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出生的人很可怕(1月16日出生的人是什么星座)

行尸走肉 2023-06-01 13:53:57 互联网

细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黄旭华

黄旭华,1924年2月24日(一说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今汕尾市田墘街道),祖籍广东省揭阳县(今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 ),核动力潜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

黄旭华于1945年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1949年春节被批准成为预备党员;1954年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1958年8月被调到北京从事绝密工作;1961年11月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〇九研究室副总工程师;1983年被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4年2月10日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9年9月29日获颁“共和国勋章”;2020年1月10日获颁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旭华毕生致力于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张富清

张富清(1924年12月24日-2022年12月20日),男,汉族,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马畅镇双庙村,中国党员,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

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解放战争时期,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2019年6月,中国中央委员会授予张富清“全国优秀员”称号;7月,中国中央委员会组织部等单位表彰张富清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9月,中国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等单位授予张富清中国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2020年5月17日,张富清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2019年6月,中国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等单位授予张富清“时代楷模”称号;9月17日,授予张富清“共和国勋章”; 9月25日,张富清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于敏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现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8年12月18日,、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同年9月17日,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党员,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多年从事中药和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 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

钟南山

钟南山,男,汉族,党员,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呼吸病学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抗击型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院长及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1958年8月,在第一届全运会的比赛测验中,钟南山以54秒2的成绩,打破了当时54秒6的400米栏全国纪录。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医学博士 ;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8月11日,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9月4日,钟南山入选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 。9月3日,入选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名单;11月3日,钟南山被授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2月15日,获颁香港理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2月19日,获授澳门特区政府颁发的大莲花荣誉勋章。

钟南山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 ,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申纪兰

申纪兰(1929年12月29日至2020年6月28日),女,汉族,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员、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 。

申纪兰1946年10月参加工作,1953年8月入党。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至四届执行委员。

2018年12月18日,、国务院授予申纪兰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9月17日,授予申纪兰“共和国勋章” 。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

2020年6月28日凌晨1时31分,申纪兰在长治逝世,享年91岁。

李延年

李延年,男,1928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中国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政治委员 。

1947年2月加入中国;1950年8月,在湘西剿匪的李延年,被提拔为连队指导员;1951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记特等功1次,并获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独立二级勋章、三级国旗勋章;1979年,广西边防部队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任广西军区独立师政治部副主任,荣立三等功2次;1988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1992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团访问朝鲜,荣获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授予的友谊勋章 。

2019年9月17日,授予“共和国勋章”;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孙家栋

孙家栋,男,1929年4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今瓦房店市)老爷庙村,中国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航天工程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孙家栋于1951年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七机部五院(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历任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1985年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总工程师、副部长。10月起历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 ;198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4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

孙家栋长期从事火箭、人造卫星研制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