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八字制化两立破格(阎锡山八字命理)

孤独是毒 2023-07-08 03:23:13 用户分享

49年周总理宣布一项任命,傅作义掩面痛哭,振臂高呼:万岁

1949年10月19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周总理当众宣布了一项任命,在场的傅作义听到后掩面痛哭,随后振臂高呼:“万岁!毛主席万岁!”

图 | 周总理

与会人员见到此情此景,不禁也流下了眼泪,和他一起高呼起来,会议不得不中途暂停。

到底发生了何事?为何会让傅作义这个赫赫有名的战将当众痛哭?

而这一切都要从周总理宣布的那项任命说起。

(一)任命

我们都知道,傅作义是高级将领,抗日战争时期打日本人没得话说,坚定抗日。后来被委以重任,防守华北。

在抗战胜利后,又重新点燃了战火,发起了内战。傅作义一开始本不想参与到这一场内战中,多次向提出辞去军职,回家养老,但都被拒绝。

1947年,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都被我人民解放军粉碎,军队在战场上已经逐渐显露出颓势。

图 |

同年,下令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任命傅作义为华北“剿匪”总司令。山西、河北、热河、察哈尔、绥远五省军队,统归华北“剿匪”总司令部节制指挥。

这个任命其实非常有意思,没有用当时的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更没有任用阎锡山,而是破格提拔了傅作义。虽然一方面是因为与李宗仁等人不和,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傅作义的能力。

但是傅作义并没有遵从的命令,在最后时刻他向投降,献出了北平城,率领几十万将士起义,为保留古都、减少人民伤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既然傅作义起义了,那该怎么安排他呢?

1949年3月,也就是北平和平解放两个月后,毛主席找傅作义谈了一次话。主要就是询问他的意见,看他在新中国建立后想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

傅作义在毛主席面前当即表态,说自己想从事水利方面的工作。毛主席表示会充分尊重他的个人意愿,尽量予以满足。

当时,从那边起义的高级将领有挺多,包括像程潜、张治中、龙云等人,当时中央有人提出让傅作义和这些将领一起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图 | 张治中

毛主席说道:“这样的安排不够合理,傅作义的功劳比他们都要大。如果之前他决心死守北平,今天的北平城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也不可能坐在这里开会了。”

毛主席稍后又说道:“傅作义是立了大功的,一定要给他安排一个部长。”

当中央有关部门再次找他谈话时,他还是表明想去水利部门工作,希望用自己下半生的热血为新中国的水利建设贡献力量,做一些实事。

因此,傅作义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也就是文章开头说的那一幕,周总理宣布的就是这一项任命。

那一刻,傅作义的心中百感交集。他想到自己从一位将领到共和国部长的身份转变,变化太大。他感谢和毛主席,是他们让自己获得了新生。

因此,在那一刻,他没有忍住心中的激动,大哭了出来,随后高呼“万岁”“毛主席万岁”。

图 | 毛

对于水利部的其他人选,中央决定由李葆(bǎo)华担任水利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需要提到的是,李葆华正是我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zhāo)之子。

对于其他人选,中央想问问傅作义有没有推荐的人选。毛主席曾说:“我想他提出的人选应该不会差,只要他提出来,我们就要用。”

傅作义听到后大为感动,他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推荐人员的工作中去。经过他深思熟虑,他推荐了两个人选,一位是张含英,是一位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另一位是刘瑶章,和他一起参加了北平起义,起义前曾担任北平市市长。

傅作义推荐的这两个人都在水利部担任了重要职位,张含英担任了水利部副部长,刘瑶章则成为水利部办公厅主任。

其实毛主席和中央让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并不主要因为他的功劳,而是考虑到了他以前在抗日战争时期,主政河套地区时,在兴修水利方面有过很多的经验,在治水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图 | 傅作义

我们只知道傅作义是个带兵打仗的将领,却没想到对水利事业也有研究。

那么他过去到底有怎样的治水经验呢?讲到这个,我们就不得不首先提一下他与水结缘的故事。

(二)与水结缘

1895年6月27日,傅作义出生于山西省荣河县(今临猗县)安昌村。而他们家所在的安昌村就在黄河边上,经常受到黄河的威胁,一到雨季,很容易形成洪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一家的兴衰与黄河也有解不开的联系,与他的成长经历也有莫大的联系。

