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灵签(文殊灵签在线抽签)

往事如风 2023-05-27 01:35:31 网络

占卜预测:文殊菩萨显灵,抽支签,看看你今后的运势吧

本书主要是反映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民俗,侧重于民间风俗的撰写

\r\r\r\r\r 老北京的风俗\r \r \r\r\r\r \r 一、每月定期开放的庙会\r\r 1. 土地庙\r\r

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原名槐树街)南口内路西,始建于元代。原有大殿三层,从有庙会起,只剩前面一层殿,内供土地爷、土地奶奶,后面两层殿则由一工厂租用。清代旧历每月逢三(初三、十三、二十三)开庙,后改为阳历每月逢三开庙。

\r\r

清末民初,土地庙内仍有香火。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转化为纯商业性的集市。该庙因地处外城,与右安门、广安门接近,故庙期很多农民前来购物。《燕京竹枝词·土地庙》一诗说:“柳斗荆筐庙市陈,鸽市花厂点缀新。绫罗布衣皆出卖,往来皆是购物人。”据《燕京杂记》载:“月之逢三日,聚于南城土地庙,凡人家器用等物,靡不毕具,而最多者,鸡毛帚子,短者尺余,高者丈余,望之如长林茂竹。”其中,木器、藤器是属于特有的商品。看来,与东西两庙略同。不过,因庙院狭小,在此献艺的不多,商贩多在庙外下斜街两侧便道上设摊。

\r\r

庙期,丰台一带的“花儿匠”,都用排子车拉着各种花草到此集市。据《六街花市》载:“桃有白者,梨有红者,杏有千叶者,索价恒浮十倍,日昳则虽不得善价亦售矣。”

\r\r 2. 花市\r\r

崇文门外西花市大街火神庙,正名火德真君庙。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为神木厂悟元观下院。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清代旧历每月逢四(初四、十四、二十四)有庙会(1922年以后改用阳历逢四)。后来火神庙香火断绝,庙会遂演变为纯商业性的集市。但火神庙仍一直是花市集的中心。

\r\r

花市集的花有二,老北京人谓此“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其一为假花,另一为鲜花。但花市集乃是因假花而得名。《燕京岁时记》云:“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假花一名“象生花”,一般称为“通草花”。通草即灯芯草,茎体轻,空心,用它加工成通草片,巧制成花朵,便是最初的装饰假花,因而有“京师通草甲天下”之誉。后来发展为纸花、绫绢花、缎花、绒花,形成一种专门行业。据《旧都文物略》云:“造花之原料,大别为二:曰绢类,曰纸类。绢类有绫、绢、缎、绸、绒之分,纸类中有洋毛太、粉连、通草及隔背之分。其造法有用模者,有用杵者,有用麻绳者。分功作业,有作叶子与作花头之分,又有作花与攒花之别。作花者,指作叶与作花头而言;攒花者,指各铺零星买来花叶、花头,攒合成品而言。又分粗、细二派,作细花者,意匠经营。”

\r\r

清末以来,东花市大街一直是假花生产、销售的中心地点。凡经营此业的,都前设门市售卖,后设作坊制造。东花市一带,北从北小市口两侧,中下头、二、三、四条直至虎伯劳口;南从南小市口两侧上下堂子、上下宝庆、上下锅腔、上下唐刀直至元宝市,多数家庭都从事这种假花的生产。据抗日战争前不完全的统计,以上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在一千家以上。此外,东花市一带,以灶君庙为中心,仅这半条街就设有接待花行客商的旅店十几家,每家都标明专业,如泰和花店、德兴花店等,招徕四方,安寓客商。

\r\r

清末民初,花市集较为繁盛。但假花之市却仍固守不成文的规定,只在午前集市,地址限于羊市口以东,即东花市。每于凌晨,卖花者便将插满五彩缤纷的绫绢绒花的花匣(用细秫秸和竹篾穿成板状,插于长方形匣壁,外糊东昌纸或麻呈文纸)摊在板凳上,进行展销。

\r\r

远近花客赶市趸货,除细活绒绢成朵花外,其他通草、绫缎、纸制的大路货,为运输携带方便,大都购买半成品,运回去再分类攒成整花出售。假花不仅远销苏杭,而且争艳于巴拿马,连外国朋友也盛赞“京花”,争做帽饰。彼时妇女以头花为主要装饰,满头珠翠,还要配上几朵鲜艳的花,这样才能显出精神来。如新嫁娘,在绒凤冠尚未普及之时,讲究“排头”,即用绒绢花朵喜字排满头顶。给亲友贺喜、拜寿的妇女,为取吉利,烘托气氛,都要戴两三朵绒蝠喜字,连老太太的发髻上也要插一朵小红石榴花。至于小姑娘髽髻上的围花,辫子上的飞花,更是曲尽其妙。后,时兴一种挂花,妇女往往在旗袍大襟上垂挂一嘟噜带穗长花。逢年过节,上供的蜜供、月饼也要插花,谓之供花,有的供花做成元宝形或“吉祥话”形,什么“招财进宝”“福寿绵长”“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花团锦簇,增加喜庆色彩。如遇丧事,则又需要用于吊唁的花圈、花环、花篮,还有灵前的供花、灵花,满筵(俗称饽饽桌子)花顶,蓝白孝花。真是无时无处不需花,彼时花业之盛可见一斑。

\r\r

鲜花市设在西花市西口路南的黄家店胡同里,此系一曲折狭窄之小巷,内有一广场。集日,花农、花贩们从草桥或左安门一带把花木用圆筐肩担或用排子车拉到这里售卖。有各种树苗,有四时鲜花。春来,水仙花首先上市,接着,芍药、牡丹、月季、金盏、江西蜡、矮康尖、蝴蝶、一串红、晚香玉、红白石榴、百子石榴、万年青、霸王鞭、仙人球、无花果等也陆续“出台”。夏天则从南方运来茉莉、米兰,称为“客花”。茉莉可以窨茶,还可以与玉兰花一起用细铜丝穿成花串,卖给妇女戴在胸前当装饰品。秋天则有桂花、菊花。旧历年前,花农把在温室里精心培育的早熟品种,诸如迎春、海棠、碧桃、蜡梅等运来展销,供人们买去装点节景。同时,住在黄花店胡同的住户也都喜欢种植各种奇花异草,每逢集日,摆列于大门外边,供游人欣赏。一年三季(除了寒冬腊月),这里都是满眼芬菲,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r\r

花市大街店铺林立,西花市包括上四条一部分店铺在内,布铺、百货店等“洋广杂货店”都到三四十家。每逢集日,街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别有一番景象。满街摊贩,各自撑起遮阳伞,插放在有孔的石礅上,顶端横插两根较细杉木作为伞骨,上蒙帆布伞面,用绳子捆牢。这种遮阳伞是摊贩的必备用具。但这种设备携带运输都不便,所以摊贩们不得不占据一定的地盘,把它固定下来。起初是遮阳伞,随后围起三面布帐子,再进一步垒砖砌墙,最后加上房顶,设置门窗。在当地官方的默许下,税契立户,由行商变成了坐商。这里自然形成了一个二道街,有如天桥、鼓楼的小市场,各个行业杂列其间,其中还出现一个书茶馆。当年,著名评书演员王杰魁曾在此说《三侠五义》,陈士和说《聊斋》。当然,这里更多的还是小吃饭食行业,如“切糕王”“豆汁马”“茶汤丁家”等小店,以及豆糕、扒糕、粳米粥、大麦粥、驴打滚儿、“蒸儿又炸”等各种小吃。一些卖吃食的游动商贩,如炸豆腐、肉火烧、荤炸回头、素炸扁食等,各有风味。平日,这里就很热闹,到了集日,多数店铺、门市都出摊,一些久赶庙会的摊贩,如卖胡盐(刷牙散)、卖药糖的,甚至是医、卜、星相也都有摊位,形成了城市圩集所特有的风貌。这里虽不出售乡村习见的农具,但一般民用笸箩、簸箕、笤帚、锅、碗、瓢、盆等炊事用具以及锛、凿、斧、锯等工具仍是一应俱全的。

