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兰(姓兰的女孩取什么名字好听)

痴人痴梦 2023-06-16 00:44:01 网友整理

以兰为姓,空谷抱幽踏香来

百家姓,兰。

兰的本义是兰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样貌清秀,香气袭人,闻之观之,赏心悦目。

以兰为姓,自然而然地承载了兰的品性,馨香、高洁、清雅,如歌一般。

(宋)赵孟坚作《墨兰图》卷

燕姞梦兰诞下始祖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当兰缓缓踏诗而来的时候,料峭的春风就被吹醒了。

兰,很早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她那茂密而有序的叶子非常耐看,自茎部簇生,仰俯自如,终年常绿,还会开出素而不艳的小花。兰多生于幽谷泽畔,古人喜欢将她种在庭院内或栅栏边,“兰”字最早便是由“艸”加“阑”的“蘭”。“艸”音cǎo,义也同“草”;“阑”的本义为门前的栅栏;艸、阑两范式叠加,就成为“蘭”之范式。真乃门遮之香草、香可萦门也。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亦作如是解释:“蘭,香艸也。从艸、阑声。”后因方便书写等原因,“蘭”简化成为“兰”。

乘着微风,简简单单的兰超凡脱俗。她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她的香,自然、纯粹、清冽,无论人前人后,始终香气如一,令人心驰神往。兰也被誉为国香。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以诗曰:“粲粲门子,菲菲国香。”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著文称:“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甚至,佩戴着兰,都能引人注目。早在大约公元前649年,一个叫燕姞的女子,就有过这样的运气。那天,她梦见自己的祖先赠予自己一株兰草,同时嘱咐道:“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媚在这儿,是喜爱的意思,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杜预注释:“媚,爱也。”佩戴一株兰,别人还会像爱兰一样地爱着佩戴者呢,现代语言学家杨伯峻这样说明:“服媚之者,佩而爱之也。”

真的有因兰而生出的喜爱吗?醒来后的燕姞依“梦”而行,她采摘新鲜、饱满的兰草,精心制成装饰品,插在发髻间、别在衣襟上、绕在手腕边。芳步轻移之时,玉手巧抬之际,丝丝缕缕的兰香也跟着轻盈舒展,多么别致啊。其时,作为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文公姬踕众多小妾中的一个,燕姞平常是不被注意的。而拥有了兰香之后,燕姞竟然真的惊艳到了郑文公。不久,燕姞和郑文公生下一子,燕姞禀告了梦兰之事,郑文公便为此子取名姬兰,也被称为公子兰。

这即是记载在编年体史书《左传·宣公三年》里的“燕姞梦兰”,这个典故也是表示妇人怀孕得子的成语。美梦来临的时候,一定要相信并流连,万一就成真了呢?姬兰更是争气,让“梦兰”得到升华。公元前628年,姬兰继任郑国国君之位,史称郑穆公。郑穆公的子孙中有人以他的名“兰”为姓氏,史称兰氏正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兰氏族人都尊奉郑穆公姬兰为兰姓得姓始祖。

若隐若现的兰之清香,幽幽静静的轻荡游离。兰姓,就是香。

幽兰异质千年流芳

人和植物之间的缘分,真是奇妙的。

因为兰,世间也多了“吐气若兰”一词。美好的气息就像兰香一样呢,用“吐气若兰”来形容美女的呼吸和文辞华美,真是太恰当不过了。人们也用兰来称颂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周易·系辞上》所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同“嗅”,表示气味。彼此贴心贴意、相互理解的话,就是“兰言”啊。由“兰言”,还引申出意气相投的朋友“兰交”、优美的文辞“兰章”、结拜忠义兄弟时互相交换的谱帖“兰谱”、档案典籍收藏府库“兰台”等,都深含兰之醇味。

兰的蕙心芳质,来自心灵深处,低调、纯净、丰盈。“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明代薛纲《题徐明德墨兰》)。除了卓越的芬芳,兰传递的还有不落凡尘的清雅和高洁,代表一种独特气质。

