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振家声(大振家声排辈)

几分真心 2023-07-29 14:03:00 网友上传

客家姓氏之梅州梁氏:梅州有个粤闽两省共用祠堂,走出后人70万

全省唯一!梅州有个粤闽两省共用祠堂,走出后人逾70万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梁氏现有人口400多万,分布在全省90多个县市,9000多条村落,以梅州、顺德、茂名等地居多。梅州的闽粤梁氏宗祠建祠作为两省共有的宗祠,从中走出的梁氏宗亲如今已超过70万人,它成为连接闽粤两省以及港澳台梁氏宗亲的纽带。按照宗祠的传承,各地每年分春季(农历正月十三)、秋季(农历十月二十)举办两次族事活动。

700多年来,闽粤梁氏宗祠先后涌现出1位状元、9位进士,解放前后还出过10位将军、1位工程院院士和1位科学院院士,同时还有体育界的知名人士和表演艺术家,代代人才辈出。

闽粤梁氏宗祠是广东省内唯一一个一姓两省共用的祠堂

炎夏傍晚,俯瞰誉有“梅州西伯利亚”之称的梅州市松源镇,群山环绕下的古镇,熠熠生辉。小镇内分布着大量修葺一新的围龙屋,这些围龙屋中隐藏着十多个姓氏祠堂。每年各姓氏祭祖或族群活动之日,沉寂的边远小城镇就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闽粤梁氏宗祠的活动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活动之一。

700多年前,梁文生公从福建宁化迁至松源,并在此开枝散叶,梁氏后人迁往南方各地,并出海辗转到东南亚等地。据统计,由松源梁氏宗祠走出的梁氏后人已逾70万。为了让文生公的后人能相聚一地祭拜祖先,回望家乡,180多年前,梁鑑三公将松源梁氏祠堂重新整修,并命名为“闽粤梁氏宗祠”。从此每年春秋两季的族群活动日,成为文生公后人相聚的日子。

如今,闽粤梁氏宗祠在不断翻新中保存完好,并成为了松源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悬挂祠堂的木板上雕刻着家风家训依旧清晰可见,传承着梁氏先人的优良品德,激励着世世代代梁氏后人前行。

宋末元初入梅州,闽粤共用一祠堂

一池湖水似镜明,一座宗祠寻根源。驱车来到梅县区松源镇青塘村大梁屋,眼前偌大的闽粤梁氏宗祠让人震撼。该宗祠建筑是典型的客家民居,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梅州市少有的至今保存完好的姓氏祠堂。

据梁氏族谱记载,闽粤梁氏人家的根在中原的陕西“安定”(今延安附近),“安定堂”也成为了闽粤梁姓的堂号。后来经过几次迁徙后,梁氏族人来到福建的宁化。宋末元初,梁氏68世梁文生和夫人带领同宗男女老少百余人举族南迁,由福建宁化迁到梅县松源开基,为最早入梅州的梁氏。开基祖文生公为入梅始祖,而后梅州梁氏分为三个支系再次迁徙。梁氏71世振鸿(松源公)、梁氏72世梁福(松冈公)迁居梅县松口镇仙口村,以及梁氏72世梁禄(松渊公)后居梅州城区,后裔迁居各地。

祭祖祠、祖墓是纪念祖宗、激励后人的传统宗族文化活动,世代相传沿袭至今。而今梅州各地梁氏都建有祠堂约20个,规模有大有小,有总祠有分祠。闽粤梁氏宗祠由梅州梁氏后裔梁淦三倡议所建,目前已被评为“梅州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的风水是‘螃蟹过塘’,当年梁淦三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地方,觉得是个风水宝地,便倡议再次修建宗祠。”梅州梁氏第21世孙梁松信说,宗祠面积约5000平方米,大门外的那口池塘原有两个蟹眼是宗祠的风水,后墙是个半圆形的花苑,花苑的围墙后面是约有三亩地的风水林,名为封围山。

值得一提的是,闽粤梁氏宗祠不仅是梁氏族群由福建迁徙至梅州建起的第一个祠堂,也是广东唯一的一姓两省共有的宗祠,极具历史宗祠文化价值,具有文物保护意义。

闽粤梁氏宗祠中,四处悬挂着梁氏家风家训,激励着世世代代的梁氏后人

祖屋孕育工程院士,祖祠成为客家文化名片

双层土木跑马楼,三堂二横一围龙,八斤八井十八堂。

这是梅州城区梁氏祖祠“承德楼”围龙屋的构造,由梁禄(松渊公)20世裔孙梁炯昌建造,奠基于公元1885年,历时10年完工,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共有83间房间,分前园风水池塘和后园风水果树,整层呈椭圆形,是梅州最典型的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之一。

