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1日的八字(2018年11月11日什么命)

旧事重提 2023-10-31 20:57:45 网友投稿

11月25日,是全世界替她们挡住“拳头”的日子

中新网11月25日电 (陈爽 何路曼)暴力不只存在于战场,对于所有女性来说,最可怕的“武器”,是存在于各个领域,基于性别原因的暴力。当家不再是安全温暖的港湾,当职场成为令人恐惧的深渊,当暴力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却无所畏惧时,又有谁,能为她们遮风挡雨?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文字:何路曼 孟湘君 制图:中新网魏雷超)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仅仅因生而为女,就要遭受、虐待、殴打、歧视、精神折磨……这一切,女性们绝不应默默承受!

【藏在隐秘角落的“流行病”】

“对于许多妇女和女孩而言,最大的威胁就在她们本应该感到最安全的地方——自己的家中。”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一直以来,“她们”以自己的力量,撑起了人类社会的“半边天”。然而,当世界努力应对新冠大流行的毁灭性影响时,另一场“大流行”——杀害女性和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行为“大流行”,正被悄然掩盖。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球范围内,平均每三名女性中,就有一人会在一生当中遭受某种形式的暴力侵害。而在种种暴力行为中,要数家庭暴力最具隐蔽性、最难以被外界察觉和干涉。

12岁的肯尼亚女孩艾尔莎(化名),就是受害者之一。受新冠疫情影响,当地学校被关闭,不用上学的艾尔莎去朋友家玩,不料却遭到朋友父亲的骚扰。弱小无助的她逃回家中,向父亲寻求帮助,没想到在家里,竟然遭遇父亲。

她绝望极了:“我不知道还可以去找谁。除了我的父母,我还能相信谁?如果我在家里不安全,哪里才安全?”

根据联合国妇女署的数据,过去一年里,全球约有2.43亿名年龄在15岁至49岁的女性,遭遇过亲密伙伴的性暴力或身体暴力。与此同时,在遭受暴力的女性中,只有不到40%的人报案或寻求帮助。

“这就像和一个定时炸弹生活在一起。”一位长期遭受家庭暴力,曾为的女子说,“最终到了这个地步,要是我不结束这段婚姻,我可能在一年内死去,可能是他把我杀了,也可能是我自我了断,或是罹患不治之症。”

“新冠疫情加剧了性别不平等,甚至让我们在过去数十年来迈出的步伐,出现停滞或倒退。”联合国妇女署官员安思齐说。

在美国,疫情暴发以来,至少有14个城市的家暴案件急剧增加;在英国,截至4月份,全国家庭暴力求助热线接到的求助电话和在线请求增加了25%;肯尼亚首席大法官马拉加表示,自2020年3月以来,该国案件占所有记录案件的35.8%,相关求助电话数量增加了42%……一组组数字,触目惊心。

【“上班的路如同下地狱”】

“只要来到公司,她的心脏就怦怦直跳,仿佛身体要爆炸,刹那间又咣当沉向无底深渊。”

——《她的名字是》

2020年7月,韩国一名49岁的女性公务员,被发现在其家里的卫生间死亡。

她曾在生前给朋友发短信称,因为定期人事调动,要和曾对自己实施过性暴力的领导一起工作,感觉会很辛苦。朋友收到短信后,随即前往她的家中,但发现大门紧锁,且无法取得联系,于是报警。

《经济学人》杂志曾将韩国列为“玻璃天花板指数”中,职业女性境遇最差的发达国家。

在《她的名字是》一书中,韩国作家柱讲述了一个有关职场性暴力的故事。

20多岁的素珍,是韩国国企的一名职员。一天晚上,公司聚餐结束后,素珍和比她年长10岁的课长,上了同一辆出租车。在后座,课长毫不顾忌她的意愿,强行和她发生身体接触。素珍强硬地说“不要这样”,最终逃离。

然而,从那之后,课长便开始指责素珍的妆容和穿着,甚至会在开会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把手放在她的手上,开玩笑的尺度也越来越大。

忍无可忍的素珍发邮件向组长说明情况,但事情却朝着她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课长在得知邮件内容后,开始在办公室里大声责骂素珍,分配给她无法承受的工作。如果素珍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课长就会大声呵斥:“你是不想工作了吗?”

素珍向人事组提出申诉,却以被劝和解而结束调查。

“她寝食难安,走着路都会突然泪如泉涌。她感觉人们都在躲避自己,同时又觉得这会不会是自己的妄想。”

这件事对素珍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工作层面。有的时候,她的呼吸会突然变得急促,“仿佛被一只大手捂住了嘴巴”——素珍被确诊为惊恐障碍,只得请病假回家。而课长却和以前一样,照常上班。

素珍的故事,只是职场性暴力中的一个缩影。职场性别歧视,在很多国家广泛存在。

美国《路易斯安那周报》网站2019年12月的报道称,超过40%的女性表示,她们在工作中遭遇过性别歧视,无法获得同工同酬或及时升职的待遇。

【这里,每天约有10名女性被害】

“我没有自由,我不快乐,我在街上也不安全。”

