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纯阴仙道(八字纯阴可以带朱砂吗)

牛奶煮萝莉 2023-07-30 03:41:45 网络

神仙品级知多少——道教神仙品级介绍

序言

虽然对于道教这方面的文化来说并不是懂得太多,但总是觉得道教似乎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宗教,让人捉摸不透,却又会想要靠近去了解。以下所有内容不能说是自己的文章,只将市面上已有的知识整合在一起,顶多算是自己的读书笔记。在文章中,也许会夹带少量的自己的想法。——江湖闲散

目录:一、道教神仙品级介绍

二、天仙的等级介绍与三十六天

三、关于宇宙的起源

四、一些特殊的神灵介绍

五、历史上真正对道教影响力大的十个人介绍

一、道教神仙品级介绍

神与仙本有所不同:

神为先天真圣(先天神)或后后天神;而仙则为凡人修炼或机缘造就,但是世俗将神与仙连在一起称呼。

先天真圣是自然大道精气的化身,本无形无相,无终无始。如三清、四御、五老、七元等尊神,有些是大道的化身,有些是五行真气的化身,有些是周天列曜星宿的化身。通俗地讲,从天而人的是先天神,由人而天的是仙。《说文解字》云:“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足见神为天神,是万物之主宰。这里指的是先天神。

后天神又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修炼成神,另一种就是功德成神,为善人或者有大功之人死后册封为天神、地神,还有祖先神等。历史上有着许多功德成神的名人。如关公,虽然杀敌无数,也未修道,但道教敬其忠义奉之;范蠡,散尽家财,救济百姓,道教亦奉之;南通城隍顾国宝,身为官员,为民请命,道教亦奉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古书上说:“聪明正直之谓神,阴阳不测之谓神。”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所谓聪明正直即功德成神,多为后天之神。阴阳不测者,谓其神、神通广大不可测度,多指先天之神。道教既重神道也重仙道。

从造字法来看,“神”是“示”字旁,“示”表示祭祀,所以有拜神的说法,而且,只有死人才会被祭祀。

“仙”则不同,“仙”是“人”字旁,可以理解为人在山上,是凡人修炼而来的,所以有“修仙”之说。

一般来说,魏晋以后,仙指的是个人修为,神指的是职位。

汉代到当代的一些书中对“神仙”概念的定义,均将“神仙”概念指向了“仙”概念,而原初意义的“神”则退隐在“神仙”概念的不明显层面了。神仙连在一起说是特指仙的一种。道教首教认为修道有先后之序,成仙有高下之分,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层次之分。由于分类标准不同,不同的道书中记载的仙人等级划分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

晋道教名家葛洪在《抱朴子》将得道成仙的仙人分为了三个等级:“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最高阶的天仙是身体与神识同时飞升,达到了形神俱妙的境界,而最下等的尸解仙则只能让元神成仙,而身体像蝉蜕壳一般留在人间。

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把神仙分为七阶: 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太阴。

而北周的《无上密要》则从得道成仙的层次出发,将神仙分为: 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宫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极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后也有升仙的希望与机遇,从而说明南北朝时已有“鬼仙”的说法。

《墉城集仙录·金母元君》记载:“世之升天之仙凡有九品:第一上仙,号九天真王,第二次仙,号三天真皇,第三号太上真人,第四号飞天真人,第五号灵仙,第六号真人,第七号灵人,第八号飞仙,第九号仙人,凡此品次不可差越。”

唐时的司马承祯在《天隐子》又将神仙分为五类,称: 在人称人仙,在地称地仙,在天称天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者称神仙。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 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条目中则将神仙分为九品,称:“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为: 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真、圣之号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为次第。这与《太真科》的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太真科》中分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灵他、至仙。

《钟吕传道集》记载:“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

总之,关于仙品的分类方法很多,清王建章着《仙术秘库》对其加以归纳总结,称“法有三乘,仙分其五等仙为: 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基本上奠定了神仙品位的基础。据此,他又进一步地对神仙品级做了更细致的划分与定位。

鬼仙

修士修行到死后,一丝精灵不灭,寄托一物长存,被称之为阴神、鬼神、清灵之鬼、尸解仙,是五仙仙品中之下乘,只有投胎夺舍,重新修炼,才能成为得天仙道果。

尽管鬼仙、人仙也被称之为“仙”,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仙。鬼仙又称“灵鬼”,指修道者未能炼至纯阳,死后出阴神,乃为鬼仙,也就是葛洪说的尸解仙。如钟离权认为鬼仙“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只是因为其立志于道“阴灵不散”,所以被称为鬼仙,但“虽曰仙,其实鬼也”。还说“古今崇释之徒,用功到此,乃日得道,诚可笑也。”

《钟吕传道集》“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人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夺舌而已。”又称: “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稿木。心若紫灰,神识内守,志不散,定中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日鬼仙,虽日仙,其实鬼也。”《武术汇宗》:“一味闭目寂坐,冥心寂照,则静中寻静,悟人顽空寂灭矣。而未灭尽定,只炼得一个强定之阴神,到气尽时,阴神一出。便为灵鬼,谓之鬼仙。”

从修炼角度上看,鬼仙为修炼之最下乘。丹道上讲指仅仅限于基础的性功修炼阶段。修证之时,身如搞木。心同死灰,神意内守悟人顽空。到撒手了结之时,定中能出阴神,阴神属于清灵之鬼,而非纯阳之仙。在修炼之时,有人年事已高,肉体衰朽,或者环境困难,无从保障,今生修成已无望,乃用此法,可出阴神,以鬼魂之身继续修行或者下辈子继续修证。同样属干鬼仙。此法有: 投胎、夺舍、借尸、转世、兵解、尸解等。

鬼仙其本质上还是鬼,只是没有轮回,生前的神识不散,有灵而已。典型的鬼仙就有钟馗、关羽。(关羽被吕蒙杀,神识不散,忠勇之气存于天地,最初为鬼仙,后斩蛟龙有功被皇帝册封,步入神坛。)

人仙修士修行修到却病延年、无灾无患、寿登遐龄。但不悟大道,寿有尽时,无长生不老之果,是五仙仙品中之中下乘。

人仙为形体坚固、长生住世的人,只是修真之士得到某种法或某种术,勤加修炼所成,然而他们“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故而人仙仍是人。

《金丹真传序》日:“补完气血,复成干体,复得外药,结成内丹,此人仙也。”《武术汇宗》: “有从下关用功者,不使真气泄于阳关,保守元气,镇守下田,不悟移鼎换炉之法,而安长生不老之果,或延寿于数百年,或延寿于数千年,久而不死,谓之人仙。”从修炼角度上看,人仙为修炼之下乘。丹道上讲指炼精化无的筑基阶段。此时修炼之人,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恒久有成,可以延年益寿返老还童,身体坚固,长寿不老。其方法有: 辟谷、忘情、纳津、吐纳、持静、持戒、存想、采日精月华、导引、闭息、自然、无为等功法,若能信心苦志,坚守不移,足可保命固形,安乐延年,但有形之躯最终必坏。人仙的修炼方法也就是今天我们修行的人所采用的采用道教养生功法。最著名的人仙代表之一就是武当山的张三丰。

地仙、神仙和天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仙”。

地仙

修成就可以“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但地仙只得生活在人间。据《天隐子》记载,在地为地仙。《仙经》云: 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地仙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属于中等仙人。据《仙术秘库》载,地仙有神仙之才,无神仙之分。得长生不死,而作陆地游闲之仙,为仙品中之中乘。《秘要经》认为: “立三百善功,可得存为地仙,居五岳洞府之中。”从修炼角度上看,地仙为修炼之中成。丹道上讲指完成炼无化神的胎养阶段。此时能够在长寿的基础上证到长生,但是尚无神通变化可言,因而只能在地上行走。此时仍有呼吸和饮食,形质未能全部化为轻清。但修炼至此,容光焕发,步履轻疾,寿增无量。

代表人物有:二郎神、四海龙王等

神仙:

如果地仙厌居尘世,勤加修炼,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离开凡尘,去往往蓬莱、方丈、瀛洲等十洲三岛,从而成为“神仙”。

神仙亦称“仙人”“真人”,统称“仙真”。虽然他们被称为神仙,但实质上他们仍然是“地仙”。故而仙人钟离权道长在述及天仙时说:“地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也就是说“神仙”只是地仙中精英群体。

道经日:“炼形为气名日真人。”“得本元气,故日炼形为气,正性无伪,故日真人。”庄子曰:“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淮南子曰:“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从修炼角度上看,神仙为修炼之上成。丹道上讲为炼神还虚的乳哺阶段。此时炼形化悉,胎仙自化,阳神已成,脱质升举。即运用大周天之火候,以炁合神,神玉为一,心无生灭,息无出入。重浊之形,化为轻清之悉,纯阳之体,尽为神通万化。届时体变纯阳,阳神已成,具有神通万化之功能。代表人物有八仙。

天仙

指居于天府、能举行飞升的神仙。《天仙品》“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抱扑子内篇、论仙》与《仙术秘库》均其列为第一等。《墉城集仙录》将升天之仙分为九等: 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飞天真人、第五灵仙、第六真人、第七灵人、第八飞仙、第九仙人。若从修炼角度上看,天仙为修证之最上一成,修炼之最上乘。丹道中所指的“炼虚合道”的大成景界。届时神光普照,化身万千,一得永得,一证永证,神通恢阔,法力无边。天地闭时而不同闭;天地开时,开辟度人。

如果“既为天仙,若以厌居洞天,效职以为仙官:下日水官,中日地官,上日天官。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迁,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就可以继续升迁,最终可以进入“三清虚无自然之界”。

二、天仙的等级介绍与三十里天

那天仙如何分级,居于何处?道家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这个的来源?这里面说的跳出三界外,并非指天地水三界。

