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的今年多大(76年的今年多大了2023)

横行天下 2023-06-10 06:38:07 网友分享

这不是真正的正常化

维舟

这是日前上海虹桥站的汹涌人流。4月28日才一早10点,当天虹桥站发往全国各地的所有高铁车票就已宣告售罄。

看到这一幕,很多人都难免涌起一阵复杂的感受:既对这黑压压的人群感到恐怖,又有一种久违了的熟悉感,同时还有一点奇怪难言的欣慰,因为这多少表明“我们的正常生活终于回来了”。

这是真正的正常化吗?恐怕并不是。

乍看起来,中国人似乎已经完全不记得不久之前的疫情了,曾经笼罩在所有人头上的黑暗,仿佛在有人说了一句“要有光”之后,就神奇般地消失了。尽管这好像也有点奇怪,但既然是好事,又何必去深究?

我之前就觉察到,自己已显得有几分不合时宜。有的人说我怎么还在写那些抑郁之类的话题,觉得我还没走出阴霾,劝我不如“积极一点向前看”;也有人惊叹我怎么能在经历了许多挫败之后,还保持对那么多事物的旺盛好奇心。这两种相反的看法,其实都基于相同的立足点,那就是认为疫情前后的生活应当是断裂而非延续的——我们的语言里对此有一个生动的说法:“翻篇了。”

连我一些曾发誓会记一辈子的朋友,现在也深感困惑地发现,自己好像已经没办法想起什么了。原以为那后遗症会伴随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很难伴随一声令下就那么凭空消失,但现实中它好像就没发生过。

在中国家庭里,家长道歉的方式通常既不是道歉,也没有沟通,只是跟你说一声:“吃饭了。”通过这种默契的共谋,一家人把看不见的伤痕掩埋在心底里,以此恢复平静,但那与其说是“走出来了”,不如说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往事不要再提了”。59

前几天那篇《如何面对精神内耗?》发出来后,就有人坦率地和我说:“要是你早半年发出来,我会认真读完,但现在,我甚至都不想点开。抱歉,我想看一点能让自己开心的话题,不想再看这些负面的东西。”

确实,很少人还愿意回头去看那些不堪的日子。当然,我并不清楚这种情绪有多普遍。有朋友说,他一早起来对女儿说,不少成年人表面笑嘻嘻但内心很沉重,女儿问:“不少是什么意思?你有数据吗?”

我也没有数据,但出于直觉判断,我能理解这种心情。近两个月来,公众号、B站等各大平台的流量都在大幅下降,虽然说法不一,但我猜想原因之一恐怕也是出于这种厌倦情绪:在14亿人的神经都高度紧绷地聚焦于一件事上三年之后,骤然得到解放的人们仿佛劫后余生,对什么都丧失了兴趣。

解封时网上流传的一个梗

厌倦、回避、麻木,这当然都情有可原,但恰恰表明这种看似“什么也没发生过”的平静是一种伪装和假象。不戳破这一点,日常生活的正常化其实是不可能的。

不可否认,当下这样至少避免了痛苦的审视,但那是有代价的。金斯堡曾写过在战后苏联的生活,一次次的打击,让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心理保护机制:

苦难只能把人净化到一定程度。如果苦难延续好几十年变成一件例行公事,它就不再具有净化功能;它只是使所有感觉变得迟钝,再次被捕之后,我确实变成了一根木头。

如果日常生活就是痛苦的、无法逃离的,那么感觉的钝化多少能让自己好受一些。

这也是我们在当下所见到的:诸如“特种兵式旅游”所表现出来的,与其说是亢奋的欢快,不如说是一种宣泄——人们报复性地出游,在密集的行程安排中,达到一种“悬置”的状态,那其实很像一个工作狂,不用多想,但不停地劳作。

当下的热火,与其说是对“正常”的回归,不如说本身就是异常的,是一种应激反应。网上有一位“梦宸本沉”曾谈到这种高欲望享乐主义的心理动因:

我是唐山人,听老一辈讲,唐山在76年地震以后基本信仰就崩塌了,啥也不信啥也不讲,过年连风俗都没了,就好消费,好吃,觉得必须要享受当下。整个受过创伤的那一代都这样。