他们家祖辈世代都靠着在黄河的滩地上种地为生,直到傅作义的父亲傅庆泰这一代,才靠黄河发了财。所以说,黄河是母亲河,对他们一家来说,形容的再恰当不过。

图 | 黄河

傅庆泰年轻的时候,靠着在黄河边上摆渡为业。可是黄河也会有枯水期,这个时候船只根本无法上岸,他就亲自背行人上岸,靠这样赚些钱。

后来傅庆泰发现了一条商机,他租赁了一条船,然后把山西的煤炭运到陕西,慢慢地积累了一些钱财。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等皇室成员逃到了西安,用煤量顿时增加,煤炭的价格也大涨,傅庆泰一下赚了不少钱。

这只是他们家的经历,而傅作义本人,与黄河也有剪不断的联系。

小时候的傅作义最喜欢的事情是:骑马和游黄河。

图 | 傅作义骑马照片

根据我们对傅作义的了解,他的一生也的确和这两件事分不开。骑马让他领兵打仗,成为了一位将领;而游黄河让他对水有一种莫名的感情,让他参与到治水的事业当中。

傅作义生长在黄河边,他游泳一般不去那种池塘,而是直接去黄河里游。仅凭这一点,也让很多人佩服他的勇气。

在小的时候,他见过几次黄河发大水,平时安静的黄河在那一刻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村庄、庄稼瞬间都被淹没了。这样的事情在他的脑海里印象很深,长大后,他一直想寻求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三)治水与治军并举

1910年,15岁的傅作义离家求学,1918年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之后进入军队,开始了漫长的戎马生涯。

图 |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39年,傅作义奉命率领军队进入绥西后套地区,这一地区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虽然土地肥沃,但地广人稀。

傅作义率领着十万大军,来到这样的一块地方,后勤自然成为了一个大难题。为了维持军队的生存,傅作义不得不想办法解决,想来想去,也只有在这块土地上找出路。

他提出了 “治水与治军并举”的思路,随后就开始了兴修水利、开荒屯垦的生产自救运动。

为了让这一运动有效开展下去,在他主政绥远后,专门成立了水利指挥部,指派一名得力的人员负责管理,统一调配所辖地区的民工。

傅作义的那十万大军其实就是十万水利大军,民工不足,就将战士拉去兴修水利。当时这一地区虽然是主要的产粮区,但水利工程非常落后,导致粮食产量不高,难以满足需求。

傅作义明白,要搞水利还是需要专业的人才,毕竟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虽然他自己对水利有所涉猎,但毕竟还是不精,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因此,他需要找到一个帮手。

图 | 傅作义

有一次,他前往重庆开会,他得知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文景就在重庆,于是趁会议休息的时间,特意去拜访了他,并邀请他参加绥远的水利工作。

这王文景又是何人呢?

王文景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在抗战开始前就在绥远担任水利屯垦方面的工作,所以说,对绥远的水利系统、河渠情况非常了解。而且,这个人不怕吃苦,对工作要求高,事业心强。

不得不说,傅作义很有眼光,选中的人非常适合这一项工作。在傅作义的诚挚邀请下,王文景来到了绥西。

傅作义让他担任了水利局局长一职,并且担任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水利建设方面,除了对原有的渠道进行整修疏导外,对存在隐患的地段进行了加固堤坝,以减少水患。

一旦水利工程较大,需要较多的人时,傅作义就以战区长官的名义发布命令,从部队里抽调人员。并且实行分片包干,每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任务,必须按时完成。

部队接到命令后,就开始下达任务,进行动员。在开工之前到达工地,分配具体的工段,然后领取铁锹(qiāo)、箩头、扁担等挖渠工具。部队集结完毕后,傅作义都会到现场给战士们鼓气。

图 | 士兵

在一次开挖水渠的誓师大会上,傅作义曾说:“将士们,这一次开挖水渠任务重大,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吃饱饭。水渠挖好了,对抗战也有很大帮助,所以要把它看成是一次战斗任务去执行。”

“坚决完成任务!”

