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的生辰八字(黄兴生辰八字命理解析)

隐身守侯 2023-10-07 16:43:07 网络

13岁自学考上北大,预言徐志摩死于非命,神算林庚白是水货吗

在时期,林庚白曾经被认为是神童,是天才

传说之中,他4岁开始认字,7岁就能作诗,10岁的时候在课堂上骂孔子被开除。

13岁靠自学考上北京大学,在汪精卫的引荐下加入同盟会,20岁在手下担任众议院秘书长。

就是这样一个神童,这样一个天才,现在被大多数人知道,却是因为他擅长算命,被认为是“神算子”。

传说之中,袁世凯复辟,当上皇帝没几天的时候,18岁的林庚白就对朋友说,他分析了袁世凯的八字,算出袁世凯命不久矣。

朋友听完之后,并没有当回事,没想到两个多月后袁世凯真的死了。

从此之后,林庚白立马就火了,来找他算命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还有一个传说,说林庚白曾经预言徐志摩死于非命,没想到后来徐志摩坐飞机时不幸遇难,真的死于非命。

还有传说,说林庚白预测到了自己1941年有大劫,最后却没躲过去。

这些听起来就很传奇的传说,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林庚白波澜壮阔、丰富多彩而又充满传奇的一生

1897年,林庚白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螺洲镇。

他自幼就没了父母,由姐姐带大,姐弟俩相依为命。

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被称为神童。

7岁的时候,林庚白被送到私塾学习,那时候他就能读书断句,据说还能作诗。

8岁的时候,林庚白到北京求学。

1907年,10岁的林庚白,因为在论文里骂孔子和周公,被学校开除学籍。

宣统元年,13岁的林庚白考入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

在传说里,他还是靠自学考上的。

即便是现在,要是有人能靠自学考上北大,那可真是天大的新闻了,更何况那时候的林庚白只有13岁。

14岁那一年,林庚白加入著名的同盟会,他的介绍人,就是号称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汪精卫。

16岁那一年,林庚白和人一起创办了“黄花碧血社”,专门清朝余孽,他还经人介绍认识了著名诗人柳亚子。

1916年,林庚白跟随南下广州,开展护法运动。

1917年,21岁的林庚白,被选为的众议院秘书长,还兼任大元帅府的秘书。

现在21岁的人,很多人大学还没毕业。

后来辞去大元帅的职位,林庚白也跟着,选择隐退。

之后的几年,林庚白仕途不顺。

1927年之后,随着多年壮志难酬,林庚白也变得越来越消极,闭门不出,整天研究诗词。

很多人说他的诗像李商隐,称赞他是“中国一代诗人”。

他却说,如果是十年之前,现代人的诗,郑孝胥第一,我林庚白第二。

如果是现在,古人和今人一起比较,那么我林庚白第一,杜甫第二,郑孝胥排不上号。

往往天才都伴随着狂傲,尤其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就像林庚白,有本事,更有傲气

1929年,林庚白没有预约就去拜访鲁迅,结果吃了闭门羹。

心高气傲的林庚白自然认为是奇耻大辱,还专门写了一首《讽鲁迅》。

在1929年的《鲁迅日记》里,有两个地方提到林庚白,一个是“林庚白来,不见”,另一个是两天后的的“晚林庚白来信谩骂”。

但几年之后林庚白又在自己的诗里夸鲁迅,文人之间的交往,还真是有意思。

除了诗词,林庚白还潜心研究命理,尤其喜欢占卜

据说,袁世凯称帝以后,林庚白曾经预言袁世凯大限将至,结果袁世凯称帝之后102天就死了。

林庚白还专门写了一本算命的书,名字叫《人鉴·命理存验》。

据说,在这本书里,林庚白成功预言了,章士钊入阁、孙传芳入浙、林白水横死、廖仲恺死于非命等。

当时的人都称赞他算得准,说他“皆言之确凿如响斯应”。

2022年,距离林庚白去世已经过去了81年,他的预测真的有那么神奇吗?他真的是一个神算子吗?

因为年代久远,那本《人鉴·命理存验》的书,我没有找到可以买的地方,但好在还可以找到电子版。

这本书里记录了117个人的生辰八字,和林庚白的分析预测。

这本书里的第一个生辰八字,就是慈禧太后,第二个是黄兴,第三个就是袁世凯。

那么,传说中林庚白对袁世凯的预测是真的吗?