(明)文徵明作《三友图》卷

郑穆公姬兰是具有这种气质的。

当年,郑文公因为太子姬华叛乱,将姬华和参与叛乱的儿子都杀了,并将另外几个年幼一些的儿子全部驱离郑国。姬兰逃到了晋国,由于他聪慧、多才、恭谨,受到晋文公的喜爱,被封为大夫。公元前630年,晋文公起兵讨伐郑国,想让姬兰带路。姬兰说:“臣闻君子虽在他乡,不可忘记父母之国。今日主公伐郑,臣不敢同往。”意思是说,虽然你有恩于我,但是你带人去打我的母国,我是不会陪你一起去的。而晋文公也很有胸怀,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夸他不忘宗国,更喜欢他了。此事传开以后,姬兰受到了郑国臣民的爱戴。

这次伐郑,以郑国求和而告终,晋文公让郑文公答应立姬兰为太子之后,便撤了兵。

郑穆公成为郑国第九位君主,在位二十二年之间,正是晋、楚争霸中原的历史阶段,虽然晋文公对他有大恩,但他并没有完全依附晋国,而是充分利用外交手段,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他先后与楚国和晋国结盟,使得郑国免遭灭国之险,此后还延续了200余年。作为兰姓始祖,姬兰将兰的独立、自主、自爱的秉性发挥出了高度。

明代学者兰茂(1397—1476年)也是兰之气质的拥有者。

兰茂字廷秀,号止庵,祖籍河南洛阳,其父辈约在1388年被征入滇,落籍于云南省嵩明县杨林镇。兰茂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对世事有着独到的见解。自1417年二十岁起,兰茂就“耻于利禄,自匾其轩为‘止庵’,遂不出”,隐居在杨林,这也是他号“止庵”的原因,当时兰茂母亲身体欠佳,兰茂便立志学医。

兰茂的母亲一直爱养兰,从小耳濡目染的兰茂早已是兰的知音,兰也是兰茂最早入手学习和使用的药草。兰茂将兰全草入药,或煮或煎,作化湿、辟浊、醒脾、发散之用。气味芳香、性味辛平的兰确实是疗疾的好手。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说她“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将她列为上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兰尤其擅长治疗口中有甜腻之感的脾瘅。脾瘅是过食肥甘油腻、以口中发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黄帝内经》也针对脾瘅,提出过“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的观点。脾瘅还往往有可能发展为相当于现代所说的糖尿病,即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等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症。故兰草对于防治糖尿病也有一定效果。

清乾隆抄本《滇南本草图说》内页

沐着兰香,兰茂“遍访滇池流域及滇南各地”,一边学习、采药、觅方、行医、实践,一边编著医药学著作。从1417年至1436年,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地方性本草专著《滇南本草》。《滇南本草》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了约150年,被历代云南人奉为“滇中至宝”,其中很大一部分药物被今人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云南地方药品标准》,还有很多受到国外医学界推崇。兰茂因此被称为“南滇医圣”“小圣”。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万千兰章,兰茂做到了。

多彩“兰学”承袭不断

从《滇南本草》开始,“冲淡简远,心气如兰”的兰茂,与兰共香。

大约1436年至1449年,兰茂在杨林设堂讲学,主要传授他的声律学著作《声律发蒙》《韵略易通》等。据《云南乡贤事略》称:“四方学者至杨林从茂学。”“云南第一所书院”——碧澜书院也因为兰茂而诞生在杨林。

《声律发蒙》是云南第一部声律启蒙读物,是当时滇中童生读书识字的启蒙教科书,通俗易懂,音律铿锵,“词采骀宕,裁对工稳,村塾启蒙,几乎人手一编”。《韵略易通》成书于1442年,共收字8328字,为汉语语音系统研究和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兰茂以宣传传统的汉文化为主,吸取少数民族的精华,统一了全国汉语发音,对韵律学声母、韵母进行了化繁为简的整理和书写,还自创一首《早梅诗》概括了20个声母:“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并加按语:“东即端,风即非,破即傍,早即精,梅即明,向即晓,暖即泥,一即影,枝即照,开即溪,冰即帮,雪即心,无即微,人即日,春即穿,天即透,上即审,见、从、来仍用原字。”诗词明白如话,言言珠玑,句句琳琅。《韵略易通》是现代普通话的权舆。