“承德楼”在后人手里灼灼发光,如今已成为梅州赫赫有名的酒家。改革开放之初,“承德楼”第四代梁光辉及其伉俪邓琼香,从一间小店开始了自己艰苦的创业历程。他们风雨几十载,兼程几代情,凭借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把祖祠改造成为具有客家特色的酒家。“承德楼”做出的正宗的客家菜,将客家文化、旅游文化合为一体而名扬海内外,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时代日新月异,祖祠能变身成知名酒家,梁氏祖屋甚至是村落在后世的手中也能变得非凡,他们的祖屋不会破旧不堪,村落不会消失不见,梁氏族人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蜿蜒的清凉山脉宛如一条蛟龙直奔圣山,山间有个村落叫“圣人寨”,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在这村落中,错落有致的100多座新旧民居里住着一千多个梁氏后裔。

据《松渊公族谱》所载,“圣人寨”原名“剩寨”。康熙甲寅年,梁氏十三世孙梁惟宝率众勇士到寨上抵抗叛贼,梁惟宝竭力抗战,让村落安然无恙。为此,众人将“剩寨”改称为“圣人寨”。

寨下出圣人,屋里出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春广生于“圣人寨”的梁屋,该祖屋被称为“进士屋”。“但有人硬是要把它说成‘进士楼’,梁春广院士并不喜欢这种叫法。”梁松信说,梁春广曾在书信中写到,大家总认为“楼”比“屋”来得高级和体面,可以拉高身份。但他不以为然地解释道,这是平房围屋,并不是楼房。

来到梁春广故里,只见大门上方挂着一块厚实的木制牌匾,刻着硕大的“进士”二字,左右两只大红灯笼上写着“庆余堂·梁”,旁边门牌上写着“梅江区三角镇东升村庆余堂路15号”。进了大门,便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堂门两边的对联引人注目:“敦睦世泽、进士家声。”

“进士屋”的第一任主人是梁德隆,他不仅自己高中进士,还一口气带出了四个举人。据记载,乾隆十七年,梁德隆的儿子梁鸣冈考中举人;乾隆五十四年,他的孙子梁念祖考中解元;咸丰元年,梁念祖的儿子梁光熙考中举人;光绪十五年,梁念祖的孙子梁居实考中举人。梁氏铸就了连续五代蝉联科甲,极为罕见。其中梁居实是知名教育家和外交官,培育了众多的英才,曾担任驻日、德、比利使馆参赞,官至二品。

曾经的梁氏祠堂承德楼,被梁氏后人重修后做酒店,吸引八方来客

传承家风,宗祠活动铭家训言传身教好家风

“举行大型的族群团聚活动,是为了让后人铭记梁氏的家训家风家规!”闽粤梁氏宗祠理事会执行会长梁雅佳如是说。

按照梁氏宗亲的规定,每年春季(农历正月十三)、秋季(农历十月二十)是该宗祠的重要族事活动。2016年11月19日,闽粤梁氏宗祠迎来了近年来最隆重的一场族群大团聚。来自福建、广东、湖南及江西等千余人来到这里,举行宗祠重建180周年纪念活动。他们都是开基祖文生公的后人,他们相聚一起,参观祠堂、谈往事、拉家常,一同回顾梁氏的家风家训。

“从松源走出的梁氏具有‘东平世泽,安定家声’的良好家风,而‘奉祖先’‘孝父母’‘睦宗亲’‘尊祖一脉承,爱国民族功;善人天自道,勤俭万代隆’等则是梁氏‘家训家规’中的重要理念。”梁雅佳说,在700多年的家族发展史中,梁氏家风家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无论子孙后代去往何处,他们都牢记老祖宗留下的谏言,将家风家训运用在生活、工作中。回到祠堂祭祖时,他们要能背诵家风家训。”

曾荣获“全地两用人才”“梅江区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农业机械推广奖”的梁华新是梅州风华喷雾喷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梁华新曾是一名军人,在队伍中他勤奋刻苦,并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岗位工作,不到半年成为全团的训练尖子。退伍创业后,他的企业在磨难中不断成长、发展壮大,成为广东第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各类喷雾机械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说,创业过程中之所以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是因为家风家训支持着他前行。“在部队中我勤奋刻苦磨练出坚强意志。工作后我雷厉风行,吃苦耐劳,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是因为梁氏的家风家训中‘吃苦耐劳’‘不畏艰险’重要内容。我时刻牢记于心,付诸于行。我也是这么教给我的子孙后代的。让他们以老祖宗的箴言要求自己。”梁华新说。

