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万历朱翊钧)

浮生如梦 2023-09-24 07:48:19 网友上传

历史上真实的万历皇帝:到底是遗臭万年还是千古一帝?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很多王朝,有明主,当然也有昏君。他们有的勤政爱民,善于治国,有的则沉迷酒色,残忍不仁。但是,像明朝万历皇帝那样,做了48年皇帝,却有30年的时间都不上朝的皇上,却是为数不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万历在登上皇位,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之后,却对国事不闻不问不理不睬,甚至,对于皇权也放任自流呢?一个皇帝,30年不上朝,就如同一个员工,30年不上班一样。乍一听真是有点匪夷所思,难道这个国家他不要了吗?

这里,我们来看看万历到底是个怎样的糊涂蛋,登上了皇位,却三十年不理朝政。

其实,万历皇帝初登帝位之时,还是很勤政爱民的,他亲手布置开展的三大军事活动,在明朝的发展历史上,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平定了叛乱,稳定了民心,甚至,在明朝末期的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时期,这都是万历皇帝昔日的政绩,所以,说他完全是一个碌碌无为的蠢笨皇帝,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从万历十七年的元旦开始,万历就突然以元旦日食为由,免去了朝贺,从此之后,朱翊钧每年的元旦都给自己放假,不上朝。再之后,更演变成了整日沉浸在深宫之中,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群臣更是在朝堂之上,难得见到皇帝一面。除了不上朝之外,朱翊钧还喜欢大兴土木,从21岁开始,他就开始筹建自己的陵园,这一建就是几十年啊。

别看朱翊钧不理朝政,但是,对自己的后宫却非常重视,每年都举办选美大赛,海选美女充斥自己的后宫,更是一日选九妃的纪录保持者,万历皇帝对美色的痴迷真是令人佩服。针对于万历皇帝为何突然不上朝,历史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是,总结起来无非是三大观点:报复、逃避和吸毒。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多重因素,所以,对于万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的、多方面的去考量。

首先,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当时文官权力的暴涨,集团制约皇权的一种抵制报复行为。在朱翊钧的心里,对于皇帝和大臣的政治分工,是有着明确的界线的。作为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帝王,大臣就应该给予拥护和顺从,要辅佐皇帝,要支持皇权。但事实上,许多朝代的皇帝,虽然,看似地位尊贵,但很多时候却被很多因素所制约,沦为所谓的傀儡,上演着悲剧的戏码。

登上梦寐以求的皇位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的很多治国之道,得不到群臣的支持,甚至,遭到了大批文官的集体制约和反对,这种权利的不自由,让朱翊钧深感无奈。在明朝,文官制度日益成熟,势力更是越来越大,这让原本皇权与相权之间的较量演变成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较量。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下,万历皇帝虽有政治抱负,却显得力不从心。

特别是在这期间,东林党争,让万历觉得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会被文官所阻挠,最终,使得其治国热情锐减。所以,不甘于任人摆布的朱翊钧,用不上朝这种无声的抵抗,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再者,万历皇帝不上朝,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万历十五年,虽然,当时的国事发展平稳,没有什么大的争端和战事,但是,反观历史,我们都知道,那时候的明朝已经逐渐走向了它的历史尽头。这时候的万历作为皇帝,有励精图治之心,但无奈当时的文官武官无勇,皇帝没有可信之人,没有可用之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与各大士子为敌,朱翊钧没有这个勇气,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只能用“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来迎合时局,用逃避的方法,偷得片刻安宁。

其三,朱翊钧不上朝,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于当时明朝言官制度的抵制。当时的明朝,推行言官制度,言论自由,群臣可以畅所欲言,无论是关乎朝政,还是后宫之事,甚至,辱骂皇帝的情况都有,总之,你有啥想法,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这种进谏,可能会得到一些好的意见,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扑风捉影、胡说八道、危言耸听。

在这种以骂人为荣的政治环境之下,朱翊钧发现,不仅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满足,甚至,连自己的决策和意见,还会遭到群臣的抵制或辱骂,最终,陷入到了一个无休止的口水战之中。这让万历皇帝觉得力不从心,不如采用“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的态度来给于回应。

第四,万历皇帝沉迷于奢侈生活,自甘堕落,不愿上朝。据资料记载,朱翊钧迷恋酒色,少年时期就因为酗酒闹事,差点丢了皇位,而对于美色,他更是沉迷不已。之前已经说过了,他最高纪录,一天娶了九个媳妇,历年选美更是万万不能少。不仅如此,他还搞起了同性之欢,宫内养着几个美貌的小太监,专供其御前承欢。

最终,长期的堕落生活,使其精气大损,让神宗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肾虚之症明显。万历三十年的时候,他便因为病情严重,开始嘱托后事,所以,无力上朝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第五,万历皇帝吸毒,没法上朝。明朝,罂粟被广泛种植,并且,已经可以制作成了。开始还只是一味名贵的药材,但是,到了后来则逐渐演变成为了宫廷。之前已经说过了,万历皇帝沉迷美色,生活堕落,试想,这样的一个皇帝,淫乐之事习以为常,而又有着壮阳的功效,他怎么可能会错过呢?

