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八字命理解析(王阳明八字命理解析大全)

孤单的城 2023-08-12 15:39:27 用户分享

为什么现代人活得焦虑?送你王阳明八字真言

现代人为什么总觉得活得累?

讲一个王阳明的故事。

有一年,年事已高的王阳明带着自己的弟子去爬山。

山路很陡峭,很难走,大部分读书人因为平常缺乏锻炼,身体大都不好,有一大半的弟子都卡在了半山腰半途而废,累得一塌糊涂。

王阳明当时年事已高,但却身手矫健,爬到了山顶,依然神采奕奕。

阳明先生说:读书人不可错过此等壮丽景色,在这样的山头,我们应当赋诗一首。

他问学生们谁来?大伙儿都累的上气不接下气,别说赋诗了,说话都费劲。

看着大家面有难色,王阳明当场赋诗,并朗诵给大家听。

弟子们都大为震惊:老师爬了那么高的山,竟然一点疲惫的感觉都没有,还能保持从容淡定、气息匀称、声音洪亮。

身边有个弟子问道:老师,我们登山都累成狗了,为啥您一点事情都没有?

王阳明只回了八个字: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登山时,你只看到了远方的山头,和难走的山路,你的心思都在高处、远处。

但我的心就在此时此刻,就在当下,我会一步一步的走,把脚下的这一步走好,然后,我就自然而然到达了山顶。

回到我们今天,道理亦如是。

为什么现代人很多都感到焦虑、能量不足?

如果你的心一直在远方、高处、难处,就会越走越累,越走越辛苦。

但是如果你能把心安放在当下,就放在眼前这一每一步,脚踏实地,你就会越走越从容。

把心安放在脚下的那一步,便可轻松从容,登顶高峰。

王阳明的“八字真言”——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最大真相,是我们根本没看到世界的真相。每个人与世间之间,都不自觉的隔着一堵墙。

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够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世界的真实存在。

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致虚极,守静笃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学问。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王阳明问他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未经开发和修行的潜意识是混乱的,其运作机制是以维护自我为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规律,所以充满矛盾、顽固和狭隘。所以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妄动,就是这种状态。

这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后来犯了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作为对手,王阳明的心却可以不动,于是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镜子,宁王的妄动会清晰地映照在这面镜子上,其致命缺陷会被王阳明一览无余。结果,王阳明可以随时抓住宁王的漏洞“随机而动”,不仅可先发制人,也可后发制人。

宁王这种问题,即使在强人中也极为普遍。譬如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突袭苏联前,有无数情报被透露给苏联,但斯大林抱定一个念头:“不会愚蠢到攻击苏联。”所以对这些情报视而不见,并且在战争爆发前一天气急败坏地下令,枪毙了一个反叛到苏联的德军士兵。甚至当德军的大规模闪电战开始后,斯大林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及时下达反击的命令,结果让苏联红军在战争开始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伊拉克战争期间,萨达姆也是认定布什会像老布什那样,发动战争就是为了教训他一下,当美军攻到巴格达时就会停下来。此外他还故布疑阵,让美国和联合国情报人员,怀疑伊拉克果真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投鼠忌器。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斯大林和萨达姆就是“此心已动”,对自己的念头过于执著,结果就不可能及时看到事实的本相。

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未尝败绩。他去世前一年,两广再次叛乱,其他人无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阳明出山。孰料,叛匪一听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立即就投降了。

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须要有空隙。

心中出现了空隙,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时就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而心一动,你看见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如何做到心不动?答案就是:让念头自然流动。

而我们平常都是怎样的呢?念头起来了,要么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不好的、自己不认可的念头自责和压制,这就与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对抗。无论哪种,人往往都是不自觉的,这就是执迷的症结所在。

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被念头绑架的结果,是在不断造作中加固着自我的执念;压制念头的结果是堵塞情绪出口、积累负面能量,长久必会爆发和崩溃。