有东北朋友也曾和我谈起一个似乎很奇怪的现象:绥化市北林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本省其它市县,但是,这里的餐饮业畸形发展,各种饭店遍布大街小巷,到了晚上,各色人们成群结队。

为什么经济萧条的地区,餐饮业还越发达?这固然是因为“民以食为天”,但在他看来,很大的一个原因也在于很多人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用酒精来麻醉自己成为填补生活和工作空白的必选项。如果是这样,那么娱乐、食物,其实说到底也是人们逃避现实的另一种方式。

上海的夜市

近几天,上海的夜市也复活了。我问了几个摊贩,得到的回答是不尽如人意:“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仿佛夜市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仪式:让人有一种“烟火气又回来了”的心理安慰,但其实谁都没有真心投入,因为人们要的是那种感觉本身,却不是为了消费——所谓“报复性消费”,重点在“报复”,不在“消费”。

更多的人,连“报复”的欲望也谈不上,他们的平静,倒不如说是为了让自己维持运转——不如此,生活还能怎样?

日本秋田县曾有一起引发争议的案件,当事女性上午遭受了严重的性骚扰,中午又出去和人一起去吃午饭,法官一度认为这种若无其事非常难以置信。最终,律师以“创伤应激综合征”(PTSD)的解释获得了支持:“当一个人的创伤过于严重时,大脑会无法应对。此时,那个人会从现实中逃离,通过重复性的日常行动来支撑自我,避免崩溃。”

在谈到创伤后的心理治愈时,心理咨询师简里里曾说过这么一番话:

在创伤发生之中,人们需要的是现实的改变和帮助。人往往在环境安全了之后,现实问题得到了安置,心理创伤的症状才会浮现出来。应激之下人的韧性反而会多于平日,还会使用一些奇怪但有用的防御。然而日后的恢复和疗愈是漫长的,很长时间内你甚至都瞧不见伤口。10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人们选择了自己掩藏起伤口,就像《癌症传》里所说的:“这些病房里流行集体失忆。如果记忆是生存所必需的,那么遗忘也是。”

在面对绝境时,这也是人之常情:面对死亡和黑暗,我们依靠彼此的温暖和这样一种信念支撑下来——“一定会过去的。都会过去的。”

很少人觉察到的是,这意味着我们相信遗忘才是救赎,当一切“过去”之后,平静就将来临。由于这种特殊的理解,遗忘不失为一种轻松的活法,对那些渴求回归正常的心灵具有莫大的诱惑。

但遗忘其实并不会带来真正的救赎。常有人说,我们这个民族很健忘,甚至从不使用自己的记忆,以至于经历了很多苦难,却什么也没学会。当然,这原本就很难,但如果我们希望能有个不一样的活法,就得从勇于直面那些潜藏的伤口开始。26

