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按月干取格局(八字月干怎么排)

君心似我心 2023-07-17 00:09:17 网友分享

不喜欢被约束#命理八字

多数会自主创业。

今天看下一个案例:

·一、日干即土为田园之土,在申月出生失命。申月为初秋,故而夏热未除,也喜癸水来滋润己土,且己土只喜丙火而不喜王水。因为王水为江河大海之水,无法灌溉田园,反而会使水泛滥成灾。

申金司令则金气太重,也喜丙火来制申金,也可来温暖己土。原局金气最旺,而金旺水相,故而水也是不弱的,则为身弱贝才旺、食伤旺的组合。

用神:土,火。忌神:金,水,木。王水高透,喜土来制。但王水要戊土来制方最有力量,因为戊土为堤坝土,而己土为田园之土。壬水得申金生扶则水势很大,无土则水易泛滥。

地支申西金比较重,年支有巳火来制申金,但申已相合,则为合绊,互相损害而无法完全制住。巳火也为庚金长生,本身属性摇摆不定,当金旺的时候,已火也有化金之象,故而已火也有金气,制金力量自然不足。

时支巳火和西金半合,也有化金之象。在地支来讲,金气最重,而已火力量不足,则为病重药轻。原局王水得己土比肩来制,虽非戊土,但也有力量,比肩代表同辈,也有合伙人的意思。故而要想得到更大的贝才,需要合作方能实现。如果单打独斗很难有发展。

·二、月干壬水为贝才星。王水坐申金得令,则贝才星旺相,但日干弱而不能担贝才,就需要有比劫来制贝才,方可得贝才。

年干即土去制王水,但原局是水旺土休,则己土来制王水力量不足,必须要有大运助土制水方可把王水制住,从而得贝才。但观察大运,在乙亥大运的时候,Z木不仅不来助己土,反而克制己土,导致己土更难制王水。则王水泛滥成灾,导致身弱贝才旺,而无力担贝才,从而求贝才辛苦。且贝才来不聚,经济比较困难,贝才运不佳。王水贝才星在外,也为外贝才。坐申金有气,在地支被时支已火印星合入,故而也能得贝才。因为已火来合申金,而申金为贝才之元神,由于不能直接合贝才,所以要求贝才过程会比较波折,并不会太顺利。

且印星合贝才代表可以开店,或投资房产,或靠文化,知识之类的得到钱贝才。时柱为门户,时柱+印星,一般都可以开店求贝才。命局没有官斯,且食伤司令,故而不喜欢被约束。所以多数会自主创业,做点小生意之类的。有合适的项目,可以自己开店,你也比较适合做点小吃,餐饮相关的生意,或从事养生,服务相关的也非常有利。

至于学习心理学,做咨询师。八字食伤很旺,日干2土坐酉金,而酉金本属卦,就有口才的意思。己土也有策划的意思,所以走这个路也比较不错,以后也可以开一个工作室,做点咨询服务相关的工作。

至于婚姻方面,由于夫星不显,就连暗藏的都没有,则婚姻缘薄,一般为晚婚,且夫妻感情淡薄,婚后阻碍也比较的多。日月都是食伤星,是会去克官S星的,会造成对丈夫的不利,或夫妻之间矛盾较多,婚后生活并不顺心。

27岁-37岁走的己亥大运,这十年运势不吉,乙木去克己土,而亥水引动王水,则为贝才旺的大运。由于自己无力担贝才,则贝才星越旺反而自身越弱,求贝才会更加不顺,贝才运不强。

在这十年,不要做大的投资,踏踏实实比较好,也可以做点小生意,比如地摊之类的,慢慢发展。但不要忘记学习,因为唯有学习,才可以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改变我们过去的固有认知与思维,从而改变我们的选择方向,而改变命运结果。亥水也去冲巴火,动摇了印星,印有房子的意思,已亥冲,则会体现为搬家,变动很大,非常不稳定。且亥水为驿马+贝才,也暗示为了求贝才而比较奔波,所以在这十年并不顺利,较为坎坷。

37岁-47岁走的丙子大运,其中丙火去生了一下2土,从而制王水,故而贝才运会明显提升很多。但子水又增加了贝才星的力量,则这十年运势反复,即便好运也不长久,赚钱最重要的年龄段就是在25岁-55岁这30年。如果这个阶段都没有太好的运气来帮助自己,那么要拥有较大的贝才富就非常困难了。

高考4次才成功、语文只考了40分……院士们的求学路竟也这么难!

从孩童成长为科学家,要经过怎样的历程?真相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近日,科普中国、光明网联合今日头条共同发起#我的高考记忆#线上主题活动,邀请院士和专家学者讲述各自的高考故事。

他们中,有人经历过高考失利,有人考了4次才被心怡院校录取,有人在枯燥漫长的学术路上默默前行了数十年……但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勇气是共同的。希望他们的故事能为你带来前行的力量。

1. 从考大学到博士毕业,我花了23年……

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料和食品风味化学专家

我高考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我一共参加过四次高考,最后一次准备了近10个月,最后总分413.5分,远高于山东360分的重点线,被北京轻工业学院录取。成绩单下来后,我立马放下锄头,就等着上大学了。

不仅如此,大学毕业两年后,我才考了研究生;硕士毕业七年后,我才读了博士。从考大学到博士毕业,我的求学路,一共走了23年。

虽说大家都希望能“一举夺魁”,但我的锐气并没有在数次考试中消退。这段坎坷的求学路是生命中一笔宝贵财富,培养了我百折不挠的毅力,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愈挫愈勇。

在高考中,的确难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稳定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但我认为,有志者事竟成,即使高考失利,到大学之后,大家依然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到理想的学校,甚至世界顶尖名校继续深造。

