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福禅师看八字(灵福禅师看八字怎么看)

行尸走肉 2023-09-12 07:17:28 网友投稿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外交家

在我国漫长而悠久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外交人士闪耀着光芒,在那个年代,他们更多的被称为使者。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的外交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十、晏婴(?~公元前500年),姬姓(一说子姓),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

他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国君主。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婴去世。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

九、鉴真(688~763)唐代高僧。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大云寺,从智满禅师为沙弥。18岁,由应邀来扬州的南山律宗开创人道岸律师授菩萨戒。27岁,回扬州大明寺,是年夏主持大明寺。

此后,在扬州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阐律,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为4万余人授戒。为道岸、义威之后一方宗首。

唐天宝元年(742),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来大明寺请求推荐一传戒师“东游兴化”。时已55岁的鉴真,同思托等人先后6次东渡日本,前5次均未成功,鉴真于第五次东渡中失明。

天宝十二载十一月十六日,鉴真同普照、法进、昙静、思托、义静、法载等24人,第六次东渡日本,历时1个多月,于十二月二十日抵达日本阿多郡秋妻屋浦,由延庆师引入太宰府。次年二月,鉴真一行入京(奈良),安居东大寺,为圣武上皇、皇太后、孝谦天皇、皇太子等授菩萨戒,后为沙弥澄修等440余人授戒,又为旧大僧灵福、道缘、忍基等80余人舍旧戒后重授具足戒。是为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始。

唐乾元二年(759)鉴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招提寺,遂由东大寺移居于此。鉴真除弘扬戒律外,还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八、长孙晟(551年—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别称鹅王,北魏太师、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次子。隋朝户部尚书、左候卫将军长孙炽之弟,唐朝名相长孙无忌、文德皇后长孙氏的父亲,隋朝名将。

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时年五十八岁。隋炀帝深表悼惜,赐赠甚厚。唐贞观年间,唐太宗追赠长孙晟为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号献,其爵位有儿子长孙无忌继承。

长孙晟在其一生中,同突厥交往达20余年,虽未指挥过大的作战,但凭其出众的谋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宁,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一个强大的突厥帝国,从根本上就是毁于长孙晟之手,此功非常人所能及也。更为后来的贞观之治送来两位重要人物: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

七、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苏武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六、班超,字仲升,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曾出使西域。班超的父亲是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的祖父是汉成帝的妃子、西汉女作家班婕妤的兄弟。可是说班超是出生于汉代显贵之家的,但是到了班超这辈,班家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经常替官府抄书用以维持生计。

班超这个人胸有大志,不拘小节,但是他勤俭持家、对长辈很孝顺、对兄长很恭敬。班超的口才很好,经常拿《公羊春秋阅读》。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入京成为校书郎,班超与母亲一起跟着哥哥去了洛阳,以为官府抄书为生。公元73年开始,班超随军北征,因窦固欣赏班超,所以班超被派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用自己的谋略使鄯善王归附汉朝,此后汉明帝开始重用班超,班超继续出使西域,两次出仕西域的班超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三个王国归附汉朝,直到汉明帝去世,经历汉章帝、汉和帝,班超在西域31年,使西域50多个国家先后归附了汉朝,后来在公元100年的时候,班超年迈,日益思念故国,所以请求汉和帝让他回国,班超回到洛阳是在公元102年,当时已经是8月了,班超被封为射声校尉,但是此时的班超已生病多年,最后在9月的时候在洛阳去世,享年71岁。

五、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探险家、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公元前139年,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中途被匈奴扣十年,并娶妻生子。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

四、王玄策,汉族,中国唐朝时期人,河南洛阳人。生殁年不明,与玄奘同乡。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661)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

公元一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于三年前往、六年归国。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于六五八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王玄策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如果说玄奘西行求法有力地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的话,王玄策也毫不逊色,在唐帝国与印度诸国通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曾经到过印度三次。

王玄策虽然是是唐朝时期的名将,但是与强汉时一样,与王玄策同时代的名将也多的举不胜数的,王玄策虽然有名,但是(在民间)知名度远远不能与李靖、秦叔宝、李绩(徐茂公)等相比。

三、郑和(1371年? - 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二、玄奘(公元602—664年),梵文音译名:摩诃耶那提婆,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法相宗创始人,为我国杰出之经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13岁出家,遍读佛典。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贞观元年时,他一人从长安出发,西行五万里,历时19年,到印度取真经,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其后,玄奘在唐太宗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一、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