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2的吉祥寓意(数字22的吉祥寓意)

旧事重提 2023-07-29 00:25:17 网友投稿

重新认识“七”,这个神奇的数字

最近,完成《形而上的<七种武器>与务实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文。有朋友说,好巧啊,中国的古龙和美国的柯维以前写书怎么都用到了七?为什么会是“七”?好奇妙啊!

对“七”这个神奇的数字,我们是得重新认识下了。在此,笔者花点时间给大家仔细的说道说道。也希望本文的分享,能给读者朋友带来一些有益的收获。

为何说“七”是个神奇的数字呢?

月亮的运转周期是28天,以七天为一个阶段,一周有七天。世界上有七大奇迹。在古希腊,“七”是完美的数字,它是3与4的和,代表着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两种形状在希腊被认为是完美无缺的。

中国古老的算盘,每列共有七个珠珠。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中,有七言歌行、七律、七绝,唐代杜甫的《七律·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传说如牛郎织女“七夕天桥会”,成语典故如七窍玲珑、七窍生烟、七情六欲、七步之才等。七步之才说的是曹丕猜忌自己的兄弟曹植,令其七步之内赋诗一首,曹植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七步诗》。

算盘

西方将人类的美德分为七种,分别是信任、希望、仁慈、公正、毅力、节制、以及谨慎。将人类的阴暗分为七种,名为“七宗罪”,分别是骄傲、易怒、懒惰、贪欲、善妒、贪食、淫欲。

我们继续。

一、“七”的神秘和传奇

佛教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里面浮屠是梵语Stupa的略音,即佛塔,这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佛祖一出生就能行走,向东南西北各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所以“七”这个数字在佛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在佛中代表“小圆满”的意思。

圣经的旧约,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中国的传说中,相传人面蛇身的上古神人女娲娘娘创造万物时,从初一开始,一天造一种,前六天造出六畜,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农历正月初七这天,被看作是人的诞辰日,谓之“人七”。

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共有七名堕落天使被称为撒旦。

人有“七情”。

按《礼记》的观点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地球上有七大洲,七大洲原来是并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地壳运动,慢慢成七块。至于说,为什么会恰好是七块?天知道!

《庄子》曰:“人皆有七窍,以食、听、视、息”(眼二、耳二、鼻孔二、口)。

中国道教有阴阳五行之说,认为世间万物秉阴阳二气所生,辅之于五行,方能呈兴旺之势。阴阳二气加五行,恰好为“七”之数。所以说,七气蕴含于万事万物之中,绵绵不绝。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

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 七种颜色。

二、四大名著中的“七”。

一、《三国演义》。有两个与“七”有关的故事。其一:赵云在长坂坡乱军中“七进七出”救出刘备之子刘婵,彰显了赵云的侠肝义胆。其二:诸葛亮“七擒孟获”,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七擒七纵。

赵云七进七出

二、《水浒传》。晁盖做了一个梦,梦见七颗星星坠落,恰合北斗七星。于是就有了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

三、《红楼梦》。警幻仙姑掌管的太虚幻境,除了贾宝玉翻看的“薄命司”,还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六司,这六司与薄命司刚好凑成七司。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耗费巨资盖了一座富丽奢华的大观园,省亲过后,元春想自己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园中岂不寥落,于是命贾政让她那几位会吟诗作画的姐妹,搬进园子居住。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薛宝钗住了蘅芜苑,贾迎春住了缀锦楼,贾探春住了秋爽斋,贾惜春住了蓼风轩,李纨住了稻香村,包括栊翠庵的妙玉在内,十二金钗正册中正好有七位住进了大观园。

四、《西游记》。天上有七仙女,名字是:红衣女神、青衣女神、素衣女神、皂衣女神、紫衣女神、黄衣女神、绿衣女神。据说名字分别是张天寿、张天阳、张天荣、张天昌、张天显、张天庆、张天羽。地上有七蜘蛛,七蜘蛛各有一个儿子,名曰“七样虫”(分别是蜜、蚂、蠦、班、蜢、蜡、蜻。),孙悟空用七根毫毛变作“七样鹰”,吃了“七样虫”;孙悟空在花果山为王时,在妖界江湖闯荡,与六个妖道魔王,结拜为“七魔王”;孙悟空未出道时,跟着菩提祖师在斜月三星洞学艺七年,后来被关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煅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烧成了火眼金睛;还有偷着溜下界与百花羞公主成亲的奎木狼,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西方七星的首星奎星。古人认为东南西北天各有七星,合称二十八星宿。