在《人鉴》里边,林庚白对比了袁世凯和康熙的八字,指出了两个八字相似的地方,也指出了袁世凯的八字不如康熙的地方。

在书里,林庚白说的是 “而项城则丑字旬空,故仅得八十三日称制”。

这里的项城就是袁世凯,咱们先不管什么叫“丑字旬空”,后半句很好理解,就是说只当了83天的皇帝。

但这句话能说明林庚白,准确预测袁世凯只能当83天皇帝了吗?

不能啊!

这句话稍微一看就知道,前半句是叙述原因,后半句是在总结和陈述结果。

前半句说袁世凯的八字丑字旬空,后半句说所以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的皇帝。

所以从这里,并不能看出林庚白对袁世凯,做出了准确的预测,看起来更像是在事后,做了回顾性的分析。

另外根据上下文判断,这本书是在1924年甲子年写的,那时候袁世凯已经死了8年。

所以前边那个林庚白对袁世凯的预言,很有可能只是一个谣言。

当然,这也不能证明袁世凯刚当上皇帝的时候,林庚白没有做过准确的预测。

只是从常理推断,这件事是谣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传说之中,林庚白还预言了廖仲恺死于非命

事实上,廖仲恺确实是被刺杀身亡,的确是死于非命,这么一看,好像林庚白算对了。

我看了林庚白的书,里边关于廖仲恺的预测是这样的:

“丙寅流年,天冲地克,死于非命,断然无疑”

这里边,确实说了死于非命四个字,好像林庚白对了。但仔细一看,林庚白说的是“丙寅流年”。

查一下日历很容易就知道,丙寅年是1926年2月13日到1927年2月1日。

而廖仲恺去世的日期,我们很容易查到,是1925年8月20日

所以廖仲恺的八字,林庚白其实也算错了。

在《人鉴·命理存鉴》里边,林庚白还分析了梅兰芳的八字

最后用了两个字,“哉惜”。

分析上下文,大概是说1934年,梅兰芳41岁的时候很不好,还用了“哉惜”两个字表示惋惜

事实上呢?梅兰芳活到了1961年享年67岁。

所以梅兰芳八字的预测,林庚白也是错的。

相比之下,另一位算命大师韦千里,也批过梅兰芳的八字。

韦千里比林庚白小14岁,1935年,24岁的韦千里出版了《千里命稿》,里边有对梅兰芳八字的评价。

提到梅兰芳晚年的时候,韦千里说的是,“晚来庚运资杀,空前绝后。恐不以伶官终其身,变化飞腾,未可限量焉”。

在梅兰芳还在以唱戏为生的时候,就预言梅兰芳晚年前途不可限量。

随便搜一下梅兰芳晚年的成就,就知道韦千里算对了,而林庚白就错得离谱了。

曾经有一句话非常火,那就是“不要拿自己的兴趣,去挑战别人的饭碗”。

林庚白确实是个神童,是个天才,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

但算命对他来说不过是爱好,而韦千里是专业的命理师,一辈子都以算命为生,而且还是子承父业,算得上是祖传的手艺。

对比一下林庚白和韦千里,“不要拿自己的兴趣,去挑战别人的饭碗”,这句话似乎就更准确了。

我粗读了一遍林庚白的《人鉴》这本书,就看到了很多不准的预测,可以说足够当一本反面教材了,这大概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之一。

毕竟很多人也没林庚白这个胆量,早早地就提前把预测写出来。

大概这也是很多天才的缺点吧,那就是太狂了,毕竟他之前的经历,也让他有狂的资本。

在他的书里,好几次都是直呼对方的字。

以前的人除了有姓名还有字,比如李白字太白,称呼一个人的字,就显得比较亲切。

但如果年龄相差太多,再叫一个人的字似乎就不那么合适了。

比如书里提到一个叫郑孝胥的人,比林庚白大27岁,郑孝胥字太夷,林庚白在书里却直接说,太夷怎么怎么样。

俞敏洪跟我的年龄差,大概和林庚白与郑孝胥差不多。

我很难想象我的同龄人,拍着俞敏洪的肩膀说,“敏洪啊......"

