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二月的八字(1998年二月什么命)

隐身守侯 2023-09-12 21:45:28 网友投稿

科索沃的“民族自决”:从启蒙思想的结晶到霸权主义的遮羞布|①

“很少有人愚蠢到不愿管理自己,而甘愿受他人统治。”

当英国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写下这句话时,他或许没有想过自己的这一思想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几代思想家加持的美好理论

中世纪的欧洲一度被大大小小的王公统治,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都是各领主的交易对象。可能一名农夫昨天还在跟邻居互道早安,今天就被领主连同土地转让给了另一名领主,明天就被征兵而跟昨天的邻居兵戎相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种自己没法掌控的生活感到厌烦,开始通过血缘、语言、文化、习俗等来定义自身,英吉利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等民族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代民族思想在欧洲逐渐形成。霍布斯从人人平等的观念出发,引申认为民族与民族也是平等的,所以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统治也是不合理的,每个民族都应当管理自己。

这就是“民族自决”理论在近代的一项重要发端。民族自我管理的想法符合人们的天性,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观念,所以霍布斯的想法在近代欧洲思想家中很快获得了共鸣,英国的约翰·洛克(John Locke)、法国的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德国的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等人的思想都与其有相通之处。这些新思想又与欧洲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占主流的现实相互促进,贯穿整个18世纪欧洲史。到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登场时,或许是出于对其祖国德国统一的追求,他作出了这一经典论述:“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荣誉。”

黑格尔没能看到德国的统一,但见证了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领袖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 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认为:“把(当地)人民自由的命运交到他们自己手里,在他们那里宣布权利宣言和民族至上,他们应当在这种庇护下团结起来并决定自己政府的形式。”即使在罗伯斯庇尔上了断头台后,他的这一思想也广为人们接受,并不可逆转地在全欧洲传播开来,在几十年后推动了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

而在大西洋彼岸,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虽然没有公开喊出“民族自决”,却用行动为这句话做了注脚:1776年,北美13块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国王统治而独立,一个崭新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出现在世界上。

描述美国《独立宣言》起草现场的绘画

19世纪至20世纪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当决定自己事务”的观念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马克思和列宁都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中给其留有一席之地。1960年,联合国发布《关于准许殖民地国家及民族独立之宣言》[联合国大会1960年12月14日第1514(XV)号文件通过],其中明确写道:“所有民族均有自决权,且凭此权利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自由从事其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

“民族自决”的理论渊源深厚,凝结着一众思想家的深沉思考,有着自己完备的理论架构,是很难得的超越国家、超越意识形态的原则。直到今天,“每个民族都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之一。

夹带私货的尴尬执行

1919年,一战结束后,重构世界秩序的巴黎和会召开,一时间“民族自决”的呼声响彻世界,多少殖民地人民希望独立。亚洲的朝鲜、越南,非洲的埃及,欧洲的爱尔兰等,都有民族主义机构(nationalistic agencies)向巴黎派出代表团,想求得民族独立。但现实让他们大失所望。

描述巴黎和会现场的油画

英法作为战胜国,它们的殖民地当然谁都别想染指。于是,埃及、爱尔兰的代表连发言资格都没有。日本这时也是战胜国之一,更是牢牢把住新吞并的领土,朝鲜人组成的代表团都没能获得官方承认,甚至没有走进巴黎和会的大门。

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总可以独立了吧?没门!德国在东非与西南非洲的殖民地,被新成立的国际联盟“托管”,由英法担任它们的事实管理者。就这样,“民族自决”在全球外交场合的第一次亮相就让各殖民地人民大失所望,被压迫的各民族仍然被压迫。

二战后,英法两国一个为战争耗尽国力,一个被纳粹占领6年,均无力控制其殖民地。老牌欧洲殖民地民族解放的大潮终于无可阻挡地到来。只可惜,美国等西方国家又开始玩起了新花样,“民族自决”成了他们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

