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4日农历生辰八字(1973年5月28日农历命运)

鹰视狼顾 2023-08-17 10:22:03 互联网

凤阳明中都: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三部曲”

被考古学家称为北京故宫“前世”的文化瑰宝,曾被湮没600年

凤阳明中都: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三部曲”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安徽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钟离古国,隋唐设濠州,明初为临濠,因地处凤凰山之南,洪武二年被朱元璋赐名“凤阳”,取“丹凤朝阳”之意,沿用至今。

傍晚时分,位于凤阳县城正中的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游人早已散去。目之所及,除了葱郁的草、繁盛的花,还有土方坑里挥汗如雨的人。考古队员正在对明中都前朝宫殿区的西北角区域进行发掘。

图说:明中都皇故城一角。新华社资料片

沿着皇故城城墙行走,彼时,人们能看见的只有断壁残垣,那段历史却从来只存在于坊间传说中。而今,重见天日的白玉石雕、巨型石础静静地躺在土方坑里,向世人展示着一个真实存在过的都城。

明中都是明初第一座按照京师之制建造的都城,曾被誉为中国古代完备宫殿的蓝本,更被考古学家称为北京故宫的“前世”,但由于种种原因建而被弃,历史文献鲜有记载。

2022年3月,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一个湮没于历史长河600年之久的明代都城再次被聚焦。

抖落尘埃

600多年前的淮河南岸,一座宏伟的都城正在紧张营建。“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这首诗正是明中都当年盛况的写照。

洪武二年(1369年),全国甫定,朱元璋诏建中都。六年后,中都城已“功将完成”,朱元璋却以“劳费”为由,突然“罢中都役作”,改南京为都城,中都城自此被世人遗忘了整整10个甲子,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县城里还藏了个‘老县城’。”这一说法在凤阳已经传了几百年。至于为何会有两个县城,“老县城”究竟什么来头,没有人考证过。1969年初夏,49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王剑英从北京下放到凤阳。这位曾在燕京大学主攻明史的历史地理学家对这一说法感到好奇,当他走进“老县城”时,更是大为震惊。

图说:历史地理学家王剑英在遗址开展田野调查。(凤阳县博物馆供图)

城南门内外须弥座上精美的白玉石雕、城内巨大威严的蟠龙石础、刻有明初数十个府县地名的高等级明砖,这些在北京都不多见的建筑构件,为何会出现在当时远近闻名的穷县里?为何专家学者们对此一无所知?一连串的问题浮现于脑际,王剑英开始寻找一切与凤阳有关的史料。

图说: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从那时起,一个操着浓浓吴音的外地人,逢人就打听“老县城”的历史,成了当地一景。只要有空,王剑英就开展田野调查,文献里的东西要在实地找到遗迹,找不到,他就到处搜集瓦片字砖。“父亲的入迷程度让一些老乡很不理解,甚至有人叫他‘疯子’。”女儿王红回忆。

时间长了,当地人对“破砖烂瓦”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多年后,王剑英还时常深情回忆起,老百姓会主动把耕地挖塘时捡到的龙瓦、凤滴、纹饰送给他,还告诉他许多文献里没有记载的零碎信息,比如“承天门东侧水沟里出现过成排的浮雕”,“东、西华门内侧等处地下都有大桥”等。

当地人这么评价王剑英:“这个人能吃苦,没架子,有本事,能讲许多凤阳的历史,是我们八辈子都不知道的!”

1972年,王剑英被抽调筹备中国历史博物馆重新开馆工作。工作之余,他到故宫午门附近溜达,发现它的形制与凤阳“老县城”南门竟然基本相同。1973年初,在复旦大学开会期间,他偶然看到乾隆年间的《凤阳县志》,发现“老县城”很有可能就是明中都的宫城部分。他立即申请结束借调,回到凤阳。

今天的凤阳县博物馆内,展出了王剑英当年测量用的工具。在那个条件匮乏的年代,一辆破自行车、一台借来的照相机、一卷少了3米的大皮尺,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他围着宫殿和城墙一遍遍计步测距,或是在车轮上扎红绳计圈数测距。

图说:王剑英手绘的《凤阳府城示意图》。(凤阳县博物馆供图)

