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属鸡53岁命中注定2022(69年属鸡53岁命中注定2022的桃花)

煮酒送别 2023-06-25 02:50:43 网友投稿

粤菜泰斗黄振华逝世,他是粤菜大厨的“001”号,这些名菜皆出自他手

2022年12月28日,粤菜泰斗黄振华师傅在广州逝世,享年78岁。

黄振华师傅是国宝级烹饪大师,广东粤菜泰斗,2000年曾获国家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称号。2011年11月被选入《国家名厨》大典,商务部授予中华名厨(荣誉奖)称号,中国粤菜大师,中国十佳烹饪大师,广东十大名厨。黄振华师傅深谙粤菜精髓,改革创新的粤菜菜式数百种,代表菜品有三色龙虾、一品天香等,开发了满汉筵席、五朝宴、南越王宴、圆桌中国菜等名宴。

广东粤菜大厨的“001”号

31岁成广州酒家大厨

出生于厨师世家的黄振华自幼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心中早已播下“厨师梦”的种子。17岁的他到了沙面鹅潭酒舫做杂工,因勤奋努力,为当时的名厨黄三看中,在工作三四年后,终于有机会“摸刀”。那时,广州酒家名厨黄瑞、黎龙,以及泮溪酒家的点心名师罗坤等一众“厨房大佬”经常到鹅潭酒舫“叹茶”。黄三与黄瑞是乡里,于是介绍了黄振华给黄瑞认识,当时黄瑞告诉他“学好本事,做镬请你!”这话在黄振华心里生根了,从此他什么也不记挂,一心一意在提高技艺,理想就是“去广州酒家工作”。

1970年10月31日,黄振华如愿调到广州酒家,从此跟着十大名厨之一、茅台鸡创始者黄瑞学艺。勤奋如他,中午利用休息时间跟着黎龙师傅学切食材;广交会期间,外宾客人晚上8点多才来吃饭,当师傅们都下班了,他还留下来工作。天分加上勤奋,黄振华进步神速。

1976年,黄瑞退休,31岁的黄振华接班成为广州酒家大厨,是当时业内最年轻的师傅;1986年担任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是最年轻的一位会长,时年41岁;1990年,45岁的黄振华率领广州酒家团队首次参加四年一届的世界杯烹饪大赛,这是当时的世界级精英赛事,最终他摘得金牌。1997年,黄振华和其他16名首批广东省中式烹饪、中式面点高级技师合影,黄振华的粤菜高级技师证件编号是“001”。20世纪90年代,他自费45万元,将自创的数百道粤菜出版成书;2018年,他又自费6万元,将满汉全席、五朝宴等菜单公开,印册成书300本。

广式满汉全席名噪海内外:融合广府菜特点

广州酒家向来以“筵开百席”著称,所供应的筵席种类繁多,燕席、翅席、华筵、春茗、开年宴、蒲节宴等等,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黄振华在20世纪80年代创制的广式“满汉全席”,遂成经典之作,名噪海内外。国内外慕名而来品尝的宾客数不胜数,我国香港美食家蔡澜也曾专程来试。日本大阪旅行社甚至派专人来广州,与广州酒家探讨组织一日两地旅行团来品尝满汉全席。广式满汉全席一共有108款佳肴珍品,分北菜54款、南菜54款。近年来,广州酒家在此基础上推出“满汉精选”,成为广州美食的一张特色名片。

当时为做满汉全席,黄振华找来一大箱子关于满汉的资料钻研,亲自前往发祥地考察,到长春等地的博物馆学习满族饮食文化,采购传统特定食材,并且根据广府菜特色改造菜肴。一方面,使用现代鲜活食材比如鱼、虾、蟹、螺和菇菌山货;另一方面,根据广州人的口味进行菜式味型调整。“妙制驼峰”在北方乃用“扒”的技法制作,黄振华用粤式卤水浸的方法,先开水滚过,再以香叶和草果等卤水料浸数次,去除驼峰的腥味,再配以香菇、马蹄和西芹粒来炒制。“碧海鱼王”用苏眉鱼或者东星斑这一类粤菜食材,以广式堂焯法来制作;“碧海蟠龙”主角是龙虾,“炒丁”也是粤式做法。

