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28生辰八字(1991年9月28日生日命运)

浮生若梦 2023-09-02 10:11:04 网友分享

1991年9月24日

1991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十七,生肖——羊,星座——天秤座。

一、1991年9月24日出生的人是什么命?——山下火命也称为金羊之命。

本日出生的人上等座长生偏财、夜贵、文昌,主人高贵聪明,见识超群,受人钦敬,另有叛逆创新性格。

本日出生的人火主礼,性格急性情恭,其味苦,其色赤。火盛的人头小脚长,上尖下阔,浓眉小耳,精神闪烁,做人谦和恭敬,纯朴急躁。火衰的人则黄瘦尖楞,语言妄诞,诡计多端,做事容易有始无终。

本日出生之人敦厚朴实,重信守义,但是任性逞能,避免受骗,有时缺乏耐力,办事易半途而废。专劲不够。

本日出生的人性格:喜好面子,多情重恩,缘份奇特;利官近贵,初年劳累,身闲心苦。晚年时期兴隆,子女有为;女性清秀吉昌,半夫半财,自立成功。

本日出生的看官,跟您相符吗???[呲牙][呲牙]

二、国内事件:上海市第三届职工文艺博览会(虹口分场)开幕;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办理延续、变更采矿登记和采矿许可证注销手续的有关规定;迎泽公园“煤海之光”灯展现场特大伤亡事故。

1、上海市第三届职工文艺博览会(虹口分场)开幕。

2、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办理延续、变更采矿登记和采矿许可证注销手续的有关规定。

1)矿山(企业)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采矿的,须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前三个月内,办理延续登记手续。

2)矿山(企业)在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内,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均需在审批机关批准后三个月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3)因矿产资源枯竭而闭坑和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或有效期内因矿故停办两年以上的矿山(企业),应自主管部门批准闭坑、停办之日起三个月内,办理采矿许可证注销手续。

4)矿山(企业)的延续、变更采矿登记或采矿许可证注销手续,在原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应在地质矿产部办理手续的,需先将有关资料报送矿山所在地的省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进行初步复核,初步复核意见随登记或注销申请资料一并报送地质矿产部。

5)矿山(企业)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的延续、变更采矿登记或采矿许可证注销的资料,其份数与原办理采矿登记时相同。

6)登记管理机关对矿山(企业)延续、变更采矿登记或采矿许可证注销申请批准后,收缴原采矿许可证,并对延续、变更采矿登记的矿山(企业)重新换发采矿许可证。

7)对延续、变更采矿登记换发的采矿许可证。

8)因故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延续、变更采矿登记或采矿许可证注销的矿山(企业),应向登记管理机关说明原因,由登记管理机关确定缓办期限。不申明原因又不办理手续的,依据和比照《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处理。

9)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矿山(企业)延续、变更采矿登记或采矿许可证注销手续时,参照“地质矿产部、财政部关于颁发《矿产资源勘查、采矿登记收费标准及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地发[1987]289号文)的规定收取手续费。

10)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矿产,其矿山(企业)办理延续、变更采矿登记和采矿许可证注销手续的有关规定,由国务院石油工业、核工业主管部门制定。

11)乡镇集体矿山(企业)、个体采矿办理延续、变更采矿登记或采矿许可注销手续的有关规定,由各省(区、市)参照本规定制定。

3、迎泽公园“煤海之光”灯展现场特大伤亡事故

太原市迎泽公园“煤海之光”灯展现场发生的特大伤亡事故已经查清,这是一起由于有关领导干部严重官僚失职行为和有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该职行为造成的严重责任事故,副省长李振华被撤销职务,其他责任者分别受到党纪政纪法纪处理。

三、国际大事件:伊拉克扣押联合国核查小组人员事件;

1991年9月22日,由45人组成的第6个联合国核查核武器专家小组飞抵巴格达。

9月23日,核查小组在以前军事工业部大楼进行突击检查时发现并复制了能够证明伊拉克研制核武器和与核武器有关的大量秘密文件,该小组在离开时,文件被伊拉克士兵抢走了。

24日凌晨伊拉克方面派一官员到核查小组下榻的旅馆交出了这批文件,但文件中最关键的部分已被抽掉。

24日上午,该小组44名成员对原子能委员会大楼突击检查,又查获到大量对“了解整个核计划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材料”。伊拉克士兵扣押了核查小组全体成员,夺走了那些文件,并声称核查小组人员交出他们“非法”拍摄的照片、录像带以及所收集的文件方能获准离开。

事发当天,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举行记者招待会,指控核查小组中的一些成员不是技术人员,其中戴维·凯是美国情报局的情报官员,在伊拉克进行间谍活动,“为美国和一些与伊拉克敌对的情报部门服务”,从事与检查组的使命不相干的活动。伊拉克驻联合国大使第二天致信安理会主席,指出核查小组获取的是伊拉克核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个人档案,这一行动超出了联合国有关决议的授权范围。

