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1979年4月11日八字算命(农历1979年4月11日阳历什么日子)

气宇轩昂 2023-10-06 00:30:16 网友投稿

昌平苹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陪伴,寻常水果也有北京味道

4月20日起,每天早上七点,昌平苹果种植户李淑芳就开始钻进自己的果园忙碌,春夏是要为苹果做疏果作业的时间,对于李淑芳,未来的这个月自己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服务好园子里的二百多亩苹果树。而在京北昌平,这样的“李淑芳”一共约有2600余户,共同服务着这片土地上的2万亩苹果园。

明代农学著作《二如亭群芳谱》中有写道:“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吃过昌平苹果的人,不会轻易忘怀它独特的果肉香气。昌平是距离北京市民最近的苹果产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昌平已经开始了规模化的生产和种植,许多老北京人记忆中本地国光苹果的第一棵树苗,就种在昌平南口镇;八十年代前后,六根来自日本的红富士苹果的接穗和矮化种植技术,为新一轮昌平苹果产业化发展拉开序章,从此的半个多世纪里,在北京市民的味蕾上,苹果这种寻常水果也有了专属于本土的香甜味道。

5月12日,李淑芳正在为园区内的苹果树疏花疏果。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下海”三十年 种植户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

从北京城区出发,顺着京藏高速一路向北京西北方向延伸,李淑芳的中卡友好采摘园就在乐多港和八达岭奥莱之间。

400亩的园区,包括富士、王林、国光等品种的苹果树种植面积占去了一多半。每年从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是果树疏果的关键期,种植者需要减去果枝杈上多余的幼果,以减少果树养分的消耗。这段时间,李淑芳多半要住在园子里,除了睡觉吃饭的时间,她都骑一辆带座椅的电动滑板车,穿梭在园区的几片苹果树之间。

园子里有苹果树绝大多数是传统的乔化砧,所谓“砧木”,指的是树苗嫁接时所用的植株,也指整棵果树,乔化砧苹果树的树形挺阔高大,冠幅宽长,李淑芳个子不高,她戴着手套,拿着修剪工具,几乎全程都需要仰着头作业。树种得久了,她人到了61岁还是火眼金睛,外行人分不清的果树品种,她打眼一看树叶就能叫出名字。五月份幼果还是青绿色,掩映在树叶下,她只瞅了一眼,就能揪出那些疏果后还未修剪的漏网之鱼。

自1994年钻进这片果园,李淑芳半辈子都在与果树打交道。30岁之前,李淑芳还在当幼儿教师,在那个年代,转行经商创业,还被称为“下海”,她说自己算是新一轮规模化种植昌平苹果的第一批种植户,对于苹果种植技术的了解,当时30岁的李淑芳知道得并不多。但得益于2000年前后昌平苹果产业空前的发展速度,作为种植户的李淑芳成长得很快。

2003年,昌平苹果的年产量达到2.6万吨,年产值8500万元,苹果也成为了昌平山区、半山区农村的支柱产业,当时,昌平苹果标准化示范区也是北京市第一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李淑芳记得,2003年前后,自己还曾与昌平区的果树专家们一同前往日本考察交流。这是一段产业发展的高峰期,随着京郊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昌平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近郊采摘地。李淑芳想,或许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积累了昌平苹果最初的名气,北京市民终于尝到了来自本地的苹果味道。

提高果实质量 青年人率先探索新技术

二十年过去了,与李淑芳同一批的果园种植者已经老去,这也意味着,昌平苹果的种植从业人员多数进入到了老龄化的阶段。每年霜降之后,靠着这口清脆的甜味儿,采摘者络绎不绝地涌入昌平,销售园区里数以万斤计的苹果,对李淑芳来说不是难事。她告诉记者,园区里的果树之前经过了一次更新换代,现在树龄多数都在10年左右。

