麻裙,但不持哭丧棍。旁系的男女亲属和其他家族的亲戚穿其他3个等级的孝服,也穿白布衣,但只穿9个月5个月或3个月。妻子死时丈夫不戴孝,反正妻子要为丈夫戴孝。作为古老传统,是说明世代关系,证明父亲和儿子、丈夫和妻子及其他亲属在吊孝中的职责。戴孝只是年轻人对年老人、小辈对长辈,即儿子对父母、妻子对丈夫所尽的责任。

四、亲戚朋友的吊唁

每天早晨和下午在“灵桌”前拜两次,一次是日出时的晨祭,另一次是傍晚的拜祭。棺材放在后厅的两条长凳上,“灵桌”后面放一个“灵龛”,灵龛是一个竹框糊.用纸做成的,死者的照片贴在龛中央纸上。灵龛下放一个小竹凳,凳上放一双鞋和一个竹枝,枝上绿叶伸向灵龛内,竹枝尖端拴上一条白布带,中间打结,下垂分为两股。这条带子是灵魂的标志,是特殊的圣物。灵龛前的灵桌上摆着更多的东西:一只碗、一筷子、一面小镜子、一把梳子,以及原有的“阴间灯”和“灵钱”。丧葬主持人在灵龛前扔“灵钱”,询问灵魂有什么要求,儿媳和孙子跪在后面,手里拿着香。这种仪式要持续100天,在此期间,长子和孙子都不能理发。

在棺材后面的墙上要挂上一个大白帘子,称为孝帘,上面有朋友和亲戚送的各种挽联和对联,较重要的亲戚的东西贴在中央,次要的贴在两边。

在院子里放张桌子,负责收礼、发布通告。为来参加吊唁的人登记送礼清单,以便以后回礼。吊唁时来参加的亲友跪的垫子分三行,第一行为白垫第二行蓝蛰第三行红垫,表示三种关系。亲家与家人跪在白垫上,较远些的亲戚和朋友跪在蓝垫和红垫上。

五、当今的葬礼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葬礼的举行大大缩短了时间。一般只举行三天,在一些客家农村会请先生依据死者的生辰八字与死亡日期来推算举行葬礼的天数。但这只是少数,现代葬礼简单快捷,在殡仪馆举行葬礼后进行火化埋掉就行。在每逢七的日子会适当的纪念一下死者,对古时的仪式也不再遵守。

披麻戴孝不是真正的孝,反而是道德滑坡的表现

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的封建制度、礼教等结合很深厚。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发展,汉服文化内容日益丰富,穿汉服出现了很多的规矩。比如:汉服是分等级的,龙袍不是谁都能穿的;龙袍上的龙,图案也是有规制的;按照身份尊卑贵贱,衣服的颜色也是不同的,玄、黄、紫、红、绿等等,各自代表不同的等级,等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所谓布衣,就是穿不起绫罗绸缎、只能穿粗布衣服的人,这样的人都是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所以,布衣也就用来指代平头老百姓。

今天我们说一下另类汉服服饰:披麻戴孝。根据中国古代宗法礼仪,人们要在居丧期间改变服饰,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这样的服饰就叫丧服。丧服制度是奴隶社会后期,也就是进入周朝以后形成的。比如:在西周历史上,有一段繁荣鼎盛的时代:成康之治,指的是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在周成王去世后,其子周康王即位,在祖庙祭奠周成王,在向众大臣交待完事情后,“康王脱去吉服,返回居丧的侧室,穿上丧服”。

很不幸地是:丧服的出现,并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世风日下的产物。根据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考证:黄帝之时,朴略尚质,行心丧之礼,终身不变;唐虞之日,淳朴渐亏,虽行心丧,更以三年为限;三王以降,浇伪渐起,故制丧服,以表哀情。这啥意思?就是说,在黄帝的时候,人们对于亲人去世,心里真切悲痛,而且一生都在心里思念亲人,这就是“心丧”。后来,人们的道德水平下降,不再那么淳朴了,出现了很多虚伪的东西。反映在服丧方面,从 “终生心丧”,到“三年心丧”,最后,干脆通过穿几天丧服就得了。如果你真的悲痛,还用得着通过改变外在的服饰,来告诉“别人”,你很悲痛吗?这不过是虚伪的表现。笔者觉得这个说法十分有道理,但是,很难被现在的世俗所接受。

既然无法逃脱服丧的礼教风俗,那么,我们就事论事,再说说一下:服丧为什么要“披麻戴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在父母亲人去世后,为其“披麻戴孝”就是孝文化的体现。而穿丧服有亲疏远近之别,这就是所谓的“五服”。有时人们用出没出“五服”来表示某个人与去世人的亲属关系。

根据《礼记》、《仪礼·丧服》、《丧服经传》等文献,人死后,亲属根据不同的关系,穿不同粗细的丧服和不同的穿丧服期限表示悼念,分为五类,谓之“五服”。这五类丧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丧服,从重到轻依次排列,重孝粗麻。斩衰用的麻布,最粗、边缘不缉边,修饰最少,以表示“毫不掩饰”的悲痛。其他几类依次变得精细,而亲属关系也逐渐从近到远,五服以外就没有亲属关系,或者世代相隔较远不用服丧了。

但这五类丧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采用麻布。为什么用麻布呢?除了上面所说的,用最简陋、最不加修饰的服装表示毫无掩饰的悲痛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源头是《易经》。《易经》除了讲述哲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卜筮。说白了就是算命。而算命自有一套理论和体系,将人的出生年月日,与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来推算命运,叫做推四柱或者批八字。命理学的名称虽然是唐宋以后才规范的,不过做法在伏羲时代就开始了。

在命理推算中,又有“神、煞”之说,所谓吉星、煞星。命中带神则吉,带煞则凶。其中有一颗煞星,叫做:披麻。披麻主孝丧之事,宿主与父母福缘较浅,少孤。因此,披麻星又称为父母星。在亲人去世后,就用“穿麻衣”来表示披麻星来临,与父母缘分已尽。

当然,经过2000多年的反复巩固,很多封建礼教的东西被弄得十分深奥,难以准确琢磨。等风俗逐渐兴盛、流传起来,就没有人去问,当初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