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韩寒八字(韩寒八字命格)

伸手挽明月 2023-07-14 18:58:38 网友整理

韩寒,一个型商人

文|《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明小天

编辑|董雨晴

在今年为电影《四海》特别打造的“四海歌会”上,身着墨绿色毛衣,把头发剪到几近圆寸,戴着黑框眼镜的韩寒现身,他和冯绍峰、沈腾、乔杉合唱了一首歌。“峰哥、腾哥、杉哥,大家好。特别高兴,特别荣幸,跟大家都有合作过。”站在舞台最左侧的韩寒,讲话温和,态度谦逊,如果不是有字幕,人们已经很难一眼认出这就是他。

2014年,韩寒以一部《后会无期》踏入电影圈,8年时间里,他还执导了《乘风破浪》《飞驰人生》,监制了《扬名立万》。眼下正在春节档上映的《四海》是韩寒执导的第四部院线大电影。截至2月1日17点,《四海》总票房突破了2.36亿,位列春节档第二,排在第一位的则是主旋律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韩寒的作品,“他有受众,电影总会有人看的,但怎么也突破不了他自己的天花板。”

为他买单的人,仍旧记得记忆中那个鲜衣怒马、狂傲不羁、舌战群儒的韩寒,是那个18岁就在教室里写下作《三重门》并且出版即热卖200万册的人。也是那个能在《后会无期》中写下“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台词的文人浪客;是能在《飞驰人生》中让有着喜剧人生的赛车手为梦想赴死的作者型导演。

当然,围绕韩寒的争议也从未停歇过。其中影响力颇大的,当属质疑其代笔事件,此事一度在网络上掀起了多年论战,也给韩寒招来了诸多非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事情似乎已经被人们淡忘了。在许多人眼中,韩寒变成了一个温和的中年大叔,变成了一个与电影作品紧密捆绑的商人,一如在“四海歌会”上呈现的那样。

在影片上映之前,韩寒就和主演、主创们一起卖力地宣传。接受媒体专访、在短视频平台上露脸做直播、跑路演,这些都是一部电影上映前争取热度、博得关注的惯常操作。他已经不吝在媒体面前展示自己的商人形象,就像他曾经表示过的, “我觉得很多优秀的创作者,其实从他诞生的第一秒,他就应该是商人。”

但是,与商人韩寒对应的,是他不那么商人的另一面。从博客时始,韩寒贴在首页的“公告”就让他与其他公众人物之间有了微妙的区别。一位电影从业者评价韩寒电影里有一种“文艺腔调”,在《四海》的另一条短视频宣传中,韩寒称“在这个年代,能够在声音跟影像上,多留下些内燃机时代的摩托车的真实的声音,我觉得还是挺有必要的”。

影片上映的第一天,“四海难看”四个字就冲上了微博热搜。从作家、博客博主、赛车手,再到现如今的电影导演,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韩寒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矛盾体,成为了一个型商人。

作家、赛车手和电影导演

2014年,韩寒曾在《中国电影新力量》演讲中提到了自己的四个梦想:第一就是要当一个科学家,第二就是当一个好的作家,第三是成为一个冠军车手,第四就是拍电影。

如今,韩寒已经实现了四分之三的梦想。

18岁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24岁时韩寒就凭借950万元版税荣登当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三位。带着畅销书作者的身份,韩寒随即转战博客,2008 年时他甚至超过了一位电影明星成为了中国最受关注的博主,他的博客有着数亿的访客。2009年,《时代》周刊评选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韩寒列入了候选名单,并以100万的票数排在票选第二位。

2012年,不满足于写书和写博客的韩寒还发布了一款阅读应用“ONE·一个”App。那是属于移动互联网的萌芽时代,也正是这一年,张一鸣的字节跳动宣布成立,宿华和程一笑的快手也在同年宣布转型短视频。

“ONE·一个”在当时也大受欢迎,一经上线便在24小时内冲上App Store免费排行总榜第1名。2016年1月,这款产品正式迈进资本化步伐,拿下华创资本给出的6000万元A轮融资。“ONE·一个”总经理付圣强曾在2020年表示,“我们的日活还有几百万,实打实的,流量还是非常稳定的,这也让我比较惊讶。”除了媒体广告、出版版权和影视改编业务线外,他们还扩展了MCN业务,“今年(2020年)会很轻松达到1个亿的目标。”