那时,黄振华和团队专程北上向当地师傅学习发海参、烹饪“葱烧海参”。学成以后,黄振华对葱烧海参进行升级,令其不单闻起来香,吃起来更香。最后,北方师傅反过来向他请教玄机,黄振华毫无保留告知秘诀:大葱要选最靓的,不用炸得太熟,捏一小段出来提炼葱油做葱烧。

五朝宴:仿古菜肴融合广式风味

南越王宴:追溯广州饮食之源

黄振华的代表作除了赫赫有名的满汉全席,还有“唐宋元明清”五朝宴以及南越王宴。1986年秋交会期间,五朝宴一出,名噪一时。后来应香港的酒楼邀请,黄振华带队前往表演了10天。此前,为了准备五朝宴,酒家带领黄振华等师傅先后到北京、西安、开封、洛阳、杭州和南京等古都考察,搜集古代名食菜谱和烹饪特色,拜访当地名厨共同追溯古菜渊源。经过研究,筛选出有历史故事的仿古菜肴,在传统技艺基础上糅合粤菜特色。

2003年,黄振华以有2000年食文化的粤菜始祖南越王菜为基础,追溯广州饮食之源,从菜品、餐具、服饰、礼仪、典故、音乐和环境布局等方面精心制作西汉饮食遗风、代表古越文化的盛宴——“南越王宴”。为了让每一个菜都有考据,能结合典故,将古代、现代食材和史料充分融合,黄振华及其团队足足准备了10年。他对食物原材料进行了精心甄选,以最能体现南越时期饮食特点的原料入菜,甚至连小食显示岭南特色。

在南越王墓出土两件铜姜礤,其基本构造与今天人们使用的姜礤一样,表明越人在日常饮食中,普遍喜用姜汁入菜。如何以不落窠臼的方式让食客能记住这一特点呢?最后黄振华做了这个选择:现场即制“姜撞奶”。姜撞奶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作为甜点中的上品不失为很好的点缀。恰到好处的食料选择使南越时期“杂食”的特点在该宴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烹调方法上也借鉴了当时的烹调法。南越王墓出土两百多只黄胸鹀,它们的残骨夹存着黄土和木炭,是用黄土包裹再放置炭火中烘熟后才入藏的,此种制法周代称“炮”。这为“南越王宴”的菜式制作提供了可贵的借鉴。黄振华采用上述烹法,制作出“木炭黄泥炮鸟雀”。

2019年,广州亚洲美食节举行。本报策划“食神打卡广州美食”活动,著名导演、制片人张纪中、考古学家黄淼章和粤菜泰斗黄振华作为“食神”,赴广州酒家“打卡”南越王宴,与观众分享粤菜之源。

“泰斗”秘诀:多看多做多学多试味

黄振华曾分享过他从师傅黄瑞那儿学来“秘招”:试味。

豉油皇鸡是当时广州酒家热卖的一道菜,黄瑞烹调时,黄振华就在旁边学习。他试过根据师傅给出的食材份量,跟足操作步骤,然而出来的味道依旧不同。后来才发现,黄瑞在炒的过程中进行试味并及时做出浓淡调整。原来,一道菜里的不同食材可能在不同处理环节都经过入味,浓淡有别。烹调中试味,是保证成品味道一致的最好方法。

黄振华从未停止过学习,他一订就是四五种杂志,经常泡图书馆和博物馆找书看,在电视上一见到有创意的菜式,立刻录像下来,一切都是为了学习和拓展自我。担任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之后,他有了更多到异地考察的机会,热爱摄影的他当时入手了一台相机。这相机不拍其他,只拍所见之菜。每到一个地方考察,他就把菜品拍下来,记录下菜品的造型和食材。至于味道,他反而认为不必执着,因为未必合适广州人的口味,可以再调和。

黄振华师傅曾说,创新,是粤菜永恒的主题。

多年来,他在传统技艺基础上糅合新特色,开拓创新,将粤菜推向新的台阶;他传艺带徒,桃李满天下,为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推动餐饮行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致敬大师

一路走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曾繁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部分图片由广州酒家提供

视频号/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浩

来源: 广州日报

预制菜到底有多香

预制菜到底有多香

——湖北荆州市发展预制菜产业调查

预制菜、庭院经济、吨粮田、即时零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写入了不少新产业新业态,也有多个新提法。这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状况如何?有啥新机遇?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多个有特点的区域展开行业探访。

你吃过预制菜吗?不少人的答案是肯定的。火爆了许久的预制菜,今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为这股热潮再添把火。记者深入正在切入新赛道的湖北荆州市采访,摸摸这一新产业的发展门道。