傅作义接着说道:“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就跟丢失阵地一样,以军处,层层向上追究责任,愿全体将士一同努力,完成这一项任务。”

不仅是开挖水渠,对待水患傅作义也很上心,只要打电话告诉他情况,他就会调派部队前去支援。另外,由于傅作义本人比较节俭,生活很简单,所以他手下的将士们也很简朴。

根据统计,从1939年到达后套地区,到1945年,傅作义带着军民修复、新修干渠超过40条,其中大渠近1500公里,小渠超过3000公里。

有的大水渠不仅可以发展渔业,甚至还可以通航,在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渠道网络,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过去荒凉贫穷的后套地区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塞北江南”。

图 | 塞北江南

他在后套地区的一系列做法得到了当地百姓还有很多高级将领的认可,对他赞不绝口,称他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可是,傅作义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心中最大愿望是治理黄河,他对黄河汛情有很深的印象,希望能对黄河进行修复。

因此,在绥西时,他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陪着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人,对后套这一段的黄河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勘测,对流速、河床变化等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遗憾的是,不久之后内战爆发了,他治理黄河的计划也就遥遥无期了。

所以说,傅作义并不是对水利一无所知,相反,他对水利非常上心,希望能真正地对水利做出贡献。而这,也正是毛主席选择他作为水利部长的原因。

(四)任职最长的部长

在刚担任水利部长时,傅作义曾经对身边人说道:“我国的水利建设任务很重啊,千头万绪,我在水利问题上还是一个‘门外汉’。我不能辜负毛主席和对我的信任,一定要干出成绩来。坐在办公室是没有成绩的,要多下去了解情况。”

图 | 傅作义和毛主席

从1949年到1972年,傅作义担任了23年的水利部长。在这些年里,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祖国的很多山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海河等许多水利工程,都有他的身影。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外地,作为水利部部长,自然要去各地视察情况。一旦哪里发生了险情,他还要主动前去视察。

1950年夏,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lào)灾害,上千万的百姓受灾,几千万亩土地被淹。毛主席和周总理对这一灾害非常关注,心急如焚,他们决定派遣政务委员曾山去受灾地区视察。

曾山回来后,在一次报告上说道:“到处都是一片汪洋,一眼看不到头,淮河沿岸的河堤都失去了作用,村庄被淹了很多,百姓流离失所,情绪很低。”

同年8月25日,水利部针对淮河治理召开了一次会议,傅作义主持了这次会议,经过与会人员的反复研究,确定根治淮河的基本方针是:蓄泄兼筹,上中下游统兼顾。

图 | 淮河

针对淮河水灾,毛主席还特地请傅作义前来询问对策,毛主席对他说道:“今天请你来,就是想问你有什么看法?你对我国的水利情况是了解的,想请你拟一个方案。要是把水患治理好了,那可是造福于民啊!”

1951年3月17日,傅作义前往淮河流域视察,历时一个多月。在今天的河南舞钢市境内,这里有一处淮河的上游支流,傅作义在这里视察时,见到两山之间非常适合建水库。

根据他的经验,决定在那里建一座大坝。建大坝时,还请来了德国等其他国家的水利专家共同设计建造,这就是有名的石漫滩水库。

图 | 石漫滩水库

当时傅作义一行人在淮河流域一处视察时,有一段几十里的路,因为汽车不能进去,他们不得不下车走路。当时,他们出门视察都会随身带铺盖,所以他们向当地百姓雇了几头毛驴来驮行李。

傅作义见工作人员让百姓牵着,跟着一起去,顿时就生气了:“怎么让百姓跟着去呢?到了托人给他们送回来就是,百姓跟着去多累啊。”

出外视察时,傅作义不讲究排场,带的人也不多,他更不喜欢一大群人围着他。出差可以坐火车公务车,他却不要,宁愿和工作人员坐硬卧,没有硬卧就坐硬座。

傅作义还在1953年和1954年,分别发表了《新中国的水利建设》和《中国水利建设的新成就》两篇文章,还被翻译成外文出版,受到了许多其他国家水利工作者的关注。

毛主席曾在一次会议上,听完了傅作义的发言后,对其他人说道:“对水利这一方面,他是真的下功夫了,钻进去了。”

图 | 毛主席

1957年,傅作义在山西视察水利工作时,因为长时间的劳累,突然发生了心脏病,住进了医院。周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医疗专家赶赴山西进行抢救,幸好没有大碍。

由于经常在各地跑,身体自然慢慢吃不消了。1962年,中央考虑到他的情况,决定让他去广东休养一段时间。

傅作义却说:“我还可以工作,只是休养的话我不去,有工作的话,我就去。”

