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出生的人很可怕(1977年10月25日出生命运如何)

孤僻成性 2023-06-07 14:00:14 网络

孩子长高有两个“黄金期”,千万要抓住!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医生天团来啦

孩子的身高

是每个家长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有人说身高这件事

七分靠遗传 三分靠努力

作为家长

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好这30%

让孩子尽可能地长高呢?

1孩子长高有两个“黄金期”

每个人的生长都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生长高峰是婴儿时期,也就是从孩子出生到1周岁,这个阶段大概能长高25厘米左右;出生后第二年长高约10厘米左右,随后幼儿时期至青春发育前每年大概增长5~7厘米左右。之后,到青春期会迎来身高的第二个快速增长期,一般情况下整个青春发育期女性总的增高为20~25厘米,男性为25~28厘米左右;临床一般女生约9~14 岁、男生约10~15岁,为多数人的青春发育年龄。

春夏增长较快的现象可能与营养供给、疾病流行情况、气温、运动量、昼夜时长等因素有关。天气回暖,孩子们户外运动量增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此外,更多的户外活动,使孩子们接受的日照增加,促进了体内维生素D合成,更有利于骨骼生长。

2 造成孩子矮小的原因有哪些?

矮小只是一种症状,导致矮小的原因却有很多,不同孩子的矮小原因不同。父母的遗传对身高影响占到70%,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占30%,其中包括营养、运动、睡眠、心理、生活环境以及内分泌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

1、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导致身高不能正常生长(即通常所指的侏儒症),如果不进行生长激素替代治疗,最终不能达到正常身高。

2、特发性中枢性早熟。

3、宫内发育迟缓,有1/3成年后身材矮小。

4、甲状腺功能低下。

5、家族性矮身材,孩子的身高向遗传的上限靠近或者向遗传的下限靠近,上下会有4~8厘米的偏差。

6.其他疾病,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Turner综合征)、某些骨骼或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肾小管酸中毒等)和某些慢性疾病及营养不良等。

3 6个长高秘诀

1、饮食健康丰富

丰富均衡的营养摄入为儿童生长发育奠定良好基础。学龄前儿童宜安排早、中、晚三次正餐和两次加餐。应注意饮食多样化,每日饮奶250~500毫升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加餐以奶类、水果为主,每日饮水600~800毫升,首选白水,少喝含糖饮料。

2、多做纵向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刺激生长激素分泌。因此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可以促进身高增长,尤其可以多做纵向运动,同时户外运动还能帮助维生素D的合成。所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吧!跳绳、打篮球、打羽毛球、踢足球、游泳、跳舞、跑步等等。每天最好能进行1小时左右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其中每次运动最好能持续20分钟以上。

3、两个睡眠时间很关键

生长激素在夜间入睡后会出现分泌量增高,且与睡眠深度有关。孩子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在晚上9点~11点之间,早晨5点~7点之间,因此学龄前儿童最好在晚上8点半前入睡,学龄儿童最好在晚上9点前入睡,7点后起床,夜间尽量避免出现发光发声的情况,保证孩子良好的睡眠质量。

4、注重防护减少感染

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鼓励幼儿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平时勤洗手,避免感染。当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与治疗,降低疾病对身高增长产生的影响。

5、定期正确监测身高增长情况

至少每3个月测一次身高,结合生长曲线图了解目前的身高增长情况。每次测量时脱鞋,胸稍挺,双眼目视前方。早上与晚上的身高会有1~2厘米的差距,建议每次监测都在同一时间段进行,晨起最佳。当生长速度在小于2 岁儿童中小于7.0厘米/年;2~4 岁儿童小雨5.5 厘米/年;4~6 岁儿童小于5.0厘米/年;6 岁至青春期前儿童小于4.0厘米/年;青春期儿童小于6.0厘米/年则需要考虑生长缓慢。

6. 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多陪伴、少批评、常交流,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心情有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益于身高的增长。

来源: CCTV生活圈

明天农历十月二十五,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龙凤呈祥,事事如意

#头条创作挑战赛#

导读:明天农历十月二十五,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龙凤呈祥,事事如意!