苹果树树龄约在30年,10岁的苹果树正值壮年。李淑芳说,这是属于果树最好的时候,但对于她,以及许多昌平本地的果农来说,最有精神头儿的年华已经过去了。

年轻人在昌平的果园里并不太常见。如果能在售卖昌平苹果的网店商铺或是昌平苹果园里寻到年轻人,那么这个人多半会是陈彬,或者是来自陈彬的小团队。

13年前,陈彬扎进果园准备成为一名昌平果农的时候,他才22岁。在昌平区南邵镇蟒山山脚下,陈彬经营的新宇农业观光园与昌平传统的苹果采摘园的气质不太相同,这里60亩苹果树多是矮化砧,对比乔化砧的果树,它们从栽植到产果的时间间隔更短,因为冠幅较小,种植密度也远远高于传统果园,栽植在园区里,果树们整齐得像在站岗。矮化果树的果实拥有了更长的日照时间,成熟后苹果的个头会更均匀,口感也相对脆甜。

5月17日,在陈彬的采摘园里,矮化密植的苹果树应完成疏果作业,静待丰收。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陈彬回忆起2010年刚开始经营果园的时候,昌平矮化的苹果树已经种植了一定的规模,“但都是常规种植,1亩地大概种66棵树,还算不上是矮化密植。我们想用一些新的种植模式,也是在区林业局的帮助下,开始尝试了密植矮化树苗。”

日本品种与矮化技术 构建昌平苹果的种植结构

昌平区推广矮化砧苹果树的时间要从2003年说起。北京市昌平区园林绿化局高级工程师耿军告诉记者,矮化的栽培技术事实上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流行,昌平区对这项技术的探索开始于八十年代末,经过十年的实验、技术成熟后,才开始在本地的农户和生产单位普遍推广,距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

除了上述陈彬提到的那些优点,在耿军看来,矮化技术也与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北京更为适配,“通过密植技术,矮化果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充分,种植的植株数量约能达到传统乔化植株数量的4.5倍。”

林果业的技术更迭伴随大量的时间成本,耿军介绍,即便是在当下,矮化技术仍然是国内外最主流和前端的栽培技术。“实际上当初在推广这项技术的时候,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全国范围内,昌平都算得上是先行者。”耿军介绍,现阶段全国矮化苹果的栽培比例在15%左右,而昌平的比例能达到40%。

虽然李淑芳和陈彬所经营的两个果园,在种植技术上的选择有所不同,但在种植品种上,经营者的决策几乎是一致的——日本富士占据了多一半的种植比例。耿军说,这也是整个昌平的缩影。

他解释,这因为日本选育的品种更适合东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受众口味。“实际上富士是一个很大的品系,市场以富士为母本的品种很多。昌平目前主打的工藤富士,在本地的种植比例已经接近80%。”

80%这个数字在林果专家眼中,于昌平苹果产业发展的过程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数字。“富士本身属于晚熟品种,种植比例偏高,在集中上市时,一些小农户或许会面临不小的压力。”耿军提到,富士凭借甜脆的口感以及耐储性,进入昌平后,替代了很多昌平种植的老品种。最近十几年间,林业部门不断引进新品种,单单是耿军经手引进的品种已不下100个,“经过观察筛选,有十余个品种还不错,我们也在逐步推广,但从现阶段综合性状表现来看,或许还很难撼动富士苹果在昌平市场、北京市场的‘霸主’地位。”

线上与线下销售结合 农业会嘉奖专注和敢于尝试的人

实际上,无论是陈彬还是李淑芳,都很少会面临农产品集中上市的销售压力。农业会奖励带着专注和热忱投入其中的人,所以每年霜降之后,即便有几百亩的果树,但凭借能够代表昌平苹果优质质量的果实,李淑芳的苹果从来都只有供不应求;农业也会嘉奖敢于尝试探索前端技术的人,所以陈彬在林业部门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矮化密植技术,种出了高品质的苹果,真实地挣到了可观的收入。

2022年11月4日,霜降节气后,昌平苹果陆续到了采收期。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在耿军看来,李淑芳和陈彬是非常优秀的昌平苹果种植户。“虽然两人也是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成长起来的,但他们都提供了很好的规模化种植路径,对市场有一定的认知,也敢于作决断。”

