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便见风云散解签(日出便见风云散解签艺)

舍我其谁 2023-06-24 03:08:45 用户分享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亲笔题写观名,以求签灵验出名

成都旅游,除了市内春熙路、太古里、文殊院等景点,位于成都近郊的青城山也是必打卡的景点之一,它是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主体景区、国家AAAA旅游景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距成都市区68千米,距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处,从市内的宽窄巷子、春熙路等地均有旅游直通车直达,还有动车站配套,可以说交通非常方便。青城山占地较大,可以悠闲的住在山里度个假,也可以走马观花半天时间浏览完,根据个人情况做出选择即可。炎炎夏日,这里还是很好的避暑胜地哦。

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两部分景区,如果时间不多的游客大都只选择前山景区,也是青城山的核心部分。前山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建祖师殿、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景区主要有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观音阁、上清宫、天然图画、祖师殿等景点。

前山的游览路线为:到达景区后可以先乘坐观光车到达景区正大门,(吐槽下这个观光车票实在有点贵),徒步经过雨亭、怡乐窝、石笋堂后可抵达月城湖。月城湖可以坐船过去也可以直接绕行到索道站。索道直达紫云阁,之后登上最主要的上清宫。

青城山被誉为道教名山,其中最主要的殿宇便是“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题寅。据说当年也来青城山求过签,可见它的灵验。

上清宫内祀奉的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道观内不宜拍照,此处便没有图片辅助)

上清宫后面还有老君阁等景点,极盛时青城山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在老霄顶上还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时间紧张的游客一般到上清宫后便可以原路返回,如果有时间的话其实建议在青城山上住一晚,第二天天气好的话还可以欣赏到绝美的日出,体验青城山真正的仙风道骨的底蕴。

青城山自古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千年以来一直是旅游胜地,即使在夏天也自带一分清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不少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不朽的诗篇传颂,诗圣杜甫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又“丈人祠西佳气浓,绿云拟住最高峰。”这些著名诗句抒发了对青城山的爱慕的感情。唐代诗人岑参、钱起、贾岛,宋代诗人陆游、范成大等,对青城山都有题咏。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亲笔题写观名,以求签灵验出名。来了成都,不妨抽出半天时间来青城山打卡,感受道教文化与清幽意境!

旅游攻略信息:

青城山

地址:都江堰市西南部青城山风景区

门票:前山80元/人,后山20元/人,景区内有电瓶车、游船、缆车等可供选择

建议游玩方式:可跟都江堰安排在一天游览,也可以在青城山上住一晚,第二天观赏云海日出

林棹《潮汐图》:远方搭纸而来

所有想象因落空而满足。新小说取名《潮汐图》,写作缘起林棹曾偶遇的一幅19世纪中叶的水彩花蝶。历史学家西蒙·沙玛那句“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者总会被突起于日常生活表面的那些东西绊住……引他前往历史的更深处”是对林棹一系列遭遇最贴切的描述。随后,林棹遇到一部粤英词典,一系列中国贸易画,动身游历珠江。双脚丈量的现实和历史不够真确的残片在小说家这里同时交汇,是作品雏形的发端。

所谓“潮汐图”,既是两种时空交汇的结果,也是化身潮汐的虚构之物反复冲抵陆地般坚固的记忆淤层,在其真空处植入的一段奇幻之旅——亦是小说要讲述的:19世纪初的清朝,一头诞生在珠江边的巨蛙一路游历,先后落脚广州城、蚝镜(澳门)、游增(欧陆帝国),沿途吞食万物与见闻,得到数种身份,抵达一个早已明晰的终点。

《潮汐图》,作者: 林棹,版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年1月

1

虚构之物不刻意掩饰自身的来历,小说开篇第一句“我是虚构之物”便干净利落地摊了牌。“我的万能创世主——我的母亲,一九八一年生在省城建设四马路某工人新村”(林棹于一九八四年出生在广东深圳),这是小说造物与造物主在纸上初逢,即将对视的时刻。“母亲睁开巨眼”,虚构之物从纸上跌落水下,踏上虚构的命运。它被捞至船面,收获第一个名字“大头怪胎”,尚无性别。

此后,“大头怪胎”的每个新名字都将它扣进命运的“每个暗扣”。它被船民契家姐收养,改叫“蛙仔”,被醒婆当作“灵蟾大仙”绑上船桅,保珠江渔民风调雨顺。它偶遇H——来自苏格兰的博物学家(他的身份之一),被捉去广州城判定为“乸”(雌性),第一次拥有性别。它住进澳门的好景花园,被调教成“宠物”,被H编入他的收藏谱系,学名polypedates giganteus。它最后的落脚点在欧陆帝国,先被取名“巨蛙太极”关进帝国动物园,后成为“湾镇巨蛙”,与一名博物学教授、一只雪达犬度过余生。

