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卦解读(颐卦解读学业)

脾气很大 2023-07-28 02:56:20 网友分享

《周易》:趋吉避凶,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周易》一书源于忧患,中国文化早熟的人文主义就来自忧患意识基础上的《周易》。翻开《周易》六十四卦,几乎每一卦都与忧患有某种联系。

“乾之第一”中许多地方都论及人何以会忧?缺德、懒惰是其一,“悬貊素餐,居非所安,失舆剥庐,休坐徙居”,屋内悬挂貊却是尸位素餐,不劳而获坐卧不安。丢了车子又毁房子,休要呆坐快迁居。愚蠢为其二,“三痴俱走,迷路失道,惑不知归,反入患口”,三个白痴同路走,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回家的路,反而遭遇了灾祸。听信传言为其三,“传言相误,非干径路,鸣鼓迹处”,传言不能轻信,小道消息不灵通。敲锣打鼓驱赶狐狸,却不见狐狸的踪影。“暗昧蜚语,相传诖误”,流言蜚语不胫而走,以讹传讹蒙蔽骗人。鬼神居住在什么地方,谁知道他们的住处呢。家庭不睦、人际不和为其四,“二人异路,东趋西步。千里之行,不相知处”,两个人不同路,一人向东走一人往西走。背道而驰走了千里路,彼此不知到了什么地方。“背北相憎,心意不同,如火与金”,两人背后相互憎恨,各人的心意不相同,就像火和金一样不相融合。

如何消解忧患?《周易》指出其中一种方法是专注于某一种学习、工作、事业,说人要像布谷鸟那样“专一无尤”,因为许多烦恼源于人自身编造的故事,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测。“君子是则,长受嘉福”,布谷鸟专心哺育雏鸟,就不会有什么忧伤。如果我们专心于学业、专业、事业,以此为准则就能长久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可以说忧患是自强的心理动因。

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最注重实践之道,《周易》一书,是古圣先哲把芸芸众生千百年来的生产和生活交往实践,从经验上升到卦象,从卦象上升到义理,又用义理应运于实践,反反复复,才铸就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指导人生实践的宝典。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从《易经》到《易传》经历了长达700至800年之久,在这个过程中,《周易》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由巫术上升为哲学思想体系。《周易》以卦的形式出现,而卦由蓍所决定,蓍与卦构成一个整体。人们研究《周易》重卦轻蓍。“蓍实质是用数的奇偶对立统一的变化法则创造出一个试图反映事物变化规律的模拟物,为证明它的有效性,在巫法的内容里又建立起数、卦、事物三位一体的结构,并利用数的分合运算关系而组成的一幅数的世界模式图。这个模式是不科学的,但揭示了数的奇偶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并企图用它去说明事物普遍规律,反映了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在这一点上具有科学价值。巫术代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中国古人的智慧表现在人能在适应环境中改变环境,运用符号以精神动作转变客体,在动态互动中与自身所处环境相融合。

用《易经》来卜卦看似算命,其实是教人趋吉避凶的实践方法,再经《易传》阐发,从本质上看《周易》是一部实践哲学。《履卦》形象化地指出了这个特征。其卦辞“履,履虎尾,不呸人,享”,这是一个故事:比喻一个人在老虎屁股后面走,离老虎还比较远时,加之能安分守己,当然没事。当离老虎近了一步,又能约束自己,与世无争,贞吉平安。如果像瞎了一只眼,跛了一只腿还继续盲目地前行,就会踩到虎尾,凶险就来了。但如能小心翼翼,也能得吉祥。倘若自以为了得,主动去踩虎尾,过刚易折,必为凶象。若在已经没有虎尾可踩的情况下,仍然审慎行事,经常反省自我,当然吉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处境中均有一个如何循礼的问题。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处境中,都要有独立的人格,不为物迁,不为利诱,心无杂念,远离是非,注重自我修养,无论与谁相处都应该善良、包容、谦虚有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与领导相处或做重大抉择,切忌过猛、专断。

