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八字(嬴政八字格局)

陈情匿旧酒 2023-08-25 06:43:30 用户分享

地宫有多深,何时能重见天日……秦始皇帝陵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海报

↑秦始皇陵外景。张天柱供图

↑秦始皇陵外景。张天柱供图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一号坑进行考古发掘。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在发掘过程中随时进行保护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一号坑进行考古发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一号坑第三次发掘陶俑出土现状。张天柱供图

↑在发掘过程中随时进行保护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考古工作者在秦兵马俑二号坑进行第一阶段发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姜辰蓉、杨一苗)2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的报道。

巍巍秦岭,幽幽骊山,高大的封土之下,沉睡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从统一海内、雄才大略,到严刑酷法、凶奢暴虐,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皇帝如他一般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没有一位皇帝像他一样争议之声不绝。

秦始皇身后所葬的陵寝,更是充满神奇色彩。“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些对于秦始皇帝陵的文献记载,让人们对这位“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不禁充满遐想。

兵马俑、铜车马、石甲胄、青铜水禽……秦始皇帝陵的每一次新发现都让世界发出惊叹。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也仅仅是其陵园外围的陪葬坑之一。深埋于封土之下的陵寝,更是不断撩动着海内外人士的心弦。这其中不仅有民间“希望发掘”之声,也有地下王国“如下天状”的畅想。在中国,没有一座帝王陵寝如这般被世人关注。

(小标题)骊山帝陵

作为秦岭的支脉之一,骊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之地。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烽火戏诸侯”;盛唐时,这里见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此恨绵绵无绝期”;到了近代,骊山还是“西安事变”的发生地。秦始皇的陵寝,正位于骊山脚下。

司马迁《史记》“葬始皇郦山”、唐代诗人李白的“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历史上留下许多史料诗作,记录了秦始皇帝陵的方位和修筑人数。在骊山,人们看到的是与周边山形相似的封冢,高大的陵墓封土之下,便是神秘的地下宫殿。

在嬴政13岁初即王位那年,他陵寝的营建工程就开始动工,前后历时三十八载,到秦始皇驾崩、秦二世继位还未完成,最终被战乱中断。规模宏大的秦始皇帝陵是根据“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制和遵循国君的陵园“若都邑”理念来设计建造的。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帝王的陵寝能与秦始皇帝陵相媲美。秦始皇帝陵保护范围共20.32平方千米。其中重点保护区2.74平方千米。迄今为止,仅陵区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座。秦始皇帝陵建造时间之久、用工之众、规模之大、从葬之丰富,均为世界历史罕见。

考古勘查表明,秦始皇帝陵园的遗迹基本分为地面建筑与地下建筑两个层面。地面建筑布局由封土、内外城垣及附属设施、礼制性建筑寝殿、便殿、园寺吏舍遗址等构成。地下建筑布局主要有封土下的地宫、陪葬坑、陪葬墓以及地下阻排水系统等,目前已发现的陪葬坑,分布在陵园的外城以外、内外城之间、内城以内三个相对区域。

尽管秦始皇帝陵地宫并未打开,但对其外围的考古发掘一直在进行。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在秦始皇帝陵陵区发现大小形状不同、内涵各具特色的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5万余件。兵马俑坑是秦始皇帝陵众多陪葬坑中尤为著名的一处。

此外,秦始皇帝陵园内出土的铜车马、青铜水禽、石铠甲、百戏俑等文物,为研究秦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实物材料,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些珍贵的秦代文物一同构成了体量巨大、类型繁多、资源实体疏密度优良且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秦始皇帝陵不仅仅是一位帝王的埋葬之所,它更多承载着秦始皇构建宏大帝国的理念,这其中有源自诸子百家的思想之光,也有对秦帝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都邑格局、宫廷生活、军事制度等的映射,更对推动中华文明进程有重大意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规划部主任张卫星说。

(小标题)兵马俑现

兵马俑以“世界第八大奇迹”享誉海内外,而考古发现显示,它只是秦始皇帝陵众多陪葬坑的一部分。兵马俑现世充满了故事色彩,也掀起了尘封两千多年秦始皇帝陵的一角面纱。

那是1974年初春,严重的旱情威胁着中国西部八百里秦川,坐落在骊山脚下的西杨村也不例外。村民们在荒滩上选定了一处地方,准备挖一眼大口径的井,以解燃眉之急。

当挖到1米多深时,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一层红土。这层红土异常坚硬,又一镢头下去,只听到“咚”的碰撞声,有火星溅出,却无法穿透。当时挖井的几位年轻人不得不用全身力气抡起镢头。

1974年3月29日,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军阵的第一块陶片,就在充满力量的挖掘中重见天日。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了陶俑残缺的身躯,接着往下挖,俑头、铜镞、铜弩机相继出现。这个陶制人头,头顶长“角”,双目圆睁,紧闭的嘴唇上方铺排着两撮翘卷的八字须。来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这是挖到瓦神爷的庙了!”

