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几月猪命苦(2019年几月猪命苦公历)

浮生如梦 2023-06-04 22:28:59 互联网

行情突变!9月新猪价“崩塌预警”,但饲料涨价更可怕......

最新消息!9月上旬猪价再度“变脸”,但饲料价格却猛然上涨!新希望、海大、大北农等50多家饲料企业宣布涨价!但更危险的是,很多饲料企业上半年的利润却逆向下滑!如海大毛利下降10.68%,正虹科技的毛利降幅达到惊人的54.77%,饲料业的困难将会传导至畜牧业吗......

猪价变脸

2022年9月7日,全国猪价地图一片飘绿!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天津、陕西、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湖北、安徽、山东、浙江、福建、江苏、上海、四川、贵州、西藏多达23个省市猪价“变脸”!

值得警惕的是,9月以来的7天内猪价已3次下跌,每一次都是在“12元/斤”的高点被打落。短期来看,意味着猪价上限值已到;从长期来看,随着4月份以来母猪存栏连续增长,7月份仔猪数量同比增长7.5%,猪价也缺乏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很多人看好节假日的猪价,但近年来“逢节必跌”却已成为常见现象,唯有秋冬季制作腊肉那波高峰,才是需求大振的关键时机,却也只是提前收割了后续市场。猪价行情是一个圈,因此越来越多猪企老板重视“平均利润”的概念,将养猪3年乃至5年的整体利润平均,才算自己养猪的盈利水平。

9月7日猪价地图

饲料猛涨!

与猪价“高低起伏”的状态不同,饲料价格却始终坚挺向上!

9月份以来饲料价格快速攀升,新希望、海大、大北农、安佑、唐人神等50多家饲料企业宣布涨价,涵盖贵州、湖南、四川、云南、江苏等多个省市,最新整体涨幅为50-250元/吨。

分类来看:

全价料多为上调50元/吨;

母猪料上涨50-75元/吨;

教槽料多为上涨100元/吨;

乳猪料上涨50-100元/吨,以涨幅75元/吨为最多;

浓缩料上涨100-250元/吨,以涨幅150元/吨为最多。

近5年来,畜牧业和饲料业都迎来重大转变,畜牧业养殖主体发生大洗牌,而饲料价格却从2018年的不到3元/公斤,上涨到如今的3.88元/公斤!上涨曲线几乎不可逆!

往未来展望,饲料价格走势同样不容乐观!

8月豆粕均价为4342.96元/吨,环比上涨4.84%;而9月份国内豆粕更是最高冲上了4700元/吨,目前维持在4500元/吨左右。

再从欧美农业今年的恶劣情况来看,下半年粮食价格大概率将持续高位震荡!

据美国权威媒体报道,受极端天气影响,美国今年农业已遭到严重破坏!美国农业联合会指出,与去年相比,今年美国农作物产量可能下降多达三分之一。专家称气候已改变了多个农业州的天气,产量低下可能成为常态,农作物的高价可能不会很快消退。

此外,欧盟也连续第二个月下调农产品产量预期,玉米从6580万吨下调至5930万吨,幅度高达10%!大豆产量也预计减少15%!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直观显示,7月份全球的粮食价格同比上升了13%!

可见养猪业之艰难,不仅在于疫病和行情风险,更在于生猪越多、猪价越低、饲料反而越贵......

饲料行业考验严峻!

可叹的是,尽管饲料价格一直涨,饲料企业却并没有收获利润增长,生存环境同样倍加艰难。

有9家饲料企业公布了上半年的饲料毛利率,竟然全部同比下降!例如海大集团毛利率降低了10.68%,正虹科技的毛利降幅更是达到惊人的54.77%!可见尽管饲料企业在吐槽声中一再涨价,他们自己却并没能赚到更多钱。

并且利润降低了,销量也降低了!据统计,2022年1—6月,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3653万吨,同比下降4.3%;其中猪饲料产量减少最大,同比下降6.8%!

这是因为上半年疫情导致消费市场不景气,猪价低迷,养殖户都在想尽办法过冬,最终导致饲料产业同样备受打击。

诚然,上半年玉米、小麦、豆粕价格分别较年初上涨5.08%、9.55%、14.61%,但全国配合饲料产品加权平均价同比上涨仅6.9%,饲料涨幅远低于原料涨幅!