当巨蛙的尸体冰封后寄出,随冰块一同消失,巨蛙结束飘零的一生变得自由,再也无法被命名和占有。林棹对巨蛙命运的书写带有哀怜的成分,哀怜一个独特的物种在各色人物手中如何降格为财产、奇观、活标本等等。但这份哀怜并不能覆盖巨蛙命运的全部,人试着从巨蛙的脊背上识别一张藏宝图或一部自然史,巨蛙也没放过用双眼“捉住”人,“我被梦着,我也梦着,一如我被看着,我也看着”。巨蛙看一种“浸润南北、通润东西”且“熔化万物又晶化万物”的时间,巨蛙既在时间之中,也在时间之外,它的存在成为永恒去见证周围的人与物出现再消逝。这样来讲,原本的虚构之物反而拥有了坚固的肉身,从历史虚无的浪潮中吞食并保存不复存在的事物。

读林棹的小说会想起J.A.贝克的《游隼》,作者在英格兰的土地上追踪游隼,幻想成为游隼用超越人类经验的眼光观看世界。《潮汐图》自然可以当作林棹对这种眼光的想象和再现,万物也都在巨蛙的眼光中倒转。于是,不再只是“他舔泥”,“泥也舔他”。风不再吹过,“风又咬旗,咬紧了甩,甩出猎猎声响”。珠江“年纪尚幼,它的愤懑就未受重视。珠江游,一味向东”。奶牛看刚出生的孩子,“亲吻他们,看他们如何向世界投去好奇、探问的第一眼”。诸如此类对万物视角的书写,未尝不是织就一张视线缠绕的密网,引我们低头、附身,随每一条不同的路径向世界投去“好奇、探问的第一眼”,以物的眼光重新“捉住”我们自己。

《游隼》,作者: [英] J.A.贝克,译者: 李斯本,版本: 全本书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年8月

2

小说《流溪》里,林棹写一种“弯弯绕绕”的叙事,主人公张枣儿口述的前半生变得虚实难辨,分不清哪部分是她亲身经历的,哪部分是她臆想的。《潮汐图》也要经历一番关于虚实的揣度,尤其小说写到博物学家、夜的主人H面向众人讲一段自己创作的巨蛙的来历,听众里的“你”开始怀疑眼下的一切并非现实,“你开始怀疑你和他们、它们一样,只是主人即兴虚构、日出即化的角色。你被这个念头吓破胆,扔下早就喝空的杯子不辞而别”。

听故事的人,讲故事的人和故事里的人都在故事与现实的夹缝间摇摆不定,那么,所有巨蛙讲述的经历也就不再能经受目光真挚的一瞥。既然H可以凭空创造巨蛙的来历,巨蛙讲述H在苏格兰的童年、研究博物学的经历,以及他与一头大象的遭遇,未必不是巨蛙创作的。

意识到这点,林棹的小说表露更复杂和迷人的质地。有金红巨眼的母亲在天空的一角俯瞰巨蛙和它的世界,巨蛙习得母亲虚构的能力,在它的世界俯瞰另一个世界,世界与世界交错,投下变幻的影子便长出新的故事——并非唯一也并非最后的故事。

小说里,巨蛙与画家好友冯喜去黄埔望大船,讨论海的那边是什么。再次见面时,巨蛙与冯喜在澳门夜游,冯喜告别巨蛙,搭一艘大船出海。海的那边是什么,冯喜心里有答案,要亲自去看一看,“实情他是知道,一切故事终要脱离大地、落出去变做大海的。所以他不顾一切舂入大海,与故事汇合;他是要活作一个故事,要做千万故事一分子、永恒流传”。

故事成为人物最长久和可靠的归宿,恰如林棹将巨蛙放进《潮汐图》。明白了肉眼在彼此逼视时的受限,巨蛙甘愿任由冯喜脱离陆地(现实)的命运,走进故事的大海,因为未知,他的存在就有了无数种可能。他的归来最近可以“相距一小时”,最远可以“相距一次日出和一次日落”,这样新的风景、新的世界,是巨蛙为他预备好的。而在巨蛙的大海上,“我亲爱的远航人不会遇见更坏的事了”。

从《流溪》到《潮汐图》,林棹看待世界的信条之一似乎都借《潮汐图》里那个给巨蛙讲故事的女孩点出:“在这人世间,除了故事,我们一无所有。”联想某次对话里林棹提到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切都是虚构的”,再回到她作为小说家的身份——如果存在一种求真的极限,在林棹这里或许能找到虚构的极限。故事身穿层层虚构的外衣,故事生出更多故事,这样的故事存在,难以被讲述——至少难以被一次性完整地讲述,于是故事就也是自由的了。

《流溪》,作者: 林棹,版本: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4月

3

是否存在“小说家的自觉”这类说法?