“勤奋刻苦”的家训同样影响着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汉剧院原院长梁素珍。在百花洲一座较为破旧的居民楼里,不时传来一阵阵优美的汉剧唱腔,梁素珍便住在这栋楼中。即使已是一名汉剧大师,但梁素珍依旧保持着每天练习汉剧的习惯。

小时,家里贫苦,着迷于汉剧的梁素珍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和演出的机会。不断练习着身段和唱腔。“冬天里,在刺骨的寒风中我都能练出一身汗。生病躺在床上就低声吟唱练习,能下床后,我就在走廊里、路边踢腿,走台步。”梁素珍说,因为全神贯注地学习,一般的动作只需看两遍她就记住了。为了更好地理解戏曲,梁素珍在认真研究诗词、理解词义之余,还常常请教别人,来达到更好的舞台呈现效果。“小时候父母并不同意我学习汉剧,是我的热情打动了他们。当时父亲跟我说,既然要学就要做最好的那个,给梁家人争光。我一直牢记在心,以最刻苦的精神来训练,以最好的状态对待每次演出。”

梁雅佳说,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梁氏的家风家训已失去最初的版本,剩下与当代相适应的“奉祖先”“孝父母”“睦宗亲”“勤奋刻苦”“光耀门楣”等理念则被梁氏后代如“珍宝”般传承下来,并将一直延续下去。“梅州梁氏700余年的辉煌,离不开家风家训对子孙的影响。在国家倡导家风家训的今天,依旧有重要意义!”

■家族轶事

重修破旧祠堂,成就一姓两省共用祠堂佳话

地处梅县松源镇青塘村的闽粤梁氏宗祠,是广东唯一一姓两省共用的宗祠。

松源镇位于广东和福建交界。自古以来,从中原到梅州的人都要经过松源,因此松源也成为了许多姓氏入梅的第一站。

700多年前,当梁氏入梅始祖文生公来到松源定居后,便在此次建造了一个祠堂,并沿用至今。

在180多年前的清朝时期,由松源梁氏走出的后人鑑三公任职福建上杭同知,每年都会回到松源祭祖。见到宗祠破烂、狭窄,便有了重修想法。1836年,鑑三公召集人马,按照客家建筑风格对宗祠进行了重修,并命名为“粤梁氏宗祠”,要求子孙后代都要回到松源祭祀祖先。

由鑑三公亲自撰写的《松源建祠引》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松源故为大堡,然多编户少旅寓集之,北有大山宫小山马焉日虎寨旧有宗人结卢其下至者主之,岗峦围保,溪水溁绕,隐若大环惜宇狭隘,且为日浸久,大有秃废之忧,主人力不能复旧,观谋所以新土木合享祀者,编商族人,拓为总祠,其居闽上杭、武平之旧族及迁各属之宗支,亦祇奉桃,主来藏于庙,心境瞿然是举也。”

■家族名人

梁氏家风熏陶中成长的“义商”梁亮胜

“我认为客商的特质在于有‘天下意识’,是有容量有气度,热爱家乡,勇担国家民族大义,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义商’。”梁亮胜是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客商杰出代表。

梁亮胜出生于梅县区松口镇。小时家境贫寒,1970年被招到一个国营矿山工作。每天下井采矿却从不叫苦喊累。一年后,他离开了矿工岗位,又先后在工会、《梅江报》、《广东画报》任职。

1982年,正值改革开放,梁亮胜携带家人来到香港。当时他们一家在香港住着一间四五平方的屋子,夫妻俩只能在客厅的沙发上睡觉。即使这样艰苦的环境,梁亮胜还坚持每晚上夜校,学习航运、英语、国际贸易等知识。“父母从小教导我要不畏艰苦,要时刻为机遇做准备。”

一次偶然的机遇,他得知大陆急需木材,于是他和内地商家联系,做成了几笔大生意。这是梁亮胜创业史上的“第一桶金”。有了本钱后,1986年起,根据市场调查,他做起了化妆品行业。于1989年正式注册丝宝公司,并开始放眼国内市场。他选择湖北武汉作为起点,在护肤系列产品发展势头良好的时候,适时向美发、洗涤、卫生系列产品延伸,並创新营销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梁亮胜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财产再多,只是一个数字,财富更多是一种责任,这是一个企业人应该思考和承担的。”他捐赠设立了“丝宝光彩教育基金”“梁亮胜侨界科技奖励基金”等公益慈善基金,在全国范围内捐资建设小学、中学、大学学院,包括有24所丝宝中心小学,1所丝宝中学,以及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楼、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教学楼等。除此之外,他还为广东省梅州市捐建了秀兰大桥、发清大桥、亮胜艺术中心、梅州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梅县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梅县松口国威医院、松口中学秀兰教学楼等一系列公益项目。