纵观世界,单一民族国家极为罕见,主体民族和多个民族共存是常态。比如俄罗斯有100多个民族,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其中偶有主义野心家,他们只要公开喊出自己的目标,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国家就会找上门来,给这些组织发钱、发武器,煽动内乱。

1992年,苏联解体后不久,俄罗斯与美国关系还处于蜜月期,美国时任国务卿詹姆斯·艾迪生·贝克三世(James Addison Baker III)就跑到俄罗斯联邦下属的车臣共和国,煽动后者“独立”。两年后,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俄罗斯付出惨重代价才将这块土地留下。

“民族自决”并非不能指导实践: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是“民族自决”的自觉、自主实践;二战后亚非拉广大殖民地的独立也与联合国对“民族自决”的支持息息相关。但“民族自决”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很容易为主义势力滥用,或成为霸权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

历史漩涡中如何“民族自决”?

地处欧洲巴尔干半岛的科索沃地区,位于今塞尔维亚南部,南边与今北马其顿相邻,西边则与黑山和阿尔巴尼亚作伴。

早在4000多年前,古老的民族伊利里亚人就在科索沃居住,后来其部落在公元前1世纪被罗马帝国吞并,成了后者的伊利里亚行省。到公元6至7世纪,斯拉夫人的南部支系从北方而来,占领了这里。

关于伊利里亚人的去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他们向西南迁移到阿尔巴尼亚,其后裔就是今天的阿尔巴尼亚人;另一说是他们逐渐被斯拉夫人同化,不再作为一个民族存在。阿尔巴尼亚通常强调前一种说法,并以此作为阿尔巴尼亚族一直占据这块土地的依据。

塞尔维亚则更强调后一种说法。在他们的叙述中,斯拉夫人到达科索沃后,与本地民族融合形成了塞尔维亚民族,并以此为开端,逐渐占据了周边地区,建立塞尔维亚王国。1331年,塞尔维亚王国的王位由斯特芬·杜尚继承。杜尚通过与保加利亚联姻,为塞尔维亚王国的扩张建立了良好环境。1346年,杜尚自封为皇帝,建立塞尔维亚帝国,又被东正教会加冕为“塞尔维亚与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皇帝”。杜尚在位时期,塞尔维亚帝国疆域包括今天的塞尔维亚、黑山、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以及希腊和保加利亚的一部分。

但日中必移,月满必亏。公元1355年,杜尚大帝病死。塞尔维亚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并于1371年消亡。1389年,崛起的奥斯曼帝国入侵,由拉扎尔一世建立的塞尔维亚公国主导的联军在科索沃地区打了一场决定整个巴尔干半岛命运的战役。这一战中,联军杀死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一世。然而,奥斯曼帝国新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在军中即位并稳住阵脚,最终击败了联军。

描述奥斯曼帝国与塞尔维亚战役的绘画

精锐尽丧的塞尔维亚人不得不离开科索沃,北迁到今天的贝尔格莱德周围。此时的科索沃地区,塞尔维亚势力已然瓦解,奥斯曼帝国陷入匈牙利战事而无力深入统治,进入了权力真空期。阿尔巴尼亚贵族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来到科索沃,建立了独立的公国,并设法通过“合纵连横”保持了半个世纪的独立。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奥斯曼帝国还是占据了此地,并促使越来越多的阿尔巴尼亚人改信伊斯兰教,该地的人口构成和公元7世纪相比已发生根本改变——阿尔巴尼亚人逐渐成为这里的主流。

而另一边的塞尔维亚人则虽败犹荣,由于在对奥斯曼帝国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这段历史被深深刻进了塞尔维亚的民族记忆中,以至于“科索沃”这个词成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凝聚力来源之一。

不难理解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对科索沃这片土地的感情。在前者看来,这片土地是阿尔巴尼亚人曾经的生存繁衍之地,也是失而复得的家园,拥有历史合法性与上天的眷顾;在后者看来,这是塞尔维亚民族的摇篮,也是其祖先不畏强敌、用鲜血浸润的战场,是无论如何都要拿回来的土地。