如今,国内预制菜赛道持续升温。2022年,市场规模已达4196亿元,全国相关企业从2018年的8000家增至近7万家。预计未来3年至5年,预制菜产业每年增速将达20%至40%,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为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又注入了强劲动力。

多地抢抓风口加速布局,发展如火如荼。湖北省荆州市也积极切入这条新赛道,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时期末形成500亿元级产业集群,打造华中预制菜之都。预制菜到底有多香?一起去荆州找找答案。

特色是优势

荆州人的一天,从一碗早堂面开始。早堂面味道鲜美,汤汁浑厚,饭馆常门庭若市。作为楚菜发源地,荆州东连吴越,西接巴蜀,北上中原,南下湘粤,使得楚菜博采众菜之长,不仅有清甜的洪湖莲藕,还催生了沙市豆瓣酱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调味品。

如今,荆州已拥有荆州鱼糕、洪湖莲藕、沙市早堂面、荆沙财鱼、松滋鸡、公安牛肉、笔架鱼肚、监利小龙虾、洪湖清水蟹等知名菜式和优质食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荆州味道。

当然,最出名的还是小龙虾。荆州年产小龙虾超过46.3万吨,中国人餐桌上的小龙虾每4只就有1只来自荆州。凭借产地优势,荆州已成为小龙虾预制菜的大本营。

这些都是荆州发展预制菜产业的底气。2022年,荆州市拥有规模以上预制菜企业69家,规模以上预制菜企业总产值120.76亿元。

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吴文锦看来,预制菜行业火爆,看上去偶然,实则必然。一方面,我国冷链物流技术逐步完善,生产企业已做好进入新赛道的准备;另一方面,“宅经济”、快生活节奏等多重因素推动了预制菜需求加快增长。

“荆州发展预制菜产业具备食材、厨艺、物流、美食文化、技术研发、政策等优势。”荆州市委书记吴锦说,荆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以荆州为中心,500公里半径辐射66个地级市、3亿人口,1000公里半径辐射208个地级市、约10亿人口,目标市场广阔。

“优势与短板并存。”吴锦坦言,荆州农产品产量大、质量优,但整体看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薄弱。荆州意识到了症结所在,2021年出台《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按照“一县一园区、一县一主业、一县一龙头、一县一品牌”发展思路,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3年倍增计划,推动龙头企业突破性发展,加工业产值大幅增长。

2022年,荆州市将“打造华中预制菜之都”提上日程,编制一个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一套预制菜产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园区等多项议题陆续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为增强预制菜产业整体竞争力,荆州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800万元至1000万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农业品牌培育和宣传工作。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的触角最为灵敏。“荆州是湖北优质农业资源的核心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优质的产品资源是荆州抢占预制菜赛道的‘杀手锏’。”上海麦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喻安告诉记者,麦金地集团在进驻荆州2年时间内,着力打造以中央厨房为抓手的配套食品产业园区,提供源头可溯源、加工可监控、安全可保障的餐饮全产业链保障服务。

聚合全要素

位于洪湖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的安井预制菜生产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今年8月份冷库将投入使用,年底就能正式生产。”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部经理蔡志坚介绍,洪湖安井预制菜生产建设项目投资10亿元,建设计容面积18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主要生产淡水鱼、调味小龙虾、肉制品、水生蔬菜四大系列预制菜肴,年底投产后预计年产量达20万吨,产值30亿元。

瞄准预制菜产业新蓝海,越来越多企业正向荆州汇聚。去年,在荆州举行的首届华中预制菜之都招商大会上,荆州吸引了安井食品、锅圈集团、中膳国际等行业头部企业签约落户,签约总金额556亿元。

中膳集团与荆州市文旅区签订协议,计划总投资20亿元,打造集央厨智慧产业园、智慧中央厨房园区、智能前置仓、订单智慧农业基地于一体的保供体系;锅圈实业集团总投资50亿元,将新建年产10万吨级别水产类预制菜(华中总部)生产基地;麦金地集团签约25亿元,布局中央厨房和华中淡水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产业链配套企业也闻风而至。中和国元(湖北)辐照技术有限公司荆州辐照中心已投入运营,每天可为80吨至120吨预制菜产品提供电子束辐照灭菌服务,已与多家企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