——卡罗莱娜·佩雷斯

除了家庭和职场,在一些国家,街头巷尾也不乏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行为。

2020年2月,墨西哥发生两起恶性杀害女性案件。

一起,是25岁的艾斯卡米拉被男友以残忍手段杀害,照片出现在当地一家报纸的头版上;另一起,是7岁女孩阿尔德里盖特在放学后等待母亲时,遭人绑架并。

两起事件点燃了墨西哥女性的怒火。2020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近8万名女性在该国首都墨西哥城,举行大规模抗议。

来自墨西哥瑙卡尔潘市的17岁女孩卡罗莱娜佩雷斯,是抗议活动的一名参与者。她告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就在接受采访前,她才刚刚经历了一场逃亡。当时,她被两名陌生男子尾随,在街头拼命狂奔,才得以逃脱。

当地时间2020年1月18日,数千人走上旧金山街头,参与第四届“女性大游行”。游行参与者呼吁保护和提升女性权益,更多关注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社会不公等问题。中新社记者刘关关 摄

美联社的数据显示,2019年,墨西哥有3825名女性死于暴力事件,比2018年增加了7%,相当于每天就有约10名女性被害。而英国《卫报》的数据则更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超过90%的墨西哥女性死亡案件无法得到解决,“无人因此受到惩罚”。

为了让当局意识到保障女性安全的重要性,3月9日,人们在墨西哥城发起名为“没有女人的一天”的罢工活动。当天,女性专用地铁车厢几乎空无一人;银行和食品店的女性员工不见踪影;在著名的“甘地”书店里,10名女性雇员全部缺勤;还有美发师、白领、铁路工人……数万名女性集体“消失”。

看到此情此景,一名男员工不禁表示,“男性至上主义者应该花点时间,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了。”

【不是女人才关心女人,而是人应该关心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表示,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是全球性的社会“瘟疫”。打击暴力侵害妇女的行为人人有责,男性也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如一名来自肯尼亚的父亲,查尔斯·科斯盖所言:“我是一个父亲,我有几个女儿。我不希望看到仅仅因为她们是女孩,她们的权利就被剥夺或遭到限制。”

消除妇女暴力,各国怎么做?(文字:何路曼 孟湘君制图:中新网魏雷超)

联合国妇女署官员普利认为,消除针对女性的暴力,其实是一个可以被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的人们,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行动:

1.预防暴力发生;

2.依法保护女性免遭暴力伤害;

3.对施暴者严惩不贷;

4.为暴力幸存者提供全面的救助服务。

在联合国妇女署的亲善大使、著名影星妮可·基德曼看来,如果所有人都行动起来,我们就有可能“创造一个新常态——一个没有暴力侵害妇女行为的未来。”(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关怀,是最好的处方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刘勇强。

“刘医生晚上好,我现在经常脑供血不足,咱们中心有没有养血清脑颗粒?能不能给我寄来?我现在的地方交通很不方便,只能星期天才能出去。”不久前一个晚上,杨阿姨给我发来信息。

去年底,她所在的工厂从深圳搬到了东莞,但有什么头疼脑热、需要寻医问药时,她还是会来找我。我知道,这源于她对我的信任,而这个信任是5年前建立起来的。

初诊:倔强的患者

2018年11月11日,我像往常一样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出门诊。一个穿着工衣的中年女性来到了我的诊室。

她佝偻着身体,目光呆滞,仿佛多说一句话都会消耗她仅存不多的力气。从她身上感觉不到丝毫的生命力,没有情绪,安静得几乎听不到她的呼吸声。她坐到了我的面前,似乎一说话就要瘫倒在桌子上。

她说:“医生,我头晕乏力,全身酸软1个多月了,可能感冒了,没力气。”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查体,我发现她呈现贫血貌、指甲苍白、四肢肌肉酸痛明显。我心想:患者没有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肯定不是感冒,很可能是贫血或肌炎等。

我思考片刻对她说:“阿姨,你的情况可能不是单纯的感冒哦,我建议你仔细查查。”

患者说:“医生,我不想检查,你帮我开点药吧。”

担心她没明白我的话,我继续说:“你的情况可能不是你想象得那么简单,我建议你还是检查一下吧。”

可她仍执意说:“我真的不想检查,你帮我开点药吧。”我再三给她解释病情,她还是不肯检查。无奈之下,我只好说:“好吧,我帮你开点药,如果没好转,一定要来检查下,知道么?”

复诊:多项指标达到危急值

7天后,杨阿姨又回来找我。虽然不像之前那么疲惫乏力,但她的脸色仍然苍白。她说:“医生,我吃了你上次开的药,舒服了点儿,但这几天肌肉酸痛得很,你再帮我开点药吧。”

杨阿姨贫血貌仍然严重,我继续劝告:“阿姨,你就检查一下吧,我觉得你的情况不是非常乐观。”

她还是不为所动:“你还是帮我开点药吧,我不想检查。”

我这才发现杨阿姨没有医保卡,隐约觉得她是担心费用的问题,便问道:“阿姨,你是不是担心钱的问题?”