三、金庸武侠中的“七”。

洪七公

人名:洪七公、郑七灭、陈七

组合:江南七怪、全真七子、武当七侠

武功:七伤拳、七星聚会、七弦无形剑

阵法:天罡北斗七星阵、武当七截阵

比武(或疗伤):七天七夜

毒药:七虫七花膏、七心海棠

组织:桃花岛七弟子、无量剑七弟子、大理七高手、韦小宝七老婆

四、书名中有“七”的书籍。

1、《七侠五义》(清)石玉昆

2、《七种武器》古龙

3、《七剑下天山》梁羽生

4、《七武士:日本古代七位血性武士传奇》赤军 驰骋

5、《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

6、《第七天》余华

7、《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美)史蒂芬·柯维著

8、《第七感》(美)丹尼尔·西格尔

9、《七个被绞死的人》(俄)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

五、古代中医中的“七”。

中医认为“七”是人体周期的循环之数,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女子七年为一阶段的生理变化,所谓“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葵至等等”。汉代医学家张仲景也在所著的伤寒论里,详细描写了人体生理的七日规律。

六、其他故事中的“七”。

1、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2、葫芦娃七兄弟。

在我国的古老传统中,数字“七”即是七政之数,也是五行与阴阳的和,数理解释为有吉星照耀,是吉利的命理。既是儒家“和”的状态,又是道家的“道”或“气”,都与“善”、“美”有着密切的联系。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七”字的含义都是吉祥、尊贵、博大的,它代表着古代自然科技与人文科学的一种结合。

从风水来讲,“七”,是可以招财聚财的,尤其是对于五行属火和五行属金的人来说,最能兴旺他们的运势。因为“七”,五行属火,而五行中火能旺火命、火能生金、旺金命,寓意圆满吉祥、富贵好运。

大家重新认识“七”了吗?希望这个神奇的数字,能给您带来好运。

您如有其他补充意见或思考心得,欢迎留言分享。

有哪些神奇的数字? 快乐数、完全数、黄金比例、圆周率

神奇的数字有很多,这里列举一些著名和有趣的数字:

1. 黄金比例(phi,Φ):约等于1.6180339887,是一个无理数,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数学性质,例如:Φ = 1 + 1 / Φ,以及Φ² = Φ + 1。黄金比例在艺术、建筑和自然界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2. 圆周率(pi,π):约等于3.1415926535,是一个无理数,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圆周率在数学、物理和工程学中都有重要应用。

3. 自然对数的底(e):约等于2.7182818284,是一个无理数,它在数学中的微积分、级数和指数函数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4. 费波纳茨数列(Fibonacci):这是一个数列,从0和1开始,后面的每个数字都是前两个数字之和:0, 1, 1, 2, 3, 5, 8, 13, 21, 34, ...。这个数列与黄金比例有密切关系,它在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中都有出现。

5. 魔术常数:在一个幻方(magic square)中,所有行、列和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都相等,这个和被称为魔术常数。例如,一个3x3的幻方中,魔术常数是15。

6. 神奇的数字153:153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它等于其各位数字的立方和:1³ + 5³ + 3³ = 153。

7. 快乐数:快乐数是指一个数字,通过重复计算其各位数字的平方和,最终得到1。例如,数字19是一个快乐数,因为1² + 9² = 82,8² +2² = 68,6² + 8² = 100,1² + 0² + 0² = 1。

8. 完全数:一个数字等于其所有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因子)之和的数字称为完全数。例如,数字28是一个完全数,因为1 + 2 + 4 + 7 + 14 = 28。

9. 素数:素数是指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大于1的自然数。例如,2、3、5、7、11、13、17等都是素数。

10. 无限循环小数:这是一种小数,它的小数部分有一个循环的模式。例如,1/3 = 0.3333...,其中3是一个循环的数字。

以上只是一些神奇数字的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有趣和神奇的数字等待你去发现。

你知道古代最大和最小的数字单位是什么?亿、兆?毫、丝?又或?

你知道古代最大和最小的数字单位是什么?亿、兆?毫、丝?又或?