\r\r

火神庙外还有许多批发摊商,如梳拢篦子、发网发髻、条带网络、戥秤、算盘及化妆日用品等摊床,均与上四条的东西观儿胡同内的商店、作坊有业务联系。

\r\r

由于当时京师养鸽子的人多,所以花市集的鸽子市应运而生。所售鸽子种类繁多,一般常见的有点子、玉翅、凤头白、两头乌、小灰、皂儿、紫酱、雪花、银尾子、四块玉、喜鹊花……其名贵的有短嘴、白鹭鸶、白乌牛、铁牛、青毛、鹤秀、蟾眼灰、七星等。据说还有极名贵的黄鸽,羽毛为金黄色,索价甚高。另外,人们放鸽子时多好将竹哨拴在鸽尾,谓之“葫芦”或“哨子”。“葫芦”有大小之分,“哨子”有三联、五联、十三星、十一眼、双筒、截口、众星捧月之别。这里均有出售。商标有永字、祥字、江利等,以永字最有名。

\r\r

除了鸽子外,还卖各种鸟、金鱼,秋来则卖蛐蛐、蝈蝈、油葫芦以及蛐蛐罐等玩物。

\r\r

新中国成立后,花市集曾成为长期固定集市。

\r\r 3. 白塔寺\r\r

白塔寺在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以东路北,原名大圣寿安寺。因寺内有一座巨型藏式佛塔,故俗称白塔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遭雷电击毁。明天顺元年(1457年)奉敕重建,赐额“妙应寺”。元年(1912年)重修。

\r\r

白塔寺庙会原为旧历每月逢五、逢六开市,每月有六天庙会。十一年(1922年)改用阳历五、六两日。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庙庙会停办,花市改为长期集市,故白塔寺改为逢三、四、五、六日开市,每月有十二天庙会。

\r\r

清末民初,庙会期间东起马市桥,西至宫门口西岔,吃食、耍货等地摊和肩挑小贩聚集在马路两旁。宫门口迤西路北有十几家估衣铺在门前设摊吆喝卖货,游人驻足围观,往往挤得水泄不通。

\r\r

白塔寺门前有卖冰糖葫芦的,卖卫青、心里美水萝卜的,卖大挂山里红的,还有用口哨吹着《十月痰迷》卖小花篮的。

\r\r

庙内头院东侧为卖山货、日杂用品的地摊,西侧是卖年糕、切糕、豆面糕、江米藕的设座摊棚。

\r\r

庙的二院历来是民间戏曲的场地,先后有评书、大鼓、相声、戏法的棚子。20世纪30年代,大殿石栏上有付士亭的乐亭大鼓和侯五德的梨花大鼓。石栏下边有摆满了豆汁、豆腐脑、炸丸子、炸豆腐的小吃摊。

\r\r

二院东侧多是高摊,上支布棚,左右连成一片,能为游人蔽阴。这里售卖衣服鞋帽、洋袜子、梳头篦子、假头发、化妆品、花样子、绒花绢花。耍货(玩具)摊上摆满了戏剧花脸、大头和尚、小马鞭、木刀木枪、扳不倒、兔捣碓、八戒打木鱼儿、布老虎、泥嫁妆、竹蜻蜓、木陀螺、小钹小鼓……二门西夹道则售鲜花,四时各异。白塔寺一向以花草、木碗称著。此外,还有卖花盆、花籽、鱼缸的。二门的台阶上往往是摆着焊瓷药、擦铜粉、胡盐之类的小摊。

\r\r

路西走廊之北,有两个茶馆,无庙会时也照常营业,平日主要顾客是拉房纤的和跑合儿的,每早聚此互听有关房产租赁、买卖的信息,中午散去。庙会期间,则有逛庙的游人在此喝茶歇脚。同时为赶庙的商贩供应饮水,并代为保管物品,收些保管费。

\r\r

塔院西侧有块空地,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先后有许多民间艺人在此说书唱戏。张秀峰(艺名“小蜜蜂”)早年在此唱过西路评戏,后来改唱滑稽大鼓,以唱长篇《刘公案》为拿手好戏,颇能叫座。阿阔群原在达子府花园赶车,后入曲艺界,亦在此说过评书《小五义》等。杨树林在此唱长篇乐亭大鼓《杨家将》《呼家将》。此外还有“全家福”一家子演的文明戏,“大妖怪”及其妻女的滑稽二黄,马贵宝的摔跤。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常荫泉的评书《三侠剑》,蓝剑舒边卖艺边卖药正骨,何广珍以展览人体各种寄生虫的手法卖虫子药。还有些佚名艺人在此拉洋片,利用太阳光演小电影。一些生意人在地上摆一铜盆或一马尾儿箩,让游人站在远处往里投扔铜板,投中而不跃出者即可得奖。还有以铜鼓、洋号大吹大擂卖药糖的。同时,不时从挤来挤去的人群中传来两声:“耗子药,专治耗子!”怪声怪气,引人注目。

\r\r

塔院以北的空地上,几乎全是医、卜、星相之流,这里摆满了测字、相面、圆光(卜算寻人寻物)、细批流年、“诚演奇门”的卦摊。他们扮得非僧非道,招引 游人。

\r\r

庙的后门元宝胡同是鸟市。这里卖鸽子、鹌鹑、鹰、兔、狗等家禽家畜。秋来则卖蛐蛐、蝈蝈、油葫芦等秋虫,春天则卖小金鱼。此外,出售的还有鸽子哨、鸟食罐、蛐蛐罐以及鸟食、渔具等物。每逢庙期,一些鸟贩子及提笼架鸟之辈云集于此,进行交易。地窄人稠,如同蚂蚁盘窝一般。

\r\r

1960年后,白塔寺等各大庙会均被现代化商场所取代。白塔寺的山门处办起了副食商场。

\r\r 4. 护国寺\r\r

护国寺原名崇国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明永乐年间曾赐予靖难功臣姚广孝。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重修,改名护国寺。该庙因为坐落在西城(西四北护国寺街),所以老北京人称之为“西庙”。

\r\r

该庙共有正殿三座,旁殿八座。千佛殿内供有托克托夫妇以及姚广孝的泥塑像。但因年久失修,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殿堂坍塌,几成废墟,仅存弥勒殿和最后一层的楼阁及两旁的配殿。

\r\r

相传原来西城的庙会在西四广济寺,因广济寺修缮,临时迁至护国寺。这里地面广阔,容纳摊位多,所以事后并未迁回原地。

\r\r

护国寺与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等五大庙会由来已久。清康熙年间是五大庙会的鼎盛时期,甚至原有的报国寺等大型庙会竟被其取代。

