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农历正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有何风俗?)

旧事重提 2023-09-22 18:02:09 网友分享

“正月天天都是节,一年到头就盼年”,在过去的传统年俗中,正月里的每一天都闲不下来,各种各样的节日、民俗让人目不暇接,到了正月二十五,你知道是啥节日吗?

正月二十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填仓节”,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相传填仓节最初来源于人们对天仓星的崇拜,关于“仓神”具体是谁,民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仓神是西汉大臣淳于衍,他原是粮草官,在做官期间爱惜百姓、深受人们的爱戴,后被奸人所害惹上官司入狱,在正月二十五这天被赦免。

另一种说法把填仓节叫做天穿节。相传这一天为女娲补天日。女娲氏采来五色彩石日夜冶炼,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正是正月廿五这一天,终于把破裂的天空修补好,人们就在正月廿五这天吃烙饼、煎饼,并用红丝线系饼投在房屋顶上,谓之“补天穿”,宋代的苏轼曾有:“一枚煎饼补天穿”的诗句。

不管这仓神到底是谁,都是深受百姓爱戴的,知恩图报的百姓为了纪念仓官,便规定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并流传下来了很多老传统习俗,在这一天老辈人会交代“做好三件事”,为新的一年祈福迎粮,富足一整年。

一、记住做好“添仓”这件事:

添仓:在过去,农村每家每户基本都有仓房,以便囤储粮食,到了正月二十五填仓节的时候,人们会将家里的粮仓中添加粮食,象征着在原有的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今年粮食能增加收成,使得粮仓满满,这也表达了人们希望庄稼丰收、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

除此之外,过去还有很多地方会在自家的院子里打囤粮。每到正月二十五,各家各户还会在太阳升起之前,将草木灰放在簸箕里一只手端着簸箕,另一只手拿着木棍,一边走一边敲打簸箕,让簸箕里的草木灰落在地上,逐渐画成一个个类似于囤粮的圆囤,并且在圆囤中间画上十字,圆边再画上一个梯子的形状,之后在画好的每一个格子里,放上一些麦粒、谷子等粮食,寓意大仓满、小仓流,年年富裕、生活步步高升。

二、记住吃米饭配鱼汤这件事

老话有“填仓填仓,干饭鱼汤”,这里说的就是正月二十五填仓日,要吃米饭喝鱼汤。

古代鼠患严重,老鼠经常偷吃粮食,而人们为了防止粮食被老鼠偷吃和糟蹋,就会养一只猫用来捉老鼠。到了填仓节这天,人们会煮鱼汤来喝,喝鱼汤的时候则会将鱼喂给家里的猫,感谢猫这一年的辛勤看护,才能保得粮仓里的粮食不被糟蹋,不被老鼠偷走,这也正应了那句“填仓节,粮满仓,小猫的功劳不可挡”的老话。

推荐做法:鲫鱼豆腐汤

食材:鲫鱼、豆腐、葱、姜、枸杞。

1、清理鲫鱼表面的粘液、黑膜和鱼鳍,冲洗干净后在鱼腹部划上一刀,晾干鱼身表面的水分,豆腐切成一厘米的方块,准备姜片、大葱段和枸杞。

2、平底锅中用姜片擦拭一遍,避免在煎鱼的时候粘锅,之后放入一块猪油,开火将猪油融化后放入鲫鱼,不要翻动,煎至一面金黄定型,翻面继续煎另一面。

3、煎好的鱼盛出放入砂锅中,倒入热水开大火煮至汤色奶白。

4、放入切好的豆腐块和枸杞,加入适量的盐和鸡精煮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三、记住吃春卷、饼类食物这件事

正月二十五填仓节还有吃春饼的习俗。到了这天家里的老人或者主妇会制作一些春饼给家人吃,意为“填仓”,还有的会将春饼做成盒子的形状,被称为“盖仓”,因为此时正处于早春,还属于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便将希望五谷丰登、添财添福的美好愿望寄托于此。

推荐做法:韭菜盒子

准备食材:韭菜、豆芽、鸡蛋和馄饨皮。

1、绿豆芽清洗干净控干水分,韭菜清洗干净切碎,鸡蛋打入碗中加入适量的盐搅散,倒入热油锅中炒熟后,打碎后加入绿豆芽翻炒均匀,再加入韭菜碎、2勺老抽、适量的盐和鸡精搅拌均匀。

2、每一张馄饨皮上都刷上一层油,每五张馄饨皮叠加在一起擀开,放入蒸锅蒸5分钟至蒸熟。

3、馄饨皮蒸好后趁热揭开,放入馅料,卷起来后两边收口,再折叠制成盒子状。

4、将盒子放入刷了油的平底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即可出锅。

这天还有一些传统的民俗忌讳,也一起讲给大家听。

一、忌借出去粮食

正月二十五天老一辈认为适宜进财,在这天最好不要往外借东西,尤其是忌讳借钱或者借粮食。

在过去的农耕时代,人们认为粮食就是财,而且生活比较贫苦,收成不好可能出现家里断粮的情况,这时候人们就会向亲朋好友借粮食,等到家里有粮的时候再还回去。正月二十五是“填仓日”,老传统讲究不借粮或者物,外借粮食寓意着往外漏财,不是一个好征兆。