文‖衡东诗勤

古代的数字单位,我们很难想象它们到底是有多小?又有多大?比如小数单位:清静、虚空、六德等,又比如大数单位:穰、沟、涧、正、载等。我们知道微乎其微、小如尘埃、差之毫厘是形容很小很小的词,也知道瞬息万变、刹那之间、弹指一瞬是形容很快很快的词,那古代的数字单位到底有多少呢?

古代最小的数字单位叫做“涅盘寂静”(10的负24次方),可其后是阿摩罗(10的负23次方)、阿赖耶(10的负22次方)、清静(10的负21次方)等。

古代最大的数字单位叫做“古戈尔”(10的92次方),古戈尔是一个比宇宙粒子还要大的单位,其后是无觉(10的88次方)、无想(10的84次方)、无知(10的80次方)、无数(10的76次方)、无边(10的72次方)、无量大数(10的68次方)、不可思议(10的64次方)、那由他(10的60次方)、阿僧祗(10的56次方)、恒河沙(10的52次方)、极(10的48次方)、载(10的44次方)等。

古代算盘里最小的数字单位叫做清静,是10的负21次方。清静(10的负21次方)、虚空(10的负20次方)、六德(10的负19次方)、刹那(10的负18次方)、弹指(10的负17次方)、瞬息(10的负16次方)、须臾(10的负15次方)、逡巡(10的负14次方)、模糊(10的负13次方)、漠(10的负12次方)、渺(10的负11次方)、埃(10的负10次方)、尘(10的负9次方)、沙(10的负8次方)、纤(10的负7次方)、微(10的负6次方)、忽(10的负5次方)、丝(10的负4次方)、毫(10的负3次方)、厘(10的负2次方)、分(10的负1次方)、钱、两,有23个数字单位,是10进制,比如:10清静=1虚空。

古代算盘里最大的数字单位叫做“载”(10的44次方),有十(10的1次方)、百(10的2次方)、千(10的3次方)、万(10的4次方),亿(10的8次方)、兆(10的12次方)、京(10的16次方)、垓(10的20次方)、秭(10的24次方)、穰(10的28次方)、沟(10的32次方)、涧(10的36次方)、正(10的40次方)、载(10的44次方),有14个数字单位,从万之后就是10000进制,比如:从万到亿中间是十万、百万、千万、亿。

东汉时期<<数术记遗>>中有基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共23个。后来加上“极”这个汉语中最大的基数,它们与“零”一起共25个。

《数术记遗》中记载:黄帝为法,其下数者。十十变之,若言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中数者万万变之,若言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上数者数穷则变,若言万万曰亿,亿亿曰兆,兆兆曰京也。从亿至载,终于大衍。下数浅短,计事则不尽,上数宏阔,世不可用。故其传业,唯以中数耳。

1979年版<<辞海>>仅到“穰”,而且还有一个“经”(同京),京、经、穰、沟都是平声,既然都是基数,用法完全相同;例如:按照大爆炸理论,科学家认为全部宇宙的星星总数约为“百垓”个(垓为10的20次方),陈以鸿说:“事实上除了京垓连用形容很多外,京垓二字分别表示具体事物数目的例子还没见过”。

从小学时我们就学会了数字单位个、十、百、千、万,是十进制;但后来学到了万以后数字单位,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万进制了,那时只知道亿和兆,至于其他的数字单位就不知道了,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这些数字单位,即使是计算国家GDP时,人们也通常会水八十三万亿,而不会说八十三兆。

有些人可能会问:“还有没有更大的数字单位?”很遗憾,在我所学的知识中、且有中国古籍记录的没有找到比“古戈尔”还要大的数量单位,不过在天竺的佛经中对于大数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载,总共有123个单位。其中最大的是“不可说不可说转”,其数值为:10 的7*2^122次方。

二、我国古代常见的数字单位

古代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

古代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

古代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容量单位:豆;斛,五斗为一斛;石,古代的容量和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重量单位:钧,三十斤为一钧;石。

长度单位:跬,半步为跬;仞,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寻,八尺为一寻。

《仪礼·聘礼第八》: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薮曰秉,二百四十斗,四秉曰筥,十筥曰稯,十稯曰秅,四百秉为一秅。

三、数字单位寸、尺、寻、仞、丈、常是多大

1、寸

这是小篆中“寸”的写法,“寸”字的上面是“又”,即一手,“又”下一小横为指事符号,指出中医学上诊脉之处,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长度单位“寸”就是古人根据这一距离来确定的。  “寸”在长度单位中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因此又引申出“极短”或“极小”的意思。如“寸步难行”的“寸”,就是比喻“极短”的意思,还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里的“寸”都是短小的意思。