这体现出饲料企业为了生存,也在努力帮养殖户承担一定的成本压力,但是在“全球粮食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常规饲料原料价格只会不断高涨,养殖户已逐渐“高攀不起”!饲料企业不能一昧地提高售价和压低利率,这既不利于自身也不利于畜牧业!

畜牧业努力“降成本”

近十年来,中国养殖户扛住了三座大山——环保大山、疫病大山、成本大山!

很多扛过前两座大山的养猪人,最终却没能扛住最后这座成本大山。因为这座大山上面还堆着“环保、非瘟、疫病、饲料”等等各种山头,“跟谁有仇就劝他养猪”这可不止是一句玩笑话。

但是在充满血泪的奋斗下,养猪人也确确实实实现了“增效降本”。

据农业农村部的公布数据显示:

2022年7月份散养生猪每头成本为2098元,而2021年这一数值高达2484元!这意味着,在饲料价格上涨一整年的背景下,养殖户反而将成本降低了近400元!

无独有偶,规模养殖生猪每头成本也从2605元下降到2027元,降幅高达570元以上!

可见,无论养猪业还是饲料产业,都不是做不到“增效降本”,只是在于有没有到让他痛彻心扉的那天,行情有没有到关乎他生死存亡的那一步!

现在大部分饲料企业,仅仅靠着“对客户不断涨价”和“对自己压低利率”维系生存,本质上也只是坐吃山空,不断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真正有担当的饲料企业,此时应该清醒认识到粮食价格难以逆转,抛弃幻想做技术革命,加快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的进程。

饲料企业短期涨价或迫于无奈,但更重要的是想办法帮助养殖户应对“粮食危机、原料涨价”,唇亡齿寒的道理每个从业者都深有体会!

解密猪周期(二)——我国猪周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依据2002年以来猪肉价格和生猪价格的变化,至今经历5个完整猪周期,新一轮猪周期于2022年4月份开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周期平均时间为4年,但也有3年和5年的周期。按照农业农村监测集贸市场猪肉价格测算,5个周期分别是2002年6月-2006年5月、2006年6月-2009年6月、2009年6月-2014年4月、2014年5月-2018年5月和2018年6月份至2022年3月,2022年4月至今,完整的5个周期分别为48个月、37个月、58个月、49个月和46个月。猪周期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美国生猪产业高度规模化、产业化和组织化,猪价波动依然频繁,尤其是由于仔猪流行性腹泻和新冠肺炎疫情,2014年和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均出现猪肉价格暴涨,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与生产均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可见,规模化水平提升有助于生猪生产稳定,但并不能意味猪价波动幅度必然下降,但会明显拉长猪周期。

二是猪价振幅加大尤其是受重大动物疫病影响的猪周期。5个完整周期生猪价格振幅依次分别为50%、90.7%、71.5%、63.4%和114%,猪肉价格振幅分别为42%、81.4%、62.7%和46.1%、108%,仔猪价格振幅分别为78%、154%、92%和101%、153%。第5轮周期,即大家广泛讨论的“超级猪周期”,猪肉价格和生猪价格振幅均高于前4轮周期,仔猪价格振幅以2008年和2018年以来的猪周期波动最大。2007年和2018年重大动物疫病严重冲击基础母猪存栏,母猪产能大幅下降导致仔猪价格波动尤其剧烈,可见无论是在猪价处于低迷期尤其是受重大疫病冲击时,基础母猪产能的保障是产能恢复和生产稳定的关键。

三是成本上涨带动猪价波谷低点不断上涨。从生猪价格来看,1994年以来周期波谷生猪价格分别为4.72元/千克、5.54元/千克、5.96元/千克、9.24元/千克、11.12元/千克、10.57元/千克和11.32元/千克,其中2008年和2018年的周期涨幅最高,养殖成本提升是主因之一。我国已经越过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不同学者判断为2005年或者2008年前后),劳动力供给状态由无限转变为有限阶段,劳动力成本持续提升。2007年启动的临时收储政策初衷是鼓励主产区玉米种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也带动了玉米价格上涨。此外,受环保规制、动物疫病等因素影响,管理成本、防疫成本、环保成本等因素持续攀升,相比较而言,尽管PSY(每头母猪提供的有效断奶仔猪数)、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效率指标不断提高,但速度有待提升。

