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凉话刺骨 2023-08-16 21:06:14 网友整理

你认为什么是道德?

劫富济贫的行为是好是坏?为了把生病的孩子送去医院,而超速驾驶这样的行为是好还是坏?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道德?你生而为人有道德吗?道德是社会认为正确的和可接受的东西,它是群体中每个人为了能平静生活,在思想行为和行动上共同遵循的准则,当你这么定义道德时,它就和法律很像,然而虽然法律受到道德的影响,但它们是不一样的,偷窃是违法的,无论偷窃的对象是富人还是穷人,偷窃就是犯罪,但许多人认为为了救一个快饿死的流浪汉,去偷一片面包是符合道德的,超速驾驶是犯罪,但如果是为了挽救车后座孩子的生命.它就变成了最高尚的行为。

非法入侵是犯罪,但当暴风雨来临,而你无处可逃时,在别人家的走廊避一下,绝对不会让你进入社会的黑名单。另一方面有些东西虽然不道德,却并不违法,考试作弊是犯罪,对伴侣不忠却不是犯罪,虽然这两者都很可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违背诺言是你能做的最不道德的事情之一,但除非那是一个商业合同的书面协议,不然你一般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虽然法律和道德不一样,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多方面很相似,事实上二者都建立在对所有人的尊重上,以及对生命财产和信仰的自主上。

也都指导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尽可能以最和平的方式一起生活,只不过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却常常是心照不宣的,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社会潜规则的视频,大多数潜规则都只是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而法律代表的通常是当时当地的道德,就在几年前,抽在美国境内几乎都是违法的,但随着道德对吸食者的态度变得包容,法律也变得宽容,但法律的改动是出于道德原因,还是仅仅为了以高税率征税,那就要做另一番论述了。

但无论如何,随着人类不断进化学习新事物,我们的道德也会改变,这就是道德不断发展的原因。道德会随着人们经验信仰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婚前性行为、同性恋、堕胎、抽、很久以前它们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如今社会开始接受这些行为是道德的。我们学会了包容拥有不同信仰和偏好的人,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可或想去亲自实践,但情况似乎有了转变,如今我们批评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的人,反而被视为是不道德的,纵观人类历史,道德总是与宗教传统紧密相连,然而相比以往,我们正迈向一个道德与宗教分离的时代,更重要的是何为“社会规范”

以及如何围绕它展开生活,我们并不认可超越个人信仰的,世俗道德的必要性,反而我们寻求大多数人的利益,然而这种道德观遭到了一种观点的反对,这一观点就是道德主观论,你瞧!永远都有人在争论道德的主客观问题,通常是在宗教或哲学领域道德客观论的信徒经常说,如果道德是主观的,那每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道德,这样一来我们就永远不能说他们错了,我们凭什么说别人定义的道德是错的?这种论点虽然有点道理,但自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果道德是客观的,那每种文化中被认为正确的受认可的行为,和禁忌行为都应大体相似,但你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道德议题,是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的。

即便是谋杀,想想认为杀戮是道德的纳粹德国文化,想想那些食人文化,想想那些至今犹存的活人献祭文化,如果每种文化都认为,即使最残暴的行为也遑论残忍,那我们怎么能说道德是客观的呢?道德客观论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道德是客观的,给出定义的必须是外在个体,换句话说,是神或者至少是根植于所有人类心灵中的事物,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宗教不会认同他们的神制定的规则,实际上就算是在宗教内部,也不是每个人都认同或遵从同一套规则因此如何判断谁对谁错?当人们在谈论客观的道德时,他们谈论的实际上是世界性的道德,由于当今世界连接十分紧密,我们对新的多元的体验更开放,

这些体验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了道德,一个我们都认可的道德,但从历史经验来看,让所有人都认同某一事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道德大多只存在于网络,这个国际第一大都市里,但当你走出网络走入现实世界,走近数十亿没有与网络世界连接的人们,你会发现何谓对错众说纷纭,是一个以古希腊神谕命名的简单的人工智能系统。它能够做出道德和伦理上的判断,艾伦学院创造它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机器能否习得道德?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很简单答案也很明显。但相关研究表明并非如此,一群法官曾用过92%,假设相同情况下人类可能做出的决定正确,那他们测得其道德判断正确率约为92%,当开放互联网公测时,

