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喷嚏占卜(打喷嚏占卜吉凶)

未及挽留 2023-06-25 01:14:24 网友分享

农村流传的谚语“看了玉匣记,厕所都不敢去”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都知道“黄历”,这是古代由皇帝颁布的对于行为进行规范的历法,其中对日常生活的诸多禁忌都有所记载,内容相当丰富。

黄历记载了诸多事情进行的时辰,可能发生的吉凶祸福,因此人们在出门与行事之前,都习惯性“翻阅黄历”,看看能不能进行。

与黄历类似的,古代还有一本几乎家家必备的祟书,叫做《玉匣记》。

老话有言:看了玉匣记,厕所不敢去。

《玉匣记》起源于晋朝时期,由当时一位叫做许逊的道人编写,也就是许真君,在此之后不断流传,后来的人对于其中的内容也进行了大量修剪删改。

这与传说中的《推背图》类似,很多人觉得《推背图》的内容推算极其准确,袁天罡与李淳风都被推上了神坛。

然而实际上,袁天罡与李淳风最初编写的《推背图》内容非常有限,后来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有人往里面添加内容,却又冒袁、李之名,才有了所谓预言极准的《推背图》。

《玉匣记》也是如此,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内容已经与初版大不相同,而且丰富很多,明清时期《玉匣记》非常盛行,也有很多文学创作者将其写进自己的作品。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红楼梦》之中刘姥姥为巧姐取名的桥段。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巧姐进了花园之后,寻找王熙凤而受凉,夜里就开始发了热症。

刘姥姥提醒王熙凤道:“只怕他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依我说, 给他瞧瞧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了。”

王熙凤觉得刘姥姥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吩咐人去拿了祟书本子,找找书中有没有什么能够解决的办法,而这里所谓的祟书,其实就是《玉匣记》。

果然,按照书中的原文写道:

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之,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

王熙凤听完下人说罢《玉匣记》里的记载,也笑着说道:“园子里头,可不就是花神,只怕老太太也遇见了。”请纸钱来分别与贾母,大姐儿送祟之后,巧姐果然睡安稳了。

与其说《玉匣记》是本书,倒更像是一本工具手册。

目前存世的《玉匣记》是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版本,全书分成上下两卷。

其中,《玉匣记》上卷共有一百零六个个章节,大多数的内容都是选择黄道吉日的相关方法准则,也就是传统的“择日”。

按照书中观念,全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若干神煞值班,而这些神煞,普遍都是有自己的行动规律的。

虽然都是神煞,但他们的办事风格与能力各不一样,有强有弱,也有好有坏,他们也可能违背规则去插手凡间的事物,并非谁值班就谁说了算。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好好考虑不同日子的神煞风格与作用,进行平衡牵制,以此化解不好的事情发生,趋吉避凶。

至于《玉匣记》的下卷,共有六十九个章节,主要记载的都是一些方术道法,甚至占卜。

其实意思非常简单,就是教人如何画符、进行测算与占卜之类,还有就是根据某些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来进行吉凶的判断。

最出名的就是“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而《玉匣记》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在不同时辰,左右眼睛跳动代表的意思,也都是不一样的。

另外,还有不同的时辰段,要是打喷嚏、耳鸣、听到鸡叫狗叫之类,都有不同的预兆意思。

总而言之,在《玉匣记》之中,很多生活里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寻常事,都会变得不寻常。

文化程度越低,越害怕《玉匣记》的神奇。

过去不同于现在,人们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尤其是在印刷术出现之前,读书是一件非常费钱的事情,若不是家底足够,读书都能破败。

正因为人们没什么机会接受教育,主要就是比较高层级的教育,所以非常信奉一些虚无缥缈的说法讲究。

传统文化里讲的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神灵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凡人一定要敬畏。

也正因如此,人们在行事的时候,都要看看自己将要做的事情,到底会不会冲撞到神灵,免得以此带来灾厄就不好了。

恰巧,《玉匣记》里记载的内容往往都比较邪乎,虽然笼统,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却往往真的能够唬住很多人,因此越传越神,人们也就越来越相信。

看了《玉匣记》,厕所不敢去,就是怕在不合适的时候上厕所,犯了冲。

老话说:“打喷嚏,是有人在想你”有没有道理?