\r\r

护国寺原为旧历逢七、八开放;自十一年(1922年)改为阳历逢七、八开放。每届庙会期“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燕京岁时记》)。因此,城乡游人摩肩接踵,甚至在定阜大街一带清王府邸居住的贵族妇女也来此光顾。

\r\r

护国寺庙会从兴起至新中国成立前,约有三百年的历史。历经沧桑,情况逐渐变迁,因时而异。现仅介绍晚清时护国寺庙会的几个片段。

\r\r

清代,弥勒殿相当于厂甸庙会的火神庙。所售之物主要有三项:一是零星古董,诸如朝珠、手串、小铜佛、铜镜、鼻烟壶之类;二是花梨、紫檀、镶有大理石心的螺钿的硬木家具;三是练武、狩猎用的腰刀、剑、弩、铜吹筒等物。当时“翎子张”的腰刀摊,颇引人注目。

\r\r

天王殿未塌前,殿内有辛记等的玉器摊、首饰摊(多是两把头上的装饰品)十多个。经常有“衣香犹带御炉烟”的贵族妇女到此猎奇,“值当意之物,一诺千金,不吝其价”。

\r\r

殿外附近的摊子则卖些仿古文玩(工艺品)。烧料的烟壶儿、烟袋嘴儿、帽正儿、仿大明宣德的青花盖碗等,摆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尤其是云林斋的字画与这些文玩一配,显得格外风雅。另外,德丰斋、冰玉斋的京装绢扇,做工精细,一直受到妇女的青睐。那时,旗族妇女梳着大两把头走在街上,手执这种团形绢扇遮着太阳,别有一番风度。

\r\r

殿廊下,有古今中外的书籍、字帖、拓本,有时市面上买不到的“孤本”“珍本”,这里有时倒能碰上,而且价钱不太高。因此,也吸引了一些文人墨客。

\r\r

东西碑亭历来是书亭、画亭。这里不但有慈善家施舍治病偏方,还有善信弟子散发《玉历至宝钞》《灶王经》《太阳经》一类的善书。春节期间,这里挂满了《富贵有余》《耗子成家》的年画,任人选购。

\r\r

碑亭前,有“百本张”、同乐堂等卖唱本。他们把一些木刻、石印版的唱本夹在粗小线上,然后将小线拉在亭柱上,以招徕主顾。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外乡人背着蓝布包袱到此卖唱本的。他们多是席地而坐,边唱边卖。有的拿一副竹板,有的只捡两块瓦片,敲打起来,唱什么《继母娘打孩子》:“光绪坐龙楼,福如水长流,四海民安乐,禾谷根苗收。有一件新闻事,出在了景阳州。”唱几句吆喝两声:“一个大一本,两大一本!”如果没人买就又接着唱下去:“离城四十里,地名叫刘家沟,此人姓周,名叫周振楼。年少好行善,补路把桥修,修下了二儿,一个女娇流。”如一旦有人买,马上停下来,招待主顾。这种生意获利极微,故自称为“要饭的买卖”。

\r\r

庙会上的戏曲、杂耍生活气息很浓,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有个别节目未免有些低级、庸俗。

\r\r

晚清,护国寺曾出现过驯兽表演,所谓“看海豹”。出现过大型马戏、杂技,但主要还是以撂地玩意儿场子为多。当时有“仓儿”“王麻子”的两个相声场子,以即兴表演、临时抓哏为特长招徕听众,由于内容不太文明,所以听众多系男人,妇女自觉地不去观赏,偶有妇女站脚,便有人说:“老太太,我们这儿不说人话,请您上那边看耍狗熊的去吧!”“鸭蛋刘”的戏法是叫座的买卖,那时讲究演什么吞长虫、吞宝剑、吞针、吞火、掏肠子埋起来,然后竖个大旗杆等惊险、离奇的节目。

\r\r

当时,还有许多用白土子或大白在地上画个圈当场子的,谓之“画锅”。最吸引人的是“大个王”的太平歌词。他不是光唱《庄公劝善》《韩信算卦》之类的传统段子,还自编与时事有关的新段子,如《义和团火攻西什库》《抢当铺》等。

\r\r

最招小孩儿喜欢的是拉大画儿,也叫西洋景。有的搭起布棚,挂一张大画儿,不能拉,里头有个男扮女装的人,边唱边扭。镜子是鱼鳞玻璃,往里一瞧,仿佛有十好几个人。也有的在竹架上设大木箱,内设“八大篇”,外设活动走线,拴着锣鼓,卖艺的一拉,“七不隆咚锵”,叫作“元年儿领空”。不论什么画面,都是那一套死词儿,除了《小寡妇上坟》,就是《刘大人私访》。通常在开始时,先拉个序幕:“往里瞧,这第一片,来到了苏州大街你观上一观,一条大街长十里,招牌幌儿挂在两边,钱庄、当铺两对过儿,茶楼酒馆紧相连。路南有座美人书寓,画栋雕梁好门面,楼上坐着听书的客,跑堂的过来又把茶端,有几个倌人会弹唱,怀抱着琵琶定准弦,开口唱得是马头调儿,然后改了太平年。有张生来游寺,小小的红娘把信传。这么张玩意儿瞧了个到,哎……(七不隆咚锵),拉起一张您再慢慢观哪!哎……(七不隆咚锵)。”

\r\r

在这里做买卖、耍手艺的采用各种新奇的办法,招徕顾客。

\r\r

卖料器烟袋嘴儿的手持小铁锤“用力”往货样子上砸,边砸边向过往游人喊道:“咱这货就是结实,不怕砸、不怕打……”偶一失手打碎了,他便找辙说:“我为的是叫大家看看这碴儿……”

\r\r

卖剪刀的为证实货的钢口好,竟用一把样品刀往燧石上打,打的啪啪冒火星儿,大喊:“您瞧瞧咱这刀的钢口!”

\r\r

卖布头的以天津口调大声吆喝道:“买来吧,买来吧!天津卫,刚下火车的!关了门儿的货底子……”

\r\r

卖首饰的拿着一只镯子喊道:“买过的知道,戴过的认得!露出铜来给我拿回来……”

\r\r

更有甚者,粘盘子、粘碗的“李九儿”,用学驴叫、狗叫、群狗打架的办法招引游人。

\r\r

晚清,在这里卖野药的极多,经营方式也很特殊。有个老头,头戴毡帽盔儿,帽下掖一块纸,当帽檐儿,拉着一头脖子上带有铜铃的小黑驴儿,驮着一些药匣子,下边挂着大字布帷“天元堂黑驴眼药”。人少时采取游动贩卖的方式边走边卖,如果人多拥挤,就在配殿廊底下停下来,而且把患者表示鸣谢、给他挂的布匾亮出来。从远处望去,好像土地庙。

\r\r

仁义堂孟家则拉个练武的场子,卖“百补增力丸”。先耍一场飞叉,等把人招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时候,他才开始卖药,喊道:“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难求!”

\r\r

“金回回”是在塔院出摊卖膏药,他与那些拉场子卖艺、自称“小弟是从镇江来”的卖药者迥然不同。他是在现场升起火来,坐上油锅熬药,往一块块红布上摊,公开“修合”,招人围观,自称是“修合众人见,存心有天知”!