二、忌出售粮食

在农村很多地方,粮食丰收后人们会留下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剩余的粮食则出售给粮店,换取钱财。但是正月二十五这天忌讳出售粮食,如果这日出售粮食象征着日子越过越穷,因此老一辈忌讳正月二十五卖粮食。

三、忌粮仓空仓

在填仓节这天,古人认为要往粮仓里添粮,寓意今年五谷丰收、粮仓满满,如果家里的粮仓见底了记得要添满,同时将水缸也填满,寓意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吃喝不愁。现在基本都没有粮仓或者水缸了,但是还有盛放米面的容器,不要让盛米面的容器见底就行了。

——老井说——

如今很多老传统节日都慢慢被人们遗忘,就像文中所讲的填仓节,在过去也是一个相当隆重的大节日,但现在可能会逐渐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管这些传统节日是否有科学依据,但都是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应该被遗忘。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头条创作挑战赛#

2022年正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 正月二十五有什么风俗

正月二十五是什么节日:填仓节填仓节是正月二十五日,是仓王爷的生日。填仓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是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培樱日。

每当节日到来,民间亲朋往来,佳肴盛餐,醉饱方归。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填仓节的活动有搬运填仓、点灯祀神、祭奠仓管等。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添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和饺子,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名曰填仓、添仓。

正月二十五有什么风俗

1、填仓

在这一天早上,老百姓用柴草灰,在打谷场上或者院子里、大门前等等地方,划出一个个的粮囤,圆圆的形状,非常像粮仓。同时,人们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寓意五谷丰登,粮食满仓,配橡丛是个丰收年。

有的地方,在填仓节这天,人们适当的往粮仓里填加一些粮食,表示粮食丰富,喜获丰收;还有的老百姓到粮油铺等等地方,购买一些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进行储存,同时,改善伙食质量,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2、美食

填仓节这天,传统美食少不了吃小米干饭杂面条,食物富足。可以说,地方特色美食比较多,还有的吃春饼或者吃煎饼,也有的吃饺子。

其他地方特色美食也比较多,吃米饭熬鱼汤,寓意牛年有余,吃黄米糕,寓意生活水平天天提高。还有的吃“盒子菜”,寓意生活幸福美满。

这一天,人们要往粮囤要添些粮,缸里添满水。有的地方用糕填仓,也有的用黍米面做团,进行填仓。并把一些食物投入到粮仓中,名曰填仓或者添仓。

3、祭祀

有的地方,晚间还要向仓官画像焚香、点灯,以此来纪念仓官,祈求来年丰收富足。

俗话:“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这天晚上,主要以点灯方式祭祀仓神。一些与粮食有关的行业,到了这一天,进行祭祀仓神,燃放鞭炮,祈求粮食富足,生意兴隆。

也有的地方,按照家里人员的属相,用面捏本命属相灯,点燃放在家中炕上。还捏鸡放在院子里,捏狗放在大门口看门,捏牲畜放在畜圈内,仓官老爷挂在天窗上等等如睁,祈求幸福安康。

也有的地方,在填仓节这天,祭奠祖先,不忘祖先恩德。在门口路边,准备好祭品,祭奠祖先,祭拜祖先。

正月二十五是什么节日

正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是仓王爷的生日。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悉厅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正月二十五是什么节日? 农历正月二十五,是春节以后正月里的最后一个节日,民间也有“填仓节”的叫法,也叫“天仓节”,象征来年“五谷丰登”。 我国古代,民间人们对这一节日是很重视的。每当填仓节到来,亲朋往来,侍客至诚,佳菜盛餐,醉饱方归。宋代盂元老在他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正月二十五日、牛羊豕肉、恣飨竞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在我国北方民间,这种大吃大喝的现象已不多见了,但还有吃干饭、喝面汤的勤俭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quot;确实,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是北方人家的美餐,胜过佳肴盛餐,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劳俭朴的良好风气。 填仓,意思就是填满谷仓。按照我国北方民间的传说,是这样来的: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因此,连年饥荒,饿殍遍地,尤其在年关,穷人更是走头无路,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这时,给皇家看粮的仓宫守着大囤的粮食,看着父老兄弟们饿死,实在无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张,打开皇仓,救济灾乱陆启民,把皇家的粮食让人们抢运一空,救了一方灾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这天放火烧仓,连同他自己也烧死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无名氏仓宫,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据有关史籍记载: 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作面汤蒸饭食之,平明以细灰散布门庭内外诸处,作囤形,谓之打囤。分置五谷少许于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谓之填仓。 因此,旧时北方民间人家,每当填仓之日,清晨,只听家家户户嗒!嗒!一片响声。但见上年纪的人用簸箕或木锹铲上筛过的炭灰、柴草细灰,在门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个圆圆的囤形相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以及上粮囤的梯子,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谷仓救仓官的深情厚意。这样,填仓佳话就世世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正月二十五是什么节日? 农历正月廿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旧历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如果说“腊八”是春节的序幕,那么“填仓节”就是春节的尾声了。