俗话说:“十月二十五,就怕大风鼓”。明天就是农历的十月二十五了,那你知道这天是什么日子吗?人们又为何要怕“大风鼓”呢?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

十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

相传,东汉年间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大蝗灾,人们眼睁睁看着密密麻麻的蝗虫啃噬着一片又一片的庄稼,却毫无办法。

忽然有一天,不知道从哪来了一群“龙”和“凤凰”。只见“龙”和“凤凰”在庄稼地里一番上下翻飞,忙忙活活后,人们惊奇的发现地里蝗虫不见了。没过几天,被蝗虫啃食过的庄稼,也慢慢的长出了叶子,渐渐的恢复了生机。

为了感谢“龙凤”的恩德,古人就把每年的正月二十五、四月二十五、七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五定为“龙凤日”。

旧时,每逢“龙凤日”家家户户除了要吃“和菜”外,还会用蒜秸或细高粱秸秆,加上铜钱大小的彩布,用线串起来,制成“龙凤尾”,或挂在家中驱虫子,或悬在梁上除灰尘,或戴在小孩子的身上,曰“戴龙凤尾”,男孩子是剪成圆形的“龙尾”,女孩子则是方形的“凤尾”,寓意孩子长大以后“成龙成凤”。

有新船的渔民,还会选择在“龙凤日”这天举行“祭船”仪式,祈求龙王保佑人船平安,满载而归。

老话说:“龙凤日的娃都不孬”。据说在“龙凤日”这天出生的人,命中注定非龙即凤哦!

当然了,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也是想寻求一个事事顺心,万事如意的好兆头罢了!

通过观察后,我们不难发现四个所谓的“龙凤日”,分别都处在不同气候变化的关键时节点上,因此,古人常常会根据这几天的阴晴风雨来预测接下来的暖寒和雨雪的多寡。

那农历十月二十五这天的天气变化有哪些预兆呢?老话:“十月二十五,就怕大风鼓”,又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

谚语:十月二十五,就怕大风鼓

“大风鼓”,说明风力比较大,不是轻风或微风。大风呼啸,导致各类物体都被吹得鼓了起来。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们不希望十月二十五这天出现刮大风的情形。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后发现,十月二十五这天刮大风的话,往往预兆着当年冬天会是个寒风呼啸,雨雪偏少的“干冬”。

不利于人们生活生产不说,对越冬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影响也会比较大,本来古代粮食产量就不高,再一出现歉收情形,来年说不得就得闹饥荒了,所以,人们是不希望十月二十五这天刮大风的。

谚语:十月二十五,最好来场雨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冬雪多,小麦丰”。冬天雨雪多,来年小麦的收成自然差不了。而十月二十五下雨,往往预兆着冬天雨雪较多,庄稼雨水不缺,是个夏粮收获满满,大丰收的好兆头,所以,人们是希望十月二十五这天能够下雨的,当然了,要是能下场雪的话,就更好了!

正如谚语:“十月二十五,打湿乌龟壳,一冬油靴不得脱”所说,如果十月二十五这天有雨水落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冬天雨雪较多,雨雪的频繁导致路面变得泥泞不堪,人们为了行走方便一冬都要穿着能防水的油靴出行。预兆当年冬天雨雪会比较多,是个寒冷的“湿冬”。

小结

俗话说:“龙凤日戴龙凤尾”。明天农历十月二十五“龙凤日”,您认为古人的这些习俗和谚语如今还有用吗?欢迎评论分享!

知识改变命运,科技成就梦想——我的1977年中考

任广国《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954期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曾说:“过去了的一切,都将变成亲切的怀念。”在已经远逝的时光的隧道里,永远会珍藏着让你一生永不磨灭的记忆。1977年恢复高考的参考经历,就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而美丽的小山村。记得小时候,父亲、母亲和哥哥、妹妹同村里的人一样,虽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年累月辛勤劳作,但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到我八九岁时,上学之外,就跟着父母干农活。大人们年复一年春天挖地播种,夏天除草砍柴,秋天收割晾晒,似乎永远的话题都是生产队的派工与年底的分红。

