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什么年(2009年是什么年属什么生肖)

谁为谁伤 2023-07-29 06:16:29 互联网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许多首长的儿子牺牲在战场,他们都是谁

2009年3月的一天,靖西烈士陵园里来了两个老人,他们相互搀扶着,走了好几圈才来到一个墓碑前。

“儿子,爸给你送手表来了。爸以你为荣!你没有给党和国家丢脸!”

“爸一生做得最成功的事,就是把你调到前线;最痛苦的事,也是把你送到前线。”

老人抚去墓碑上的尘土,颤巍巍地站起来,面向儿子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老人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来看儿子,自己疾病缠身,时日已不长。

这个老人叫张志信,曾是54军160师的师长,也是《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军长的原型。

躺在这里的,是他的独生子张力,牺牲前是160师478团9连的一名副班长。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张志信将儿子从南方调到特务连侦察排,担任副班长,并且和张力约法三章,不能让战友知道他是师长的儿子。

甚至,为了不过分张扬,他命令张力取下手表,等立功回家再带。

这块表是张力的宝贝,可他再也没有机会带上。

1979年2月,父子俩随部队到达前线,马上投入紧张的战斗,再也没有见过面。

张力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英勇善战,10天就立功两次,并火线入了党。27日,张力和战友们在执行侦察任务时,遭到敌人暗堡袭击,伤亡惨重。

关键时刻,他奋不顾身,孤身去炸暗堡,不幸后背中弹。

张力在弥留之际,才说出自己是师长的儿子:“告诉我爸,我没有给他丢脸。”

就这样,张力将21岁定格在了这片土地上。

师部收到张力牺牲的电报,没有人敢告诉师长。

但是,悲伤是情不自禁的,他们神情沮丧,张志信顿感不对劲,一再质问下,得知了儿子牺牲的消息。

张志信差点昏倒,他强忍悲痛,使劲抓住桌子说:“张力牺牲地值得!”

说完,他继续镇定地指挥着战斗。

纵观对越自卫反击战,50多万解放军入越作战,牺牲战士超8000名,其中像张力这样的,不在少数。

他们在国家主权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挥洒热血,将青春留在了那里。

那么,他们都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英雄父子的辉煌人生。

耿军、耿晓康:上场亲兄弟,并肩洒热血

他俩是亲兄弟,同是50军的战士。

他们的父亲是当时50军150师的副参谋长耿进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

1958年,耿进福的部队在西藏驻防,兄弟两人在部队长大,耳濡目染,渴望着参军,像父亲一样保家卫国。

1978年,耿军和姐姐耿庆先后进了部队,耿晓康还在上学,年龄不够。

但是,耿晓康坐不住了,他每天跑到炊事班去打杂,赶也赶不走,部队只好破例收下他。

就这样,姐弟三人都成了150师的战士,表现优秀,迅速成长。

1979年,对越反击战爆发后,耿庆和耿军同时递交了参战申请,耿庆没有通过,耿军如愿以偿。

当时,一家只能有一个人上前线,但耿晓康坚决不干,作为战士,怎能不打仗。

就这样,他们兄弟二人一起奔赴越南战场。

当时,耿庆21岁,是8连的一个班长。耿晓康18岁,是6连的一个副班长。

他们深知战场的残酷,给父母留下一封遗书,里面夹着两人积攒的12元津贴。

此时,耿进福已转业,他得知消息后,赶到部队为两个儿子壮行,临走写下8个字:“英勇杀敌,为国立功。”

他或许早已知道,这是与儿子们的诀别。

在前线,兄弟二个配合默契,英勇杀敌,将敌人打得节节败退。

可就在我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准备后撤时,越军开始疯狂报复,他们二人所在的连队陷入越军重重包围中,后面是悬崖峭壁,根本无路可退。

3月15日,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我军伤员超过大半,敌人却是越来越多。

为了掩护伤员突围,耿晓康不顾身负多伤,毅然承担起火力压制的重任。

半夜,他们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有部分战士冲出重围,但耿晓康不幸牺牲,留在了那里。

3月16日,敌人冲上我军阵地,耿军和战友们殊死搏斗,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

耿军不愿成为俘虏,他紧握冲锋枪,高喊一声:“宁死不降,员跟我跳!”