根据历代都城和宫殿建筑的规划思想、建筑格局、承袭规律,王剑英对明中都的每个部位、每件遗存逐一查勘测绘。王剑英有着极深的绘图功底,他手绘的遗址草图上,标识依然清晰可见,实线是已知的,虚线是断断续续的,点是大致推测的。标注上写着:1973年5月27日车测,28(日)晨复测校正,每双脚蹬28吋(英寸)自行车一圈,(在地图上是)1毫米。

后来考古研究发现,王剑英用“土办法”测出的结果,竟与用现代仪器测出的几乎吻合。

刘建桥是当时凤阳县文化馆唯一分管文物考古的干部,数十年过去,初见王剑英的景象仍然定格在他脑海中。7米高的皇陵碑,王剑英爬在大木梯上,手拿《皇陵碑文》,与碑上的字一一对照。每看一行,便要爬上爬下一次,几个来回下来,背心短裤全汗透。

后来,在刘建桥的奔走努力下,王剑英被抽调至文化馆,专职研究明中都。

从“发现”明中都皇城,到揭示出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明中都,王剑英用了整整6年时间。很难想象,在没有电脑检索、没有测绘仪器的情况下,他是如何赤手空拳完成勘察、摄像、考证、绘图、撰写研究报告的。1975年春,《明中都城考》(历史篇)终于完稿,引发学界的轰动。

这座被遗忘的都城找回了它的记忆:中都是按照京师,也就是首都的规格建造的;外郭城范围达50平方公里,与元大都相当;宫城达84万平方米,比后来的北京故宫还大12万平方米;全城设104坊,各类衙署、坛庙、宅第一应俱全……

图说:王剑英手绘的《明中都遗址示意图》。(凤阳县博物馆供图)

王剑英明确指出,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中都的建筑有不少是“学了元大都”,营建中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后来改建南京,营建北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981年3月,王剑英再次对明中都遗址进行了考察,撰写《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1982年3月10日,国务院公布“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开始对部分遗址进行勘测和发掘。

此后数十年,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这座湮没在历史云烟中的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擦亮“名片”

“从祖辈起就住在这里,小时候每天就在那边放牛。”明中都遗址挖掘现场,69岁的常正保放下手中清理土方的活,指着西边还未发掘的区域说。2016年搬离“故土”后,他成了考古队里的一名工人。而此刻脚下的这片土地,已成为全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张“名片”。

图说:常正保(右一)正在清理土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曹嘉玥 摄

当时明中都皇故城内还有一个行政村——县城村。“以前常听老人们说,这里是皇帝上朝的地方”,但在常正保的记忆中,这里除了农田杂草,就是瓦房泥路,一切平平无奇,只有城墙之上的断壁残垣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直到1982年,这片“平平无奇”的土地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阳明中都文化遗产保护也经历了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漫长博弈。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明中都一度没有躲过“发展”大潮的冲击。太庙遗址、开国功臣庙遗址等陆续被卖给开发商;长春门遗址、洪武门遗址被铲平建起了公路;观星台遗址所在的独山在数十年开山取石中变得千疮百孔……

党的以来,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现古学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2013年,明中都皇故城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5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明中都城的考古发掘,以中轴线为核心,金水河、御桥、承天门、东华门等遗迹逐步得以显露,但矛盾也愈发凸显。“起初很多民房压占在遗址上,考古发掘经常几个月都无法推进。”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王志回忆,当时发掘工作几乎举步维艰。

“明中都要从历史的长河中,从遗址的宏观中来理解、掌握、保护和利用。”王剑英在《明中都城考》中的描述,现任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任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至今可以一字不落地背出来,这也是他当时全力推动明中都遗址保护工作的底气和动力。

一方面受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头的“保护”不能进行城市建设,另一方面是居住在里面的1000多户居民需要生产生活,很长一段时间,遗址公园内就是“脏乱差的城中村”。“对于凤阳这样的小城来说,明中都遗址所处的核心地段就是寸土寸金。”徐广友当时顶着极大的质疑和反对声,征迁一度被看作是“不可完成的工作”。