1973年初中毕业后的几年,那是镌刻在我少年心灵中最沉重的记忆。那时,我已经成了家里的主劳力,每天天不亮就踩着露水去田地里松土、除草、挑大粪、砍柴,割麦子、种黄豆、种玉米,太阳下山后放工回家,还常常挑着比我体重一倍的柴草。在我们那两间潮湿阴暗的土坯墙屋子里,母亲永远做着山芋干粉馍馍,加上稀饭就是我们一日三餐的主食。如再有一碗咸萝卜缨子和南瓜,就算是不错的佳肴了。能吃上一顿肉,那是过年过节才有的享受。

晚上,躺在硬生生的木板床上,一天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却不能让我很快入梦。蟋蟀和老鼠们总是在叽叽喳喳,它们可能也是和我一样饥肠辘辘吧。仰望窗外的星空,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书本中描述的外面世界。特别是从叔叔那里借来的几本书,《呼啸山庄》里描写的贵族生活,让我看到了梦幻般的另一个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说:“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看法与追求。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只有一次,我要让我的一生活得有意义。

从此,我不甘于现状。看书,使我的少年不再枯燥,艰苦的生产劳动也沁满芬芳,滋润着我的心田。在休息之余,我时常望着太阳西沉的山坳,想象着有一天能飞出山沟,去追求梦想,实现生命的意义。

我初中毕业后的第二年,县卫校在离大队不远处搞了个赤脚医生培训班。我想学医,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当时,卫校领导破格让我旁听,就这样在县卫校里学了一年,培训结束后,我依然回到生产队里干活。

记得是1977年10月25日,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早上6:30分样子,我端着一碗母亲做的山芋粉疙瘩,正蹲在土墙根下边吃边听着村口洋槐树上大喇叭里播放的新闻。突然,播出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我从地上一跃而起,兴奋地跑到乡里打听,确定是真的。

第二天,我连忙把这一消息告诉几位同学,他们也都知道了这个大好消息。那天晚上,我们几个人就兴奋地在一起议来议去,谈未来,谈理想,一直谈到深夜,激动得彻夜难眠。人生能有几回搏,改变我们这一代人命运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我们大家都非常兴奋,决定参加中考去拼搏一回。

1977年11月9日至16日报名,12月15日至16日考试。我初中毕业,离开学校已经四年了,这要报名参加中考,自然是很茫然。而且,只有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谁也不知这次中考究竟从哪复习,重点是什么,大家都在疯了似的寻找复习资料。幸好,我上中学时的一些课本还在。不久前,下了两个月的连阴雨,所有的柴火都打湿了,母亲硬要把我藏在床底下的旧书拿来引火,我死活不同意才保留下来。我从床底下的麻布袋里翻出这些书,潮湿的书卷成一团,幸好还能看清内容。蒋永前是我在赤脚医生培训班的一位同学,我俩在一起共同复习,还向别人借了一些复习资料。

一个月的复习时间非常紧张,我和蒋永前相互鼓励,常常通宵达旦。困了,我俩打来一盆冷水,把脚泡在盆里,深秋的水刺痛着脚,刻骨的凉意陪伴着我们的复习。到最后一周临考,每天干到凌晨三点,打个盹然后天亮继续复习,长期的劳动也让我有了充分的吃苦毅力,我们不想失去这一次可以改变我们一生命运的机会!

一天早上母亲起来做早饭,看见我俩又鏖战一夜,就心疼地说了一句:“还是睡一会吧。”接下来又补了一句:“就是你考上,也没有用的。因为我们家是单门独姓,你父亲又是四类分子,有历史问题。就是考上了,你可能也走不成。”母亲的“一瓢冷水”,让我的心瞬间掉进了冰窟里。她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在当时那样的政治形势下,“政审”一关何等重要,是现在的人所想象不到的。那时别说是上学,就是去报名当兵同样也要调查你的家庭是否有政治问题。虽然如此,但我想,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

十年“”后的第一次中考,报考的人特别多,当时在我们这个很小的县城里就有一千多名考生,最小的十六岁,最大的有三十岁的“老三届”。我的准考证号码是“96786”,这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数字。1977年12月15日,当我踏进考点时,望着那一群群匆匆赶来参加考试的年龄悬殊的考生,穿着灰蓝色中山装或罩衫旧棉袄,男生占绝大多数。考场门口竖着一块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欢迎参加中考,接受祖国挑选”之类的话,没有喧哗,一切显得肃静。