精选留言

写留言

女王様来自福建置顶回复赞480「你是忘记了,还是不敢想起来?」1条回复李雨芊来自北京回复赞91上班已经很累了……好不容易放假放松一下还要被骂精神空虚……18条回复月到庭梧第二枝来自江苏回复赞298可能博主本意并不是指责哦,而是强调一种高压之后人们的普遍心理问题。三木来自云南回复赞187网红烧烤这种图一乐儿的消费,某种程度也属于是口红经济,这并不是什么好现象,是表面的繁华,掩盖着衰败的本质6条回复ㅤㅤ来自山东回复赞11典型的不当类比,去一趟淄博光路费就几千块三木来自云南回复赞82回复 ㅤㅤ:是性质上的类似(不是等同),不是价格上的类似。性质上类似是指:在经济不景气时避免大宗消费和长期投资等,转而投向相对价低的,暂时性的享乐消费,这和口红经济类似。再考虑到很多去网红打卡的游客是所谓的“特种兵式旅游”,这比起以往的旅游亦算是消费降级了。麦子、来自四川回复赞148贱忘1条回复dou来自海南回复赞125只剩下宣传口的在狂欢,典型的就是各地旅游局长cosplay,政治低幼化,以流量为导向,甚至不是以实际的效益为先导。1条回复张欣来自日本回复赞106中国人,对的起他们所受的苦难1条回复justalone11037来自广东回复赞96有人说:要有光 这句让我毛骨悚然5条回复语不息来自河南回复赞90就像河流冰封后又融解,假装严冬从没来过。傻瓜傻了個呱°来自浙江回复赞31微笑的生活不行么?一定要苦大仇深才满足?出去人放松还要被人说贱忘?有思考是好事,但不能凡事都要思考吧?好好的出去浪一浪,凭啥不行??????13条回复骨頭来自四川回复赞83人没说不行何大喵来自北京回复赞61现在回想或看到当时发生的事,还是会痛,我无法装作若无其事!!!来自河南回复赞58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正常的,绝大多数人在全年里只有五一、十一和春节有整块的假期,并不是多数人愿意选择这时候出游,而是只有这个时间段出游。官方当然也乐意用这时候的繁华来渲染强劲“复苏”的经济。作为工具人的普通打工人,一年当中也只有这个时间能带孩子和老人出游一下,尽父母之责和子女之孝。工作时间和经济的不自由导致了目前的情况,跟繁华、空虚都无关系。你随便找一个国家只让他们全年固定几个时间休息长假,人家也能弄几个黄金周出来!2条回复SY Tech -- zsx来自陕西回复赞9这也是一种可能的解,但无法否认对方的观点仍然存在可能Judith来自河北回复赞55能反思一下过去,这民族就能前进一大步睡足荼靡梦亦香来自山西回复赞54其实,人们以虚无、遗忘来逃遁现世的无奈甚至屈辱,这并不足为奇,也是早已有之的一种群社性心理症候。而我以此为切入点,来谈一个我更为隐忧的问题:人心的状态。如果分析当下的人心,我想用这样几句俗语来形容之:“自扫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站着说话不腰疼”、“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三句俗语统统对应着:冷漠而毫无怜悯心、看客隔岸观火的旁观与消遣、以歪打官司斜告状的心态,不择手段地精致利己。说到底,这些源自于内心的戾气有时候常常会在莫名其妙的时刻,莫名其妙地宣泄出来。而曼德拉、金大中、桑切斯等富有人格力量的政治家们所呼唤的理性、宽恕和推己及人却被人弃如敝履,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悲哀——把卑鄙当成苟活的能力,奉厚黑法则为生存圭臬,从而把人格太监化、爬虫化。我所以批评得如此尖锐,只是特别希望,我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包容、舒展、自在、从容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扬爱、善、真诚,并最大限度地抑制恨、恶、虚伪,每个人都能快乐而幸福,不必在怨怼中内耗。谢墨斯来自江西回复赞43对的,就像淄博,是一个情绪的宣泄口。有的因烧烤而去,有的仅仅为人多而去……用五官感受的喧闹暂时遗忘烦恼,用指甲压的痛暂时替代蚊子包的痒。lufei来自上海回复赞13楼主讲了一大堆,但是整不明白楼主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景象,或者觉得什么景象才是正常的?3条回复飞雪落梅来自广西回复赞40楼主只是对当下现象的反思,这已是一种难得的理性思考,你想要他给你提供情绪价值,很显然实现不了!judyzhou来自辽宁回复赞35只能说清醒的人类是少数,因为层层进化下来都死光光了。但毕竟还需要有些人记录和反思。希望能看到一些后疫情时代的“伤痕作品”。这些东西才真正代表是不是留下了伤痕。