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巴格达立即释放核查小组人员,并允许该小组带走他们认为有用的任何文件,安理会给足了伊拉克方面压力。

9月26日,双方最后就释放核查人员达成协议,规定双方一起对这些文件进行登记后可以带走,伊拉克被允许复制这些材料。这些材料包括3000张照片、长达18小时的录像带和5000页文件,文件将被带到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进行技术分析。

9月28日,被扣押的44名核查人员携带核武器计划文件返回旅馆。

北大外宣一期学子(报告文学连载之十)

对外文化交流的节庆活动,对外宣传人员是创造者、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在这些人群中,北大外宣一期学子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哪里举办国际文化交流节庆活动,哪里就有他们活跃的身影。

洛阳国际牡丹文化诞生在古老厚重的中原大地。1983年,洛阳国际牡丹文化节拉开了我国对外宣传大型国际文化节庆活动的序幕。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十三朝古都洛阳,自古就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改革开放后,洛阳牡丹在对外宣传中大放异彩。牡丹象征着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代表了改革开放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和愿望。洛阳牡丹文化节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科技、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成为洛阳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洛阳搭台,全省唱戏”。从1983年洛阳市政府组织筹办官方性质的洛阳牡丹花会开始,一年一度,声势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场原本以赏花为主的节会,渐渐也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了。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来自河南省委宣传部外宣处、北大外宣一期学子郭克迪伴随牡丹节走过10个春秋,每年的牡丹节举办前后,他和他的同事们,通过省级外宣平台,通过编制文字和图册、邀请中央媒体采访报道、召开对外宣传品观摩评比会等形式,对洛阳牡丹花会进行了多角度多渠道的对外宣传和推介。牡丹节现已成为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

洛阳牡丹文化节:外国友人展示他们的牡丹画

外国朋友参观洛阳牡丹节

2008年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0年开始,牡丹文化节由文化部和河南省政府主办,升级为国家级文化盛会。

“风筝一线牵,世界紧相连”。1984年4月1日,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节正式开幕。这是我国首次举行的以风筝为主题的国际性盛会。此后,每年举办一届。如今,风筝节开发了风筝邮册、风筝吉祥物、风筝食品、风筝服饰、风筝收藏品等一系列风筝主题文创产品。

潍坊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干部、北大外宣一期学子李焕武多年参与策划、组织风筝节活动。潍坊国际风筝节的举办,带动了潍坊人的观念大变化,思想的大变化,行动的大变化。风筝带着潍坊飞向世界。现在潍坊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国人民称为风筝的故乡。风筝会成为潍坊乃至山东一张靓丽的名片。

潍坊风筝节是风筝运动最有影响力的活动,于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潍坊举行

1984年举办第一届风筝节以来,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洮河两岸度春秋……”这首流传至今的杂技“锣歌”,生动描述了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民间杂技艺人早期的情景。

千百年来,吴桥人以大运河为依托,带着绝活奇艺走南闯北。随着时代变迁,吴桥源远流长的杂技历史、丰富多彩的杂技民俗、惊险奇绝的杂技节目,使其成为闻名于世的“天下杂技第一乡”。

1987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北大外宣一期学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干部王凤在处长张永庆的带领下,参与创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这是中国举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国际性杂技艺术节。从那时起吴桥每年举办一届,在国际杂技大舞台上展示中国杂技文化魅力。此后,20多年,王凤陪伴吴桥国际杂技节一起走过,并先后两次带领吴桥杂技团出访欧洲多国,给欧洲多国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受到广泛赞誉。

从90年代初开始,吴桥国际杂技节由文化部和河北省政府共同举办。“东方杂技赛场”的美称已使吴桥杂技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和法国国际明日杂技节一起被世人称为世界三大赛场。

吴桥国际杂技节举办30多年来,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节目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亮相。惊险刺激的杂技、诙谐幽默的滑稽、神奇百变的魔术、精彩纷呈的马戏……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杂技艺术的魅力。

吴桥杂技表演

国家AAA景区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

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是东北地区经济中心,也是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曾经,沈阳人乃至辽宁人为之感到骄傲和荣光。然而,当改革开放大潮来临,由于地理和历史及现实的众多的原因,沈阳的这些“光环”渐渐远去,经济发展缓慢,昔日的“沈老大”在一段时间悄无声息。沈阳上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深感失落和忧虑。

就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节点上,一个冠名为“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横空出世,秧歌舞动了沈阳城,沈阳人在热烈、豪放、粗犷的秧歌中找回自信,追赶时代。