下面先介绍三十六天的划分。

道教认为宇宙之间,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是茅山宗根据灵宝经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它为学道成仙提供了教义依据。区别于天师道太上老君的三天以及灵宝派元始天尊的三十二天以及二十八天。东晋灵宝派道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吸收了佛教“三界二十八天”的概念,创造出道教的“三十二天”。唐代道士杜光庭在三十二天的基础上加上“三清天”“大罗天”,将道教的天界统合为“三十六天”,这个说法在道教内一直沿用至今。

现仅据《云笈七笺》《度人经》所载,加以介绍。可能其他经典有不同的说法,道教经典不停时期不同流派说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不足为奇。

道教分诸天为大罗天、三清境、四梵三界三十二天。

三界廿八天之上为种民天(又名四梵天)又称“圣弟子天”: 廿九曰太虚无上常融天(人结习顿忘,渐入神观,升此天)、三十曰太释玉隆腾胜天(人结习顿忘,神观转妙,升此天)。、三十一曰龙变梵度天(人清净无染,证不空果,升此天)、三十二曰太极平育贾奕天(人洞入道妙,证无上正觉,升此天)。

种民天之上则圣境四天:

道德天尊主宰三十三天曰太清仙境太赤天(十二仙位);

灵宝天尊主宰三十四天曰上清真境禹余天(十二真位);

元始天尊主宰三十五天曰玉清圣境清微天(十二圣位)。

三十六曰大罗天,即是元始大道生化之处,胜境之极,最高最广之天。可以认为其他三境是大罗天分化而来,所以在某些语境中,大罗天可包含三清天,或者是三清天的总称。

《云笈七签》:玉京山冠於八方,上有大罗天,其山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株乃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方,故称大罗天也。

《元始经》大罗之境,无复眞宰,惟大梵之炁,包罗诸天。颂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蛾峨。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

个人理解大罗天没有主宰,只有清静真一之道气弥漫诸天,以彰显大道无形无相之理。

除了上述的三界二十八天、四梵天、圣境四天这三十六重天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例如:

1、上四天:东华天、南极天、西灵天、北真天。

2、中四天:东方九气青天、南方三气丹天、西方七气素天、北方五气玄天。

3、九天(九霄):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大霄。

另外一个问题,这个诸天层次划分上面说了,但是是怎么分布的?并非层层分布。

有时候三界二十八天与四梵天合称为三界三十二天,但其实四梵天在三界之外。三界三十二天分别为东方八天、南方八天、西方八天、北方八天,为东南西北(顺时针)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东方八天:太皇黄曾天,帝郁鉴玉明;太明玉完天,帝须阿那田;清明何童天,帝元育齐京;玄胎平育天,帝刘度内鲜;元明文举天,帝丑;上明七曜摩夷天,帝恬憓延;虞无越衡天,帝正定光;太极蒙翳天,帝曲育九昌。南方八天:赤明和阳天,帝理禁上真;玄明恭华天,帝空谣丑音;耀明宗飘天,帝重光明;竺落皇笳天,帝摩夷妙辩;虚明堂曜天,帝阿加娄生;观明端靖天,帝郁密罗千;玄明恭庆天,帝龙罗菩提;太焕极瑶天,帝宛离无延。西方八天:元载孔升天,帝开真定光;太安皇崖天,帝婆罗阿贪;显定极风天,帝招真童;始皇孝芒天,帝萨罗娄王;太皇翁重浮容天,帝闵巴狂;无思江由天,帝明梵光;上楪阮乐天,帝勃勃蓝;无极昙誓天,帝飘弩穹隆。北方八天:皓庭霄度天,帝慧觉昏;渊通元洞天,帝梵行观生;太文翰宠妙成天,帝那育丑瑛;太素秀乐禁上天,帝龙罗觉长;太虚无上常容天,帝总监鬼神;太虚玉隆腾圣天,帝眇眇行元;龙变梵度天,帝运上玄玄;太极平育贾弈天,帝大择法门。——《度人经》

圣境四天在三十二天之上。

按道教说法:自四天之下,二十八天,分为三界,一天则有一帝王治其中(《上清灵宝大法》)。其天人皆是在世受持智慧上品之人,从善功所得,自然衣食,飞行来去,逍遥欢乐。但死生之限不断,犹有寿命,自有长短。《云笈七签》说:欲界人寿命万岁,其天人寿亿万岁,无天其中人寿命亿劫岁。

要想真正意义上死生之限不断,至少要在三界天之上的四梵天。所以叫跳出三界外的来源。

不在五行之中,世间的万事万物全部是由五行组成,但是仙人不是五行组成,而是纯阳之体。“运用大周天之火候,以炁合神,神玉为一,心无生灭,息无出入。重浊之形,化为轻清之悉,纯阳之体,尽为神通万化”。道教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否则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返朴归根,与道同体,其神便入五道。道教仙真教人修炼纯阳,秽质炼化,只留一团阳气,阳气清轻上浮而属天,自然上升为仙,不在五行中,脱离阴阳二炁的束缚,而不受业报轮转之苦。“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惟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少年不修,恣情纵意,病死而为鬼也。知之修炼,超凡入圣,脱质而为仙也。仙有五等,法有三成。修持在人,而功成随分者也。”

为什么三界的仙人寿命虽长,但也是有寿命的呢?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载,潘师正答唐高宗称:“道有三清、三界。其三清境者,则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则欲界、、无。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有十八天。其上,无,有四天。三界之上,复有四种人天,合有三十二天。从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犹未免于三灾劫坏。从无以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不干。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则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此三清三界各有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属极多,非可具述。又有大罗天弥复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罗、三界等为三十六天。”

可见三界的仙人寿命有限,主要是因为“未免于三灾劫坏”。《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从无以下三界天中,若不进修无上大道,则年劫有近远,三灾所及,未免劫中之期”

而无以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不干。三灾是风灾火灾水灾。劫指改天换地的大变动,宇审经一成一毁为一劫。《太上靈寶業報因緣經》云:“劫者天地改變之名,凡有二種。一者大劫,二者小劫。”宇宙都必然要不断地经历生成与毁灭的过程,唐代薛幽栖注称:“天地世界,一期运终,是名为一劫也”,“夫每一劫运终,则三光幽暝,天地世界,混沌如初,道归本源”。

个人理解潘师正答唐高宗所说的劫不干,是说的小劫,并不是大劫。大劫是宇宙的毁灭。四梵天的仙人可以不受三灾和小劫影响。四梵天的仙人可以说是 寿与天齐,但是天地依然有寿元,也就是所谓的大劫。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从四种人天已上,即是至道极果,毕竟不坏仙宫,与道同真,常湛极乐。”

《云笈七签》说:“其三界太虚无上常融天、太释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平育贾奕天,此四天名种民天。即三界之上,三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这里面说四梵天是三灾所不及,而没说劫所不及。”而《云笈七签》是道家经典,个人认为说法更加可靠。

何谓小劫?

《上清三天正法经》云:“天圆十二纲,地方十二纪。天纲运关,三百六十轮为一週;地纪推机,三百三十轮为一度。天运三千六百週为阳勃,地转三千三百度为阴蚀。天气极于太阴,地气穷于太阳。故阳激则勃,阴否则蚀,阴阳勃蚀,天地气反。天地气反,乃谓之小劫。小劫交则万帝易位,九气改度,日月缩运。陆地通于九泉,水母决于五河,大鸟屯于龙门,五帝受会于玄都。当此之时,凶秽灭种,善民存焉。”

当大劫交周之时,不仅世界要毁坏,而且外道下法也会被毁灭,唯有三洞经书得以返回大罗天玉京山七宝玄台。劫运虽不可避免,经法却灾不能伤,历亿劫而长存。

“大劫交周,天崩地沦,四海冥合,金玉化消,万道势讫,而此经独存,其法不绝。凡是诸杂法,导引养生法术,变化经方,及散杂俗,并系六天之中、欲界之内,遇小劫一会,其法并灭,无复遗餘。其是太清杂化符图,太平道经,杂道法术,诸小品经,并上下十八天中,在之内。至大劫之交,天地改度,其文仍没,无复遗餘。其玉清上道,三洞神经、神真虎文、金书玉字、灵宝真经,并出元始,处於二十八天无色之上。大劫周时,其文并还无上大罗中玉京之山七宝玄臺,灾所不及。”

那三洞经书可以避免宇宙之毁灭,那仙人怎么避免毁灭呢?

“天地改易,谓之大劫。大劫交则天地翻覆,河海涌决,人沦山没,金玉化消,六合冥一。白尸飘于无涯,孤爽悲于洪波,大鸟扫秽于灵岳,水母受事于九河,五龙吐气于北元,天马玄辔以徒魔,赤锁伏精于辰门,岁星灭王于金罗,日月昏翳于三豪之馆,五气停晕于九岭之巅,龙王鼓华于东井之上,河侯受对于九海之下,圣君显驾于明霞之馆,五帝科简于善恶。当此之时,万恶绝种,鬼魔灭迹,八荒四极,万不遗一。至于天地之会,自非高上三天所不能禳,自无青箓白简所不能脱也。(《云笈七签》引《上清三天正法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称“诸天上圣、至真大神、诸天帝王,及已过去尘沙之辈,得道之者,莫不由施散布德,作诸善功,功满德足,以致善报,轮转不绝。皆得道真,超陵三界,逍遥上清大罗之天玉京玄台七宝林中”。

因此, 玉京玄台是道教经法在“劫末”中的避难地,进入大罗之天玉京玄台七宝林的所有神灵以及“得道之者”,不但超越了生死轮回,也超越了宇宙“浩劫”的毁灭性影响。

至于一小劫多久,一大劫多久,这个不同经典所说相差较大。一般认为一大劫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那什么样的人的能进入玉京玄台七宝林呢?

个人理解修为进入了三清圣境的仙人都可以进入大罗天,理由有以下:

1、《上清三天正法经》说大劫”非高上三天所不能禳”.