怎么才对?看到自己的念头,并且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而充分地流动。心的澄明,不是没有念头,一念不生,而只是“不住”。所以禅宗《坛经》里六祖慧能说:“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这种念头的流动,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因外境而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内心因过去留存的执念而生的念头也是一样。超凡脱俗者心如明镜,念头的流动则是平常人达到心如明镜状态的唯一途径。

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

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很多人努力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看起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当这样做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如果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我们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

所以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监视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对一个人帮助最大的从来不是他所受的教育,哪个大师或哪本书,而是对自己的反省和认识。并且,当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时,就会感觉双脚踏实地踩在大地上,心里会安宁很多。

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焦虑。男人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于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女人会说,她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妈妈会说,孩子好好学习,她就快乐;孩子会说,如果父母给他包容与认可,他才能轻松……这些想法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含义:我的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的。

真相却是,人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佛不渡人,唯人自渡”。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生命真正的境界

心的阀门打通了,所有我们曾懂得的道理就会如墨水入水,扩散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世间万物皆可看个通通透透。纯净无垢的洒脱心境该是怎样的呢?那是一种很慢又很快的状态,身心合一,更从容、更专注、更有力量。我们所有的思维、所有的行动训练有素却波澜不惊,中规中矩却无招胜有招。

就如王阳明,这边云淡风轻地讲学育人,那边指挥千军万马剿匪、平定藩王叛乱。这些费脑的事情,就如幼年时他在饭桌上用果核排兵布阵一般,一通百通。

所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大约也就是此种境界吧!

遇到位高权重、惹不起的小人,怎么办?王阳明八字策略,非常实用

南怀瑾老先生说过: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能做成丰功伟绩的人,一定德才兼备之人,比如圣人孔子、王阳明(王守仁)等圣贤,但他们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都是历经磨难。

恰如《王阳明全集》所言: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王阳明龙场悟道

也如孟子所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先和大家分享一下《王阳明全集》所记载一段故事:

王阳明成为圣贤之前,面对位高权重、惹不起的小人的主动挑衅,他运用心学作为武器,轻松应对的策略,进退有度,化危机于无形,实在高明,至今也颇为实用!

锦衣卫

关于小人,《资治通鉴》表述最为贴切:

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大于才为君子;才大于德为小人;无才无德为愚人。

小人往往是具备过人的才华,但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以利己为核心,做事情无所顾忌,把厚黑学发挥到极致,让人防不胜防,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公司,比比皆是,防不胜防!

《王阳明全集》记录了王阳明(王守仁)靠差役、乡勇、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等组成的杂牌军,灭掉宁王朱宸濠的三十万穷凶极恶的叛军详细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如此成功,给他带来不是嘉奖,而是无穷无尽的灾难,甚至危及他的生命。

历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王阳明仅仅用35天就平定宁王叛乱,让无数想发国难财的人梦想破碎了(以锦衣卫头领江彬为首),让与宁王里外勾结的朝廷高官与大内太监(以御马太监张忠为代表)害怕了,所以他们相互勾结,企图借明武宗朱厚照的名义,致王阳明于死地!

江彬、张忠是明武宗朱厚照最信任的人,他们是位高权重,得罪不起的小人,飞扬跋扈,朝廷内外,无人敢惹!

而他们搞错了对象,王阳明自从龙场悟道之后,心如明镜,他们所有招数和策略,都真实投射到王阳明内心之中,他再也不会重演年轻时斗大太监刘谨的以卵击石之举,他说:

君子与小人居,决无苟同之理,不幸势穷理极而为彼所中伤,则安之而已。处之未尽于道,或过于疾恶,或伤于愤激,无益于事,而致彼之怨恨仇毒,则皆君子之过也。不争一时之长短,不逞一时之勇,不图一时口舌之快!

他冷眼看着这些小人表演,见招拆招,来一个打一个,来一双杀一对!

唤醒恶人的良知,戴高帽,送瘟神

在王阳明看来,只要一个人没有坏掉极点,都还有良知的,只是被其私欲蒙蔽而已!

锦衣卫头领江彬首先出手,他派一名贴心的锦衣卫去找王阳明要宁王,王阳明知道,如果宁王被江彬等人带走,后患无穷!