提出并具体组织举办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的,是来自沈阳市委外宣办的北大外宣一期学子许建民。

在北大外宣一期学子中,许建民算是比较活跃的一个。他出生在广东,在东北长大 ,也有着东北人的特有的幽默,说话总是带着微笑的样子。想法子逗弄同学,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找到同是东北的同学李亚奇,两人相互配合,一个负责侦查,一个负责看手相,“算命”出奇的精准,再抖一点儿小包袱,常常把人弄得晕晕乎乎,围观的同学则是添油加醋,笑成一团。这也给紧张的学习培训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挺“好玩”的许建民出生于“革军”家庭,其父是一位老八路,母亲也是军人,朝鲜刚刚停战,他随父母在朝鲜待了近三年。出身军人世家的许建民长大后加入了人民海军。从海军部队转业后分配到沈阳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从科员一直干到正局级的外宣办主任,一直干到退休。在外宣一期学子中,在一个单位一直干外宣没从挪过窝一直干到退休的只有他一人,被大家称为“外宣钉子户”。

长期工作生活在沈阳的许建民对沈阳爱得深沉。面对当时沈阳生气不足,发展滞后的现状,他在深深焦虑的同时,也在寻思: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全市的外宣工作怎样打开新局面?怎样重塑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新形象?怎样把外宣工作与全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怎样通过加强对外宣传,促进改革开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助推沈阳经济结构转型,尽快走出低谷,走向世界?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许建民的头脑中萦绕。

那个时候,全国许多地方都举办了国际节会,特别是本省的沿海城市大连国际服装节搞得风风火火。作为省城沈阳,从领导层到基层群众,无不感受到来自身边的压力,对许建民更是触动很大。有着强烈自尊心、自信心的许建民心里很是不服:是沈阳没有人才吗?是沈阳人不能干吗?不!通通都不!沈阳人思想从不保守,从来都是敢为天下先。就在那个“有一位老人画了一个圈”的南国深圳,当时市委9个常委中,有7个是东北人,包括市委书记兼市长、人大常委会主任厉有为在内的4个市委领导都是沈阳人。不甘落后是刻在沈阳人骨子里的品质。但是,眼下必须让沈阳走出困境,改变面貌,把全市搅动起来,让全市人民找回久违的自信。许建民在心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想干一件对沈阳发展有意义的大事。

当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许多城市树立形象、扩大影响、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那么沈阳究竟搭什么样的台?怎样搭这个台?怎样唱好这出文化与经贸相结合的大戏?许建民在思考着,盘算着。

他带领外宣处的同志深入企业乡村,走街串巷,开展调研,邀请市文化局、文联、群众艺术馆、总工会和辽宁大学、沈阳大学及沈阳音乐学院的专家学者和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许建民提出了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三有”的标准: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有能够得到领导的认可和支持的具体方案。

作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前清文化,帅府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工业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太阳鸟图腾文化等构成了独特的盛京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孕育的灿烂丰富的民间文化更是成为这座城市的根与魂。经过反复研讨,细致比对,大家一致意见,举办沈阳国际秧歌文化节。

东北大秧歌是这片黑土地上古老的农耕游猎文明与萨满祭祀歌舞的神奇融合,也是中国民族极具感染力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在漫长的岁月中,沈阳艺人们集东北大秧歌、地秧歌和辽南高跷的特色于一体,以沈阳为代表的东北秧歌,历来以热烈火爆、幽默风趣而闻名天下。舞中浪,浪中俏,俏中艮,踩在板上,扭在腰上,美在街头上,把沈阳人的热情质朴和泼辣爽快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感到当下的沈阳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正在爬坡过坎,尤其需要这种精气神。

许建民关于举办国际秧歌节的想法,得到了宣传部和相关部门领导的赞同和支持。活动的具体方案也很快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同意和批准。不久,市政府正式下文,决定自1991年起,每年秋季举办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并决定成立秧歌节组委会,确定由市长武迪生任主任,牵头部门是市政府办公厅和市委宣传部。

一石激起千层浪,举办秧歌节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沈城上下,搅动了这个沉睡已久的老工业基地。特别是秧歌队的大妈们,更是奔走相告,跃跃欲试,争相报名,整个城市变得喜气洋洋。大秧歌,如同春风一般,温暖着这座沉寂已久的城市。