比“从作家到互联网创业者”的转型更戏剧的,是韩寒成为赛车手的经历。

韩寒在此前的采访中说过,自打他通过写作赚到钱,他就已经在买跑车,同时还参加汽车赛事。甚至,韩寒用十余年的时间一直保持着作家和赛车手的双重职业身份。

初入上海大众333车队时,韩寒年薪为8万元,外加各类的奖金补贴,总收入有20万元上下,收入与当作家相比,相差甚远,几乎是“为爱发电”。但好在韩寒在赛车领域成就不少:他是中国职业赛车史上第一位场地赛和拉力赛的双料年度总冠军。

不过,现如今的韩寒,在赛车领域再没有了太多曝光,但却又在另一领域玩得风生水起——最晚实现的“导演梦”,是韩寒迄今为止转型最成功的,也是给韩寒带来收益最多的职业。

韩寒最重要的出版人和引路人路金波曾告诉《财经天下》周刊,韩寒准备拍电影的标志是“他停止在博客上写影评了”。路金波向《财经天下》周刊回忆说,韩寒曾玩笑似地说过,“我不能再写影评骂中国电影了,我以后也要拍电影,要从现在攒人品,不能把同行都得罪光。”

“不写影评”的韩寒的确是在暗戳戳转型拍电影。2014年,韩寒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以在当时看来不那么讨好的公路题材登陆暑假档,却成功拿下6.29亿元总票房。第一部电影就获得了市场认可。在此之后,韩寒导演的电影两度杀入春节档——10.49亿元票房的《乘风破浪》和17.28亿元的《飞驰人生》,都让市场看到韩寒用镜头讲故事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韩寒不仅满足于当导演,由韩寒担任企业法人、第一大股东的亭东影业也陆续投资更多电影。仅在2021年,韩寒监制、亭东影业作为出品方之一的电影《扬名立万》就拿下9.25亿元票房,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显示,片方依靠此片分账3.2亿元。

有趣的是,在《四海》上映之际,《扬名立万》宣布上线B站独播。在电影版权分销上,韩寒显然想的也和别人不一样。

韩寒的朋友圈

在商人韩寒的进阶之路中,离不开“朋友圈”的助力。《财经天下》周刊曾在《韩氏商业圈:韩寒和他的商人朋友们》中梳理过韩寒不同时期的那些伯乐们,包括路金波、方励、于东和夏青,他们在韩寒的职业生涯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作家时期的韩寒,依靠路金波实现了商业启蒙。从2003年路金波花费5000元购买韩寒《像少年啦飞驰》互联网漫画改编权之后,两者的命运也紧紧绑定。在此之后,韩寒的图书出版、商业代言、电影投资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路金波的身影。

被称为“网络文学三驾马车之一”的路金波,笔名“李寻欢”。2012年6月,他一手创办了果麦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年,该企业完成天使轮和1000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小村资本、普华资本和经纬中国。

到2021年8月,果麦文化宣布A股上市时,人们才发现,韩寒母亲周巧蓉以3.4%持股比例位列第二自然人股东。实际上,果麦文化与亭东影业还有着共同的股东博纳影业,足以见得,韩寒与果麦文化的捆绑够深。并且,目前果麦文化的经营状况还算不错。2022年1月20日,果麦文化披露2021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1年内归属净利润盈利5500万元至6000万元,同比增长34.5%-46.73%。

实际上,就连在赛车时期,韩寒也有贵人相助。夏青是一手将韩寒打造为职业赛车选手的男人,也是中国赛车第一股“力盛赛车”的董事长,他对韩寒的第一印象是“黑瘦、土气的农村孩子”。尽管韩寒加入车队的理由有点胡闹:上海车队怎么能没有一个上海籍车手?并且在车队里,韩寒也不受待见,其他赛车手甚至会评价他说,“一个码字的,只会开着车往墙上撞。”

但这并不妨碍韩寒在赛车领域渐渐赚得盆满钵满。十多年前,2010年北京车展期间,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自己在场地赛和拉力赛中得到的收入达七位数。

到了入局电影圈时,韩寒的伯乐就更多了。在拍电影前期,除了人们熟知的路金波、制片人方励、博纳影业CEO于冬等人外,就连曾任500彩票网董事长的罗昭行也有过投资韩寒电影的想法。

韩寒曾在2014年出版的作品《告白与告别》中写道:“最早答应可以投资这部电影的是罗昭行先生——一位生意人,但是很喜欢冒险与文化。他给了我十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我笑纳了。对我而言,并不是缺十万,而是这笔钱代表着真正开始拍摄和投入资金的时候有了后续保障。毕竟那个时候我的私人账上只有二十万元。”韩寒在一次演讲中更是提到:“这个找钱的过程持续了好几年,期间只有一位叫老罗的朋友愿意投资我。”

