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戊辰年是哪一年)

追梦抓梦 2023-09-24 02:04:18 网友上传

杜牧《清明》的确认与释疑

【文学争鸣】

署名杜牧的《清明》,究竟属唐属宋,笔者2021年偶遇机缘参与讨论。迄今发表了两篇小文:《杜牧〈清明〉是宋诗吗》(《光明日报》2021年5月24日13版,以下简称《杜牧〈清明〉》)、《文献辨伪的歧路与杜牧〈清明〉的追踪认证》(《江汉论坛》2022年第3期,以下简称《追踪认证》)。近来有幸读到谢海林教授对拙文《杜牧〈清明〉》的质疑文章:《〈清明〉诗的作者是杜牧吗》(《光明日报》2022年5月30日13版)。鉴于目前情况,有必要续写一文,对这一知名度极高的传统大众文化产品,进行事实确认。三文一以贯之并渐次推进的观点与结论是:《清明》是“戊辰年”(848年)杜牧“泊秦淮”之后,在“清明时节”游历古都金陵所作。并非谢文所维持的陈尚君教授的前后主张:“南宋后出现于民间”的“南宋诗说”和“写于宋代”的“宋诗说”。本文将力争多述事实,无事实不推论,无逻辑关系不征引。

《清明》宋诗说的悖论

《清明》宋诗说存在一个悖论:如果因为清代学者所编的《全唐诗》未收此诗,《清明》就是伪唐诗的话,那么,现代学者所编的《全宋诗》未收此诗,《清明》也是伪宋诗吗?可见《全唐诗》与《全宋诗》收或不收《清明》,都不能作为《清明》属唐属宋的依据。

事实也有反转。虽然挂名“康熙圣祖仁皇帝”的《御定全唐诗》没有收录杜牧《清明》,但后来同样挂名康熙帝的《御选唐诗》卷三十“七言绝句”类“杜牧”名下,补收了《清明》。末句清人注释引《童子诗话》:“朱陈村有杏花一百二十里。”又引《池州府志》:“府城秀山门外杏花村,杜牧诗即此。”不过,注文里的两个杏花村,在确认上是相互否定的。

金陵杏花村与杜牧《清明》的因果逻辑关系

谢教授说:“罗文又紧扣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昇州所记‘杏花村在(江宁)县理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这也并非无懈可击,因为杏花村的属地与《清明》必为杜牧所作,二者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假设《太平寰宇记》所载为真,也只是记录杜牧沽酒杏花村,而未引用《清明》诗。”谢文误读了:《杜牧〈清明〉》只是强调“‘杜牧沽酒于杏花村’的传说产生在‘五代前’”。

现在特别重申:“杏花村”+“相传”+“杜牧之”+“沽酒处”,足以证明《清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当地早有流传,而且首度表明是杜牧诗篇。首先,“沽酒”之人可以是任何人,为何偏偏是诗人“杜牧之”?“沽酒”之地可以是“张村”“李村”“桃花村”,为何偏偏是“杏花村”?其次,谢文所谓“杏花村的属地与《清明》必为杜牧所作,二者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不对,因为引文抽掉了“沽酒”亦即《清明》诗中的“酒家”。一旦“杏花村酒家”与“杜牧沽酒”连为一体,“《清明》必为杜牧所作”就存在因果逻辑关系。再次,乐史没有引用《清明》原句,不等于没有包藏《清明》。以北宋末何应龙的《老翁》诗为例:“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不仅没有直接引用《清明》的原句与原题,更没有点出杜牧之名。可是南宋末此诗却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编者的评语:“翻‘借问酒家有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语意。”《老翁》诗的“杏花村酒、家家、问牧童”9字,见于《清明》。既然《老翁》尽管没有《清明》的原句与原题,但却包藏《清明》,那么,乐史之记的“杏花村”+“相传”+“杜牧之”+“沽酒处”,包藏《清明》的“酒家何处”+“杏花村”+作者“杜牧之”,因果逻辑何处未能成立?

早在《太平寰宇记》之前,小杜牧约33岁的韦庄,其诗《柳谷道中作却寄》的“马前红叶正纷纷,马上离情断杀魂。晓发独辞残月店,暮程遥宿隔云村”,已有“纷纷、断、魂、遥、村”六字三韵,且其顺序与《清明》完全同步。“遥宿隔云村”也与“遥指杏花村”即投宿杏花村命意相同,甚至“马前红叶”“隔云村”也与杜牧《山行》的“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所述高度一致。如果不承认韦庄此诗存在杜牧的影响,显然是相当不明智的。同理,如果“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宋诗或南宋诗,南唐的江宁民间会流传杏花村“为杜牧之沽酒处”一说吗?

