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爻每日一占卜(六爻每日一占卜周文王神卦)

谁为谁伤 2023-08-13 19:37:02 网友投稿

《周易》六爻筮法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广泛用于农业实践,是真的吗?

可见,商代人祈求农作物丰收的占卜预测记录,与《地母经》中预测己巳年的农作物收成情况是一致的。这两个每过六十年才能相遇一次的己巳年的结果,它们预测农作物收成的结论竟能如此一致,如此巧合,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易学中的《周易》六爻易术哲学筮法系统逻辑理论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农业生产经济的实践当中去了,同时也说明《地母经》出现的年代可能会更早,否则也不会有另一个名称《黄帝地母经》了,只不过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而已。

地母经书影

也可以说,商代人祈求己巳年农作物丰收的占卜预测,所用的就是中国哲学中的易学《周易》六爻八卦筮法易术中的系统逻辑理论的预测方法进行分析的。

据说《地母经》诞生于黄帝时代,所以《地母经》也称《黄帝地母经》。虽然现在无法考证,但通过利用《周易》六爻八卦的纳甲易术筮法系统理论对《地母经》中的“诗曰”和“地母经曰”进行系统地逻辑分析和推演,结果证明,演绎诠释的准确性却高度符合其文字描述含义。

通过“己巳”年的准确对应,可以看出,商的历法已经是很成熟的了,商朝的人不管是记日还是记年,已经采用了干支相配的方法,不但在出土的甲骨文献中就有用干支记录某日的卜辞,而且还保存着完整的干支表。

自古以来,由于绝大多数的易学研究者通过史料都普遍认为汉代的京房才是六爻八卦纳甲的发明者,京房之后的干宝又按照京房的理论从纳甲的综合归类、类比含义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了解释,虞翻也用卦变学说对《周易》依经立注,以象解经,其实这都是古代著名的易学家对《周易》研究所做出的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可是《周易》卦爻辞中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和“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明明就是在说历法干支的纳甲。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也描述到了这个问题,但从未有史料证明曾有人利用易术中六爻八卦的纳甲筮法理论来对《周易》卦爻辞的文字进行过逻辑分析。

笔者在此用此方法对《地母经》做了全新大胆的尝试,发现利用《周易》易术中六爻八卦的纳甲筮法系统理论对《地母经》中的“诗曰”和“地母经曰”进行系统的逻辑分析和推演时,演绎诠释的准确性高度符合其文字所描述的含义。

所以笔者认为,六爻八卦的纳甲易术筮法的完整理论在殷商之前就早已具有了,只不过按照中国文化的习俗和传承方法,阴的这一部分是属于极为重要的心法,只能口传心授,秘密传承,就像藏传佛教的密宗和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

清代胡煦在《周易函书约存》中就认为纳甲其源古远,乃“上古圣人”所作[插图]这样一来,京房也好,干宝也好,虞翻也好,魏伯阳也好,他们很可能就是把在民间神秘传承的那一部分阴的内容给挖掘出来并整理成卷,但他们却始终没能将《周易》中的这两部分进行完美地阴阳合璧。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将占卜深究到“数”上,就可以追溯到凌家滩文明的时代,甚至可追溯到贾湖文明的时代。

那么利用《周易》来占卜是怎么回事呢?

“卜”字

这是“卜”字,看这个甲骨文的象形字,是龟骨板受热产生裂纹的象形三岔口形,表示事情发展到了这个三岔路口,下一步该如何进行、如何走呢?

“占”字

这是“占”字,再看这个甲骨文的象形字,是卜人围了一圈,占人在中间用嘴向卜人解释,卜是询问者,是正在迷茫地寻找人生规律和轨迹的人。

占是回答者,是帮助别人寻找人生规律和轨迹的明白人,占者看到受热后骨板上的裂纹向八卦的哪个方向裂,就指示人生向哪儿走或事情向哪方面进行。看甲骨文“卜”这个字形上的那个叉有的向左,有的向右,就清楚了。

到商末有了《周易》这本书时,占签和卜筮术进步了许多。应用六爻易术再参考周文王填的卦辞、爻辞就可大致分析和策划出事情的下一步动向,概率为60%~70%甚至更多。

所以,说《周易》是卜筮之书,也只说对了一半,但卜筮这个词汇真正的意义却与今天的可行性研究分析、预测和策划相似,没有多少区别,它是从大自然的规律当中总结出来的自然运动法则,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六爻易术的卦最早是中国古代的智者们为了追求信息,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过程,把一切类似于这个自然现象的事物分别归类和归纳到这个自然的变化过程中去,把主体的自然现象信息转化为自然现象信息,即从一个客观的现象信息变为另一个客观的现象信息。

从归类、归纳后内在的五行和六亲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逻辑分析和逻辑推演,会在大脑中对应地产生出一个主观现象信息到另一个主观现象信息。而通过因果关系进行系统的逻辑推演分析发现,这样得出的主观信息结论与客观的自然现象变化出的信息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不是对应的全等)。

万事万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都会自然的运动变化和相互影响,这种辩证的演绎则变成了非常客观的事实,六爻术就是根据自然的三个阶段、六个步骤和文字来描述和逻辑分析,类似于数学的平面几何中相似三角形的证明(只是相似,而绝不是全等),即根据一定的环境条件来给事物的变化下定性和定量的结论。

那么这种预测究竟有多高的(相似)准确概率呢?

河图洛书

从《河图》、《洛书》中的自然哲学原理中演绎出来的中国古代算学理论,被发明应用到中国的算盘和相应的加、减、乘、除法则,利用此法治进行计算能够达到100%的准确率,这是事实,但这是另一回事。而预测不同于中国古代算学理论的应用。如果将六爻预测术应用到自然界的实际事物中去进行预测活动的话,那么所获得的定性和定量的综合信息量,最多、最大、最高的(相似)准确率也只能达到90%,这是极点了,也就是太极图两仪中比较大的那部分占90%,中间那部分10%是相反的因素,并不存在100%的准确率。

目前没有一个易学大家敢说他预测的(相似)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敢说信息量达到了90%以上。孔子堪称大家了,也只能达到70%的(相似)准确率。我认为60%~70%左右的(相似)准确概率是自然界一般的客观规律,还有20%~30%是古人在易学的标识——太极图上没有标注出来的具有灰色的那一部分,可以用灰学理论中正、反、合辩证法的系统逻辑来解释。这一点可以看自然界中夏至这一天太阳的出入方位图,白天的时间与全天的时间之比是60/96=0.625及其近似于黄金律的0.618这个黄金分割点即可证明了。

所有的科学与哲学一样,都是辩证的,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即大自然本身也是有缺陷的,不是100%完美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辩证地看。

(本文摘编自:许钦彬《易学与古文明》(2012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第十二章,第三节 易学与逻辑学、占卜学,特此鸣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