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太尉八字(三国杨太尉)

气宇轩昂 2023-09-23 10:11:04 网友投稿

水浒丨三点就看出洪太尉是个官员

文/荣荣

一提到“三点”,本人心里就万分惶恐不安,特么有冒充“大尾巴狼”之嫌。印象中,通常只有领导们才敢谈三点。

所以,我的主业是读名著。谈谈名著中的人物,揭揭小说里官员的短处,才是正经;现实中的人,咱也惹不起啊。

话说在水浒里,有一类出镜率很高的官员——太尉。(相当于大宋军委委员的职务)。比如有高太尉、宿太尉、陈太尉、杨太尉等,大都是皇帝身边的近臣,非贪即奸。

今天在此不谈以上几位太尉,单表《水浒传》之开篇——“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的钦差太尉洪信。

对于专捅娄子,私自放走“妖魔”的洪太尉,本人斗胆也有简单的三点看法:

一、本事不大,架子不小。

首先看洪太尉的官架子有多大。众所周知,洪太尉作为皇帝特使,是去求龙虎山张天师祈禳瘟疫,求他办事的。当时形势十分紧迫:

“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伤损军民多矣。自江南至两京,无一不染此症,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将来。”

宋仁宗当时压力山大,心急如焚。可作为特使的洪太尉并不这么想,还是一切照旧:公费旅游的安排,首长下基层的排场,小秘、助理……等数十人,宝马香车,浩浩荡荡,直投信州龙虎山来。

书中还写道:“不止一日来到信州,大小官员出郭迎接,随即差人报知龙虎山上清宫……准备接诏。”

可以想见,苦了信州一众大小官员;须夹道张贴欢迎标语吧,要汇报演出领会精神吧,得酒肉宴席,让太尉宾至如归吧,如此面面俱到,大伙儿肯定一夜无眠。

龙虎山上清宫,同样不得安宁。次日,众官员陪同送太尉至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宫道众,鸣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幢宝盖,一派仙乐,前迎后引……”

如此壮观场面,一个倦于迎送,红尘之外的道家之众,得花多大的人力物力?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啊,管你是平头百姓,还是化外之地,拱手朝拜,方显万众俯首甘愿之姿态。

这洪太尉的官架子不小,可办事能力怎么样呢?真相只能呵呵了!他在众真人的百般鼓励之下,战战兢兢,免免强强才上山去拜请张天师。

“约莫走过三二里路,脚酸腿软。”只是不停抱怨:我是朝廷贵官公子,重茵而卧,列鼎而食,何曾……?十万火急的疫情,在洪太尉心里,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百姓之生死,何足挂齿?

典型的政治觉悟不高,领导意图领会不够。

接下来,沿路被天师幻化的拦路虎蟒,吓得狼狈不堪,三魂荡荡,七魄悠悠,“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杀……”

由此看出,一般愈是本事低微的官员,能力有限,又心虚怕旁人看穿,愈是喜欢摆出官架子来,转移视线,狐假虎威。

二、飞扬跋扈,全不讲理

事实证明,如洪太尉此类的官员,不仅不会为百姓着想,相反会在平民头上作威作福,伺机打击报复,以泄私愤。

太尉洪信就是这么干的。他上山寻找天师,遇到了点挫折后,就觉得是上清宫道士,在故意捉弄他,暗暗怀恨在心。

当时洪太尉想:“叵耐无礼,如此捉弄本的官,若寻天师不着,下山自有话说。”很明显,就是下山了要找道士们的麻烦。

果不其然,次日以观赏道观为由,不顾道人百般劝阻,强行打开“镇魔之殿”,最终放走了一百零八位天罡地煞魔星,搅得大宋后来几乎摇摇欲坠。

面对道士们的劝阻,恼羞成怒的洪太尉甚至威胁:私设此殿,妖言蛊惑百姓,如若不开,上奏朝廷,刺配边州。

一般百姓只要面对像洪太尉这样的官员,很难有公平正义可讲,就是再简单的是非道理,也会被他颠倒黑白,吃尽苦头。

高高在上,飞扬跋扈,目无王法是官员很明显的特征。

三、毫无担当,瞒上欺下

因为官员能力有限,又刚愎自用,难免会一拍脑袋瞎指挥,搞些工程,做一些有损老百姓利益的事情。假如出事,要么推诿责任,要么瞒上欺下,毫无担当。

洪太尉为泄私愤报复道士,强开“镇魔之殿”,走了妖魔,捅了天大的娄子以后,也没听说他想补救的办法了。

而是“急急收拾行李,引了从人,下山回京。”留下一山的道士,目瞪口呆,叫苦不迭。

并且还吩咐从人,“教把走妖魔一节休说与外人知道,恐天子知而见责。”