2016年10月起,凤阳县委、县政府破釜沉舟,开始对遗址持续开展艰难的征地拆迁和环境整治,总共投入拆迁、安置补偿经费13.8亿元,征迁中都城禁垣内居民和企业1308户,拆除4家工厂,搬迁10个养殖场,拆除房屋面积14万平方米,调整382.3公顷土地规划为文物保护用地,并由此正式打开了明中都城遗址保护的大格局。

徐广友很少谈起自己当年“要地”的故事。今天的云霁街北侧,经考古证实,曾坐落着开国功臣庙,占地33亩,多年前被外地一家开发商买下,几经商谈,开发商只同意出让一半给政府,徐广友始终心有不甘。2019年9月的一天晚上,他从宿舍往返工地三趟,站在即将拆迁的旧址上,沉思良久。最后,他拨通当地研究明史的专家陈怀仁的电话:“老怀子,我决定了,只要能保下来的遗址,一分地也不给开发商!”

被卖出的遗址土地被一一赎回,规划、征迁、立法,一系列工作有序推进。凤阳县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规划,对《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进行调整,提出“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对新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体量、高度、外观和使用性质等做了规定;将位于明中都城遗址公园之外的圜丘遗址、方丘遗址、观星台遗址、涂山门遗址一并纳入保护;2021年8月,《凤阳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保护条例》经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

图说:明中都遗址考古现场后殿连廊区发掘现场。(明中都遗址公园管理处供图)

一说起明中都总是滔滔不绝、声情并茂,这是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徐海峰对徐广友的印象。最多的时候,徐广友一年跑国家文物局五次,拜访明史专家,寻求对考古发掘的支持。“文物保护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徐海峰说。2017年,故宫博物院的考古力量也加入进来,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外金水桥等遗址进行系统发掘。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是走不远的,要把宝贵的历史文化刻在大地上。”徐广友始终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矛盾对立的关系。“短期来看,投入大力气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也许是‘亏本’的,但从文化自信角度来看是无价的。长远来看,文化发展必然促进社会经济繁荣。”

2017年12月,明中都皇故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安徽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中都考古发掘迎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为城立“魂”

“考古发掘是一个漫长、繁琐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历史对话的过程。”7年来,王志几乎把家安在了工地。

《中都志》记载,明中都“规制之盛,实冠天下”。事实上,明中都罢建之时,已初具都城规模,城墙、宫殿、坛庙、钟鼓楼等主要官方建筑和街道已经成形,却长久掩蔽于历史迷雾中。幸有几代历史学家与考古学者接续努力,拨云廓雾,寻遗觅踪,使其逐步“显露真容”。只有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

此轮发掘历时7年,发掘面积一万余平方米,首次廓清了明中都前朝区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也因此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遗址发掘现场,王志正和考古队员们顶着烈日在宫殿区西北角作业。不远处,就是此次前朝区主殿出土的巨型石础,蔚为壮观。础面边长有2.5米至2.6米,覆盆直径达1.8米,体量为目前国内所见宫殿建筑石础之最,也由此推断宫殿建筑规模宏大。

图说:明中都遗址考古现场发掘出的巨型石础。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曹嘉玥 摄

前朝区宫殿是中都城里最核心的宫殿建筑,其建筑的规制等级最高。新一轮发掘工作首次明确了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布局为“工”字形,是前后殿加穿堂的结构,前殿与后殿均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形态上更接近宋元时期的宫殿。

明中都与宋、元都城既有继承关系,又有大量创新。王志介绍,考古发现,明中都使用了严格的对称制度,创造了城市的东西轴线,承天门采用“3+2”式的门洞布局是唐代以后首次出现,被专家认为是北京五门洞格局的雏形。

“如果说明中都宫城是1.0版、明南京城是2.0版,那么北京紫禁城就是3.0版。”徐海峰这样风趣地比喻,“明中都孕育了紫禁城的规划理念、宫殿布局以及配置建筑,水系路网格局一致、建筑工艺相近、宫殿整体格局一脉相承,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最完备的宫城建筑体系,也是营建北京故宫的直接蓝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王巍认为,明中都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在前殿中后部发现的黄土台,反映了明中都对“择中建都”这一理念的延续。王志则表示,明中都相关遗址的发掘,将宋开封、金中都、元大都、明南京和明北京城串联了起来,这正是中华文化基因世代相传、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体现。