记得那年安徽中专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是一篇记叙文,我没有打草稿,当时是以倒叙方法写的作文,我觉得我不是在考试,我是在书写我的青春、我的岁月、我的劳动经历。

中考过后不久,消息传来,在全县一千多名考生中有42人上了录取分数线,当时录取率非常低,只有百分之三。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不仅榜上有名,而且还是中上等。

考试成绩虽然给我带来兴奋,但因为我们家的情况,政审肯定是很难通过的,我继续在生产队里劳动,但却度日如年。一天上午,县一小的两位老师找到我们生产队长,说:“我们是来调查任广国的家庭及个人政审情况的,请你们安排五个群众代表,我们要了解情况。”生产队长说:“那个任广国,不在队里参加生产劳动,无组织无纪律,大队没有安排,自己随便就跑去参加全县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可是这五个群众代表都说:“这是孩子他自己想学一点医学技术,为人民服务,这是好事呀!”生产队长接着又说:“他父亲是四类分子,有历史问题!”负责政审调查材料的两个老师说话了:“他父亲有历史问题,是他父亲的事情,我们现在调查的是他本人政治上是否有问题!”

我记得非常清楚,1978年2月15日上午,我在家里干农活,突然大队会计胡凤国把录取通知书送到我的手中。我的心情无比激动高兴,手举入学通知书,一蹦三尺高,口喊着:“我终于可以走进我理想的殿堂啦!”。

就这样,我被合肥中等林业学校录取,成了我们村第一个中专生。在当时,考上中专,立即转为城市户口,毕业就是国家干部,安排工作,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吃皇粮”。不仅仅我的亲人心花怒放,就连整个村子的人脸上都有光。看着我的父母第一次在村里能挺起腰杆走路,我心中虽然充满着酸楚,但也更坚定了我人生的信心。

学校是9月1号开学。那天,我独自一人扛着母亲给我收拾的一麻袋行李,到长途客运站买了去合肥的车票,然后又从合肥转车到嘉山县,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嘉山县管店林业学校。

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来学习更是兴奋不已,食堂里的饭菜居然是小麦面粉做的馒头,特别香,荤素菜都有,每个月我们还享受11块钱的伙食补助,终于不用每天挑着那比我身体还要重的大粪了。我来学校第一年个子就从1米67一下子长到了1米72。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然后到操场上做操,七点食堂吃饭,七点半上课,晚上九点睡觉。学校学习管得很严格,13门学科我一般都会考到七八十分。1977年学校共有两个班80人,我们班40人,班里还有一个结了婚有孩子的同学。学校里的老师大多都五十多岁,儒雅和蔼。1979年我快毕业那年,学校整体搬迁到了合肥,走在高大的教学楼与宿舍楼间,想起在田里干活挣工分的场景,我就更加努力地学习,决心学好过硬的本领,报效养育自己的父母和祖国。

光阴如白驹过隙,一晃,三年的校园生活就结束了。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德县林业局,就这样我终于走进了家乡吃皇粮的国家事业单位。单位对我非常重视,把我分派到了国营花鼓林场,当林业工程技术人员。还不到3个月,我又调到了广德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上,我充分发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我县的林业发展出谋划策。几年后,单位又推荐我参加考试,进修安徽省农学院函授大专班,半脱产学习,费用报销。

四十年来,我一直坚守在基层一线,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始终不忘初心,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希望与追求,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坚持不断探索林业科技的新领域,发掘新成果,为祖国的林业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几十年来,我陆续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并多次荣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安徽省星火科技三等奖、安徽省农村科技四等奖。

作为共和国恢复中考的第一届考生,作为一名普通的林业工作者,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参与者,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也成了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共和国即将迎来七十年华诞。这七十年,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血肉相连,虽然磕磕碰碰、曲折辗转,但百折不挠,一路向前。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即将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任广国,1957年9月生,大专学历,广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原广德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2015年11月退休。1980年8月,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广德县国营花鼓林场任技术员,后调到广德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曾发表《毛竹低产林改试验初报》《湿地松菌根育苗试验研究》等学术论文十余篇在《安徽林业科技》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其中《截根菌根化应用及其机理的研究》等数篇论文多次荣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安徽省星火科技三等奖、安徽省农村科技四等奖。

制作:童达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