但在此之后,市场也看到韩寒及亭东影业的潜力,据公开信息显示,亭东影业先后获得普华资本、博纳影业、阿里巴巴影业等六轮融资。它的投资方也曾经表示,韩寒不会让投资人亏钱,“他是一个愿意迎合市场的人,也很能接受新鲜事物,他总是会想各种创新的办法,如何去让一部电影赚更多的钱,电影行业需要的是韩寒这样的人。”正因为不愿让投资人亏本的理念,韩寒电影的参投名单里总是轮番出现这些投资人的身影,即将上映的《四海》亦如是。

当然,在商言商。他们一手助推了明星韩寒,也同样享受了明星韩寒带来了各种关注度红利。

比如,赛车手韩寒与夏青的绑定一度愈发紧密。2015年成立的上海杆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由力盛赛车与韩寒各出资50%共同发起设立。在此之后,韩寒与夏青等人合伙成立的上海荔盛艾甫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是两人绑定的一次尝试。

在力盛赛车2017年3月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中,《财经天下》周刊梳理发现,413页的招股书全文,有近20处提到韩寒的名字。夏青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韩寒是我们最大的明星。”

一个型商人

不过,当韩寒在商业上越成熟,人们就越觉得他距离那个曾经掀起“韩寒热”、作为叛逆一代代言人形象的韩寒越来越远。

就像现在留着利落短发,穿着舒适慵懒风毛衣的他,和那年留着长刘海、遮住左眼,穿着灰色、白色牛仔布服饰的他,截然是两种不同的人。

实际上,从博客时始,韩寒挂在首页上的“公告”就让他和其他公众人物有了微妙的区别:“不参加各种研讨会;不举办签售;不给活着的人写序;不为他人写剧本;不参加剪彩;不参加颁奖典礼;不出演电视剧;不写任何的约稿和专栏;不写任何软文;不接受与保健品、药品、香烟、房地产有关的商业合作。”这些都为作家时期的韩寒赢得不少掌声。

做“一个·ONE”App时,韩寒也尤其“清新脱俗”,每天“1张图、1篇文字、1个问题、1款东西”的定位一度让业界怀疑,“一个·ONE”究竟能走多远?事实也证明,与ONE同类型的APP几乎没有几个了。面对“ONE作为一个App被保护得很好,换个地方的话可能早就被砍掉了”的疑问时,“ONE·一个”总经理付圣强曾表示:“对,韩寒在坚持。”

拍电影的韩寒也收获过不一样的评价。为电影做宣传、发行时,韩寒也将自己不太商人的一面表现出来。拍摄《后会无期》时,韩寒采买《西游记》中《女儿情》的音乐版权,找到了作者许镜清和《西游记》的导演杨洁,许镜清却说,这是他28年来,收到过的最高的一笔版权费。后来,韩寒发了微博为许镜清打抱不平。

他的电影里则满是对地方风情的景观呈现,也有追念过去生活的光阴故事。在商业化之外,有着文艺片的作者表达。一位豆瓣网友在看过《后会无期》后评论道:“完全(是)一部文艺片。”

在第三部电影《飞驰人生》中,张弛驾驶车辆冲向悬崖,面对“张弛还活着吗”的疑问时,韩寒在微博写道:“很多人来问我关于《飞驰人生》的结尾。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导演是否应该讲出属于他自己的结局。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请相信你的理解。对我来说,巴音布鲁克没有海,heroes never die。”从侧面印证了这位赛车手的死亡。

实际上,《四海》也有相似的情况,兄弟、赛车与女人——被观众们戏称为“韩寒电影三件套”,在《四海》中全部具备。但在一些看过影片的观众看来,《四海》没有喜剧的内核,镜头语言也略显生硬,而且它充斥着理想化的英雄悲壮主义。还有人说,“《四海》的风格比韩寒之前的作品都更强烈。”

以至于电影行业的人总说,“韩寒有受众,但就是有点文艺,突破不了大众的天花板。”

其实,这让韩寒身上体现了一种矛盾感。除了尽可能彰显自己的“作者性”外,韩寒总是想多去照顾大众,向“世俗”看齐。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优秀的创作者,第一秒就应该为市场、为自己的投资人、为自己的股东、为自己的受众,考虑一些商业回报的问题。

除此之外,韩寒开始考虑人情,并且变得更加世故与“圆滑”了。2021年,韩寒在一档节目中表示,“过去自己喜欢写影评、骂烂片,很多人喜欢看,自己也觉得过瘾,但随着自己也进入这个行业,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每当要骂烂片的时候就会想起同在那个剧组里的朋友,然后就忍住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

