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李光耀传简介 祖籍)

心软是病 2023-07-25 10:32:18 网友整理

新加坡独立,李光耀:汉语绝不能成为官方语言,除非你们把我打倒

1965年8月9日早晨,新加坡民众像往常一样忙碌。突然,原本该播放新闻的广播突然播放了一则爆炸性消息,“我,李光耀,以新加坡总理的名义,代表新加坡人民与政府,宣布从1965年8月9日起,在自由、正义、公平的原则下,新加坡将永远是一个自主、独立与的国家,在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里,誓将永远为人民大众谋求幸福和快乐。”

李光耀的宣言播出后,意味着新加坡被迫独立了。特此同时,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正在向马来西亚国会议员们解释,“我们最终发现,只有两条路可走:一、对新加坡政府或新加坡领袖采取镇压措施;二、同不再效忠中央政府的新加坡州政府断绝关系。我们现在采取的是第二条路。”

独立是独立了,如何才能让新加坡国民活下去,这是李光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时的新加坡情况是这样的:200万人口,华人人口占到75%,饮用水需要从马来西亚的柔佛州进口。同时,周边对新加坡是敌视态度。

李光耀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从来没这样悲伤过。分家成了事实,我辜负了马来亚、沙巴和沙捞越许许多多的人。一些国家原本就独立,一些国家争取到独立,新加坡的独立却是强加在头上的。对新加坡来说,1965年8月9日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日子。”李光耀很绝望,他可以选择逃避,但不是他的做事风格。

李光耀利用31年时间,缔造了“新加坡模式”,这个模式是指一个政治、政府清廉、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和谐、环境优美国度的治国方略和模式。李光耀最先想到了的就是吸引外资,拥抱西方。西方不是你说拥抱就拥抱的,李光耀直接把汉语废除了,选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前面提到新加坡独立时75%都是华人,用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对治理不是更有利吗?李光耀根本没想过这样做。从2013年8月出版的《李光耀观天下》一书中,我们看到了李光耀不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原因,“因为英语是国际社会的通行语言。”

李光耀说:“新加坡有一个幸运之处,因为这里过去统治的英国,它留下了英语。如果当年是法国统治新加坡,我们独立后要先忘掉法语,然后再去学英语以便与世界接轨。”这本书中还提到一个细节,新加坡刚独立时,由华人组成的中华总商会代表们向李光耀游说,希望将汉语作为新加坡的国语,即官方语言。

李光耀的原话是这样的,“我对他们说:‘你得先把我打倒。’”也就是说,李光耀认为除非他不担任新加坡总理,否则汉语绝不可能成为官方语言。笔者认为,李光耀当时选择英语是那个时代的需要,当时的中国还不够强大。

参考资料:《李光耀观天下》、《李光耀传》

这个广东省的古村落,是李光耀祖居地!吸引我的却另有原因!

广东梅州大埔县高陂镇的党溪村唐溪自然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村落,它同时又是当地著名的侨乡。

村子里,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和周围的青山绿水相得益彰。这里云集了名人祖居、典型的客家风格建筑以及20多处人文景观。是一个特别适合文化休闲的“广东省古村落”。

村里有一座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223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客家民居,名为“中翰第”。这座客家民居,是一座硬山顶、砖木结构的三合院,总面宽有16.3米、总进深有11.2米。屋子的主人,是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公和他的兄弟。所以,大埔县的党溪村,被称为李光耀的祖居地。

大门的两侧及山墙顶,都绘有人物墨画,山水花鸟等彩画。这些绘画造型各异、形态逼真,流畅的线条、精细的画工,堪称为一件件绝美的艺术品。

中翰第屋内共有8间房间。门厅与上厅之间,是用天井相隔的。门厅的绕梁上有简易的木刻,上厅宽敞明亮。最令人称奇的是,房间内的窗户,竟然全是用花岗岩石雕凿而成的。

村子里的另一侧,有一座客家建筑风格的李光耀纪念馆。它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1220平方米,共分两层楼、四个展厅,用图片、文字、展板、雕塑和场景等表现形式,多角度的讲述了李光耀先生的事迹。

李光耀纪念馆,是一座客家民居风格的两层建筑 。以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搭配上展示内容,并融入了中式园林和后现代展示手法。让游客在参观的时候,觉得赏心悦目。

李光耀纪念馆的第一层为一、二展厅,分别展示了李光耀个人发展史和他的家庭成员的简介,以及李光耀领导下的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等。第二层是三、四展厅,分别展示了李光耀领导下的新加坡的发展史,以及李光耀观世界等内容。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出生在新加坡,祖籍是广东梅州大埔县高陂镇党溪村人。他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后来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深造。1959年首任新加坡总理,在任总理30余年,把新加坡建设成了繁荣富强的国家。

这座已有202年历史的“璧合楼”,主人叫李立群,是一座方形围楼。这座客家民居,坐西北向东南、楼高两层,是砖石混合结构,占地面积有199.4平方米。璧合楼的大门用的是石门框建成,门额上书“璧合楼”三个大字。整座建筑的风格是客家风格与潮汕风格相交替,装饰的比较朴素简单,但是,却反映了大埔传统民居类型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璧合楼中轴对称,一楼上堂为客厅和祝奉祖先之用,中间上下堂也是用天井相隔,一楼还设有木梯上二楼。

走进璧合楼内,可以看到左右迴廊连接着横屋。

我一人一车一狗自驾房车,来到了大埔的党溪村,受到了璧合楼后人的热情接待。一顿家常的客家饭,却倾注了浓浓的客家情谊,一顿家常的客家饭,我却吃出了最美的味道。多说客家人是最好客的,我在这里深切的感受到了。

在党溪村,我看到了一座座老房子、品尝了地道的客家饭、认识了一群热情好客的客家人、聆听村里的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我在旅途故事,有了这样一段精彩的经历,值得回味!

我在这个广东省的古村落里,因为喜欢这里的山、喜欢这里的水,更喜欢这里的人和故事,静静地在这里待了三天两夜。启程出发下一站,是为了下一次再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