所以,神宗皇帝极有可能因为吸毒,最终,导致其没法处理国事。而这个观点,也在后来定陵的挖掘,对神宗尸体的化验中得到了一些佐证,因为他的尸骨中,被检测出了有的成份。

最后,万历他的身体很差是他懒惰原因,考古工作者发掘埋葬万历的墓穴发现,“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的情形,这些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而万历帝对大臣的指责他也解释说自己身体不好。这样的身体条件,严重地妨碍到了他出席各项活动,他也就因此背负上了“怠政”的恶名。

综上所述,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是一个综合因素促成的结果。

参考资料:

【《明史·卷二十·本纪第二十》、《明实录·神宗卷》、《酒色财气——朱翊钧小传》】

历史上真实的万历皇帝:到底是遗臭万年还是千古一帝?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很多王朝,有明主,当然也有昏君。他们有的勤政爱民,善于治国,有的则沉迷酒色,残忍不仁。但是,像明朝万历皇帝那样,做了48年皇帝,却有30年的时间都不上朝的皇上,却是为数不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万历在登上皇位,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之后,却对国事不闻不问不理不睬,甚至,对于皇权也放任自流呢?一个皇帝,30年不上朝,就如同一个员工,30年不上班一样。乍一听真是有点匪夷所思,难道这个国家他不要了吗?

这里,我们来看看万历到底是个怎样的糊涂蛋,登上了皇位,却三十年不理朝政。

其实,万历皇帝初登帝位之时,还是很勤政爱民的,他亲手布置开展的三大军事活动,在明朝的发展历史上,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平定了叛乱,稳定了民心,甚至,在明朝末期的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时期,这都是万历皇帝昔日的政绩,所以,说他完全是一个碌碌无为的蠢笨皇帝,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从万历十七年的元旦开始,万历就突然以元旦日食为由,免去了朝贺,从此之后,朱翊钧每年的元旦都给自己放假,不上朝。再之后,更演变成了整日沉浸在深宫之中,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群臣更是在朝堂之上,难得见到皇帝一面。除了不上朝之外,朱翊钧还喜欢大兴土木,从21岁开始,他就开始筹建自己的陵园,这一建就是几十年啊。

别看朱翊钧不理朝政,但是,对自己的后宫却非常重视,每年都举办选美大赛,海选美女充斥自己的后宫,更是一日选九妃的纪录保持者,万历皇帝对美色的痴迷真是令人佩服。针对于万历皇帝为何突然不上朝,历史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是,总结起来无非是三大观点:报复、逃避和吸毒。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多重因素,所以,对于万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的、多方面的去考量。

首先,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当时文官权力的暴涨,集团制约皇权的一种抵制报复行为。在朱翊钧的心里,对于皇帝和大臣的政治分工,是有着明确的界线的。作为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帝王,大臣就应该给予拥护和顺从,要辅佐皇帝,要支持皇权。但事实上,许多朝代的皇帝,虽然,看似地位尊贵,但很多时候却被很多因素所制约,沦为所谓的傀儡,上演着悲剧的戏码。

登上梦寐以求的皇位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的很多治国之道,得不到群臣的支持,甚至,遭到了大批文官的集体制约和反对,这种权利的不自由,让朱翊钧深感无奈。在明朝,文官制度日益成熟,势力更是越来越大,这让原本皇权与相权之间的较量演变成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较量。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下,万历皇帝虽有政治抱负,却显得力不从心。

特别是在这期间,东林党争,让万历觉得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会被文官所阻挠,最终,使得其治国热情锐减。所以,不甘于任人摆布的朱翊钧,用不上朝这种无声的抵抗,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再者,万历皇帝不上朝,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万历十五年,虽然,当时的国事发展平稳,没有什么大的争端和战事,但是,反观历史,我们都知道,那时候的明朝已经逐渐走向了它的历史尽头。这时候的万历作为皇帝,有励精图治之心,但无奈当时的文官武官无勇,皇帝没有可信之人,没有可用之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与各大士子为敌,朱翊钧没有这个勇气,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只能用“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来迎合时局,用逃避的方法,偷得片刻安宁。