不管怎样,艺术家和商人的属性都在韩寒身上得到了体现,虽然这二者本身会出现一定的排斥现象。比如有人无法为《四海》买账,觉得其所彰显的文艺让人感到“尴尬”、“无所适从”。微博上,“四海难看”四个字在大年初一这天下午甚至还冲上了热搜。

回看历史,许多成功的创作者,总是会在商业上走到极致成功时,渴望彰显自己的作者性,从而在艺术创作中加入许多不迎合大众的表达。最终,用社会大众的现实反应给自己上一课。这种情况也适用于韩寒。

但有些时候,创作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不久前在平遥电影节上,短视频时代的导演小策遇到电影时代的贾樟柯时,说了一句特别富有哲理的话,“您是把自己喜欢放在首要位置,而我把观众喜欢放在首要位置。”即便如此,观众依旧可以在小策导演的《广场往事》、《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中看到那些现实的、荒诞的甚至理想主义的内容。也能看到贾樟柯在《江湖儿女》之后,渴望尝试市场化的电影宣传体系。这恰恰给予了观众更多思考:艺术创作者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商业和艺术,不是二元对立的。

一如韩寒在2021年说过的那句话:“不用拘泥于我一定要和十五岁的时候一模一样,那就真的没有成长了。”

参考文章:

①《财经天下》周刊:《韩氏商业圈:韩寒和他的商人朋友们》;

②斑马消费:《商人韩寒》;

③《新京报》:《商人韩寒:从青年作家到十亿票房导演》;

④《中国企业家》杂志:《商人韩寒:王思聪好友,名下15家公司》;

⑤搜狐娱乐:《韩寒投资8部电影总票房过50亿 持股3家公司总市值超200亿》

(题图来源:韩寒微博)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韩寒 矮大紧们对儒家了解多少?

对韩寒的观点也就是一些被西方价值观的人会认同(我自己也不同程度的被影响过)!

小韩应该对儒家知之甚少,从他文章中的观点可以判断出来。概括一下就是他们总是用局部的一些现象来作为自己对总体的判断,这样难免有失偏颇。不客气的说就是没有中华文化的根。(他的文章各位可以度娘)

虽然我自己对儒家也是样样通样样松,我还是愿意尝试一下。

浅谈我对儒家的认识: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明,在于至善!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为主轴去追寻个人修、齐、治、平的理想

2. 奇门遁甲、紫微斗数 、四柱命理等干支哲学的术,《易经》则是道术合一,看个人所取…

儒家(释 道)这么好,够不够呢?

历史已经证明是不够的,毕竟是农业文明的人伦和治国的经典(虽然其中的道是永恒的)。

翻开儒家经典里面没有,当然也不可能有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新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资本)以及他们之间的斗争…

所以要以儒家为体引进《马克思主义》为用,“拿来而非送来主义”结合我们自己的国情、民情方能解决实际问题…

谁也不知道以后会出现什么新的阶级?到时候再融进来就是了。

韩寒这24年:从文坛叛逆少年到世故中年商人

今年五一档,17部新片扎堆,王一博、白百合、黄景瑜、马丽等大牌明星云集,但最大赢家可能是幕后的韩寒。

虽然他没导没编也没演,但参与投资了其中两部热门电影。

一部是顶流王一博主演的《长空之王》,目前预售达8千万,打破近5年五一档新片预售纪录。

一部是《人生路不熟》,由乔杉、马丽主演,易小星导演,典型合家欢老少皆宜的喜剧。

自2014年跨界电影圈,韩寒便忙着做编剧、导演、监制、出品人、老板:

自编自导的《后会无期》《乘风破浪》《飞驰人生》《四海》四部电影,总票房近40亿。

2015年成立亭东影业,做监制、出品人,并拿到上亿战略投资。

首次监制的《扬名立万》是2021 年的票房黑马,口碑爆棚。

入股多家公司,有机会投资《长津湖》《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父辈》等多部影片。

事业版图越做越大,韩寒在网络上却越来越低调。

尤其《四海》的口碑票房受挫后,他将微博设置半年可见再无动态,抖音账号有宣传时才更新,这一年多,网上几乎找不到他。

面对“消失“传闻,韩寒也曾解释:我一直在,依然会表达,只是表达不一定要面向所有人。

中年韩寒早就没有少年时的锋芒,不再特立独行,不再傲慢不羁变,在妥协和世故中,还被人用“缴械投降”形容他的沉默。

选择与世界和解,在很多人身上被看做是成长,但放在41岁的韩寒身上,却被当作一种倒退。

韩寒是很多人血气方刚时的理想,我们可以自己人到中年,处处妥协,却不愿意看着承载自己理想的那个人,比我们还干脆利落手刃了青春。

韩寒曾经的桀骜不驯,是很多年轻一代所向往的。

但韩寒觉得这恰恰是对他最大的误解。

他做事从来都随自己内心,不受他人绑架和左右。

正如他所写: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学生时,韩寒不满传统教育,那篇获首届新概念一等奖令他年少成名的《杯中窥人》就是在犀利讽刺。

因挂科留级一年,他出版第一部小说《三重门》,累计发行200万册,于是有勇气说出:以后靠稿费养活自己。

博客时期,有文学评论家抨击80后作家只能进市场进不了文坛,韩寒骂到对方关博,也晋升博客阅读量最高博主。

他用杂文当武器,在网上以“意见领袖”的身份,战斗在舆论界,博客获上亿点击,并在2010年登上《时代》封面,夯实自己在80后群体中的影响力。

为批判廉价稿费现象,韩寒创办杂志《独唱团》,给出当时全国最高的稿费“录用者千字千元”。

虽然因刊号等原因《独唱团》只做了一期,但韩寒带主创团队打造出APP“ONE·一个”,现已运营12年。

写书当作家,让韩寒名利双收,也让他有能力实现另一个梦:赛车手。

在速度与中自由驰骋,极限掌控感让韩寒深深痴迷。

但赛车特烧钱,稿费版税像扔进无底洞,必须拉赞助才行,可没跑出名次,谁理你?

韩寒的装备跟不上,首次比赛成绩不好被群嘲。

一个朋友送他六条米其林轮胎,他为表达感谢花几千块做米其林贴纸,贴满整台赛车。

尴尬的是很快被要求撕掉,因为米其林只赞助能获胜的车手。

在挫败中的韩寒只有一个念头:打死不能放弃,穷死不能叹气,要让笑话你的人成为笑话。

后来的他是中国赛车史上唯一一位场地和拉力的双料年度冠军。

只要掌控了比赛与最终成绩,过程中的失控与妥协又算得了什么?

在赛车之路上的波折与荣耀也变作精彩的故事素材,被韩寒写成剧本《飞驰人生》,拍成电影。

从文坛跨界影坛,对韩寒来说并非心血来潮,写书、拍电影都是艺术创作,再加上他本来就爱看电影。

像《怦然心动》中那句名台词“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就是韩寒翻译的。

金句也是他自己电影作品的一大特色。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我没有想赢,我只是不想输。

……

目前韩寒只拍自己写的剧本,他说自己写的可把控,像台词语境、表现风格等不是轻易能改的。

如今做电影投资人,话语权更大,韩寒深知责任更重,所以他在意豆瓣评分、害怕票房亏钱、也在为更多更大的合作项目奔忙。

他坦言:我越来越平和,遇到事更愿意多忍忍,做些换位思考。

也因为这样,大家觉得韩寒活成了曾经他最讨厌的那种人。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儿时的韩寒有4个愿望:当科学家、当作家、当冠军车手、拍电影。

除了学习差做不了科学家,韩寒已实现另外三个目标,18岁变成作家,27岁拿下中国赛车史上唯一双料总冠军,32岁导演作《后会无期》上映。

从写作到赛车再到拍电影,韩寒无不在追求控制与自由,即使难免遇到迫不得已,但他保有最大限度的忠于自我,写自己风格的书、开自己风格的赛车、拍自己风格的电影。

意见领袖、叛逆偶像,这些来自外界的期待,不过是对韩寒的一种想象。

有的人活得是造型,有的人活得是人设,他活得是本事。

在韩寒看来,取悦自己才是头等大事。

想做什么就把它做到,为了打别人的脸而去做事,是一种比较幼稚的动力。

与其每时每刻都想着别人,还不如多想想自己。

一个人,永远都在自我愿望的驱使下去做事,才是最好的。

就像有人评价说:韩寒是聪明的,他借锋芒出名,靠迎合兑现,深谙人生不同阶段的成功学。

回到最初的成功之道,便是写作,这是韩寒的起点,影响他一路走到现在。

他有才华,写出爆款《三重门》,并在新浪博客盛行时抓住流量扩大影响力。

个人奋斗+优秀作品+平台放大,这也是我们普通人打造个人品牌的公式。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