《泰卦》和《否卦》一阴一阳,犹如《序卦传》所言“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好坏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顺应变化方得趋吉避凶。天地不交、阴阳不和就会陷入“否”的状态,如能在这种状态中“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注意有效沟通仍可转否为泰。

《乾卦》第三爻提醒人一定要心存忧患意识:“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否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陷入麻烦,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成败,能与群体同心协力,不搞山头宗派,结局就会“否极泰来”。

卜卦的根本不在算得准不准,而在于面对个人的处境,如何提高修心的德性和智慧,六十四卦表现了宇宙现象,各卦都具有相对性,它要人常怀忧患,修炼自己,不断地否定既有的存在,不断调整自己,以达到超越自己的目的,这样才能趋吉避凶。如《乾卦》变为《既济卦》时,其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水火既有相济之功,又有相克之患,所以,君子当居安思危。

人性的一大弱点是小有成就即会骄傲自满,因而《谦卦》显得特别重要。它告诉人们,天道、地道、鬼道、人道都助益谦虚之人,损害骄慢之人。彖曰:“谦,享。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天道惩罚骄狂者,嘉奖谦卑者,鬼神危害满盈者,福佑谦卑者,人道厌恶骄傲者,喜欢谦卑者。谦虚令人尊贵且有光彩,能给予卑微之人以尊严、不受欺压,这样的君子才能善终。

《周易》对开始和终结有特别的论述,它讲终始,不讲始终,认为终了又开始,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终点,终点永远是开始,因而没有彻底的成功,成功了仍要重新开始,这叫“终始论”,不是“终结”论。成功是有不同阶段的,是有不同层次和程度的,因此不能因为稍有成就就翘尾巴,就骄傲自满。成功有可能变成失败,失败可以转变为成功,这里体现了变化是永恒的常态,一阴一阳之谓道,成功和失败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变化是现象,现象背后又有不变的规律,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运行均有其规律,有的明显,有的肉眼看不见,甚至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也达不到。六十四卦的运作是有其规律的,它揭示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运行的规律,生生不息的宇宙法则,尤其是为人处世、知变应变的大智慧。

《屯卦》《蒙卦》告诉我们如何为人父母;《需卦》引导我们如何满足自身的需要;《讼卦》教人们如何避免诉讼,俗话有“你想一辈子不愉快,你就去打官司”的俚语。《比卦》启迪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小畜卦》教我们怎样看待财富,如何积累财富,在今天还有一个如何学会消费等问题;《泰卦》阐发了国家、社会、团体平安、天下太平的根本缘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警示,君子与小人如何相处。如何看待人生逆境?怎样走出逆境、贫富、祸福、快乐和痛苦?为什么“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如何观人?如何养身?如何交友?如何避险?如何看待和处理爱情家庭婚姻之事?《否卦》《豫卦》《随卦》《观卦》《颐卦》《坎卦》《恒卦》《咸卦》《说卦传》等卦均有论及。

《周易》的一个重要思想理念是引导、启迪人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的行为守正、无妄、至诚、至信、无私欲、笃实中信,这是“孚”的内蕴,是指个体要有良好的品行,亦是团结他人、凝聚人心形成正能量的社会内在动力。这种品行的修养、历练有一个过程,首先是“履”,这既是认识“霜,坚冰至”,又是认识上的一个轨迹,要经过“直、方、大”到“含章”达到“可贞”,这是认识上、实践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要做到“直、方、大”是很不容易的,这是阳刚的生命体现,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力表现,不仅尊乾还要法坤,还要有凝聚性的能力。做人简易是“直、方、大”,道最深源处是简易,简易也就是自律道德,也就是王阳明的良知,康德的绝对律令,孟子的“四端”,人格成熟的状态是“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即刚柔相济。

对“直、方、大”的解释,《坤·文言》说道:“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这是儒家的重要特征。“敬”来自内心,不然人格站立不起来。人在做人处事上不可以放肆,生命要凝聚不散,“虚壹而静”,也就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有所得。这可以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核心之所在。

《周易》是最高的智慧,在实践中体悟这种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是我们学习《周易》的根本目的。《周易》看上去卦、爻、象、数,晦涩难懂,实际上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周易》描述、揭示、阐发的思想理念就是我们当下的“日用伦常”,当我们静下心来体会和感悟,《周易》的哲理就会呈现出来。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易经智慧:什么是颐养之道?

