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公历和农历怎么区分)

几分真心 2023-07-15 04:45:35 网络

一文读懂阳历、阴历、公历、农历的关系和区别,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历法,一个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却也经常混淆的概念。

所谓历法,就是根据天象制成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我们如今经常接触到的相关概念有:阳历、阴历、公历、农历。

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人根本弄不清楚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以至于简单粗暴地认为,阳历=公历,阴历=农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还有一种错误的认知,以为阴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而阳历是西方舶来品。但实际上呢,也绝非如此。

(历法)

先说阳历和阴历。

阳历,即太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计365.24天(一个回归年),分摊给12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

阴历,即太阴历,是根据月球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月相的周期变化,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计29.53天,乘以12个月,一年大概是354.36天。

从分类标准来说,只有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三种历法。有了这个认知再探究公历和农历分别属于上述哪一种历法。

(月相示意图)

结论一: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属于阳历的一种,但是,阳历却并不等同于公历,二者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公历又称纪年,其基本特征就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即公元元年。1912年清朝灭亡,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里的“1912”和“1949”都是公历概念,意思是耶稣诞生的第1912年和第1949年。而阳历本身,其实并没有这种年份限定。

阳历更像是一个学术概念,精准但并不实用,一年365.24天,一个月30.437天,不是整数,无法应用于日常。公历则不然,它更像对阳历的具象化的表达,把月和年都凑成了整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周期是“四年一闰”,所以平均下来,每年的天数是(365×3+366×1)÷4=365.25,与阳历回归年中的365.24天之间的误差已经很小了,再加上“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进一步精细调整,几乎可以达到完美契合的程度。

(地球公转示意图)

结论二:农历既不是纯阳历,也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历。

由于阳历日期反映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所以阳历的四季更准确。

由于阴历日期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所以阴历的月份更准确。

也就是说,阳历和阴历各有优缺点:

阳历的特点是四季准确,气候规律,但月份与月相盈亏对应不上,1号未必是新月(朔),15号也未必是满月(望)。

阴历的特点是月份准确,初一肯定是新月(朔),十五肯定是满月(望),但与太阳运行周期对应不上,所以时间一长四季就会混乱,夏天变成冬天,冬天变成夏天。

(春夏秋冬)

为了取长补短,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农历,其特点是月份跟着阴历走,年份跟着阳历走,如此一来,便既可以根据月相变化设置月份(月亮变化比太阳变化更易于观察),又不至于四季混乱,简直不要太完美。

也就是说,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并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阴阳合历(阴历为主,阳历为辅)。

但是问题来了,阴历一年是354.36天(29.53×12),阳历一年是365.24天,阴阳合历必须协调农历年与回归年间的这一的矛盾,于是设置了闰月,每2~3年置1闰,具体闰周是19年置7闰。

我们算一下误差。按照阳历算,19个回归年共6939.56天(365.24×19),按照农历算,19个农历年共6939.55天(354.36×19+29.53×7),这个精确度,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了。

19年是置闰循环的最小周期,这就是为什么19岁那年,阳历生日和农历生日会重合在同一天。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历实际上是比纯阳历(包括公历)、纯阴历更先进的一种历法,只是之后,为了与世界接轨,我国才引进了公历,目前是农历与公历并行使用。

(如上图春节这一天,2021年2月12日是公历表述;正月初一是农历表述;而辛丑牛年庚寅月辛卯日是天干地支纪年,也属于阳历的一种。)

结论三: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也都属于阳历。

阳历不只有公历这一种表达,也并非西方的独创,中国传统的干支历和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是阳历,而非阴历。

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很明显,观察的是太阳周期,所以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划分方法)

仔细观察二十节气在每年的具体日期也会发现,它更趋近于公历日期,而非农历日期。

比如,2020年的立春是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2021年的立春是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二,2022年的立春是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公历的日期,相差不会超过一两天,但农历的日期,却相差甚远,毫无规律可言。

(立春:太阳到达黄经315°,公历2月3—5日交节)

同样的,其他二十三个节气也是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作用是顺应农时,而阳历比阴历更能反映自然节律和气候变化,所以二十四节气必然使用阳历,而非阴历。这一点或许会与大家的认知相悖,但真实情况的确如此,对农耕影响明显的是阳历(太阳、温度),而非阴历(月亮、月相)。

至于纯阴历,其实并不十分实用,目前也只有少数中西亚国家仍在使用,比如伊斯兰历就属于太阴历。

怎么样,这下弄懂了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了吗?有点绕,慢慢捋!