这种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后来这片土地的兵连祸结埋下伏笔。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塞尔维亚乘势获得独立,并通过一场又一场战争持续扩张,到一战结束时,已经囊括了周边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几乎恢复了古代塞尔维亚王国的版图。

这就给声称提倡“民族自决”的巴黎和会出了个难题。科索沃地区有不少阿尔巴尼亚人,他们当然想“自决”独立或者被合并进阿尔巴尼亚;但科索沃地区也有塞尔维亚人,他们自然想留在塞尔维亚。正是因为科索沃等地的状况,“民族自决”的执行难度清晰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1929年,塞尔维亚王国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二战后,南斯拉夫王国又脱胎换骨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名也变更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联邦”或“南斯拉夫”。

南联盟惨遭轰炸

南联盟(1992年前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联邦”)这个国家,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中国人基本都会记得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北约导弹“误炸”的屈辱经历。怎么又有美国的事呢?南斯拉夫的几个成员国的情况差异很大:斯洛文尼亚经济发达,在材料技术、液晶面板等制造业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克罗地亚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以强大的旅游业为经济支柱;波黑则还在贫困线上挣扎……

可以说,分离主义始终是南斯拉夫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国家一直想利用的软肋。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相对富裕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就要求更多的自主权,为此南斯拉夫不得不于1974年再次修改宪法。

当时南联邦的领导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凭借个人威望将整个联邦维系在一起。铁托是克罗地亚人,但他对各加盟国采取了比较公平且注重团结的政策,也给了科索沃地区的阿族人高度自治权,并吸收阿族人到联邦政府担任高官。

在南斯拉夫建国一周年阅兵式检阅台上的铁托

于是,科索沃地区出现了一种罕见的三层政治架构:最上层是南联邦,塞尔维亚共和国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科索沃自治省又是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部分。同时,阿族人占多数的科索沃自治省有很高的自治权,在南联邦层面的联邦主席团及联邦议会中有自己的代表,在某些事务上和作为其上级架构的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代表几乎平起平坐。

这种政治体系能够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铁托的个人威望。1980年铁托的去世,给了美国以打着“民族自决”旗号煽动的可乘之机。

1989年,塞尔维亚时任总统米洛舍维奇压缩了科索沃自治省的自治权。此举释放了错误信号,刺激了科索沃的分离运动。以科索沃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联盟”“科索沃解放军”相继成立。

“科索沃联盟”是政治组织,以在国际讲坛上演讲为主要手段施加政治影响。“科索沃解放军”自称打的是“游击战”,主要对科索沃的塞尔维亚族(简称塞族)士兵与警察发动突袭;同时,也绑架、那些与塞尔维亚合作的阿族人,后来干脆不管塞族还是阿族,只要不同意他们主张的人一律枪弹伺候。

美国政府的反应也很迅速,给这两个组织提供大量资金,在外交场合多次对其表示支持,并同时加紧对南联邦其它成员国倾向的鼓动。1991年,斯洛文尼亚首先退盟,马其顿(1991年,定宪法国名为“马其顿共和国”。2019年,正式更改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和波黑紧随其后。自此,南联邦不复存在,仅剩的塞尔维亚与黑山于1992年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

科索沃一直被塞尔维亚视为固有领土,不能容忍分离势力坐大。于是,南联盟官方武装与“科索沃解放军”屡有交火,冲突不断升级。1998年2月,“科索沃解放军”攻击警察据点,造成了严重的流血事件。南联盟官方武装也进行了大规模还击。受到战火威胁的科索沃居民纷纷逃亡,到当年夏天,难民总数达到80万人。

这时,躲在“科索沃解放军”背后的北约出手了。1999年3月,北约开始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北约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恶劣事件就是在这期间发生的。

亲历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中国驻南斯拉夫记者曾在当年写下报道。来源/中国《环球时报》1999.5.9

