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结婚吉日八字(2019年结婚吉日八字查询表)

简单的爱 2023-09-21 12:09:04 网友上传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今日玉麦,如您所愿!

视频加载中...

汽车沿着曲玉公路蜿蜒前行,日拉山上云雾缭绕,穿行其间,记者仿佛是在“云中漫步”——印度洋季风每年给这里带来充沛的雨水,也带来日拉山上几乎终年不散的云雾。随着海拔不断降低,终于,云开雾散,一座如宝石般镶嵌在原始森林中的小镇跃入眼帘:玉麦乡!

玉麦乡,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位于中印边境,曾被称为“中国人口最少乡”。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仅有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一户人家,他们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和时代赞歌。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报道组对玉麦乡的造访,不仅仅是源于对桑杰曲巴父女感人至深故事的追寻,还有传承数十年的使命感:1979年,正在山南采访当地一个物资交流会的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群桑,在交流会上偶遇了正在售卖特产的卓嘎,由此开始了新华社对桑杰曲巴父女三人命运以及玉麦乡发展变化40多年的关注和追踪报道。

汽车驶进玉麦乡,一幢幢藏式风格民居、整齐干净的街道、迎风飘扬的红旗映入记者眼帘。很难想象,世界屋脊的边陲小山村数十年间竟会有如此巨变。

1997年9月,新华社西藏分社的摄影记者索朗罗布作为第一个到达玉麦乡的摄影记者,曾经拍下了当时玉麦的样子:五六座简陋的房屋就构成了玉麦乡的全部,而这些房子还是一年前县政府从山外运来水泥、铁皮等建筑材料盖起来的。

此前,桑杰曲巴父女三人住的房子是他们自己用石头垒的,要比这些房子低矮、简陋得多,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我们小时候和牲口住在一起,我们睡在屋子里,牲畜在旁边围一个小圈。”央宗回忆起那段漫长而艰难的时光时对记者说。

翻阅史料,玉麦人口规模大时曾有20多户300多人。随着人们陆续迁出重山阻隔、交通闭塞的玉麦,1983年,政府决定将玉麦仅剩的3户人家搬到邻近条件较好的曲松。

仅仅过了一个冬天,在桑杰曲巴的坚持下,卓嘎和央宗又默默跟随父亲回到了玉麦,一家三口人又开始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比半个上海市面积还大的玉麦乡,唯余桑杰曲巴一户人家。

“我的梦里都是玉麦,那是我们的故乡,我们必须回去!”桑杰曲巴坚定地对卓嘎和央宗说。“玉麦是中国的领土,有土地就得有人,即便再孤独、再艰苦,也得为这块土地留下来。”

于是,三个人组成的小家,牢牢地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赤子情怀。为了家国安宁、国土完整,桑杰曲巴一家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了最神圣的使命。

父女三人坚守,等来了玉麦的“蝶变”。1996年,政府选派的干部、医生为玉麦注入“新鲜血液”,同年两户新居民搬进玉麦,当地居民增至18人。如今,玉麦乡已经变成住有67户200多人的美丽家园。

也是在1997年的那次采访中,桑杰曲巴老人对骑马用了三天时间才抵达玉麦的新华社记者索朗罗布、潘海平和白冰说出了他的愿望:希望修通进出玉麦的公路以及修一座小水电站。

老人的愿望里藏着他们一家与世隔绝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卓嘎右手拇指的第一个指节与拇指的末端几乎形成了90度的外翻。“上山的时候石头砸到手上了,这个地方骨折了,其实后来听医生说,如果当时把这里固定一下,就能长好。”卓嘎对记者说,当时玉麦没有公路通到山外,而且一年有6个月大雪封山,她的手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长成了现在这样的畸形。

因为玉麦雨量太大,粮食无法生长,所有的粮食都必须从山外运进来。桑杰曲巴一家每次在大雪封山之前,必须储备7个月的粮食,才能度过漫长的冬季。

没有路,玉麦就是一座“孤岛”!

就在桑杰曲巴老人许下心愿4年后,2001年,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2009年,玉麦乡引溪水修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结束了当地不通电的日子。

玉麦乡随后的变化远远超出了当年桑杰曲巴老人的心愿。2018年以来,西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将边民脱贫致富和守边固边相结合,聚焦“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社会保障)”十项提升工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边境地区发展。从2018年开始,玉麦乡开展边境小康村及配套设施建设,轻钢龙骨架构民居及排水、通讯、学校、中心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拔地而起。2019年,国家投资超5亿元、总里程50公里的曲玉柏油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完工,解除了玉麦每年大雪封山的困扰;同时,国家电网将10千伏的输电线路接入玉麦,玉麦人用上了安全稳定的常明电。