\r\r

还有一种卖虫子药的,搭个蓝布棚,内设大长案子,摆出百八十瓶用酒精泡着的人体寄生虫,大半是人们所说的“混屎虫”(蛔虫)。据卖药的说,这都是吃了他的药打下来的。除了卖成药的,还有卖草药的,什么旱三七、苦果、龙爪姜等,屡见不鲜。

\r\r

小孩儿转糖抓彩也是这里常见的买卖,尤其是春节,特别兴旺。在二院西配殿廊下,挂着一幅绢裱大画,上端书三个大字“道德心”。下边画出十五个大格,每格各画《西游记》一景,如《高老庄》《流沙河》《五庄观》《盘丝洞》《宝象国》等,每景标志着得糖若干块,多的百块,少的数块。缝一布袋,内装小竹牌,标有西游各景,让人们抓了后对号领奖。做买卖的还要以唱代替吆喝,以吸引一些小孩儿来抓彩。例如:“三道儿钱,三月三;唐僧取经上西天,路过九妖十八洞,好难过的火焰山。”相对说来,这种转彩的比较公道。

\r\r

有的仅仅摆一小筐,筐上插两根竹竿,架一铁丝,穿着许多小纸片,上面用白矾水写好“得糖××块”,多者百块,少者数块。抓彩的可任意撕一纸片,往水盆里一放,就可以看到得奖数目。

\r\r

还有的小贩摆出各种奖品,诸如玩具、茶壶、茶碗之类的用具或食品。在木桩子上挂一圆盘,一拨可转,上边设指针,盘上画成格子,每格标出奖品名称。一个大钱拨一回,转盘,停后,指针指在哪个格的线上,即可得到所标奖品。如轮盘停后,指针正指线外,则什么奖也不得,只象征性地给两块冰糖子儿,谓之“没白没票”。

\r\r

最蒙人的莫过于搞投球入格的,一些耍手彩儿的小贩们专蒙骗小孩儿。他们用木板钉一小橱,后背双层,成一斜坡,内有拦钉,从上口可将玻璃球投入,任其滑下,下边设若干格子,每格设不同奖品,如皮球、转花筒、口杯等。另空三格,谓之“白票”。凡参加此项转彩的,几乎百分之百地落入空格。这时,便有与之同伙的假充游人,到此转彩投球,每投五个球,就有三个球落入,以引诱顾客再次上当受骗。

\r\r

至于套圈,大约是以后的玩意儿。其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远距离的摊子,摆的东西十分阔气,近处有各种泥娃娃,中间的是纸烟、瓷火柴盒、镜子,后边是玩具大鞍车,最后是几个至十几个一摞的饭碗(只套上最上边的就算数),让顾客在一米以外的地方去套。再一类则是小摊子光套纸烟,所有的纸烟一盒一盒地就摆在人们的脚下,旁边立一牌,上书“不准哈腰”,叫人们站直去套。这样,藤圈有弹力,往往套上了还要折回来,人们往往可望而不可即。

\r\r

清代,庙会上常见的儿童玩具都是民间手工制品,但别有一种艺术风格,例如:哗㘄棒儿、货郎鼓儿、婆婆车、积木、长虫变八卦、小孩儿钻罐子、七巧图、升官图、万花筒、吹筒箭、泥骰子、骨牌、小弩弓、宝盒、苍蝇笼、鸽子窝、琉璃泡儿、西洋景、瓦锅子、屁帘风筝、大鞍车、排子车、小沙燕、布老虎、胖小子、泥人、泥马、模子、假胡须、鬼脸儿、大头和尚度柳翠、木刀、木枪等。春天,有专门卖屎壳郎拉车(纸糊小轿车)、屎壳郎人的。春节期间是玩具行业的旺季。例如:三尺至五尺的大糖葫芦,用小糖子一刷,上边插上小彩旗;从两个风轮(也叫轱辘),到五十个风轮以上的风车;大小不等的扑扑登儿、琉璃喇叭、空竹、地轴儿。

\r\r

清末民初,庙会上常见的“又吃又玩又哄孩儿”的儿童零食,花样极多。

\r\r

用小蒲包装的小炸食,每包有像手指肚大小的桃、石榴、苹果形的炸食十数枚。用玻璃管装大米花,两头包裹彩纸,谓之“霸王鞭”。此外,还有用杏干泥压成的酸“皮带”、以山里红泥压成的带画的果丹皮、玉米花、大米花合成的米花球和米花糕。糖块更是多样化,有螺丝糖、桂花(三角、菱形)糖、冰糖子、薄荷凉糖、沙板糖、梨膏、变色球、泡泡糖等。

\r\r

春深时节,小青水杏上市,用一根小细秫秸棍裹些小糖子,谓之“蜜”,与青杏一起卖给小孩儿,谓之“杏儿蘸蜜”。夏天,用杏干汤、酸枣汤泡了“淀儿粉”,谓之“玻璃粉”“桃脯”。冬天,用次山里红不去核煮成“胡子糕”。比较高级些的有煮玫瑰枣儿和用大红干、柿饼、藕片泡成的果子干。这后两者,也受成人们喜爱,成为北京特有的食品。

\r\r

护国寺西廊下北口太平胡同为狗市。专卖哈巴狗,也叫“狮子狗”“巴儿狗”,它比一般养的“笨狗”个头小,身长一尺左右,短腿长毛,大眼,嘴盔子很短,两耳下垂。颜色有黄、黑、黑白花、黑黄白等。脖上系一小铜铃,驯顺可爱。饲养人还教会它许多玩意儿,如就地打滚、跳跃起来用嘴接食物、用前腿作揖欢迎客人等。清代时,有值几两至数十两银子一只的;以后,有值银圆几元至数百元一只的。买主多系富人。

\r\r

另外,护国寺庙里庙外(护国寺前街)有奇卉、悦容等十多个花厂,专售鲜花。春日以果木为胜;夏日以茉莉为胜;秋日以桂、菊为胜;冬日以水仙为胜。庙门前及西门内陈列鲜花甚多,香气袭人。确是“生香不断四时花”。

\r\r 5. 隆福寺\r\r

隆福寺坐落在东四北大街迤西,前街因寺得名,后门在钱粮胡同。始建于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

\r\r

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一所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清代才整个成为喇嘛庙。

\r\r

隆福寺殿宇宏伟,法相庄严。进山门后,中轴线上依次为钟、鼓二楼,天王殿(韦驮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番僧不慎,毁于大火。

\r\r

第二层殿建立在有三层汉白玉的栏杆围成的高台上,人们称之为“栏杆殿”。内供奉释迦牟尼等三世佛。

\r\r

第三层殿为万善殿,供奉三大士——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左侧为藏经殿,据说当年藏有一百零八部藏经,比雍和宫藏经还多。

\r\r

第四层殿是毗卢殿,供奉毗卢佛一尊,座上的每一莲瓣均刻一佛,谓之“万佛绕毗卢”。

\r\r

第五层殿是金刚殿,供奉金刚护法佛铜像。

\r\r

第六层殿是大法殿,即后楼阁。

\r\r

据说,殿内穹隆上的藻井,属于明、清两代建筑中最精美、最巧妙的孤例。

\r\r

隆福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所以一建成香火便很旺,成为京师著名的大庙会,素有“诸市之冠”的称呼。因其坐落在东城,故人们称它为“东庙”,与护国寺对称。清代,旧历每月逢一、二、九、十开庙(1930年起改用阳历),每月开庙十二天或十三天。

\r\r

每逢庙期,人流如海,士女云集。上至在附近王府居住的贵族、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人,下至贫苦市民和近郊农民,都不约而同地到此赶庙。人们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品,吃到各种北京地方风味小吃,还可以观看北京的民间戏曲。据清代《北京竹枝词》说,当年全盛时期“一日能消百万钱”。