杜牧确定无疑游览过古都金陵(今镇江唐时亦称金陵,本文不涉及):《泊秦淮》说“夜泊秦淮近酒家”、《江南怀古》说“戊辰年(848年)向金陵过”、《江楼晚望》说“山凿金陵万仞空”,是民间传说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杜牧沽酒于金陵杏花村的事实,是否发生在“清明时节”呢?《江楼晚望》云:“初语燕雏知社日,习飞鹰隼识秋风。”低飞的燕雏初语于春分前后的春社之日,高翔的鹰隼已经见识了去年的秋风。“社日”的信息,完美地解决了同一个金陵春天的4大问题:1.春分之后15天是清明,杜牧已在清明之前到达金陵。“泊秦淮”时“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汽弥漫,月色朦胧,空气湿度特别大。农谚云:“扑地烟,雨连天。”“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预兆近期将有连天春雨,符合“清明时节雨纷纷”。2.公元848年春分是夏历二月初十,清明是二月二十五(王怀双《中华通历》隋唐五代卷)。二月雨天,气温骤降,符合“路上行人欲断魂”。3.江南二月,杏花已开,“杏花村在(江宁)县理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村名与村景皆符合“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4.杜牧沽酒于杏花村虽然也涉及金陵之外的某些地区,但一律没有早于《太平寰宇记》旧稿的记载,更重要的是抚州籍的乐史在金陵担任过南唐秘书郎,属于非金陵籍的金陵官记金陵事,排除了为桑梓争光的私心与动力。

韦庄诗的六字三韵,为何能与杜牧《清明》完全同步?《追踪认证》也没有找到最佳答案。现在考虑3种可能:1.韦庄、杜牧同在杜陵樊川有旧居,韦庄《过樊川旧居》云:“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韦庄可能已在少年时代的某个清明时节接触过当地口传版的《清明》。2.韦庄与杜牧志向性情相近而喜爱《清明》。杜牧《郡斋独酌》说“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韦庄《关河道中》说“平生志业匡尧舜”。宋祁《新唐书·杜牧传》说杜牧“不为龊龊小谨”,北宋《宣和书谱》卷十一称韦庄“不以小节自拘”。3.杜牧写有《台城曲二首》,韦庄则有七绝名篇《台城》。证明韦庄有意追寻杜牧的金陵游踪,并在金陵接触到“杜牧《清明》”。南宋诗人万俟绍之,曾在七绝《金陵郊行》中选用了《清明》的诗体、诗意与诗韵:“快提金勒走郊原,拂面东风醒醉魂。好景流连天易晚,来朝更过杏花村。”《金陵郊行》的选择,应该是源于《太平寰宇记》涉及杜牧《清明》的民间传说。但韦庄并没有将《清明》视为杜牧诗极品,后来编唐诗选本《又玄集》,收杜牧诗5首,七绝1首为带有家国兴亡感慨的《秦淮》,即《泊秦淮》,而非个人风雨旅途体验的《清明》。《清明》后来举国传诵,一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节令气象的广泛存在,得到了南北大众的一致认同。二是一年一度“清明时节”的节日氛围,周期性刺激了爱诗民族的重复传诵。三是诗人个体的真实体验,激发了历代读者群体的想象体验。四是牧童遥指杏花村酒家的远景画面,温情而美丽。《清明》独有的身心冷暖与艺术魅力,轻松俘获了既讲究精神追寻又不舍弃世俗欢乐的国人之心。

乐史之记与宋祁之词的释疑

谢文说:“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昇州所记‘杏花村在(江宁)县理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笔者查核中华书局1999年影印《宋本太平寰宇记》和中华书局2007年王文楚点校本《太平寰宇记》,亦一无所获……可见,罗文以乐史《太平寰宇记》来推定北宋初年已将《清明》归于杜牧,难以令人信服。”关于《太平寰宇记》的版本差异,《追踪论证》已有较为详尽的考辨,不赘。“杏花村……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正文见王文楚点校本第四册第1780页,校勘记见同册1802页。谢教授“一无所获”,是否浏览太快?