小说《流溪》里,林棹首先让读者惊异、惊喜的是她矿石般的语言。林棹极少限定一件事物出现在读者眼前的面貌,那幕奇异底片便是“玫瑰色沁着温柔的绿、愁惨的蓝、雌性的酒醉的黄,梦游的云絮贴着海平线走钢丝”。这并非林棹出于对语言的迷恋,没有节制地将其缠绕在事物身上,一如植物塑造了《流溪》现实以外的维度,语言在此形成另一种维度。所谓“小说家的自觉”,或许是意识到事物无法被语言单一地描述和占有,主动回避精确、果断的观看需要,尝试了解并想象它们存在的多种面貌。

来到《潮汐图》,林棹延续了这份“自觉”。巷道“极窄的,回环的,令人安乐,令人厌倦”。明娜出现时,“她是蛮石山、大泥河、烫的沙、深深林薮。她是四种颜色。她的眼睛是埃及的,下巴是印度的,她有欧罗巴的、牝牛的肩线。她是四面八方。是一丸珍珠,被厚厚的棕油含住”。巨蛙自述的语言随地域的改变而改变,从珠江两岸的粤语方言到澳门的国语官话,再到欧陆帝国的翻译腔,在此,语言的流变也再现了江水与故土中滋养的感官和筋脉如何消退。

另外来讲,这份“自觉”或许可以等同于“自省”。在写到巨蛙和众多异域动物被关进帝国动物园,巨蛙看自己周遭的“新狱友”,“雪下着,世界簌簌发响。丹顶鹤长颈打死结,细腿几乎拗断,痛苦地啄尾羽,彻底发狂”。对痛苦的观看随即引发巨蛙内心的自省:“我是否有罪,假如此刻我被他人的大雪感动、在异域新知中尝出欢愉,我是否有罪,假如我以囚徒之身尝过并承认,这确是人间欢愉之一种?”

巨蛙的自省是否可以看作林棹的自省?进而是否可以视为林棹对写作伦理的疑虑?在亲历一种现实,叩问模糊的过去,落在纸上的虚构世界还能否心安理得地安放欢愉?——来自写作的欢愉。由此,我想到《潮汐图》里最真挚也最危险的一幕,巨蛙为了帮它的船家养母,沉入海底寻找货物——

海底更暗。我向大船尸骸去。它不再是大船尸骸,而是变乱的签文,永失解签人;是所有被母亲剔除的定语的漩涡,是折断的腐烂的段落的渊薮。我命运的线索发着噗噜声一串串升起,我不复存在的注脚浮游,废稿碎成粉末,错谬的标点摆荡似鱼群,词条被海沙深埋。我浮上水面换过一次气。我再次下沉,向母亲幽暗的髓海,向打死结的经纬线、弯成穹隆的甲板和死神的旌旗,向蓝霭霭幽灵宫殿。

这样的海底,藏着巨蛙虚构的来路,也有母亲、造物主、小说家林棹与自觉、自省过后的折损与消耗。纵使《潮汐图》有如此多的维度供读者打开、进入,但只有一种维度——大海的维度,只有一种方式——下沉的方式,允许读者短短看一眼小说家的残影。

至于“远方搭纸而来”,也就变得可以想象。远方绝非轻易地搭纸而来,远方经历揣摩,想要尽好地搭纸而来。《潮汐图》尽力实现了尽好。

文|Dzolan

编辑|走走

校对|王心

汪小菲母亲张兰:舅舅带她出国,弟弟为她惨死,资本让她净身出户

#头条群星10月榜#

文 | 李培树

编辑 | 孙大圣

这边厢,大S一家和汪小菲在热搜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热闹非凡。

那边厢,张兰在直播间里带货带得热火朝天,内涵丰富又不带一个脏字的话术,让观众们拍案叫绝。

于是短短7天,直播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500万,麻六记这个品牌也一飞冲天。

张兰这一波,属实赢麻了。

但如果你了解张兰早年经历的话,你就会明白,她的这一次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她过去堪称传奇的经历,是她此次出圈的基石。