她问:“检查一次大概要多少钱?”

我说:“阿姨,你放心,我尽量用最少的钱检查出你的情况,绝对不会让你乱花钱的。”

她有点不情愿地说:“好吧。”

我根据患者头晕乏力等症状开了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3项最基本的检查,我还告诉她,这是根据她的情况做的最少的检查了。

第二天晚上,我接到检验科医生的紧急通知:“这个患者多项指标达到危急值,其中血红蛋白只有62g/L,乳酸脱氢酶2555U/L。”

我赶紧电话通知杨阿姨住院治疗。然而,她并没有直接去医院,而是来到了我的诊室问我:“我的情况是不是治不好了?”

我不敢告诉她初步考虑结果为恶性贫血,担心这样的结论会影响她进一步去医院住院治疗。于是,我从兜里掏出了一些钱塞给她,并告诉她:“阿姨,这次诊费由我来出,你一定要去医院住院治疗啊。”

杨阿姨立刻把钱推回给我,眼角流下了泪,说:“医生,我不能要你的钱,你真是大好人。”

接着,她打开心扉,慢慢地向我讲述了她的身世:她10岁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17年前,丈夫因重病而亡,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9年前,她的儿子外出打工走失了,从此杳无音讯。她承受不了这重重打击,跳河轻生过两次,都被人救回来了。她说:“我觉得一辈子太苦了,现在身体又这样,不想在治不好的病上花钱了。”

治疗:44天的努力

经过再三劝告,杨阿姨虽然去了医院住院治疗,但因为担心请假太久可能会被辞退,所以仅住院治疗了3天,她就出院了。

杨阿姨不清楚医生给她的诊疗方案,于是找我帮忙向她的主治医师了解情况。我与主治医生通了电话,了解到目前杨阿姨的诊断结果是“巨幼细胞性贫血”,但由于杨阿姨拒绝完善肠镜和骨穿等检查,所以还不能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贫血的可能。

我耐心地追问杨阿姨的病史,惊讶地发现她的饮食极度缺乏营养:20年来她每顿只吃半碗米饭,每天蔬菜摄入平均还不到1两,水果很少吃,肉食更是少见。

经过详细了解病情后,我想,杨阿姨本来就不太愿意治疗,加上住院治疗花了不少钱,现在再让她去完善其他检查明确诊断,她肯定不愿意。就目前的心态而言,她随时有可能放弃治疗,不如直接按照“巨幼细胞性贫血”进行治疗,同时让她定期复查血常规以监测贫血的情况。

我决心好好帮助杨阿姨,给她制定了详细的药物和饮食的营养方案。在1个多月的治疗期间,杨阿姨来来回回找了我8次,每次她都问我:“我的病情是不是还在恶化?”

说实话,目前的诊疗检查无法排除恶性贫血的可能,但我不希望杨阿姨对治疗失去信心,所以每次我都对她说:“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我知道,“一定”这样的词语从医生口中说出来是非常忌讳的,但我想不到在做出所有病情解释之后,除了说“你一定会好起来的”之外,还能有什么话更能给予一个随时可能放弃治疗的患者以心理支持。

所幸,经过了44天的坚持治疗,杨阿姨复查血常规后发现,血红蛋白为116g/L,乳酸脱氢酶为256U/L,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很有底气地大笑着对她说:“阿姨,你的病情真的好转了!”

新生:爱与关怀

事后,我把前后经过写了一篇诊疗案例,并征求杨阿姨意见。我对她说:“您的治疗经历对我的医疗技术成长非常有帮助。”没想到,杨阿姨竟然反复看了5遍!我很惊讶,一个发微信常有错字的患者竟然把我写的专业文章看了5遍?!

一位老师告诉我:“这就是共情,你不仅治好了她的贫血,更点燃了她对生命的希望,让她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没有想到,分享案例文章,竟然是我开过的最好的心理关怀处方啊!

原以为故事到此就结束了,没想到又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

2020年7月26日,我从抗疫工作中返回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上班的第四天,一阵欢快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

“刘医生,我儿子回来了!”我抬起头,对面是杨阿姨。

我愣了一下,忙问道:“就是你那个走散多年的儿子回来了?”

杨阿姨笑着向我讲述了儿子失而复得的经历。原来,她儿子是因为被不法分子控制、失去了自由而无法回家,如今被警察解救送回家了,目前在家附近一家电子厂找到了工作。

那一刻,我看到了杨阿姨不同于首次就诊时的面容——她身上散发出了获得新生的生命力,我想那一定是生活的新希望带来的改变。

那天下班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反复看着杨阿姨给我发的数篇感谢信,心中充满汩汩暖流。

回想这一次用时1个多月的连续性诊疗过程,作为一个全科医生,我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的诊疗技术固然重要,然而,更关键的是全科医生提供的连续性诊疗和人文关怀。

敬畏生命,永不放弃,爱与关怀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视。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持续给予患者“生”的希望与能量!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集苑社康站全科医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