李淑芳的种植方式更传统、精细,随着昌平苹果的产业化发展,她自己完成了种植经验的积累,与她接触过的人很容易被她的专业度吸引、信赖。所以李淑芳的客户多来自于线下,有的甚至是相识许多年的老客户。而在陈彬的果园,来自线上的订单则占据了大部分比例。陈彬是第一批在网购平台开网店售卖昌平苹果的种植户,采摘比例只占到40%,其中也有许多是通过线上转化而来。

但耿军也提到,两位种植者产销环节顺利,并不足以代表全部的昌平果农。“与我国大国小农的农业基本情况一样,昌平果农大多以散户为主,基本户均种植面积在5亩左右,他们才是昌平苹果产业中的‘大多数’。”但小农户们各自为战,传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

耿军进一步指出,都市型农业的市场,讲究的是农产品的质量和口感,这就意味着从业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和精力,才能获取更高的收入。除了有自己的果园,陈彬也为昌平的苹果种植者提供社会化服务,他告诉记者,如果苹果的品质一般,卖不上价格,小农户难以持续投入,往往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在观念上,我们寄希望于小农户能够通过引导,去学习尝试,拥抱新的市场环境和科技成果。在扶持上,我们也在探索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希望能给予农户更多帮助。这些都是我们未来需要持续引导,发力的一个方向。”耿军说。

深度转型期 需要产业和农户共同面对

实际上,昌平种植苹果的历史并不短。燕山山脉在这里横贯东西,京密引水渠在南部缓缓流淌,作为优质的苹果产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昌平已经开始了规模化的生产和种植,许多老北京人记忆中南口国光苹果的第一棵树苗,就是在1958年“落户”种植在昌平南口农场的。

随后的二三十年间,昌平苹果经历了漫长的经营种植过程。直到1979年,六根来自日本的红富士苹果的接穗和后来处于实验期的矮化砧木种植技术,为新一轮昌平苹果产业化发展拉开了序章。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昌平苹果生产面积达到2万亩,总产量达到1000公斤,2600户果农共同创造了数以亿计的产值。

2022年11月3日,李淑芳正忙着分拣苹果。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在耿军看来,昌平苹果产业的发展基础十分丰厚,除了天然的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外,还接近北京城区,坐拥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这样近的距离,能让北京市民品尝到成熟度更完全的本地苹果,也让昌平苹果有了明确的销售方向。同时,随着市民对都市休闲农业需求的增长,昌平的果园也能为北京市民提供服务。

但在另一方面,耿军也理解农户们当前的顾虑。近些年,国家的土地政策有所调整,第二轮土地承包也即将期满,大的政策环境也影响着产业发展的后续投入。“因此很多产业从业者会存在一种观望情绪。所以在我个人看来,我觉得目前是产业和农户都需要共同面临的深度转型期。”

耿军觉得,在这期间更需要的是产业带动农户去完成适应、调整,“用技术手段和个人的专注与努力,共同协作推动产业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抓住政策中的机遇。毕竟,走出这个阶段,产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耿军说。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同心逐梦绘“疆”来——新一轮对口援疆“国家行动”综述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20日电 题:同心逐梦绘“疆”来——新一轮对口援疆“国家行动”综述

新华社记者何军、李志浩、张研、丁磊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涵盖经济、科技、教育、医疗、人才等全方位支援新疆的机制,为天山南北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中央关心,国家部委倾力,19省市扛鼎。11年的接力支援,帮助新疆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告别贫困,25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同步圆梦小康。

东海之水润昆仑,南岭之绿遍戈壁。眼前,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大美新疆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同心逐梦 圆梦小康

新疆工作难,最难在南疆,贫困更是阻碍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

这是2020年10月16日拍摄的新疆昌吉市阿什里乡天鹅小镇(无人机照片)。由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支援建设的天鹅小镇是牧民定居项目,数百户牧民结束游牧生活,住进天鹅小镇实现定居。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年过五旬的沙迪克江·塔什,深知贫困的滋味。生在喀什地区疏附县小乡村的他,大学就读食品专业。毕业回乡时,他立志要用所学带动家乡脱贫。