除了通过北约贩卖战争,美国还直接下场。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通过阿尔巴尼亚军队训练“科索沃解放军”。这些训练好的士兵再带着美国援助的机枪和火箭炮回去作战。南联盟此时只剩下塞尔维亚与黑山两个加盟国,持续作战能力不足。在持续70余天(1999.3.24-1999.6.10)的舆论与炸弹双重轰炸加上武装分子袭扰后,南联盟不得不将军队撤出科索沃地区。

硝烟散去。2002年,南联盟议会通过决议停止使用“南联盟”这一称谓,将国名更改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黑山与塞尔维亚先后宣布独立,南联盟彻底成为历史。

2008年2月,科索沃在美国支持下单方面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始终坚持对科索沃拥有主权。

铜像下的民族混战

宣布“独立”后的科索沃,并没能迎来繁荣,反而成为欧洲最穷的地区之一,更没有摆脱仰赖他人的命运。2009年11月1日,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市中心,一座3米高的铜像缓缓揭幕,美国前总统微笑的脸庞渐渐露出。铜像旁,本人满怀发表了演讲。

美国前总统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为他的铜像主持揭幕

在普里什蒂纳市内,还有一条以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命名的街道。2016年,为欢迎美国时任副总统拜登的到访,普里什蒂纳市还多了一条以他已故的儿子博·拜登(Beau Biden)命名的街道。

关键在于,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炸弹“拯救”的科索沃,并没有迎来和平与发展。对内,获得主导地位的阿族与少数族裔之间仍然互相防备,流血事件时有发生。2004年3月,因为一则有人被淹死的谣言,阿族人在塞族居住区大打出手,毁坏大量塞族人的住房、商店以及文化场所。2020年,阿族人与塞族人在北部小镇祖宾波托克发生混战,造成财产损失。

社会的混乱和停滞,使得暴力事件时有发生。2018年11月,普里什蒂纳的大学生抗议学费可能的提高,竟在后来演变成暴力事件。考虑到这座城市并不大,不排除有些暴力行为就发生在铜像的目光所及之处。

科索沃地区与塞尔维亚的关系仍然恶劣,2022年底一度出现严重危机,塞尔维亚军队、警察进入最高级别战备状态,双方武装均部署在边境,冲突一触即发。巴尔干还是那个火药桶,科索沃则是火药桶上一点就着的那根捻子。

科索沃的,可以说从两方面揭露了美国强推“民族自决”背后的虚伪嘴脸。首先,“民族自决”是一个复杂命题,靠一种模式去套所有的情况是行不通的。美国在科索沃推行“民族自决”,执行起来就变成当地居民用投票来决定这块土地的归属。问题在于,科索沃是塞尔维亚民族的历史圣地,大多数居民又是阿族人,这种情况下的投票自决,会导致“刚走出投票站,就扛枪打内战”。

其次,美国人当然清楚“民族自决”不能机械执行,他们就是要挑起塞尔维亚乃至整个南联盟的内战。经历了冷战的美国与20世纪初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截然不同,在国际上的一举一动都充满着市侩的气息,政客们扛着“民族自决”这面大旗,完全是为自己的恶劣行径遮羞。

在整个科索沃危机中,美国人的目的再明确不过,那就是在巴尔干半岛彻底清除南斯拉夫存在的痕迹,把行政实体分得越碎越好、越弱越好。只要是闹、削弱原来的南斯拉夫与塞尔维亚的,一律支持;只要是加强原来的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的,则一律反对。

所以当原属南斯拉夫的各民族出现分离主义运动时,美国立即大力支持,亲自训练武装分子或者干脆自己下场扔炸弹。但当在塞尔维亚国境外聚居的塞族人提出类似要求时,他们就立刻否决,理由是二战后的国界不能被轻易更改。

其实,何止一个科索沃?只要是被美国和北约盯上的地方,处处都是这种双标式“民族自决”。曾经的车臣势力,也是美国鼓动的对象。但是一到老牌列强自己的后院,这个原则就不灵了:北爱尔兰多年来一直为从英国脱离而抗争;琉球人民年年抗议被日本吞并的现状,美国却视而不见……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国家操弄下,“民族自决”就这样成了一件打击异己的地缘政治工具:一个民族能不能“自决”,主要看符不符合操弄者的利益。“民族自决”这一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成果,终究成为某些国家口中掩饰霸权与私利的漂亮话。