“我个人觉得玉麦最大的变化就是跟外面同步了,外面大城市有的东西,我们这里也有。”桑杰曲巴老人的外孙索朗顿珠对记者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差不多9岁,当时不知道西瓜是啥。有一次在山上放牧的时候,巡逻的解放军给了我一块西瓜,我不知道怎么吃,直接连着皮啃着吃。现在我的小孩,才3岁,他什么都知道,而且,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了。”

索朗顿珠是玉麦乡的第一个大学生,2017年从西藏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工作,延续着桑杰曲巴老人对他的嘱托。“我外公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让我去当兵,保家卫国。后来我没当成,这是一个遗憾。可是我现在回到了玉麦,跟姨妈跟妈妈一起,实现外公的遗志。”

2022年,玉麦全乡人均年收入近4.4万元,人均居住面积达40平方米。曾经的“三人乡”已变成下辖两个行政村的“小康乡”,学校、卫生院、游客接待中心等建筑物也拔地而起。不少村民用自家房屋开起了家庭旅馆、小卖部、快递站等……

玉麦的兴盛也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如今已经有5户外来商户租用村民的房屋开办了超市、旅馆、饭店甚至包括一家奶茶店。

来自重庆的王先生在玉麦乡租下了一栋二层小楼,里面超市、饭馆和民宿一应俱全,他说是朋友介绍说这里好他才赶过来的:“这里做生意赚钱跟其他地方差不多,但是压力要小很多。”

记者在玉麦乡还看到了来自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甚至广东的汽车。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带着对玉麦的向往来到此地。

“我很早就想来玉麦看看了,以前从各种媒体上都看到过对这里的报道,”资深自驾旅游爱好者余先生对记者说,“来了以后感觉比想象的还好,我觉得这里会被打造成一个边境的重镇!”

“我们家乡那么好,今后一定会变好,爸爸以前都是这么说的,”卓嘎对记者说起桑杰曲巴老人去世前的愿望时说,“爸爸说的现在都实现了!他当时是怎么想到的?我现在才想明白。”

“是的,爸爸说,我们国家是强大的,不会不管这里的,会把玉麦建设得非常好!”央宗补充了一句。

如果桑杰曲巴老人能看到今天的玉麦,看到他为之坚守数十年的故乡的变化,他会有怎样的感慨?

今日玉麦,如您所愿!

记者:费茂华、晋美多吉、邵泽东、杨植森

编辑:吕帅、尹栋逊、郝建伟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6月第二个星期六,和Ta有个约会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定民族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如何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又将如何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北京文博一起,开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旅吧!

6月第二个星期六

是什么日子?

没错!

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6月10日 16:3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

《中国记忆》特别节目

与您共赴

文化之约

200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正式确立。从这一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法定节日。也是在这一年,为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文化遗产日特别节目《中国记忆》,在央视科教频道首次播出。

18年来,它陪伴观众度过一个又一个文化遗产日(2017年起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跟踪记录下我们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传承中华文明的共同记忆。

今年的特别节目,让我们跟随《中国记忆》抚今追昔,一起回顾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2006年《中国记忆》金沙

2006年6月10日,《中国记忆》首次直播,全景展现金沙遗址发掘盛况。主持人陈志峰(左一)在现场报道。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是一件极富创造力和想像力的文物精品。

“太阳神鸟”其自身承载着古蜀人对于自然的无穷想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与上古神话《山海经》中“金乌负日”的传说相印证,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而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从1600余件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太阳神鸟金箔很可能象征着以太阳崇拜为中心的宇宙观。

2007年《中国记忆》南越王宫

时为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研究员的韩维龙(左)接受主持人于胜春的采访。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集中发掘了500多口不同朝代的水井,可谓是一个水井博物馆。在宫殿南部的一口排水用的井中,发现了极其珍贵的木简。

这些木简是南越国王宫的记事文书,共100多片,内容包括宫室、职官、地理、法律以及风俗等多方面内容,改写了广东无简牍出土的历史,比《史记》还早,堪称岭南第一简。

水井中发现了极其珍贵的木简。

2007年《中国记忆》北京故宫

主持人张腾岳采访故宫古建专家周苏琴(右)。

北京故宫,历经600年沧桑,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

中轴线北起钟楼,南到永定门,全长约7.8千米,贯穿北京老城南北。750多年间,它作为城市脊梁的地位从未改变。“中轴线”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他曾写下过这样一句话:“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是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文件已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

北京故宫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诉说着古老的智慧、悠久的文明。

2007年《中国记忆》北京故宫

测试文字测试文字测试文字测试文字测试文字测试文字测试文字测试文字。贵的木简。

2009年《中国记忆》沈阳铁西

主持人于胜春探访沈阳铁西工业遗址。

沈阳“铁西”,是中国的老工业区,沈阳铸造厂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曾是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