图说:这是北京城“内九外七”城门分布示意图。(明中都考古队供图)

在今天的凤阳还能找到明清时北京城的影子:一条中轴贯穿南北,洪武门、左右千步廊、大明门、承天门、端门等位置依稀可辨,东西向的云霁街两端,钟楼、鼓楼相对而立。

一些地理历史爱好者也会去凤阳寻找北京城的“前世”。长安街、午门、东华门、西华门、角楼等诸多称谓,让他们有种天然的亲切感。“中轴线的大明门位置有一条东西向的云霁街,与南北轴线十字交叉,串联了中都城的钟楼、鼓楼、祭祀坛庙,俨然是北京长安街的雏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大四学生袁心满喜欢研究明史,去年暑假专程来到凤阳,感受这奇妙的连结。

图说:这是凤阳明中都遗址示意图。(明中都考古队供图)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近年来,凤阳把“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IP,打造东西、南北两大轴线;恢复展示洪武门、鼓楼、钟楼等地标性建筑;基于原址建成文华公园、武英公园、洪武公园等一批主题公园;以史为据,重新布局城市框架、命名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特征。

行走于古城里的大街小巷,处处是景,一幅具有中都古韵的画卷徐徐展开,也让凤阳百姓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云霁社区的钱家雯,每天晚饭后和老姐妹们到家门口的洪武公园跳广场舞,说起每一处遗址的故事都头头是道,“以前老百姓对凤阳历史知道的少,到哪都给人留下个穷印象。现在谁都能说两句中都城的历史,满满的自豪感。”

安徽各县(市)2021年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凤阳县县域经济总量(GDP)达458.5亿元,从2015年的全省排名第33位跃居第12位。

“文化遗产保护见效是长期的,不会立竿见影。在保护明中都城的艰难路途中,凤阳逐步将古城历史文化保护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公园建设、城市雕塑、道路及小区命名等现代城市建设当中,让历史与现实有机衔接,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惠生。”凤阳县委书记朱林说。

古老的城墙青砖依旧注视着这座城的起落变迁。常正保一家住上了崭新的楼房,他也早已成了考古队里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凤阳县博物馆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约10万人次,馆长唐更生笑称“每天忙得脚不沾地”;遗址发掘现场,王志带领的考古工作队还在持续不断地探索着未知;不远处的西安门内,王剑英先生的雕像微笑着眺望远方。(记者张紫赟、刘美子、曹嘉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江苏省委组织部发布73名干部任前公示信息

为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经省委研究决定,对下列同志进行任职前公示。

1、李圣华,现任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委员会委员。男,1962年12月生,汉族,江苏如皋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1991年6月加入中国,1982年7月参加工作。拟任省委巡视组组长。

2、蔡骏,现任常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一级巡视员。男,1964年8月生,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1987年4月加入中国,1981年11月参加工作。拟任省委巡视组组长。

3、李健,现任镇江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男,1963年1月生,汉族,安徽五河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6年10月加入中国,1981年11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政协主席人选。

4、陈红红,现任盐城市委副书记、一级巡视员。女,1970年6月生,汉族,江苏东台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0年9月加入中国,1989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政协主席人选。

5、黄利民,现任镇江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察委员会主任,一级巡视员。男,1965年1月生,汉族,江苏阜宁人,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85年6月加入中国,1988年7月参加工作。拟任政法系统正厅职干部。

6、秦一彬,现任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男,1966年12月生,汉族,江苏句容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4年5月加入中国,1989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人选,任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成员。

7、祁相春,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处处长。男,1976年12月生,汉族,江苏南京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8年12月加入中国,1999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人选。

8、游巳春,现任省监察委员会委员。男,1965年2月生,汉族,江苏无锡人,在职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3年5月加入中国,1983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省纪委常委。

9、陶国中,现任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男,1969年3月生,汉族,江苏南通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无党派,1991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人选。

10、张斌,现任省纪委监委第二审查调查室副主任。男,1972年11月生,汉族,湖北天门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93年7月加入中国,1993年7月参加工作。拟任省委巡视组副组长、副厅级巡视专员。

