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雷颐卦(山雷颐卦详解)

孤僻成性 2023-05-31 02:11:48 用户分享

周易六十四重卦辑:第二十七卦“山雷颐”

颐者,取其养也。动于内而止于外,阴极而阳复回,阳一回而道心发,内有主宰,迁善改过,止于其所,故曰养正也。

27 ䷚ 山雷颐[yí],下震上艮,100/001

全卦喻示:养育生命的道理,含养生之道。

卦辞: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颐者,腮颔[hàn]。凡口食物则动,取其有养人之义。卦德上艮止。下震动。动不离止,止以养动,动不妄动,止不空止,动止如一,故谓颐。此择善固执,虚以求实之卦,承上无妄而来。

无妄者,动而健行,若非有涵养之功。则动之健之,皆不得当。无妄而即有妄,此养之道所由贵。养者,养其正,而去其不正也。正则有益于身心,不正则有害于身心,是以颐之道必贞,而始能得吉。

然欲养之正,必先观其养道之真假,观非眼观之谓,乃心中辨别是非,以穷理也。理明则真知灼见,动而修正,静而养正,动静皆得其所养,可以自求口实矣。不曰求口食,而曰求口实,不曰求口实,而曰自求口实,是所求者正,所实者大,不在膏梁厚味,而在仁义道德。然其所以饱仁义而味道德,总在自求,而不由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自求口实,则得实,是在自求何如耳。口者,虚中之物。实者,充实之谓。虚其心,实其腹,虚实相应,时动则动,动而进阳;时静则静,静而运阴,动以修外,静以养内,动静不拘,内外合道。止固养,动亦养,动止皆不失其正,终得完成大道,以吉全之矣。

彼一切以饥渴之害为心害者,养其小而失其大,谓之自求口食则可,谓之自求口实,则失之远矣。既失其实,何得谓养乎?

彖[tuàn]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颐卦中的贞吉,是说君子循着正道养身就会吉样;观颐,是说观察他人的养生法;自求口实,是说观察怎样自我养育。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育贤人和百姓。颐卦这种养生的道理真是大啊!

象曰:山下有雷,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颐者,腮颐,取养之义。上艮山,下震雷,是山下有雷也。山本静,雷本动,以静养动,动本于静,如口上静下动,静以待动,颐养之象也。君子有见于此,知口为出纳之官,是非之门,祸福之根,以是慎言语、节饮食也。言语者,心之声。言语正,则心正,言语邪,则心邪,一言一语必有益于世道人心而后出,不敢妄发,言语必谨。饮食者,身所贵。饮食当,则益身,饮食不当,则伤身;一饮一食,必须察其来由可否而后用。不敢过食,饮食必节。谨言语,则心有养矣;节饮食,则身有养矣。身心俱得其养,内外无伤,性命可修。所谓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也。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刚而妄动,不养于内,求养于外,弃真认假,如舍尔灵龟。观我朵颐矣。此养口失实,不谨于始之养也。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痴呆地看着我鼓动腮帮子进食,是说初九爻虽重视保养身体,但由于不能坚守正道,并不值得推崇。

爻意分析:颐卦之初九爻,虽然一阳居下,但是阳爻得处阳位、居身得正,既有阳刚在外、又质美于内、志在升腾、有奋起之象;但是颐卦接续大畜卦,意为积蓄丰盈之后应当以安养为妥,使得之前的蓄储可以绵延继续。

而初九阳爻心怀升腾之志向,喜动而不喜静,其情难自抑,其心有不甘,所以爻辞中写道: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爻辞中的灵龟借指丰美稀罕之物,初九爻见到别人进食而垂涎心生羡慕,却忘记了自己所拥有的美食,这种贪欲乃是凶险的起源。

可断结果:见到别人大快朵颐就心生嫉妒,难以自持,初九爻为重阳之身,又是一爻初始,涵养与德行都尚浅薄,且地位卑下,容易为物欲所引诱,宜静不宜动。爻辞中的灵龟其实正是在比喻初九爻,原本自身资优质美,可以像灵龟一样不用饮食便可以长寿。这是极为宝贵的特质,但是初九爻对于自己可以自养的特质却丝毫不看重,反而贪图他人的奉养,羡慕别人食物的丰美,皆因初九爻贪欲太过旺盛,因为一点口舌之欲竟要摒弃颐养之正道。此种做法背离了颐卦之本意,所以招致凶险。