01

1958年张兰出生在北京朝阳医院,她的父亲是清华土木系教授,母亲在纺织轻工业部工作。

不过由于历史因素,她的母亲必须与父亲划清界限,解除婚姻关系,因此张兰直到18岁那年才第一次与父亲相见。

因为没父亲,张兰从小就跟哥哥一直住在姥姥家。

张兰的姥姥来自正黄旗的一个大家族,据说今天前门一带的四合院当初都是她的家产。

那时候食物短缺,张兰的奶奶舍不得宝贝孙子受苦,就总派人给张兰的哥哥送各种好吃的,张兰见了馋得慌,硬是从哥哥嘴里抢食,这才避免了被饿死。

张兰的哥哥长到三四岁的时候,奶奶把他接走了,兄妹俩此后多年都没有联系。

张兰五岁那年,母亲在舞会上认识了一个化工行业的工程师,没多久两人就结了婚。

继父待张兰十分严苛,从起床到睡觉的每一分钟都给她安排得明明白白,练字、背九九乘法表、织毛衣,样样不落,用张兰的话来说就是量化教育。

在继父的培养下,张兰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任谁提起她,都少不了夸赞和羡慕。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兰除了学习成绩好,还非常会玩,爬树、弹球、跳皮筋、“够大举”、“麦浪滚滚”都耍得特别溜,因此她很快成了孩子王。

十岁那年,张兰多了个弟弟,她母亲因为在扫大街时犯了个错被带走了,两个月之后才回家。

回家之后没多久,张兰一家四口就被一起下放到了湖北。

下乡后,凭借带来的洋画儿,张兰很快跟村里的孩子打成一片,他们带着她摘菱角、挖野菜、采蘑菇、采木耳,一边玩,一边收集生存物资。

但年幼的弟弟因为只吃素菜,营养很明显跟不上,于是张兰想出一招——去水田里抓蛤蟆。

抓蛤蟆最大的危险是狼和豹子,张兰在前面走,它们在后面跟着,要不是因为害怕手电筒的光,恐怕早就扑到张兰身上去了。

除了蛤蟆,张兰也抓蛇,守在田鼠洞口,见蛇出来,一顿胖揍,捏住七寸,拔掉它嘴里的芯子,一气呵成。

不得不说,张兰这麻利劲,比土生土长的村里姑娘还强了好几倍。

在谋生之余,张兰也没有放弃学习,小学毕业后,她考上了县里的中学,在那里她遇到了张老师。

张老师看她个高腿长,就培养她打篮球和排球。

张兰练习得非常努力,因为球打得出挑的话就能出去打比赛,打比赛就意味着有补助,能吃饱饭。

在饥饿的驱使下,张兰的球技长进得飞快,再加上成绩好,很快她就成为了学校的风云人物。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1973年,被下放的知青们纷纷回城。

但因为张兰家里没什么背景,想早点拿到回城的调令难于登天。

不过这并没有难倒她,凭借超高情商,她没多久就成功带着全家人回到了北京。

02

张兰之所以着急回北京,一是想早点治好她母亲的病,二是为了自己的前程——她不想被分配到纺织厂。

暑假的一天,张兰天不亮就扒上了一辆运煤的火车,然后兜兜转转回到了北京。

在姥姥家休息一晚后,她找到了负责人事调动工作的司长的女儿,也是她的小学同学。

在知道司长的办公地点和工作时间后,张兰立马杀了过去,当着司长的面哭得声泪俱下,无奈还是没有得到一个确定无疑的回复。

不过张兰并没有就此放弃。

她先是每天到司长办公室里软磨硬泡,再送上姥姥做的红烧肉卤蛋,最后又拉上司长女儿跟她一起抹眼泪,最终成功拿到了调令。

一家人回到北京后,张兰看姥姥家太小,住这么多人过于拥挤,又用类似的法子从房管处要来了两间平房。

很难相信,有勇有谋的张兰彼时还只有15岁。

这之后,张兰走上了与大多数人相似的生活轨道:上大学、结婚、生子。

日子像水一样平静地流淌,虽然困窘,但也不乏波光粼粼的美好记忆。

可张兰想要的却并不止于此,她觉得自己被困住了,她渴望的是更加波澜壮阔的世界。

幸运的是,她终究还是等来了一个引路人。

1988年,张兰从未谋面且已移民到加拿大的舅舅回乡探亲,见张兰把家里上上下下打点得十分妥当,就想让她办个探亲签证,去加拿大照顾正准备做胆结石手术的妻子。

面对这个机会,张兰没有犹豫,她几乎是立刻就答应了下来。

她很清楚,这是她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1989年,张兰撇下8岁的汪小菲,跟随舅舅来到了加拿大多伦多。

