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七月初七八字(1977年7月初7的人的命)

流水随风 2023-09-15 22:02:44 网友投稿

1977年第一届高考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她的人生是怎么样的?

文|悦悦

编辑|悦悦侃历史

在2020年10月21日这一期《回声嘹亮》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

她衣着朴素,身材微胖,和我们平常生活中见到的退休老大妈没什么两样,然而当她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在场的观众都为之惊叹:

“我叫刘学红,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我考上的是北京大学新闻专业……”

接着她展示了当年的准考证,现场掌声雷动。

其实,刘学红还是太谦虚了,实际上,她当年不仅考上了北大,还是北京第一个文科状元,语文成绩高达99分,作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刘学红的高考之路充满了曲折,那么最终她是怎么成为首位文科女状元的呢?现在她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

颠沛流离的童年

“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我家六口人总是聚少离多。”刘学红这样回答记者。

刘学红在家里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父亲是铁道兵,铁路修到哪里,刘学红就跟到哪里,在她的记忆里,童年一直在搬家和转学。

兄妹四个人出生的籍贯也是各有不同,大姐在江西,二姐在湖南,刘学红在贵州,弟弟在陕西。

刘学红曾经戏谑地说:“把我们姐弟四个人的出生地连在一起,和当年红军长征路线差不多。”

铁道兵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有时候刘学红在一个地方读不到半年就得转学。

然而,就是在这种颠沛流离的情况下,刘学红的成绩依旧在班级上是名列前茅,尤其是语文作文方面,一直是满分。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刘学红天资聪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母亲的悉心教导。

父亲一直忙于工作,把照顾孩子的工作都交给母亲,母亲原本是一名教师,为此辞职做起了家庭主妇。

曾经身为老师的她,对教育孩子方面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

刘学红回忆母亲教育他们最多的就是要诚实,“哪怕是考砸了,也不要撒谎。”

在姐弟中间,刘学红是读书最好的那个,尤其是作文,写得十分出彩。

这也离不开她母亲的付出,母亲给她写的每一篇作文都认真圈出错误,润色。

不过刘学红也并不是没有烦恼,由于经常性地转学,导致她很多时候刚交到一个朋友就要分开,直到12岁那年父亲在北京定居后,日子才安定下来。

从下乡知青到文科状元

但由于1966年高考制度的废除,刘学红读书好的优点似乎没了用武之地。

但是母亲再次为她指点迷津:“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关乎自身的修养,和前途无关。”

刘学红牢记母亲的这句话,踏踏实实地读完高中,并且在班级中继续保持着无敌的学霸人设。

1976年高三毕业后,刘学红响应国家号召,和11位同学到北京密云水库插队,和很多人回忆起插队时期总觉得不堪回首不同,刘学红很珍惜在插队的短暂时光:

“当时那里的生活条件确实是苦了点,但是我们浑身都铆足了劲儿,干什么活都不嫌累。”

她也很快就适应了每天干农活,在山上种果树的生活。

刘学红拼死拼活地干活是有原因的。

因为在插队的集体生活中,实行的是工分制,谁干的活多,干的活快,得的工分就多,工分的多少直接影响上级对其能力的判定,就可能被推荐去大学。

然而,女儿身注定了刘学红的想法是空中楼阁,力气小,干活慢,怎么也赶不上身强体壮的男同志。

时间一长,刘学红也开始泄气,精神生活匮乏使得她把重心转移到文艺表演上:“反正体力小也拿不到工分,虽然做文艺表演也没有工分,但是至少心里感到充实。”

当时在插队里,工友的出身可谓是“鱼龙混杂”,年龄有三十好几的,也有十几岁的。

从他们口中,刘学红听到很多梦想破灭的故事,这些消极的反馈都使得刘学红情绪跌落到极点,当时她问工友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难道我们的这辈子都要荒废在这无用的体力活上面吗?”

这时候得到的回答大多是:“大小姐,不要想太多了,你还是老老实实在这干活吧,你不多干活,以后弟弟就得走你这条老路;

你不踏实工作,上级就会觉得你不够扎实,你也肯定是进不了大学的校门的。”

这些话击碎了刘学红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她第一次感受到在大时代的滚滚车轮下,自己是多么渺小。

刘学红要背景没背景,工分又不够,又没有高考,摆在她这样的寒门面前只剩下两条路:一是继续在农村搞革命;二是插队两年后按照规定,刘学红可以回到城里工作。

就在刘学红觉得这辈子与大学无缘的时候,10月21日,这是一个她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

这一天广播里播放了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刘学红起初以为是自己的幻觉,和工友们确认了好多遍才最终确认事情是真的。

这一天,刘学红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一下子,从幽暗走向光明,仿佛无数扇窗户洞开,展开我眼前的是一条有着无限潜力的坦途。”