梁亮胜认为,家乡梅州客家文化和梁氏家风家训对他影响颇深。客家人以天下为家,客家商团的定位就应该在“天下意识”这四个字上。近年来,他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香港与广东、湖北等省市的经贸合作交流。2015年,他倡导成立“薪火力量”青年组织,并推动“香港客属社团总会”“香港梅州社团总会”等多个社团的青年纷纷发展出“薪火力量”青年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符合青年人心理的青年活动,2016、2017年组织大批香港青少年开展访问交流之旅,寻找家乡的故事,带领他们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梅州梁氏名人

梁念祖,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 已酉恩科广东乡试第一名中解元。

梁宽,这个黄飞鸿的徒弟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家乡在广东梅县。常常看到《黄飞鸿》里面,黄师傅的徒弟梁宽,自报家门总说:“梅县梁宽。”在所有的弟子中,黄飞鸿颇为看重梁宽,认为他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可惜梁宽命短,英年早逝时年仅二十五岁。

梁燊南,广东梅县人,18岁时再次出洋,到今马来西亚怡保地方给人当矿工。经过10年锻炼,1909年他另起炉灶,独自经营矿业,后又增加经营橡胶业。梁燊南事业取得成功以后,对侨居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多有捐赠,至1912年累计捐赠达600万两之多。他有着华人道德传统的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曾获孙文大总统二等勋章、黎元洪大总统三等文虎章、民政府爱国勋章、教育部嘉禾章、财政部爱国章以及殖民地政府(英)颁发纪念章。深得国外侨胞、国内民众称赞,特别是他晚年身兼十数职,每日公私要务应接不暇,堪称侨界公仆楷模。马来西亚怡保市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梁燊南街”以示纪念。

梁典元,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车上村人,马来西亚华侨,是东南亚橡胶大王李莱生夫人梁琬清的父亲。

梁采臣,男,印尼华侨,中国广东梅县松口镇人,梁氏家族是印尼雅加达梅州籍客家人五世其昌的名门望族。到印尼经营商贸,创设“南茂公司”,主营五金、汇兑、地产等业务,事业有成。旋返乡创办“敬斋学堂”,培育乡村子弟读书,乡民口碑称颂。

梁璧如(1857—1912),家名梁廷芳,又名梁辉、梁广辉,号璧如,广东梅县人(今梅江区三角镇折桂窝梁屋人)。梁璧如在1876年渡海前往马来亚谋生,并在霹雳州怡保居住,后自己创业开设广嘉兴号,种植咖啡,后来与岳父谢梦池合作开发咖啡山锡矿而成巨富,名闻南洋一带。

梁映堂,字辉运,印尼侨领,广东梅县人,梁密庵之父、梁锡佑之祖父、梁世桢之曾祖父。绍先德之箕裘,秉承父志,主持“南茂公司”业务,在巴城大南门再开设“德瑞商行”,多财善贾,大振家声。尤喜协助同侨同行发展事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梁密庵(1880—1940),广东梅县人,清末爱国华侨。其父梁映堂是当地华侨富商,曾任巴城中华商会主席,华人甲必丹。梁密庵中学毕业后随父经商。1905年梁密庵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参与发起革命组织寄南社,后改名为华侨书报社,被推举为社长。先生亲书“努力前进”立轴嘉奖;黄兴书赠“是式南邦”横轴留念。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夕,亟需巨额经费,梁密庵毅然将父亲的大笔存款取出,汇回支援。1941年梁密庵因病逝世后,梅州人民在松口中山公园建造密庵亭,以为纪念。

梁锡佑(1904—1990年),印尼华侨富商,先后组建“润发公司”,开设“协益米厂”,并与其叔父经营电影公司,创设四家戏院。先后担任巴达维亚中华商会董事、中华会馆理事兼财务委员会委员、巴城“华侨书报社”执委会副主席、巴城“义成学校”董事兼学务委员、荷印华侨促进中荷贸易专门委员会委员、巴城《天声日报》副社长、雅加达中华总会常务理事、《自由报》董事、中华商会理事长,崇德民族特种学校名誉董事长等职务。先后成立台湾“泉通有限公司”和香港“万顺企业公司”等企业。梁锡佑在北伐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中参与组建了“华侨北伐后援会”和“巴达维亚华侨捐助祖国慈善委员会”等组织,积极募集捐款支持革命。