2、《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和《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等所阐述的三十六天说,则称三清天之上弥盖大罗天;但他们又称三清天为“无上三天,皆是证果极地”。“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行教。”将大罗天与三清天视为一体,皆为三清尊神所统的最高天界。

另外《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最上一天名曰大罗天,在玄都玉京山上。紫微金阙,七宝骞树,麒磷师子,化生其中,三世天尊,治在其内。

所以个人理解进三清圣境本来就是一体的。

3、唐代高道潘师正说:“(三清天、大罗天)即是至道极果,毕竟不坏仙宫,与道同真,常湛极乐。”

另外《玉京山经》曰:"玉京山冠于八方诸大罗天,列世比地之枢上中央矣。山有七宝城,城有七宝宫,宫有七宝玄台。其山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株乃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方大罗天矣。即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之所治也。"表明玉京山在大罗天中。陶弘景所著《真灵位业图》第一阶玉清境的中位即最高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所以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是指元始天尊。玉京山亦称玄都山、玉山、萧台、玉山上京、郁罗萧台等。玉京山在大罗天,也代表大罗天。

一些高阶神仙在大罗天都有居处,比如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等,不少经文上有描述。

佛教的六道理论,说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都是属迷之境界,不能脱离生死。不少佛教徒说道教的神仙就是他们所得六道理论中的天人道,虽然福报大寿命长,但是会有天人五衰,还会堕落终究要入六道轮回,道教三清也是天人道的也不例外,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这样的说法在近代佛教书籍《觉海慈航》尤甚。佛教徒要么不了解道教的神仙体系,要么是故意污蔑。其实他们认识的天人道,还只是三界内的仙人。

仙人的等级就是按照以上三十六天的层次来划分的。圣境四天的仙人层次最高,但是圣境四天的仙人也是分等级的,从低到高分为仙、真、圣。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三洞理论的问题上最终的结论就是,元始做洞真经以教天中九圣,灵宝做洞玄经以教天中九真,道德做洞神经以教天中九仙。(个人理解以上九,并不是九个,而是九种)

《云笈七签》中的《道教三洞宗元》称之“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载:“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真圣二境,其号次第,亦以上、高、大、玄、天、真、神、灵、至为次,但真云仙真、元真,真圣云仙圣、无天圣。”

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

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玉清境有九:上圣、高圣、太圣、玄圣、天圣、真圣、神圣、灵圣、至圣。

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灵宝天尊〕治之;上清境有九真 : 上真、高真、太真、玄真、天真、真真、神真、灵真、至真。

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太清境有九仙: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

据《云簋七籖》和《道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天宝君〔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灵宝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

总结就是下图:

对于道教的修行者来说,修道的终极目标便是得道成仙。道教的修行之路异常艰辛,最终能证道成真的少之又少。那么升仙的法门都有哪些呢?正所谓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道教的修行之路异常艰辛,最终能证道成真的少之又少。真正的修证,是以超越三界、无有生死、属于“不退转之地”的“四种民天”和三清圣境作为目标的。

在这些神仙之中,能进入至道教三十六天最高的大罗天的神仙是学道者的最高追求,俗称大罗神仙。大罗神仙即超脱一切时空,永恒逍遥的仙人。

普通人的修仙之路

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说:

初从凡学,受持法戒,行无缺犯,则名系仙录,得入五岳灵山洞宫之中。从洞宫中,进学无替,位登欲界诸天。从欲界天中,进道无替,位登诸天。从诸天,进道无替,位登无诸天。从无诸天,进道无替,位登四种人天。从四种人天,进道无替,位登无上三天。从无上三天,进道无替,位登最上大罗之天。

三、关于宇宙的起源

作者也是菜鸟一个,谈谈自己的理解:

现代科学认为,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从“奇点状态”爆炸演化而来,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从大爆炸开始产生的。大爆炸宇宙论强调,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既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在大爆炸之后逐渐产生的。奇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了时间的延续,空间的膨胀,产生出无数星体,万物的生演,形成了现在的形形的宇宙。宇宙则处于生成和毁灭交替进行状态中。宇宙从大爆炸到现在,都是一直在膨胀的,当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就停止膨胀,转而变成回缩塌陷,再缩成一个原点,宇宙也就毁灭了。

教认为,世界始于上帝的创造,圣经上描述,神用了七天时间创造了地球和人类,上面主要描述的是上帝如何创造了地球和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对于宇宙中其他星球或遥远星系的创造,圣经中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做过多描述。

佛教:释迦牟尼告诉的弟子的只是“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并且佛教认为研究宇宙的起源没意义。佛教宇宙论的基础和核心就是缘起论,即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因为因缘和合而产生、消长和灭亡,强调宇宙世界在本质上并无真正的实体,唯有空性永恒不变。而空性和永恒也就意味着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正因为如此,佛教没有宇宙起源的说法。佛教认为宇宙世界无始无终,就如同圆环一样没有起点和终点。《增一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所说“四不可思议”,其中之一就是“世界不可思议”。即宇宙的起源以及一切世界皆因众生业力而成,成而复坏,坏而复成,始终相续,无有断绝,其生成以及终始皆不可思议。佛教不承认有所谓永恒的经典和经法,认为随着宇宙“大劫”的到来,一切经法都将荡然无存。

道教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宇宙的起源,所谓道就是“虚、无、空”,道生混然一气(融合未分的太极),这是“道生一”;混然一气一动化成分阴气和阳气,这是“一生二”;阴阳二气交合而生和气,这是“二生三”;和气既生,如此阴阳二气不断地交合,不断地创生,于是便形成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道藏《玄纲论》说: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物以之生,五行以之成”。说明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里看老子也没很好的办法把道是什么表述清楚。正所谓“词不达意,言不由衷”。 既然“道可道,非常道”,那道体该如何“见”?祝香咒说了道由心学,“心”,乃是“见道”之关键所在,道只能用心去感悟。《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心说》中虚靖天师言:“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个人理解道教说的宇宙万物起源于无,而有是万物的开端,而“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纯能量的存在没有时间空间属性的,而宇宙会在某一时刻回到虚空,另一个循环又开始了(至于它是如何开始的,无法理解)。《淮南子·俶真训》所说的“有”和“无”都是指宇宙的物质存在形式,“无”是指原始物质尚处于无形无象状态,“有”是指已形成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是对老子“有”“无”概念的发展。道生一,“一”,我认为是奇点,即从绝对的“无”中生出了一个奇点,奇点由元气组成,元气又分为阴和阳,就产生了爆炸,爆炸后稳定下来生为三,万物就开始生成了。“三”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个人理解为三就是两个对立面矛盾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按照《淮南子》的解释,“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 推而广之,事物维持阴阳和谐才能够生存是一个普遍规律,所以说“三生万物”。所谓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有人说三是一个单独的东西——和气。

另外道教经典中所谓的玄、元、始气化为三清,三气和“二”阴阳的关系呢?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其三气者,玄、元、始三炁是也。始气青,在清微天;元气白,在禹余天;玄气黄,在大赤天。故云玄元始三气也。又从玄元始变生阴阳和,又从阴阳和变生天地人。故《老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上清太上开天龙跷经》卷一:“窈寂法身,而生空洞,空洞之内而生太源,太源之化,三气生焉。上气曰始,中气曰气,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元,元气所生出于始,此气之本,宗于象帝之先,故曰玄元始气也。”

可见是一先天之炁生出始气,始气生出元气,元气生出玄,玄元始生阴阳。玄元始依然是一的范畴,并非一生三。

毫无疑问,道教宇宙演化论和大爆炸宇宙论属于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论,前者是带有一定思辨性和神学色彩的理论,后者是具有科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观测事实根据的现代科学,但它们都以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为认识对象。宇宙大爆炸与道教先天理论的契合度高,教纯粹是扯淡,佛教说的玄之又玄。道教和科学两种理论在基本思想认识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性,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科学文化现象。系统分析和比较这二者的相似性:

1 “有生于无”——宇宙从无中创生

从本质上说,无论哪种宇宙演化理论,只要承认宇宙有个开端,就会面临着如何回答宇宙在开端之前是有还是无的问题,就会遇到“有”与“无”的逻辑矛盾。现代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颗原始质点的爆炸。这种理论虽然已得到一系列重要观察事实的有力支持,但同样无法回答宇宙在爆炸之前是“有”还是“无”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种困难,英国宇宙学家S·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了“宇宙创生于无”的说法。中国的老子似乎早已认识到这类矛盾的不可避免性,并试图加以解决。

《道德经》指出:“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用“有”和“无”说明宇宙的起源,认为宇宙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为了描述宇宙演化的开端,他设定了一个宇宙演化的逻辑起点,并以“道”表示这个起点。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经过“一”、“二”、“三”演化出天地万物。老子并未说明其中的“一”、“二”、“三”代表什么,因而后人对之做出了种种不同的猜测,给出了许多繁复的解释。也许,老子的本义或许并不是用它们表示具体事物,而只是用以象征性地说明从“道”演化出宇宙万物的中间环节。

“道”作为宇宙演化的起点,相对于其后的万物而言,它是“无”;但它不是绝对的无,其自身包含万物的根源,所以它又是“有”。因此“道”是“有”与“无”的辩证统一。这正像大爆炸宇宙论所说的“宇宙奇点”,在奇点之前,宇宙是无;在奇点之后,宇宙是有;奇点是有与无的统一。

由“道”开始,宇宙如何演化?在老子之后,各家学者进行了发挥。

2“混沌膨胀”——宇宙膨胀演化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如果宇宙中物质密度相对较低,则大爆炸后,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道教关于宇宙演化的理论中也有一定成分的宇宙膨胀思想萌芽。

晋代道士葛洪的《枕中书》也有与《三五历记》类似的宇宙演化说。该书认为,宇宙最初“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如鸡子混沌玄黄”,经过“四劫”的演化,天地形成;“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根,天地之外辽属无端。”再经过“四劫”的运行,天地“始分”,相距三万六千里。宇宙最初“如鸡子”,经过两个“四劫”的演化和扩展,达到“三万六千里”的范围。这是一个宇宙不断扩大的过程。

