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1979年7月29日日主八字(1979年7月29日出生)

简单的爱 2023-09-11 21:31:44 互联网

龙港历史文化名人:开国大校林谷(荫)

龙港历史文化名人:开国大校林谷(荫)

文:光明人家

另可见:

【林氏人物】龙港历史文化名人:一代名宦林约仲

平阳是浙江老革命根据地,是粟裕、刘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闽浙边临时省委与浙江省委的活动中心,浙江省一大召开地,素有“浙南延安”、“浙南红都”之誉。从这里也走出众多解放军开国将领,有陈铁军少将、金冶大校、池方日大校、林玉书大校、施光华大校、黄绍奎大校、杨进上校、黄兆高上校等,这里介绍一位不为人熟悉的林谷荫大校。

  林谷荫(1921.4.20 -2013.10.29),1921年4月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宜山区林官仓村(今属龙港市)【【林氏字辈】0014-浙江温州苍南龙港林官仓】。曾先后就读于宜山小学、温州中学。1937年末离开温中(高一)加入闽浙边临时省委于平阳山门开办的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粟裕大将时任校长)参加革命。改为林谷应(山谷响应的意思)。

1938年3月,林谷应(林谷)与程望、庄鹤生、张宗仁、董南才、郭连潮、林汉卿、章力行、严树德(严庚辉)陈增佳、陈嘉胜、来越、杨曙明、邹炳文、罗伟成、祝耿烈、刘梦南等二十四五名同学被批准参军,组成“随军服务团”,由陈雨笠任团长,随红军在粟裕率领下开赴皖南前线,编入新四军。

  林谷荫于1938年12月加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林谷荫先后任新四军某连部、支队司令部文书、见习参谋。后调皖南新四军教导总队四期一队学习,并留任新四军教导总队特派员室干事,三支队军法处干事。参加了在苏南敌后多次反扫荡和袭击敌伪的战斗。

  1941年1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林谷荫在突围中被冲散,他经受了种种艰难险阻,独自通过已被军队盘踞在原新四军驻地,终于突围到达江北,之后抵达苏北盐城军部,改名林谷。先为华中党校一期三队学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保卫部巡视员、一科科员,新四军直属政治部保卫股长,华中建设大学组织科副科长、华中军区独立第一军政治部组织科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林谷先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五十五团政治处副主任,参加了自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取得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后调任七纵教导大队政治处主任,1948年9月调到曾被授予“叶挺部队”的华东野战军十一纵队九十二团任政治处主任。10月,参加了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

  1949年3月,林谷调任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十兵团政治部干部科长,并随部队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和进军福建。在福建,调任第十兵团特务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谷历任华东军区通讯团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后勤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55年2月调送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三期学习。同年9月林谷被授予上校军衔,并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8年2月毕业后,林谷留校军事学院哲学教授会任教员。

  1960年1月,全军唯一一所高等艺术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在北京成立。林谷于1960年11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政治委员(正职由总政领导兼任),和当时军艺的其他老同志们一起,同甘共苦,艰苦创业,为军艺的初建立下汗马功劳。1964年林谷晋升为大校军衔。

1966年6月“”骤起,林谷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被-被迫停职隔离接受批斗。1969年军艺被解散,林谷被下放总政干校劳动。直至1972年11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林谷恢复组织生活。

  1973年4月,林谷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政治委员。1979年7月解放军艺术学院恢复建制,又被任命继续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政治委员,在其任职职权范围内,为军艺的拨乱反正,恢复建制,平反冤案,招聘人才呕心沥血,直至1983年9月在其23年前任职的原岗位上离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军职(少将级别)离休干部。1988年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独立功勋荣誉奖章。

  林谷离休后,为了宣传新四军光辉历史、传承铁军优良传统、弘扬铁军革命精神,林谷和他的新四军老战友们积极参加了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的活动,参与了新四军研究会浙江分会、江苏分会征集史料、辑写回忆录等工作,并参加了1997年成立的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军部分会。

林谷撰写的回忆文章有《引导我们进入革命行列的一把火炬: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的片段回忆》、《难忘的历史 深切的怀念——纪念华中独立第一军部队与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合编60周年》等。 2013年10月29日,戎马一生的林谷大校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参考文献:

1、《龙港镇志》人物志 第786页 2011版

2、《父亲林谷皖南突围记》林江;王晓波 2016

3、《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学校》邱清华

4、《关于“抗日救亡干学校”》平阳党史资料第9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