结果是,洪太尉胡作非为所带来的苦果,甩锅给了他的继任者们。徽宗时期的大宋,给他买了单。

任何时期的官员们,就犹如一窝窝白蚁蛀虫,即使是看似巍峨坚固的大厦,有朝一日也会轰然坍塌,民心俱失。

正如鲁智深说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

宋朝十大名将(1~5)

宋朝,一个特殊的王朝,因为宋朝当时并没有一统天下,所以算不上大一统王朝。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最终黄袍加身,宋朝江山由此建立,王朝一共存在了三百一十九年,共有十八个帝,分为北宋跟南宋,宋朝经济发达,不过有些重文轻武,即使这样,宋朝的名将可不亚于别的朝代。比如民族英雄岳飞,著名的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等,今天就盘点宋朝十大名将。

杨业

杨业,又名杨继业。杨业不仅是宋朝的名将,在历史上,杨业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的。杨业在年少时就特别豪爽仗义,而且擅长骑射,勇猛过人。青年时期,他就怀着一腔抱负,加上一身武艺,投在了后汉节度使刘崇的麾下,之后,刘崇在晋阳建立了北汉,从刘崇开始,杨业先后效力过北汉五位统治者,在此期间,他征战沙场,屡建奇功,忠心耿耿守护北汉,只要是杨业带兵出征,都是所向披靡,逢战必胜,因此,人称“杨无敌”。

公园979年,时任北宋皇帝的宋太宗征讨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见自己大势已去,投降于北宋。宋太宗早已听说过杨业的大名,他有意招降杨业,于是让刘继元去劝降,最终杨业归附北宋。宋太宗对杨业的归附甚是欣慰,认命杨业为郑州防御使,并赏赐给杨业许多财物。自此,杨业为北宋效力。

公园980年三月,雁门关一战,杨业以率领数千骑兵大败来犯的辽国十万大军,杀死辽国驸马,活捉马步军指挥使。经此一战,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契丹人只要见到杨业的旗号,全都不战而逃。

986年,宋太宗决定出兵伐辽,杨业任西路军副主将,打到陈家谷口时,由于奸臣所胁迫,使杨业陷入敌军的包围,加上援军不上前救援,最终在身中十多处伤的情况下,力竭被俘。被俘后的杨业觉得被奸人所害,有愧于宋太宗对自己的期望,自觉无颜面立于天地之间,于是绝食三天而亡。杨业死后,宋太宗非常惋惜,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

效力于北宋期间,抵御北方辽兵进犯,以及北上大举征讨的过程中,忠勇奋发,屡建奇功。他治军严整,筹断周密,谋略胜于群帅,为北宋的边防事业及军事攻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狄青

狄青,北宋名将。在那个重文轻武的朝代,狄青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给人的印象也比较深刻,因为他冲锋陷阵的时候,总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而且武艺超群,无人能挡。因为少年时期跟人打架入狱,脸上被刻了字,所以后来他打仗时总是戴着面具,所以人称"面涅将军"。

当时的狄青只是一员虎将,他与范仲淹同朝为官,范仲淹对他说,为将之人,只有匹夫之勇是不行的,要学习历史。于是送他一部《左氏春秋》。狄青虚心接受,便开始认真学习历史,熟读兵法,终于学有所成。

狄青生平主要历经25战,几乎无败绩,以夜袭昆仑关最为著名。公元1038年,狄青在保安大败前来入侵的李元昊,取得了北宋与李元昊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直接扭转了整个西北战局,使西夏不敢妄动。1052年,又率兵平定了侬智高叛乱。

他勇而善战,居功至伟,很得宋仁宗的赏识。职位从指挥使到枢密副使,护节度使,河中尹。后来因为文官集团的猜疑,皇帝不得不把他外放,狄青出任陈州后,郁郁寡欢,不到半年,死于任上。终年49岁。

李继隆

李继隆,北宋名将,父亲李处耕是宋朝开国功臣。虽然出身将门,不过因为他父亲与赵匡胤的结拜兄弟有些过节,李继隆虽然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起初并不受重视,他只能等待时机。