元代道士林辕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其在《谷神篇》下卷《元气说》中描绘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宇宙膨胀演化过程。具体这里不再引述。

3 “劫运轮回”——宇宙周期性演化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的膨胀和收缩是周期替进行的,即大爆炸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宇宙膨胀,空间达到极大,然后开始收缩,直至收缩为零,之后进入下一轮膨胀和收缩过程;万物随着宇宙的膨胀和收缩,呈现周期性生灭状态。道教的劫运轮回宇宙论所描述的宇宙演化的周期性,与大爆炸宇宙论的这种周期性演化思想具有一定的类似性。

北周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卷六引《洞玄灵书经》描述的宇宙演化过程即具有周期性。该书认为,宇宙在“龙汉”之后,“天地破坏”,经过“亿劫”漫长的“幽幽冥冥,无形无影,无极无穷,混沌无期”状态,天地才重新复位,万物更生。经过“一劫”之后,“天地又坏”,宇宙再经过“五劫”的“幽幽冥冥,三气混沌”过程之后,“乘运而生”;到了“开皇”时,天地复位,世界又成。学者考证道教的“劫运”之说,虽然借鉴于佛教,但其内涵比佛教的丰富。

南北朝道经《太上妙始经》对宇宙演化的周期性说的更为具体。该书认为,“天地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合会”,即宇宙的演化以三千六百亿万年为周期。经过一个周期,“天地寿尽”宇宙毁灭之时,“阳精化为火,化为水”,先以火烧,后以水浸,使宇宙万物“混而归一”。再经过三千六百亿万岁,宇宙重新开辟,“复分别元气,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天地之气交合,万物化生。

宋代道书《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也认为,宇宙经过一个“劫数运度”之后,“万物消化”,“更为混沌”。然后“元气复合”,开始新一个轮回的演化。

上述表明,道教的劫运轮回这种思想与大爆炸宇宙论所描述的周期性振荡宇宙具有一定的类似性。

在具体的神格方面,元始天尊代表着宇宙最初的本源。在古灵宝经中,元始天尊磅礴于天地之间,开天辟地,在天地初开时传授道经,称为“开劫度人”。元始天尊是世界的最高神,宇宙万有之源,道的化身,至高无上,与道同体,也是道经的演说者,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龙汉、延康、赤明、开皇、上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

东晋葛洪的《枕中书》记载:“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太玄真一本际经》中解释道:“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三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

《隋书·经籍志·道经序》的道教义主要是依据古灵宝经写成的。其称道教曰: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炁,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毎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说之经,亦禀元一之炁,自然而有,非所造为,亦与天尊常存不灭。天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有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曜,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天尊之开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辩析之。自真人已下,至于诸仙,展转节级,以次相授。诸仙得之,始授世人。

《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妙经》记太上玄一真人曰:“太上真一劝诫妙经,九天有命,皆四万劫一出。太上虚皇昔传太上大道君,道君传太微天帝君、天帝君传后圣金阙上帝君。今付仙卿、仙公、仙王已成真人,不传中仙及五岳诸仙人也。”

可以理解三清其实就是大道的化身,元始天尊代表的就是大道,而不是神话里面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盘古、玉皇大帝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元始天尊的阴阳之气还化生了许多先天尊神:男仙之首东王公掌(管蓬莱仙岛)、女仙之首西王母(掌管昆仑仙岛)、众星之母斗姆元君、太乙救苦天尊。

早期天师道将老子尊奉为人格化的“道”或“大道”,又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就是宇宙的创造者。这种说法在现在普及性不如元始是宇宙的起源,另外早期天师道理论还很稚嫩,这里就不讨论了。

四、一些特殊的神灵介绍

三官大帝

亦称“三元大帝”、“三官帝君”,全称“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传说三官是我国早期社会的三个部落首领:尧帝、舜帝、禹帝。道教典籍上说三官为元始天尊吐气化成。

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东汉时,张陵创立正一盟威道(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西游记》中提到,玉帝管理三十二重天,按照这个说法四圣境不归玉皇大帝管理,所以三官大帝也和玉皇大帝没有管理关系,但是神格肯定是玉皇大帝高于三官大帝。

玉皇大帝介绍

一般人认为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四御是统率天地的万神者。此外,四御(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还协助玉皇执掌天道。玉皇的地位在三清之下。在某些说法中,他也是四御之一。这四御是玉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也就是说四御包括玉帝。不过前说更为普遍,为道教塑造神像和斋醮中普遍采用。

道教过去有“六御”之说,“六御”分别为为:统御万天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统御万雷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星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统御万类的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统御万地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为了符合道经四辅(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分类,将“玉皇大帝”和“青华大帝”独列出来,成今日之“四御”。

其实,不同时期,道教不同的流派,道教不同的人物,对玉皇大帝的解说,都不尽相同,甚至互相矛盾。我一直觉得,在佛道辩论中往往是道教占下风,其中一个原因就出于此,道教的理论太混乱了,你自己内部都没统一理论,互相矛盾,怎么去和别人辩论。实际玉皇大帝位置,因为众口难调,加上后来皇权插手更加复杂,玉皇大帝身份时高时低。

南北朝时期道士陶弘景编写出了一本《真灵位业图》,这本图录系统的排列出了道教信奉的神仙谱系,为道教神仙谱系完善奠定了基础。最早将“玉皇”与“玉帝”列入道教神系的是南朝道士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真灵位业图》按茅山宗的观点排列神仙系统,把道教的神仙分为七级,每级有一位中位之神,然后分别列左位、右位的辅佐之神。在陶弘景排的座次中,“玉皇道君”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第十一;“高上玉帝”排在玉清右位第十九,他们都是道教主神元始天尊的下属,地位不甚高。

以后随着道教的发展,玉皇、玉帝名声才得以广泛流行。到了唐代,道教兴盛,学道成仙思想泛滥,道书中玉皇的地位已有所变化,如李淳风《太玄金策金琐流珠引序》有:“前圣太上道君称万道之王,号日虚皇;后圣太上老君称万道之君,号日玉皇。”唐史崇等编《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其《明天尊第二》引《天师请问经》云:“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又引《宝玄经》称天尊有十号:“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三号大道,四号至真,五号太上,六号老君,七号高皇,八号天尊,九号玉帝,十号陛下。”从这些道书的叙述中,这一时期的道门中人,是想让玉皇成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别号。

将玉皇大帝正式请进官方祀典,奉上众神之主宝座,奠定他的天上皇帝地位的,是宋朝的几个皇帝,特别是宋真宗和宋徽宗。

宋真宗亲自导演的天书事件与梦见祖先的神话,将玉皇大帝开始提到官方祭典的地位。

大中祥符二年(1009)闰二月,真宗召宰臣于宣圣殿,谒玉皇像。

四月,即诏自今公私文字有言及玉皇者,并须平阙。

五年(1012)十月,宋真宗亲祀玉皇于朝元殿。

七年(1014)正月“改奉元宫日明道宫,奉安玉皇大帝像”(《宋史》卷104)。

九月,又正式封玉皇大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天帝”(《宋史》卷21)。

政和六年(1116),宋徽宗又封玉皇大帝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资治通鉴》卷21《宋祀.真宗》),将对玉皇的崇拜与国家最高祀典昊天上帝的崇拜合为一体。

经过宋真宗、宋徽宗用皇权提高玉皇大帝的神威,就道门中人而言,为玉皇大帝编写经书,制定斋仪,提高其神格与地位也就是必然的了。大约唐宋间出现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是道教醮科经典中最主要的一部。其中有关玉皇修道证果的神话故事,完全纳入了道教神仙故事范畴,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诞就源于此从此,玉皇大帝在官方祀典中正式登上了万神之主的宝座。至此,国家、民间、道教三方面的信仰正式合流,从而使对玉皇的崇拜达到了最高潮同。但这种合流并未持续多久,在以后的年代里,除了个别帝王在宫中设立玉皇大帝的牌位外(这应视为民间崇拜在皇宫中的反映),国家最高祭祀对象仍为昊天上帝。(昊天上帝从商周就有了,儒教创始人孔子,受周礼影响,信仰并推崇昊天上帝,奉昊天上帝为儒教的至高神。据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记载:“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

经过宋真宗、宋徽宗用皇权提高玉皇大帝的神威,就道门中人而言,为玉皇大帝编写经书,制定斋仪,提高其神格与地位也就是必然的了。大约宋间出现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玉皇经》是有极大可能性为明代人的著作,应当也不会早于宋代。这一部道经,因为它是经忏中的唪诵经典,所以没有什么思想内容可言。本经体例大致模仿释典,在隋代佛经中有一部《佛本行集经》,这大概就是“玉皇经”所以叫作“本行集经”的来由。但是却是道教醮科经典中最主要的一部。其中有关玉皇修道证果的神话故事,完全纳入了道教神仙故事范畴,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诞就源于此。而北宋张商英所撰《三才定位图》、《翊圣保德真君传》、南宋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等又从道教教理视角对玉皇大帝作了一番论述。经过这些道书的阐扬,玉皇大帝的地位一下提高到“四御”之首,并从道教神学理论上予以调整与确认。不过,在道教神仙谱系中,玉皇依旧位于三清之下,在斋醮请神仪式中,总是先奏请三清,然后才奏请玉皇。为此道教也常招致教外人士的攻讦,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就曾指出,道家之徒欲仿佛教所为,“遂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 他认为将昊天上帝即玉皇大帝排于三清尊神之下,违背了尊卑有序的人伦纲常。面对来自教外的责难,道门自有一套说法,道教通过三个不同途径对玉皇与三清的关系进行了修正,即强调玉帝乃三清之化,淡化三清——四御神仙模式的尊卑之分;在具体斋醮仪式上作了调整;对道教天层结构模型进行整合,提升玉皇大帝镇守天界的层次。