他纵身跃入万丈悬崖,战友们纷纷跟他跳下。

耿进福夫妻读着儿子们的遗书时,泪流满面,耿母一夜白了头发。

尽管有人惋惜,说耿进福不应该将两个儿子都送到前线,他却坚定地回答:

“我的孩子怎么能搞特殊化!”

失去儿子虽然痛苦,报效国家更是义不容辞,这是军人的责任,更是首长的担当!

曲宁江:求父亲走后门上前线

1978年3月,曲宁江从学校走入部队,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二代”,母亲参加过抗美援朝。

父亲是曲奎,时任41军副参谋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立下8次大功。

刚进部队,曲宁江最不愿意听到别人喊他“书生”,就不断加大运动量,练体力、练枪法、练耐力,很快练成了“真正的军人”,体格健壮,枪法精准,多次受到嘉奖。

1979年,面对越南的得寸进尺,曲江宁第一时间写下参战申请书:“誓死拼杀到底!”

但是,部队拒绝了他的申请,曲江宁不服气,一次次申请,一次次被驳回,理由只有一个:“入伍时间不够一年”。

曲江宁只好求助于父亲,一向坚持原则的父亲竟然同意了,替儿子向部队提出了申请。

就这样,曲宁江和父亲一起奔赴边境,曲宁江进了41军121师363团最危险的尖刀连。

在部队向高平挺进的路上,曲宁江坐在坦克里,看到曲奎拿着望远镜观察前方地形,这是曲宁江最后一次看到父亲。

1979年2月17日黎明,尖刀连作为先头部队,经过28小时与敌激战,率先攻入越南境内,将我军军旗插上了841高地。

这里是越军援军的必经之路,必须坚守。

此时,他们早已断粮,而要寻找吃的,必须穿过越军阵地,相当危险。

2月24日早上10点,曲宁江和战友们寻“粮”经过云吞地区时,被越军发现,遭遇埋伏。

敌人火力相当猛烈,他们被逼到公路两边,寸步难行,排长牺牲了。

在这危急时刻,曲宁江决定独自到另一侧吸引敌军的火力,就在他迅速向旁边的小土堆跑去时,敌人射中了他的左脚。

曲宁江阻止了跑向他的战友,自己做了简单包扎,继续向敌军射击。

这时,敌人又射中了他的左脚踝关节,血流如注,他根本顾不上包扎,继续战斗。

敌人全力向他射击,他的左手中弹了,无法举枪。

他用右手掏出全家福,最后看了一眼父母,竭尽全力爬到战友前面,撑起身体为他们抵挡子弹。

“告诉我父亲,我没有当孬种!”

就这样,曲宁江牺牲了,这张照片,成了他唯一的遗物。

曲奎拿着被儿子鲜血染红的全家福,他强忍着泪水,说道:“儿子,爸爸以你为荣!”

其实,曲宁江的弟弟曲宁广也参加了对越作战,他们一家三人奔赴前线,不愧是一个光荣的军人之家。

甄平:的榜样

1977年甄平和无数部队子弟一样,走进军营,因表现突出,不但入了党,还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

1979年,甄平已是163师487团步兵营8连一排的排长,他的父亲是甄文林,时任55军政治部副主任。

对越反击战开始后,甄平所在的部队接到参战命令,甄文林得知后,第一时间鼓励儿子:

“不要讲特殊,打仗要勇敢,不但要冲锋在前,更要讲究战术,带领全排完成作战任务。”

甄平作为“”,有的不是优越感,而是压力,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战斗打响后,甄平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2月27日下午,163师487团开始对谅山外围发起总攻,甄平带领突击排冲在最前面,他指挥得当,组织有序,很快打掉了敌人的3个火力点。

甄平每打掉敌人一个火力点就发出一个信号弹,向指挥部报告位置。

他们步步为营,直逼主峰,在距离敌人的阵地仅有50米时,甄平正在全力组织着最后的冲锋。

突然,甄平突然倒下了,他被暗堡中射出的一梭子弹打中要害。

敌人满以为,射中指挥官,我军的冲锋就会陷入混乱。

但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8连的战士们瞬间被激怒,他们高喊着“为连长报仇”,一鼓作气,彻底消灭了敌人。

甄平牺牲的报告送到指挥部后,将军怀着沉重与惋惜说:“这就是的榜样!”