她白天在唐人街一家餐馆的后厨打黑工,一天切六筐土豆丝,晚上到舅舅家做饭、洗衣、收拾屋子,忙得像个陀螺。

熟悉多伦多之后,她又尝试了其他工作,每天上班时间达到了十个小时,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打六份工。

几个月之后,见舅妈身体恢复了,张兰便找了个包食宿的家政活,从舅舅家搬到了新雇主提供的地下室里,开始自力更生。

1991年秋天,张兰攒够了两万美元,合人民币十万六千元。

当时国内的猪肉3块钱一斤,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在200左右,可见彼时的张兰是全须全尾的大富婆。

这一年,她33岁。

在继续留在加拿大和回国这两个选择之间,张兰纠结了许久,最终选择了后者。

因为她在坐公交车时,无意间发现自己扶在栏杆上的手上竟然已经起了一小片老年斑。

这让她意识到两年的辛苦工作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她的身体。

圣诞节前夕,张兰飞回了北京,开始想法子创业,很快阿兰酒家就横空出世了。

凭借竹楼式的装修、半裸女人的壁画、独具特色的菜品和张兰那肖似王姬的脸,阿兰酒家招徕了不少食客。

因为生意太火爆,张兰索性24小时营业,春节也不打烊,这在当时还是个新鲜举措。

后来张兰回忆说,业绩最好的时候,一天有4万流水。

首次创业就大获成功,张兰欣喜万分,于是又接连开了两家店——阿兰烤鸭大酒店和百鸟园海鲜大酒楼,赚得盆满钵满。

彼时的张兰不会想到,命运之手的阴影已经笼罩在了她的头顶。

03

1999年春天,张兰带着母亲去海南旅游,在寺庙里,她抽了一根签。

“下下签,姑娘,你有血光之灾”,解签人对张兰说。

张兰不信,又抽了一根,却依旧是下下签。

解签人道:“还是有血光之灾,不过你的一个贵人会帮你挡掉。”

张兰半信半疑地走开了,心里并不把这当回事。

回到北京后,见店里有一位风水大师,张兰便随口一问说:“您觉得我这风水怎么样?”

大师四处看了看后,摇着头道:“门口这个电线杆子很不好,容易招致血光之灾。”

张兰一听这话,不禁汗毛倒立,海南寺庙里发生的事也涌上了心头。

就在这时,她弟弟走了进来。

虽然年龄相差十岁,但张兰和弟弟的关系一直非常要好。

张兰刚开餐馆那会,弟弟在东方歌舞团的工作正干得红火,不过当知道她身边缺个管账的人时,便毅然决然地辞了职来店里帮忙。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弟弟的协助,张兰才可以如此迅速地扩大经营规模。

当张兰的弟弟离开房间之后,大师悄悄对张兰说:“你弟弟有血光之灾。”

闻言,张兰方寸大乱,连忙问破解之法。

“让他去献回血吧。”

张兰不敢不从,便赶忙叮嘱弟弟,但因为店里工作太忙,弟弟很快把这件事给忘了。

张兰倒是想到过挪电线杆子的事,可这事难度高,不好办,一来二去,她便也给抛之脑后了。

于是在这一年的夏天,血光之灾这事便一语成谶了。

6月7日这天的晚上,张兰的电话突然在半夜响了起来。

“快到朝阳医院来,你弟弟不行了!”