\r\r

市场货位排列是一进山门卖簸箕、笸箩、竹柳什物、炊事用具等山货。前殿内大部是卖古玩、珠宝的摊商。凡珍珠、玛瑙、翡翠、珊瑚、宝石、陶瓷、古铜、雕漆、珐琅等一应俱全。二院以后则是卖日用百货、衣服鞋帽(包括估衣)、首饰、布匹、儿童玩具。其中著名的有:王麻子的刀剪,金象张的梳头篦子,钢刀刘的茶果刀,三合局的假发结。后院(塔院)则是小吃摊子和小戏棚子,中间夹杂有相面、算卦、卖野药的摊子。

\r\r

小吃摊上卖的均是北京地方所特有的灌肠、扒糕、凉粉、茶汤、油茶之类。其中最著名的是本庙喇嘛郗德拉的豆汁,据说他的豆汁漂得净、发得好,所配卖的焦圈油馃和芝麻酱烧饼也超过其他摊贩。

\r\r

庙夹道有鸟市。卖鸽子、鹌鹑、金鱼、蝈蝈、蟋蟀……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清人杨静亭在他的《都门杂咏》中说:“细自鹪鹩大至鹤,买来除却凤凰无。”

\r\r

庙的四周,尤其是前后门临时摊贩和流动商贩赶档子的甚多,主要是卖吃食和儿童玩具,如小枣的豌豆黄、驴打滚儿(豆面糕)、纸制小花篮、泥头纸身能自由伸缩的小长虫。春节期间与其他年节临时庙会相同,也有风车、大糖葫芦、空竹、扑扑登儿等。

\r\r

1950年,由于东单一带要进行新的建设,便将所谓“东大地”以及鼓楼、德胜门等地的摊贩迁到了隆福寺,按行业分给柜台,各自独立经营。根据需要盖起了木架的、洋铁皮顶的售货大棚。后来经过公私合营运动,市场进一步发展,售货棚又翻修成砖墙、瓦顶的正式商场,并逐年扩大面积。到20世纪60年代,即成为完全国营的东四人民商场。

\r\r

至于隆福寺的殿堂建筑,则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逐步拆除。“”爆发后,则全部彻底拆光。

\r\r 6. 东岳庙\r\r

东岳庙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神路街,始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道教正一派大宗师张留孙自资兴建,未竟身故,后由其弟子吴全节继续修建。元至治二年(1322年)建成大殿、大门,次年建成四子殿和东西两庑。元泰定二年(1325年)完成东岳大帝及帝后的塑像。元末曾遭兵燹。明正统年间重建,并扩大了东西两庑,设七十二司。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毁于大火,逾二年,于三十九年(1700年)奉敕重建,经三年建成。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新修葺,全部油饰一新。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本庙住持马宜麟募化十方,重建了东西两跨院。

\r\r

该庙初建时称“仁圣堂”,元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改称“昭德殿”。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东岳庙”,相沿至今。

\r\r

东岳庙是道教张天师正一派在华北的第一座大庙。建筑宏伟,法相庄严。

\r\r

山门位于神路街北面,山门外对面建有一座三孔七顶的琉璃牌楼,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上有石额,南面刻“秩祀岱宗”,北面刻“永延帝祚”。东西两边各有一座木牌楼。山门正面是明刻“敕建东岳庙”的横匾,后面是原来横匾“东岳庙”三字。

\r\r

山门内东侧有鼓楼,西侧有钟楼。鼓楼立额上题“龟音”二字,钟楼立额上题“鲸音”二字。

\r\r

进山门是一座绿色琉璃瓦的牌楼门,门楼上绘二龙戏珠的图案。颜色鲜艳,姿态生动。

\r\r

过牌楼门是三间过厅式的大殿,谓之“瞻岱门”,俗称“龙虎门”。后殿挂着东岳大帝的“宝训”,乃是劝善规过之辞。殿内塑有哼哈二将和十太保像。

\r\r

出瞻岱门是条御道,直通岱宗宝殿。岱宗宝殿是东岳庙的主殿,是按“明三暗九”的结构建筑的,殿宇巍峨。殿中供奉高一丈二尺的东岳大帝坐像。相传伏羲时有一妇人,夜梦二日入口,后生二子,长子金蝉氏,是东华帝君;次子金虹氏,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东岳大帝为泰山之神,主管人间生死、富贵、贫贱、善恶、疾苦,总管七十二司。大帝头戴冕旒,着帝王服,手执圭、玉。身旁站立四侍童、四丞相、四卫士。像前供案上摆着轮、螺、伞、盖、花、罐、鱼、长金漆玲珑八宝一堂和香炉、蜡扦、花筒等精致铜五供一堂。供案前有一盏长明灯,灯里一次能装香油三百六十斤,终年不灭。还有一镏金香炉,上刻“心香上达”四阴文字。殿内悬挂“功宏业震”匾一方,殿外挂“岱宗昭祝”铜匾一方,都是乾隆御笔。殿内东西两边放着六尺高大鼓和八尺高铜钟(铜钟现存白云 观)。

\r\r

东沿岱宗宝殿为东岳庙开山人张留孙宗师祠堂和三茅君殿,三茅君殿祀正一教尊神三茅司命真君像;西沿岱宗宝殿为张宗师徒弟吴全节祠堂和大帝第三子炳灵公殿,炳灵公殿祀炳灵公像。东庑配殿为阜财殿,西庑配殿为广嗣殿。广嗣殿里供奉送子娘娘和子孙爷。旧时,有求子嗣者多到此“拴娃娃”。

\r\r

传说主管人间善恶、祸福、因果报应的七十二司分列在左右回廊各三十六间,后增设四司,实际为七十六司,祀八十四位神灵,其中有的司是祀双座神灵的。各司皆有司名,按“职掌”可分以下七大部分:

\r\r

(一)东岳大帝行政部分

\r\r

除四丞相及判官外,有以下各司:官职司、都签押司、掌曹史司、城隍司、真宫土地司、水府司、出神司、门神司、山林鬼神司、行雨地分司、行瘟疫司、风伯司。

\r\r

(二)都察调查记录部分

\r\r

掌都察司、词状司、生死司、举意司、较量司、土地司、僧道司。

\r\r

(三)磨勘逮捕及划分善恶部分

\r\r

磨勘司、勾生死司、追取罪人照证司、取人司、行路司、催生司。

\r\r

(四)定案及核实善恶并起诉部分

\r\r

1. 奖赏方面

\r\r

注福司、增延福寿司、忠孝司、善报司、正直司、长寿司、子孙司、修功德司、悯众司、放生司、施药司、看经司、斋僧道司、长斋司、还魂司、十五种善生司。

\r\r

2. 惩戒罪行方面

\r\r

阴谋司、欺昧司、积财司、行污司、杀生司、毒药司、堕胎落子司、掠剩财物司、贼盗司、忤逆司。

\r\r

(五)审判部分

\r\r

推勘司、枉死司、十五种恶死司、勾押推勘司。

\r\r

(六)执行部分

\r\r

1. 地狱

\r\r

现报司、速报司、地狱司、索命司、苦楚司、恶报司、宿业疾病司、黄病司、促寿司。

\r\r

2. 轮回

\r\r

注生贵贱司、所生贵贱司、畜生司、飞禽司、水族司、胎生司、湿生司、卵生司、化生司。

\r\r

(七)压制管理游荡者部分

\r\r

魍魉司、精怪司、无主孤魂司。

\r\r

各司除行雨地分司神像,头戴行雨龙王帽、着王服,速报司岳飞神像头戴龙纱帽、着王服,真宫土地司神像均头戴日、月冠,着天衣寿带外,其余各司神像均为头戴方纱帽,身穿官袍玉带,手执笏、执笔、执账簿、执簿册,或合掌等。神像分善像、恶像两类。