甄文林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但依然强装无事般指挥着战斗。

而在没有人时,甄文林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平平,平平,我的好儿子。”

在甄平遗体处理的问题上,甄文林特别交待,坚决不能搞特殊化,因为甄平生前最不喜欢搞特殊。

甄平没有留下只字片语,甄文林要来儿子的血衣,他要把它带回去,交给甄平的弟弟。

这就是英雄的家庭,尽管哥哥已经牺牲,弟弟仍要接力下来,不怕牺牲,保家卫国。

曹辉:牺牲在父亲眼前

1979年,曹辉还是一名新战士,他在149师445团2营3连。

当时,他的父亲曹从连,是149师446团的团长。

2月,对越反击战即将打响,149师刚接到开拔战场的命令,就有人打电话给曹从连,提出将曹辉调往军部。

曹从连一口回绝:“成何体统!谁家的儿子不是儿子!”

这还不算,曹从连特地找到445团团长,要求将曹辉安排在尖刀连,这等于把儿子置身于最危险的战场前沿。

很快,149师全军正式开拔,曹辉远远看见曹从连,和往常一样冲父亲扮了一个鬼脸。

那张笑脸就此定格在了曹从连的脑海里。

2月24日,139师刚刚到达沙巴地区,就收到攻打沙巴县的命令,父子两人一起投入到著名的“沙巴之战”中。

在沙巴驻守的是越南的王牌步兵师,配置的全是苏式精良武器。

沙巴城下,更是数不清的明碉暗堡,地势易守难攻。

3月1日凌晨,446团抢占了4号桥地区的一块高地,并继续向前方越军发起进攻。

敌人火力异常猛烈,攻夺战受到严重阻力,曹从连向指挥部申请坦克支援。

很快,445团3营的坦克赶到了,其中支援的一个战士就是曹辉。

在他们的指挥下,坦克精确命中山腰间的几个火力点,敌人的机枪声一下子哑了。

步兵趁机发起进攻,4号桥顺利攻克。

坦克继续向前开进,曹辉经过曹从连身边时,被警卫员叫了下来,警告他坦克上面太危险。

曹辉闻声看到父亲,他跳下来面向曹从连行了个标准的军礼,然后笑着问:“有烟吗?”

接过警卫员递来的香烟,曹辉又跳上了坦克,而这竟成了这对父子的最后一面。

曹从连对着曹辉背影大喊:“不要站在坦克上!”

他只是转头回了句:“这是命令!”

当时,我军的坦克还比较落后,内部的观察视角有死角,不能全方位观察敌情。

曹从连比谁都明白,坦克外面的人就是”活靶子“,九死一生。

坦克在曹从连的目光中前行,在曹辉的指挥下,西南高地上数个火力点一一被击中,哑无声息。

突然,敌人的一个火力点死灰复燃,几架机枪同时射向曹辉的坦克,他和其他3名战士被击中,三死一伤。

而这一切,曹从连看得一清二楚,他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只见儿子头上直冒鲜血,已无半点气息。

曹从连泪流满面,他夺过警卫员手中的冲锋枪,向敌人冲去,警卫员赶紧死死抱住他,劝他:“你是团长,没有你,全团就会群龙无首!”