兰茂的音韵学,被人们称为“兰音”。兰音如歌,在岁月深处静静绽放。

兰茂写作范围很广,有以《止庵吟稿》和《玄壶集》为代表的诗词,或写景状物,或阐述哲理,或抒情言志,或评古论今;有1454年写成的南曲剧本《性天风月通玄记》,借道人修行悟道的故事,反映云南之山川风物,表达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从1461年、64岁开始,兰茂又用三年时间写了一部百回小说《西游记》,这是中国第一部根据唐僧取经事由而创作的小说,其取材也是兰茂经年的积累:一是他在著述《滇南本草》过程中,经常深入少数民族边疆部落采药问医,寻访到《唐僧取经》古夷(彝)文本,二是他少年时常听长辈讲述的祖籍为河南洛阳缑山的陈祎(即唐三藏玄奘)出家为僧取经的故事。

兰茂的《西游记》与后来的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约1500—1583年)的《西游记》不同。兰茂不是从孙悟空出世写起,而是从唐僧一行人已到西天取得经书踏上返程开始写起。途中,徒弟们和防卫护身的武器不是大众熟知的孙悟空、金箍棒、猪八戒、钉耙、沙僧、禅杖,而是由佛祖选派的僧人、居士等。徒弟们一路随行护经、保护唐僧,终于平安返回东土。兰茂借《西游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并精解生病之因,传播修身养性的知识,教人们懂得真正的养生之道。他的忠告是:生病要用药治,防病却要从修心做起。

兰茂像

不过,兰茂的《西游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至他逝世后约四百年,约清代嘉庆年间才有刻本传世。而此时吴承恩的《西游记》已经行世久远、广为流传,于是刻书者便在兰茂的《西游记》前加了一个“续”字。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兰茂的《西游记》,书名就成了《续西游记》。

“续”,或不“续”,书就在那里;闻,或不闻,香总是如故。兰茂身后,人们对他的音韵学、医药学和诗歌等方面的研究蔚然成风,“兰茂之学”被称为“兰学”。

兰学,和着“梦兰”之奇异、姬兰之期盼,凝在兰的清新中。(责编:沈沣)

如果您姓兰、付、代、未,愿意改回自己祖上的姓氏么?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19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6分钟)

在喧嚣的尘世中,静下心来留下一些文字,我们继续姓氏漫谈。

前两辑,省愚透过一些史料和民间传说讲述了“萧”“肖”与“阎”“闫”之间复杂的历史纠葛。

有不少朋友通过私信或者于评论区向在下诉说了自己的经历,有被迫改姓的,有父子两代人姓氏不同的,当然也有跨越重重困难把自己的姓氏改回去的。鄙人感谢大家的支持,分享经历便是文明社会最基础的受众价值观。另外,又因为笔者素来智术浅短,讲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多指正。

追寻历史的本源

今日,我们接着讲述几个不在《百家姓》中收录,却又十分常见的姓氏,这几个姓氏似乎能找到些许的共同点。

先秦时期的兰氏起源。

“兰”姓,这是极为古老的姓氏。据文献资料记录,该姓氏有较多的来源。但有一个事实是,“兰”姓不在《百家姓》的收录中。

“兰”姓最早的来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郑国国君郑穆公,郑国国君为姬姓,穆公名为兰,又名子兰。按照当时的规矩,仅有嫡出的儿子(或者是嫡长子)可以沿用父亲国君的姓,其余庶出的子女仅可以使用氏。最终穆公的庶出子女便使用父亲的名为氏,这就是所谓“姬姓兰氏”的起源。