\r\r

育德殿是东岳大帝寝宫,殿内挂娄近垣书“玄妙赞化”匾,供奉东岳大帝及帝后神像,两旁各侍立五位宫女,均手捧帝后梳洗用具。殿东西方各置高一丈余的大木箱,系帝后衣箱。东西配殿为东岳大帝长子宣灵侯殿、次子佑灵侯殿、四子惠东侯殿。殿另设帝、后东西沐浴堂。

\r\r

后楼楼上正中为玉皇阁,楼下为东岳大帝之女碧霞元君殿,两旁楼上下有文昌帝君殿、斗姥殿、大仙殿、喜神殿(1929年梨园界名流陈德霖、王瑶卿等建)、灵官殿、关帝殿、灶君殿、真武殿,各殿均塑有神像。西边楼下还有三间御座房,是供皇帝来庙祭典或去东陵祭祖路过这里休憩之用。

\r\r

东侧跨院里竖有马宜麟道士当年扩建东西两跨院经过的石碑,碑的背面刻有马道士像。院里有江东殿、玄坛殿、魁星阁,还有供皇室女眷来庙休憩的御座房和丫髻山九位娘娘的行宫。行宫里除塑天仙圣母娘娘像以外,东侧供仓神,西侧供药王。药王手执串铃,身旁卧一只老虎。传说这只虎吃了一个妇女,妇女头上戴的簪子扎在老虎嘴里,吞不下,吐不出,老虎疼痛难受,就请药王爷为它医治。药王爷也怕老虎咬住他的手,就拿串铃把老虎的牙齿撑起来,将簪子拔了出来。以后这只老虎就一直蹲在药王爷身边。

\r\r

东跨院后院是花园,这里风景幽美,种植了各种花卉和树木。

\r\r

西侧跨院除住房外,还有玉皇殿、玉皇阁、火神殿、斗姥殿、娘娘殿等。玉皇殿祀玉皇大帝铜像一尊。玉皇阁也供有玉皇大帝铜像,阁顶是按照天空的形象塑造的,有彩云,有星座,有二郎神杨戬,有天鼓、雷公,东西方向有二十八星宿神像,均手持星辰旗。院里有东岳宝殿,供有檀香木刻的东岳大帝坐像。据说,清康熙年间失火时,恐延及岱宗宝殿,才将这尊坐像移到这里来的。

\r\r

西南小院里有显化殿、阎罗殿、判官殿、马王殿、瘟神殿、三皇殿、药王殿、鲁班殿和妙峰山娘娘行宫、月老殿等。三皇殿里供有伏羲、神农、黄帝三皇像;药王殿东供药圣华佗,西供药王孙思邈,两边为十大名医。鲁班殿有南北两个,南边一个原来是由棚行奉祀,后因行业之间发生争执,营造业来庙进香受到歧视,于是朝阳门内森茂木厂及几家营造厂又在北头修建了一座鲁班殿。

\r\r

东岳庙共有殿宇房屋六百多间,供奉神像三千多尊,除东岳大帝坐像高一丈二尺外,其他神像均身高八九尺。神像造型庄严,意态生动。据说,明代重建东岳庙后,其主要神像皆为名手刘元所塑。

\r\r

东岳庙曾以石碑、匾额、楹联三多称著。其中石碑原有大小约一百二十多座,几经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前仅存二十多座,比较名贵的石碑有:元赵孟頫书的道教碑、虞集书的仁圣宫碑、赵世延书的昭德碑。

\r\r

御路左右有两碑亭,两碑一为康熙御笔,一为乾隆御笔。牌楼门左右也有两座石碑,其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东侧碑为乾隆所写,西侧则为“无字碑”。传说当年乾隆写完东边碑后,还没来得及写西边的碑就去世了。当时谁也不敢写西边石碑与御笔并列,所以西边这块碑只好是个无字碑了。

\r\r

有的碑由于雕工精巧,引人喜爱。如有块石碑上刻着头梳双髻的两道童,栩栩如生,不论从哪个方向看去,他们都用眼睛看着你笑,人们称之为“机灵鬼儿”;有块石碑上雕有两条蟠龙,龙头在碑顶上盘旋交错,姿态生动,如果两个人各站在碑的前后两面,通过蟠龙彼此都可以看见,故人们称之为“透龙碑儿”;还有块石碑上刻着一群小猴在捅马蜂窝,马蜂飞起来追蜇小猴,小猴抱头躲闪、逃避,神态生动逼真,人们称之为“不吃亏儿”。岱宗宝殿西侧走廊上有块方石,上面露出颗颗豆大闪闪发光的小金点儿,人们称它“小金豆子”,后来,被人们顺口说成“小精豆子”了。

\r\r

速报司的文物、古迹最多。一是司里挂着的四件兵器:枪、圆锤、棱锤、抓。二是司外南墙上挂着的大算盘,长六尺、高二尺,共二十九格,二百零三枚算盘子,表示神灵给下界人们计算功过不差毫厘,从而奉劝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r\r

速报司里有个着清装的小太监塑像。此人名顾德喜,光绪年间在宫内当太监,貌似女人,因得绰号“顾大姐”。一次,光绪帝称他绰号,他有些恼怒,便小声回了一句“小王八”。旁边另一小太监听了就说:“你敢骂皇上,叫太后知道还了得?!”吓得他逃出皇宫,到庙里躲起来了。以后,他打听宫里没再提此事,才敢回宫。他怕将来死后有罪,就出钱按自己的模样塑了一个像,放在速报司的侍童中间,意思是他死后到这里来做侍童。

\r\r

文昌殿的神座东边有铜骡一匹,西边有玉马一匹。相传是文昌帝君的坐骑,是神兽,抚之无子生子,有病却病。因此,这个殿香火很盛。其实铜骡不是骡子,它是偶蹄,名字叫“特”,是清康熙皇帝巡幸江南时的坐骑模型。玉马也不是瓷的,是用香面子做的。现在玉马已不存,铜骡现供于白云观老律堂前。

\r\r

明、清以来,该庙每月朔望各开放一天。春节期间,由正月初一至十五开放半个月。旧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诞辰,举行“掸尘会”,故于每年旧历三月初一至二十八日开放二十八天。

\r\r

东岳庙系北京最早的庙会。元代,这里正当大都通往漕运门户通州城的要道。凡取道于大运河和直沽海道进京的客商,多在此居留。加之“漕运岁储,多所交易,居民殷实”,市场繁荣,因此东岳庙香火格外兴隆,成为北京记载最早的庙会。据《析津志》载,每年三月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去东岳庙进香的,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城乡居民,前往赶庙的如同水流,“道途买卖、诸般花果、饼食、酒饭、香纸填塞街道,亦盛会也”。