其三,朱翊钧不上朝,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于当时明朝言官制度的抵制。当时的明朝,推行言官制度,言论自由,群臣可以畅所欲言,无论是关乎朝政,还是后宫之事,甚至,辱骂皇帝的情况都有,总之,你有啥想法,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这种进谏,可能会得到一些好的意见,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扑风捉影、胡说八道、危言耸听。

在这种以骂人为荣的政治环境之下,朱翊钧发现,不仅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满足,甚至,连自己的决策和意见,还会遭到群臣的抵制或辱骂,最终,陷入到了一个无休止的口水战之中。这让万历皇帝觉得力不从心,不如采用“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的态度来给于回应。

第四,万历皇帝沉迷于奢侈生活,自甘堕落,不愿上朝。据资料记载,朱翊钧迷恋酒色,少年时期就因为酗酒闹事,差点丢了皇位,而对于美色,他更是沉迷不已。之前已经说过了,他最高纪录,一天娶了九个媳妇,历年选美更是万万不能少。不仅如此,他还搞起了同性之欢,宫内养着几个美貌的小太监,专供其御前承欢。

最终,长期的堕落生活,使其精气大损,让神宗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肾虚之症明显。万历三十年的时候,他便因为病情严重,开始嘱托后事,所以,无力上朝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第五,万历皇帝吸毒,没法上朝。明朝,罂粟被广泛种植,并且,已经可以制作成了。开始还只是一味名贵的药材,但是,到了后来则逐渐演变成为了宫廷。之前已经说过了,万历皇帝沉迷美色,生活堕落,试想,这样的一个皇帝,淫乐之事习以为常,而又有着壮阳的功效,他怎么可能会错过呢?

所以,神宗皇帝极有可能因为吸毒,最终,导致其没法处理国事。而这个观点,也在后来定陵的挖掘,对神宗尸体的化验中得到了一些佐证,因为他的尸骨中,被检测出了有的成份。

最后,万历他的身体很差是他懒惰原因,考古工作者发掘埋葬万历的墓穴发现,“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的情形,这些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而万历帝对大臣的指责他也解释说自己身体不好。这样的身体条件,严重地妨碍到了他出席各项活动,他也就因此背负上了“怠政”的恶名。

综上所述,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是一个综合因素促成的结果。

参考资料:

【《明史·卷二十·本纪第二十》、《明实录·神宗卷》、《酒色财气——朱翊钧小传》】

​万历皇帝朱翊钧:继位十年,遭受了三次重大的打击,我很同情他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五日,还是皇太子的朱翊钧沉默的站在父亲明穆宗朱载垕的床边,呆呆的听着高拱、张居正和高仪三人“皇上洪福齐天”之类的劝慰,他很清楚自己的父亲将不久于人世。

这一刻,朱翊钧不知道自己是该悲伤,还是该高兴,虽然他不想一直做皇太子,但至少在此时此刻,他还不想失去父亲。

对于年仅十岁的朱翊钧来说,江山社稷、家国天下、军政事务等都太过抽象,父亲上朝时的仪仗、宫人和朝臣对父亲毕恭毕敬的态度以及不能经常见到父亲是他对皇帝这个职位仅有的认知。

大明帝国在他眼中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该怎么办?他的心中既没有高兴,也没有悲伤,有的只是恐惧,一种对未来的恐惧。

如果说五月二十五日这天还有什么事能缓解一下朱翊钧心中的恐惧,那一定是父亲最信任的高拱还在,从父亲还是裕王的时候开始,不管风云如何变换,高拱都一直坚定的陪在父亲身边。此刻,父亲将自己和天下都托付给了高拱,高拱一定不会让父亲失望吧?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朱载垕驾崩。不管朱翊钧对未来如何恐惧,他都得接受这个现实。接下来的几天,他心中的恐惧也渐渐被打消,他亲切的母亲李太后和他父亲最信任的高拱已经为他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当个好皇帝。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个好皇帝并不容易,仅仅继位十年,就遭受了三次重大的打击。