文化来历

民间说法也不一定是凭空而来,都是有些起源和来历的。“打喷嚏,就有人在想你”这个说法,历史非常悠久,很早就存在了,早到我们在《诗经》里面都可以找到记录。

《国风·邶风·终风》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终风,就是一整天都刮风,终日刮风。这首诗写女子对丈夫或者情人的思念,具体我们就不讲了,只看与题目有关的第三段:“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曀,通翳,乌云挡住太阳光使天色阴暗,就是天色阴暗且有风的意思。

整天刮风,天色昏暗,这天色就没明朗过(不日有曀)。我醒来了,再也睡不着,还打喷嚏了,是不是你在想着我呢?

汉代郑玄注: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从这里看出,在周朝时期的邶国民歌中,就使用了“打喷嚏,有人想”的说法。这是最早的文字记录,那说明这种说法在民间更早就存在了。

有民间创作基础,又有《诗经》把它官方化、文艺化,打喷嚏就成为由人及己的表达相思的意象,很多文人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大文人苏轼在《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也使用了这种通俗说法:

堆盘红缕细茵陈,巧与椒花两斗新。

竹马异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

西湖弄水犹应早,北寺观灯欲及辰。

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

头发也白了,脸色也苍老了,有谁还记得我?这一早起来,老是打喷嚏,还有谁在想着我呢?

还有梅尧臣的《愿嚏》:

猛虎不独宿,鸳鸯不只栖。

虞舜游苍梧,帝子夜向潇湘啼。

时既禅禹妃亦老,老泪洒竹无高低。

流根及昏駮红藓,此情乃与天地齐。

我今斋寝泰坛下,侘傺愿嚏朱颜妻。

我如今在天坛下斋戒夜寝,神思恍惚啊,不知道我那美娘子想不想我,让我打几个喷嚏才好。

其实这些都是在写自己思念别人,用“打喷嚏,有人想”的俗语来转换到其他人的思考角度,让诗歌内容表达更加婉转。正因为有了《诗经》的先河,才让这种其实有些失礼的行为能够入诗,反而增添了一些生活意趣。

民间流传

不过这更多的是在文艺作品中的使用,而把这种讲法在民间推波助澜的,是让老百姓更加感兴趣的神怪预言之说。

和苏轼同时代有一本《百怪断经》,就是这么一部打卦的书,预测了人的一些身体现象对凶吉的反映,视之为各种谶言。它把人在不同时辰打喷嚏归类成为不同的预言,让老百姓按照这个去占卜。不但有喷嚏占,还有心惊占,眼跳占、耳热占。其实这都是一些人体自然的,或者是病症反映。不过古人不这么认为,因为对这些现象无从解释,所以附加上各种臆测的《百怪断经》正好迎合了老百姓的口味:

嚏喷占

子时:主酒食。 丑时:主女思。

寅时:主女相和。 卯时:主财喜。

辰时:主酒食。 巳时:主人来财。

午时:主有客来。 未时:主有酒食。

申时:主惊不利。 酉时:主文人来求。

戌时:主和合。 亥时:主吉利。

今天来看,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但是流行的东西,并不一定需要科学验证。何况这些东西,无非是个民间说法,类似于今天的股票顾问说的话,要是中了,那自然是神奇无比,要是没中,当事人也就笑一笑,转过背就忘了。

人类的记忆都是会刻意去记住那些巧合性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个预言对了,大家就会神化,而错了,大家又会宽容地忘记。所以这种喷嚏占、眼跳占,虽然没有任何科学道理,却大肆流行。因为即使不对,也无伤大雅,对了则是锦上添花。

在这种态度下出来的记忆偏差,让很多人不去思考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根据,只是当作老一辈的知识和经验传承——对错并不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喷嚏占中,丑时打喷嚏,就是有女人在想你。丑时是什么时候,那是凌晨1-3点,这个时候不睡觉的男人打起了喷嚏,说在想女人也是八九不离十,却说是有女人在想自己,这也算是一种幽默和调侃吧。

不过老百姓也不傻,要不然一天十二个时辰,大家为什么偏偏只记住了“打喷嚏,有人想”的丑时占?因为其他的更不靠谱,而且没有《诗经》和各种大才子诗歌的文艺层面确认,所以被大家一致放弃了。

说到底,大家也就是随口这么说,当个玩笑。谁还认真过?

我们这边还有个说法:“脑壳痒,有人想。”这不更加荒谬么,这明明就是要洗头了。

有时候这些民间说法,纯粹就是打油诗式的押韵,念出来,别人也觉得顺口,就口口相传而已。

相比较起来,“打喷嚏,有人想”能有百代诗祖《诗经》的认证,已经算是非常根正苗红的胡说八道了。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