颐卦是第27卦,在大畜卦之后。《说文解字》上说:“颐,颔也。”“颐”和“颔”都有“页”字旁,只要跟“页”有关的字,都跟头有关,“颔”就表示腮帮子。颐卦的卦象非常形象,就像一张嘴:上面是一根阳爻代表上嘴唇(牙齿),下面也是一根阳爻代表下嘴唇(牙齿),中间是四根阴爻代表嘴中间是空的。有个词叫“颐养天年”,颐卦的卦象是嘴巴,从嘴巴里吃东西就表示养人,所以是“颐养”。

颐卦上面是艮卦,代表止;下面是震卦,代表动,又止又动,非常形象。我们把嘴张开,只有下巴在动,上面(上颌)是永远不动的,不可能上下都动。所以上面是止,下面是动,动静结合、上止下动,我们的嘴巴才能发挥它吃东西的功能。吃东西就是养生,所以颐卦阐发的就是“颐养”之意,上止是颐养别人,下动是颐养自己。

怎么养自己呢?颐卦里讲到要本于德性,不可以弃德来求养。如何养别人呢?颐卦里讲到要出于公心,要养德和养物。

我们来看看卦辞: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颐卦,守正就吉祥,观看颐卦的形象,会明白自己谋求食物的道理,其实就是讲自养。从哪里求?从外面求,自己从外面求得口中的食物,这其实就是一种求养于人的道理,自己被别人供养,而自己是万事万物的一员,所以这个卦也是讲怎样养育万物。程颐对颐卦有个解释:“天地造化,养育万物,各得其宜者,亦正而已矣。”“天地造化”,要养育万物的话,必须各自守住自己的正道,才能求得食物。

我们再来看彖传的解释: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颐,贞吉,养正则吉也”:守住正道就吉祥,想养别人或者求别人来养你,都必须守住正道,那这个“正道”是什么呢?“观颐,观其所养也”:观颐卦,就是观察它所颐养的对象。“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前面讲的是“所养”,这里讲的是“自养”,“所养”是所颐养的东西,偏于客观;“自养”是讲自己,是主观的。所以颐养包括两个方面,有别人也有自己。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天地的责任是养育万物,圣人的责任是养育贤人和老百姓。这里出现了三个“养”都是养别人:第一“养”是“天地养万物”;第二个“养”是养贤人,即有才能的人;第三个“养”是养老百姓。所以我们除了自养外还要养别人,以富裕的人为例,有的人养情人,有的人养穷人、去扶贫,从他颐养的对象就可以看出个人的德行。这个“养”有个特点是自己有能力才能去养别人,只自己有才能、有能力还不够,不能只自己养自己,更重要的是去养别人,而且养什么人也很重要,所以“颐之时大矣哉”,颐这个时位是非常伟大的。

程颐说:“夫子推颐之道,赞天地与圣人同功”,“夫子”就是孔子,孔子为什么这么推崇颐卦之道呢?“赞天地与圣人同功”,这是在称赞天地和圣人的功德,都是养别人,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人和百姓,就像大畜卦讲的战国四公子都是养别人(食客),这些食客有的有才能,有的也比较平庸,但是他都被四公子供养,这其实是表明天地和圣人一种无私的大爱。而现在有的人,偏爱养一些奉承自己的人,对于大多数的穷人都不去关爱,这就不是圣人的行为,也不符合天地之道,因为天地养育万物,富有大爱。我们要按照天地之道,“与圣人同功”。

