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创造力(八字 创造力)

孤单的城 2023-10-13 18:03:51 网友上传

热播日本综艺《超级变变变》,八字箴言说明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

大家好,我是千千妈妈。

很久以前电视台曾引进了一个名为《超级变变变》的日本综艺节目,若用几个词来形容这档节目,那就是脑洞大,有创意,超有趣。

1979年《超级变变变》开播,至今仍没有中断,这是一档男女老少全民参与的日本原创节目。它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国民创造力,辅助以肢体语言和道具,在规定时间内变出千奇百怪的东西,随后由评审进行打分,传神程度和创意是评分的两个关键因素。

《超级变变变》开播到现在,创造了无数的经典。

曾有一个班级集体报名,55位小朋友表演一朵绽放的烟花,获得了满分。

也有全家老小齐上阵的,妈妈把三个孩子绑在一起,共同变身为毛豆,获得了满分。

不过,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属日本小朋友们展现出的创造力,他们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潜能,还成功诠释了什么叫把创意玩出花!

两个小朋友身穿白色衣服,表演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日本一直就有“创造之国”的美誉,他们的设计不仅满含创意,而且美观实用。还有一些看似无厘头,却可以解决人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将口袋变成纸巾盒

手表式便签

避免打湿脚背的伞

那么日本人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日本的基础教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想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需要掌握八字“真经”。

01、劳动方面:手脑并用,回归生活

日本的主妇曾陈述过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在日本的小学里,劳动是孩子们必须经历的一堂课,不止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尽力为孩子们创造劳动的机会。较为常见的就是种植蔬菜,学习烹饪,归纳衣物并整理空间等。

在小学五年级,孩子们就要上一门“家政课”。以下就是他们会在这门课上学习到的内容:

打扫走廊:

饲养兔子:

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一句话点明劳动教育的目的:“手脑一块儿干是创造力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创造不是凭空的想象和捏造,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拥有更美好的生活,问题来源于生活,灵感也应来源于生活。而那些无厘头的小设计,恰恰解决了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令人头疼的困扰。

02、合作:协作意识,伙伴配合

日本虽然崇尚“不给别人添麻烦”,但同样重视合作,这一点在劳动教育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日本的小学有一个特殊的活动——“給食”(きゅう-しょく),也就是配餐。

“給食”首先教导孩子要珍惜与感恩食物,同时还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团队合作。通常小学的食物由食堂老师烹饪完成,随后交由孩子自己运送和分配。他们分成几组,使用洗手液消毒后,会穿好干净的制服,然后去厨房领餐,将食物抬到班级专属的餐车上。

每个班级的配餐量会多于标准,如果有孩子想吃剩下的食物,可以通过石头剪刀布决出胜负。

下午就到了打扫的时间,孩子们同样需要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把教室打扫干净。

创造和合作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联,实际上二者有很深的内在联系。

以创意闻名全球的日本游戏公司“任天堂”,就是将二者结合的一把好手。在不久前,他们用一堆瓦楞纸征服了全世界——任天堂Labo。

玩家可将任天堂NS设备插到形状各异的瓦楞纸中,组成自己想要的工具,常见的有钢琴、机器人、鱼竿等

毫不夸张的说,任天堂Labo重新定义了游戏,那这款传奇产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

起初,是创始人阪口翼构思了这款产品,但在技术层面上如何实现,他并不明确;

随后,河本浩一的加入,带来了“配套辅助容易上手的模型”这一想法;经过头脑风暴与专业人士的加盟,最后,任天堂Labo得以问世。

其硬件负责人小笠原嘉泰利用自己较为熟悉的专业“光学配件”保障了这堆瓦楞纸的实际运行的流畅。

正是三人的努力与整个团队的合作,才能让任天堂Labo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这款产品的颠覆性脑洞获得了所有人的称赞。这也证明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得到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惊人效果!

研究表明,创造力的旺盛有三个时期:5-6岁、8-10岁以及13-15岁。在第三个时期,也就是中学的孩子,最容易发生创造力的飞跃。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孩子们也会对团队的合作有更深一层的体会,他们之间更容易发生灵感的碰撞,从而孕育出一个新作品。

03、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每位家长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孩子化身为十万个为什么,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问题就会逐渐的减少。然而,在孩子减少追问时,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好奇被逐渐抹杀了。

日本在2011年就推出过一档名为《啊!设计》的节目,专门为4岁以上的孩子解析设计的原理与奥秘。它将“为什么”化作一颗种子,落在孩子的心中并生根发芽,使其最后成长为一棵名为创造力的参天大树。

节目中有个叫“天马行空”的环节,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在模拟情境中对话,提出并解决问题。

比如,“书”为什么是目前的这种设计?还有其他更优的形式吗?