曹从连仿佛从梦中惊醒,他强忍悲痛,率领全团攻下了沙马县城。

曹辉与战友们被安葬在南疆的烈士陵园里,曹从连在儿子墓碑旁种下一棵小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为儿子挡风遮雨。

他们都是部队首长的孩子,他们都牺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文中写的仅是其中的5位。

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为了祖国的领土,为了人民的尊严,血染越南战场。

赵杰昌,40师118团尖刀排排长,他的父亲是赵子雄,是14军40师的副师长。

在进行老街外围的战斗中,他率领尖刀排在前面开路,冲入敌军阵地壮烈牺牲。

赵幼林,122师364团指导员,他的父亲赵力宽,是广州军区后勤部的政委。

在攻打南山时,他为了掩护战友,不幸中弹牺牲。

周伟,123师英雄团,他的父亲周开源,是41军121师的政委。

他瞒着父亲申请参战,还特意申请调到123师,不幸在攻打高平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姜利民,本应转业离开部队,却千方百计要求参战,担任尖刀排排长。

他的父亲是姜永锡,是新疆军区五七干校的政委,曾是41师121师363团团长。

他在战斗中孤身爆破了敌人3个碉堡,在爆破第4个碉堡时不幸牺牲,被军委授予“爆破英雄”称号。

......

他们牺牲时仅有20岁左右,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谱写出了无数曲感人的青春之歌。

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END-

作者:ZHL绥萍

编辑:剩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石奶引:16岁时因长得太美出现在1元纸币上,如今怎样了?

22岁小伙因一书封神,3年赚4100万,同事:真没想到他有这般能耐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许多首长的儿子牺牲在战场,他们都是谁

2009年3月的一天,靖西烈士陵园里来了两个老人,他们相互搀扶着,走了好几圈才来到一个墓碑前。

“儿子,爸给你送手表来了。爸以你为荣!你没有给党和国家丢脸!”

“爸一生做得最成功的事,就是把你调到前线;最痛苦的事,也是把你送到前线。”

老人抚去墓碑上的尘土,颤巍巍地站起来,面向儿子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老人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来看儿子,自己疾病缠身,时日已不长。

这个老人叫张志信,曾是54军160师的师长,也是《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军长的原型。

躺在这里的,是他的独生子张力,牺牲前是160师478团9连的一名副班长。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张志信将儿子从南方调到特务连侦察排,担任副班长,并且和张力约法三章,不能让战友知道他是师长的儿子。

甚至,为了不过分张扬,他命令张力取下手表,等立功回家再带。

这块表是张力的宝贝,可他再也没有机会带上。

1979年2月,父子俩随部队到达前线,马上投入紧张的战斗,再也没有见过面。

张力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英勇善战,10天就立功两次,并火线入了党。27日,张力和战友们在执行侦察任务时,遭到敌人暗堡袭击,伤亡惨重。

关键时刻,他奋不顾身,孤身去炸暗堡,不幸后背中弹。

张力在弥留之际,才说出自己是师长的儿子:“告诉我爸,我没有给他丢脸。”

就这样,张力将21岁定格在了这片土地上。

师部收到张力牺牲的电报,没有人敢告诉师长。

但是,悲伤是情不自禁的,他们神情沮丧,张志信顿感不对劲,一再质问下,得知了儿子牺牲的消息。

张志信差点昏倒,他强忍悲痛,使劲抓住桌子说:“张力牺牲地值得!”