下面我们看《象传》的解释: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象传》从形象上来分析这个卦:“山下有雷”——山雷颐,这取的是上静下动之象,上面是山是静止的,下面是雷,这时候山下面的雷还没开始动,处于一种养育的状态,当雷从大地冒起来的时候,春天就来了,万事万物就被养育了。君子要按照这个“止”的卦象谨慎言语,节制饮食,因为言语和饮食都属于动,要止住动,“祸从口出,患从口入”,就是这个道理。同时颐养是在大畜卦(大积蓄、大财富、大丰收)之后,这时候要懂得节约粮食,才是颐养之道。

下面,我们来看上卦卦辞:

,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颠颐,吉”:爻也有“颠颐”,颠倒颐养之道,但是是吉的,为什么六二爻的“颠颐”是凶,爻是吉呢?因为六二爻是向上九爻求助,上九爻是阳爻代表有力量,但两根爻是不相应的,第二爻应该跟第五爻相应,而这里第五爻也是阴爻,没有力量,所以六二爻只能向不相应的上九爻求助。而爻是向初九爻求助,但初九爻是顾自己吃,大快朵颐,爻依然无怨无悔,所以是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像老虎一样盯着初九爻,看到初九爻的欲望连续不断,没有灾祸。

《象传》的解释: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上”是指爻,本身居在初九爻上面,施行光明,是在养别人,而不是求别人养自己,这是一种光明的行为,是吉的。爻开始进入上卦——艮卦,艮卦就是讲颐养别人,震卦主要是养自己,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往往是凶;一切为了别人的,就是吉。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六五,违背常理,但是安居正位,就能获得吉祥,只是不能去渡大河大川。

“拂经,居贞吉”:违背常规,但它是吉的,因为居在六五的位置上。六二爻的“拂经”是凶,因为六二爻只想到养自己;而六五爻的“拂经”是吉的,因为六五爻居于君主的地位,想着养别人,但由于六五爻是阴爻,无法养更多人,所以不能去渡大河大川。

《象传》的解释: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阳居上阴居下就是顺,六五爻顺从上九爻,也就是阴性的顺从于阳性的。上九爻的阳刚养了六五爻的阴柔,六五爻再去养天下百姓。在颐卦当中,只有初九和上九两根阳爻,因其出发点不同,养的结果天差地别:初九爻只想着养自己,是凶的;上九爻通过六五爻养了众人,所以是吉的。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上九,依靠他来颐养天下,虽然艰难但仍然吉利,有利于渡过大河大川。

一般来说,上九爻是不吉利的,但这里是吉的。因为上九爻是养别人的来源,依靠它就可以颐养天下。对自然界而言,上九就好比天,颐养万物;对于国家而言,上九就是君主;对于企业而言,上九就是老板,要颐养下属。虽然很艰难,但最终是吉的,有利于渡过大川。

《象传》的解释: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大有福报。这就是一种民本思想,管子说:“王者以民为天,民者以食为天。”孟子也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是最轻的,而百姓是最重要的,所以当君主应该颐养百姓。

我们来总结一下颐卦:颐卦讲了两种颐养之道,一种是自养,一种是养人。下卦主要讲养自己,一切为了自己是凶险的;上卦讲的是养别人,是吉利的。从德行上说,需要自己养的应该是养德,这个德是出于公心、公道,就像上九爻是养别人的,所以它虽然艰险,但仍然是吉的。

整个卦象:上面是山,全吉;下面是雷,全凶。这就告诉我们要止,上面的艮卦代表止,包括我们的言语、行为、饮食用度等,要慎重、要节制。动的往往都是凶的,比如言语说得太多了,叫“言多必失”,或者制定政策后翻来覆去地变化,也会带来凶险,所以要懂得止。佛家有“止观法门”,《大学》也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都强调“止”,所以我们要学会“止”的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