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具体时间的划分(八字的时间是怎样算的)

孤独是毒 2023-09-02 14:41:58 网友上传

了解十二时辰、十二时辰简单记忆方法及求时柱干支

十二时辰

1、十二时辰制

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间段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2、十二时辰如何表示

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子(鼠)时、丑(牛)时、寅(虎)时、卯(兔)时、

辰(龙)时、巳(蛇)时、午(马)时、未(羊)时、

申(猴)时、酉(鸡)时、戌(狗)时、亥(猪)时。

十二地支

3、十二时辰的具体时间及记忆方法

子时: 23点~ 1 点 (以下均为24小时制)

子时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子时有早子时和晚子时(亦或前后子时之分,叫法不一),0点前为早子时,0点后为晚子时,在一些 易 学 方面会用到。传闻古代有一些特殊功法要在这个时间段修炼,具体不详。在中医中,子时属于胆经当令,故尽量不要熬夜,对身体不好。

子时可以这样记忆,这个时辰老鼠比较猖獗。(以下记忆方法仅供参考)

丑时:1 点~ 3 点

丑时可以这样记忆,这个时辰牛该反刍啦(倒嚼)。

寅时:3 点~ 5 点

寅时可以这样记忆,这个时辰段虎开始下山觅食。

卯时:5 点~ 7点

卯时可以这样记忆,这个时辰兔子出来觅食了,兔子喜欢吃带露珠的草。

辰时:7 点~ 9 点

中医中辰时为胃经当令,这个时辰是吃早饭最好的时间,千万不要不吃早饭,故有人称这个时间段为人的时间。

辰时可以这样记忆,我们 “人” 吃早饭的时间。

巳时: 9 点~11 点

巳时可以这样记忆,在这个时间段阳光充足蛇会出来晒鳞。

午时:11 点~ 13点

午时可以这样记忆,小说中有“午 时 三 刻 行 刑”一说,古人认为此刻阳气最旺盛。(实则阳光最盛的时候并不是这个时辰,而是巳时)

未时:13点~15 点

未时可以这样记忆,在这个时候羊出来吃草。

申时:15点 ~17 点

申时可以这样记忆,这个时间段猴子比较活跃。

酉时:17点 ~19 点

酉 时 可以这样记忆,这个时辰鸡归巢休息。

戌时:19 点~ 21 点

戌时可以这样记忆,安静的晚上总是听到狗叫声。

亥时:21 点~ 23 点

亥时可以这样记忆,此时辰猪已经睡了。

十二时辰时间对照表

求时柱干支

1、时柱的天干和地支

时柱的地支就是十二时辰

时柱的天干是根据日干而定的,下面就是上期提到的五鼠遁日起时口诀。

甲己还加甲,乙庚 丙做初,

丙辛从 戊 起,丁壬 庚子 居,

戊癸 何方觅,壬 子是真途。

五鼠遁日起时简称五鼠遁,五鼠遁是从 “子”开始顺时针正序数。

十二时辰掌

凡是甲日或者已日,子时起甲子、丑时为乙丑、寅时为丙寅、卯时为丁卯

........................亥时为乙亥。

凡是乙日或者庚日,子时起丙子、丑时为丁丑、寅时为戊寅、卯时为己卯

.........................亥时为丁亥。

其他以此类推。

2、另一种方法(和上期五虎遁类似)

利用五行,时干 克 日干合化记忆。

如图:

时干 克 日干合化

例如:

出生农历:壬寅年 三月 廿七日 亥时(22时45分)

壬寅年

甲辰月

庚戌日

丁亥时

因为是庚戌日,故根据口诀(乙庚丙做初):子时起丙子、丑时为丁丑、寅时为戊寅、卯时为己卯,..........亥时为丁亥。所以庚日亥时,时柱为丁亥。

生辰八字都是啥,古人如何用天干地支来表述具体日期的

无论是在古装电视剧中,还是在老人的传统观念里,生辰八字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确定姻缘、占卜吉凶时,都要用到生辰八字,绝大部分人都大概明白生辰八字,就是古人表述出生日期的方式,但生辰八字究竟是哪八字,分别对应怎样的时间,却很少有人能完全说清楚。

一、生辰八字

所谓生辰八字,其实就是用天干地支表述年、月、日、时的方式。天干地支记录时间的方式,在中国已经有很悠远的历史,据资料考证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存在。《世本·作篇》记载:“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考古发现最早记载的天干地支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这证明天干地支记录时间的方法在商朝时已经非常完善。

甲骨文中的天干地支

生辰八字,顾名思义就是八个字,使用天干地支中的每两个字表达年、月、日、时。

例如:2022年7月14日22时,即为:壬寅年丁未月戊辰日癸亥时,去掉年月日就是“壬寅丁未戊辰癸亥”八字,也称之为“四柱。”

二、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的历法,即是使用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合表达时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两两组合,一轮为六十个,俗称为“一甲子”。

天干地支组合

我们常说的年逾花甲,其中的花甲就是指天干地支的一个循环即为六十年。

三、天干地支对于年的表述

在古代,纪年的方式除了使用统治者的年号(年号为汉武帝首创)外,天干地支是最精确的表述。在表述重大事件时通常也使用干支表述,如:壬寅宫变、辛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等。

在采用公历纪年之后,为了方便理解,也探索出了一套公历纪年与天干地支换算的公式。

简单地说就是确定公元1年的干支即辛酉,60年一循环,用公历年份除以60,余数为几对照表格就能找到对应年份的干支了。

年份对照表

例如:1990年=1990/60=33余10,10对应上表即为庚午;

2022年=2022/60=33余42,42对应上表即为壬寅。

计算公元前时略有不同,公元前是用负数进行计算,因为没有公元0年的,所以最后结果要加1.