首先我们可以考虑一下长条状的「书」,它的弊端是无法回顾之前的某段内容,过于麻烦。

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折叠后的长条书是方便了不少,可也容易被吹走。

我们可以利用胶水将纸张的边缘粘在一起,既方便了阅读,又不会轻易被风吹走。

于是,就有了现在书的样子。这样,通过一层层的提问与解答,促进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啊!设计》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设计进行提问,一方面保留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其实,优秀的设计来源于日常的问题,以及一双解决问题的手。

04、放空:想象无疆,天马行空

有趣的是,日本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法本身就很有创造力。有这样一种名为“无名颜料”(Nameless Paints)的绘画教学法,由两位设计师共同发明,并获得了科尤设计奖。

这种方法所用的颜料管上并不会标明具体的颜色,管体只有一种或几种颜色不同、大小不一的圆点。

当孩子拿到颜料时,要通过管身不同颜色的量的配比得到新颜色。例如,当颜料显示为红色和黄色等大的斑点时,只有将等量的红色和黄色混合,才能得到咖啡色。

就这样,孩子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延伸:如果想得到某种颜色,我要混合哪种颜色,以什么量来混合呢?

这种无名的颜料,表现的正是日本创造力教育的无界。孩子无需按部就班的遵循既定的方式,他们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创造,所有的答案,都要依靠自己来寻找。

求知期的孩子就像海绵,为他们提供一片无边的大海才是真正培养创造力的方法。自由的人不应受到空间的限制与约束,同理自由的思想也不能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05、

创造力的教育,不能只是播撒种子后就撒手不管,更应用劳动、合作、提问和自由,给种子阳光与养分,使其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日本有个名叫奥村門土(Mondo Okumura)的绘画神童,2003年出生的他在10岁时已经开办画展,14岁时就积累了一千余幅充满创意和个性的绘画作品,目前他已经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插画师。

Mondo的爸爸表示,Mondo在两三岁时就喜欢随手瞎画,日常的生活就是他的灵感来源。与此同时自己也注意到Mondo在绘画上展现的天赋,鼓励他坚持作画,并尽力为他提供条件,这才有了今日的Mondo。

Mondo的故事印证了心理学家的理论:创造力产生于焦虑与无聊之间,富有创造力的孩子背后,通常是更为宽松包容的家庭。

所以孩子的创造力教育必须得到正视。日本小学的这“八字真经”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方向,幼年对创造力的重视,将成为孩子们征服未来的武器和希望。

喜欢千妈的文章,记得关注点赞哦!

大家好,我的MBTI人格是:IMSB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编辑、题图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MBTI又火了。

或许你早就做过这个测试,标榜自己和谷爱凌都是INTJ;或许你看不懂这4个字母,被16种人格类型搞得头晕目眩;或许你根本就不在乎,这玩意和星座能有多大区别?

MBTI并非是新鲜事物。曾经它是美国五百强企业甚至军队都偏爱的人格测试,辉煌时期,大部分美国人找工作都要先过这坎。

时间来到2022年,借着互联网的波动,MBTI正以全新面貌霸占年轻人的社交话语。

不管是在深夜打开Tinder的自我介绍,还是短视频兜售的性格测试问卷,MBTI是时下火热的新话题与新生意。

但它也逐渐变味儿了。

对于热衷于玄学算命的人来说,MBTI是老朋友了,十年前就火过。

星座星盘、生辰八字、紫微斗数、塔罗占卜——传统命理工具已经被年轻人玩腻了之后,MBTI的出现,就像是老情人换上了新马甲,4个字母的组合搭配,让它显得比星座更有理论依据,比塔罗牌更有学术支撑。

MBTI测试主要分配了四个对照组:

内向(Introversion):会偏向从自身思索、内省的过程促进心灵能量的流动。

外向(Extroversion):会偏向从与外部事物的交流促进心灵能量的流动。

实感(Sensing):着眼于当前事物,惯于先使用五感来感受世界。

直觉(Intuition):着眼未来,着重可能性及预感,从潜意识及事物间的关联来理解世界。

思考(Thinking):比起人的感受更重视于事情的逻辑,自发性的批判。

情感(Feeling):比起事情的逻辑更重视于人的感受,自发性的欣赏。

判断(Judging):倾向于以结构化的方式认识世界,井然有序及有组织的生活,而且喜欢安顿一切事物。

感知(Perceiving):倾向于以非结构化的方式认识世界,始终开放选择机会,自然发生及弹性的生活。

选取各类别的首字母来组成测试结果的名称,比如“INTJ”就是一个“内倾型-直觉型-思考型-判断型”人格。

做完测试,只是踏入MBTI大门的第一步。

往下划拉,你会发现MBTI测试的底部,都会贴心地提供每个人格的对应名人。

如果你是INTJ,那你和马斯克是同一类人。

如果你是ENFJ,那你和奥巴马是同一类人。

如果你是INTP,恭喜你,你和爱因斯坦和牛顿是同一类人。

不得不承认,测试者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在我的潜力之中,是否很有可能是个天才科学家?

当然,牛顿和爱因斯坦不可能做过这套MBTI测试。所有名人案例,都只是方便你对号入座、找到愉悦的认同感罢了。

图源:personality database

想要真正进入MBTI的话语圈层之中,还需要对16型人格特点进行一个填鸭式恶补。

MBTI信众们进化成了民间野生心理学家,在知乎帖子和豆瓣小组里流连忘返,如饥似渴地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

按照互联网流行的说法,最好辨认的就是I人(内倾型)与E人(外倾型):

I人在社交场合只能硬着头皮强颜欢笑,当聚会结束坐上出租车的那一刻,才会卸下重担长舒一口气: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宅家里追剧。

E人无法接受一分一秒的独处,每时每刻都恨不得粘在朋友们身上,典型的人来疯,社交场合中声音最吵的,是活力四射的E人。

J人(计划型)与P人(展望型)也很好归类:

J人有严格的时间规划表,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总会把软件的新消息提示全部点掉。

P人明显更随性慵懒,走一步看一步,约会总是迟到,工作总是拖延到ddl之前做完。

外网甚至提供了一份简约型问卷,绕来绕去,不过就是这四道问题:

1.你上学的时候受欢迎吗?

2.你运动吗?

3.你数学好吗?

4.你的房间整洁吗?

当你全面掌握了16型人格的每一个刻板印象之后,就可以加入表情包自嘲狂欢了,一场大型文艺复兴拉开序幕。

在微博@MBTImemes和Reddit有关MBTI的内容里,聚集了各式人格的吐槽投稿。

比如ENFP人,热衷于炫耀自己是所有人格中的“可爱小狗”,试图和所有碳基生物交朋友:

图源:抖音

ENFP试图向全世界表达爱意的时候,绝对不会掩饰一分一毫:

ENFP也可能是全世界最吵最爱侃大山的人:

图源:抖音

而辩论家ENTP,是全世界最爱吵架和辩论的人。

当你立刻同意了他的观点时:一拳打在棉花上,会让他们无比抓狂。

和E型人相反,I型人的苦衷近似于社恐人的自白。

当社恐INTJ不得不出门时:

当ISFP意识到,自己是全世界最平凡的人格时:

当ENTJ(霸总CEO人格)和INFP(慵懒废物型人格)聊天时:

当不善表达的INTJ看着E人朋友们玩到一起时:

当社恐INTJ不敢给人打语音电话时: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已经不够满足,MBTI的方还能套在虚拟角色和纸片人身上。

于是,这套心理工具成为娱乐化产业的一环。

哈利·波特是具有冒险精神的ISFP,赫敏是激进澎湃的管理者ESTJ,罗恩是典型的娱乐型人格ESFP,露娜是带一点神经质的INFP。

图源:personality database

漫威里的超级英雄也可以套用MBTI大法。

钢铁侠是外向型的企业家人格ESTP,蜘蛛侠是可爱小狗ENFP,奇异博士自然是智商拔群的INTJ。

图源:personality database

甄嬛是心思缜密的INFJ,沈眉庄是具有领导力的ENFJ,安陵容是敏感细腻的ISFJ。

图源:B站@intp的试验田

MBTI在互联网时代全方位起死回生,最大的荣光归于社交媒体。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普通人很难拒绝加入这场“自我定位&定义他人”的娱乐浪潮。

如果一个表情包就能概括我们在社交、职场、恋爱中最想要自嘲或自夸的特点,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但它值得相信吗?