自取之道:颐卦之用在于安养之前的积蓄,但是初九爻却摒弃了自己珍贵的特长,一味地羡慕别人所拥有的能力。这样目光短浅,毫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使得之前的积蓄毫无意义。初九爻既妄动又自以为是,所以爻辞中有所警醒,意在提点初九爻不可丢弃如此优厚的先天条件,一味地羡慕他人的普通的获得,最终失去了自养之法,背离颐养之道,为自己招致灾祸凶险。

颐卦告诉了人们最正确的养生的道理。养生是要养德性的,也就是说,人要有健康的身体首先得培养健康的心理,还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生命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廉洁制欲。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以无德而欲养有德,自高自大,无而为有,虚而为盈,是颠倒其养,拂其借刚养柔之经,常于丘颐矣。此愚而自用,不知求实之养也。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颐卦的第二爻位(六二)前进的途中必然遭遇凶险,是因为前进的途中没有相应的同类。

爻意分析:六二爻是本卦中的阴爻,居于阴位,居身得正,原本自养无虞,但是爻辞中却道:颠颐,拂经,于邱颐,征凶。颠是颠倒之意,颠颐是说六二爻向居于其下的初一爻求养;拂经,意为有违正常之道;而丘,意为高丘,指处于高位的上九爻,丘颐指六二爻向上九爻求养。

爻辞之意是说:六二爻弃自养而求养于阳爻初九,后来又有意随众爻一起求养于卦主上九爻但是途中会遇到六三爻、爻、六五爻众阴爻阻挡。六二爻此举本末倒置,拂逆颐卦之本意,所以其行途多凶险。

可断结果:六二爻之养并非寻常之养,乃是拂逆颠倒的养法。其居于地位,是以志向并不远大,六二爻本有可固守之资本,原可独善其身,却行小人之所为,损下面之初九爻而利自己,又欲以自己之阴就身于上九爻之阳。六二爻虽然求养于初九爻,却拂逆了初九的志向,虽然就身于上九爻,却有违上九爻之道义,皆因其言行有违正常道义礼法。

自取之道:六二爻在颐卦中的位置相当于重臣士大夫之位,是以平时过于养尊处优,而颐养的正道,并非沉溺于饮食与享乐之中毫无节制,而是修养身心,固守之前的积蓄,所以六二爻应当先修正己之心智,安守中正贞和,明晓颐养之真意,这样才能趋吉避凶,化险为夷。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居于动而顺其所欲,只在衣食上打点,不在性命上留心,养其小体为小人,是拂其养实之颐。即口食得正,亦是凶道。如此之人,虽终身而不知有德可修,岂仅十年勿用,无攸利乎?此愚而无知,终于不实之养也。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在十年的漫长岁月里被遗弃而得不到养育,是因为它与颐养的正道大相径庭,从根本上违背了养育他人和保养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爻意分析:六三受是颐卦之中居于阳位的阴爻,居身不正。辞中道: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意思是六三爻拂逆颐养之正道,阴柔而贪求物欲,难以安守贞静,反而妄动宴行,再这样下去,实为凶险之象。这种影响会持续干扰六三爻十年的时间,期间六三爻毫无作为,没有任何利益。

颐养不可只是流于形式,而要切实地付出努力。六三爻不行中道,为了一已的私欲,行事无所顾忌,不择手段地求养于人。这样的做法导致其失去民众的信任与期望,以至于长久无人愿意供养。

可断结果:六三爻背离颐卦之要义,狂妄不自省,贪图新路径而逆颐卦之道而行。此为大悖之举,如同自己将原本享通的道路堵塞,致使自己守株自困,寸步难行。

自取之道:六三爻之凶皆在于其背离颐养的正途。虽然六三爻不遗余力地求养,但是做一个正确的决定远比盲目地努力重要。拂逆颐养之道的祸患,致使六三爻十年难以施展自己的能力与抱负,毫无利益收获可言,可谓后果严重。

所以六三爻应当格外留心,言行谨慎,不可背离颐卦之正道,令自己落于得不偿失,自困于途中的凶险境地。

,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有应于阳,以尊屈卑,不耻下问,借他人之刚明,以破己之柔暗,是谓颠颐。但以尊屈卑,恐有挟贵而问,其心不诚之嫌,幸其柔而得正,如虎视眈眈,其欲逐逐,目专一而心真切,出于自然,绝无勉强,未取于人,先求其己。求实即得实,始而有咎者,终可无咎。此不实求实,以上求下之养也。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反过来向下属乞求食物以获取奉养的吉祥,是因为位居在上,与初九照应,同时又能坚守正道,虽取之于民,却又用之于民,这也就是说,它能够向下普遍地施舍光明恩德。