说完,他继续镇定地指挥着战斗。

纵观对越自卫反击战,50多万解放军入越作战,牺牲战士超8000名,其中像张力这样的,不在少数。

他们在国家主权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挥洒热血,将青春留在了那里。

那么,他们都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英雄父子的辉煌人生。

耿军、耿晓康:上场亲兄弟,并肩洒热血

他俩是亲兄弟,同是50军的战士。

他们的父亲是当时50军150师的副参谋长耿进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

1958年,耿进福的部队在西藏驻防,兄弟两人在部队长大,耳濡目染,渴望着参军,像父亲一样保家卫国。

1978年,耿军和姐姐耿庆先后进了部队,耿晓康还在上学,年龄不够。

但是,耿晓康坐不住了,他每天跑到炊事班去打杂,赶也赶不走,部队只好破例收下他。

就这样,姐弟三人都成了150师的战士,表现优秀,迅速成长。

1979年,对越反击战爆发后,耿庆和耿军同时递交了参战申请,耿庆没有通过,耿军如愿以偿。

当时,一家只能有一个人上前线,但耿晓康坚决不干,作为战士,怎能不打仗。

就这样,他们兄弟二人一起奔赴越南战场。

当时,耿庆21岁,是8连的一个班长。耿晓康18岁,是6连的一个副班长。

他们深知战场的残酷,给父母留下一封遗书,里面夹着两人积攒的12元津贴。

此时,耿进福已转业,他得知消息后,赶到部队为两个儿子壮行,临走写下8个字:“英勇杀敌,为国立功。”

他或许早已知道,这是与儿子们的诀别。

在前线,兄弟二个配合默契,英勇杀敌,将敌人打得节节败退。

可就在我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准备后撤时,越军开始疯狂报复,他们二人所在的连队陷入越军重重包围中,后面是悬崖峭壁,根本无路可退。

3月15日,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我军伤员超过大半,敌人却是越来越多。

为了掩护伤员突围,耿晓康不顾身负多伤,毅然承担起火力压制的重任。

半夜,他们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有部分战士冲出重围,但耿晓康不幸牺牲,留在了那里。

3月16日,敌人冲上我军阵地,耿军和战友们殊死搏斗,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

耿军不愿成为俘虏,他紧握冲锋枪,高喊一声:“宁死不降,员跟我跳!”

他纵身跃入万丈悬崖,战友们纷纷跟他跳下。

耿进福夫妻读着儿子们的遗书时,泪流满面,耿母一夜白了头发。

尽管有人惋惜,说耿进福不应该将两个儿子都送到前线,他却坚定地回答:

“我的孩子怎么能搞特殊化!”

失去儿子虽然痛苦,报效国家更是义不容辞,这是军人的责任,更是首长的担当!

曲宁江:求父亲走后门上前线

1978年3月,曲宁江从学校走入部队,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二代”,母亲参加过抗美援朝。

父亲是曲奎,时任41军副参谋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立下8次大功。

刚进部队,曲宁江最不愿意听到别人喊他“书生”,就不断加大运动量,练体力、练枪法、练耐力,很快练成了“真正的军人”,体格健壮,枪法精准,多次受到嘉奖。

1979年,面对越南的得寸进尺,曲江宁第一时间写下参战申请书:“誓死拼杀到底!”

但是,部队拒绝了他的申请,曲江宁不服气,一次次申请,一次次被驳回,理由只有一个:“入伍时间不够一年”。

曲江宁只好求助于父亲,一向坚持原则的父亲竟然同意了,替儿子向部队提出了申请。

就这样,曲宁江和父亲一起奔赴边境,曲宁江进了41军121师363团最危险的尖刀连。

在部队向高平挺进的路上,曲宁江坐在坦克里,看到曲奎拿着望远镜观察前方地形,这是曲宁江最后一次看到父亲。

1979年2月17日黎明,尖刀连作为先头部队,经过28小时与敌激战,率先攻入越南境内,将我军军旗插上了841高地。

这里是越军援军的必经之路,必须坚守。

此时,他们早已断粮,而要寻找吃的,必须穿过越军阵地,相当危险。

2月24日早上10点,曲宁江和战友们寻“粮”经过云吞地区时,被越军发现,遭遇埋伏。

敌人火力相当猛烈,他们被逼到公路两边,寸步难行,排长牺牲了。

在这危急时刻,曲宁江决定独自到另一侧吸引敌军的火力,就在他迅速向旁边的小土堆跑去时,敌人射中了他的左脚。

曲宁江阻止了跑向他的战友,自己做了简单包扎,继续向敌军射击。

这时,敌人又射中了他的左脚踝关节,血流如注,他根本顾不上包扎,继续战斗。

敌人全力向他射击,他的左手中弹了,无法举枪。

他用右手掏出全家福,最后看了一眼父母,竭尽全力爬到战友前面,撑起身体为他们抵挡子弹。

“告诉我父亲,我没有当孬种!”