中央只好让他前去,他一到了广东,立刻就忙得停不下来,先后视察了各地的水库还有一些水利工程。

1963年夏季,河北省邢台、邯郸、石家庄、保定等地区下起了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水还影响到了天津,铁路线也受到了影响。

傅作义听到这个消息后,不顾自己还在病中,立即就带着工作队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经过军民的努力,洪水被控制住了。

在水利部长这个岗位上,傅作义干了23年,直到1972年10月因为病情,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而他,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在一个岗位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部长。

图 | 傅作义晚年

我想这不仅是因为他尽职尽责,工作出色,更是因为他的这个部长无人可以替代,是对他的一种肯定。

从青少年时期就对水患有深刻的印象,到主政绥远开始一试身手,直到担任新中国的水利部长,才开始大展拳脚,实现了他为民造福的愿望。

在工作岗位上,他不怕吃苦,经常到各地跑,水利建设大都在地形崎岖、险要的地方,可是他还是经常去各地视察,没有畏惧这些险阻。他是真的投入进去了,真的想建设好这一份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傅作义为了培养新中国的水利人才,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水利学校——北京水利学校,而这所学校就是现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前身。

图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傅作义虽然在前半生投靠,但是在抗日、解放北平等事件中,还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勋。特别是和平解放北平,立下了大功。而新中国建立后,又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操劳了半生,为水利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他离开水利部部长的岗位后,他依然关心各地的水利建设。在1974年4月,在他弥留之际,他仍然记挂着北方的旱情,他用那微弱的声音询问身边的人:“北方地区下雨了吗?”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去世。

谨以此文献给傅作义将军,这盛世,如您所愿!

忻口会战,阎锡山打死不出兵,朱德训诫:秦桧的子孙难当!

作者:大俗

声明:“兵说”原创稿件,抄袭必究

很多人都明白,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因为这句话道出了演说的魅力,特别是在风云变换的谈判席上,有时候一句话的分量或许就能扭转乾坤,决定胜局。这里我们说说抗日战争忻口会战中,朱老总与山西军阀阎锡山的一次谈判。阎锡山是中很善于自保的军阀,为何最终听朱老总的?说起来,朱老总的语言艺术很让人佩服。

阎锡山何许人?一级上将。他身材高大,留八字胡,精于算计,是执掌山西的主要人物。

他在1904年留学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任职山西新军标统(相当于如今团职干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在新军起义中表现卓越,被推为山西都督,从此飞黄腾达。1927年5月,他开始任第三集团军司令兼山西主席,素有山西“土皇帝”之称。

有人说,八路军抗日首战取得平型关大捷,阎锡山提供了很大帮助,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阎锡山是不愿意帮助八路军的,他很善于自保,用兵奸诈狡猾,人称“九尾狐狸”,也凭着其八面玲珑,统治山西长达38年。

忻口会战,阎锡山、卫立煌、朱德(从左至右)

忻口位于太原以北90公里处,东托五台山,西倚云中山,为五台山和云中山之间的一条峡谷地带,是晋北进入太原的门户。日军南下,忻口是守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

8月中旬,老蒋委任阎锡山担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该战区下辖第六集团军,司令杨爱源;第七集团军,司令傅作义;还有由八路军改编的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9月底,老蒋为了进一步巩固山西防线,吩咐卫立煌带领他的十四集团军及一些部队增援晋北,卫被认命为前敌总指挥。

此时,八路军已经打出了威名,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引起国际国内一片赞誉,按理说朱德、周恩来是很有发言权的,但在研究作战部署时,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周恩来率先提出的作战看法,卫立煌和一众将领当即表示认同,并接受了改进兵力部署的建议。但阎锡山提出了自己的另一见解,他不同意周恩来的战法。他认为日军太过强大,应该以正面防御和打阵地战为主,但这一见解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阎锡山表面不说,心里极不痛快。

忻口会战中的日军装甲部队

阎锡山对待八路军的态度一直就有两面性,并且他很会计算。

在日军大兵压境的严重形势下,他知道八路军战斗力强,就想利用八路军去抗击日军,自己躲到一边,不仅没有在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上有力支持八路军,在战略战术上还对八路军的需求消极应付。说白了,他就是怕自己的人打少了打完了打光了,自己山西“土皇帝”的地位就保不住。