但毋庸置疑,我今年的体检报告印证了生理性的伤痕已经发生了。1条回复AAA-Jonathan来自上海回复赞30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短时间里把过度消费需求推送给有限的卖方市场,不但不利于消费者,长期看也会伤害到生产服务方;从社会学角度看,要分析消费者的情绪来源才有可能理解繁荣表象之下的种种问题;从个人成长的意义来讲,五一假期读维舟的文章,很难收获到快乐,但对提高冷静思考的能力有帮助索来自江西回复赞28我就是这样,疫情之后,感觉自己过不过来了,对啥也不感兴趣。2条回复枪刺来自陕西回复赞13不好意思,我无权代表别人。但我自己很乐观,对未来也充满信心,现在正在学习新的技术。7条回复地球之父来自上海回复赞26西安的,坑了不少外地人,有前途豐来自河北回复赞25上一篇精神内耗说的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人被困住手脚、蒙住眼睛,全身能动的只有脑子。这一篇说的是:眼罩和绳索被拿下来了,人站了起来发现自己被关在一个狭小的牢房里。James Z.来自新加坡回复赞23记忆有风险,反思须谨慎。人民何处想,时时看社论。13bear来自福建回复赞19现在,人们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只有想做与不想做。就象现在的人际关系里,没有善人与恶人,只有有用与无用。别说我太不乐观,自己想下是这样吗?悄声呐喊来自安徽回复赞18写的这些东西看似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既没有切入本质,也没有解决方案,只是有病或无病的呻吟罢了。1条回复善男子来自江苏回复赞16“但既然是好事,又何必去深究?”这就是永陷黑暗的原因。月到庭梧第二枝来自江苏回复赞16昨天在图书馆里坐了一天,但是心情并没有静下来。好想出去玩,但是看到巨大的人流量,又想着再过几天好了。睡觉前想要不去吃个海底捞吧,结果发现五月1号到三号用不了六九折的券。又看了看法罗朱的票,480只能买到三排的边边角角上。都作罢噜。好想过一种健康的自然的生活,好想有空就出去逛逛园子看看剧看看展看看电影,但是并不总是很有空,也没有很多钱,而且人好多。当然,也希望自己会有一段闲适的安静时光来好好安放自己的心灵。希望大家都可以过的开心。Alopex来自江苏回复赞10同是大学生非常感同身受,没钱没闲又怕人多,整个五一就昨天看了一场牡丹亭,基本上都宅在宿舍fúmín来自山东回复赞14我们记得发生过什么宋敖叫兽来自日本回复赞14“高铁站机场化,机场化高铁站”让出门就少了半条命。Cherry 自由职业者来自广东回复赞13但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即使是非正常的,但这不代表遗忘。“正常”与“非正常”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每个人选择“记住”的方式不一样。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就可以了。 即使是在没有疫情的三年,每逢假期,都会出现人山人海的情景,只是疫情三年的经历,让我们变得格外敏感。 反而是这种“报复性”的消费背后,对于经济的复苏和长期的稳定发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去思考,而不是被一时的数据麻痹了。 另外,疫情三年对国民身心,尤其是心理上的影响,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每个人看去来都走出来了,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除了通过放假,报复性消费和出游,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让人们得到宣泄情绪,接纳创伤,重建希望和拥抱新生活的渠道呢?这些也是值得思考的。 1条回复出手横拳来自内蒙古回复赞11正常。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就是忽左忽右。从一端跑到另一端。无边无涯来自安徽回复赞10老大,在一群买醉的人中保持清醒是会挨骂的1条回复陈陈织补服装修改订制来自湖南回复赞10上海不代表全中国。我们这四线城市,疫情没有那么严重,没有那么多痛苦。现在就是现在,想好吃好喝好玩。1条回复雪地上的小熊 玩具来自上海回复赞10正常化了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去道观、寺庙寻求慰藉了,搞得真信徒都进不去。