为打通预制菜产业发展瓶颈,荆州提出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预制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原料的流通交易和产品的冷链物流很容易成为两个‘堵点’,如果前端末端不畅通,会直接影响预制菜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荆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刚说,“打造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是荆州建设区域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础,也是打造预制菜全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根据空间布局和区域承载能力,荆州提出“一核二翼多点”市场布局,计划在高新区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在公安县、监利市各建1个分中心,在石首、松滋、洪湖等地打造多个区域性农产品交易集散支点。

一张预制菜全产业链网络正在形成。

荆州高新区是华中唯一、全国第3个以农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也是荆州国家级农产品交易和集散基地的核心区。在这里,两湖绿谷农产品智慧物流园、锦欣水产批发市场二期、栗满多全国连锁供应链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正加速推进。中国供销·荆州智慧冷链产业园项目投资40亿元打造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全国冷链物流骨干网节点。

在公安县,占地500多亩的公安县农副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基地、湖北水链农科预制食品产业园两大项目正在施工。冷链物流基地将主要建设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和农副产品、水产交易集散中心;水链农科项目将建设农副产品和水产品加工厂、高低温冷库、配套包装生产线等配套工程,补齐公安县仓储配套及冷链物流短板。

“项目建好后,将打通公安牛肉等预制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公安县优质农副产品可以挺起腰杆议价了。”公安县产城集团荆运冷链物流公司总经理胡庆明说。

监利市引进华中农商城项目打造现代化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涵盖农产品交易、农机、农资批发、大型冷链四大板块,并配套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电商展销中心、电子结算中心等平台,目前已吸引1500多家商户入驻,年交易量达23万吨。

“过去缺乏平台和渠道,监利的好鱼好虾好大米,长期‘藏在深闺人不识’。”监利市副市长石团方说,近年来,监利加快推进华中商贸城项目,并在朱河镇打造水产品、预制菜交易集散基地,在新沟镇打造粮食交易集散基地,不断完善加工、电商、物流等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荆州其他县市区也在努力凸显特色。往东,洪湖市将突出水产主导品种,打造荆州连接武汉、辐射全国的交易集散支点;往南,石首市将突出肉类家禽及果蔬主导品种,打造荆州连接湖南、辐射华南的交易集散支点;往西,松滋市将以现代农博城为主体,打造辐射鄂湘边地区的一站式农贸专业市场等,形成多个区域性农产品交易集散支点。

做足水文章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是长江流经荆州时的别称,河道“九曲回肠”,滔滔江水造成荆州历史上洪灾泛滥,但也造就了江汉平原沃野千里、湖泊众多。三峡大坝建成后,高峡出平湖,荆州成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全国的预制菜有鸡鸭牛羊肉菜,品种丰盛,但总感觉缺点什么。”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欧阳金旭告诉记者,早在荆州发展预制菜产业前,山东的诸城、寿光,广东的湛江、肇庆,重庆的梁平,四川的乐山等,都已声名远扬。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出来?欧阳金旭表示,荆州发展预制菜将突出特色,做足“水文章”。

正大集团慕“水”而来,投资30亿元,发展水产预制菜产业链项目。正大水产(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洪军说,“荆州水资源丰富,水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荆州鱼糕、洪湖莲藕等佳肴声名在外”。

鱼糕是荆州一带的传统名吃,在荆州有“无糕不成席”的说法。以前,鱼糕因工艺复杂、保质期短很难走出当地。如今,工厂化、标准化生产让荆州鱼糕的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记者走进荆州依顺食品公司,企业负责人刘婷正在调度工人生产一批荆州鱼糕订单。“85后”刘婷是荆州鱼糕荆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爷爷手工制作的鱼糕让她记忆深刻。但机器生产、流水线作业能重现儿时记忆中的味道吗?起初,刘婷也有些不肯定。经过多年摸索,她发现决定鱼糕味道的,除了原材料等因素外,最关键的便是机器生产时对主配料的调和打浆。她说,“为了呈现最佳味道,我们一次次试错,最终确定了鱼糕机器生产的配方和机器搅拌打浆的最佳速度”。

如今,工厂里鱼糕基本实现了机器化生产,产品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刘婷告诉记者,工厂满负荷生产一天可消耗约100吨草鱼,生产近10吨鱼糕。公司还开发出了中餐类、火锅类鱼糕等10多款单品,远销北京、上海、重庆等地。