问题随之而来。

MBTI终究是一场关于人格分类的流行文化,并不是严谨科学的心理学测试。说白了,玩MBTI就是图一乐,认真的人就输了。

MBTI确实有心理学背景,但这个背景算不上严谨。

它的全名是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内省的自我报告问卷,表明人们在如何看待世界和做出决定方面存在不同的心理偏好。

该测试由美国的凯瑟琳·布里格斯(Katharine Briggs)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Isabel Briggs)在家中发明,她们是荣格《心理类型学》的狂热爱好者。但其实母女俩没有任何心理学学位,这也是MBTI一直被心理学界诟病的“原罪”。

凯瑟琳与伊莎贝尔母女

看上去很科学,但事实上没有专业期刊论证过它是一个准确的测量工具。心理学界对MBTI的态度比较负面,关于MBTI是否是伪科学/民间科学的争议一直存在。

图源:知乎

即使MBTI背靠的理论大树是荣格的《心理类型学》,也不代表它完全靠谱。

荣格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了三种维度:内向I-外向E,感觉S-直觉N(偏好感知事实/细节还是感知整体/可能性),思维T-情感F(偏好依据逻辑来做判断还是依据情感/和谐来做判断)。

后来,凯瑟琳和伊莎贝尔母女在荣格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维度“判断J-知觉P(偏好标准可控的生活方式还是灵活开放的生活方式)”,2x2x2x2=16种类型。

但问题是,荣格的理论是从临床观察中得出的判断,但并没有经过实证检验。荣格本人也曾写信谴责凯瑟琳与伊莎贝尔母女二人对实验对象的干涉性做法。

《心理类型学》荣格

撇开理论源头,实际测试过程中的问题更多。

明眼人可能已经发现了,MBTI测试问的全是废话。

问题:你是一个内向、有条理、情绪化的人吗?

结果:你是一个内向、有条理、情绪化的人。

图源:16 peronalities

其中学界最为质疑的,是MBTI性格测试的科学性。

具体表现为信度(reliability)与效度(validity)的问题。

信度指测量工具的一致性。作为衡量的尺,测量结果应该保持高度的准确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研究发现,超过50%的人参加了两次MBTI测试,结果完全不同”。

图源:YouTube@Vox

无论是果壳2015年的文章《MBTI测试,从头到脚不靠谱》,还是《卫报》的 Nothing personal: The questionable Myers-Briggs test与《华尔街邮报》Myers-Briggs: Does it pay to know your type?,几篇文章都指出了信度差的原因:

一是迫选(二选一)。根据正态分布,大部分人都是“二者皆可”的状态,总在两个极端之间反复横跳。人不总是非此即彼的,有人可以在特定情况下外向或内向。

并且,不同情绪、不同场景也会影响最终答案。假设我今天异常emo,我就更有可能测出一个F型人格,如果我今天冷静平和有逻辑,测试出的结果更有可能是T型人格。

二是分类有问题,无论你是90%的外向型还是51%的外向型,按照计分方式,都会被称为E型人,实际上51%的E人和49%的I人,其性格也许更接近。

而效度指的是测试结果的有效性,效度是建立在信度之上的,如果连测出的结果都在不断浮动,有效性自然就薄弱。

在心理学杂志Psychology Today的文章 Goodbye to MBTI, the Fad That Won't Die 中,作者指出MBTI人格类型和工作之间并没有一致关系,用MBTI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显然是缺乏效度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著名的心理现象:巴纳姆效应。

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巴纳姆效应能够对于为何不少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测验以及抽签掷筊等被普遍接受的现象,提供一个十分完全的解释。(维基百科)

永远不要低估人们自我欺骗与自我美化的能力。你选择的人格,有可能不是你实际的人格,而是你期待成为的理想人格。

传说中的“霸道总裁”型人格ENTJ

另一种情景是,当你获得了一个四字字母头衔,就会忍不住对号入座。不断用一个念头强化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应该保持这样的状态,不断自我设限,压抑了本身无限的可能性。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MBTI的信众将不断在社交群体内验证他得到的结果,并且把同样的16种标签与方套用在别人身上。

“你看,我就知道你是一个INTP。”

这种对话熟悉吗?