当年参与考古发掘的袁仲一,如今已经88岁高龄,他至今还记得与兵马俑的初次相见,那是令人震惊的场景。此后的几十年,他身心都奉献给了这座地下军阵。

在考古发现的四个俑坑中,一个是空的。专家推测,因秦末农民起义,秦二世不得不紧急抽调修建陵墓的“刑徒”前去应战,4号俑坑很可能就是因战乱而未完工。在其他三个俑坑中,共出土了约8000件陶俑、陶马,另外还有大量兵器、战车等。

兵马俑以作战编制和队形整齐地排列在俑坊中,真实再现了秦队在战场上的情景。这个来自秦朝的泱泱军团“势若彍弩,节如发机”,似乎只待一声令下,就将“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豁”,汹涌澎湃,触之者摧。

今天,在展馆中陈列的兵马俑看似“灰头土脸”,但出土资料却表明,它们不仅“多姿”,而且“多彩”。“每个兵马俑其实都有颜色。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15秒就开始变化,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起翘、剥落,有的就遗留在泥层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

历经数十年的发掘、观察、研究和分析,袁仲一对已经出土的2000多件兵马俑了如指掌。“每个俑,我都看过,做过发掘记录。高矮胖瘦、穿什么衣服、出土时的颜色、梳什么发式、穿什么鞋子,我都熟悉。”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人们会看到它们原本形象多彩绚丽:朱红、枣红、紫红、粉红、深绿、粉绿、粉紫、粉蓝、中黄、橘黄、黑、白、赭等十多种颜色。一尊色彩保存较完整的跪射俑足以体现兵马俑服饰的艳丽:身穿粉绿色长袄,外披赭色铠甲,铠甲上缀着朱红色甲带和白色甲丁,下身穿着天蓝色裤子和粉紫色护腿。

“因此,不能把秦王朝尚黑,理解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一律都穿黑衣服。”袁仲一说,“透过秦俑明快鲜艳的颜色,我们可以触摸到秦人的情感与心灵是热烈的、朝气蓬勃的,而不是低沉的、悲哀的。”

(小标题)地宫之谜

目前,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掘还只在外围,核心地宫仍然笼罩在重重谜团之中。揭秘更多是依赖历史文献资料和现有科技手段做出推测。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封土堆下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应该是修筑墓室时开挖的一个巨大的竖穴土坑。这个土坑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中国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可推算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

谜团二:何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三:地宫中有大量“水银”?

秦始皇帝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寻找着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的答案。历年来的多次科学勘探结果表明,在秦始皇帝陵的封土中心,有一个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水银含量异常区。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书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在我国的地理版图上,东方、南方有大海,而秦始皇帝陵水银分布密集区域正位于陵墓的东南部,这也许不是巧合。

谜团四:地宫藏宝知多少?

据司马迁《史记》所载:“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汉代学者刘向也曾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据史书记载,地宫中藏有“金雁”“珠玉”“翡翠”等不计其数。

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都藏有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其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令人充满遐想。

(小标题)暂不发掘

对于秦始皇帝陵地宫来说,发掘还是不发掘的争议从未停止。许多人希望能打开这座千古一帝的帝王陵寝,一睹为快,也解开困扰考古界、史学界的诸多谜团。

“在考古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非常一致——不能发掘。在专业领域,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张天柱说。

他说,任何一种对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文物某种程度的破坏或损害。所以,我们进行的大多是抢救性发掘,比如因施工、被盗等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使文物遭到破坏,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以保护文物。但除非必须,一般也不会主动发掘。

如同兵马俑身上的彩绘,出土后仅能保持数秒。空气对颜色的破坏“快得甚至让人来不及拍张照”。若是文物上的信息因保护技术不成熟而“灰飞烟灭”,这样的损失着实令人痛心。(完)

嬴政称帝,寻求长生不老

秦王赢政统一了天下。

秦王赢政端坐在大殿里,给大臣们提出一个问题,以前周王称王,后来各诸侯国的国君也都称王,现在天下一统,如果我再称王,如何又区别于以前的王。

秦王赢政赢了,但是赢政没有认识到那只是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应了历史的大势,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盖世之功。

