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出生的今年多大(2023年1963年出生的今年多大)

煮酒送别 2023-06-10 15:01:48 互联网

1963年出生,缴费年限15年,2023年可以领多少养老金?

1963年出生,缴费年限15年,2023年可以领取多少养老金?计算给你看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分为了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与其中一个保险,享受一份养老金待遇,不能重复参保,享受两份养老金。从人均水平来看,参与职工养老保险,获得的养老金会更高一些,2021年职工人均养老金达到了2987元;而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拿到的养老金一般会比较少,2021年居民人均养老金为179元。不过这两种养老保险,都是需要至少缴满15年,且达到退休年龄,才可以领取养老金的。那么对于1963年出生,缴费15年的人,2023年可以领取多少养老金呢?今天就为大家计算一下。

一、参与职工养老保险,缴费15年,可以领取多少养老金?

如果参与的是职工养老保险,缴费15年,计算养老金还需要看个人的缴费指数、当地养老金计发基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等因素。

我们来看看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养老金等于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等于养老金计发基数×(1+养老保险缴费指数)÷2×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养老金计发月数。当然,有的人还存在视同缴费年限,会额外拥有过渡性养老金。不过,对于缴费15年的人来说,一般是没有视同缴费年限的。

那么我们假设一位退休人员,按照最低60%档次缴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4.3万元,当地养老金计发基数7000元,60岁退休,那么养老金是这样的:

基础养老金等于7000×(1+0.6)÷2×15×1%=84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4.3万元÷139=309元。

加起来的养老金就是840+309=1149元。

而如果按照100%档次,甚至更高的标准缴费,养老金也会更多一些,达到两三千块钱也是有可能的。

二、参与城乡养老保险,缴费15年,养老金有多少?

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15年,还需要看个人缴费水平,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等因素。从而计算个人的养老金。

城乡居民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跟职工养老金不同的是,居民养老金不存在过渡性养老金,且居民养老金的基础养老金计算部分是按照固定标准发放的,当地退休人员领取的钱数一样。

这就导致不同地方退休的城乡居民,养老金还有一定差异。目前大多数地方的基础养老金为200元以内,而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基础养老金相对较高,可以参考下图:

而个人账户养老金,则跟个人缴费水平息息相关,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最低200元,最高可以达到八九千元,那么如果按照每年200元缴费,缴纳15年,不算上补贴,那么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至少有3000元,获得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就是3000÷139=22元,如果当地基础养老金为170元,那么个人的养老金为22+170=192元。

而如果是按照每年5000元的档次缴费,缴纳15年,不算上补贴,那么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至少有75000元,获得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就是75000÷139=540元,加上基础养老金170元,那么个人的养老金为540+170=710元。

当然,如果是在上海、北京等地参保,领取到的养老金就更高了,比如上海,基础养老金就达到1300元。

综上所述

1963年出生,缴费15年,能领取多少养老金,需要看个人参与的是职工养老保险还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此外还要看个人的缴费水平、退休地等情况。如果按照最低档次缴费,那么职工养老金一般也就是1000元左右,而居民养老金一般很难超过200元。

1963年出生,2023年养老金怎么发?男性和女性领取上有啥区别?

2023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而这一年对于退休人员来说,是非常特别的开始,因为“最大退休潮”将至,原因是我国在1962年后,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进入人口增长高峰期,其中最为严峻的一年是1963年,新生儿人口数量飙升至2934万人,出生率高达43.6‰,均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高。而这部分人到2023年,正好是达到60周岁,也就是国家对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龄,以及领取居民养老金的女性的退休年龄,那对于这部分退休人员,明年养老金到底怎么发,领多少,不同群体到手的钱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从3个方面给大家全方位分析下,快看看你能领多少钱?赶紧收藏起来:

第一,基本养老金核算

首先,理论上,职工养老金应该是按照当年本地的养老金计发基数、缴费指数和缴费年限计算的,但实际情况下,年初根本无法公布本地上年度的社平工资,而计发基数就是通过社平工资计算而来的。因此,2023年新退休的人员分为3种情况:

1、职工养老保险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性60周岁,女性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所以,明年新退休的,属于1963年出生的,开始领取职工养老金的人,主要是男性为主。