21世纪初,铁西企业开始转换改造,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铁西部分工业文化遗产得以保存,沈阳铸造厂的一车间保留了下来,被改建成集中展现东北老工业区工业文脉的铸造博物馆。2012年,扩建改名为中国工业博物馆,完整展现了铁西乃至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历程。

2018年,中国工业博物馆的所在地,曾经的沈阳铸造厂被确定为国家工业遗产。

中国工业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全面展示工业题材的综合性博物馆。

2009年《中国记忆》大运河

时为中国大运河申遗专家组专家的张书恒(右)接受主持人撒贝宁的采访。

中国大运河,一条活着的河流,因河而兴,以水为路,得漕运之利,给运河两岸生活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杭州拱宸桥,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桥上有石椅,称“美人靠”,又叫“霸王靠”,方便人们在桥上纳凉、休息、交友。

与那些巨川大河不同,大运河是劳动人民用灵与肉开凿出的一条人工水道,蕴含着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梦想。

2014年,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杭州拱宸桥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

2010年《中国记忆》“南澳I号”

《中国记忆》直击“南澳I号”考古发掘。

“南澳I号”明代古沉船遗址,是首个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水下考古项目,是我国2010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号工程”。三年勘察准备,三次抢救式发掘,近三万件出水文物,揭开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一段历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水下遗产保护公约》中,强调了保护水下遗产的原真性,鼓励原址保护。2012年,最后一次文物发掘完成后,一个巨大的框架入水,将“南澳I号”罩在了海底。每年,考古人员都会深潜下海,观测框架锈蚀程度和船体保护情况。

“南澳I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明代沉船里舱位最多的船。

2012年《中国记忆》白鹤梁

时任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的黄德建(右)接受主持人张腾岳的采访。

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重庆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重庆涪陵段江心,全长约1600米,记录了1200多年来72个枯水年份的长江水文资料。

中国于2003年启动了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并于2009年创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处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游客可以在水下廊道中近距离观赏历代题刻。

白鹤梁题刻清晰地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来的3万多字真迹,被誉为“水下碑林”。一幅“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题刻,就是900年前,黄庭坚留下的“到此一游”。

900年前,黄庭坚在白鹤梁上写了一个“到此一游”。

2006年、2011年、2017年

《中国记忆》周口店

横跨猿人洞之上的遗址保护棚和周围的山体环境融为一体。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城西南50多公里的地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的发现和研究,是人类进化史一次伟大的见证。

今天,人们还在寻找不知去向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而更多的前沿科技被应用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保护中。南北跨度 77.5 米,东西跨度54.5米的遗址保护棚,横跨猿人洞之上,与周围的山体环境融为一体。交错的几百枚叶片逐层排水,保证了通风。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保护棚被认为是最大胆同时又最谨慎的文物保护工程,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创新奖。

2017年《中国记忆》泰山

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吕继祥(右)接受主持人李潘(左)采访,讲述泰山申遗经过。

泰山,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在泰山考察期间,目睹泰山山势巍峨恢宏,文化博大精深,认定泰山是自然遗产,同时也是文化遗产。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泰山开的一个先例。自泰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后,截至2023年,全球共有39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中国占有其中的四席。

泰山是首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2019年《中国记忆》圆明园

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讲述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经过。

万园之园圆明园,是中国清代皇家园林,堪称园林博物馆。1860年,英法联军纵火烧毁了这座世界艺术瑰宝。157年后,一座通过数字化复原的圆明园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

由梁思成的得意弟子、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领衔的80多人的圆明园数字复原团队,根据清代文献、历史图片、铜版画、建筑图纸,结合实地勘测、扫描获取数据,应用三维动画技术,历经15年的潜心研究,在2017年向世人展示了研究成果。

在数字化空间“重现”昔日圆明园盛景。

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测试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樊锦诗提出,用数字化技术记录莫高窟、用数字化方式展现莫高窟、探索莫高窟保护开放的新模式,实现了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双赢的目的。

樊锦诗介绍莫高窟数字化保护情况。

遵义会议纪念馆从2019年开始着力打造数字化保护工程,逐渐创建更加符合当今年轻人观展方式的数字展陈,让长征历史“活”起来。

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费侃如(左)介绍数字化博物馆理念。

守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制片人、总导演闫东说,正是秉持这样的初心和情怀,他们创立了《中国记忆》这一品牌,18年的坚守,是对文化遗产最长情的告白。