“你这么洁癖,一定是个座吧?”

“你脾气不好,一定是火象星座吧?”

MBTI还衍生出一系列鄙视链。

比如曾经网上流传的一张图,就揭示了人们在使用MBTI时的产生的误区与偏见。

MBTI本就是刻板印象的产物,而MBTI鄙视链就是刻板印象的重灾区。ISFJ(母亲型守卫者人格)被放置在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就像一个社会中的工蜂,是离成功学最远的普通人。

图源:知乎@逆风玉

相反,如果你有幸是一个ESTJ,那你一定会被测试结果的页面激励:他们甚至放上了一段乔布斯(著名ESTJ)的名言来激励你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那么,不符合主流期待的性格,是否会被视为一种“缺陷”?

有逻辑会思考的人,是否比多愁善感emo人智商高?

外向者是否比内向者更善于在社会生存?

有规划的、井井有条的J人,只适合做枯燥乏味、没有创造力的工作?

图源:知乎@Xylitol,MBTI刻板印象全家桶

这显然对沉迷其中的玩家/测试者是不公平的。

即便官方解释总是在取悦测试者们:内倾的你敏锐有洞察力,外倾的你具有领导力和感染力。还记得一年前的性格色彩测试是怎么变着法夸你的吗?人们总是很难拒绝送上门来的赞赏与祝福。

但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些性格元素不断被参与者解读和娱乐化。一系列排行榜诞生了:

16型人格中谁的智商最高?

16型人格中谁最会赚钱?

16型人格中谁最花心?

......

再紧跟着一句“你上榜了吗”,MBTI彻底沦为了新的“星座运势”。

图源:抖音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这是古往今来最难的事,也是人类向内探索的终极问题。

在希波克拉底传统的体液学说中,人类被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我们总是对人格与气质充满好奇,在哪个时代都如此。

当然,这也是一门赚钱的好生意。

MBTI人格测试背后的CPP公司,掌握着这个价值2000亿美元的生意。

在CPP公司的官网,做一套正版的MBTI测试要花费49.95美元

MBTI是一个非常善于营销的明星产品。

从学术层面看,大五人格元素(The Five Factor Model,简称FFM)在学界的口碑更胜一筹,但实际上,“大五人格”并没有被大众熟知。

反观MBTI的流行,与过硬的营销能力脱不了关系,毕竟CPP公司花费了大量资源培训MBTI相关的咨询师与销售人员。

并且,MBTI确实具备流行元素——它让“标签化”来得更快速直接。

MBTI的答题过程二元,结果足够明确。这同时也意味着:理解门槛低、轻松让测试者对号入座、也更容易产生刻板印象。

它可以用来辅导就业,它可以测试你的理想伴侣,甚至在社交时,测试对方和你是否合拍——它踩准了近一百年来资本社会的需求。

我们需要一个高效率工具来简化社交过程,但成为一个狂热的人格分类爱好者,并不能让你更好地了解每一个人。MBTI和其他分类工具,只不过在你眼前蒙上一层后现代滤镜:“他是INTP、太阳天枰、上升、985硕士,他可以交往”。

图源:小红书

但全世界的人类只有16种类型吗?

在过于追捧MBTI的标签分类时,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对人的异化。

每一个个体都是复杂的结合体,可以兼备理性与理性,孤独与热情。

忽视具体的人,按照4个字母代号来模糊一个个具体的身躯与脸庞,未免太像《黑镜》中会出现的场景。

在纽约客的文章 What Personality Tests Deliever 中,作者提到了一本1956年的美国著作《组织人》。威廉·怀特认为,各种人格测试的涌现,实际上和二战之后美国人的从众心理有关。通过人格测试,我们展示了对社会的顺从性。

每一个具体的人被量化为可控制、可排序的劳动力符号,沉默寡言或是聒噪轻浮,脚踏实地或是上进内卷,这些数字出现在大厂HR的数据库中,或是一次15秒短视频的段子里——是我们共同塑造了这些荒诞的社交刻板印象。

而在去掉这一系列标签之后,你我他,又是谁?

在标签背后,藏着人类永远无法逃脱的孤独。

MBTI不过是我们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又一顶帽子,无非是想让更多的人“看看我、了解我、爱我”,“我是一个有趣可爱的人,我是一个思想深邃的人,我值得被人认可和喜欢”。

可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是一场标签的兑换。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