Dangerous来自美国回复赞10知乎上还有骂当年上海的,我放心了哈哈哈1条回复聶来自上海回复赞9铭记2022骨頭来自四川回复赞8这次出门去了武汉 不为玩什么 就是想看看 想不忘记小朱来自湖北回复赞7我虽然悲观,但是我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乐观向上,笑对人生,乌托邦就留在思想层面,千万别想去实现它,人类历史的悲剧,往往都是拯救,理想的初衷,当我晚上看到跳广场舞的人们,内心也泛起一丝感动,哪有什么是非对错,哪有什么雅趣高低,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这么自得其乐!eli来自北京回复赞7按道理讲,不说心理创伤,我觉得这种一窝蜂旅游本来就不太正常,没有人想自己旅游的时候特别挤,价格贵,全是看人信来自四川回复赞7 心理创伤需要面对,反思,正确的认识,才能尽可能的提出解决方法,从而才能像老师提的换个活法。现实中我们传统文化选择遗忘,逃离,悬置,这种对心理创伤问题的处理方式,是不是本身就是一种麻木,得不到进一步的净化。这种状况下该如何寻求外在帮助?王小帅的《天长地久》电影里,面对心理创伤可能是一种处理方式。丁丁来自广东回复赞7说到心坎里了huanhuan来自上海回复赞6我觉得还有一层原因是,国人对群体性事件的狂热,之前三年的群体性事件戛然而止,理论上应该回归各自归各自的生活,但是显然国人不太适应这种突然的落寞,所以又投入到群体性假日旅游的狂热中生活在别处()来自上海回复赞6是谁,让我们健忘?daisy来自湖北回复赞6做一头欢乐的猪,还是一个愁眉苦脸的苏格拉底?在这里,选择后者是自找苦吃,除非自得其乐安安来自山西回复赞6自由主义的人道毁灭,和广泛渗透的控制体系下,愚民隔岸的狂欢。讲这些有什么用?不如像连岳一样,直接赚他们的钱。多吃饭多喝水来自浙江回复赞6确实很多人好像忘记了曾经的口罩时代,但应该没有人再想要回到那个时候吧,也应该没有人想要重复之前的黑暗历史吧,没错是解封了,但是精神没有解封吧,精神状态像被污染了似的(但这点反而好啊,因为如果“我们“无法和没有经历苦难的人对话,因为“ta“无法理解,无法理解!!我和我好几个朋友是无法忘记口罩时代发生的种种……让我们每每想起会感到周围渐渐的黑暗了,压抑了,愤怒了,苍茫了,绝望了!当然我们玩的时候也尽力地去玩的开心!!(当然也有维舟老师文章中说的那些说“过去了 往前看“的朋友们)反正就是没有发自心底的开心了元 Rh 不入群来自山东回复赞6我想到的是地摊经济还是有生命力的还是对的。阿矛来自印度尼西亚回复赞6要报仇frankie来自广东回复赞5不敢忘记,只要一个小借口,就可以随意剥夺自由,可以破门而入。Steven_来自上海回复赞5其实如果真的忘了或者自己不愿意想了也没什么,但实际上的情况恐怕是很多人都在经受一种被驯化的习惯性遗忘。沉默的PACO来自北京回复赞5想到了薄伽丘的《十日谈》Cameron Ye来自广东回复赞5这篇角度很可以刘亚军来自上海回复赞4不能忘,不敢忘。但又能怎么办?深深的无力感。无事者.仙来自天津回复赞4确实,这大概类似于生理不应期的心理不应期,包括我本身也有这种感觉,最近对很多事物都提不起兴趣。觉得发呆就是最好的选择,面壁就是理想的活法。不过也不必过于在意,当你觉得就是这样子的时候,那么就会反转,这才是世界正理。攸同 ྃ来自北京回复赞4可能就是对未来没有期待或者焦虑的当下反应。毛爸来自广东回复赞4大多数人都是记吃不记打的,可也不能怪他们,痛苦与无奈实在太多,如果总是记着,那就没法生活了……吃群众来自天津回复赞4“都过去了”满意来自河南回复赞3心理学上讲创伤发生后的防御有一个词叫过度补偿。梁波来自浙江回复赞3疫情三年,尤其是2022年,心有余悸,不敢花钱,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总觉得眼前的生活,可能随时都保不住。wj来自辽宁回复赞3预设立场,不如就事论事。张伟来自新疆回复赞3五味杂成。体会深刻的一篇文章。毕竟我有写日记的习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自湖南回复赞3你看,人家留言想看点开心的东西,你得整点说学逗唱了。任鹏来自江苏回复赞3我不代表大家,我这就是需要假装正常,来救赎自己!Mi周来自贵州回复赞3老天爷在给我们做设置的时候,就设置了大脑的遗忘功能,众生已皆苦,能渡就渡吧,何必在意形式。