与此同时,距离郑国不远的楚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是为兰氏的第二个起源。

楚庄王之幼子为子兰,此子兰的庶出子女也同样使用父亲的名为氏。由于楚国国君为“芈姓熊氏”,所以此处的兰氏也成为熊氏的一个衍生氏,所谓“芈姓兰氏”的来源也即如此。

汉化产物

既然“兰”姓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那又为何不在宋朝《百家姓》的收录中呢?即便是后世进行《百家姓续编》也未曾将其收录进去。

对于此问题,请恕鄙人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可以猜测的是,编著《百家姓》之时,此“兰”姓数量应该极低;另一个原因有可能与历史上曾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兰”息息相关。

如今的彝族、土家族、满族、回族、壮族、瑶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均有“兰”姓人口,各个民族的“兰”姓起源各异。

因此,我们似乎还可以给这个人数并不多的“兰”姓给予一个民族融合推动者的标识。

蓝姓与兰姓

前面两个段落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兰”姓的起源与少数民族朋友汉化改为“兰”姓的情况。事实是,以上两个“兰”姓皆不是如今“兰”姓的主要来源。如今的“兰”姓,大部分来自于“蓝”姓的改姓。

蓝姓改姓,才是兰姓的主要来源

“蓝”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31位。若要追溯“蓝”姓之来源,于中国南北方皆有此姓氏可追寻。但是“蓝”姓改为“兰”姓,在有一个地方曾留下过一个可以找到历史根源的故事。

今广西梧州市蒙山县新坪大兰村、岭祖村,此两村落有着较大量的“兰”姓人口,且两村同源。他们祖上原本姓“蓝”,因为某一辈人犯罪,随即主动改为“兰”姓,传袭至今。

另外一部分的“蓝”姓改为“兰”姓,便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了。曾经有一段时期,读书人地位不高,彼时彼刻,混淆“蓝”姓与“兰”姓也自然无法避免。上世纪70年代末,“二简字”推广,不少人就顺势把“兰”当成“蓝”的简化字来书写,导致原本是“蓝”姓的人士,一部分被迫改姓为“兰”。

如果您姓“兰”,或者您身边有朋友姓“兰”,可以各自回到宗祠去参看一下族谱,是否由“蓝”姓改姓而来。

付姓,强行造字。

说完了“兰”姓,这里面或许有一部分是二简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交织出的改姓结果,但终究还是能找到“兰”的历史根源。

下面我们要说的这个姓氏,就纯属于二简造字改别人祖宗的门牌了。

这个姓氏便是“付”姓。

“付”姓找不到任何的历史来源,几乎可以肯定的说,如若您姓“付”,也并非是祖上由少数民族汉化改姓,那么您往上倒序三代人,要么姓“傅”,要么姓“符”。

原本就没有“付”这个字

据某些民间调查资料的显示,几乎有20%的“傅”姓在登记的时候被强行改为“付”姓;如若说“傅”姓改为“付”姓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一部分原本是“符”姓被更为“付”姓就纯属没文化了,读音都不同,舍去所谓的偏旁强行简化。

只能说有些事情,细品起来,真的很遗憾。

如果您姓“付”,经历千难万阻,愿意把自己的姓氏改回去么?

代姓,未姓,听声辨位。

与“付”姓的情况类似,您身边若有“代”姓或者“未”姓的朋友,问问朋友的祖上是否是姓“戴”和“魏”。

如今,依然有不少“戴”姓与“魏”姓人士,这两个姓氏也是由来已久,有明确的历史溯源。

戴姓改代姓,折腾

70年代末,二简推广,一部分“戴”姓人士被迫改为“代”姓,一部分“魏”姓人士被迫改为“未”姓。

未姓来得莫名其妙

《百家姓》里未收录这两个姓氏,似乎全然可以理解了。

还是这个问题,如果您姓“代”或者“未”,愿意为自己或者替自己的孩子改回原本属于您宗族本位的姓氏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