这位锦衣卫见到王阳明,两个字“要人”!王阳明说,没有皇帝手令,谁要也不行!

锦衣卫一看王阳明态度很坚决,改口“人不给,给钱!”,企图用行贿之名,来构陷王阳明。

王阳明送上5两银子,并告诉锦衣卫:我很早就听说你的廉洁之名,我没钱,也没啥本事,就会写文章,准备写文章来歌颂的你的美德!

锦衣卫一看就知道,遇到硬茬,王阳明文笔天下闻名,如果真的写一篇“歌颂”他和江彬的文章,可能会臭名远扬,灰溜溜的走了,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竟然告诉了王阳明大太监张忠阴谋,让王阳明早做准备!

打蛇七寸,以恶制恶

江彬只是想发点国难财,而御马太监张忠勾结宁王的证据,可是在王阳明手里,这可是要命的事情,他派两名高级的太监去找王阳明。

这两名高级太监见到王阳明,穷凶极恶,软硬不吃,王阳明不为所动,自己亲自送宁王给张忠的政治对手张永,以恶制恶!

回来之后,把这两名太监勾结宁王的证据直接递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处理!这两名宦官一看,自己的把柄在王阳明手里,只好作罢!

对于这些没有底线的恶人,不要激发他的恶性,而要反其道而行之!用利益和隐忍,让他们知道和你斗,会丧失更多利益,和你合作才是获得更多利益!当然这些方法都是超常规的手段。

后来张忠亲自去找王阳明,一样没有得逞,只有作罢!

心学实用最高策略: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面对穷凶极恶的小人,王阳明知道靠儒家的说教没有用,礼义廉耻没有用,忠孝节义也没有用,这玩意儿除了让人昏昏欲睡外,并没有任何作用。

根据《王阳明全集》所总结:

他知道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这也是知行合一的含义!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良知,是你的本心,是你的发愿,是你的理想!行:是你的实践,包括你的体力和脑力。

而知行合一应用实际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八个字!

王阳明全集

既有高远的志向(良知),便不对琐碎之事动心。因为有不动之心,其志愈笃,用心愈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理固宜然也。

随机而动,很多人忘记本心,去读所谓成功学、厚黑学,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而忘记自己本心,让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道是本心,术是策略!

今天特别向大家推荐一本《王阳明全书》,期待您早日领悟心学的真谛!

为什么现代人活得焦虑?送你王阳明八字真言

现代人为什么总觉得活得累?

讲一个王阳明的故事。

有一年,年事已高的王阳明带着自己的弟子去爬山。

山路很陡峭,很难走,大部分读书人因为平常缺乏锻炼,身体大都不好,有一大半的弟子都卡在了半山腰半途而废,累得一塌糊涂。

王阳明当时年事已高,但却身手矫健,爬到了山顶,依然神采奕奕。

阳明先生说:读书人不可错过此等壮丽景色,在这样的山头,我们应当赋诗一首。

他问学生们谁来?大伙儿都累的上气不接下气,别说赋诗了,说话都费劲。

看着大家面有难色,王阳明当场赋诗,并朗诵给大家听。

弟子们都大为震惊:老师爬了那么高的山,竟然一点疲惫的感觉都没有,还能保持从容淡定、气息匀称、声音洪亮。

身边有个弟子问道:老师,我们登山都累成狗了,为啥您一点事情都没有?

王阳明只回了八个字: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登山时,你只看到了远方的山头,和难走的山路,你的心思都在高处、远处。

但我的心就在此时此刻,就在当下,我会一步一步的走,把脚下的这一步走好,然后,我就自然而然到达了山顶。

回到我们今天,道理亦如是。

为什么现代人很多都感到焦虑、能量不足?

如果你的心一直在远方、高处、难处,就会越走越累,越走越辛苦。

但是如果你能把心安放在当下,就放在眼前这一每一步,脚踏实地,你就会越走越从容。

把心安放在脚下的那一步,便可轻松从容,登顶高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