\r\r

明代,东岳庙每年旧历三月二十八日,有东岳仁圣大帝巡游的盛举。明《帝京景物略》载:“帝诞辰,都人陈鼓乐、旌帜、楼阁、亭彩,导仁圣帝游。帝之游所经,妇女满楼,士商满坊肆,行者满路,骈观之。帝游聿归,导者取醉松林,晚乃归。”

\r\r

清代,每逢东岳大帝诞辰,太常寺都要派员致祭。民间也办了香会,盛陈鼓乐,旗幢前导,舁神驾出游。香客、游人塞路,出入朝阳门者,日以千万计。

\r\r

以后东岳庙仍循旧例,照常举办庙会。每年除夕关山门。正月初一庙里住持自午夜一点钟起,就开始到所有的神像前顶礼进香,香烧齐了,再敲岱宗宝殿里的大鼓、铜钟。山门内的庙役听到大殿的钟鼓声,就在钟楼、鼓楼鸣钟、击鼓,开山门。这就是“开庙式”。这天有很多善男信女,天不亮就伫立在庙门口等候,山门一开就蜂拥跑进去,抢烧头炷香,以示虔诚。可是奔至殿里一看,早有一股熊熊燃烧着的香插在炉里了。

\r\r

在重要开庙的日子,庙里的六根旗杆(山门外两根旗杆;牌楼门内两根旗杆;岱宗殿前两根灯杆)上旌旗招展,红灯高悬。这六根旗杆在其他庙里是没有的,以后就不挂旗子了。只是在十八年(1929年),喜神殿开光时,从三月十四日起又挂了半个月的旗子。

\r\r

《京都风俗志》载:“盖此庙水陆诸天神像最全,故酬神最易。”不论是求福求寿,还是消灾除病,报冤雪恨的,或是五行八作祈求生意兴隆的,都到这里烧香求神。喜神殿、月老殿、阜财殿以及福寿司里香火最盛,一般老弱妇孺是挤不进去的,因此院内设了临时的大香池子,以应急需。数以百计的身佩黄签的助善者,在此维持秩序。每个院落里,都可以遇到手捧香笸箩,里边放个小男娃娃的道士,要求布施。

\r\r

庙会期间,各行各业组织的各种善会就有二十多个,每会一二百人不等,如掸尘会、净炉会、献花会、三伏净水会、蜜供会、灯笼会、糊窗会、供粥会、施茶会、白纸神帐会、万善掸尘会、众善掸尘会、献盐会、敬惜字纸会、白纸献花会等。这些善会都以向庙里或香客施舍和义务服务(助善)为目的。

\r\r

另外,节日期间还有所谓“放生会”,是日庙前有助善者,若有提笼架鸟逛庙者,即长揖迎之,谓“您多虔诚啦”!不容分说,即将笼子打开,让鸟雀逃生。如对方不悦,发生争执,必有助善者出面为之调停。

\r\r

东岳庙地处通州东八县和天津的交通要道,是个热闹的城乡集市,百戏杂陈,风味小吃,应节耍货,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正如滑稽大鼓《刘二姐拴娃娃》中所唱:“这边是带汤儿的糖豌豆,那边是开了锅的豆汁粥。”人们来烧香又可来赶集。因此,东岳庙的香火也促进了朝外大街的繁荣。当时朝外大街有些商店远近闻名,如永星斋饽饽铺、泰源亨纸店、宝记茶庄、元顺永油盐粮店、聚祥益布店、梧树楼首饰店、元发铁器铺、天馨楼香蜡铺等。这些商号在当时多是随着供应香客的需要而发展兴隆起来的。

\r\r

该庙早已失修,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神像已不甚完整。1947年秋,“东北流亡”学生来京请愿,住在该庙时,以破除迷信为名,进行盗脏活动,实是一次很大的洗劫。1950年6月,坐落在朝阳门外大街一百一十七号的辅华火药厂发生爆炸事故,该庙塑像多被震毁。

\r\r

1949年后,东岳庙庙会自行中断。旋于1952年被改建成公安干校。

\r\r 7. 九天宫、十八狱\r\r

九天宫在朝阳门外神路街东岳庙东边路北,道南即十八狱。

\r\r

九天宫相传建于元延祐年以前(1314年前),东岳庙乃建于后,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该庙建筑宏伟,殿宇辉煌。中门左右有雷公、电母塑像。正殿有悬山两层,山之正中塑九天应元雷音普化天尊(道教谓“先天阳精之神”,即雷祖天尊)像,故名九天宫。左右神像甚多,皆在悬山之上,形状各异。此系根据道教《道元》所说塑造的,九天应元雷音普化天尊正在玉清天中,坐七宝层台,持金光如意集诸天仙帝,说《玉枢宝经》。

\r\r

十八狱里的塑像出自道教所架构的阴曹地府。十殿阎君为惩治在阳世作恶者设置了十八层地狱。唐宋以来,民间据此盛传“转世说”,谓善人死后,到第一殿秦广王处,即被接引转世。恶人则按所造“罪业”下不同的地狱。

\r\r

据道教《灵宝经》载,北罗酆有十二大地狱,由十殿冥王领之:第一殿风雷地狱,第二殿火翳地狱,第三殿金刚地狱,第四殿溟冷地狱,第五殿镬汤地狱,第六殿铜柱地狱,第七殿屠割地狱,第八殿火车地狱,第九殿火坑地狱,第十殿粪秽地狱,又小铁围山有普掠地狱,大铁围山有无间地狱,共为十二大地狱。《三十六部尊经玉清经》复有二十四地狱:一、镬汤地狱;二、铜柱地狱;三、铁犁耕舌地狱;四、刀山剑树地狱;五、剉碓地狱;六、毒蛇食心地狱;七、熔铜灌口地狱;八、炉炭地狱;九、铁轮地狱;十、运石为山地狱;十一、铁床地狱;十二、剑林地狱;十三、寒冰地狱;十四、猛火地狱;十五、铁杖乱拷地狱;十六、大石压身地狱;十七、铁锥刺身地狱;十八、铁丸地狱;十九、吞火食炭地狱;二十、硙磨碓捣地狱;二十一、铁斗地狱;二十二、拔舌地狱;二十三、铁锁地狱;二十四、锯解地狱。

\r\r

十八狱就是根据上述所描写的情景而塑造的,中有十殿阎君塑像:

\r\r

第一殿:秦广王萧氏,东方天尊所化,居玄冥宫,在大海沃礁石外一黄泉黑路,专司人间寿夭,生死兴薄,统辖幽冥吉凶,接引善人转世。似为死鬼幽魂报到处。

\r\r

第二殿:楚江王曹姓,南方天尊所化,居普明宫,在大海底正南,掌查校功过,开始用刑,设十六小地狱。

\r\r

第三殿:宋帝王廉氏,西方天尊所化,居纣绝宫,在大海底正南,司掌地下刑事,有如刑事法庭,设有黑绳大地狱、十六小地狱。

\r\r

第四殿:五官王黄,北方天尊所化,居太和宫,在大海底正东,主管伪诈、恶欺刑案。

\r\r

第五殿:阎罗王韩,佛称地狱之王,东北方天尊所化,居纠伦宫。本为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次还阳,申雪降调。在大海底东北,有十六小地狱。实为决案之中心 法堂。