法官们的判断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是的并非完美,但人类也不是完美的道德存在,在解锁新经验尝试理解他人的生活和苦痛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更多判断也更明智,但是这类人工智能系统,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因为是由人类创造的它很快会变得有缺点有偏见,就像创造它的人一样的创造者,选择了系统中使用的道德场景,他们也选择了评判这些场景的人,这意味着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它的创造者们道德的产物,因此在我们找到一种方式,消除世界现存的偏见之前,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都将继续输出这些观念,但这次没有人会对这些偏见负责。

其次道德并不只是批判性分析,道德与情感交织在一起,朋友配偶父母孩子之间的依恋,都是道德形成的基础,如果情感被剔除只剩下理性分析,那么决策时也只会考虑成本与回报,这根本就不是道德,这是当被问到,为科学进步捐献遗体对吗?她回答“是”的原因,理论上这样做的收益大于支出但只有结合情绪和逻辑推理来看待这件事,我们才会意识到生命比任何利益都重要,特别是当我们还有其他可选项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律师用核磁共振成像和,和神经学的道德面来为案件辩护,假如某人患有严重的脑肿瘤,思维过程受到了影响,他在做生活决策时如果由于未知的药物作用,无法做出道德判断我们能因此而谴责他的行为吗?.

道德是大脑的一项功能如果人的大脑区域,即额头后面离眼睛几英寸远的区域,受到损伤,可能会完全改变一个人的道德判断,他们的道德判断,尤其是生死关头时的道德判断,会变得极为反常,他们会愿意牺牲一条生命,只要能挽回另一条生命,在一项研究中,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为了拯救一条生命,甚至可以去勒死一个婴儿,对你而言这是卑鄙的难以置信的,因为你能感受到同情内疚和为难,但当负责这些情绪的腹侧前额叶皮层,被毁坏时,你的道德准则也难以幸免,丧失了情感系统的我们与无异,只剩下功利性的成本收益分析能力,因此只要能拯救一条生命,牺牲另一条生命似乎十分合理,只有当你的眼里有同情,眼里有道德时,你才会意识到这是不道德的野蛮的。

因此如果道德能受到人体生物构造的影响那么道德是什么?它是生物的?还是文化的?事实上两者都是,从生物学角度讲,道德判断能力使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这种能力可以归结为三方面,我们可以预测行为结果,我们可以做出价值判断,我们可以选择备选方案,这三者共同作用使我们有能力做出道德决定,然而尽管道德决策能力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道德行为准则却完全是文化意义上的,它建立在人类顺利共栖的需要之上,这也是为什么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道德,道德很复杂,就像每个人在经历不同的生命旅程,在旅程中我们被不同的道德标准指引着,这也是为什么道德难以被讨论的原因,因为无论你说什么都会有人出来反对你。

有人认为是道德的东西有人认为不道德,有人认为是正义的东西有人认为是报复,但是让所有人认同并遵守同一套准则不应是讨论道德的唯一终极目的,因为尽管我们可能得不到想要的所有答案,找不到值得遵循的通途,但关于道德如何形成如何影响我们的讨论,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人的生活,也可让我们了解自己应该如何生活,它帮助我们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动机,以及为何有些人强烈反对某些论点和信仰,却又无比坚持其他信仰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谈论道德让我们更有道德,因为它告诉我们为何是现在的我们,以及如何不断完善自我,道德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迥异碎片所构成的,我们称之为人性的完整图景。

《道德经》丨大道至简 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关于观复博物馆“观复”二字的含义,很多人也许都听说过,它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意思是说: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于甚深的禅定之中;世间万物共存共生,我们可在四季轮回、岁月流转之中,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

“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世间万物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

《道德经》是艰涩的,它是古代哲学领域最高的“高山”,老子也或许是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

《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下面就让我们敲开几扇门,体会一下《道德经》的微言大义。

1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义】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其实,我们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个分寸的把握也要凭智慧。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释义】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这里的“圣人”是超出百姓的,“刍狗”也不是狗,均没有贬义。此“圣人”可以理解为天子、皇帝、主席,表达的是真正治理天下,需要他们超然物外,能够以清晰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以平等的视角看待百姓,治理天下。

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释义】天下的人都认识了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美和丑(恶),善和不善,是互相依存的,没有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

4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释义】上善之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愿意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释义】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主要讲述了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并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6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释义】: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7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释义】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价格,民众就不会生出占有之心;不去挑拨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

8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释义】有与无互相生成,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体现,高与下相互出入,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跟随,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永恒不变的。

9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释义】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0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释义】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