11、薛春刚,现任省档案馆档案资源开发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男,1968年6月生,汉族,江苏涟水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87年6月加入中国,1991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省档案馆副馆长,试用期一年。

12、倪菡忆,现任省科学技术厅高新技术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女,1969年8月生,汉族,云南昆明人,大学学历,学士学位,2000年9月加入中国,1991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党组成员,试用期一年。

13、孙卫东,现任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男,1970年5月生,汉族,江苏东台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9年5月加入中国,1994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试用期一年。

14、侯建宇,现任省交通运输厅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男,1968年3月生,汉族,江苏兴化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8年10月加入中国,1989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省级机关副厅职干部,试用期一年。

15、崔健,现任省商务厅开发区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男,1970年2月生,汉族,江苏仪征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1年6月加入中国,1991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副厅级),试用期一年。

16、刘军,现任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男,1967年9月生,汉族,江苏江阴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9年6月加入中国,1986年9月参加工作。拟任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副厅长、党组成员,试用期一年。

17、钱文华,现任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外事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男,1967年12月生,汉族,江苏苏州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2004年1月加入中国,1992年4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副厅级)人选。

18、熊俊,现任南京市鼓楼区副区长。男,1983年2月生,汉族,四川乐至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2003年12月加入中国,2008年9月参加工作。拟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试用期一年。

19、姜宸,现任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男,1975年2月生,汉族,江苏淮安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7年1月加入中国,1997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南京市辖区区长人选。

20、沈觅,现任太仓市委书记、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男,1966年4月生,汉族,江苏苏州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1986年12月加入中国,1989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副市长人选。

21、沈志栋,现任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男,1975年5月生,回族,江苏苏州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6年6月加入中国,1997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县(市、区)长人选,拟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主任。

22、蒋敏,现任无锡市副市长,新吴区委书记、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女,1978年2月生,汉族,江苏徐州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6年5月加入中国,1998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设区市委常委。

23、许峰,现任江阴市委书记、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男,1967年10月生,汉族,江苏扬州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3年7月加入中国,1985年10月参加工作。拟任设区市委常委。

24、秦咏薪,现任无锡市梁溪区委书记、二级巡视员。男,1967年9月生,汉族,江苏太仓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1年6月加入中国,1992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副市长人选。

25、许立新,现任无锡市梁溪区委副书记、区长、二级巡视员。男,1966年9月生,汉族,江苏宜兴人,在职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85年4月加入中国,1987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县(市、区)委书记。

26、周子川,现任无锡市政府副秘书长(正处级)。男,1979年6月生,汉族,江苏无锡人,大学学历,学士学位,2000年1月加入中国,2001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县(市、区)长人选。

27、孙海东,现任无锡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党组书记。男,1974年12月生,汉族,江苏射阳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5年5月加入中国,1996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县(市、区)长人选。

28、史政达,现任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党委书记、一级调研员。男,1965年12月生,汉族,江苏溧阳人,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2000年3月加入中国,1986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政协副主席人选。

29、宋祥林,现任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二级高级检察官。男,1966年10月生,汉族,江苏泰州人,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88年12月加入中国,1990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设区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监察委员会主任人选。

30、张娟,现任苏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市委老干部局局长,一级调研员。女,1968年10月生,汉族,山东梁山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1987年6月加入中国,1991年7月参加工作。拟任设区市委常委。

31、薛峰,现任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男,1962年4月生,汉族,江苏扬中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5年8月加入中国,1981年12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人选。

32、卜晓放,现任镇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党委书记、二级巡视员。男,1963年9月生,汉族,江苏句容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91年8月加入中国,1983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人选。

33、王逍霄,现任宝应县委书记。男,1973年12月生,汉族,浙江台州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6年12月加入中国,1997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副市长人选。

34、潘学元,现任扬州市广陵区委书记。男,1967年11月生,汉族,江苏仪征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1992年12月加入中国,1995年12月参加工作。拟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35、朱柏兴,现任扬州市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二级巡视员。男,1965年3月生,汉族,江苏高邮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5年7月加入中国,1982年7月参加工作。拟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36、沈明刚,现任泰州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男,1966年10月生,汉族,江苏扬州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93年5月加入中国,1988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人选。