对方话音未落,张兰便已经冲出了家门。

在太平间里,她见到了眼睛尚未合上,身体却已冰凉的弟弟。

医生说,她弟弟被歹徒捅了整整16刀。

张兰看着弟弟,心如刀绞,但她明白自己不能这么消沉下去,因为她还要亲眼看到杀害弟弟的人付出代价。

那天以后,她每天都往公安局跑,想方设法打听凶手的线索。

每隔半个月,她还会开着弟弟生前的捷达去八达岭的墓地看望弟弟。

可惜半年过去,案情一点进展都没有。

与此同时,她经营多年的生意也几乎已经荒废了,都只是在苟延残喘而已。

就在张兰马上就要放弃希望的时候,消息传来——弟弟的案子破了。

原来那伙歹徒原本想打劫的人是她,因为她那段时间刚巧去国外看望汪小菲,他们才将目标转移到了弟弟身上。

得知真相后,张兰痛苦万分,她多么希望时间可以倒流,多么希望她没有去欧洲,这样她就可以代弟弟受这血光之灾了。

这之后,又过了好几个月,张兰才得以从弟弟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

她下定决心,要完成自己和弟弟未竞的的梦想——打造一个国际化中餐品牌。

04

2000年4月,凭借卖股票赚的六千万和转让店铺的四千万,张兰在北京CBD核心区的国贸开办了俏江南。

“开业当天中午,9个包间,126个散座,统统爆满。为了争抢一个包间,两个公司还差点打起来。”

毫无疑问,俏江南出场即王炸。

因此短短三个月后,张兰就收回了所有成本。

到2003年,俏江南已经在北京开了11家分店,个个生意火爆。

2008年,张兰敏锐地看到了奥运会召开所要带来的商机,趁势开办了兰,想要将其打造成中国的名片。

上万一只的水晶杯,几十万一盏的吊灯,天花板上挂了375幅巴洛克时期的名画,重金之下,兰极尽奢华。

自然地,这样的大手笔也引得无数名流慕名前来,英国首相布莱尔和贝克汉姆等人也不例外。

兰声名鹊起,俏江南也丝毫没落后。

经过重重选拔后,俏江南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唯一的中餐供应商,张兰心心念念的世界级品牌终于初现端倪。

同年,为了加快门店扩张的速度,张兰首次决定与资本接触。

当时的俏江南估值20亿,鼎晖投资以2亿的价格收购了俏江南10%的股份,这相当于给俏江南注入了2亿流动资金。

但这是有条件的:如果俏江南不能在2012年上市,那么张兰就必须花高价从鼎晖投资手里将这部分股份回购。

这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对赌协议。

遗憾的是,俏江南的上市之路并没有张兰想象的那般顺利。

2011年,俏江南向提交了A股上市申请,2012年申请被终止,因为“认为餐饮企业不适合上市,而且这种情况可能持续8-10年”。

张兰自然不甘心,于是她决定转向香港H股。

但当时香港上市的条件也十分严格:俏江南作为民营企业,必须采取红筹模式上市。

也就是将企业的境内资产转移至境外所注册的公司,再以境外注册公司的名义实现上市融资。

这意味着张兰必须将国籍由中国变更为圣基茨和尼维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三个月就能实现投资移民的国家,其他国家少说也要等上七八年。

犹豫了三个月之后,张兰去派出所注销了自己的中国国籍。

“那天,我非常伤心地哭了一场。”

彼时的张兰并不知道,她改变国籍的举动到头来,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香港与内地不同,企业想要上市,必须自行寻找基石投资人。

在反复斟酌过后,张兰最终选定了欧洲私募股权投资公司CVC。

这个决定后来被张兰比喻为引狼入室。

在CVC的运作下,张兰一步步地被架空了,而她直到被起诉那天,才明白了这一事实。

2015年,张兰净身出户,失去了俏江南的所有权。

从在加拿大打黑工,到创办阿兰酒家,再到经营俏江南,这24年来,张兰的每一步走得十分不易。

然而在资本介入后,她所拥有的的一切便迅速崩盘,实在让人唏嘘。

张兰终究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不过像张兰这样的人,又怎会如此轻易地倒下?

只要有一丁点机会出现,她就能立马东山再起。

这不,最近几天,她光在直播间动动嘴皮子,就让麻六记这个品牌闻名四海了。

汪小菲哼哧哼哧干了两年,赶不上张兰干的两天。

不得不说,张兰这抓流量密码的能力,这搞钱的能力,真是无人能出其右了。

在舆论战里输给张兰,S家一点不冤枉。

毕竟她们的对手,可是兰姐啊。

结语

纵览张兰这64年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张兰的成功,在于她永远把握主动权。

她知道,机会永远不会主动降临到自己头上,所以她每一次都拼尽全力争取。

如果她坐以待毙,那她很可能被饿死,很可能至今还留在下乡时的县城里,很可能失去出国的宝贵机会。

那么她的人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这么富有戏剧性和传奇性。

毋庸置疑,张兰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与此同时,笔者也更加理解了陶华碧排斥资本的原因。

是啊,即使足智多谋如张兰,也斗不过资本,只能被资本玩弄于股掌之中。

更何况其他人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