秦王发话了,大臣们开始议论。后来大臣们说,古有三皇五帝,现在大王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是不是请大王考虑“皇帝”二字,秦王赢政觉得可以,又在前面加一个“始”字,合起来为“始皇帝”,意思是第一个皇帝,后人简称为秦始皇。

秦王赢政被称作“皇帝”,但是他还是觉得不过瘾,他想通过一个形象把自己和全体臣民区分开来,高大自己,神化自己,他要让天下知道四海之内唯其独尊,他要威慑天下。

秦始皇日思夜想,他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天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情,他的父亲秦庄襄王在去世前,曾亲口对他交代,要他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和氏璧。秦始皇当时间父亲,和氏璧就那么重要吗?秦庄襄王说这是他的父亲秦孝文王临终前对他的交代。

想到此,秦始皇浑身为之一振,“和氏璧!”秦始皇急下令,寻找和氏璧。

蔺相如完壁归赵,但是秦灭赵,和氏璧最终又落入秦国。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仔细地把玩一番,觉得除了是一块罕见的宝玉外,其他也未见异常,秦始皇感到纳闷。

晚上,秦始皇不自觉地又将和氏璧取来,托在手中观看。和氏璧被月光泼洒在上面,熠熠生辉,在月光下不断地变幻色彩,水波粼粼。不一会儿和氏璧从秦始皇的手中飘浮起来,慢慢膨胀变成一团烟雾,烟雾散开,一条蛇悬空出现在秦始皇面前,秦始皇甚是惊讶。蛇扭动着身躯,越来越高大,并且逐渐变化,先是身上披上了鳞片,头上长出了鹿角,逐步变成了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腿似蜥,爪似鹰,其背有八十一鳞,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变成了一个比蛇更可怕的怪物。

只见那怪物在空中伸出利爪,向大地抓来,一声巨雷炸响滚过大地,那怪物眼光扫向天空,一片寒光照的夜空通明。那怪物在空中上下翻腾,向大地展现威猛,突然,那怪物张开血盆大口向秦始皇吞来,秦始皇两眼一闭,心里喊道:“我的天啊!”

过了一会儿,没有动静,秦始皇慢慢睁开眼睛,那个怪物不见了,空中一个“龙”字闪着金色的光芒。待了一会,“龙”字又变成了那条蛇,蛇扭动着又变回了一团烟雾,烟雾收缩,又变成和氏璧,慢慢落回到秦始皇的手中。

秦始皇手捧着和氏壁发怔很久,突然明白过来了,龙正是他需要的威震天下的形象-皇帝的形象。

秦始皇冲天下跪,大喊:“苍天佑我,感谢苍天!”

秦始皇立即命人将他看到的龙的形象画在他的衣服上,雕刻在秦宫大殿的柱子上。一条凶神恶煞的动物,代表皇帝,也代表那条蛇震慑群臣和恐吓天下百姓。

秦始皇先是对和氏璧行了三叩九拜大礼,算是对蛇神先敬为上,然后命令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面书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他要使和氏璧成为传国玉玺,永固他的大秦江山。

当李斯打开和氏璧的锦绣包裹,看到的已是一尊熠熠生辉的玉玺,八个大字已经刻在上面。李斯将这一情况告诉秦始皇时,始皇帝又大呼:“苍天佑我!苍天佑我大秦!”

秦始皇对已成为传国玉玺的“和氏璧”进行了大型的祭祀活动,他要感谢那条蛇,他要感谢苍天,并且借此向天下人宣称,他是龙的化身,他是天子。

从此,“龙”成了中国皇帝的徽号和标志,并成为强权的象征。

秦始皇并不知道,天上是有条龙,那是天的坐骑,天曾经派龙下凡,驮黄帝升天。蛇扮成龙相给秦始皇看,嫁祸于“龙”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终止了周王朝开创的封建社会,废除了封建制,实行了郡县制,中央得到了巩固。

秦始皇不称王,称谓皇帝,那条凶神恶煞的龙的形象做为他的徽号,震慑和恐吓住了群臣和天下百姓,“四海之内,唯我独尊”,秦始皇的统治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秦始皇该满足了吧?不,一次在朝庭上,秦始皇说:“以前的君王仙逝后(他创造了“仙逝”二字,代替“死”字),即位的新君和大臣要给先君一个谥号,这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以下犯上。”秦始皇虽然确信自己功高盖世,不至于得到像商纣那样的谥号,但是他还是担心自己死后名誉受损,因此下令废除谥号传承。秦始皇生前登峰造极,死后也要名节全保。这总可以了吧?但是秦始皇还是不满足。