哪怕你再成功,毕竟有将近30岁的年龄差在那儿呢。

除了给别人算,林庚白也给自己算

据说,他给自己算了好几次,结果都是一吉一凶。

这个吉就是他会娶到一个才貌双全的妻子。

所以在和姐姐安排的老婆离婚之后,据说他追过林徽因,追过当时的名媛陆小曼、唐瑛,还追过柳亚子的女儿柳无垢等等。

但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最后林庚白和林徽因的堂妹林北丽结婚,应该说这个吉,他是算对了。

至于那个凶,是他算到自己45岁那年,会有一个大劫。

当时他所在的重庆战火纷飞,于是他为了趋吉避凶,就带着林北丽去了香港。

没想到他刚到十天,太平洋战争爆发,林庚白也不幸被日军射杀,终究还是没躲过去。

所以凶这一点,林庚白好像也算对了。

至于这一吉一凶是否真实存在,我试着找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证据,就当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吧。

毕竟前边找了袁世凯、廖仲恺和梅兰芳的例子,都很难说他算的准。

不过,在他的书里提到的117个人,几乎都是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

比如慈禧太后,比如,比如袁世凯,比如汪精卫,比如谭延闿。

也有可能,他当年确实曾准确的预测一些事,让这些名人对他趋之若鹜也未可知。

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证据。

总而言之,林庚白可能称不上算命大师,但他至少曾经是个神童是个天才,他21岁就当的众议院秘书长,也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

而他算命的那些故事,更让这位天才的身上,平添了一丝传奇,让我们有了更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天才和神童,都难逃伤仲永的命运。

前不久我读过杨振宁的传记,杨振宁曾经也是一个神童,也是一个天才,但和林庚白不同的是,杨振宁取得的成就足以名垂青史。

读了杨振宁的传记,我有这么一个感想,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1亿个人里边,大概会有1万个神童

这1万个神童里边,9900个,成了伤仲永。

剩下的100个里边,最后只有一个,成了杨振宁。

林庚白的传奇一生,就先和大家分享到这里。

如果你有更多关于林庚白的资料,如果你发现我的内容,有哪些有待商榷的地方,欢迎你留言评论,大家一起来交流、研究、探索。

艰辛探索,为一条振兴中华的光辉道路

他们留下的文字与书信,镌刻着辛亥革命先驱和志士们的火热情怀——

艰辛探索,为一条振兴中华的光辉道路

【讲述】

编者按

110年前的10月10日,随着武昌城头一声清脆的枪响,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骤然爆发。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以救亡图存之勇气,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艰难跋涉。往事越百年,历尽艰辛、几经辗转,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昂首阔步走上了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途。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强调:“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今天,让我们一起展读曾参与这场革命的先辈们留下的书籍、信件,在文字流淌间感受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那种可歌可泣的情怀,从而赓续遗志、坚定信念,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

《建国方略》恢宏巨著擘画振兴中华梦

讲述者:上海故居纪念馆文博馆员卢荣艳

先生校阅过的《建国方略》及内页。上海故居纪念馆供图

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及了先生《建国方略》中“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的语句,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梦想接续奋斗的毅力与决心。今年恰逢中国成立10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先生诞辰155周年,再次回望先生及其《建国方略》,别有意义。

1918年春夏之际,先生因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而寓居上海莫利爱路29号(今上海香山路7号故居)。这段时光对他革命理论的成熟发展、革命道路的思索选择尤为重要,而在此期间完成的最重要成果便是《建国方略》这一恢宏巨著。

在莫利爱路寓所书房里,先生将心中“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梦想浓缩在《建国方略》中。《建国方略》由《民权初步》(社会建设)、《孙文学说》(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三篇著作汇集而成,是先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方位构想。

先生欲以社会建设探讨政治,实践民权。他在《民权初步》中说:“吾知野心家必曰非帝政不可,曲学者必曰非不可。不知国犹人也,人之初生,不能一日而举步,而国之初造,岂能一时而突飞?孩提之学步也,必有褓姆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是。此《民权初步》一书之所由作,而以教国民行民权之第一步也。”

先生欲以心理建设启发民智,唤醒国人。他在《孙文学说》中指出此书写作目的:“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

先生欲以物质建设发展交通,振兴实业。在《实业计划》中,他把实业建设看作“兴国之要图”,规划了六大计划,提出以三大港口、五大铁路为中心,建设遍布全国的水陆交通系统,以期拓展国内市场,打破列强垄断,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总书记说:“中国人是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一百年前,当先生提出修建16万公里铁路、160万公里公路,建设世界级大海港,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时,曾被人嘲为空谈;而一百年后,在中国领导下,这一宏伟梦想早已实现,先生梦想中独立、、富强的中国,已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上海故居纪念馆珍藏有一本1922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建国方略》,章页中仍留有先生亲自校阅过的痕迹。纪念馆还珍藏着1917年4月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会议通则》、题赠宋庆龄的上海华强书局版《孙文学说》以及1922年尼克博克出版公司出版的英文本《实业计划》。文物有温度,每每查阅,我们都深为他的远瞩和卓越见解所叹服。