就这样,曲宁江牺牲了,这张照片,成了他唯一的遗物。

曲奎拿着被儿子鲜血染红的全家福,他强忍着泪水,说道:“儿子,爸爸以你为荣!”

其实,曲宁江的弟弟曲宁广也参加了对越作战,他们一家三人奔赴前线,不愧是一个光荣的军人之家。

甄平:的榜样

1977年甄平和无数部队子弟一样,走进军营,因表现突出,不但入了党,还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

1979年,甄平已是163师487团步兵营8连一排的排长,他的父亲是甄文林,时任55军政治部副主任。

对越反击战开始后,甄平所在的部队接到参战命令,甄文林得知后,第一时间鼓励儿子:

“不要讲特殊,打仗要勇敢,不但要冲锋在前,更要讲究战术,带领全排完成作战任务。”

甄平作为“”,有的不是优越感,而是压力,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战斗打响后,甄平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2月27日下午,163师487团开始对谅山外围发起总攻,甄平带领突击排冲在最前面,他指挥得当,组织有序,很快打掉了敌人的3个火力点。

甄平每打掉敌人一个火力点就发出一个信号弹,向指挥部报告位置。

他们步步为营,直逼主峰,在距离敌人的阵地仅有50米时,甄平正在全力组织着最后的冲锋。

突然,甄平突然倒下了,他被暗堡中射出的一梭子弹打中要害。

敌人满以为,射中指挥官,我军的冲锋就会陷入混乱。

但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8连的战士们瞬间被激怒,他们高喊着“为连长报仇”,一鼓作气,彻底消灭了敌人。

甄平牺牲的报告送到指挥部后,将军怀着沉重与惋惜说:“这就是的榜样!”

甄文林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但依然强装无事般指挥着战斗。

而在没有人时,甄文林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平平,平平,我的好儿子。”

在甄平遗体处理的问题上,甄文林特别交待,坚决不能搞特殊化,因为甄平生前最不喜欢搞特殊。

甄平没有留下只字片语,甄文林要来儿子的血衣,他要把它带回去,交给甄平的弟弟。

这就是英雄的家庭,尽管哥哥已经牺牲,弟弟仍要接力下来,不怕牺牲,保家卫国。

曹辉:牺牲在父亲眼前

1979年,曹辉还是一名新战士,他在149师445团2营3连。

当时,他的父亲曹从连,是149师446团的团长。

2月,对越反击战即将打响,149师刚接到开拔战场的命令,就有人打电话给曹从连,提出将曹辉调往军部。

曹从连一口回绝:“成何体统!谁家的儿子不是儿子!”

这还不算,曹从连特地找到445团团长,要求将曹辉安排在尖刀连,这等于把儿子置身于最危险的战场前沿。

很快,149师全军正式开拔,曹辉远远看见曹从连,和往常一样冲父亲扮了一个鬼脸。

那张笑脸就此定格在了曹从连的脑海里。

2月24日,139师刚刚到达沙巴地区,就收到攻打沙巴县的命令,父子两人一起投入到著名的“沙巴之战”中。

在沙巴驻守的是越南的王牌步兵师,配置的全是苏式精良武器。

沙巴城下,更是数不清的明碉暗堡,地势易守难攻。

3月1日凌晨,446团抢占了4号桥地区的一块高地,并继续向前方越军发起进攻。

敌人火力异常猛烈,攻夺战受到严重阻力,曹从连向指挥部申请坦克支援。

很快,445团3营的坦克赶到了,其中支援的一个战士就是曹辉。

在他们的指挥下,坦克精确命中山腰间的几个火力点,敌人的机枪声一下子哑了。

步兵趁机发起进攻,4号桥顺利攻克。

坦克继续向前开进,曹辉经过曹从连身边时,被警卫员叫了下来,警告他坦克上面太危险。

曹辉闻声看到父亲,他跳下来面向曹从连行了个标准的军礼,然后笑着问:“有烟吗?”