爻意分析:爻是颐卦中的阴爻,处于阴位,身居得正。颠颐:吉意为颠倒了颐养之道却获得吉祥。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意为其目光如老虎般专注,并追逐目标锲而不舍,没有错咎。

龟是最擅长于自养的,而虎是最擅长求养于外的。爻以重柔之身居于高位,其能力稍逊,难以自养,但是其目光敏锐,有识人之智,发现了德才兼备的初九爻,并虚心求教。爻此举并非为了一己私利,单为求养于自身,而是为了向国家举荐贤才,施惠于大众,所以虽然有悖常理,却有吉无凶,有功而无咎。

可断结果:爻向下求养之势,意义深远。爻辞中之所以以老虎作比,除了形容爻如虎般下视初九爻,专注不舍以外,还意在提醒爻不可失了朝廷重臣之威严。爻之举措本身便是以尊就卑,且自身是阴柔之身,若是恭敬过度,恐难管制阳气刚猛的初九爻,所以谦恭有度,恩威得体,上下秩序井然,方为大用。

自取之道:爻柔顺中正,但重阴之身难以自养,与本卦之初九阳爻相应和。初九爻阳刚在下,如同地位不高的贤人,而爻在尊爻六五身旁,如同位高权重的宠臣,爻求养于初九爻意为明白自身才能有限,所以甘于向下求贤,共济其事,因其礼贤下士,谦逊自省,所以毫无错咎。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虚心自处,只知养内,不知养外,是拂其养实之常经矣。然虽不能养实,而能养虚,居于贞而不迁移,亦致吉之道。但不可涉大川,以成金丹有为之功。此虚而不实、孤寂守静之养也。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能够安然地居于尊位,所以结果吉祥,是因为能够顺从有阳刚之美的贤者。

爻意分析:六五爻是居于颐卦之尊位的阴爻,如同一位阴柔的君主,其才德尚且不足以自养,更别提颐养于天下了,因上有阳气刚猛的贤者上九爻,于是顺从其上,仰仗九爻的供养。六五爻为君主之身,本应济给天下,却反赖他人之养,有悖颐养之道,所以爻辞中道拂经,意为说六五爻违于经常之道。

而居贞吉,不可涉大川的意思是,六五爻因自身不足,必须安守贞正之道,不可妄动,远涉大川,只有在家中静守,才能获得吉祥,

可断结果:本卦之六三爻之所以陷于凶险,皆因为难以贞守,而六五爻终获吉祥,皆是因为能安于所守。六五爻自身阴柔无势,若是妄自尊大,强力逼近于阳气刚猛的上九爻,会很难控制局面。届时既难以进又无法退,在艰险之中无自保之力,势必酿成重大的祸患。

六五爻既然没有上升超越的才能,就必须有甘于沉潜的德行,所以其志向应当在内而不可在外,不能远行涉险,不能失之据守,应当柔顺谦逊,借自身居位之宜,因势利导,稳定心志,委婉自全,安养贞静,静守以待。

自取之道:颐卦之大用爻在于上九阳爻身上,一阳居上,众阴爻皆俯首听命,连本卦的君主六五爻也不例外。六五爻先天不足自身柔弱,只得以顺从的姿态向上九爻求和。六五爻与本卦的六二爻一样在爻辞中出现了拂经,但六五爻之拂经与六二爻之拂经在进退之法,动静之用上却大相径庭。

六二爻是自阻了上升之道,而六五爻则是为了接近阳刚光明的上九爻,以柔顺刚,以阴从阳,内外协和,上下互济,以便更好地贞静自养,中正自守,因此其举措是吉祥的。

六五爻身为尊爻,却并不自傲于其位,虽柔弱却并不荫蔽自固,其求养于上,舍己而从贤,令自己的身心得以颐养,是善于周全的体现;且六五爻在尽己所养之后,并非将自身的责任完全摒弃,而是先养己之后再养天下,借上九爻之阳刚弥补以自身不足,用己之柔正稳固基业,制约上九,此乃明智之君的自养之道。先有安守,继而才能有所作为,先有巩固,才能继续发展,其做法十分吉祥。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则居于柔,止于其所,动静如一,既能养内,又能养外,既能养己,又能养人。其所养者大,乃养道所由,得以全始全终者,是谓由颐。