\r\r

第六殿:卞城王石,东南方天尊所化,居明晨宫,在大海底正北,主管惩治淫私恶盗刑案,设十六小地狱。

\r\r

第七殿:泰山王毕,西南方天尊所化,居神华宫,承办僧道案件,有十六小地狱。

\r\r

第八殿:平等王于,西北方天尊所化,居七非宫,在大海西南,重刑案,设阿鼻大地狱、十六小地狱。

\r\r

第九殿:都市王薛,上方天尊所化,居碧真宫,在大海正西,承办不孝、邪恶、作伪等刑案,有十六小地狱。

\r\r

第十殿:转轮王薛,下方天尊所化,居肃英宫,在幽冥沃礁外正东,直对世界五浊处,决定六道转回定案。

\r\r

最后还有所谓王妈妈灌“迷魂汤”的塑像。道教谓人死后,第十殿转轮王根据其前世善恶表现,决定转世托生时,为了使其完全忘却前世一切,必须喝王妈妈迷魂汤。故轮回殿中泥塑了一个老妇人,身旁摆了一锅迷魂汤,那老妇拿着一把勺子装着要舀汤的样子,情状逼真。

\r\r

当时,去九天宫、十八狱的香客、游人都可以给庙里一些布施,得一本《玉历至宝钞》善书,书中图绘九天宫、十八狱、七十二司。

\r\r 8. 吕祖阁\r\r

吕祖阁在和平门内半壁街路北,庙宇不大,仅有两层殿,内供吕洞宾(道教全真派敬奉的“开山辟教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的塑像。每月初一、十五开庙两天;每年四月十四日为吕祖诞辰,亦开放一天。早时香火极盛。庙内设“孚佑帝君灵签”,可供求财问喜,香客争献香资,一卜吉凶。有的为治病,在烧香时,接一些香灰,用黄纸包起来,谓之求来的“炉药”,认为可以治病。1941年,该庙作为华北道教总会会址。20世纪50年代后期,原址成为北京椿树整流器厂。

\r\r 9. 药王庙\r\r

明、清两代,北京药王庙最著名的有四座。

\r\r

一为南药王庙,是四座药王庙中最大的,在崇文门外东晓市大街路北。建于明末,相传为武靖侯李诚铭出资所建。清康熙年间重修,殿宇宏伟。奉祀伏羲、神农、黄帝、孙思邈、韦慈藏。还有“三皇治世”以来的诸名医:三皇时的岐伯、雷公,战国的扁鹊,汉朝的淳于意、张仲景,魏之华佗,晋之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唐代的李景和。塑像道装、儒服者不一。院内有碑,皆恭顺侯吴惟英所书。庙内有一戏台,为昔日酬神之所,台上有匾额“道济群生”四个字。旧时,每逢朔望各开放一日。香火很盛,除夕夜至大年初一彻夜不断,拜庙进香者,多不得入庙,于庙外设香池数处,焚香遥拜。历年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爷生日,在庙内戏台上演戏庆祝。

\r\r

二为北药王庙,在旧鼓楼大街迤北,系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立。庙内有洪承畴碑二。

\r\r

三为后海药王庙,在地安门外什刹海西,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魏忠贤所建,沿堤傍柳,风景甚佳。每逢朔望开庙,烧香者众多。

\r\r

四为小药王庙,在东直门内大街路北,庙址狭小,仅一层殿,内供药王。平日不开放,每年药王生日则有不少香客前来烧香。庙内外均有小商贩,所售皆妇女日用小百货和汽水、酸梅汤等清凉饮料。

\r\r 10. 崇元观\r\r

崇元观在西直门内新街口西路北,俗名曹老公观,系道教庙宇。

\r\r

历史上阉人(俗名老公)多自称道家。许多老公从宫里退休后即到庙里“修行”养老。崇元观就是明代阉人曹化淳募捐修建的老公庙。

\r\r

据说,当年该庙规模壮丽,法相庄严。前有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有乾隆御题“神霄辑瑞”匾额。中有三皇殿,悬乾隆御题“统纪权舆”。后有三清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悬有乾隆御题“道德开宗”。但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之后,再无人继修,以至到清末殿宇坍塌,墙垣不整,神像零落,殊无可观。唯门上绰楔子书“三界圣境”清晰可辨。前院有两座碑,左边刻有乾隆御制七律二首,右无字。后殿有一铁香炉,乃明代万历辛卯年造。中殿有一铁香池,乃崇祯九年(1636年)管理御马营太监孙继武等造。仅此而已,余皆不存。

\r\r

当时相传,曹老公有金窖,内贮财宝颇丰,以备给后世重修此庙之用。故京师有“里七步,外七步,观儿倒,观儿修”之谣,但经实地勘查,此说不确。另外有人传说三清殿上有金质五供,可惜后继道人不识,以至旁落他人之手。先人重修庙观的一片苦心,竟然落空。

\r\r

明、清两代,该庙有西城较大的定期庙会,旧历每月初一、十五开庙两天;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开庙半个月。庙期,百货杂陈,游人络绎不绝。灯节,晚间还办有“奇巧花灯认不明”的大型灯会。

\r\r

清末,该庙彻底成为废墟,庙会亦随之冷落。《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庚子以前,殿宇皆圮,无人继修,故鲜有人知者。”以后,即无庙会,二十年(1931年)当局在原址建立了陆军大学。

\r\r 11. 报国寺\r\r

报国寺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元代,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宪宗为孝肃周太后祝寿,在该寺故址东南处重建,改名为“大报国慈仁寺”。后周太后之弟吉祥在此出家为僧。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

\r\r

该寺规模宏伟,有殿宇数层,连同配殿共计六十余间。正殿供奉三世佛,有乾隆御书匾额“亨衢觉路”,御联“广长舌在无言表,清净身参非色间”。殿庭之右立“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后殿供奉窑变观世音瓷像一尊,宝冠绿帔,妙相庄严,龛座镌刻有《御制窑变观音像记》。龛内御书“慈竹数竿”,题修寺诗于上,并跋。龛左右御书联“觉海化身现金粟,普门香界涌青莲”。其龛亦系内府所制。

\r\r

庙内有大毗卢阁,有三十六磴石阶。在阁外通廊环行一周,可眺望西山远景。因此,旧时有士大夫于重阳节来此登高。

\r\r

该寺佛画极多,其中有一幅大型佛画,系清代画家付雯奉乾隆敕命,用手指蘸墨所绘,下款有清嘉庆时学者法式善的题跋。此画现供于广济寺大雄宝殿三世佛的后 龛上。

\r\r

民间有传逸闻者,谓报国寺建庙初期,在大殿立架子时,工匠们发现廊下丢失一根明柱无法交代。不得已,于是用芦席围起,中间饱填刨花,代替明柱。事后,刨花居然压缩凝固成柱,经涂漆彩绘后,与原件无异,诚是“鲁班显圣”也。故报国寺有“刨花寺”之称。此奇闻今多不知也。

\r\r

明代至清初,旧历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有盛大集市。至清康熙年间,由于地震的破坏,殿宇倒塌,庙市受到很大影响。随着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等五大庙会的兴起,地处外城的报国寺终被取代。到乾隆年间已是“古刹荒凉”,集市也“废不复作”了。

\r\r

但是,清代以来,民间有到佛寺看花之风。报国寺僧人在栽培牡丹方面颇有技巧,能将一枝红牡丹嫁接上一枝墨牡丹,谓之“一枝二艳”。每逢四月,人们有看“牡丹仙”之说,僧人们将这些“牡丹仙”珍藏在禅堂里,有客来赏时,少不得要舍些布施,适成为庙里一笔收入。

\r \r\r
\r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