如:公元前145年=-145/60=2余-25,表示为从后往前数,加上60换算为正,-25+60+1=36,对照上表,即为丙申。

值得注意的是,干支纪年并不是以农历春节为分界,而是以立春为界,立春之前皆为上一年的干支,立春之后为下一年的干支。

意思就是,如果你在立春之前出生,虽然农历已经过了春节,但你的八字仍然是上年的,过了立春之后才是下一年的。

四、天干地支对月份的表述

月份共有12个月份,对应地支刚好也是12,月份的地支是不变的,根据不同的年份,改变天干即可,因为每年12个月,每五年月份的干支就重复一次,算下来10天干,共有五组年份与月份对照。

月份对照表

例如:2022年7月14日,2022年为壬寅年,天干为壬,对应第四列,7月应该为戊申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干支表述时间的方法,对应的不是公历也不是阴历,对应的是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两个节气为1个月,即为:立春—雨水—惊蛰,为正月;惊蛰—春分—清明为二月,依此类推。

7月14日为小暑和大暑之间,应该为六月,对应上表即为乙未月。

五、天干地支对于日的表述

天干地支对于日的表述,即日柱的计算方法是最为复杂的,同时也是应用最多的,古代在记录时间时使用频率也是最高的,在查阅古文典籍时经常会遇到,五月壬寅、十月丁巳、十一月癸丑等表述,不懂得换算的话,经常会看的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搞不懂前一个时间跟后一个时间究竟隔了多少天。

日柱的干支表述也是以10天干与12地支组合形成,以60天为一轮进行有序的循环,为与公历进行换算,许多专家也探索了很多方法,有借助日柱推算表格来计算,也有不借助表格的推送方式。

如:张云鹤日柱公式

=5×年-60×【年/12】+【年/4】-【年/100】+【年/400】+30×月-59×【月/2】+【月/9】-【月/10】+【月/11】-【月/12】+【2/月】+日+38+R

R为调节数:计算1月份且闰年时,R=-1;计算2月份且平年时R=1。其他情况下R=0。

【】中的计算取整数。计算出结果后除以60,得出余数,即为从甲子往后数第几个,如果得出数为0,即为60癸亥。

如:2022年7月14日。

=5×2022-【2022/12】+【2022/4】-【2022/100】+【2022/400】+30×7-59×【7/2】+【7/9】-【7/10】+【7/11】-【7/12】+【2/7】+14+38+0

=10110-60+168+505-20+5+210-59×3+0+0+0+0+0+14+38+0

=605

605除以60,余5,即为天干地支的第五个戊辰日。

六、天干地支对于时的表述

古人将一天24个小时,分成了12个时辰,每个时辰2小时,与地支的数量,刚好也能对应,与月份的计算方式类似,时辰的地支时不变的,仅天干进行改变,每5天循环一次,共分5组,如下表。

时辰对照表

即每日的干支中,天干有第一行中的哪一个,就对应上表的时间。

如:2022年7月15日子时,2022年7月15日为壬寅年丁未月己巳日,己巳日包含天干己,子时即为甲子时。

以上为天干地支对时间的表述,也是生辰八字的具体含义。

时间与空间的智慧(一)——干支历法与七曜的常识介绍

本文资料收集整理不易,仅做知识交流普及使用,谢绝直接搬运、洗稿!

导读:我国的历法种类繁多,官方历法昔有古六历(黄帝历与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今有农历和公历;另有民间干支以纪年月日时。历法的演变与天体运动关系甚密。关于干支的由来众说纷纭,本文选取了私以为合理的其中一种说法,供诸君参考。

1.七曜的简介

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份。换成现在的天文学来说,七曜是太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系(Solar system)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天体系统,包括一颗恒星太阳(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八颗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际物质。

图来源于网络

依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于2006年8月24日通过的“行星”新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8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2.七曜中的五大行星简介

图来源于网络

水星(Mercury,古称:辰星)是太阳系中距太阳最近,且运动最快的行星,没有天然卫星。

金星(Venus,古称:太白)不仅在体积和质量与地球十分类似,其周围还有大气和云层,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且最亮的行星;与水星一样,是太阳系中仅有的两个没有天然卫星的行星。金星的公转轨道很接近于正圆,且与黄道面接近重合。金星的“一天”比“一年”还长(其自转周期为243日>其公转周期约为224.7日)。