(本文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试卷常考知识点内容盘点

常考知识点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注:要知道八个方位,能根据给出的示意图描述出地点的位置。

4、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5、0乘任何数都得0。

注:在除法算式中,0不能做除数。乘除法的估算必须会。用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的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如:57×89;

能准确计算出除数一位数的除法,如:417÷4,并会用乘法验算,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6、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123月为第1季度、456月为第2季度、789月为第3季度、10、11、12月为第4季度)

7、记大小月的方法:1、3、5、7、8、10、腊,31天用不差;4、6、9、冬30整,只有2月有变化。

8、平年全年有365天,平年2月是28天,平年的上半年有181天,下半年有184天。平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9、闰年全年有366天,闰年2月是29天,闰年的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有184天。闰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10、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

11、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12、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13、1日(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

14、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15、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减去原来的年份得的数就是周年。

如:到2008年10月1日,是中国成立(59)周年。用2008-1949=59周年

注:要正确区分平年和闰年,知道4月一闰,整百年份是400年一闰。

会求经过的时间。如:一辆汽车上午8:20出发,到下午5:50到达终点,一共行使多长时间。

第一步要先进行换算:把下午5:50变成24时计时法的形式5:50+12=17:50,第二步用17时50分-8时20分=9时30分,就求出了经过的时间。

16、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17、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18、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9、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0、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21、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2、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

23、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4、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25、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8、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9、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30、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1、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注:面积和周长是不能相比较的;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分清楚什么时候填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填面积单位,填土地面积单位时,比较小的土地面积(如:公园、体育场馆、超市、果园、广场)等一般情况下填公顷;(城市的占地、国家的面积、江河湖海的面积)等一般情况下填平方千米。

33、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10米,也是0.1米。3份就是3分米、3/10米、0.3米。

34、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用米作单位是1/100米,也是0.01米。7份就是7厘米、7/100米、0.07米。

注:一位小数的形式实际上是分数十分之几的另外一种表示形式,4/10写成小数就是0.4,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如:10.05,在它的末尾添上0,就变成了10.050,10.05=10.050=10.0500=10.05000„„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与比较小数的大小,基本和整数的比较大小相同。

练习题

一、填空。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6吨=( )千克;30分米=( )米;9000克=( )千克

80毫米=( )厘米;7分米=( )厘米;4000米=( )千米

8时=( )分;480秒=( )分;9分=( )秒

420分=( )时;180秒=( )分;5时=( )分

2、7米-3分米=( )分米 8千米-3000米=( )米

3、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七份,每份是它的( ),三份是它的( )。

4、一个四位数,千位和个位都是6,其余各位是0,这个数是( )。

5、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鸡蛋重60( );小冬身高130( );

一头大象重5( );一根跳绳长2( );

汽车每小时行80( );明明体重35( )

6、有30朵花,每个小朋友分4朵,可以分给( )人,还剩( )朵。

7、一根12分米长的铁丝,把它剪成6段,要剪( )次。

8、小明沿着长80米,宽60米的操场跑了4圈,一共跑了( )米。

9、一个数除以7,商15,它的余数最大是( )。

10、飞机本该在7:40到达,现在要晚点35分钟,它( )到达。

11、在( )里填上“>、<或=”。

400米( )3千米;2900克( )3千克;500分( )5时

12、把两个边长9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13、飞机本该在7:40到达,现在要提前35分钟,它( )到达。

14、长方形宽是15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15、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7厘米,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16、把一个长18分米,宽9分米的长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17、把三个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18、□÷6=8……( ),余数最大,余数是( ),被除数是( )。

19、把两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0和任何数相加都不等于0。( )

2、小冬每天大约睡8分钟。( )

3、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

4、小青从学校回到家大约要走40千米。( )

5、在除法中,余数一定要大于除数。( )

6、世界上的人不可能活到300岁。( )

7、两个数相除,除数是9,余数最大是7。 ( )

8、一个盒子里有红黄两种棋子,我任意摸一次一定能摸到红棋子。( )

9、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死亡。( )

10、把一张长方形纸分成7份,其中的3份是这张纸的。( )

11、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等于1。( )

12、工人叔叔每天工作8小时。13、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

14、南京到徐州的铁路长560米。( )

15、两个数相除,余数是6,除数最小是7。( )

16、一张儿童床长2分米。( )

农历不是阴历,黄历是一种阳历,我们熟知的并非都是准确的

今天是阳历2018年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是元旦,首先祝福大家元旦快乐,新年新气象。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大家所熟知而又不深知的历法。

历法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人个人都离不开它,但是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历法就是一连串的日期数字而已,其实,这其中有很大的学问。

那么,这阳历、阴历、黄历三种历法有什么区别,我们通常用阴历来指代农历是否准确,黄历又是什么历法?