谢文又疑:“若《锦缠道》为宋祁所作,情理上也讲不通,因为宋祁于1061年去世,田槩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编定《樊川别集》,如果宋祁见过《清明》,而于《锦缠道》下阕化用为:‘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同样博闻强识且编有《京兆金石录》的田槩焉能不知?”此疑未说田槩和宋祁的公私关系达到了什么状态。只有具备一个前提:田槩对《新唐书》主笔宋祁有关杜牧的全部资料了如指掌,更对宋祁的全部创作一一过目,“田槩焉能不知”方能符合逻辑。宋祁(见上图)括李商隐《无题》基于偶遇佳丽的趣味欣赏与情景需要,(见上图)括杜牧《清明》则是基于清明春游的趣味欣赏与情景需要。宋祁涉及清明春游的《锦缠道》“醉醺醺”6句,12字见于杜牧《清明》。南宋时期,刘过《村店(其一)》的“一坞闹红春欲动,酒帘正在杏花西”、马子严《归朝欢·春游》的“听得提壶沽美酒,人道杏花深处有”、张炎《杏花天》的“不教枝上春痕闹……谩遥指、孤村自好”,以及《风入松》的“却笑牧童遥指,杏花深处人家”,都一再将含有“杏花”“孤村”“深处”“酒”的《锦缠道》,视为关联“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宋祁词。当然,宋祁(见上图)括杜牧《清明》的《锦缠道》,传奇色彩与艺术质量,远远不如他本人(见上图)括李商隐《无题》的《鹧鸪天》。艺术上的整体平庸,应该是《锦缠道》没有出现在“宋人选宋词”之中的唯一原因。

依据前述并参阅《追踪论证》,从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到韦庄诗的六字三韵,再到晚唐五代金陵民间的“杏花村……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宋祁的“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秦观的“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米芾的“牧童错指是孤村”、谢逸的“杏花村馆酒旗风”、何应龙的“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始于晚唐,终于北宋,《清明》诗语的传播踪迹班班可考。关于秦观《满庭芳》词韵的“纷纷、村、魂”袭用杜牧涉及“杏花”的《清明》诗韵,除了《追踪论证》的证据之外,杜牧另诗七绝《杏园》可作新证:“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秦观《画堂春》则云:“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杜牧身份就包藏在秦观的相关词语之中。

关于《清明》的诗题、作者及文本传播

谢文说:“罗文以为诗题《清明》可能是由首句的前二字‘清明’摘录而成……众所周知,唐代诗人对诗题拟定已有高度自觉,更不用说宋人。”奉答如下:

1.诗题涉及作品原态以及作品在不同渠道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增殖、耗损、记录、处理等问题,题为《杏花村》的可能性,《追踪认证》已有解释。这里稍作展论:作为可能纸本传播和口头传播并行的《清明》,可能题为《清明》(《千家诗》),也可能题为《杏花村》(《锦绣万花谷》),也可能有诗无题(《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也可能同一个编者同时听到或见到两种诗题而选择其中一种。例如《河岳英灵集》所载李白名诗《将进酒》传到敦煌,就被记录在三件手抄本上,两件题为《惜罇空》,一件无题无作者。韦庄弟韦蔼也在《浣花集序》中说韦庄诗文迭经兵火之后,“唯余口诵者”。谢文所谓“哪有前人依据后人‘将《清明》的诗题改作《杏花村》’之理”,显然不够了解唐诗流传的多样形态,只将可能多向度、多载体传播的《清明》,理解为纸质孤本的A传B、B传C的单线定点无文本变异传播。

2.谢教授的下述观点也与文献流传有关:“从诗选文献学的角度来推导出《清明》的作者归属,无疑是最令人信服的正道。”问题是:诗选之外没有唐诗流传了吗?“从南宋初期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到之后林清之的《唐绝句选》、柯梦得的《唐贤绝句》,均无《清明》的身影。”再请问:后二书是诗选,能囊括所有唐诗吗?南宋初洪迈之书未收,能证明早于洪迈的韦庄、乐史、宋祁、秦观、米芾、谢逸、何应龙、王铚对《清明》借鉴与化用的,事实一概不存在吗?从逻辑上说,选不选某诗是价值判断,某诗存在不存在、由谁创作是事实判断。宋人《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均载“《清明》”作者为“杜牧之”、《锦绣万花谷》载此诗“出《唐诗》”、《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载“《清明》”出“《古选诗》”、南唐乐史说金陵杏花村相传是“杜牧之沽酒处”、晚唐五代韦庄有诗完全步武《清明》的六字三韵及其出现次序,以上皆为事实。如果说《清明》是宋诗,期待论者开列出属于事实判断的证据清单,以飨读者。

3.拙文《杜牧〈清明〉》说:“诗题《清明》可能是由首句的前二字‘清明’摘录而成……例如李商隐的一些诗篇包括极其著名的《锦瑟》就是这样命名的。”李商隐是这样,杜牧也不例外:杜牧七绝《兰溪》的首句是“兰溪春尽碧泱泱”、《青冢》的首句是“青冢前头陇水流”、《屏风绝句》的首句是“屏风周昉画纤腰”。可见小李杜制题时虽然没有“高度自觉”,但上举作品“由首句的前二字摘录而成”确是事实而非反事实。