第一次打击:高拱想要夺取决策权

高拱在明穆宗驾崩后不久就开始密谋赶走司礼监太监冯保,目的是想要夺取司礼监之权,为此高拱不断指使都察院御史上疏弹劾冯保。

司礼监哪有什么权,它只不过是在皇帝的授意下行使批红与掌印之权罢了,所以说司礼监之权就是皇权的一部分。

身为内阁首辅,高拱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很明显他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而他这样做的原因也不复杂,批红与掌印之权合在一起就是决策权。一旦内阁拥有了决策权,那其就能成为整个大明帝国的权力中枢。

为了这个决策权,高拱找到了张居正和高仪,让他俩跟自己共同努力。高仪和张居正对此并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于如何夺取决策权,张居正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决策权是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抢必然会引起皇帝的反对,只要跟司礼监搞好关系就行同样也能获得决策权。

只是高拱这个人是出了名的倔脾气,想要说服高拱还真不是一件易事,并且张居正眼中一直盯着首辅之位,所以张居正就偷偷找到冯保说明了高拱的用意。

关系到自己权位的事情,冯保一点都不敢马虎,立即就去见了李太后和朱翊钧。也许此时的朱翊钧还理解不了决策权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是从母亲李太后的愤怒之中,他也知道父亲最信任的高拱办了件错事。

史书中没有记载朱翊钧当时的反应,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太后一定向朱翊钧详细的说明了决策权对于皇帝的重要性,明白了事情原委的万历皇帝在隆庆六年六月十日继位当天发布的驱逐高拱的诏书中直接指明了高拱“通不许皇帝做主”,这一点从后来“高拱去世后,高拱的家人向朱翊钧请求恤典,万历皇帝朱翊钧生气的表示什么都不给”就可以看出来。

这件事绝对是一次对万历皇帝重大的打击,他刚刚登基,父亲尸骨未寒,高拱就想夺取属于皇帝的决策权,他还能相信谁?

第二次打击:自己最信任和敬佩的张居正是大明的霍光?

高拱事件平息后,张居正登上了首辅之位。李太后告诉万历皇帝,张居正是个可以信任的人。而张居正也没有让李太后失望,不仅为了改革鞠躬尽瘁,还在万历皇帝的教育上尽心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张居正已经充分取得了万历皇帝的信任。不仅如此,万历皇帝还对张居正十分敬佩,这点从一件事上可以看出。

张居正有一次正在教万历皇帝读书,万历皇帝将“勃”字务读成了“背”字,张居正立即大声纠正万历皇帝:“应当读‘勃’”,万历皇帝闻言立即站起来向张居正表达歉意。

随后的几年中,万历皇帝也十分努力的在张居正的教导下学习如何当一名好皇帝。

然而,万历八年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朱翊钧对张居正的认知。

当时,朱翊钧犯了个小错被李太后知道了,李太后就让朱翊钧读了《汉书·霍光传》。朱翊钧读了之后,顿时冷汗直流,通过考成法取得朝廷主导权的张居正不就是大明的霍光吗?

这件事对万历皇帝的打击可想而知,他自己最信任和敬佩的张居正竟然有可能成为大明的霍光,你让他再去相信谁?

第三次打击:只想利用自己的朝臣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终于能摆脱张居正的阴影独自当家作主了。只是在此之前,他还得依靠朝臣清除张居正的残余势力。

然而,万历皇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仅仅打开了一个口子,那些在张居正改革中利益受损的朝臣却想将张居正和改革撕成碎片。尽管他也曾试图控制局面,可是没有任何作用。最后他终于明白了,那些朝臣仅仅是想利用他而已,根本就不听他的招呼。甚至,当他想提拔一些自己信任的官吏时,竟然遭到了朝臣的一直反对。

万历皇帝仅仅继位十年,三次重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父亲最信任的高拱想夺权、自己最信任和敬佩的张居正有可能成为霍光、朝臣都想利用自己,偌大的帝国还有谁能让他信任、还有谁能帮他,他虽是皇帝,但也是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说句实话,我很同情他。

【玺言春秋明末历史第二十四讲,参考资料:《明神宗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

万历、天启、崇祯,谁应该为大明王朝的覆灭负责?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在这276年中,荒诞不经的皇帝层出不穷。

1572年,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因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则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冗员,推行一条鞭法,加强武备整顿,边境安然,史称“万历中兴”。

但是在张居正死后,从万历帝对张居正清算,废止新政,内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万历皇帝怠政、官场昏暗、军备荒弛、用人不当,另外,再加上太监乱政、边事迭起……大明王朝开始一步一步走上万劫不复的深渊,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