《皇经集注》中【玉皇上帝】正释考:“诸天帝轮回,玉帝不轮回。盖玉帝乃道身,道无穷,玉帝岂有穷乎?信乎,玉帝最上一乘诸佛之师,万天之王。“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注》就专以“玉帝尊次考”为题,作了如下解释: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虚无而后妙有,所谓无极而太极,非有尊卑之殊。 也就是说道教三清-四御的神灵系统的建构是根据道教“一气化三清”的宇宙生化论来进行,无论是三清尊神还是众神仙都是由道气所化生,三清-四御的排列格局只是表明“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即玉帝由三清祖气所化,并不存在尊卑和高低之分。

同样,对于道教斋醮仪式中三清尊神与玉皇等四御神的座次排列,也不存在尊卑的分别。道书《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指出: 醮坛即醮筵也。中间高设三清座,前留数尺许,通人行。又设七御座(首席为玉皇),每位高牌曲几,香花灯烛供养如法。盖玉清为教门之尊,昊天为三界之尊,各居一列,各全其尊。⑦

这就是说,道教举行斋醮仪式时,在醮坛中设的是两列神位,各有首席,因此不存在玉皇位卑三清之说。这一情形类同于太上老君为道教始祖,但在道教神系中太上老君却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之后,这并不意味道教对太上老君地位的贬低。

《无上秘要》卷四:“三界之上,渺渺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本相经》曰:大罗之上,无色无尘,是无上也。”“大罗之天上有玉京之山,山有七宝玄台,台在七宝城,城中有玉清之殿,高上玉皇治乎其中也。”“玉帝讳廊奕,治玉京玄台之中”;“玉京山在诸境之上,故曰上京。山有玉城,城中有台号曰萧台。城阙山林郁然罗布,皆高上玉皇所理之处也。”此经说明三十六天之大罗天为玉皇大帝所理之处,大罗天即无上天--太上弥罗无上天。“道经《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大罗之天,在众天之上;紫微之宫,处乎玉清之上,焕乎紫虚之中。明道既彰,大罗之天则郁然澄清,七宝之树各生一方,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天,包罗众天,故曰大罗也。”

素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云:“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见(现)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道教对玉皇的崇敬还突出表现在将玉皇尊为三代(世)天尊之一。

所以至此,道教已经将玉皇大帝与顶层的三位天尊提升为实与虚、有与无的关系,他是三清的实体化,是天地、人的真实主宰。

总而言之,玉皇虽然在道教神仙谱系中位居三清之后,但玉皇为道教三界众神之首的地位并未动摇。正如《皇经集注》所云“玉皇者,圣中最尊,神中最贵”具有无限神力,“是穹苍主,浩劫之尊,妙见妙知,无等无伦,湛寂真诤,杳亡杳存,上圣上灵,大神通,光明藏,大丈夫,开化人天,教导无穷,大慈大悲,流焕,为度群生,是号玉皇”,这是民间玉皇崇拜得以形成的宗教神学基础。

无论帝王如何尊崇,道教界如何解读,在民间,玉皇大帝仍在民间信仰的固有轨道自行发展,成为至高无上的天界总管,远比三清名字要响亮,我国民间信仰的最高之神。“道者,天帝总统六道,是谓天曹”,兼辖佛、道两教以辖民间信仰中的各路鬼神,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里的玉皇大帝,就是民间信仰中这位至尊的形象化描写。《西游记》一书的出现,是玉皇大帝神系形成和确立的一个里程碑。玉帝信仰在中国老百姓中的巨大影响,多多少少要归功于这部伟大作品的广泛流传。

民间还编出一个故事说玉皇大帝的来源:

据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地间一片祥和。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各路神仙争雄斗狠,天地之间乱成一锅粥,太白金星决定找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扭转这局面,于是,他化装为乞丐,四处寻找,后来到了张家湾,终于发现张友人。张家湾是个几万人的大寨,张友人就是这个山寨寨主,男人治理好这么个小家商不容易,张友人居然能把这么大一个寨子治理得人人谦逊有礼,邻里和睦互助。问他有何高招,张友人笑了笑说“无非一个忍字,"忍”者耐烦也,由于张友人慈悲为怀,百忍为上,人称“张百忍”因此能够包容繁杂,以宽得众,可见张友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太白金星认为涨友人是个理想的管理人才,请他上天,后来,各路神仙经过试探,一致同意张友人管理天庭,做了玉皇大帝。————这样低级的编造故事当然不能得到正统道教的承认,但是也不妨碍这个故事在民间的流传。

五、历史上真正对道教影响力大的十个人介绍

祖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字辅汉,后汉沛国丰县人。本来是太学书生,生性好学,博采五经,邃于黄老之道,七岁时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士。后弃官学道。张道陵先退隐北邙山修道,闻蜀民朴素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修道。既遇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台治,以余丹及印,剑,都功符箓,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日同弟子王长、赵升于云台山上与夫人雍氏白日飞升。后世称为祖天师。

稚川真人葛洪

葛洪为东晋著名道教人物,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葛玄的从孙,世称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少年时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经常到山上砍柴来换取纸笔;成年后博通经史百家学说,尤以儒学知名于世。他性情沉静,不好荣利,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后身经战乱,人世沉浮,深感荣位势利,有若春华,须臾凋落。乃弃绝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最后止于罗浮山养生修道,著述不辍,以丹鼎生涯终老。葛洪继承和发扬了神仙理论,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又精晓医学和药物学,对道教发展有很大影响。

登真天师寇谦之

寇谦之为北魏著名道士和新天师道的代表人物,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寇谦之夙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年时曾修张鲁之术,后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神瑞二年,他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导引服气口诀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伪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寇谦之亦依之对道教进行清整。后寇谦之亲赴魏都平城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帮助,帝赐于平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他很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

简寂先生陆修静

陆修静,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吴兴东迁人,字元德,号简寂。自少修习儒学,博览强识。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长大后,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梦山,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南朝宋元嘉末年,陆修静市药至京师,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后避太初之乱南游,至庐山建立道观,隐居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他应诏再赴建康,明帝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在此期间,他大开法门,深弘奥典,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光,于斯为盛。其弟子最著名者为孙游岳,李果之等。陆修静针对当时的一些不利于道教发展的流弊,提出一些整顿措施,其中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所创造的三洞四辅十二类典籍分类体系,为历代沿用。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从小表现出浓厚的隐逸志向。二十岁的时候,就被引为诸王侍读,陪同王室年轻人一起读书,做小老师。大约在三十岁前后,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为师,学习符图、经法和诰诀,还开始游历名山,收集医书。三十六岁时,陶弘景辞去了侍读的职务,隐居到 茅山。天监元年梁武帝接位后,屡请不出,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着密切的书信来往,史称他是「山中宰相」。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阐述了上清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晋以后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陶弘景亦精于医道,著有《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出生官宦世家,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官之途,喜方外游。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勤学苦读,深得潘师正赏识,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成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后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他与当时达官雅士陈子昂,李白等十人交往甚密,时人称为「仙宗十友」。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甚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箓。开元十五年,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敕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令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句,刻为石经。他逝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

广成先生杜光庭

杜光庭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字宾圣,号东瀛子,外州缙云人。少习儒学,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唐咸通年间,应举不第,感慨古今沉浮,乃入天台山修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唐僖宗闻其名声,屡召至京,封为麟德殿文章应制。后避乱入蜀,留成都,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为金紫光禄太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后杜光庭辞官不就,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终老。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对于道教教义、经典、教史、法术等多有研究,归纳道教科仪,生平著作极丰,是唐末五代道教学术集大成者,为道教的建设,传播与发展有多方面的贡献。

全真教祖王重阳

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刘蒋村人,家富,早年为儒士,金初应武举试,作过小吏,后因感怀才不遇,辞官归家,行为狂放,乡人呼之为「王害风」。金正隆四年(1138年)在甘河镇酒肆遇二仙人,传授金丹口诀,乃弃妻子入道,在终南山南时村作穴墓居之,名「活死人墓」。后东出潼关,持铁罐沿途乞化,至山东宁海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事之,庵名「全真」。由是教乃大行。从其受教弟子甚多,凡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至元代全真教大行于天下。

昆阳真人王常月

王常月,清初著名龙门派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长治人。王常月生当明季之乱,慨然有出尘之心。中年时拜龙门派六世祖赵复阳为师。王常月牢记其师振「宗风」之训戒,毅然以振兴龙门派为己任。辞师后,周游诸山间。八、九年间学师二十八处,印证五十余人。后隐居华山,刻苦修道。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秋,他北上京师,挂单灵佑宫。次年奉旨说戒于北京白云观,开坛说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三次公开传戒,对龙门派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妙正真人娄近垣

娄近垣清代正一派道士,字朗斋,号三臣,又号上清外史,松江娄县(今上海松江县境内)人。娄近垣自幼好道,先后师事杨纯一于仁济观,周大经于龙虎山学道,习五雷阵法,诸家符秘,成为「博综符箓」道法高妙的道士。雍正五年(1727年)娄近垣随第55代天师张锡麟入京,奉命礼斗祈雨。其言谈举止,很受雍正皇帝器重。雍正九年,治帝病有验,封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雍正十一年,谕修大光明殿,赐其居住。在雍正帝的支持下,他创立正一道支派正乙派。同年八月,封其为妙正真人。乾隆继位后,封为通议大夫、食三品禄,带管道录司印务,住持北京东岳庙。京华冠盖,竞与往返,一时身价百倍。娄近垣还是清代正一道士中唯一能以著述留传后世的,其著述有《南华经注》、《御选妙正真人语录》、《重修龙虎山志》、《黄箓科仪》、《先天奏告玄科》等。

太实用了:经方中成药!(附六经辨证提纲辨证运用)

01 阳证类

一,桂枝合剂,桂枝颗粒

二,桂黄清热颗粒(大青龙汤)

三,麻杏止咳片(糖浆,合剂)(麻杏石甘汤)

四,葛根汤颗粒(片,合剂)