作为纪念馆研究人员,我们立志于浩瀚史料中追寻先生等一代仁人志士的革命足迹,不断发掘文物,拓展史料研究,继承发扬先辈们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和天下为公的崇高品质,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努力。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新华社发

久经革命风雨路先生风范启吾曹

讲述者: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楚艳红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伫立着老校长吴玉章的雕像。吴老是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历经风雨的革命家。当110年前那场革命的狂飙袭来之际,时年33岁的他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为救国救民奋起抗争。重温他撰写的《辛亥革命》,心里时常涌动起激奋与感慨。

吴老是一位参与过辛亥革命的中国党员。延安时期,《中央祝吴玉章同志六十大寿的贺词》中称吴老为“中国革命最先进最觉悟的老战士”“一部活的中国革命史的缩影”。关于辛亥革命,吴老曾多次写下回忆录:《辛亥革命二十五周年的一个回忆》《从思想发展谈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论辛亥革命》以及《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最后这一本是为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而作,被“中国历史小丛书”收入,书名定为《辛亥革命》。

在《辛亥革命》一书中,吴老讲述了自己参与同盟会、武装起义等往事,介绍了谭嗣同、喻培伦、林觉民等英烈的故事,还以亲历者的身份,再现了一些重要史实。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吴老当选为总部评议员。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他奉命购运军火支持前方战斗。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四川老家,参与保路运动。同年又成功组织了荣县起义、内江起义。中华成立之初,吴老受先生之邀在总统府秘书处负责总务工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之后,吴老又参与二次革命,失败之后重寻救国真理,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

吴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书写历史,《辛亥革命》全书上百次提到了“人民”或“群众”。有两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当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吴老家乡时,他与兄长正为母守孝。文中写道:“我们当时悲痛之深,实非言语所能表述。”在回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辛丑条约》签订时,吴老引用了“伤心又是榆关路,处处风翻五色旗”的诗句表达屈辱与悲痛。他期待着一场席卷大地的风暴,一声响彻云霄的春雷。

1911年内江起义成功,吴老被推举为内江军政府行政部长。数千名群众欢呼着把他拥到县署去办公,那一刻,吴老深深感受到群众力量之伟大。为了维护刚成立不久的蜀军革命,他坚决审判纵容士兵四处扰民的悍将林畏生,并义正词严地说:“我们革命的宗旨是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实行政治,解除人民痛苦,并不是以暴易暴。如果我们今天刚一胜利,就横行霸道,实在违初衷。”

在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期间,吴老主张为工农开门办学,还坚持给学生们上课。1961年,83岁高龄的吴老还亲自给师生们讲党的历史,让聆听者为之动容。

吴老以毕生言行为我们树立了爱国为民的光辉榜样。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光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我们将传承先辈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位于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的“走向共和”群雕。新华社发

黄兴写给后人的“八字家书”

讲述者:黄兴曾孙,湖南省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常委黄柏禹

在黄兴故居纪念馆有这样一封家书,上面写着:努力杀贼,一欧爱儿。这张已被岁月染黄的信笺是我的曾祖父黄兴寄给祖父黄一欧的,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其背后的故事与情感却十分厚重。

1911年10月,距曾祖父和祖父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爆发了。曾祖父在汉阳督战,急电身在日本东京的祖父回国参加革命。于是,祖父赶到上海参与组建沪军,担任副司令。经过浴血奋战,上海光复起义成功了。曾祖父很高兴,写了一封家书托人带给祖父,希望祖父前往武汉参战,但祖父正在为筹组江浙联军攻取南京而忙碌,未能遵父命赴汉。曾祖父对祖父参加南京光复起义十分赞同,南京之役开始之际,他给坚持在南京天堡城前线奋战的祖父寄来了这封八字家书,落款处盖有自己常用的小章“灭此朝食”。

每每看到这封家书,我都深感这是曾祖父“笃实”“无我”精神的充分体现,更是曾祖父和祖父爱国情怀的真挚流露。在人生的关键抉择面前,他们始终坚持民族大义,以赤诚之心报效祖国。

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强调:“今天,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看到曾祖父和祖父毕生追求的理想在中国的领导下得以实现,深感激动与喜悦。我们将秉持曾祖父家训,励志图强、奋发有为,为祖国统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重温《革命军》,争做时代“马前卒”

讲述者:邹容曾孙,重庆市江北区原政协委员邹小谷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也是先祖邹容烈士在上海殉难116周年。这几天,我和家人们又一次重温了曾祖父撰写的《革命军》和他给家人的两封家书。

在重庆市博物馆(今中国三峡博物馆)里,陈列着曾祖父于1901年写给他的父亲和兄长的两封家书。这一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曾祖父打算东渡日本留学,在漫漫路途中,他写下这两封信,向家人倾吐心声。