2、属于在本地2023年养老金计发基数公布前退休的人,退休了,与原单位或企业结束劳动关系,不能再继续领取月工资,要维持生活,必须为他们发放养老金,所以,要先以2022年的计发基数核算一个养老金标准,保证他们每月有钱领取。

比如今年北京的计发基数是11082元,假设王大爷60周岁退休,缴费指数60%,缴费年限20年,个人账户余额是80000元,60周岁退休,对应的计发月数是139个月,那么最初王大爷的月养老金标准就是:

基础账户养老金=11082×(1+60%)÷2×20×1%=1773.12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80000÷139≈575.54元;

基本养老金=基础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1773.12元+575.54元=2348.66元,先按照这个标准发放给退休人员,等到本地2023年计发基数公布后,将对这部分退休人员进行养老金的重新核算,一般上年度的计发基数都低于本年度,像北京就是,2021年标准是10534元,与今年的标准差了548元,那么少计算的这部分养老金,将在之后的一个月发放养老金时,一次性补发给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

3、属于本地养老金计发基数发布后才办理退休的人,养老金将直接按照当年的要求核算,你拿到的就是足额的月养老金,不会再重算补发了。

其次,对于领取居民养老金的男性和女性,本身缴费的资金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没有基础账户养老金,所以不参加重新核算。但这部分人仍有基础养老金,不过这笔钱和职工的不同,相当于国家保底为退休人员发放的补贴,因为部分困难群体,虽然参加了居民养老保险,但是自己不出钱,没有个人账户的部分,只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作为维持最低生活的保障。

第二,养老金上调

女性退休人员,前面说了,领取职工养老金的职工和干部、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的退休人员,法定退休年龄分别是50周岁和55周岁,也就是说,即使也是1963年出生,但这部分女性的退休年龄不是60周岁,所以,她们在2013年或2018年时可能已经退休,明年除了领取基本养老金之外,还将享受第11次或者低6次养老金调整,因为按照她们的年龄,应该已经退休10年或5年了。

养老金重新核算每个退休人员只能在退休当年参加一次,这部分女性已经在退休的当年享受过一次性补发,之后只有参加养老金调整和补发。但调整和重新核算有一个相似点,就是不是从当年的1月份开始调整的,今年调整时间是7月份,明年如果还是延续这个时间的话,2023年7月份,这部分女性退休人员将和其他退休人员一样,在7月份领取当月调整后标准的养老金,以及补发1~6月份应增加但未发放的养老金上涨部分。

如果明年继续延续实现19连涨,上调幅度可能也会保持或低于今年的水平,因为退休人数规模比其他年度大,要负担这么多老人的养老金领取,养老基金压力加重;到10月物价上涨水平在2.1%,低于预期的3%水平,而去年也是以3%作为上调最高限,去年未超过,今年到目前也同样低于预期,那么高于今年的养老金上涨幅度,显然不可能;

前三季度GDP上涨3%,低于去年同期,经济上行势头弱于去年,说明企业收益较低,员工工资上涨难,平均工资将拉低,地方养老基金的缴费收入可能要跟着缩水;个人养老金出台《实施办法》,多家银行上线参保系统和理财产品,不少媒体、专家预测年底实施,为了推进更多人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基本养老金控制上调幅度也是合理的。

养老金上调是对上年度退休并领取养老金的人员,那么属于在明年刚达到60周岁的城乡居民,男女都是这个年龄刚满足退休条件,还有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男性,是不能参加职工养老金上调的,并且城乡居民养老金,目前还不是全国上调,是看本地的调整政策。

第三,机关事业“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

我国为了促进养老保险缴费和养老金发放的公平性,从2014年10月实施了养老保险“并轨制”,事业单位和企业与个人参加职工养老保险,都是按照16%和8%的比例缴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缴费成本,以拉近事退和企退人员最终的养老金收入差距。

但要实施新政策,需要和旧政策衔接,因此,对属于在并轨制实施前参保,之后退休的“中人”,从2014年~2024年发放10年的过渡性养老金,范围是按照新办法核算后,养老金水平高于按照老办法计算的,超过部分不是一次性补发,而是从2014年按照10%的比例加发,之后每年在此基础上增加10%,到2024年要达到100%,那么2023年正好是加发到90%,因此,属于领取这部分过渡性养老金的人,将在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再领取90%的过渡性养老金。

往期文章:

养老金的资格认证,又有了新办法,注意不要错过认证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