秦始皇面对着广阔无垠的大好河山,享受着花样翻新的锦衣玉食,体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还需要什么呢?秦始皇自己也朦朦胧胧。这一切都是他的,他不愿别人与他分享,这他能做到,但是他死后呢?这一切他都带不走,他死后这一切还是别人的。秦始皇早已下令修建巨大的陵墓,并要求在陵墓里也要有楼台亭阁,也要有山川瀑布,甚至也要有千军万马,但是,那还是不能和现实世界相比,他想永远享受他的天下。

如何才能永远享受天下呢?就是要长生不老。秦始皇也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哪有长生不老的道理,但是现实世界太诱惑了。秦始皇想起了和氏璧,想起了那条蛇,大概那条蛇可以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但是在洞庭湖他抛弃了和氏璧,抛弃了那条蛇,想起来他有些惋惜。

当时,太极鸟的发怒让他心惊胆战。始皇帝抛弃和氏璧还有另外的原因,就是在那次出来巡游前,占星官上报说,连阴天突然放晴,晴朗的夜空连续七天展现“萤火守心”的天象。这是个极不吉利的天象,预示着皇帝宝座不稳与皇帝的死亡。占卜得出,他必须外出巡游,才能避此凶险。但是在洞庭湖还是碰到了这种事情,他能不心惊胆战吗?抛弃和氏璧确实是不得已啊,他相信那条蛇能理解。

始皇帝要想长生不老,指望那条蛇是不行了,那还能指望什么呢?此时秦始想起了到泰山封禅。

泰山是天与禹帝及所有黄帝后裔立约的地方,是禹帝为天筑坛后隆起的一座山,象征着国泰民安。始皇帝想到泰山封禅,一是感谢上苍将天下交付于他,二是也想让苍天理解他,原谅他,因为洞庭湖的一幕使他感到,天对他不满,通过泰山封禅,也算是对天的赔礼,以期得到天的宽恕。另外秦始皇也想借此机会向天诉说自己内心的秘密,那就是希望天允许自己长生不老。

秦始皇将泰山封禅搞得极其隆重,金戈铁马,旌旗战鼓,一路浩浩荡荡。在泰山脚下,秦始皇沐浴更衣,平气静心。六千三百六十六级台阶,秦始皇是三步一停,五步一叩,随行大臣,也亦步亦趋,不敢有半点马虎。当秦始皇行礼时,鼓乐齐鸣,漫山遍野的将官兵士高呼万岁。秦始皇登泰山极顶,俯瞰大地,莽莽苍苍,他感到自己无比伟大,苍莽大地无不拜服在他的脚下;秦始皇仰望天穹,明日高悬,普照大地,不觉又感到自己无比渺小。对天他无可奈何,他只能接受天的日明月暗和风吹雨打。

怀着复杂的心情,在泰山极顶,秦始皇向天空、向大地行三拜九叩大礼。中国的传统礼仪的特点是让祭祀者始终在“动”,不给祭祀者静下来祈祷的时间,这就让秦始皇心里的许多话无法向苍天诉说,也更没时间接受苍天传来的信息。

另一个特点是,场面上也多为司仪的大声喊叫和鼓乐的长鸣,没给人创造出与苍天对话的氛围。

泰山封禅结束,秦始皇回到山脚下的行宫。当他晚上一人躺在床上静下来的时候,又感到有说不出的滋味,他披衣下床,出屋到院里。夜空中拔起于平原和丘陵之上、立于东海之滨的泰山立地顶天,巍峨庄严,秦始皇突然感到天通过泰山在和自己对峙,秦始皇感到一种压抑,这是他过去没有过的。他看看衣服上绣的龙的图案,另有感触。自从龙的图案成了他的徽号后,确实对群臣、对百姓有很大的震慑作用,当他们看不到他时,他们就对龙的徽号下拜,他们认为对龙的虔诚就是对自己的虔诚,但是,面对雄伟的泰山,龙也显得无精打采。

面对泰山,秦始皇再次虔诚地跪下来,他向苍天祈祷:“感谢苍天将天下交付于我,我有不到不敬之处还请上天见谅。”过了一会儿,秦始皇叩了一个头,心中又说:“让我长生不老吧,我保证一切顺从天意。”又过了一会儿,秦始皇观察天,天没变,观察地,地亦没变,月光洒满庭院,风儿来了又走,一切照旧,秦始皇有一种不祥之感。