此外,从高中到大学,刚经历完高考的考生往往难以迅速适应身份和环境的转换。我建议大家打牢基础,扎实掌握学科中最基础的内容,只有本科阶段打好根基,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适应未来的工作。

2. 高考语文40分,我如何走出遗憾

褚君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我是1962年参加高考的,当时语文满分是一百分,我平时都能得八九十分,但最后高考由于审题错误只拿了40分。即便如此,靠着物理满分,我仍然是班上的第一名。填志愿时,我选择了物理专业。学物理是我中学以来的追求,一心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物理学工作者。

一般来说,高考失利会让许多考生留下遗憾,但我很快就想通了。我觉得,选专业就像是在剧场里听交响乐,如果高考没有失利,等于买到了剧场的前排票;如果高考留下遗憾,那相当于坐在了后排。

既然志在物理,听到的也都是相同的曲子,无论是进哪所大学,想学的知识永远不会改变。只要能好好学习,依然可以在物理的海洋里尽情享受。所以,我很快恢复了平静,重拾信心,投入到了物理学的研究中去。

高考填志愿,可能算得上是人生中第一次重要抉择。我建议同学们明确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兴趣所在,再根据相关需求,找到最合适的方向。

3. 破译电磁密码的“女侦探” 如何养成?

苏东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我父亲在大学里教数学,受他影响,我从小就喜欢数学和物理。一次次的实验让我感受到物理世界的奇妙,数学中的几何又给了我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坚定地全都填报了和数学、物理相关的专业,最终被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电磁场微波技术专业录取。

刚入学,我就爱上了这个专业,读研时,又赶上国家正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当年,飞机对电磁兼容的需求最急迫,急需专业人才——因为它影响着飞机的整体安全。正好我从事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有天然优势,也顺理成章地走入这个领域。

我建议即将填报志愿的同学,一定要对自己喜欢什么、未来想从事什么工作有清晰的思考。无论如何,兴趣是最重要的,只有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才会愿意去付出精力深入研究下去。

同时,兴趣还要和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相结合,要选择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自己创造力的方向。

4. 我如何成长为“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

张启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说起报考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原因,我想起了小升初考试的作文题:“当一个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在参加高考之前,我有着很多别样的人生经历:干过农活、当过生产队干部、做过民兵排长和水利队长……这些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经历,促成了我在高考时选择生物专业。

人活一辈子,来到世界上总要留下一点印记。刚入大学时,我也并不清楚学习农业未来可以从事哪些工作,但我始终坚持学习,尽管条件艰苦,依然想尽办法利用身边有限的学习资源去做出更多的成就。

我想送给参加高考的学子一句寄语:强壮“志”商,激励“勤”商。强壮“志”商就是要追求建树,把眼光放长远,不断开阔自己的认知;激励“勤”商就是要刻苦努力。要不断设定新的目标,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我还想提醒同学们,年龄是一个宝贵的资产,要尽早的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如果准备向科学攀登,未来立志成为科学家,更是要珍惜自己的光阴,及时完成科研学习当中每个阶段的目标。

5. 如何在枯燥的基础研究中寻找快乐?

冯小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化学对大多数人来说相对枯燥,但我还是在其中找到了乐趣。当时,教我们化学的老师把它讲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激发了我对化学的兴趣。

此外,每当研究取得进展,尤其是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时,我都会感到由衷的自豪和兴奋。

我身边很多同学在刚进入大学时就瞄准要考研究生,受他们影响,我在本科阶段也开始准备考研。

对未来想从事基础研究的考生,我想分享三点建议:

第一点是有兴趣,要对探索未知有好奇心;

第二点是要有目标;

第三点是要有责任感,人来到世界上,应该让它变得更美好。

6. 为了成为“看星星的人”,我参加了两次高考

苟利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回想20多年前,我报考南京大学天文系的经历,似乎是对儿时星空梦的延续。

我之所以会成为“看星星的人”,要从一本儿时阅读过、已停刊的杂志《飞碟探索》说起。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黑洞”一词,第一次接触到关于外星人和地外天体的奇闻怪谈,它们勾起了我对太空的好奇。

因此高考时,我非常确定地报考了天文。很遗憾,我第一年没有考中,复读一年后,终于如愿以偿。

在与天文相伴的日子里,我发现很多天文现象在生活中都似曾相识,比如:黑洞周围的时空旋涡就像龙卷风、黑洞的喷流类似高压锅气嘴喷出的气……

从短期看,天文学本身对于实际生活影响不大,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一些发现或理论研究将会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比如: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无线网络就起源于霍金辐射理论。

希望考生们填报志愿时不要以就业为唯一标准,要记得,梦想是值得去追逐的。

7. 高中少读一年,我考上了中科大

蔡一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我15岁,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当时,我只是为了少读一年高中,早日进入大学。可最后发现,大学才是另一场寒窗苦读的开始。

高考对许多人来说,是高中的最后一张答卷。但对我而言,那仅仅是初试。在那之后,我还要继续参加复试、竞赛和心理测试。很幸运,我顺利地通过了这些考试。

高中时,我对化学最感兴趣,但进入大学之后,跨专业的广泛学习让我确认要深耕宇宙学领域,去探寻宇宙里的第一缕光是如何诞生的。

当时,我没考虑过以后的就业、出路,只是追寻自己的喜好。同样,在后来的科研过程中,我仍然秉持自己的初心。

话说回来,只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未来研究方向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考生仍然会趋向选择“热门”专业,但是我仍然希望那些“少数派”不要被社会过多干涉。毕竟,术业有专攻,各行业都需要人才辈出。(宋雅娟 蔡琳)

来源: 光明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