命运又回到刘学红最擅长的事情上了,事不宜迟,她拉上11位 高中同学,一路小跑到七八里外去报了名。

刘学红无疑是时代的幸运儿,多少莘莘学子熬到高考恢复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学习年龄,而刘学红几乎得以无缝衔接,以少女之躯驰骋在高考之路上。

高考的时间是12月底,距离报名时间不到两个月,即便是刘学红这样的学霸也感到压力。

而当时在插队的工作不能停,这意味着刘学红学习的时间又要大打折扣,只能白天干农活,晚上挑灯夜战。

在文理科的选择上,刘学红原本想选择的是理科,尽管自己文科很强,在写作方面颇有天赋,但是兴趣上始终是在理科上,更何况还是在那个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时代。

但是如此紧迫的时间,不得不让刘学红重新谋求“性价比”更高的文科。

全国报考的知青达到了575万,这个数字在今天来说连一半都不到,但是当时高考刚刚恢复的时候,已经是很多了。

当时国家教育公布了一套复习教材,一经推出就供不应求,据说当年印刷厂超负荷运作,达到了惊人的7000多万册,然而,刘学红却没有抢到。

材料不够努力来凑,刘学红找来十年前的高考旧复习教材,还找来自己高中的书来复习。

她的复习方法是:“把仅有的题目都做精,做熟练。”

然后,找到那些抢到新教材的同学,等到晚上他们都复习完了,才借过去看半个小时。

晚上工友们都入睡的时候,刘学红在台灯下读书,到距离高考半个月的时候,才终于争取到假期可以全力冲刺。

高考的前一天晚上,刘学红辗转反侧,她知道这是唯一出人头地的机会,晚上打电话给母亲。

母亲说:“你忘记我曾经跟你说过的吗?不要把读书看成是一件功利性很强的事情,平常心,结果其实是最不重要的事情。”母亲的这番话犹如一颗定心丸,那一夜,刘学红睡得很香。

刚拿到卷子的时候,刘学红心里还是有点紧张,后来她做了几道题目后发现,没有那么难,都是平时做过的题型。

当年的语文试卷中,作文是重头戏,比重占到了65%,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恰好是刘学红的强项,她把自己一年多来知青的经历和情感都注入到作文中。

其实早在考试之前,刘学红已经考虑好了,她觉得无论考试题目是什么都要把知青插队的经历写进去。

拿到作文题目后,插队的经历像幻灯片似的在她脑海里回放,她把内容和题目接轨起来。

刘学红回忆起这段往事,“感觉考试没有一点印象,没有惊心动魄地拉锯,也没有摧枯拉朽的快感。”

经过半个月的等待,高考成绩终于出来了,知青大队的队长拿着一朵小红花别在刘学红的胸前,说:“恭喜你,获得北京的文科状元!”

在那一瞬间,刘学红愣住了,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去看了榜单才知道自己高居榜首,尤其是语文成绩高达99分。

这个成绩可以说是语文中的天花板了,只被扣了一分,还是作文。

后来有网友质疑1977年的高考题目很简单,进而觉得刘学红的这位女状元的含金量不高,事实真的如键盘侠所说的吗?

我们用数据说话,当年参加高考的有575万人,最后录取的有本科+专科只有25万人。

拆开来看,本科升学率只要1%左右,专科也不过11%,跟今天满大街的本科生比,刘学红的实力毋庸置疑。

半个月后的一天,刘学红和知青们在山上摘果子的时候,一个高中同学兴冲冲地拿着《人民日报》跑过去,对她说:“你作文上报了!”

接着广播还读起了刘学红的作文,起初她没有当回事。

直到一周后,父亲回家拿着报纸,对她说:“这是不是你写的?”刘学红拿过报纸看来一下开头:“金秋十月,落英缤纷,我和几个工友……”

“没错!这就是我写的!”刘学红高兴地跳起来。

当时刘学红的这篇作文是全国仅有的三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作文,可见含金量有多高。

很多同学都把这篇文章当作范文一样背得滚瓜烂熟,“高考作文的成功成为我的敲门砖,我后来走上社会后,身边的同事认识我都是从这篇文章开始的。”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刘学红回忆说:“当时可没有什么志愿报考指南,我们就是考多少分就上过什么专业。”

最终,刘学红被北京大学新闻采编专业录取。

后来有记者谈到为什么选择新闻专业,刘学红的回答十分朴实:“我刚把科目改成文科,也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专业,这时有个玩的比较好的同学建议我报新闻专业。

我问说新闻是什么工作,她说就是记者整天跑来跑去的,我这人就喜欢往外跑,于是就报了新闻专业。”

就这样刘学红顶着“北京首位女状元”“作文第一”的光环走进了北大的殿堂。

新闻记者向网站CEO的转变

接触过刘学红的都知道她身上一个特别的潜质:思维灵活不死板。

不过,在上北大之初,她也没想到日后自己会成为一名总经理,当时她正徜徉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