梁伯聪,广东梅州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为梅州历史上最后一批秀才。他是一位能书擅画的秀才,为梅州教育界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诗书画家。他先后执教嘉善女子中学、女子师范、省立第五中学、省立梅州中学。其中在梅州中学的执教时间长达34年。著名画家林风眠、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开山鼻祖李金发、教育学家钟皎光、孙亢曾等为其学生。梁伯聪曾祖父为清嘉庆进士,官至礼部郎中;祖父、父亲皆为官。 他的叔父梁国瑞也是举人,另一位叔父梁国璿则是廪生,是黄遵宪的妹夫,梁家与当时嘉应州的另一名门黄家有多重联姻之谊。 梁氏家族还出过许多医学类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梁伯强是梁伯聪的侄子。梁伯聪的另一位侄子梁仲谋亦于德国留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梁浣春( 1864-1949 年),梁伯聪的堂姐,是清末前期梅州著名女教育家,创办并担任“嘉善女校”校长、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长、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梁若琳,广东梅县人,系著名学家丘成桐的母亲,书香闺秀,是林风眠的老师、梅州中学资深良师梁伯聪的掌上明珠。丘成桐后来的刻苦自励与其严父慈母良好而深刻的影响不无关系。

梁干乔(1903—1946),广东梅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二团排长,国民革命军第三师营党代表;1926年赴苏联学习;1931年加入复兴社,成为军统十人团之一,十三太保之一,后历任黄埔军校政训班训育组长,中央宪兵司令部政训处长,军统局上海区书记长,军统局南京总处书记长;抗战爆发后,任军统局郑州办事处主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二厅三处副处长、第十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陕西全省军队民众动员组训总指挥部参谋长,陕西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

梁伯强,广东梅县人,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历任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国家科委医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病理学会理事长。

梁春广(1939.02.01—2003.05.27),广东梅县人,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60年代,梁春广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6~1987年研制出“分子束外延超晶格场效应器件”。1992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7年获电子工业部电子杰出人才(荣誉)奖。2001年荣获“国家八六三计划重要贡献奖”。2002年荣获第九届何梁何利基金奖及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二等奖。

梁世骥(1897—1977),广东梅县人。原国民革命军63军154师师长、61军副军长、陆军中将。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女婿。

梁亮胜,广东梅县人,香港实业家 ,太平绅士,武汉大学博士 。现任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并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广团总会主席 ,香港梅州社团总会主席 ,香港客属总会荣誉主席。2020年,梁亮胜在《2020年胡润百富榜》中以115亿元人民币财富值位列第497名。

梁世桢,广东梅县人,,印尼侨领,印尼全宝集团创始人。现任印尼全宝集团董事长 、印尼汇宝集团董事长。梁世桢为印尼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全宝集团”(SummareconGroup)董事长,同时为PTSummareconAgungTbk上市公司的大股东。 梁世桢创办“印尼全宝集团”于1990年成功上市,成为印尼股票交易所的第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现在是印尼五大房产上市公司之一。

梁挺生,梁伯聪之子,曾在美国留学,于迈阿密州圣多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香港开办学校,曾任圣若望英文书院院长。数年后举家迁往美国,任美国国际学校校长。在美还从事养殖、地产和商贸业、银行多家金融机构。1997年捐款220万元建造“梁伯聪体育馆”,给其小学母校城西捐款50万元建设“梁伯聪纪念馆”,1998年捐款20万购置体育器材,及捐款100万建造“梁伯聪纪念大楼”。2001年起先后又捐470多万元兴建梅州中学伯聪分校。2006年捐85万改造运动场,改造运动场后又承诺捐资300万元扩建伯聪分校。

梁钦圣,梁挺生之子,香港金幸运有限公司董事长 、香港(美国)康州财务公司总经理 、梅江区政协委员

梁素珍,广东梅县人。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原广东汉剧院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汉剧代表性传承人。

梁锡光,1958年生,广东梅县人 ,广东政协委员 ,深圳市政协委员 、梅州市政协常委,深圳国威(香港)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香港博爱医院副主席

梁桂秋,广东兴宁人,出生于1963年,MBA,中国国籍,深圳市尚荣医用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20年在《2020年胡润百富榜》中以26亿元财富值排名第1981位。

梁健锋,广东梅县人,研究生学历。现任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广东省客家商会常务副会长等职。2016年,梁健锋在《2016年胡润百富榜》中以20亿元财富值位列第1903名。

梁俊丰,广东梅县人,1963年11月生,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电路板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绝缘材料公司董事、副总经理。2015年,在《2015年胡润百富榜》中以25亿元财富值位列第1496名。

梁爽,广东梅县人,是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的女儿, 现任丝宝集团总裁 、湖北丝宝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因爱(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北丝宝卫生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香港梅州社团总会常务会董事等职。

梁钢,梅江区西阳镇人,澳门梅州商会理事长、澳门嘉应同乡会理事长、嘉天下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人、梅州市政协常委。梁钢于20世纪80年代末来到澳门后,白手起家,创办了嘉天下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了澳门青年一代客商的代表。