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年代,军阀拥兵自重,又互相倒戈太正常不过。朱德、周恩来早就知道阎锡山的“小算盘”,他们想说服阎锡山,逼阎锡山出兵抗日,否则阎锡山就会消极应付。说得严重点,要是阎锡山不出兵,卫立煌拿他也没办法。

忻口会战前夕,朱德、周恩来决定会一会他。为了欢迎朱德和周恩来,阎锡山特意举行了一次宴会。在谈到抗日形势时,朱德率先说:“如今抗日艰难,是因为中国的老百姓没有组织起来,日本人才敢欺负我们,一旦中国的民众组织起来了,日本侵略者就像野牛冲入火阵,非烧死不可。阎司令,你认为呢?”

1937年9月22日,忻口会战前,朱德与阎锡山

阎锡山听了连连点头,问:“日军大举进攻,你们八路军能做些什么呢?”

朱德谈了自己的作战认识后,坚决地说:“八路军只适合在进攻之敌的翼侧和后方进行游击战,担负袭击敌人后方交通线和兵站据点的任务,不宜担负正面阵地防御任务。”

阎锡山就是想让八路军冲到前面去打仗,自己在后面简单应付。听朱德这么一说,感到不悦,说:“山西之得失全在华北之存亡,欲保卫华北,必巩固山西,依我看来,还得有赖于蒋总裁继续派兵增援。”说来说去,就是不想出兵。

朱德一针见血:“阎司令,恐怕你对内幕比谁都更清楚、更了解吧!现在,日本人就要打到黄河边了,你还想依赖老蒋派兵增援,这是完全没有指望的。而要是你想消极抗日,或者说要投降日寇,那更是不得人心的,你要想清楚了。如今,你只有和我们联合起来,才有出路。”

阎锡山不说话,但也没有认同朱德的话。这时,朱德趁势起身,声音提高了很多,口气严厉:“秦桧好当,秦桧的子孙难当!”他警告阎锡山不要当卖,这会遗臭万年。说完,朱德和周恩来转身离去。当天晚上,阎锡山再次邀请朱德、周恩来到他的指挥部,并对他们的分析表示赞同。通过这次会谈,阎锡山答应了八路军提出的要求。

如:允许八路军驻在区的群众工作由八路军负责,允许给游击队发枪,允许在八路军工作的地区减租减息等。与此同时,阎锡山还主动提出要求八路军帮助他抵抗日军,并接受了八路军的抗日主张。由此,开创了两军互相配合作战的成功范例。

七杀格的历史人物,皆是成大事者

七杀格的历史人物,皆是成大事者

在中华历史上有大成就之贵,七杀居多数,因为七杀格的现象是有冲劲、有毅力、有抱负、有勇气。如甲木生卯月,最七杀,命之羊刄驾杀,是领袖格,具有潜在领导魄力。那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八字是七杀格的呢?下面为大家进行介绍。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

堆的木日志

八字为:辛未 己亥 丙辰 己亥。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山西省都督阎锡山

八字:癸未 辛酉 乙酉 丁亥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中华陆军一级上将, 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同盟会员,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

时期,阎锡山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3] 奉行“中庸哲学”的阎锡山,从辛亥革命开始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

Earth Islands And Mediterranean Sea At 10.000m

阎锡山解放前夕去台湾,1960年5月23日病逝台北,终年77岁。葬于七星区阳明山

抗日名将张自忠

八字:庚寅 甲申 甲戌 丁卯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古代星像学家认为八字七杀格是一种凶像,但是这是一个特殊的凶像,因为此命格的人常能在祸尽之后,大福降临。

先天不足如何逆天改命?且看偷窥人生剧本的“山西王”阎锡山

1883年的10月10日,一声嘹亮的啼哭打破了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的宁静。任谁也想不到的是将来的“不倒翁,38年山西王”降生到五台县河边村的一户以经商为主的地主家,取名阎万喜。

河边村

三晋大地在明清时期,就以晋商和山西票号著称中外。晋商的特点是精于算计。河边阎家就是从万喜曾祖阎兴泰开始走上弃农从商之路的。阎兴泰年少机敏,上过私塾,18岁外出闯荡,最后到了山阴县广武镇,进了一家粮店。因为勤快和通文识字,他只用了4个月就参与了文案事务,后来又提升为掌柜。38岁时,阎兴泰病重回到河边村,41岁病逝。到万喜祖父阎青云,阎家已有土地五六十亩,一头骡子,与人伙用一家佃户种地,还兼做小买卖和放。万喜的父亲阎书堂也很聪明,喜欢算命,善观时变,还在县城开了家“吉庆昌”钱庄。