火星(Mars,古称:荧惑)和地球一样有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自转轴与轨道平面的夹角为24°);火星和地球的昼夜长短差不多(它自转一周为24小时37分22.6秒)。目前,已知火星有两颗天然的小卫星,戴摩斯和福伯斯。

木星(Jupiter,古称:岁星)是由液态氢组成的液态星球,没有固体外壳,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其绕太阳公转一周约12年,而自转一周仅要近10小时)。它的质量超过其它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

土星(Saturn,古称:镇星或填星)与木星类似,是液态星球。由于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g/㎝³,小于水的密度(1g/㎝³),假如将土星放入水中,它可以浮在水面上。

2.1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简介

从现在的天文学中,我们了解到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均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即时间为一年)为标准单位。以地球为参照物(假定地球处于静止状态),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六曜相对于地球(即人类视角观察其运行)各有约1年、10年、5年、2年、12年、30年轮回准周期。(1)

3.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简介

“天干地支”是远古或上古先民在长时期的观象授时实践过程中“集体智慧”的产物。

“十天干”与上古甚至远古先民对太阳的长期观测有关。现用的十天干源于太阳历,太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采用“十杆测影法”,把一年平均分为十个月,每个月固定36天(PS:日食的每一个食季为36天)。太阳历的起源还待考证,目前据说为伏羲氏所创,也称为甲历、上元历。彝族人从秦末汉初开始一直沿袭使用此历,因此它也被称为“彝族十月太阳历”。

同理,“十二地支”与古时先民对月亮的长期观测有关。十二地支以太阴历为基础发展。太阴历,又称为阴历、月亮历。它是根据月相的变化,把月亮圆缺一次(即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2)古人发现太阳四季回归一年中,月亮出现“圆缺”约十二次,于是划分出了“十二月”。(3)

综上所述,先民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分别选取了10个和12个符号作为天干(PS:天空中天体的运动轨迹)和地支(PS:地面上的生灵),如图。随着时间的流逝,作为坐标的干支符号不断演变出新的文化内涵。

干支符号图,图来源网络

3.1干支历法

干支历,也叫星辰历、甲子历。以太阳历和太阴历为基础,辅以北斗七星为参照物(把斗柄自东向西旋转一周的时间计为一年);具体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或组合(按照顺序加以两两搭配,形成60个不同的组合)标记年月日时、或以地支单独标记月时。(2)

干支组合图,图片来源见水印

3.1.1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可追溯到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正式颁布编欣、李梵等人编的《四分历》(现称:后汉四分历),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随后汉历(农历)纪年法采用干支纪年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2017年5月12日(农历:丁酉年四月十七)国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33661—2017〈农历的编算和颁行〉》规定了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起于正月初一0点。

3.1.2干支纪月纪时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月建以十二支纪月。但据现有材料,到汉代才在历简上置月建。官方干支纪法里,纪月和纪时都只用十二地支标示,并没有推行干支共用的形式。纪月与纪时采用干支并用的情况多为民间推算八字使用。

地支纪时图,图来源于网络

3.1.3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是迄今为止世界历时最长的纪日方法。据现存大量的甲骨文记载,干支纪日作为官方纪日法在商朝殷代中后期已普遍使用,最早使用时间仍待考证。直至清朝灭亡时,干支纪日才被官方宣布废止。

目前我国官方连续不间断且无错乱使用干支纪日的记录,是起于春秋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止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有2600多年的历史。(4)

六十甲子图,图来源于网络

结语

起初“天干”,记录太阳的运行,是“主杆”;“地支”,记录月亮的运行,是“枝条”。随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逐渐作为坐标可表示时间和空间位置。例如:木星围绕太阳公转周期约为12年(准确周期是11.88年),在夏朝时期曾以岁星纪年。十二支中的任何一个的符号,即表示了时间(年),也表示了木星围绕太阳的空间位置。

如今干支纪年的意义,与其说是记录时间,不如说是表示天体的运动位置。如土星木星大约20年(19.86年)相遇,最近一次是2020年(庚子年)12月21日。干支历法并非单纯的纪时工具,而是一个包含着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产物。

参考说明

(1)简单说明,五运六气的排序规律以及背后隐藏的道理.天门有鱼.2020.1.27本文由隐士申子源原创

(2)中国人不知道农历的由来?一部农历纪年法,半部中华历史.索彦读史书.2021.1.4

(3)“天干地支”是谁“发明”的,其来源是什么.—老沈—.2022.12.14

(4)准确连续的干支纪日可推算至春秋时期日报网.2019.7.9

(5)其他参考网络

拓展阅读

1.天王星与海王星简介

天王星(Uranus)距离太阳较远,是最轻的外行星。已知有27颗天然卫星,它的自转轴对黄道倾斜达到90度,因此是横躺着绕着太阳公转。

海王星(Neptune)已知有14颗天然卫星,是一颗淡蓝色的行星,需要通过望远镜才能看到。

2.行星运动规律详细图

3.八大行星的远近排列、大小和体积的排序?

距太阳远近排列: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质量从大到小排列:

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体积相对地球比例及从大到小排列:

木星1316>土星745>天王星65.2>海王星57.1>地球1>金星0.856>火星0.150>水星0.056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