参考资料:

李琛、池兆花:“威尔逊理想主义与民族自决原则探析”,《哲学文史研究》,2018年第10期。

赵琪:“科索沃独立的国际法分析——兼论民族自决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罗伯斯比尔选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Frank Przetacznik: “The Basic Collective Human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of Peoples and Nations as Prerequisite for Peace”, New York Law School Journal of Human Rights,Vol.8.

Jonathan Havercroft: \"The Case for Kosovo's Independence and the Limits of Self-Determin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35, no.4 (2009), pp. 779-798.

Thomas W. Pogge: \"Self-Determin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Philosophy &Public Affairs, vol.30, no.2(2001), pp.139-184.

END

作者 | 项天歌

七问寒潮到底有多“寒”?大数据告诉你

告诉大家一个“冷”消息

今年入冬以来最强寒潮马上就要来了

预计明天起11月26日至30日

寒潮天气将横扫我国

大部地区气温将!暴!跌!

↑图中颜色越深,降温幅度越大

说起寒潮

许多人都有被其支配的记忆

作为“最强”冷空气的存在

寒潮到底有多“寒”

历史上最强的寒潮是哪次

有关寒潮

下面这七问一次性讲清楚

采访: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叶殿秀

记者:张娟

1

寒潮的标准是什么?

在我国南北方有区别吗?

寒潮,是冷空气的一种是一种灾害性天气2017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GB/T 20484-2017)中规定

↓↓↓

使某地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4℃的冷空气活动称之为寒潮

寒潮标准

目前气象业务中对寒潮的监测采用上述标准在南北方没有区别

2

寒潮降温“能力”有多强?

监测表明我国大部地区平均每次寒潮降温幅度都在10℃以上

东北大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华南大部以及内蒙大部新疆北部平均寒潮降温幅度达12至14℃两广部分地区超过14℃

寒潮最多造成过多大降温

不同地区降幅差异也很大

其中

东北、华北大部、西北大部、黄淮大部、江淮大部、江南南部及内蒙古、西藏大部等地寒潮最大降温幅度在20℃以上;其中,东北大部和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西藏西北部、青海西南部等地最大降温幅度可达25至30℃,部分地区超过30℃;四川盆地及云南大部、海南等地寒潮最大降温幅度在15℃以下,全国其它地区一般在15至20℃之间。

各地寒潮降温幅度大不同

3

我国每年平均发生多少次寒潮?

在我国寒潮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时节

近30年(1991至2020年)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寒潮5.4次

1991年以来寒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2021年有11次其次是2009年出现了8次出现寒潮次数最少的是2017年仅2次

4

影响我国的寒潮从哪儿来?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路径大致可分为以下四条

1-2

①西北路径

· 冷空气自新地岛以西的白海、巴伦支海经西部西伯利亚、蒙古国进入我国

②北方路径

· 冷空气自新地岛以东喀拉海或新西伯利亚海进入亚洲北部,自北向南经蒙古国进入我国

3-4

③西方路径

· 冷空气在50°N以南欧亚大陆经我国新疆自西而东影响我国东部

④东北路径

· 冷空气自鄂霍次克海或西伯利亚东部向西南影响我国东北

以上前三条路径较常见,而最后一条路径次数较少,强度也不大。

图源: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5

历史上降温幅度较大的

寒潮有哪些?

从冷空气过程监测结果来看1991年以来我国冷空气综合强度前五强的寒潮出现时间分别为

2021年11月4至9日2006年3月11至14日1998年3月18至22日2020年2月14至17日2006年4月11至17日

寒潮往往会带来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降雪等天气,以2021年11月4日至9日的寒潮过程为例:

降温幅度超过8℃的国土面积为770.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0.3%。其中,降温幅度超过16℃的有101.1万平方公里。

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等地共有17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低气温达到或突破11月上旬历史极值。

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天津、山西、山东等地有151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11月历史极值。北方多地积雪明显,内蒙古、吉林、辽宁积雪深度超过40厘米。

6

我国最受寒潮“青睐”

的地方在哪儿?