第二天有大臣上报,说有一方士徐福求见,秦始皇心中闪过一丝惊喜。何谓方士,就是懂得神仙方术、知道如何长生不老的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徐福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仪、苏秦对社会影响如此巨大,秦始皇不能不对鬼谷子的学生另眼相看。九年之前,秦始皇见到过徐福,当时徐福说:“在东海里有三座仙山,一日蓬莱,二日方丈,三日瀛洲,山上住着神仙,生长着长生不老的仙药。山上的宫殿都是黄金白银建造的,这些仙山都在深海里,偶尔在岸边能看到,但是,若船只靠向前,仙山很快就会消失,或者一阵大风将靠近的船只刮走。”

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给了他资助,可是徐福一走查无音信,这次徐福来了,看他怎么交代。

秦始皇很快接见了徐福。

秦始皇看着徐福微笑着问道:“请问方士可知欺君之罪?”

徐福并不慌张,答道;“此次东海之行,虽说没有得到长生不老的仙药,但是托始皇帝的福,我见到保卫仙山的海神了。”徐福看了看秦始皇,秦始皇并不答话,只是用神秘莫测的目光看着他。

徐福接着说:“见到海神后,我向海神通报了我的身份,说我是西土皇帝的使者,想向神仙为我皇帝求得长生不老的仙药。我将礼物献上,海神看了我的礼物,哈哈大笑,说一个统治大陆的皇帝,竟然拿这么点东西,还想得到长生不老的仙药。我问,要想得到长生不老的仙药需要什么样的礼物。海神说,需要献上良家儿童三千童男童女,各种技艺的百工和各种植物的种子。”说到这里徐福又偷偷看了看秦始皇,秦始皇还是原来那个表情。

徐福又说:“海神虽然不给长生不老的仙药,但是海神还是让我参观了仙山。

海神领我到了蓬莱仙岛,那上面都是用灵芝修建的宫殿,神仙们或下棋,或散步,也有看书的,一派逍遥的景象。我还看到了仙鹤,只有这种鸟儿可以来往于人间和仙界之间。”

徐福说完了,秦始皇还是不答话。这样僵持了一会儿,徐福憋不住了,开口道:“徐福没完成任务,请始皇帝处罚。”

秦始皇开口了:“徐方士,你辛苦了!”

徐福急忙接口:“请皇帝降罪!”

秦始皇说:“你说了这么多,可是怎么能证明呢?”

徐福急忙说:“始皇帝以气吞万里之势,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现在,地是您的地,天是您的天,大海自然也是您的,如若您能亲近大海巡视,那也是大海的荣幸,届时海中神仙也有可能出来迎接您,因为神仙也是借用您的宝海。”

徐福很会说话,一席话使来自大西北的汉子们,那些坐在下方的大臣们、将军们产生了兴趣,因为他们也没见过大海,他们也想凑这个机会开开眼界,大臣将军们便随口顺应:“始皇帝应该巡视大海!”

秦始皇不糊涂,他听出徐福的话中有阿谀奉承的成分,他心里想:“地是我的地,天可不是我的天,大海呢,可能是我的,也可能不是我的。若大海是神仙的,我若想长生不老,只能央求神仙,所以现在还是低调点好。”

秦始皇一扫多日心头的阴霾,下令全部人马,一直向东,不是巡视,他要朝觐大海。

秦始皇走到了陆地的尽头-一个叫成山头的地方。成山头直插入海,临海山体壁如削,秦始皇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近处大海巨浪拍岸,气势恢宏,远处大海连天,海天一色,广阔无垠,此时一轮红日磅薄而出,尽情挥洒金光染尽天空大海。秦始皇眼前一亮,心胸为之一阔,不自觉的“啊!”了一声。

成山头,这个陆地东方的尽头还有一个名字叫“天尽头”,秦始皇听后总感到有点不太吉利,他命令丞相李斯写下“天尽头秦东门”,并立碑于成山头顶峰。

他在告诉大海,这里是统一后的大秦陆地的东大门,我秦始皇是这里的主人。秦东门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大门以里归我管,大门以外的大海,海中的鱼虾鳖龟都受海中神仙的统帅。

秦始皇问徐福什么时候可以见到仙山,徐福答曰“无定日”。秦始皇下令所 有人面向大海,一有仙山出现便立即报告。

既然来朝觐大海,就要举行祭祀活动,怎么个祭祀法?他让有关大臣负责按 排举行礼仪活动,大臣们说,既然大海像天一样辽阔,而且住在海里仙山上的神 仙又可以让始皇帝长生不老,那就按照泰山封禅的规格,祭祀大海吧。