“18年来,能一直做这个节目,与众多的文保专家和志愿者们一起,守望互助,在文化遗产的宣传阐释及保护传承方面,履行积极的媒体责任,是我们的骄傲和幸福。今年,我们从《中国记忆》18年积攒的数千分钟素材里,精选出这些生动的、有代表性的故事,集结成45分钟节目。希望每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都成为感受文化魅力、涵养文化自信的节日。”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

“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

文物工作实证了中国

百万年的人类史

一万年的文化史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国记忆

就是不忘过去

认同中华文明

讲好中国故事

并把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转自:文博中国

来源: 北京文博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云南:实干奋进,勇闯跨越式发展之路

新华社昆明8月3日电 题:云南:实干奋进,勇闯跨越式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伍晓阳、字强

党的以来,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为云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云南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践行新发展理念,实干奋进,迈出高质量发展坚定步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2019年4月,总书记在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中说:“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2014年4月,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我国独龙族主要聚居地——独龙江乡告别每年有半年与世隔绝的历史。家家住安居房,户户有新产业,全乡85%的家庭购置小汽车。种草果、养独龙鸡、开农家乐……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独龙族汉子和晓永说:“我们还要加油干,未来的生活会更好!”

拼版照片:上图是云南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一景(2016年11月25日摄);下图是搬迁到怒江边的托坪村五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村(2019年6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63万人,占全省三分之一。独龙江乡巨变是10年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以来,云南落实精准方略,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构建大扶贫格局,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50万人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脱贫任务后,云南努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群众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一蔬菜冷链企业分拣蔬菜(2022年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云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有11个州市、8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纽带更加牢固。

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发生巨变,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现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走向开放、包容、发展的新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以往不知做生意为何物,到现在能通过电商把产品卖到全国。

复兴号列车通过大瑞铁路大保段澜沧江特大桥,红色桥梁为中缅油气管道桥,下方为霁虹桥,呈现三桥并跨澜沧江景观(2022年7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5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民族地区行政村100%通硬化路、4G网络宽带全覆盖……现代生活方式已进入广大民族地区。“我们一家25口人,有5个民族,亲人们四代同堂,和谐相处,幸福快乐。”迪庆藏族自治州76岁的藏族老人和万春说,“像我们家一样有多个民族的家庭有很多,大家过上了过去不敢想的好日子。”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2020年1月,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2021年,一群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最终在人们悉心照料下平安回归原栖息地。今年初,西双版纳野象谷大象医生保明伟发现,活动在野象谷的4个象群有了6头新生小象。截至2021年底,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为360头左右,比2018年调查时的293头增长60多头。

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大象医生保明伟带着大象进行野化训练(2022年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亚洲象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等地。云南省林草局负责人说,野象数量恢复增长,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

云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

游客在云南省建水县乘坐米轨小火车来到乡会桥站游览(2022年7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天更蓝了。云南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小锅炉淘汰任务,提前淘汰近15万辆黄标车,全省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8%以上。

水更清了。“滇池水质越来越好了。”这是许多昆明市民的感受。与2012年相比,2021年滇池草海、外海以及星云湖均实现脱劣。云南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达89.6%,10年提升了34.5个百分点。实现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六大水系出省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

地更绿了。云南全面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全省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90%和100%,连续4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全省森林面积达3.7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5.04%、森林蓄积量达20.67亿立方米,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云南全省90%的重要生态系统、80%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云南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崛起、文旅产业绿色升级。“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56%,碳排放强度降低24.72%。绿色能源跃居云南第一支柱产业。

茶农在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采茶(2022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2020年1月,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在中国和东盟之间构建起一条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截至今年7月31日,已发送旅客545万人次、货物595万吨。

“我们通过中老铁路发送的各类货物总值已逾4.3亿元。”云南中唯仓储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中老铁路吞吐量大,高效便捷,是跨境贸易的“黄金通道”。

满载30个标准集装箱的中老铁路新年首趟国际货物列车(前)从昆明开往老挝万象(2022年1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云南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统揽对外开放工作,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持续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46项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同建设国际口岸城市……

10年来,云南“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持续完善,“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是2012年的3.4倍,中越、中老、中缅国际大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云南与南亚东南亚通航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中缅油气管道投产运营,建成13条跨境电力联网通道,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作用凸显。

这是2021年通车的云南三清高速一景(2022年1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瑞丽是中缅进出口商品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陆路口岸。2012年,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挂牌。2012年至2020年,瑞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2.87亿美元增长至114.26亿美元,年均增长22.3%。

建设辐射中心,增强自身辐射能力是基础。10年来,云南奋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等取得显著进步。从2012年到2021年,云南经济总量从1.1万亿元增长到2.71万亿元。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努力描绘更加美好的多彩画卷。

海报设计:钱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