梁琬清,广东梅县人,东南亚“橡胶大王”李莱生夫人、梁典元之女,大马华教元老、潘斯里,马来西亚董教总教育中心顾问暨霹雳育才华文独中董事长。李梁琬清乐于慈善,先后捐助成立了“丹斯里李莱生教育基金贷学金”和“潘斯里李梁琬清基金贷学金”。

梁棋祥,祖籍广东梅县,1974年当选马来西亚国会议员,任马来西亚政府内阁初级产品工业部副部长,1978-1986年任马来西亚产品工业部部长。1986年任东南亚国家联盟经访合作与团结十四人专家集团小组主席。1987年任多边谈判的热带原产品顾问团会主席。

2019年适合男孩取名用字(带解释)

2019年适合男孩取名用字(带解释)

翌:翌字的读音为yì,其意是表示次于今日、今年的,即下一天、下一年,是一个寓意美好的字,因为代表着新的开始,充满希望。

霖:霖字是一个充满福泽的字,意指温润,带有福满乾坤、恩泽万世的美好寓意。

墨:墨这个字很体现一个人的文化内涵,有一种书香气息。

鸣:鸣字的本意是指发出声音的,但也常常出现在男孩起名中,是一个比较能体现男孩大气的一面的字眼。

谦:谦字是一个道德字,本意是指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等好寓意。

硕:表示大的含义。取名象征大,丰富。

年:取名用表望,长久。

魄:智勇双全,魄力健壮。

旗:国家的旗帜,取名象征向前进。

钦:恭敬,钦佩。取名象征敬,前途。

权:学问丰富,权威成功,清雅贤贵。

锐:清雅伶俐。

尚:理智充足,温和清雅,福禄双收。

笙:子孙兴旺,一生清雅荣贵,中年平和,多才伶俐,清雅贤能。

培:指育养,培养,勤俭建业,家声大振,中年吉祥,官旺。取名用表示育人成材。

灏:通“浩”,形容空旷的样子。是人名用字。形声字兼会意字。

峥:峥是指山峰高峻的样子,有铁骨铮铮,刚正不阿,正义凛然的含义。

霆:霆有雷霆的意思,有果断无畏,机智过人,坚强勇敢的含义。

峰:峰有陡峭山峰的意思,有刚毅勇敢,雄才大略,豪迈刚健的含义。

涛:涛是水面的波涛的意思,有气势如虹,卓尔不群,博物通达的含义。

沙:沙是一种疏松的泥土,有谦逊礼貌,温文尔雅,精神爽朗的含义。

峻:峻是有山势陡峭险阻的意思,有高大威猛,正直不阿,清正廉洁的含义。

山:山是一种自然景观,有宏大胸襟,智慧过人,温柔敦厚的含义。

圣:最崇高,有学问的人。聪明,才智胜人。

景:景字的本义是指亮光或日光.又引申指景象或风物,以及表示大或仰慕之义。

瑞:象征吉祥快要到来。意为吉祥,好预兆。

铭:铭记不忘,永久的纪念。意为警戒自己的文字,记住,铭记。

易姓的起源、始祖、名人与字辈

易姓宗族主要特征:

1、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光耀千载。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 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起 源

1,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2,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详见《周易译注》。

3,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4,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得姓始祖

中山王尚公。

迁 徙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名 人

易氏历史上多出忠义之士,如同燕太子丹在易县易水边送荆轲一般,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古语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除了武将也有很多居于庙堂之上的大臣,史书上有名有姓的就达数十位,实乃名门望族。

易 洸,字文行,其先为山左人。袭父爵,仕西汉武帝,官拜征南将军(诸征将军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代,四征将军(征东、征西、征南、征北)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

易 雄,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今湖南浏阳)。著名晋朝官吏。出身贫苦,他的祖先于蜀汉章武二年由江苏太仓州迁来浏阳、安家在淮川境内的巨湖山下(今西湖山)。易雄曾任县吏,后辞官不就,再后继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张昌反叛,将太守万嗣抓捕,即将斩杀之时,易雄挺身而出,与张昌抗争,张昌怒不可遏,下令将易雄推出,一同斩首。易雄太义凛然,不为所惧,张昌为易雄的忠直所感动,遂释放了他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时。后被举为孝康,迁升别驾。