四是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猪价高位时间。2002年以来的5个猪周期猪肉平均价格分别较上轮猪周期高点上涨40%、49%、20%、12%和42%。涨幅较大的最直接因素是重大动物疫病对基础产能冲击巨大,产能恢复速度较慢导致猪肉价格处于高点时间较长。无论是与本周期价格均值还是与上轮周期价格高点相比,2004年、2007年和2019-2020年猪肉价格处于高位的时间均较长,2004年、2008年的周期和2018年周期猪肉价格高于上轮周期高点的时间分别为32个月、26个月和22个月,生猪价格分别为31个月、24个月和21个月。货币流动性对猪肉价格具有时滞性影响,对猪肉价格波动的贡献程度为45%,此阶段CPI和PPI处于较高水平,2003-2008年CPI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0-2013年CPI均高于2.6%, 2004年、2011年和2017年PPI均明显上涨。

2002年5轮猪周期生猪、仔猪和猪肉价格波动的特点

一是重大动物疫病等不确定性因素。2008年、2011年和2019-20年的猪价波动,主要原因就是猪周期和重大动物疫病因素叠加影响所导致的,2016年则是猪周期叠加环保拆迁因素。同时,重大动物疫病往往发生在猪价下行周期,特别是猪价低迷时,养殖亏损导致养殖户疏于管理,缺乏资金来提升生物安全水平或者补栏复产。

二是养殖主体的非理性决策。生猪生产周期性较长,从后备母猪到商品代育肥猪出栏需要大约12-14个月,一旦投入生产难以中途退出,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养殖主体。养殖户、尤其是散养户以当年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收益,并以此制定生产计划,导致“生产计划赶不上市场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同时,猪价上涨或者下跌幅度较大、处于高位或者低位时间较长、重大动物疫病冲击,都会导致养殖主体非理性的补栏、投机性育肥或者减产甚至清栏。

三是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我国生猪生产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但水平依然不高,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户出栏比重2021年为62%,但数量仅不到18万户,不足养殖户总量的1%。散养户和中小户获取准确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对市场的预判能力较弱,存在盲目扩张生产和恐慌性退出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或者加剧了猪价波动;组织化水平低,会影响重大动物疫病联防联控、养殖和管理技术提升和产销衔接,不利于解决中小规模户和散养户生产的无序性。

四是生猪市场化程度高但产业化程度低。饲料、兽药、养殖、加工、运销等相互脱节,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比重较低,形成了“全国产、全国销”的流通格局,行业从业主体众多,容易放大波动影响,尤其是非洲猪瘟发生初期,受生猪产品调运政策影响,产区猪价快速下跌,而销区猪价持续上涨,屠宰加工融合度低导致主产区市场低迷时市场缓冲能力弱。

五是猪肉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尽管猪价较高时,进口猪肉投放市场有助于缓解供给偏紧、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局面。当猪价处于下跌通道时,过量进口猪肉会加重猪肉供给过剩局面,进而影响生猪价格,延长下跌时间、加剧养殖户亏损,导致生猪产能下降幅度过大,加大下一轮周期猪价波动幅度,例如2013年和2014年猪肉进口保持高位,延长了猪价保持低位时间,叠加环保规制因素,导致2016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猪肉进口再次突破前期高位。

六是产业调控政策滞后性。干预政策滞后性不仅不会稳定生猪市场,而且会导致生猪价格的短期波动替代为更加剧烈的长期波动。例如2006 年在生猪价格下跌到低谷之前,未出台冻猪肉收储等短期市场调控政策,2018年非洲猪瘟后冻猪肉收储启动滞后,2019年二轮收储时猪价已经回升导致收储失败;猪价过高时的顺周期的生产补贴加剧了产能增速导致新一跌。除了政策启动机制外,完全、及时地生产和市场预警是提升政府出台和实施科学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

2009年以来各轮猪周期生猪价格走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