万历帝的“怠政”,主要体现在万历做了四十八年皇帝,其中竟然有三十余年不上朝。万历帝出于国本之争对大臣的极度不满,自1587年后,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仅处理一些重要事件。自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他,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万历帝不上朝的理由非常荒诞,因为立太子不遂己愿,只好选择与文官集团消极对抗,不与他们合作,他的怠政造成政府的各个机构缺员,帝国的政治中枢时时处于半停顿的状态。

更为要命的是,万历帝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爱财,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他的疯狂敛财造成民间的动荡,以致民变迭起,将帝国推向了危殆的边缘。

此外,万历帝三大征,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虽然三战皆胜,巩固了明朝边疆,守护了朝鲜王朝,但也消耗了明朝大量的国库存银。

1620年,万历帝驾崩。其长子朱常洛登基。泰昌帝朱常洛常年沉湎酒色,纵欲淫乐,导致身体日益羸弱,仅在位一个月,即猝死,时年39岁。

朱常洛死后,16岁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启。天启帝在位七年,与万历帝相比,天启帝更称得上是一个奇葩。

天启帝对朝政没有兴趣,痴迷木匠手艺,天天忙着设计各种各样新潮的家具,把朝廷票拟和批红的大权交给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趁机干预政治,拉拢齐楚浙党,号为“阉党”。1624年后,阉党把握朝政,魏忠贤擅权跋扈,爪牙遍布全国,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借“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为由,将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东林党与阉党之间斗得你死我活,朝臣置国家大事于不顾,一切以党派利益为原则,造成天启年间的朝政混乱,导致内忧外患加剧。

正是在明廷的党争势同水火之际,后金已然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明廷多次对后金用兵均以失败而告终,明军丧师失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失去了所有的战略优势,辽东的战局成为明廷的心腹大患。

明朝政治的与国力的衰颓,在对后金的战争中暴露无遗。历经万历、泰昌和天启三朝荒唐混乱的不停折腾,大明王朝亡国的趋势已经形成,历史的走向再难逆转。

天启七年(1627),天启驾崩,信王即位,是为崇祯帝。崇祯帝从天启帝手里接过来的无疑是一个烂摊子,内忧与外患已经成为崇祯王朝面临的一个生死难题。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而且,崇祯帝并不是没有反转的机会,大明帝国虽然衰颓不堪,但毕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崇祯帝手里尚且握有无尽的资源和为数众多的人才,如果运用得当,崇祯帝的“中兴之梦”也未必不会成为现实。而且崇祯帝起初做的也的确不错,他即位不久,就顺利地剪除了阉党,这本来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但遗憾的是,大明王朝却并没有因此走向中兴,反而深陷泥淖,无法自拔,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内耗。

崇祯帝是一位勤政自勉且具有高度责任心的皇帝,他抱有匡复大明王朝、成为“中兴之主”的强烈意愿,并力图有所作为,这一点并没有什么问题。面对王朝的危局,崇祯帝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针对辽东的战事,崇祯重新起用了被阉党废置的袁崇焕,给予他全权处理辽东军务的权力,并赐予尚方宝剑。

但是崇祯帝在用人方面、处理政务方面乏善可陈,他既无法合理地运用人才,也不能有效地整合资源。

他以“付托不效,专事欺隐。市粟谋款,纵敌不战,遣散援兵,潜携喇嘛僧入城”等罪名,将袁崇焕草率地处死。其中固然有袁崇焕本人的原因,但崇祯猜忌多疑、刻薄躁急的一面还是暴露无遗。

大明王朝的能干之臣,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先后杀了首辅二人、总督七人、巡抚十一人,更有甚者创下三十六名高级官员同时被杀的历史最高纪录。

雨漏偏逢连阴雨,崇祯元年,陕西发生大规模的民变,进而愈演愈烈,渐成燎原之势。自此,民变与辽事成为折磨崇祯的两大梦魇,时时让他芒刺在背、寝食难安;明军则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旋涡,时时处于疲于应付、焦头烂额的境地。

两线作战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而帝国的财政已经接近崩溃,无奈之下,朝廷只能不停地加征赋税——官吏豪强拥有特权,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逃避赋税,这些摊派最终还是加在平民百姓的身上。于是,朝廷压榨地方,地方压榨百姓,羊毛出在羊身上,当平民百姓无以为生时,他们只能铤而走险,在刀尖上讨生活。

尽管崇祯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必将为自己实用主义的风格与变化无常的个性付出惨痛的代价。

崇祯在位十七年,始终处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和冲突之中,最终做了亡国之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