在我国寒潮发生频次呈北多南少分布特征

最受寒潮“青睐”的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北部和中部西藏大部、内蒙古等地平均每年寒潮发生频次在4次以上

其中,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部分地区一般有10至15次部分地区有15次以上

7

冷冬年,寒潮出现的次数

比暖冬偏多吗?

答案是:否冷冬和寒潮判定要素和时段存在明显差异年累计寒潮频次和冷暖冬没有必然联系

冷冬是依据整个冬天的气温状况而得出的一种气候概念判定冷暖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

判定寒潮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日最低气温(≤4℃)和24小时(或48小时、72小时)降温幅度(≥8℃、10℃或12℃)

因此冷冬寒潮出现的次数不一定会比暖冬偏多如,1998年和2019年均为强暖冬寒潮次数均为6次比强冷冬1983年(3次)1984年(2次)1985年(2次)等的寒潮次数均偏多

策划/采访:张娟

专家: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叶殿秀

制图:傅蕾

来源: 中国气象局

新人报到!快来认识新的小伙伴们吧~

秋风不燥,阳光正好

又到了一年迎新季

7名小伙伴加入到

宜春中院的大家庭

他们怀揣公平正义的理想

肩扛司法为民的责任

迎着清风扬帆启航

快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 新人介绍 #

朱 敏 / 执行局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1995年3月出生,江西进贤人。

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法律(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法律硕士学位。

入职感言:

能成为宜春中院大家庭的一份子,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与自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带着这份自豪的信念感,脚踏实地、踔厉奋发。

章琬晨 / 司法行装处

执着于理想,

纯粹于当下。

1995年12月出生,江西上饶人。

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

入职感言:

很荣幸能够加入宜春中院这个大家庭,也很开心能够在宜春中院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世界灿烂盛大,相遇即是缘。未来我希望能和各位同事一路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廖士佳 / 民三庭

不驰于空想,

不骛于虚声。

1998年10月出生,江西万载人。

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法律硕士学位。

入职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加入到宜春中院。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我虽并非达者,但也是一名拥有理想信念的新青年,理应运用自己所学回馈社会。现在能够建设家乡,从事一份具有崇高意义的工作,我会努力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增强实践本领。

杨柳青青 / 研究室

扎扎实实,

心里才踏踏实实。

1998年2月出生,江西高安人。

毕业于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

入职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加入宜春中院,开始书写新的人生篇章。刚来中院,我就感受到了领导同事们的关心和厚爱,也被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所感染。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希望自己勤学善思、明辨笃行、追求有为,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宜法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雄关漫道,永不止步。

蒋莎莎 / 司法技术处

天道酬勤,

恒者能胜。

1988年12月出生,山东泰安人。

毕业于东华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

入职感言:

很荣幸进入宜春中院这个大家庭,认识了一群热情有爱的新领导、新同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尽快融入新团队,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新工作中,发挥专长,为宜春法院信息化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黄礼清 / 审管办

既不被逆境困扰,

又不幻想出现奇迹,

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全力以赴。

1989年4月出生,江西分宜人。

毕业于广西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法律硕士学位。

入职感言:

能成为宜春中院的一员感到非常荣幸,但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唯有在学习中获真知,在工作中获乐趣,以严谨的态度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缪加楠 / 立案一庭

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1990年1月出生,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人。

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法律(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法律硕士学位。

入职感言:

很荣幸加入宜春中院,刚进入单位,就感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关怀和照顾。法者,天下之仪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认真踏实得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勇往直前,赓续前行!

end

云程发轫 万里可期

欢迎你们正式成为宜春中院的一份子

希望小伙伴们

开好头、起好步、铸就新辉煌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