2019年,受益于当地政府及广东援疆的支持,50岁的他凭借多年掌握的榨油技术,在家乡开办了一家小榨油厂。

榨油厂规模小,带动员工数量有限。援疆干部敏锐捕捉到了沙迪克江·塔什创业的痛点。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际,广东援疆以培育关键“头雁”为目标,遴选出包括沙迪克江·塔什在内的18名致富带头人培育对象,投入支持资金总额540万元。

有了援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沙迪克江·塔什迅速扩大产能,随后又开办第二家榨油厂。目前,企业员工达到48名,70%曾是贫困户。“他们现在全都脱贫了。”沙迪克江·塔什感到骄傲。

通过广东援疆资助的致富带头人培育项目,2000多名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截至2020年底,新疆现行标准下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千年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在这场决战脱贫攻坚战役中,援疆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以来,中央企业在疆累计完成投资2650亿元,各援疆省市累计投入援疆资金超过500亿元。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新疆昆玉市,一座刚刚在戈壁上建设起来的新城。昆玉市人民医院,一座由北京援疆投入7000余万元建设,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食品卫生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医院,2018年10月挂牌成立,填补了昆玉市没有综合性医院的空白。

11年来,全国19省市在民生援疆领域持续耕耘,不只“输入”先进的硬件,更持续为受援地选派紧缺人才,“输血”同时更注重“造血”。

在位于新疆策勒县天津工业园区内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2020年11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作为这座城市唯一的专业儿科医生,北京援疆医生于丽娟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这边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孩子很多,对儿科的需求是很大的。”

每日遥望数公里的大漠,于丽娟愈发坚定,要尽快提高当地儿科诊疗水平,把先进理念和技术传授给身边同事。“建设一个好的儿科专业,让孩子们看病更方便。”

在新疆昆玉市人民医院,北京援疆医生于丽娟在接诊患儿(7月16日摄)。 新华社发(何丹 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19省市将80%的援疆资金投入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领域,有效解决各族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民生难题。

这是在新疆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拍摄的杭州阿克苏两地学生手拉手结对仪式的留影照片(7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流水线两侧坐满统一工服的妇女,她们手速飞速,熟练完成拼接、缝纫等工序。流水线的末端,一件件服装成品“抵达”,随即将打包发往东部口岸。

这一幕,常见于新疆南部的各大绿洲城市。绝大多数工人几年前还是面朝黄土的农民,是产业援疆推动一大批制造企业落户新疆,为他们带来身份转变的契机。

仅以棉纺织业为例,截至2020年,新疆棉纺织业产能已达2038万锭,占全国棉纺业产能的17.6%,共解决60万人就业,成全国纺织业重要生产基地。产业快速发展背后,是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19省市援疆力量引全国产业入疆的付出。

万里守望 心手相牵

山水一程,民生百事,对口支援新疆国家行动的巨幅画卷是各民族各领域交往故事的感人合集。

棠棣花开,枝叶相扶。“一个不落”的全面小康背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生根生长。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近1.7万援疆干部人才西出阳关来到天山脚下。祖国六分之一的大地上,各地援疆铁军接续奋斗,帮新疆各族同胞共圆小康梦。

2010年以来,1.5万余名援疆干部人才结对帮带培养了当地干部人才14.5万余人。援疆各省市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提升了新疆干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更促进了边疆地区与祖国各地互动交流。

在新疆库车市人民医院,浙江宁波援疆医生黄芳(前右)在接生她援疆以来的第100个新生儿(6月29日摄)。 新华社发(王欣然 摄)

7月3日,徒弟古哈尔古丽给即将返回浙江宁波的妇产科医生黄芳戴上了少数民族特色的小花帽。

一年半以来,黄芳接诊孕产妇1200余人次,抢救肺动脉高压、急性心衰、失血性休克等危重孕产妇40余人次,接锦旗的次数已经数不清。“被需要是一种幸福。”黄芳还帮库车市人民医院妇产科规范临床诊疗,提升业务能力。

前后方联动,线上下结合,全社会参与。援疆干部人才带来支援地的资源和技术,帮助受援地干部人才迅速成长。

这是新疆伽师县第二中学女子足球队合影(4月24日摄)。2020年5月,广东援疆指挥部帮助伽师县第二中学组建学校第一支女子足球队,并派遣专业足球教练,捐赠全套足球装备,修建训练场,全方面提供人力物力保障。 新华社发(杨昊 摄)