正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点灯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
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哗如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日,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并过填仓节。

正月初一到正月二十五都是什么节日 大年正月初一习俗
大年初一还有许多禁忌,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准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不能动刀剪等锋利之物是怕伤到人,如有人受伤、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会惹怒井神,带来灾害。
大年正月初二习俗
大年正月初二,这天是“女婿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正月初三习俗
大年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大年正月初四习俗
大年正月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正月初五习俗
大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大年正月初六习俗
大年正月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大年正月初七习俗
大年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俗称“众人生”,也叫“人日节”、“人胜节”、“人庆节”等。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大年正月初八习俗
大年正月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大年正月初九习俗
大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这一天,人们一般都早早起床,要挂上灯笼,称为“点天公灯”,在厅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座”。桌上摆上“三牲”(大猪头、大猪脚、鸡或鱼等)及其他食品、果品。
大年正月初十习俗
大年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大年正月十一习俗
大......>>

正月二十五是什么节日?求解 农历正月二十五,是春节以后正月里的最后一个节日,民间也有“填仓节”的叫法,也叫“天仓节”,象征来年“五谷丰登”。

农历正月二十五是满仓节,满仓节是从何而来呢? 农历正月廿五,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宋代时就已有记载。正月二十被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称为大填仓。严格来说,过完填仓节,整个春节才算完全结束了。
填仓节在宋时已有记载,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亦云:“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取预祝填满谷仓之吉兆。”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进行。在我国华北农村及北京郊区,这种大吃大喝的现象已不多见,但还有在填仓节吃干饭、喝面汤的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香喷喷的小米饭,滑溜溜的杂面汤,是北方人家的美餐,胜过佳肴盛宴,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劳俭朴的良好风气。
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一并过填仓节。
老北京习俗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各大粮商米贩均祭祀仓神,鞭炮很盛。一般人家虽不祭神,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
所谓填仓活动就是于正月二十五黎明,家家户户都在院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徵着粮囤。在里边放些五谷杂粮,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这是祈望五谷丰登、粮食满囤的意思。
关于填仓节的由来。相传在很早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可是封建帝主不顾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样,横征暴敛,弄得怨声载道,饿殍遍野。却说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将粮仓打开,救济了百姓。他知道这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把大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件事正发生在正月二十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好心的官吏,重补被烧坏的“天仓”,就决定这一天为填仓节。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提醒人们从这天起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
另一说填仓节又叫天穿节。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这一天为女娲补天日。关于这个节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节日时间有所不同,节俗也不一样。清人俞正燮《癸巳存麓》记载:“《拾遗记》曰,江东俗正月二十四日为天穿。……池阳以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饼投屋上,谓之补天。”又载:“《荆楚岁时记》曰,江南俗正月三十日为补天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苏轼诗曰:一枚煎饼补天穿。”说明这个节日由来已久。
填仓节主要盛行于农村,对于城市来说,则以粮商等与粮食有关的行业过节为主。此日,粮仓祭祀仓神,大放鞭炮,企求吉祥与生意兴隆。老百姓虽不致祭,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话储备。《帝京岁时纪胜》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此外,全家人还要吃“犒劳”,诸如薄饼卷“盒子菜”之类,亦谓之“填仓”。并喝鱼汤,取年年有余之意。
民俗专家说,传统的填仓节体现了人们祈盼过上鱼米满仓,五谷丰登的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

正月二十五天苍节是什么意思? 农历正月廿五日,俗称填仓节,也叫天仓节,是旧历正月最后的一个节日,也是民间象征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之一。如果说腊八是春节的序幕,那么填仓节就是春节的尾声了。

正月二十五日子好不好 2017年正月二十五日是公历:2017年2月21日星期二,日子好。
农历2017年正月廿五日查询信息如下:
公历:2017年2月21日星期二宝瓶座
农历:鸡年 正月 廿五日
四柱:丁酉 壬寅 己卯
节气:七九第9天
生诞:填仓节
二十八宿:心
甲子纳音:城墙土
距今:还有3天

正月二十五吃什么

吃烙饼或煎饼。
正月二十补天节要吃烙饼或煎饼物和袭。相传正月二十是女娲补天的日子,当天要由家中妇女和面烙饼,饼要做的又圆又薄,做好以后先要往屋顶扔一张,意为“补天”。
天穿节也称为“补天节”,是纪念女娲娘娘补天拯救人类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棚帆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这一天人们主要是感恩女娲补天的恩德,祈求风调雨顺罩兄、国泰民安和五谷丰登,在民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常听家中老辈人说女娲是大地之母,这一天感恩女娲娘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