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3月18日阳历八字(1970年3月18日出生是什么命)

及時行樂 2023-08-24 03:25:05 网友整理

当年欢迎柬埔寨贵宾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特别是大城市的人,小时候大概都知道几位重要的外国元首和首脑,其中最著名的有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宾努亲王,老挝的苏发努冯亲王,越南的黎笋、长征、范文同、阮友寿,朝鲜的金日成还有斯里兰卡的西丽玛沃·班达拉耐克。当然,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分子,如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柯西金,还有美国的尼克松、基辛格,以及日本的田中角荣、大平正芳也都广为人们所知。

天津由于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大城市,所以那时候迎接外宾的任务也多。我们这些小学生们经常要被组织起来走上街头迎接外宾,其中迎接次数最多的就是柬埔寨贵宾。

那时候,每次迎接外宾都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要搞夹道欢迎,场面极其隆重热闹。学校每次都要组织一些同学,主要是以女同学为主,穿上各民族服装在道路两边载歌载舞。记得姐姐就曾经被抽去做这种表演,每次都要把学校发的民族服装提前拿回家穿好之后练习表演。她曾经穿过藏族服装,还有一次和同学一起来到家里,带回来维吾尔族服装,回家后换好服装,头上戴着小花帽,在家里练习动脖、抖肩,惹得大家一阵叫好。男生相对说来参加欢迎仪式的事情比较简单,因为只有个别男生被选去跳少数民族舞蹈,绝大多数都是手里举着假花欢呼。

简单地说说柬埔寨贵宾吧。所谓柬埔寨贵宾,是指西哈努克亲王和宾努亲王等在我国建立的流亡政府。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发生军事,当时的朗诺和施里玛达等人在美国的支持下,趁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外出访问期间推翻了政府,于是西哈努克亲王就在北京建立了柬埔寨流亡政府,由宾努亲王任首相,领导柬埔寨人抗击美军和朗诺-施里玛达集团。西哈努克亲王长期生活在我国,到访过国内许多地方,其中来天津就有好几次。西哈努克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说真的是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他像许多国外的贵族一样,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所以多才多艺,音乐、体育无一不精。他对中国感情很深,曾经写过一首歌,我至今都会唱,歌名忘记了,但歌词记得非常清楚,那首歌中唱到:“啊!敬爱的中国啊!我的心没有变,他永远把你怀念。啊!亲爱的朋友,我们高棉人哪,有了你的支持,就把忧愁驱散。你是一个大国,毫不自私傲慢,待人谦逊有礼,不论大小平等相待。你捍卫各国人民自由独立平等,维护人类和平。啊!柬埔寨人民是你永恒的朋友!”

我们小的时候还是时期,中国相当封闭,平时根本见不到外国人,所以第一次参加这种涉外欢迎活动的时候,老师都要反复进行“涉外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不要围观、尾随外宾”,足见外国人有多么罕见。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凡事都要往政治上挂钩,除了各种政治性集会之外,迎接外宾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这些小学生从小就被要求每次参加各种集会和迎接外宾时都要穿上统一的服装。那时候还没有校服这么一说,“校服”这种东西是在我大学毕业之后才出现的。我们那时要求的统一服装是男生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女生则是白衬衣、花裙子和白球鞋。

对于柬埔寨贵宾,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在电视上和电影《新闻简报》上经常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那时印象最深的是西哈努克亲王总是笑眯眯的,而宾努亲王好像是有帕金森综合征,脖子老是颤颤巍巍的,不停地晃脑袋。以至于我们那时看见谁要是总晃脑袋,都会说他“跟宾努一样!”

我第一次参加欢迎西哈努克亲王记得是在有一年的五一节前,早好几天学校就把我们组织起来排练,每个人都穿好服装在学校里整队,然后给每个人发一把假花,要求我们用原地跑步的姿势双手举着花,一边摇动着手中的花束一边有节奏地高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演练多时,直到大家都熟练了才罢休。

到了外宾真正来的那一天,我们很早就提前在马场道上排好队伍,伸长了脖子往小白楼的方向看。马路上早就戒严,整条街上空无一人。大家开始还向远处看,但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于是人群就叽叽喳喳地开始聊天。就在这时,马路上的大喇叭突然响了。(对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有的现象,就是什么人要出场之前都要奏特定的歌曲,比如毛主席出场之前要奏《东方红》,出场之前要奏《敬爱的》,等等。而外宾来了主要是奏“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和“五洲四海风雷激,共同战斗结友谊”。)喇叭里传来的歌声正是那首“五洲四海风雷激,共同战斗结友谊,互相支援互相学习,革命把我们连在一起”。歌声响起,大家都知道外宾就要到了,于是立刻就兴奋起来,接着由远及近传来欢呼声。这时,我们的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也立即蹦蹦跳跳地开始高呼口号,并且目不转睛地盯着远处开来的车队。车队很长,前面过去了几辆吉普和“上海”轿车之后,就是载有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的红旗轿车了。车队走得不快,所以我们都能看见西哈努克坐在后排车座上满脸微笑地向大家招手。亮闪闪的红旗轿车从我们的队伍前面一辆一辆地开过去,等到整个车队都走完了,老师才领着我们排队回到学校。

那时的老师好像都有一个毛病,就是要在没有问题中发现问题。回到学校后,老师立即在班上对我们的表现进行点评,让她这么一说,我们的表现可以说糟糕透了,比如队伍不整齐、口号不响亮、有人在排队时说话,等等。弄得大家本来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活动,回来后都变得垂头丧气的了。

这种大规模的欢迎仪式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就不再搞了,所以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和我们这代人心中的一段记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