37、祝光,现任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二级巡视员。男,1964年7月生,汉族,江苏泰州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1992年12月加入中国,1987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政协副主席人选。

38、卞赋章,现任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民建泰州市委主委。男,1967年10月生,汉族,江苏泰州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民建会员,1986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政协副主席人选。

39、孙辙,现任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三级高级法官。男,1968年5月生,汉族,江苏建湖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4年10月加入中国,1989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选。

40、陈俊,现任南通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男,1963年4月生,汉族,江苏南通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92年6月加入中国,1981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人选。

41、高山,现任新沂市委书记、一级调研员。男,1970年12月生,汉族,江苏沛县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1994年1月加入中国,1996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南通市副市长人选。

42、顾国标,现任海安市委书记、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男,1965年8月生,汉族,江苏南通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94年10月加入中国,1984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政协副主席人选。

43、刘洪,现任南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民盟南通市委主委。男,1967年7月生,汉族,江苏南通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民盟盟员,1990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政协副主席人选。

44、于立忠,现任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男,1971年2月生,汉族,江苏南通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2年6月加入中国,1994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县(市、区)委书记。

45、郭晓敏,现任南通市海门区委副书记、区长。女,1970年8月生,汉族,江苏南通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2年6月加入中国,1992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县(市、区)委书记。

46、谭真,现任南通市崇川区委常委、副区长,区政府党组副书记,三级调研员。男,1984年5月生,汉族,江苏建湖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2004年7月加入中国,2006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县(市、区)长人选。

47、沈旭东,现任南通市海门区委常委、副区长,区政府党组副书记,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正处级)。男,1978年12月生,汉族,江苏如皋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2003年12月加入中国,1998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县(市、区)长人选。

48、郭玉生,现任盐城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副厅级)。男,1962年10月生,汉族,江苏盐城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9年5月加入中国,1984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人选。

49、陈平,现任建湖县委书记、二级巡视员。男,1963年4月生,汉族,江苏东台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5年6月加入中国,1984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人选。

50、祁从峰,现任建湖县委副书记、县长。男,1972年8月生,汉族,江苏响水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3年8月加入中国,1990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县(市、区)委书记。

51、张志勇,现任金湖县委书记。男,1965年12月生,汉族,江苏淮安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6年4月加入中国,1986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政协副主席人选。

52、韩文军,现任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市林业局局长,民建淮安市委主委,一级调研员。男,1968年2月生,汉族,江苏泰州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民建会员,1989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政协副主席人选。

53、薛国骏,现任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正处级),三级高级检察官。男,1966年6月生,汉族,安徽全椒人,在职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3年7月加入中国,1988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选。

54、邓勇,现任淮安市洪泽区委副书记、区长。男,1975年5月生,汉族,江苏南京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2000年6月加入中国,1997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盱眙县委书记。

55、贺宝祥,现任淮安市审计局局长、党组书记、一级调研员。男,1971年11月生,汉族,陕西神木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0年5月加入中国,1995年7月参加工作。拟任县(市、区)委书记。

56、张灏,现任淮安市洪泽区委副书记、部部长、岔河镇党委书记(正处级)。男,1979年5月生,汉族,河南安阳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2002年4月加入中国,2009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县(市、区)长人选。

57、徐勤忠,现任泗阳县委书记、一级调研员。男,1970年7月生,汉族,江苏沭阳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91年6月加入中国,1988年10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宿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人选。

58、徐东海,现任徐州市副市长。男,1971年8月生,汉族,江西石城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89年12月加入中国,1989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设区市委常委。

59、张彤,现任扬州市江都区委书记。男,1970年4月生,汉族,江苏宝应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高级会计师,1999年6月加入中国,1989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设区市委常委。

60、张克,现任徐州市贾汪区委书记。男,1975年4月生,汉族,河南方城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5年5月加入中国,1997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副市长人选。

61、高建民,现任徐州市铜山区委副书记、区长。男,1969年7月生,汉族,山东金乡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6年12月加入中国,1991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62、苏伟,现任沛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男,1976年2月生,汉族,江苏徐州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97年12月加入中国,1995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睢宁县委书记。