筹办秧歌节的大幕已经拉开,许建民担任了组委会宣传部副部长。举办国际节庆活动,宣传组是最忙的一群人。许建民带领外宣处的几位同志一起,每天忙着协调众多的相关部门,组织策划大型开幕式,张罗彩车巡游等各项配套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组织邀请国内外媒体记者来沈阳采访重点企业和文化项目;组织记者采访国家及省市相关领导和中外嘉宾;奔走于北京、深圳和香港之间频繁举行新闻发布会,拍摄、编制、印发外宣专题片和图书、折页;组织撰写各级领导的讲话稿和新闻发布稿,每天编写全市筹备动态简报;此外还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策划各类具体的国际贸易洽谈活动。为了给古老的“秧歌”增加现代的色彩,许建民又提出并策划组织了中国沈阳玫瑰小姐大赛和沈阳尼康杯国际摄影大赛。世界各国的美女佳丽云集沈阳,给秧歌节平添了一抹靓丽的现代色彩和国际氛围。

当时的沈阳市外宣处,算上许建民也只有三男一女四个人。为了抓紧做好秧歌节开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他们加班加点,有时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大家把自己的命运与这座城市的对外形象与兴衰沉浮紧紧地地捆绑在一起,玩命似地工作着。

1991年9月28日,沈阳国际秧歌节,在五里河体育场隆重开幕。时任市长武迪生在全场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走到巨大的鼓王面前,擂响了第一通大鼓。随之,全场无数面大鼓同时擂响,震天动地,声震九霄。会场上空,直升机在盘旋,纷纷扬扬的花雨,从半空飘洒下来。2300羽信鸽在五彩缤纷的花雨中穿行,象征着这座2300多年的古城,又一次展翅高飞。在“沈阳城,秧歌城”的乐曲声中,华美炫目的入城式和大气磅礴的秧歌舞蹈表演相继登场。沈阳城沸腾了,全市人民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

沈阳国际秧歌节

为期一周的沈阳首届秧歌节取得了巨大成功。国内外上百家秧歌舞蹈团前来参赛和表演,秧歌节吸引了亚、非、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民间舞蹈团和旅游者。国内外500多名记者对秧歌节进行采访报道,秧歌节期间,在国内外媒体的总发稿量达到20000多条,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沈阳。在日本颇具影响力的“日刊工业新闻社”就刊发彩色专版4个,新闻专稿60余条。这些报道,在日本各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力促进了沈阳与日本工商界的交流与合作,也为日后沈阳逐渐成为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

秧歌节期间举办的中国沈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沈阳东北亚国际经贸合作洽谈会、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展销会等一系列国际经贸活动,成果远超人们的想象,签订合同协议总成交额达到了20多亿美元,这是当时的沈阳人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沈阳国际秧歌节在20世纪90年代连续举办了四届,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极大地提振了沈阳人的精神,为这座中国的工业重镇,重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当年正在国企改革中艰难跋涉的沈阳人,带来了自信和希望。

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的天水,相对比较落后,知名度也不大,很多人认识天水,是从“丝绸之路”名词解释中的那句“将我国的丝绸经甘肃天水、新疆到中亚、西亚运往遥远的罗马”才知道天水的。自从1988年天水开始举办“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这里便一夜走红,名声大振。

而提出建议并促成举办“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这一活动的是北大外宣一期学子、来自甘肃省天水市委宣传部的张四龙。

天水,古为“邽县”,汉武帝时设“天水郡”,天水的地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相传,秦末汉初,由于这里长年征战,加上干旱,百姓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大地连续震动,在巨响声中裂出一条大缝。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水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他便给上邽北城湖旁新设的郡,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上古时期的伏羲、女娲、轩辕黄帝都降生在这里,天水也因之成为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以伏羲为代表的远古先辈们在长期的生存和治世斗争中,创造了亘古常新的伏羲文化。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伏羲文化始终是本源文化,因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性,又使之具有强烈的多民族文化的认同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伏羲作为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创始人,是“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是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

依据伏羲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张四龙向领导提出在天水举办伏羲文化节的建议,当时,有的领导思想比较保守,对举办伏羲文化节顾虑重重,张四龙便反复向领导解释、游说,最终获得同意。1988年,由天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第一届就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此后,伏羲文化节每年举办一届。2005年伏羲文化节升格为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2013年开始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中国侨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甘肃省文化厅、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

如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已举办30多届,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

通过伏羲文化节的举办,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天水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上所举,只是我国对外宣传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庆活动中的几个代表性的事例,像这样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庆活动还有许许多多,外宣一期学子都程度不同地参与到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等各项工作中。如来自辽宁大连市委宣传部的外宣一期学子孙忠诚、来自江西景德镇市委宣传部的潘一滢、来自福建泉州市委宣传部的庄仁哲等都分别在当地举办的中国大连国际服装节、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节、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正是北大外宣一期学子和他们的领导及同事的共同努力,在我国对外宣传初创时期,“无中生有”成功地创造出融文化与经贸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庆活动,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灿烂的历史文化,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这一伟大的创造性的工作,必将载入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宣传的史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