接过警卫员递来的香烟,曹辉又跳上了坦克,而这竟成了这对父子的最后一面。

曹从连对着曹辉背影大喊:“不要站在坦克上!”

他只是转头回了句:“这是命令!”

当时,我军的坦克还比较落后,内部的观察视角有死角,不能全方位观察敌情。

曹从连比谁都明白,坦克外面的人就是”活靶子“,九死一生。

坦克在曹从连的目光中前行,在曹辉的指挥下,西南高地上数个火力点一一被击中,哑无声息。

突然,敌人的一个火力点死灰复燃,几架机枪同时射向曹辉的坦克,他和其他3名战士被击中,三死一伤。

而这一切,曹从连看得一清二楚,他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只见儿子头上直冒鲜血,已无半点气息。

曹从连泪流满面,他夺过警卫员手中的冲锋枪,向敌人冲去,警卫员赶紧死死抱住他,劝他:“你是团长,没有你,全团就会群龙无首!”

曹从连仿佛从梦中惊醒,他强忍悲痛,率领全团攻下了沙马县城。

曹辉与战友们被安葬在南疆的烈士陵园里,曹从连在儿子墓碑旁种下一棵小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为儿子挡风遮雨。

他们都是部队首长的孩子,他们都牺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文中写的仅是其中的5位。

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为了祖国的领土,为了人民的尊严,血染越南战场。

赵杰昌,40师118团尖刀排排长,他的父亲是赵子雄,是14军40师的副师长。

在进行老街外围的战斗中,他率领尖刀排在前面开路,冲入敌军阵地壮烈牺牲。

赵幼林,122师364团指导员,他的父亲赵力宽,是广州军区后勤部的政委。

在攻打南山时,他为了掩护战友,不幸中弹牺牲。

周伟,123师英雄团,他的父亲周开源,是41军121师的政委。

他瞒着父亲申请参战,还特意申请调到123师,不幸在攻打高平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姜利民,本应转业离开部队,却千方百计要求参战,担任尖刀排排长。

他的父亲是姜永锡,是新疆军区五七干校的政委,曾是41师121师363团团长。

他在战斗中孤身爆破了敌人3个碉堡,在爆破第4个碉堡时不幸牺牲,被军委授予“爆破英雄”称号。

......

他们牺牲时仅有20岁左右,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谱写出了无数曲感人的青春之歌。

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END-

作者:ZHL绥萍

编辑:剩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石奶引:16岁时因长得太美出现在1元纸币上,如今怎样了?

22岁小伙因一书封神,3年赚4100万,同事:真没想到他有这般能耐

闲聊癸卯年闰月

#头条创作挑战赛#

今年是农历癸卯年,有些朋友觉得很奇怪,觉得今年的过年很早,1月22日正月初一,农历闰二月,正月十四是立春,腊月二十五又是立春,一年双立春,农历年一共十三个月(其中包括闰月)384天。

其实说奇怪也不奇怪。

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有一个中气,什么是中气?中气是指二十四节气中,逢偶数的12个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了前一个月的闰月。19个“回归年”共有228个中气和235个朔望月,这其中就有7个月没有中气,这些没有中气的月份变成了闰月。这就是十九年七闰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2001年到2019年,这十九年中,2001年、2004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4年、2017年都是农历闰年。即就是说,十九年有七个是闰年。

有的人会觉得相隔十九年的阳历和农历很接近,比如说,一日双节,2001年10月1日国庆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2020年国庆节和中秋节也是同一天,但有时也会相差一、两天,2039年是八月十四,2058年是八月十五,2096年是八月十六。

农历今年闰二月,2004年2042年都是闰二月,相隔十九年;但是再下一个十九年是2061年闰三月。

再说说今年双春,上一个双春年是2020年农历庚子(闰)年,下一个双春年是2025年农历乙已(闰)年,可见一年双春是常有的事。

觉得十九年七闰法有一定的规律,但凡事无绝对,比如说有时闰二月,有时闰三月;阳历和农历的日期会相差一两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