五,小青龙合剂(颗粒)

六,桂龙咳喘宁胶囊(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陷胸汤加炒苦杏仁)

七,小柴胡颗粒(丸,片,胶囊)

八,大柴胡颗粒

九,苓桂咳喘宁胶囊(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

十,风寒感冒颗粒(麻黄汤加味)

十一,玄麦甘桔颗粒(桔梗汤加味)

十二,抗病毒口服液(白虎汤加味)

十三,感冒疏风片(麻桂各半汤加独活防风谷芽)

十四,葛根芩连片(微丸)

十五,小儿咳喘灵颗粒(看似[麻杏甘石汤]与[银翘散]的合方加减,但不推荐)

十六,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口服液)(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主药柴胡、黄芩、桂枝、白芍、葛根加浮萍、蝉蜕)

十七,清肺消炎丸(麻杏石甘汤去甘草,加地龙、牛蒡子、葶苈子、牛黄、羚羊角)

十八,止嗽立效丸(麻杏甘石汤加罂

02 阴证类

一,桂附地黄丸(肾气丸)

二,鳖甲煎丸

三,黄芪建中丸(黄芪健胃膏)

四,小建中片(颗粒,胶囊)

五,乌梅丸

六,大黄蛰虫丸

七,归芍调经片(胶囊)(当归芍药散加柴胡)

八,五苓散(胶囊、片)

九,香砂胃苓丸

十,党参理中丸

十一,附子理中丸

十二,桂附理中丸(参桂理中丸)

十三,胃立康片(四苓散合吴茱萸汤加味)

十四,宁神灵颗粒(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人参,茯苓)

十五,金嗓利咽丸(半夏厚朴汤加味)

十六,尪痹颗粒(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

十七,温经养血合剂、参桂调经丸(温经汤)

十八,炙甘草合剂(养心定悸胶囊)(炙甘草汤)

十九,酸枣仁合剂(酸枣仁糖浆,安神胶囊)

二十,脑乐静糖浆(胶囊)(夜宁颗粒)(甘麦大枣汤)

二十一,坤泰胶囊(黄连阿胶汤)

二十二,四逆散(气滞胃痛颗粒)

二十三,茵栀黄(茵陈蒿汤加减)

二十四,(同仁)牛黄清心丸(薯蓣丸加镇静安神药)

二十五,麻仁丸(软胶囊)(麻仁滋脾丸)

二十六,暖宫孕子丸(胶艾汤加味)

二十七,寒喘丸(射干麻黄汤)

二十八,舒胆片(大承气汤合茵陈蒿汤)

二十九,妇科养荣丸(胶囊)(胶艾汤加味)

三十,枳术宽中胶囊

三十一,延参健胃胶囊(半夏泻心汤)

三十二,丁蔻理中丸(理中丸加公丁香白蔻仁)

三十三,桂枝茯苓丸(胶囊)

三十四,胆石利通片(硝石矾石散加味)

三十五,一清颗粒(胶囊,软胶囊)(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三十六,虚寒胃痛颗粒(黄芪建中汤加高良姜,党参)

三十七,芪葛颗粒(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三十八,桂芍镇痫片(柴胡桂枝汤)

三十九,参芪健胃颗粒(黄芪建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蒲公英、紫苏梗、海螵蛸、山楂、木香等)

四十,康妇炎胶囊(薏苡仁败酱草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四十一,妇炎康复片(薏苡仁败酱草散加柴胡、黄芩、陈皮、赤芍)

四十二,胃炎康胶囊(桂枝加芍药汤去生姜、大枣,加良姜、柴胡、黄连)

四十三,调经丸(温经汤加减)

四十四,达立通颗粒(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化裁加味)

四十五,补虚通瘀颗粒(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丹参、红参、刺五加)

四十六,舒心宁片、丹蒌片(瓜蒌薤白汤加味)

四十七,复方白头翁片(白头翁汤加白屈菜止痛,黄连、黄柏全用小檗碱代替(本人很反对这种自作聪明的代替法,有效成分和生药能是一回事吗?!))

四十八,益脑胶囊(《千金》定志小丸、枕中丹合生脉饮加味)

四十九,正天丸(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桃红四物汤加钩藤、白芷、鸡血藤、羌独活、防风等)

五十,摩罗丹(当归芍药散合百合乌药汤(《时方歌括》)加鸡内金、地榆、三七、九节菖蒲、麦冬等)

五十一,眩晕宁片(泽泻汤、二陈汤、二至丸合方加牛膝、菊花)

五十二,安神温胆丸(《外台秘要》温胆汤加人参、酸枣仁、五味子、熟地黄、远志、朱砂、大枣)

五十三,温肾前列胶囊(济生肾气丸加虎杖、瞿麦、萹蓄、淫羊藿)

五十四,前列舒丸(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去芍药,加薏苡仁、冬瓜子、韭菜子、淫羊藿、苍术、甘草)

五十五,宫瘤清胶囊(大黄蟅虫丸加枳实、牡蛎、蒲黄,去蛴螬、干漆、杏仁、虻虫)

五十六,小儿厌食颗粒(理中汤去甘草,加胡黄连、砂仁、槟榔、山楂、山药)

五十七,茵陈五苓糖浆(原方,专治肝胃湿热、湿重于热、黄疸)

五十八,固肠胶囊(乌梅丸去细辛、附子、人参、当归,加赤石脂、肉豆蔻、五倍子、吴茱萸、煅牡蛎、炙厚朴、建曲、诃子、川芎)

五十九,利胆排石片(大承气汤加茵陈、黄芩、金钱草、郁金、木香、槟榔)

六十,厚朴排气合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加木香)

六十一,健肝乐颗粒(芍药甘草汤) 六十二,坤泰胶囊(黄连阿

一、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

原方原名 

桂枝汤——桂枝颗粒 

葛根汤——葛根汤颗粒 

小青龙汤——小青龙颗粒 

五苓散——五苓胶囊 

茵陈五苓散——茵陈五苓丸 

麻子仁丸——麻仁丸(胶囊) 

小柴胡汤——小柴胡丸(颗粒、胶囊、片) 

桂枝茯苓汤——桂枝茯苓丸(胶囊、片) 

理中汤——理中丸 

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丸(颗粒、胶囊、片、口服液) 

炙甘草汤——炙甘草合剂 

小建中汤——小建中颗粒(胶囊、片) 

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丸 

大黄蜇虫汤——大黄蜇虫丸 

鳖甲汤——鳖甲煎丸 

薯蓣丸——薯蓣丸 

二、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方名有变 

麻杏石甘汤——麻杏止咳片 

柴胡桂枝汤——桂芍镇痫片 

射干麻黄汤——寒喘丸 

黄芪建中汤——黄芪健胃膏(补气温中,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腹痛拘急,心悸自汗,并用于胃、十二脂溃疡,胃肠功能紊乱。)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三、一清胶囊 

当归生姜羊肉汤——归羊冲剂 

芍药甘草汤——健肝乐颗粒

三、在原方基础上作了化裁 

麻杏石甘汤——小儿清肺止咳口服液、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儿童清肺口服液、四愿堂儿童清肺丸、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桂枝加葛根汤——表虚感冒颗粒 

麻黄桂枝各半汤——感冒疏风颗粒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陷胸汤——桂龙咳喘宁胶囊 

茵陈蒿汤——茵栀黄胶囊(片、口服液、注射液)、黄栀花口服液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宁神灵颗粒(是国医大师张琪研制的头痛类非处方药) 

小柴胡汤加青蒿——少阳感冒颗粒 

柴胡和黄芩——柴黄颗粒 

麻子仁丸——麻仁滋脾丸(麻仁滋脾丸是麻子仁丸加当归、郁李仁,原方用治脾约,故名滋脾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属于胃肠燥热,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者。) 

肾气丸——金贵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看到和用过的几个品种,希望各地同仁可以一起汇总,方便大家购买使用。

1、小青龙颗粒:广东在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售价19.8元一盒(福州,内有10小袋,每小袋13克)。我第一次见到是今年五月在成都某药店,当时价是12.8元一盒(内有十小包),现在听说是提价了,公司网站上标价是20元。从成都买回来两盒给家人和朋友使用,效果不错。最重要的使用就是水样的鼻涕泡沫样的痰。。

2、附子理中丸:河南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售价5.50元(漳州)。这个用处可大了,只要有三阴症,什么都用。

3、小柴胡汤丸:河南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售价13元(漳州)。少阳症和太阳症都可用。

4、小柴胡颗粒:这个现在就多了,从2元一盒到12元一盒的都有,应该各地都可看到。

5、葛根苓连片:贵港市冠峰制药有限公司,售价3元(漳州)。我从两年前开始用,主要是大便臭且粘不好冲,还推荐给喝酒后容易头晕口渴拉稀等。

6、麻杏止咳糖浆(就是麻杏石甘汤配方):广西大力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售价1.30元。有看过其他牌子的好像5-10元左右。现在市面上许多大人小儿咳喘灵药都是麻杏石甘汤配方加其他如金银花板蓝根瓜蒌等等,都可用。

7、三:这个也多了,从几角钱到几元钱十几钱都有,各地自已看。

8、玄麦甘桔颗粒: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售价4元一袋(内有20小袋,每小袋10克)。单位女同事都很喜欢用,常与小柴胡颗粒合起来泡着喝。我也用在吃火锅后喉咙气管有灼热感,来一小袋就能消除症状。

9、黄连上清片:这个跟三一样各地都有。

10、补中益气丸、逍遥丸、六味地黄丸及各种加味就更多了

乌梅丸:

【成  份】乌梅肉、黄连、黄柏、附子(炙)、干姜、桂枝、细辛、青椒(去目)、人参、当归。

【性  状】本品为黑色的大蜜丸;味微甜、苦、酸。

【功能主治】 温脏安蛔。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或脾胃虚引起之胃脘痛,肢体瘦弱。