然全始全终之养,须要在危厉之处做出,方能得吉。故又利涉于大川。大川至险之地,逆境也。逆境能养,则顺境能养,自不待言。养而至于逆顺不拘,险易无碍,则气质俱化,阴阳混合,止于至善而不迁,圣胎凝结,大道完成矣。此虚实兼该、有始有终之养也。

六爻各有所养,邪正不同,是非不等。求其刚柔相当,顺逆不拘,有为无为,全始全终,其推上九之一爻乎?修道者急须静观密察,以虚求实,养其正而归于至善无恶之地而后可。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天下百姓都依靠他的养育而得以安居乐业,必须谨防危险,有所戒惧才能获得吉祥,是说养育天下百姓,因而能得到天下的信任和爱戴,达到普天同庆。

爻意分析:上九爻是本卦之大用。这一点与其他的卦有所不同。其他卦每当终极之时,多半已经竭尽所用,数尽时穷,又或是终极反转,鲜有如颐卦之上九爻一般,身负救世济国重责,而大展所用的。颐卦之大道,凡拂逆为凶,顺正为吉,上九爻谨遵颐养之要义,进取有为,是使颐养之道得以变得通畅的至关重要的一爻。

可断结果:上九爻有颐养天下之功德,虽不在君王之位,却行君王之事,故而难免名不正而言不顺,且随时会有功高盖主之嫌,容易引起猜忌而引发不利于自身的事情。

所以上九爻应当勤于自勉,常怀危厉之念,不可僭[jiàn]越为人臣子之道,逞阳刚之势凌驾于君主六五爻之上。

自取之道:上九爻德行充沛,修养高深,以自身阳气滋养众阴,如同一位中正仁和,德才兼备的贤者,以其思想与才能教化苍生。其操守始终如一,其行为毫无二致,外表光明阳刚,内心宽厚贞守

在颐卦中,能自养者小,能养人者大,自养者为私,养人者为公。上九爻以一己之力泽被苍生,实为功德厚重之大养。

歪解易经——情感八卦 二十七、颐卦

二十七、颐卦

易经六十四卦第27卦山雷颐(颐卦)纯正以养。

上上卦。

这一卦揭示了情感上淡定从容的意义。客观上教会人们在情感变迁之后的平和心理。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里。对于这段话的解释后人有多种版本,至于庄子的原意,只有庄子自己明白。对于爱着的人们而言,坦然的接受事物的发展规律,似乎更能接近庄子的原意。

庄子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是也是一个清心寂神、离形去智、笑看生死的得道真人。庄子的深刻在于,揭示了道理的真谛却不拘泥于真理。因此也常常被人感受为诡辩论主义者。这正是人们对相对论的理解的偏狭。

相濡以沫,固然是俗人之美好,忘于江湖也不乏一种境界。那么,现实生活中,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尊重规律,包括感情的规律,我更觉得应该是相濡以沫也不妨相忘于江湖。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因为对于过程的倚重,才对结果变得超脱,庄子的本意无从知晓,但这是我理解的庄子。

有些东西,不是刻意的,刻意的东西,常常是反规律的。承认规律,接受现实才是一种最豁达的态度,包括对待感情。

一个人曾经爱过,或者说依旧爱着,这种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识到结果的追求有主观的因素,但并不完全是主观的。那么人的认识是否主观,这决定了他(她)的心态,客观的看待感情的流程,才是理性对待感情兴衰的良性态度,才会不拘泥于一时一事而突增苦恼,所谓拿得起放得下。那么无论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又何妨呢?

一个悲观的人,缺乏自信的人,不会对生活充满,但是悲观到了极至,超然与物外的大悲悯,便是一种豁达,是对人生的感悟之后的更大的,感恩,就是一种表现方式。

爱与恨重要吗?都是过程,结果也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的想法都没有错误,因为那是感受与结论形成的自然发展阶段,而这个阶段的认识过程中,投入了心智,投入了精力,投入了情感去思索,这就是重视,对自己的重视,对生活和情感的负责,这就够了。那么别人也是这样对待相对应的东西,同样是尊重,许多东西,用心的去对待了,至于结论本身,只是形式的东西,只具有人性个体的意义,通俗的说,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想法,承认局限也是一种豁达。

如此看 来,单单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个单纯的句子理解情感,而不取庄子思想的全意,结论便局限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