2、尺  尺的长度是伸开右手,张开拇指与食指后其间的距离。许慎则认为“尺”是在“寸”的长度基础上确定的。《说文解字•尺部》:“尺,十寸也。”一尺等于十寸,所以尺大概是二十厘米到三十几厘米的长度。

3、寻、仞  “寻”也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说文解字•寸部》:“度人之两倍为寻,八尺也。”这是说“寻”相当于一个人两臂张开所示的长度,一寻等于八尺,大概是一米五六到两米四五的长度。《说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寻。”说明仞和寻的长度是一样的。

4、丈  《说文解字•十部》:“丈,十尺也,从又,持十。”其中的“又”就是“手”,手持“十”,表示十尺就是一丈,所以一丈就是两米到三米多的长度,根据古代的尺码,一个成年的男子约有一丈高,所以古人称成年男子为“丈夫”,而称那些身形高大的男子为“大丈夫”。  后来妻子称自己的男人也叫“丈夫”,其中自然有褒称之意。但是实际上古代很少有人能长到两米,所以这是一种略为夸张的说法。

5、常  常与寻有关,“寻为八尺,倍寻以常”,因此,常是寻的两倍,大概是三米到四米多的长度。正是因为寻与常有关,后来,它们就经常被用在一起,组成“寻常”,意思就是平常、普通。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除此以外,毫、厘、跬、咫、里等长度单位也是古代常用的,例如“咫尺天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这些在使用古代长度的同时,还对它的意思进行了引申,表达了更加深远的意思。

五、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一]、战国

1齐:1钟=10釜, 1釜=4区,1区=4豆, 1豆=4升

2秦:1斛=10斗, 1斗=10升

3楚:1筲=5升

4三晋:1斛=10斗, 1斗=10升

[二]、秦朝

1斛=10斗, 1斗=10升,1斛=20000毫升, 1斗=2000毫升, 1升=200毫升

[三]、汉朝

1斛=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1合=2龠, 1龠=5撮, 1撮=4圭

统一换算

1斛=20000毫升, 1斗=2000毫升, 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 1龠=10毫升, 1撮=2毫升, 1圭=0.5毫升

[四]、三国两晋

1斛=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统一换算

1斛=20450毫升, 1斗= 毫升, 1升=204.5毫升,1合=20.45毫升

[五]、南北朝

1斛=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统一换算

1斛=30000毫升, 1斗=3000毫升, 1升=300毫升,1合=30毫升

[六]、隋朝

1斛=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统一换算

开皇:1斛=60000毫升, 1斗=6000毫升, 1升=600毫升,1合= 60毫升

大业:1斛=20000毫升, 1斗=2000毫升, 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

[七]、唐朝

1斛=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统一换算

大:1斛=60000毫升, 1斗=6000毫升, 1升=600毫升,1合=60毫升

小:1斛=20000毫升, 1斗=2000毫升, 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

[八]、宋朝

1石=2斛,1斛=5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统一换算

1石=67000毫升,1斛=33500毫升, 1斗=6700毫升, 1升=670毫升,1合=67毫升

[九]、元朝

1石=2斛,1斛=5斗, 1斗=10升,1升=10合

统一换算

1石=95000毫升,1斛=47500毫升, 1斗=9500毫升, 1升=950毫升,1合=95毫升

[十]、明朝

1石=2斛,1斛=5斗, 1斗=10升,1升=10合

统一换算

1石=100000毫升,1斛=50000毫升, 1斗=10000毫升, 1升=1000毫升,1合=100毫升

[十一]、清朝

1石=2斛,1斛=5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统一换算

1石=100000毫升,1斛=50000毫升, 1斗=10000毫升, 1升=1000毫升,1合=100毫升

六、度量衡单位的变革

自秦朝以来,历朝历代多建有度量衡单位制度,而且变革较多,单位量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河南于1932年曾在部分县实施《度量衡法》,推行公制,但各县政府并未完全执行。1937年,日本侵占河南以后,旧制复燃,市场上新旧制同时使用。

解放后,进行过3次重大计量制度改革,截止到1987年,除少数民众仍存有旧制计量器具外,各单位等都按照国家规定的计量制度使用了法定的计量器具。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3.4.29.13:2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