依顺公司工厂化生产的成功探索,让不少企业看到了希望。目前,荆州市已有10多家鱼糕工厂化加工企业。为推动鱼糕产业发展,荆州市还成立了鱼糕加工产业协会,注册了“荆州鱼糕”公用品牌商标。

一曲洪湖水,莲藕天下知。清洗、分拣、杀菌、煨汤……在湖北华贵食品有限公司十万级净化智慧车间内,洪湖藕汤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历时3年,华贵公司将洪湖藕汤制作成预制菜,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以年销售额3亿元的爆款产品藕汤为例,我们联合科研机构,选育出口感粉糯绵软、适宜煲汤的莲藕品种,从熬煮温度到藕汤调味,试验了上万次,用掉了十几吨莲藕。公司还花了3000多万元购买设备同时进行了升级改造。”湖北华贵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福源说。

在北京工作的洪湖女孩吕丹,以前难以喝到正宗的洪湖藕汤,“现在网上下单藕汤预制菜,第二天就可以送到家。加热10分钟,撒上葱花,一碗充满家乡味道的洪湖藕汤就做好了”。

据了解,莲产业已纳入湖北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荆州已有多家企业加入到研发和销售洪湖藕汤预制菜的行列,年综合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

洪湖市委书记魏朝东介绍,洪湖市预制菜覆盖水稻、水产、水生蔬菜、水禽等系列产品及其衍生产品,采用工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工,研发出了洪湖藕汤、洪湖小龙虾、洪湖清水蟹、洪湖生态鱼等预制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丰富菜盘子

清晨6点,地处公安县新建街的东南醇牛肉馆早已食客如织。店里麻辣鲜美的牛肉火锅来自湖北东南醇清真牛肉食品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郭卫华说,东南醇先后开发了罐装牛肉火锅、早餐牛肉、速冻牛肉火锅3大系列50多个品种的预制菜产品,将公安牛肉由过去餐馆的一道菜,变成了一个品类丰富的工业加工食品。

“我们的牛肉都来自江汉平原的水牛。”郭卫华介绍,为确保食品安全,东南醇建有肉牛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年出栏优质肉牛1万头,配套建有年产5万吨的生物有机肥厂,是国家级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公司还建有年屠宰2万头肉牛的屠宰厂,配套建有500吨冷库,鲜肉及产品可配送至省内外多个销售点。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荆州将成立华中预制菜之都产业研究院,整合政府、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资源,通过共建专业、共设基地、共组团队、共享资源、共创成果、共育人才,探索预制菜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机制。

一批荆州本土成长起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正不断丰富预制菜产品品类,提升产品品质,成为全国预制菜市场主力军。

“菜品研发对于公司发展非常关键。”杨福源告诉记者,为了锁鲜和还原菜品口感,公司自主研发出一条拥有藕带保脆保色工艺专利技术的生产线,组建了1个研发中心和4个科研中心,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发水生蔬菜和淡水鱼虾蟹类新产品。“接下来,公司将在产品供应稳定化、标准化、统一化上下功夫,让想吃不会做、想做做不好、能做不好吃的消费者有更多选择空间。”杨福源说。

“我们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投资4.5亿元建设东南醇清真食品产业园。”郭卫华说,其中一期工程将用于生产东南醇系列罐装牛肉罐头、速冻牛肉火锅、午餐牛肉、牛肉休闲食品等熟食制品;二期工程将用于肉牛屠宰、生鲜配送、预制菜生产车间等配套产业;三期将用于淡水鱼加工、休闲食品等生产线,并增设电子商务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等。

荆州本土品牌小胡鸭,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开发新品,并与院校、科技企业合作,在产品杀菌环节引入新技术,提升产品品质。湖北小胡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秀容说:“现在产品的口感好,消费者的体验好,我们的销量也大大增加。”

近年来,各类代表“荆州味道”的预制食品声名鹊起,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陆智峰介绍,荆州即将出台预制菜产业10条扶持政策,从壮大产业集群、建设研发平台、构建监管体系、培育示范企业、培养产业人才、加强仓储冷链物流建设、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加大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力度等方面综合发力,促进预制菜产业发展。

建设华中预制菜之都的“路线图”也已明确。《荆州市预制菜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2023—2027年)》提出,经过3年至5年努力,力争荆州市预制菜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预制菜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将预制菜产业发展成荆州加快建成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支柱产业。(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来源: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