在写给他父亲的信中,主要表达了自己东渡日本求学的想法。曾祖父生性聪慧,他的父亲和舅父都希望他经商或考取功名,以传承邹家殷实家业。但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的他关心的是天下兴亡、百姓疾苦,认为去日本留学可以接触到新思想,寻找到救国真理。他在信中写下“人人俱畏死,则杀身成仁可无言”,以此表达心志。

如果说第一封信主要是“言志”,那么第二封信则更表现出他对兄长、家庭的关爱。考虑到自己将多年留学在外,家里重担都得由兄长一肩扛起,他在信中阐明了对这份辛劳的深切理解,也为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表达了歉疚。信中饱含重情义、爱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他留给我们的良好家训、宝贵家风。

《革命军》是曾祖父18岁时写就的代表作。书中思想与他年少时喜欢读谭嗣同文章以及《天演论》等书籍密不可分,更与他东渡日本的经历相关。他曾为谭嗣同写诗:“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以此表达追随榜样的志向。这种志向又在《革命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同胞其欲相存、相养、相生活于革命也。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革命者,去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

我和兄妹们自小听着曾祖父的故事长大,《革命军》一书更是读了很多遍。后来,参与了相关作品及文稿的收集整理工作后,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曾祖父甘做“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奉献精神,也更清楚地意识到:今天,我们继承先祖遗志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1992年,我加入了中国致公党,曾任重庆市江北区、沙坪坝区政协委员。我十分珍视这份责任,积极参政议政。

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步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我们要像先祖那样竭尽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干实事、多作贡献。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李晓、王斯敏、颜维琦、姚晓丹、龙军、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1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美团王兴融资时也曾遇到地域歧视,投资人因他是福建人而放弃投资

王兴

3月17日消息,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昨天晚上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自曝,有投资人对他说几年前没有投资他,是因为他是福建人,而这位投资人之所以对福建人有偏见,是因为他曾经两次被福建创业者骗过,所以最终在看王兴的创业项目时,放弃了投资他。

王兴的原话是:

第一次碰到有投资人跟我说:我前几年之所以没有投你,就是因为你是福建人,我在之前的投资生涯里被福建人骗过两次,而且他们还都是看起来特别诚恳的那种…

目前并不清楚这位投资人是谁,王兴似乎也很给他面子,没有直接对他点名。另外也不清楚这位投资人究竟是在王兴哪次创业时做出放弃投资的选择,王兴曾经在2003年从国外放弃留学,回国创办校内网,最终被陈一舟收购,2007年又创办社交平台饭否网,但他的二次创业也没有发展壮大,最终王兴在2010年创办了美团网,经过8年的创业,美团网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如今公司市值2611亿元。

美团上市时,王兴在港交所

其实这位投资人或许没有做好尽职调查,因为首先王兴是清华大学毕业,其次他的父亲王苗也是从1992年开始创业的企业家,在福建创办了一家水泥厂,家境也很殷实,可以说王兴是个富二代,但他喜欢折腾创业,对于美国流行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也非常熟悉,校内网、饭否网、包括美团网都是从国外学来的创业概念,分别模仿了Facebook、推特和Groupon。

没想到王兴创业融资时也会遇到投资人的地域歧视。福建出生的创业者也不少,而且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都非常的接地气,比如以域名生意起家的蔡文胜,后来也做起了天使投资;比如头条的张一鸣,也是福建人;财经社区雪球创始人方三文也是福建人……等等。

不得不说这位以王兴是福建人就放弃投资他的投资人,真是太武断、太不理智、太有偏见了。

王兴和他的家人在清华门前合影

说起创投圈的奇葩故事,还真是无奇不有。比如有投资人喜欢看创始人八字决定是否要投资,就是蓝衫创投的投资人唐绍奇;还有投资人曾经因为马云的长相就决定不投,这里就不点名是哪位大佬了;京北投资创始人罗明雄2017年还曾分享京北的“十不投”,最后两条分别是45岁以上的创业不投,女性创业者一般不投,当时还曾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如今王兴已经是身家48亿美元(福布斯2019年亿万富豪榜数据)的互联网大佬,他终于不用再看投资人的脸色了,而他有时候也会做一些投资,估计他看项目的时候,一定不会以出身的地域来判定一个创业者是否靠谱,一个专业的投资人或投资机构,是要对创业者做尽职调查,再做出是否投资判断的。

也希望经过美团CEO王兴的爆料,创投圈的地域歧视现象越来越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