公元964年,北宋在统一战争中攻打后蜀时,李继隆才开始参军,因百步穿杨的箭法被重用,被任命为监军。此战虽然胜利,不过李继隆缺差点失足点下山崖摔死。

后来李继隆又陆续参加了平定长沙和后唐的战役,后又随太宗征讨北汉,几次战役皆立军功。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很得太宗赏识,在军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北汉灭亡后,李继隆又参加了幽州战役,两次击败契丹,公元982年,辽景宗率大军南下,李继隆随潘美在雁门关迎战辽军,此战李继隆为先锋,先后攻破敌军二十五寨,歼敌三千,俘虏近万。打的辽军落荒而逃。

公元985年,李继迁发动叛乱,西北告急,李继隆率军奔赴西北解围,于浊轮川一战杀敌五千,李继迁狼狈逃走。

公元988年,契丹大将耶律休哥大举入侵,李继隆率军迎战,在唐河大败契丹军,歼敌一万五,俘获战马近万匹。次年,耶律休哥再次入侵,李继隆又于徐河再次大败契丹军,自此,十年间辽军未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李继隆一生都在战斗,为北宋的江山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宋真宗时期,他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尽忠。公元1005年,56岁的李继隆因病去世。他病逝之后,宋真宗身穿丧服,亲往吊唁,为其辍朝五日,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武”。

种世衡

种世衡,北宋著名将领。宋朝除了杨家军,岳家军之外,还有一支很厉害的家族军队,它就是钟家军,而种家军的创始人就是钟世衡。

种世衡不但勇猛而且足智多谋,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巧妙利用“苦肉计”、“离间计”、“美人计”,成功地打击了西夏的嚣张气焰,让西夏军队闻风丧胆,实现了他保家卫国的盖世功勋。钟世衡不但打仗厉害,而且爱民如子,他在驻守边疆时,为百姓修筑城墙、挖掘泉水、开拓荒地,十本来非常荒凉的边境地区变得十分富有,深得百姓爱戴敬佩,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种世衡在边地数年,为人诚信义气,善于安抚士兵,有人生病就派一个儿子专门视其食饮汤剂,很得民心。等到他去世时,羌人酋长数日早晚来哀悼他,青涧城和环州人都画其像立祠祭祀。

曹玮

曹玮,北宋名将,父亲曹彬是北宋开国功臣,十几岁时就跟随父亲外出打仗,这个时候别的小孩都在玩耍,而他在练习骑马射箭和熟读兵书,十几岁就成为一名性格沉稳的将领。

19岁时就被派往西北,担任渭州的知州,成功的镇压了李继迁的叛军,保卫了边境的平定。此后,曹玮一直驻守边疆,常年与党项、吐蕃打交道。由于当时北宋的军事力量相对于薄弱,所以边境地带的少数民族一直都是蠢蠢欲动,可是他们遇见的是有北宋“第一良将”之称的曹玮。

曹玮镇守泰州时,嚣张的吐蕃首领李立遵率领大军造反,曹玮率领六千精兵在三都口迎战,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方大军,曹玮沉着冷静,秉着“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只派神箭手李超带领100骑兵打头阵,目标就是射杀军中一位穿着独特的番军将领,而李超只用一箭就将那名将领射死,将领被杀,顿时番军大乱,而曹玮抓住战机,对阵脚大乱的敌军展开猛烈的攻击,斩杀了敌军数千人,打掉了吐蕃嚣张的气焰,曹玮的名字也一度令吐蕃人闻风丧胆。几年后,吐蕃被彻底打怕,决定重新归附北宋。

曹玮善于用兵,也善于治军,且军纪严明,令行禁止,而且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一次敌军得知曹玮得病,于是趁机前来偷袭,此时的曹玮正在塌上针灸治病,听见敌军来犯,他立刻蹭的跳了起来,穿上盔甲骑着战马就冲了出去,敌军吓得扭头就跑。

曹玮驻守西北近四十年,从来没有一次败绩,是北宋早期最出色的西北主将。他在任期间,悉心经营西北的军事政务,并且在国防建设和军备上,曹玮也是功劳显著。修筑城墙、开拓田地,发展边境经济,为保卫边疆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北宋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1030年,58岁的曹玮病逝,宋仁宗闻讯,为表示哀悼之意,宣布为其辍朝二日,同时追加侍中官职,追加"武穆"谥号,配享仁宗庙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