由于户口的问题,刘学红直到一个礼拜后才上大学,她至今都忘不掉第一次进校园的场景:班级的同学年龄差距很大,最大只有15岁,最大的有35岁,早已成立家庭了。

虽然年龄和经历都迥异,但大家相处起来十分地和睦。

给刘学红上专业课的都是新闻学界的泰斗,比如方汉奇和袁行霈等,大二那年,学校安排他们去实习,刘学红去的是《长江日报》。

在这里她再次发挥出写作的长处,在两个月的实习期内,几乎隔三差五就登报。

其中有一篇《春天啊!春天》还获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里面讲述的是一位遭到不公待遇的化学教。

文章一经发出,受到当地领导的很大重视,使得这位教授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2年,刘学红从北京大学毕业,当时工作还是包分配的,两个班一共80多号人,就有60多位被公司“抢走”了。

刘学红在填写分配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青年报》。

这是有渊源的,在毕业前一年,当时中国男排对战韩国队,过程激烈,最终以3:2夺得顺利。

77级4000多名北大生,浩浩荡荡地在广场集队游行,高喊着“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这件事还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刘学红也在这队伍中,那一刻她第一次切身感受到青年人的青春与活力。

《中国青年报》作为中央级别的报纸,可不是想进就能进的,然而,这对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刘学红来说,倒也不是一件难事。

刘学红被报社分配到编辑部工作,写的第一篇文章被删改了三次才得以登报,这给了有点飘飘然的刘学红当头棒喝。

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努力地反复敲定自己的文章,终于胜任了这份工作。

之后三年里,刘学红辗转到全国各地的高校进行采访,在很多人看来记者整天要往外跑,一定会很辛苦,刘学红却乐此不疲:

“多和外面接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面,还让我在和陌生人交流的时候,得到对方可能半辈子才能总结出来的经验。”

1985年,刘学红被派到甘肃支教,她负责教的是历史。

尽管只有不到两年,刘学红却很珍惜这段经历,觉得它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而对知识的追寻是刘学红一生中最热衷的事情。

时间进入到九十年代,随着电脑的进一步普及,刘学红敏锐地意识到报纸的网络化是个大趋势。

事实证明她的想法是极具前瞻性的,刘学红可以说是国内最先接触电脑的媒体人。

1997年,39岁的刘学红思维并没有固化,决定创办网络版《中国青年报》。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事业,她的建议受到上级领导的鼎力支持,被任命为《中国青年报》总经理,负责组建中青在线网站的项目。

不过,网络化这一块在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寻,用刘学红的话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创建中青在线网站的过程一波三折,刘学红最大的体验就是:“这一年多来,我学习到的东西比之前干的十几年都多。”

刘学红先是招了5个清北高材生,却发现他们“光有点子,没有经验”,只好把他们辞退。

刘学红想到自己也是北大出来的,于是打算自己干。

面对未知的领域,刘学红反而爆发出当年高考的状态,她先是给中青在线做了个定位,制定框架,接着从熟悉的报纸内容开始,一步步地把框架充实起来。

上到版面设计,下到栏目的内容,都由刘学红一手把关,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把5个频道扩展到8个,然后再交给运营人员。

不过刘学红没有告诉他们具体经营的方案,而是让他们自己琢磨。

这种方法反而激发了知青在线的创造力,一上线就创造了50万的点击量。

在获得初期的成功后,刘学红调整了以往方案中不合理的部分。进入新世纪后,刘学红再次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创建了中青在线的手机版本。

“家庭比工作更重要”

2013年,55岁的刘学红告别了工作三十多年的新闻岗位。

在同事的眼里,刘学红是个工作狂,曾经创造过连续工作超过24小时的记录。

然而,在面对镜头时,刘学红却说:“如果在工作和家庭中间必须选一个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家庭,没有一个完美的家庭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刘学红和爱人是在北大时认识的,她对爱情的看法是:“纯粹浪漫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在生活中吵吵闹闹。”

婚后不久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然而在那之后,丈夫却因为一场手术需要有人照顾,每天早上不到5点,她就要开始给女儿做早餐,然后给丈夫做汤。

每天在工作和家庭穿梭,忙的不亦乐乎,但是她仍然觉得十分满足。

在平时的生活中,刘学红穿的很随意,怎么舒服怎么来,即便是在工作的时候也是如此,只有采访别人的时候,才会打扮一下自己。

但不论再忙,每年的同学聚会上刘学红都不会缺席,回顾自己的大半辈子,刘学红最难忘的还是在北大的那四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学红这位曾经的北大女状元似乎是被人遗忘了。

直到2020年10月21日,也就是高考恢复第43周年,央视《回声嘹亮》节目组邀请到刘学红做客,世人再次领略到刘学红曾经的辉煌。

如今的刘学红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前不久外孙也出生了,希望时光会一直善待这位在命运面前不屈的斗士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