虽然家境如此殷实,但是上天还是给年幼的万喜带来了第一次打击。年仅5岁的万喜永远失去了十分疼爱的母亲。之后父亲阎书堂续弦,继母过门的时候特意提出不能养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万喜被送去给外婆扶养。但缺乏父母管教,幼年丧母的经历也塑造了万喜沉默寡言,桀骜不驯自作主张的性格。但幸运的是,8岁的万喜被送到祖父阎青云设立的大堡义塾读书,正统的学习了四书五经的教育。

天道成大事者,必先苦之。此时14岁的万喜辍学随父亲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昌钱庄学习经商。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沉重打击,但也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次机遇。1900年,17岁的万喜与其父阎书堂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两千吊。被迫开启逃亡之路,就在万喜走投无路的时候,恰好遇见了一位盲眼的老先生,先生姓刘。这位刘先生可不简单,刘先生大名开成,是盲派算命界的宗师级人物。后来也给万喜的另一位当时还是少年的徐姓同乡也批过八个字“以武发贵,贵为将帅。”话说回来,当时万喜一列八字,就令刘先生十分吃惊,说,“你小子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眼下虽然遇到点挫折,日后必有大成就”。

“啥成就,难道是将来钱庄能赎回来,我又能当少东家了”?万喜发问。

“哈哈,钱庄算个屁啊,日后能有半壁江山让你掌管。娃啊,你还太小,以你今时今日的见识,是你想都想不到大成就。另外你也不是个做生意的料,快点准备准备,眼下你就有出国留洋的机会,出去回来,出息可大了。”刘先生答到。

“先生莫不是玩笑,我现在一屁股饥荒,生计都是问题。哪又来的钱留洋。”万喜问道。

“你往南走,那里有你的贵人。用不了多久,你就有机会了。你人性忠厚,知恩图报,又有祖德,吉人自有天助。另你五行缺金,万喜之名不能在用了,取喜字谐音锡。锡山一座,何愁无金。”刘先生答到。

“多谢先生今日指点,敢问卦金几何。”

刘先生向来来是以命的贵贱收取卦金。转念一想今日所断之人,可能是他一生中遇见最贵的命了,但他也知道以万喜今时今日的条件是付不起卦金的,于是就讲“按你的命你要付我300大洋才值,我知道你现在没钱,也不收你钱。打个欠条吧。”

万喜也是半信半疑以为自己遇上骗子了,但转念一想反正自己也是债多不压身。再说了茫茫人海,自己走之后一个瞎子又上哪去找自己。于是便随手打了个欠条阎某欠刘某卦金三百大洋,日后如有发达,再还讫。×年×月×日

后来阎就去了太原谋出路,太原恰好就在五台县的南边。没多久就入武备学堂后,被公派到日本留学,结识革命领袖,加入同盟会。回国后,辛亥革命成功,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也随之开启了38年的山西王的时代。

这时刘先生当日所言,已经全数应验。于是亲赴都督府。不料门卫以貌取人,不让刘先生进。刘先生不得不告知门卫“吾从五台来,向阎都督讨一陈年旧账。”门卫一听,都督老家来人,还是要账的。不敢怠慢忙向府内通报。阎锡山一听便知是刘先生来了。便请人迎入,迎为上宾。当时阎锡山有意把刘先生留下来当幕僚。但被刘先生拒绝了刘师爷说“我本就是一山野村夫,粗鄙不堪,一生以卜命为生,幕僚是万不敢当的。不过关于都督的命格,鄙人还有一言相告:遇到任何事都督都千万不要出头,遇事只要你一出头必有凶险。切记,切记。”后来1930年,在冯玉祥的促动下,阎锡山出头倒蒋,引起中原大战。阎兵败丧权,教训十分惨痛。也应验了刘先生当初的那句话。

再之后阎锡山的政治生涯中,提出生产救国,致力山西建设。再也没有出过头。当然了也使山西省在整个时代的满目疮痍之中保持相对的富庶、平静,可谓是全盘失败的经济财政史上一丝微弱的亮色。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