小柴胡颗粒

主要成分:柴胡、大枣、党参、甘草、黄芩、姜半夏、生姜。

规 格:10g*6袋

小建中颗粒   

药品名称:小建中颗粒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20020 剂 型:颗粒剂

规 格:每袋装15g

【成 份】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饴糖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的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葛根芩连片

【成  份】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功能主治】解肌,清热,止泻。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粘,肛门灼热。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附子理中丸 (理中丸与四逆汤合方)

【功效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12丸,一日3次。

桂枝茯苓胶囊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用于妇人淤血阻络所致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尽,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包块,痛经,子宫内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3次,一次3粒。饭后服。经期停服。疗程3个月,或遵医嘱。

桂枝茯苓丸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症。用于妇人宿有症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大黄蜇虫丸

【功效主治】活血散瘀,通经消痞。用于淤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黯黑,潮热赢瘦,经闭不行。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1—2次。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小青龙颗粒

【功效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6克(无糖型)或一次13克(含糖型),一日3次。

小青龙合剂

【功效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毫升,一日3次,用时摇匀。

金匮肾气丸:其中多了车前子、牛膝 济生八味丸:其中桂枝改为了肉桂。

桂龙咳喘宁胶囊

【处方】桂枝、龙骨、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牡蛎、黄连、法半夏、瓜蒌皮、苦杏仁(炒)   

【制法】上十一味,桂枝与部分白芍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剩余的白芍与其余生姜等九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第三次半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60),加入上述细粉,混匀,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装入胶囊,即得。

脑乐静(糖浆或胶囊)

【药物组成】甘草浸膏、大枣、小麦。

【性状】本品为淡棕色的粘稠液体;气微,味甜。

【作用类别】本品为失眠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养心,安神。用于精神忧郁,烦躁失眠。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0毫升,一日3次。

【不良反应】偶有面红、轻微胃肠不适,可减量或停药处理。

附:六经辨证提纲辨证运用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这14个字就是“太阳病”提纲,即“表阳证”。记住“太阳病”是以9个 字“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临床上无论什么病,哪怕是西医诊断的癌症或什么炎症等等病,只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可以按照中医理论诊断为“太阳病”、 即“表阳证”而不会有错,治疗也肯定有效。千万记住中医是“对病证下药”,绝不是“对病名下药”。中医特色是“辨证论治”,不是“看病名论治”。

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5

这10个字是“阳明病”提纲,其实就3个字“胃家实”。临床见到病邪在胃肠,按压硬满有抵抗或疼痛,就可诊断为“阳明病”、即“里阳证”。

记住还有一条:“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7

“胃家实”是“阳明腹实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外证”。凡病见此外证者,也应诊断为“阳明病”。

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4

这12个字是“少阳病”提纲,其实就6个字“口苦,咽干,目眩。”这是“半表半里阳证”。只要有此证,就可诊断为“少阳病”。

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这一大段话是“太阴病”提纲。有5个要点:1、腹满而吐;2、食不下;3、自利益甚;4、时腹自痛;5、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太阴病”即“里阴证”,见此一系列证候即可诊断为“太阴病”。千万记住这里的“腹满”是“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的“实满”不同,“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这12个字是“少阴病”提纲,其实就6个字“脉微细,但欲寐”,这是“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而言,只要有“脉微细,但欲寐”表阴证,就可诊断为“少阴病”。

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这一大段话是“厥阴病”提纲。“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有6个要点如上所述。只要有这一系列病症,就应诊断为“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千万记住,治疗“半表半里阴证”时绝对不可用“下法”。

六经提纲

一曰太阳病,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8字为提纲。以恶寒2字为病情。二曰阳明病,以胃家实3字为提纲,以恶热2字为病情。三曰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6字为提纲,以喜呕2字为病情。四曰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3字为提纲;以食不下3字为病情。五曰少阴病,以脉细微,但欲寐6字为提纲,以但欲寐3字为病情。六曰厥阴病,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24字为提纲,以不欲食3字为病情。

太阳经证

太阳一经,经证有:伤风证、伤寒证、伤风寒证,腑证有:蓄尿证、蓄血证、蓄热证、癃闭症。

1、经证,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是也。

2、伤风桂枝汤。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兼自汗恶风者。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3、伤寒麻黄汤。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兼无汗者。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4、伤风寒大青龙汤。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兼壮热烦躁脉浮紧者。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5、腑证者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6、蓄尿五苓倍桂。小腹作满。

7、蓄热五苓去桂加滑石。小腹不满,口渴溺赤。

8、蓄血五苓加桃仁、红花、当归、万年霜。小腹硬满。

9、癃闭补中益气汤。尿不得出。

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10、三阳经同病桂枝汤加葛根(入阳明经)、柴胡(入少阳经)。

11、太阳阳明经同病桂枝加葛根汤。

12、三阳经与太阴经同病桂枝汤加葛根、柴胡合理中汤。

13、太阳经与少阴经同病麻黄附子细辛汤。

14、太阳当汗而不汗,表里不通壮热烦躁者桂枝加葛根汤。

15、过汗而致汗不止者桂枝加附子汤。

16、下后而致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

少阴经

少阴一经,有经证、有协火证、有协水证。

1、经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脉细微但欲寐。

2、协火证黄连阿胶汤。心烦不眠,肌肤干燥,小便短而咽中干。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

3、协水证四逆汤。目瞑卷卧、声低息微、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四肢逆冷。

阳明经

阳明一经,有经证、有里证(腑证较轻者)、有腑证(腑证较重者)。

1、经证葛根汤。前额连眼眶胀痛,鼻筑气而流清发热而不恶寒。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2、里证(腑证较轻者)白虎汤。口燥心烦,汗出恶热、渴欲饮凉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3、腑证(腑证较重者)大小承气汤。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

大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

太阴经症

太阴一经,有经证,有五饮证,有着痹、行痹,有阳黄、阴黄证。

1、经证理中汤。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手足自温。四肢禀气于胃,邪犯脾未犯胃,故虽吐利而手足尚温。

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炙草

2、太阳经误下桂枝倍芍药汤。寒邪陷入太阴之内(三阴证原不在发汗之列,不该用桂枝,此方用桂枝仍是复还太阳之表也)。

3、五饮证从水湿论治,用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之法。

4、行痹、着痹。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热润燥。若忽肿起,不赤不痛,则为溢饮所致,又当温中除湿。

5、阳黄、阴黄 。黄者土之色,为湿热蒸动土象外呈,故周身皮肤尽黄。阳黄茵陈五苓散,阴黄附子理中汤加茵陈。

茵陈五苓散:茵陈、白术、赤茯苓、猪苓、泽泻、桂枝

附子理中汤加茵陈: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炙草、茵陈

少阳经证

少阳一经,有经证、有腑证、有半表半里证。

1、经证小柴胡汤。头痛在侧、耳聋喜呕、不欲食、胸胁满、往来寒热。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草、生姜、大枣

2、腑证黄芩汤。口苦咽干目眩。

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3、半表半里证(疟疾)。如寒热相等,即用柴胡、半夏、益智仁、牡蛎、茯苓、常山(治疟)、草果(治疟)、甘草。发热时间长,热重则加知母、石膏。发冷时间长,则加生姜。

厥阴经

厥阴一经,有经证,有纯阳证,有纯阴证,有寒热错杂证。

1、经证当归四逆汤、乌梅丸。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2、纯阳证上攻则为喉痹用黄连二冬阿胶鸡子清,下攻则便脓血(有似阳明腑证)用黄连二冬阿胶鸡子黄。此润燥救阴之意。

黄连二冬阿胶:黄连、黄芩、阿胶、白芍

3、纯阴证四逆汤。目瞑卷卧,身重懒言,四肢逆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

4、寒热错杂证大剂回阳少加黄连汁。

回阳饮:附子、干姜、甘草、肉桂

玄学大佬,大女主爽文,女主迷信行业从业者,《掌门人不高兴》

《掌门人不高兴》作者:西淅

内容标签: 女强 爽文 都市异闻

一句话简介:古早文化继承人,神棍职业传承者

背景:

林宛央跟着师父在苗寨长大,她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她的养父母住在几十公里外的古镇上。她是养父母在路边捡回来的,夫妻俩把孩子养到五岁,就发现不对劲了。林宛央能看到寻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偶尔会说出让人毛骨悚然的话。后来为了保命送进了跟着学道术,林宛央是天生的学道术的材料,五岁入门,十岁师傅就让她一个人出任务了,开始漫长的童工生涯。二十岁第一次出远门,原因是她收到了两封信。第一封是南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第二封信是她师父寄来了,简单的报平安后,让她去接任一个门派的掌门人。之后她发现大弟子是个女装大佬为了努力工作挣钱,小弟子是个力大无穷特别能吃的小学生,老实但挺可爱的。

林宛央,清虚道长任命的掌门,女主杀鬼如同割韭菜一样,

姚暮:四柱八字纯阴的命格,还是个男的,这非常少见了。天生招鬼的体质,也可以说是修道的材料,算是双刃剑。朝气蓬勃的阳光青年一枚,怂唧唧的很搞笑。

“宝心不害怕啊,哥牵着你。”

宝心想了下说:“我不害怕啊,那些东西又害不了我的,哥你的手心好热。”

姚暮愣了一秒:“那也还是牵着吧,我们是一个team。”

白衣女人临走,含情脉脉地看了眼姚暮:“郎君你若是要我留下来,我就不走了,和你长相厮守可好?” 姚暮的脸绿了下:“……不好吧,前途重要,你还是走吧。”

因为人口暴涨,地府也被挤爆了。阴间人手紧缺,很多鬼魂被安排在鬼都等投胎,还不如在外面自在。现在地府投胎都要排几十年的队。游魂不作恶,也不用多管。里面有个女鬼,她生前家庭条件不好,没能学舞蹈,早早的辍学务工,三十岁死在了一场交通事故里。一直到死后,才有机会经营自己的爱好。她不想去阴间,她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美好。

(羡慕ing[流泪])