封禅泰山要登台阶,祭祀大海该如何呢?秦始皇命令向海中修一个栈桥,他 要在海里祈求神仙。

在修建栈桥的时间里,秦始皇游海滩,观大海,有时还亲自箭射海中的大鲛 鱼,除此之外就是听徐福讲解“五行”学说。对于五行学说,秦始皇也知道一 些,不过秦国君王历来有尊重人才的传统,铺垫长生不老之路的徐福自然算是人 才。虽然秦始皇对徐福还保持着怀疑,但是更不愿意放弃长生不老的机会,秦始 皇对徐福还是保持着应有的尊重,所以秦始皇装着一点不懂的样子听徐福讲解五 行学说。

徐福说:“五行学说在中国起源很早,基本观点是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 火、土五种元素组成,五种元素之间相生相克。齐国的邹衍将五行学说运用到政 治中,提出了“五德终始”说,并认为五德支配着历史的变化。黄帝在五行中属 土德,夏朝属木德,商朝属金德,周朝属火德,现在秦朝取代周朝属水德,崇尚 黑色。说到这里,徐福打住,微笑说:“下等人只是提出了一个观点,肯定有不足 或错误,还请大智慧的始皇帝指正。”

秦始皇当然听出了其中的道道。按照这个学说,秦朝统一天下是顺应历史潮 流取代了周朝,但是秦朝早晚也不得不被下一个王朝取而代之。

秦始皇笑了笑,说:“先生不必避讳,请讲无妨。”

徐福接着说:“鲁国出了个孔圣人。为什么圣人出在鲁国?因为鲁国原是周 公的封地,周公是个思想家、文学家;作了《易经》中的爻辞,奠定了鲁国的文 化底蕴。孔子作了《易传》,后来成为圣人。鲁国的文化底蕴比较厚实,后来齐 鲁并国,齐国的文化也相应提高。因此有关五行学说,在齐国流传的也较早。邹 衍是齐国人,受此熏陶,提出了“五德终始'说。”

徐福在这里绕了个圈子,接着他说:“按照五行理论,齐国所在的东方是主 生的,所以到海中祈求神仙,寻得仙药,以求始皇帝长生不老,万世康健还是有可能的。若始皇帝长生不老,万世康健也就不需要什么“五德终始”说了。”

秦始皇听后心中大悦。秦始皇对长生不老已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也认为,只 要他能长生不老,一切历史问题、政治问题,特别是那个什么五德终始问题,也 就不是问题了。

栈桥建好了,一个长长的栈桥伸向大海。秦始皇步入栈桥向海中走去。突然 一片乌云飘来,海面起风,一阵狂风刮向栈桥,刮得栈桥左右摇摆,咯吱作响, 秦始皇没有停步,镇定地向前走去;突然一个巨大的海浪腾空而起,扑向秦始 皇,秦始皇抓紧栏杆,待海浪退去,经过洗礼的秦始皇继续向海中走去;好像是 在威胁秦始皇,一群大鲛鱼围拢过来,张开血盆大口,露出尖牙利齿,随行武士 射出一排利箭,鲛鱼不敢再向前靠近。走到栈桥尽头,风停了,浪静了,秦始皇 向大海行三拜九叩大礼,文臣武将随皇帝起起伏伏,行礼有序,岸边鼓乐号鸣, 万岁声浪随海风飘向远方。说来可能是碰巧,在大海的深处,一阵烟雾飘来,大 家果然看到在烟雾后面隐隐约约有仙山,仙山上似乎还有楼台亭阁,小桥流水, 渺渺炊烟。大家不觉又欢呼起来,但是随着一阵风起,仙山又不见了。

这是海市蜃楼,是空中光线折射的结果,但是在当时海市蜃楼变幻莫测,在 人们的眼里充满神秘色彩,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人们难免把海市蜃楼看成神仙 居住的地方,更是联想到世外桃源和长生不老。

秦始皇更是无比激动,看来大海接受了他的虔诚。

秦始皇接受了徐福的说法,下令建造大船,优选三千童男童女、百名技工和 各种植物种子,并每船配备弓箭手和强弓硬弩,以对付海中的大鲛鱼。

秦始皇相信,苍天将天下交给了他,神仙也能帮他长生不老。

这一切当然需要时日,秦始皇决定继续巡视全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