杜牧《清明》的时代特征与私人特征

三篇拙文的整体逻辑思路是这样呼应展开的:既然杜牧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清明》宋后才被热传为杜牧名诗,那么,《清明》从吉光片羽到全息展示,就必须符合下述条件:1.《清明》具有某一类中晚唐诗共有的时代特征。2.《清明》具有杜牧诗独家呈现的私人特征。3.《清明》诗语从晚唐至北宋,具有在本集之外不时显露的分身漂泊痕迹。4.杜牧《献诗启》曾说“篇成在纸,多自焚之”,所焚之篇是否含有《清明》,已不可考。参考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作者与读者、当时读者与后世读者、后世编者与后世作者,彼此之间的价值判断并不完全相同,差别大就会存在采录不采录、(见上图)括不(见上图)括的选择。5.判定《清明》诗属于杜牧独有,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杜牧诗语(自带杜牧身份)+《清明》诗语共存一诗,缺一不可。

时代特征解决《清明》的“晚唐诗”问题,私人特征解决《清明》的“杜牧诗”问题。“清明时节雨纷纷”,作为时间概念的“清明时节”,晚唐已经多有出现。《杜牧〈清明〉》指出:“一旦‘清明’指代以清明为中心的一段时间,‘清明时节’的说法就会……成为晚唐五代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时间概念。”所以“清明节”和“清明时节”,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时间概念。王兆鹏教授等在《〈清明〉作者究竟是不是杜牧》(《大众日报》2021年8月28日第7版)一文中,也认为《清明》的押韵“完全符合中晚唐诗人邻韵相押的特点”。又发现在《樊川文集》中,有11首诗首句押邻韵,“符合杜牧写诗的习惯,完全有可能出自杜牧之手”。我的思考是《清明》以及杜牧11首诗首句押邻韵,只是证明了《清明》具有晚唐诗的时代特征,不能证明《清明》具有杜牧诗的私人特征,因为同时代诗作的首句押邻韵现象,并非杜牧独有。

《追踪认证》指出:杜牧七绝《闲题》的“借问春风何处好”、《寄杜子二首》的“若问使君何处去”,与七绝《清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显示出独家构思的强力惯性,是杜牧独有的七绝第三句的言说方式。综合前述的众多外证,尤其是《泊秦淮》与《清明》在时空上的连续与对接、杜牧《清明》+杜牧《山行》与韦庄《柳谷道中作却寄》的高度相似,再以此处“杜牧诗语(自带杜牧身份)+《清明》诗语共存一诗”的内证标准来检验,《清明》作者,杜牧之外,难觅他人。那么,是否杜牧好友许浑呢?《追踪认证》的相关结论是:“许浑下第返回自家的乡间别墅杏花村,熟悉的道路熟悉的村落熟悉的乡邻,与《清明》描述‘路上行人’他乡问讯寻找寄宿之所的‘借问酒家何处有’完全不类。”

(作者:罗漫,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长安十二时辰,古时候十二时辰,分别对应现在的什么时候?

最近热播的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是由曹盾执导,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

长安十二时辰剧情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据说服装道具、配乐、摄影、打光、整片电影质感都绝了,开头的一镜到底真是盛世长安啊!剧组在细节上的处理非常用心,李必头上道家芙蓉冠子午簪的特色插法等。

剧情简介

上元节前夕,长安城混入可疑人员,身陷囹圄的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天才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破除隐患。全篇运用了创新的探案剧集结构与人物关系设定,把故事嵌套在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长安这样一个完美的切入点。在展现跌宕紧凑的故事架构、反脸谱化的英雄人物、脑洞大开的细节设计同时,也带给观众丰富的文化价值。

十二时辰共24小时,共有48集来反映各方面细节,表现主角李必,张小敬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问题来了,古时候十二时辰分别是现在的什么时候?大家能说出几个……

时辰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十二时辰对应现在分别是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刻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

一刻为15分钟。

天干地支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甲子

六十年,也称一个甲子。

干支的一个循环(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这个循环就叫\"一甲子\",也就是60年。

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我们在知道其中一个干支年代是公元纪元的年份,就能推算其他干支年代,比如可以推算出辛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这些大事分别发生于公元1861年,1894年,1911年。

古代的更

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5点五更为止,每更2小时。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文丨历史天下

图片来自网络,每天更新你感兴趣的历史内容,感谢关注,收藏,转发,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