有喜欢装可爱的女主,女装大佬大弟子,力大无穷小弟子,财大气粗的小少爷,风风火火的女流氓任笛,毕业不好找工作转身投身了道门的高学历男腾博,少年老成的李浩珺,师徒两人一个叫摸你狗头,一个叫要你狗命,这师傅真是个逗比[灵光一闪],师父阳光沙滩,比基尼美女,太自在了。

文笔不错,虐有一点点沙雕,但不明显,搞笑多一点,轻松玄学爽文,人物形象刻画的饱满鲜明,剧情发展流畅,这个作者文笔是有保障的,值得一看。

晋江收藏7.6万+,书评9.1

完结好文,200章,百度可以找到资源看

麻烦喜欢的多多支持一下,写一篇确实要花费不少时间,从众多小说里找书是最耗费时间的一个步骤,我分享的都是尽我最大的努力,找的相对好看的小说,写了这么久都是尽量不重复小说的,还请大家多多支持一下,点赞,评论,让更多人分享到,这是我坚持了很多年的一个爱好,看小说,每次书荒都很烦躁,这是我的初衷,感谢

评论可留下你们喜欢的题材

属于你书荒的一片净土

阴阳五行的解释

黄元御遭受了一系列的艰难困苦,终于在乾隆的庇护下,在太医院相较安稳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总结自己的行医经验和利用太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研究新医术,最后创立了中国医学史上重要的“尊经派”,成为了一代宗师,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用另一种方式,造福了多方百姓。

黄元御能够被称为一代宗师,与他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有非常重的关系。这个开创性的指导思想,后来总结成了八个字:培植中土,扶阳抑阴。这八个字对于我们今天各种疾病的一个调理,尤其是现在中老年人普遍面对的一些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之前我们都在讲黄元御的生平,从他坏了眼睛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然后下定决心学医救人,一直讲到他凭借自己高明的医术前后多次受到乾隆的赏识,一步一步在太医院站稳了脚。从黄元御曲折的医学之路上我们不难看出黄元御的医术真的是非常的神奇。

每一句都概括了我国历史上一位名医的过人之处,不学汉朝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连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jue二声)阴这六经都搞不清楚,就没有办法去辨证,就不会诊断看病。

郑钦安,晚清道光光绪年间名医,火神派创始人,被认为是对阴阳理解最深刻的一位大医学家。要学习中医,就必须要向郑钦安学习,否则就搞不懂什么是阴阳。

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出了多少位名医大家,但其中只有黄元御的五行理论是最完善的也是最容易懂的,学中医的人,如果不读黄元御,那么关于五行的知识可以说是迷糊的。

阴阳五行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理解起来确实会有点困难,毕竟在我们日常里听到五行阴阳总会觉得和迷信沾上一点关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日常在路边能见到的那种算命先生,张嘴闭嘴就是阴阳五行,什么名字里五行缺土五行缺水,硬是把阴阳五行这么科学的东西给搞成封建迷信了。中医所讲的五行是有依据的,是非常科学的。

中医认为,人体当中存在着一股非常重要的气,就是元气,它也可以叫阳气、真气、真元等等。那么这个元气,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无法具体描述出它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关于“气”和“能量”,两者有所相同,但也有所不同。中医所说的元气还有更多的功能,不仅仅是能量这么简单。中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气,包括我们所说的阴阳五行,也都是在研究气的运行。

在过去,没有那么多精密的仪器去分析,所以关于人体的一切活动都只能通过动脑筋去分析现象的本质,所以古人是怎么发现气的存在的呢?

泰山有一条山谷叫做桃花峪,山谷那个口子上有一座道观叫做元君庙。一进门的那座影壁上,画着一个大大的阴阳鱼,旁边就写着一个字:上面是一个无,下面是四个点。

这就是古人最早对气的解释:无就代表没有,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四个点代表有东西存在。所以从字面上来分析,什么是气,就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那么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我们常说中国人擅长思考,古人观察到人为什么能活动能说话?为什么睡着了就不能走路不能做别的事情?睡着了能醒过来,为什么死掉了就永远也起不来了?我们远远地看见一个人倒在地上,到底是晕了还是死了,都必须要走到跟前才能知道。这些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人睡着了和死了,其实就差了那么一口气的存在。人从出生到死去,气会随着身体的成长和衰败而变得逐渐强大到慢慢衰落。气活跃了,人就会醒,气蛰伏下去,人就睡觉。气与生俱来,刚出生比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强,它变强人就变强,随着人体的衰老气也会越来越弱。

我们对于气的来历,是在一些很古老的书籍中找到的,对于能量和元气的感悟,都是郭老师从古人的书中和现代医学的学习中提炼出来的知识。人的一切生理变化其实都是气的变化。

我们中医里平时说的肾气、肝气、脾气、心气、肺气其实都是关于气的变化。只要是学中医,就是在学习元气的运转规律。我们的祖先不仅发现了气,而且还发现了它是在不断地运行,还总结出了气的运行规律。

这里的心肝脾肺肾不是平时我们说的脏器,他们代表的是整个系统之间“气”的运行

气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界中水的运行规律有点像,水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地面和地下水受热会变成水汽蒸发,南北极热量少,所以水分蒸发不但不会蒸发,而且还会凝固变成冰。

喜欢爬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山下可能是夏天,山顶可能就是冬天了,像珠穆朗玛峰的山顶终年都是被冰雪覆盖着的,所以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后遇冷凝结,又会变成雨水落回地面,这就是水的循环过程,有上有降,运行的轨迹变成了一个圈。元气在我们身体内也是如此,不断地运行,遇热上升,遇冷下降。

所以不管是水循环也好,元气运行也罢,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部分,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把这两个对立面称之为“阴阳”上行为阳,下行为阴。

说阴阳时不能忽略的一个点,所谓的阴阳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面,人体内元气的阴阳,是指任何一个人体内的元气分为上升和下降的两个部分,它们是一股气,而不是像现在有的半吊子医生是的那样,阴是一股气阳是一股气,一共两股气,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就像一座山,山北为阴,山南为阳,但它必须是同一座山,河流有阴阳,河南为阴河北为阳,它必须是同一条河。

人,前胸为阴,后背为阳,它必须是同一个人的前胸和后背,这个道理才说得通。黄元御的治病八字方针:培植中土扶阳抑阴,后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在治病的时候,首先得先分清这个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阳虚就是升不上去了,需要借助药物让他升上去,阴虚就是降不下来了,就需要我们去抑制它,帮助它降下去。

人的本质是元气的运行,而运行的规律就是阴阳五行,把阴阳五行弄明白了,就知道怎么样才能获得健康。我们要了解本质,才能更好的去了解生活中我们相关的一些症状。虽然阴阳五行听起来很难懂,但是我们会用最简单的语言带大家去认识去学习。

黄帝内经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法于阴阳是健康生活第一步,那么第二步是什么呢?

八字纯阴的女命,至今一直单身

张焯为/文

读者来信留言:张老师您好,我女儿很优秀也很漂亮,她的生辰八字好像是全阴,到现在都大三了还没谈过恋爱,麻烦您看看,有什么办法。

我女儿出生时间1997年7月8日上午10点40.谢谢张老师。

【张焯为回复】

这位读者的来信没有注明出生时间是公历还是农历,根据所说八字是纯阴,排盘后公历的时间是吻合的,就按公历排盘分析此命局。也提醒以后邮箱或留言的朋友,注明公历或农历,性别。

女命坤造:丁丑 丁未 辛亥 癸巳。

大运: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10岁上运,现在行的是己酉大运。

1997丁丑年生人生肖属牛,年命是水命人。八字日主辛金生于夏天未月,未土生扶辛金得令,天干透丁火克制辛金,但形成杀印相生,火生土、土生金,同样是生旺辛金,所以八字日主以身旺论,五行用神喜水木为主,忌土金的生扶。

此八字天干为纯阴,女命八字纯阴是不利婚姻的信息之一,性格方面也容易偏激。丁火透出时辰为巳火,八字官杀混杂,代表身边的异性追求者会很多,从八字看是有追求者的,没恋爱是自己挑剔。

八字日支亥水伤官,女命金水伤官颜值漂亮。同时夫妻宫的亥水去冲夫星巳火,夫星被冲被就过去不稳定,还是被夫妻宫里亥水所冲,夫星就难以入宫位。这代表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自己对另一半要求也高或对总是挑男方的问题和不足,导致吵架和分手。

2016丙申年和2017丁酉年,这两年会有感情出现,这两年的桃花很旺,女命行官杀流年,都会有追求者。如果对于另一半太理想化,而拒绝身边的追求者,这是还单身的原因,或恋爱了家人不知道。

2018戊戌年,是土很旺的流年,今年运势不佳,行忌神运代表做事会遇到阻碍,与八字原局有三刑,代表自己会犯是非口舌,也就是容易和别人起冲突争执,人际关系不利,需和善为好,不要强出风头。

2019己亥年,亥水出现代表会有恋情出现,但这段感情不稳定难以维持。2020庚子年感情运势较好,2022和2023这两年去杀留官,有利婚姻,而且与夫妻宫相合,亥水被合不能冲巳火,婚姻有成,这两年结婚是非常合适。

从信中所说至今一直单身,八字分析反而有早恋的现象,结合看如果真的是一直单身也不错,因为此八字先出现七杀后有正官,代表婚姻晚,但恋情较早,而且在开始的恋情中很容易被骗,遇到所谓的花心“渣男”,能一直单身的话,证明她在感情选择上虽然挑剔而不盲目,清楚自己想的感情和生活,这也是好事。

此八字中婚姻方面不利的信息也很明显,建议在以后结婚后需要多理解,少抱怨对方的不足,婚姻家庭是需要靠两人相互扶持和进步,而不是总在挑剔和抱怨,同时此八字以后也注意婚后烂桃花的问题,不要陷入婚外情,危及自己的婚姻。

【关注我后,可在右上角给我发私信】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