POPPY来自广东回复赞2去年关注了一个本地公众号,是一位曾经在我们城市传媒界很出名的老者,感觉是和一堆同样苦难的人抱团取暖,深夜总是点开他的文章汲取力量,然而现在,很少点开了…半匙来自广东回复赞3我猜你说的是陈扬灯塔灯来自广东回复赞2《中世纪的第四天》——木心 三天前全城病亡官民无一幸存 霾风淹歇沉寂第四天响起钟声 没有人撞钟瘟疫统摄着这座城 城门紧闭河道淤塞鸟兽绝迹 官吏庶民三天前横斜成尸骴 钟声响起缓缓不停那是第四天 不停缓缓钟声响了很多百十年 城门敞开河道湍流燕子阵阵飞旋 街衢熙攘男女往来会笑会抱歉 像很多贸易婚姻百十年前等等 没有人记得谁的自己听到过钟声 钟声也不知止息后来哪天消失XIN!来自美国回复赞2必须说的不能说,敢说的掉。所以能怎么地?为了生活能过下去“被”忘记罢了。但是有人记得,有人拒绝忘记。因为忘记了,也就说明原谅了。这样也许会开心点,但是灵魂在一点点死去。工学-张华来自山东回复赞2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Meredith来自河北回复赞2确实,只有当更多有疫情身心“后遗症”的人直面,并直白地表述自己的伤痛,才能更彻底地解决问题Baohua来自广东回复赞2也许需要问,为什么我们这么害怕面对伤口?.微信大全来自上海回复赞2思考的乐趣是无穷的,同样不思考的乐趣也大大地存在。 老板3月份从加拿大回到上海(去年4月底颇费周折地出去),说了一下他内外的感受:那边是好山好水好寂寞,这边是真脏真乱真开心白菜无名来自江苏回复赞2鱼(愚)的记忆才是7秒…超级橙来自上海回复赞2报复性旅游,重在报复 不在旅游武小松来自上海回复赞2理解作者的意思,但更理解那些报复而不消费的普通人。一辈子很短,活的很明白或不大明白都是人生,也都是智慧。Gini来自浙江回复赞2五一玩的很开心。。。人多点挺好的,沾了一身烟火气觉得活回来了1条回复云中玥水中畫来自上海回复赞1講真,十幾億人口裡面大概只有几千萬人大概還有清晰的頭腦,冷靜的思考,果斷執行力,剩下的人都是無意識狀態的烏合之眾,可能有點言過其實,但是真正的精英其實真的不多哈溶岩cfbm来自上海回复赞1去年上海折腾完之后,基本上大家都知道,这事该结束了。新冠不过三年,但更重要的是,恒大翻车之后,20年的地产时代终结,叠加产业链专业+高科技封锁,一个逆wto的过程正在形成,当然,我们唯一可以相信的是,1966不会再回来了。这是基本共识,但仅此而已。黯淡的前景,导致弄使馆门口排了长队。相信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还找不到北。 一个喧嚣的时代结束了。未来也许是一个灰色的,无趣的,或者是暴燥的,丛林时代。平安的活着也许就是成功了。阿珩来自德国回复赞1我们是要面对的,逃避不能解决任何事,其实也根本不能缓解情绪。ü.来自广东回复赞1没有忘、不能忘,那些黑暗都不是假象daisy来自湖北回复赞1余华说他现在的收入主要靠《活着》的版税,我还是不能理解这本小说的意思,一切风雨都打不倒我,关键是为了什么在坚持呢?迪士尼有部动画《机器人总动员》,目测两百多斤的船长挣扎着站起来说我要生活、不要活着。他也没回去过地球,但他仅凭着字典对地球的解释就抱有了希望,希望源于改变。我们这里,或许正相反。天空来自浙江回复赞1坦白说,你写的有文采。但是,有一股不合适的馊味1条回复毛毛兰来自江苏回复赞1有人讲,除封印,不可抑制地想要有点什么玩乐,去哪儿都行,玩儿什么都行,基因里有种本能这本能就是喜欢拥挤。淄博能火倒不是它真有多美味,就是集体无意识想要有一个热闹热闹的地方去拥挤……半夏白芷华重楼来自浙江回复赞1其实看到夜宵看到各种摊子,对身体状况挺担忧的。没必要放大,却红的如此~~~所有的馈赠都是标有价格,而且都要归还。心轻草亦香来自湖北回复赞1亚伯拉罕.林肯提出的原则: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无法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セミ時雨来自湖北回复赞1还行吧,20年暑假、21年五一大家也都在出去玩,人挤人的。哪个地方都是吃饭的地方人多风平浪静(lhl)来自河北回复赞1多国都认为你说的是对的宋立来自上海回复赞1于是崇明岛就没法回去了。只能让老人反向逆流进城。K.Tsao来自广东回复赞这个时候就不提“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了,看来历史和历史之间还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hans-76来自浙江回复赞也许抑郁本来未必是一种病,认真的人多了,大家不约而同,就公认是一种病徐菲来自上海回复赞忘记了,就不痛了向左向右来自山东回复赞最近取关了很多工号。正在赶烤的路上挤油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