易 祓,字彦章,号山斋,潭州宁乡人(今湖南宁乡巷子口镇巷市村)。著名南宋大臣。著有《周礼周易释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周礼释疑》、《汉南北军制》、《山斋集》。易祓著述甚丰,著有《周易总议》、《周礼总义》、《禹贡疆理记》、《汉南北军制》、《山斋集》等书,但留世极少,其状元御试论文在当时是最著名的文章之一。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今湖南长沙)。著名北宋画家。天资颖异,灵机深敏,善画。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后专写獐猿。后官至州学助教,北宋英宗治平元年景灵宫建孝严殿,召易元吉入宫画花、石、禽兽等屏风,皆惟妙惟肖。后复召画《百猿图》,惜画未成而感染时疾,竟至暴卒(一说遭画院中人妒其能而鸩死)。《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牡丹鹁鸽图》、《梨花山鹧图》、《夏景戏猿图》、《猴猫图》、等二百四十五件。传世作品有《猴猫图》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蛛网攫猿图》册页现藏故宫博物院;而《聚猿图》卷则被日寇掠走,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易延庆,字余庆,上高(今属江西省)人,唐末状元易重之孙,太宗时官至大理丞。

易常亮,吉安太和人。著名唐朝诗人。唐肃宗时举秀才。他与李白友善,时相唱酬。李白以天才傲睨一世,独对易常亮推许,甚至窜夜郎时赠易常亮以诗云:“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二人交好,略见於是。易常亮年优游田园以吟咏自娱,惜诗集不传,零章断句无由见。其远孙有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著名宋朝画家。

易青,惠州归善人。著名南宋将领。易青时为都督行府摧锋军效用。

易仿,字惟效,号霍冈;湖北黄冈人,玉衡学谅大堂裔。著名明朝大臣。易仿由府庠生获嘉靖甲子乡录,登明隆庆戊辰科进士,授礼部行人司行人。

易道暹,字曦侯;湖广黄冈人。著名明朝贤士。易道暹以文章为天下祭酒。

易道三,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明朝末期大臣。明万历年间人。易道三治书为府庠生。主户政。

易良叔,字屏山;籍贯黔阳县,洗马潭人。著名清朝官吏。青年时期入岳麓书院习举子业。清嘉庆十五年举湖南乡试第一,翌年登进士弟。清嘉庆二十五年,任河南卢氏县知县。清道光四年,调孟县知县,清道光七年,升任河南邓州知县,继调直隶光州。清道光十三年,以母亲老秘乞养归里。易良叔任州县时,正值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廷政治,人民生活困难不堪。他一面上《平夷条议》,一面采取利民措施,发展生产。任孟县知县时,教发沿江岸植树扩堤,防治水患,并劝发仿制筒车车水灌田。易良叔辞官回里后,受聘于龙标书院讲学,四方慕名求教者甚多。其书法苍劲道健,著作亦多,易氏家谱记载,著有《春秋撮要》、《三礼考》、《草木山海切要》、《大学中庸讲义》、《乡党考》、《中州风俗说》、《孟县水道图说》等书,终年七十一岁。

易宗瀛,清学者。字公仙,号岛民。湖南湘乡人。易贞言子。幼工诗文,12岁为生员。清雍正七年拔贡,荐为慎郡王府教习。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选为浙江曹娥场盐大使。后调东江场,卒于任。著有《翠涛书屋全集》。

易祖栻,清书画家。字张有,又字淑南,号啸溪。湖南湘乡人。易宗瀛子。擅长画兰菊竹石。他在接受家传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刻苦钻研,有进一步的发展,善于运用弄墨画大幅兰竹,挥洒迅捷,气势飞舞。又能画山水,工于诗词书法。

易棠,清臣。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号召甘。道光进士。分任刑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道光二十八年,任广州知府,次年任督粮道,奉命率领史朴平英德之乱。咸丰元年,历任陕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旋署陕甘总督。设官钱局,鼓铸大钱,以济制钱不足。宁夏等州县被水,他会勘灾情,奏请蠲缓赋税。倡捐筑渠泄水,工赈并行。四年任陕甘总督。派兵追击甘肃回民起义,旋署西宁办事大臣。

易佩绅,清臣,字笏山,一字子笏,湖南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咸丰八年举人,官至江苏布政使。从军川陕间,积功授知府。官至江宁四川藩司。性负气,敢任事,官蜀日,与丁宝桢不相能,赖王闿运为解。光绪十年,以援台湾去。尝从郭嵩焘、王闿运游,诗学随园,有《两楼诗钞》、《文钞》、《词钞》,并传于世。

易秀娟,江西人省,当代政治家。革命年代,历任红军指导员、中央管理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易耀彩, 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 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独立第5师1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8军团第23师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参加了长征。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8旅旅长、第7旅旅长,第19兵团63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至1958年入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首播即获热评。

字 辈

贵州永乐易氏字辈:曹廷匀震天芝苍闻周体远文明开正显齐家思治国光宗向太原

湖南宁乡易氏字辈:

安化原派:“承先开国志昌(务)大(本)世(必)培(敦)元(伦)”;

临湘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湻化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河西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湘乡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横头原派:“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万大成荣德启文明伯世之宗鸾明”;

湘阴原派:“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臣忠贝)”;还有一支为:“乾元焕文章鼎甲有辉光忠孝诒谋远诗书世泽长”;

益阳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绍显光沩上分泽第资水泛祯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泽贻芳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华容原派:“禹(万)本光尧钟永东裕重镇”;

宝庆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蔼启后炽昌”;

合族续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沩宁易氏字辈:“承祚昭培巨泽云光”。

湖南湘阳易氏字辈:“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

湖南攸邑易氏字辈:“秉起宗昌茂泽贻方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湖南宝庆易氏字辈:“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积善承先久修仁启祚长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林光载士子才彦世可宗应志太原必文朝崇德义荣廷训万本永代汉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齐启发长传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贤列方垂裕后昆绪业由继述诗礼务宜敦江河源流远英杰振乾坤智慧育栋梁威武展雄风”。

湖南黔阳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湖南邵西易氏字辈:

魁房支派:“应以必文祖宗远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明房支派:“应天德以必文才永远思宗祖朝廷庆大科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榜房支派:“应林文发义通一志才廷秀永远思彦再兴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生房支派:“应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继世朝崇定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望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遵孔孟精义法周张甲第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皆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辈:“言行谨笃力学登庸英士辅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报国贵忠文明发达伟业丰功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辈:“尚应年承鸿显光秉忠善法继先长懋才福锡受民选维毓贤良德泽昌芝庭远大祖述宪章诗书济美孝友腾芳文能定国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汉寿易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齐世泽长”。

湖南浏阳易氏字辈:

淳口镇支派:“贤才书香绍文武桂光兴孝友本信诚世纪转后昆”;

浏阳县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修礼守义作述斯征行业慕孔道传在曾才全利用贵必起论锡命笃祜世绪克绳”;

北乡支派:“再志思显政国兴良大仁贤才书香绍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图续乘振厥谋符天奇瑞献飞龙建树优”。

湖北沩源易氏字辈:“承称开国华达家光”。

湖北黄冈易氏字辈:“道为时德寿中世继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庆希传延有可期行”。

湖北武汉江夏易氏字辈:“德清锦学有同”。

湖北鄂西易氏字辈:“贵思(洪)永景文尚为帮正士大吉昌运开远绍法继宗长懋才福锡寿朝选踊贤良德泽芝门高康祖过章诗书济美孝有胜芳道能定国武可安江”。

湖北襄阳易氏字辈:“之祚国家以子尚文茂学红达”

江西萍乡易氏字辈:“守道传家训恢汉世业昌贤才敦孝友经济唤文章承祖启新秀仁德兴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辈:“城训林才子冰盘水围仁有朋开世志明德已为新诗书传大道君相锡皇恩”。

江西丰城易氏字辈:

拖船支派:“苏国子之曰玉廷重佩以为用景仰光辉威宜谪栋龙凤高翔文士齐昌春丽树茂福寿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学振家声新章绍令名书香时毓秀词翰世蜚英济美犹长建凌云志立成品题如有定万古仰前旌”。

四川泸州易氏字辈:“朝庆万载世登云国仕昌龙凤麒麟转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辈:“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国正天心顺世代永隆兴”。

四川南溪易氏字辈:“永乐君上有绍洪书元方良秀之顺理达(国)士朝承生纯嗣长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发代(达)福远正昌隆”。

辽宁海城易氏字辈:“万登永富贵宝联熙宪明”。

广东赤岗易氏字辈:“承先开家文明光昌培元树本世守其芳”。

重庆万州易氏字辈:“世代忠良兴发荣昌”。

重庆秀山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广西合浦易氏字辈:“在朝文广远仙人搬家乡”。

山东薛城易氏字辈:“明德恒克茂”。

江苏南通易氏字辈:“喜庆正安宁寿顺有象为知宗性道体用兼优俊杰焕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绵古泽南国良裘”。

香港横头易氏字辈:“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台湾善化易氏字辈:“万大成荣德启天文伯世之宗鸶明”。

新加坡易氏字辈:“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易氏一支字辈:“光宗大祖人文秀启廷其显扬千家永昌”。

广西梧州一支易氏字辈:"永远禧西吾体以吉文"。"公候伯子聪明惠智历世圣朝科及第".

湖北武汉一支易氏字辈:“理本一善学绍家传卜世之昌定育名贤”

后续字辈……

版权声明:摘选于网络,版权归原著作权人,如涉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小编处理。文中观点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