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广大援疆干部人才积极参与“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结对认亲1万余户,捐款捐物金额7440余万元,各地援疆指挥部还开展了点亮“微心愿”、青少年“手拉手”、融情夏令营、足球比赛培训等各种活动。各种形式的交往跨越数千公里。

在新疆伽师县的祖美尔服装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排丽旦·吐地(右)和员工讨论网络直播带货细节(7月11日摄)。2020年,排丽旦·吐地被广东援疆指挥部遴选为致富带头人,获得项目资金支持后,她改造展厅,增加实体店铺,并开展线上网店运营,带动150人就业。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自2018年11月以来,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前方指挥部和伊犁教育、邮政等部门共同开展苏伊两地青少年“万里鸿雁传真情”手拉手书信交友活动。

书信联系让青少年交流通上“连霍高速”。霍尔果斯市苏港高级中学学生阿依曼在给连云港笔友的信中写道:“即使没有亲眼去看过,但在你的一番介绍下,我仿佛身临其境。如果有缘,我必定会跨越山河去亲身体验,到时候你可别忘了要做我的小导游。”

在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二中学,辽宁援疆老师鄂刚(右二)帮学生分析试卷(2020年9月15日摄)。 新华社发(李传庆 摄)

援疆工作让受援地和支援地各族群众搭上“心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日益筑牢。

久久为功 共绘“疆”来

站在新起点,矢志新奋斗。

天山南北,各支援疆力量没有停步歇息,正马不停蹄地推动新疆实现高质量发展,大步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今年上半年,山东援疆帮助喀什地区落地项目132个,投资总额达200多亿元,形成了落户一批、签约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态势,为后续援疆奠定扎实基础;

在新疆巩留县,市民带着孩子来到由江苏省张家港市援疆工作组援建的“石榴籽”书屋读书(2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在江苏援疆支持下,今年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入境中欧班列较去年同期相比提前79天突破3000列,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愈发耀眼;

——天津援疆选派18名干部人才到和田地区乡镇任职,推动乡村夜市建设、电商直播、村居改造,助推受援地乡村振兴。

……

援疆之初衷,是为新疆各族人民解难题,为新疆各族人民谋幸福。

这是在新疆和田市拍摄的由北京市援疆资金支持改造的团城(2019年8月1日摄)。为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和田的历史文化街区得以延续,北京市投入资金,对和田老城区进行保护、安居、旅游与就业四位一体的改造。 新华社发(许珠珠 摄)

盛夏时节,距离苹果采摘期还有3个多月。许多阿克苏地区的果农早早就签订了供货协议。

前几年,由于运距过长,这里包括苹果在内的特色果品出现难卖、贱卖现象。

2017年8月,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的浙江省立足自身市场优势,推出“十城百店”工程,在省内10个市开设新疆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卖店,帮助受援地优质农产品走出新疆。

在位于新疆疏勒县的新疆喀什现代蔬菜产业园,工作人员在智能玻璃温室内为甜瓜苗授粉(4月17日摄)。该蔬菜产业园由山东省援建,预计年产新鲜蔬菜150万吨,稳定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南疆地区蔬菜产业发展。 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第十批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指挥长朱林森说,“十城百店”将改造升级成“百城千店”,并通过天猫商城、云集微店等嫁接线上市场。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是新疆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深圳援疆推动深、喀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交流,实现两地青少年及家庭双向互动;湖南援疆引导援疆医生参与受援地“家庭医生”服务活动,在为患者干好事、解难事中增进感情;上海援疆持续开展文化润疆行动,以综艺节目为载体将现代文化引进喀什,并宣传受援地传统文化,增进双方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

在新疆莎车县伊什库力乡设施农业基地,种植户展示采摘的西红柿(2020年3月18日摄)。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协调推动相关公司在当地建立设施农业基地,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以援疆为纽带,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美好画面,正在新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里呈现,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每一天都在更新。

宁波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单继诚说:“新时代援疆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在事关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上聚焦发力。”

国家关心,兄弟同心,“疆”来可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