历法从天文学而来,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相对人类历史,地球上的时间是无穷尽的,人们为了便于记录历史、便于安排生产生活,特别是农业生产,需要一套办法来确定每一天在时间长河中的确切位置,历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太阳系

历法是一套系统的推算年、月、日,并与天象对应的方法。又因为年长、月长都不是日长的整数倍。但是为了生产生活,历法中的一年、一月又需要包含整数的天,把完整的一天分属不同的月份或者年份里面是大家无法接受的,因此,还必须有一套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策略。

日月的运行并不是完全规律的,一月、一年的长度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有需要一套方法来平衡历法、天象、季节之间的关系,因此,历法是一套复杂的体系,也是在不断修正改革的体系。

世界上目前还没有完美的历法,只有根适合实际需要的历法。

当今世界三种历法各有特点,阳历通行范围最广

人来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种历法,总体来看,世界上现行的历法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太阳历,简称阳历,也称公历,顾名思义就是基于太阳运行规律的历法,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基本符合。这种历法的优点明确反应四季,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产生活。不足之处在于历法月同月亮的运转规律毫无关系,对于沿海人民计算潮汐很不方便。

阳历示意图

第二种是月亮历、也叫太阴历、阴历,顾名思义就是基于月亮的运行规律的历法,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基本符合,所以阴历无法反应与四季。今天一些阿拉伯国家用的回历,就是这种纯阴历。

阴历以月相为基础

第三种就是阴阳合历,即阴阳历,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结合了阴、阳历优点的历法。它协调了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

上古时代还有一种历法,叫物候历,又称自然历,就是把某一地区的自然现象、害虫发生期和农事活动的的对应关系而整理出的历法,不能算作是科学的历法。

农历源于四分历,定型于太初历,最后吸收了西方天文学理论

根据传说,我国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未有实证。稍有根据的是,尧舜禹时代就有了粗疏的历法。《夏小正》是物候历与天文历的结合体,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历法。可以说,夏商周三代主要是“观象授时”。

古代钦天监:观象授时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种取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采用19年7闰的历法——“四分历”,四分历比欧洲要早500年,而发现19年7闰的方法,也比古希腊要早100年左右。当时华夏诸侯国使用的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即人们所统称的古六历,其实都是四分历。

公元前600年左右发明的日晷,用以确定冬至和夏至日

真正奠定现代农历基础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是由邓平、落下闳等人提出的改造四分历的一套办法。

自此以后,中国农历在基础上继续进化,主要有东汉刘洪的《乾象历》、南北朝祖冲之的《大明历》、隋代刘焯的《皇极历》、唐代张说等人的《大衍历》和徐昂的《宣明历》、南宋杨忠辅的《统天历》、元代郭守敬等人的《授时历》、清初汤若望的《西洋新法历书》等。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其中《西洋新法历书》一直沿用到现在,它由明末《崇祯历书》删减而来,是我国第一部引进西方天文学理论的历书,由徐光启主编,瑞士人邓玉函、意大利人龙华民、德国人汤若望等参加撰写工作。

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不是纯阴历,是民族节日的推算依据

今天我国使用的农历,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的基本规则基本沿用了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所以也可以叫汉历。

阴阳历结合日月运行规律而来

阴阳合历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在于: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将干支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这就结合了阳历的特点,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等。

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因此,农历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合历。

时至今日,全世界华人化圈,仍使用农历(汉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黄历也叫干支历,是阳历的一种,贡献了二十四节气

黄历, 即干支历,一年就是一个太阳回归年,是典型的太阳历。与现行阳历最大的区别在于命名办法,干支历采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干支历以甲子为首,循环往复使用,因此又被称作甲子历。

黄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为中国独创,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相当于地球在黄道上运动15°。

黄历主要在中国民间流行,被认为是象数、风水和命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是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需要适度保护。

了解更多历史深处的人文内涵,获得长沙本地资讯,敬请点击关注“老左文创”!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