63、陈堂清,现任新沂市委副书记、市长。男,1972年6月生,汉族,江苏徐州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95年11月加入中国,1994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县(市、区)委书记。

64、杨明,现任徐州市贾汪区委副书记、区长、一级调研员。男,1968年10月生,汉族,江苏徐州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2年7月加入中国,1990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县(市、区)委书记。

65、李胜,现任徐州市泉山区委常委、副区长,区政府党组副书记。男,1975年8月生,汉族,江苏睢宁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9年1月加入中国,2000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县(市、区)长人选。

66、韩可,现任徐州市鼓楼区委副书记、一级调研员。男,1971年7月生,汉族,江苏宿迁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2年12月加入中国,1993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县(市、区)长人选。

67、毛孝泉,现任徐州市新城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男,1971年10月生,汉族,江苏新沂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3年12月加入中国,1994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县(市、区)长人选。

68、李振峰,现任连云港市副市长。男,1966年1月生,汉族,江苏邳州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4年4月加入中国,1991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设区市委常委。

69、杨新忠,现任连云港市连云区委书记。男,1974年3月生,汉族,吉林磐石人,大学学历,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1995年12月加入中国,1997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设区市委常委。

70、高美峰,现任东海县委书记。男,1966年4月生,汉族,山东沂南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1997年12月加入中国,1988年7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副市长人选。

71、何建明,现任泰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正处级),三级高级检察官。男,1968年12月生,汉族,江苏泰兴人,在职大学学历,硕士学位,1995年6月加入中国,1990年8月参加工作。拟推荐提名为设区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选。

72、宋波,现任连云港市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一级调研员。男,1971年10月生,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3年6月加入中国,1994年8月参加工作。拟任县(市、区)委书记。

73、华宏铭,现任连云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二级巡视员。男,1970年9月生,汉族,四川大竹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1年12月加入中国,1992年7月参加工作。拟任县(市、区)委书记。

公示时间为:2021年1月1日至1月8日。对公示对象有何反映,请于公示期间与省委组织部联系。联系电话:025—12380—1、83393811(机关)、83393875(市县),83392561(传真)。联系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0号江苏省委组织部(邮编:210013)。

江苏省委组织部

2020年12月31日

中国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回顾

一大 (1921年)

时间:7月23日 地点:上海、嘉兴

参会代表13名,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二大 (1922年)

时间:7月16日-7月23日 地点:上海

参会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三大 (1923年)

时间:6月12日-6月20日 地点:广州

参会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四大 (1925年)

时间:1月11日-1月22日 地点:上海

参会代表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

五大 (1927年)

时间:4月27日-5月9日 地点:武汉

参会代表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

六大 (1928年)

时间:6月18日-7月11日 地点:苏联莫斯科

参会代表142人,其中有选举权的代表84人。

七大 (1945年)

时间:4月23日-6月11日 地点:延安

大会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

八大 (1956年)

时间:9月15日-9月27日 地点: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

九大 (1969年)

时间:4月1日-4月24日 地点:北京

大会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名党员。

十大 (1973年)

时间:8月24日-8月28日 地点:北京

大会代表1249人,代表全国2800万名党员。

十一大 (1977年)

时间:8月12日-8月18日 地点:北京

大会代表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名党员。

十二大 (1982年)

时间:9月1日-9月11日 地点: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1600人,候补代表149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

十三大 (1987年)

时间:10月25日-11月1日 地点: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

代表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

十四大 (1992年)

时间:10月12日-10月18日 地点: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国5100多万名党员。

十五大 (1997年)

时间:9月12日-9月18日 地点: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全国5800多万名党员。

(2002年)

时间:11月8日-11月14日 地点: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代表全国6600多万名党员。

十七大 (2007年)

时间:10月15日-10月21日 地点: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2213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全国7300多万名党员。

(2012年)

时间:11月8日-11月14日 地点: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2268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全国8200多万名党员。

十九大 (2017年)

时间:10月18日-10月24日 地点:北京

大会正式代表2280人,特邀代表74人,代表全国8900多万名党员。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刊发的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一百年大事记》。)

来源:工人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